古代扇子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十大名扇

中国古代十大名扇

中国古代十大名扇1.羽毛扇羽毛扇至今已经有三千年的历史了。

明文震亨《长物志》卷七:“扇,羽扇最古。

”“扇”字从“羽”也证明了扇子大家族中,以羽扇的出现为最早。

晋崔豹《古今注》:“雉尾扇起于殷世高宗。

”据前秦王嘉《拾遗记》记载,羽扇始于周昭王时,有盂夏取鹊翅为扇之说,则羽毛扇已经有三千年的历史了。

2.团扇绢宫扇又叫纨扇、团扇、罗扇,它出现于羽扇之后、摺扇以前。

西汉成帝的妃嫔班婕妤写过一首有名的《团扇歌》:“新制齐纨素,皎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借咏团扇表露受赵飞燕嫉妒排挤恐受君王冷落的复杂心理。

从历代散见的咏扇的诗赋散文来看,团扇盛行于西汉至宋代的一千多年间,宋代以后又与摺扇并驾齐驱,深受妃嫔仕女、文人雅士的喜爱。

古代的绢宫扇大多制作精细,装饰华美:“团扇:近世士民通用,素绢两面绷之,或泥金,或瓷青湖色,亦有月圆、腰圆、六角之形,皆倩名人书画其上,名曰‘团扇’。

柄用梅烙、湘妃、棕竹居多,亦有洋漆、象牙之类。

”3、藤编扇藤是一种蔓生植物,有白藤、红藤、紫藤多种,质地柔韧。

清代制扇艺人用很细的枯藤纶制扇面,经久耐用。

4、麦秆扇清王廷鼎《杖扇新录》:“麦扇:以麦秆编成扁带,广寸余,圈作规形,如盆大,用竹片两面夹之为柄,中心贴五色绫缎一小圆,绣山水、人物,极细,麦色金黄而润,轻灵便捷,两浙人多用以燕居。

亦有削细竹作一圈,密编麦秆,汇综于柄,以采缕结出栀子花、古钱、卍字诸形,皆儿女通行燕扇也。

”他所说的麦扇就是麦秆扇,又称麦秸扇、麦草扇。

5、牛骨折扇苏州、常州、江西、广州等地出产,用水牛肋骨制作,要经过刮、锯、刨、低俗作品请删除、造型、拉花、砂、磨等许多工序,细腻洁白,犹如象牙细拉花折扇。

6、龚扇清朝光绪年间,四川省自流井(今自贡市)的制扇艺人龚爵五编成细篾竹丝扇,扇面上有“福禄寿喜”等字形,或“喜鹊闹梅”图,深受人们的喜爱。

传统折扇知识点总结图解

传统折扇知识点总结图解

传统折扇知识点总结图解一、折扇的起源和历史折扇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器物,起源于秦汉时期,始于秦代,盛行于唐宋,成熟于明清,流传至今。

折扇在中国的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不仅是一种实用的工具,更是一种传统文化的象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折扇的分类根据折扇的不同材质和用途,折扇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主要包括竹扇、木扇、纸扇、绢扇、折纸扇、漆扇等。

其中,竹扇、木扇、绢扇等是传统折扇的代表,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1.竹扇:竹扇是用竹子制作的扇子,轻便耐用,透气性好,适合夏天使用,是传统折扇中的代表之一。

2.木扇:木扇是用木料制作的扇子,质地坚硬,制作精美,常常被用作礼品赠送。

3.绢扇:绢扇是用丝绸制作的扇子,质地柔软,色彩丰富,常常被用作装饰和艺术品。

4.纸扇:纸扇是用纸张制作的扇子,轻盈透气,适合春秋季节使用。

5.折纸扇:折纸扇是用折纸技术制作的扇子,常常用于儿童手工制作和艺术欣赏。

6.漆扇:漆扇是用漆制作的扇子,工艺复杂,外观典雅,常常被用作高档礼品。

三、折扇的制作工艺传统折扇的制作工艺非常讲究,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包括选材、切割、打磨、涂漆、装饰等。

其中,竹扇、木扇和绢扇的制作工艺较为复杂,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手工制作,具有较高的收藏和欣赏价值。

1.竹扇的制作工艺:竹扇的制作主要包括选用优质竹材、切割成合适的形状、打磨光滑、装配扇面、粘贴扇面、修整边角等工序。

在制作过程中需要注意材料的选择和工艺的精湛,以保证扇子的质量和外观。

2.木扇的制作工艺:木扇的制作主要包括选用坚硬木料、切割成合适的形状、雕刻精美纹样、上色装饰等工序。

木扇的制作工艺要求非常高,需要工匠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艺。

3.绢扇的制作工艺:绢扇的制作主要包括选用优质丝绸、切割成合适的形状、染色绣花、装饰镶边等工序。

绢扇的制作工艺要求细致精湛,需要工匠具有丰富的手工技艺和艺术素养。

四、折扇的艺术欣赏传统折扇在中国古代是一种高雅的艺术品,常常被用于宴会、演出、赏月等场合,具有丰富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中国古代的扇子课件

中国古代的扇子课件

04 扇子与古代文学艺术的关联
CHAPTER
扇子在诗词歌赋中的表现
诗词中的扇子意象
扇子在诗词中常被用来象征季节、情 感或身份,如“轻罗小扇扑流萤”等 诗句,描绘了扇子与夏夜、清凉的关 联。
歌赋中的扇子描绘
扇子与文人雅趣
扇子作为文人雅士的随身之物,常出 现在他们的诗词作品中,体现了文人 的清雅情趣。
艺术功能:绘画、书法等表现形式
绘画
扇子为古代艺术家提供了独特的创作空间。他们可以在扇面上绘制各种精美的图案和画作,包括山水、花鸟、人 物等,使得扇子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书法
除了绘画,扇子也是书法家们钟爱的创作载体。他们会在扇面上挥毫泼墨,书写诗词歌赋或名言警句,既展示了 书法的魅力,又增添了扇子的文化内涵。
驱蚊
扇子在驱蚊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古代人们会在扇子上洒些香水或草药 来驱赶蚊虫,保持舒适。
礼仪功能:彰显身份、传递信息
彰显身份
在古代社会,扇子也是身份的象征。不同材质、形状和装饰 的扇子代表了不同的社会地位和财富。例如,贵族和皇室成 员通常使用精美绝伦的扇子,以彰显其高贵身份。
传递信息
扇子还被用作一种非言语交流的工具。通过扇子的开合、摇 动等方式,人们可以传递各种微妙的信息和情感,如暗示、 调情等。
不同材质扇子特点分析
纸质扇子
以纸为扇面,轻便易得,价格 实惠,但耐用性较差。
绢质扇子
以绢为扇面,质地柔软光滑, 适合绘画和题字,但易受潮变 形。
竹质扇子
以竹子为骨架和扇面,轻便耐 用,价格适中,常用于制作折 扇。
木质扇子
以木材为骨架和扇面,质地坚 硬耐用,但价格较高。
扇子制作工艺及流程
制作工艺

古代送扇子的寓意

古代送扇子的寓意

在古代,送扇子通常具有以下寓意:
象征“善”与“善行”:由于“扇”与“善”谐音,扇子被视为善和善良的象征。

古人常将扇子挂在室内或赠与友人,以表达“驱逐邪恶,带来好运”的美好祝愿。

代表智慧、文化、品格:扇子在文人墨客中很受欢迎,常被视为智慧、文化和良好品格的象征。

折扇的“折”字有曲折之意,寓意人们应具备曲折的智慧。

文人墨客还会在扇面上题诗作画,借此抒发情感,展示自己的才华。

表达爱慕之情:在古代,扇子也常作为男女之间的定情信物。

一些男子会将扇子赠给心仪的女子,表达自己的倾慕之情。

有时,扇子上的题诗或画作也能传递出情感的信息。

礼仪之用:在古代,扇子还是礼仪之用。

例如,在明清时期,扇子成为男性向女性赠送的物品之一,通常在扇子上题诗或作画以表达情感。

此外,扇子也常作为礼物赠送给友人或长辈,以示尊敬和关心。

总的来说,古代送扇子的寓意多样,可表达善行、智慧、爱慕之情或礼仪之用等含义。

古代的扇子

古代的扇子

古代的扇子扇子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而且名目繁多,然就其功用来说,则可分为二类:一是引风驱暑的实用扇(羽扇、绢扇、葵扇、折扇);二是用来表示人物权威、地位的仪仗扇。

前者为短柄扇,后者为长柄扇。

(一)仪仗扇的历史门,从二户,像形,一扇为户,两扇为门。

仪仗扇源于氏族社会时舜始作的“五明扇”,其形如阖的二个仪仗扇,它并不是用来招凉引风的。

而是由他人持之,“立张拥身”的,即表示王者的身份和地位的。

商朝时,用雉尾做成仪仗扇,以表示其高贵和权威。

周朝时又规定天子八扇,诸侯六扇,大夫四扇,士二扇的差异,以示等级尊贵。

由于仪仗扇非自持之物,而是由他人所持,故又称掌扇。

秦汉时,公卿大夫皆可用雉尾扇。

魏晋时变为“非乘舆不得用雉尾扇”。

此后,王公以下改用丝织朱团扇为仪仗扇。

朱团扇的使用和流行与汉代丝织业的发展,以及王公贵族日益增多有密切的关系。

唐朝又以孔雀羽代替雉尾,称凤尾扇。

唐代张萱所绘《皇后行幸图》中,宫女所持即凤尾扇。

自汉唐至明清,凡皇帝、后妃及达官贵人等起居、住、行的场所,多以成双成对的仪仗扇来表示其高贵的地位,持扇者往往立于主人身后。

如唐阎立本《步辇图》中所示。

清末民初,民间婚丧嫁娶,也有用掌扇作仪仗的风俗。

如苏州人娶妇“不论家世何等,辄取掌扇黄盖等物,习以为常,殆十室而九,而掌扇上尤必贴翰林院三字”,为此,有一杨州人问苏州人,为什么“苏郡庶民俱不娶妇,所见迎娶者,无非翰林执事,何尝有一庶民邪?”(二)实用扇的演变1、先秦的单门扇。

先秦时用以取风驱暑的实用扇,多以竹或苇编成,其形似门的单扇。

扇面在一侧,为度方形,考古界为此类扇提供了实物资料。

湖北江陵拍马山一号战国墓中出土的一短柄竹扇,其扇面略近梯形,用级细薄的红墨二色竹篾片编成矩形纹,柄在一侧,靠近柄在一侧有两个长方形的孔,周边夹以较宽厚的竹片。

2、汉魏以来的团扇。

除先秦流行的单门扇,唐代出现的折扇外,几乎大多数的扇子都要归此。

(1)羽扇。

古代的羽扇,其形类似飞禽的单翅。

古代十大名扇

古代十大名扇

羽毛扇至今已经有三千年的历史了。

明文震亨《长物志》卷七:“扇,羽扇最古。

”“扇”字从“羽”也证明了扇子大家族中,以羽扇的出现为最早。

晋崔豹《古今注》:“雉尾扇起于殷世高宗。

”据前秦王嘉《拾遗记》记载,羽扇始于周昭王时,有盂夏取鹊翅为扇之说,则羽毛扇已经有三千年的历史了。

2.团扇绢宫扇又叫纨扇、团扇、罗扇,它出现于羽扇之后、摺扇以前。

西汉成帝的妃嫔班婕妤写过一首有名的《团扇歌》:“新制齐纨素,皎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借咏团扇表露受赵飞燕嫉妒排挤恐受君王冷落的复杂心理。

从历代散见的咏扇的诗赋散文来看,团扇盛行于西汉至宋代的一千多年间,宋代以后又与摺扇并驾齐驱,深受妃嫔仕女、文人雅士的喜爱。

古代的绢宫扇大多制作精细,装饰华美:“团扇:近世士民通用,素绢两面绷之,或泥金,或瓷青湖色,亦有月圆、腰圆、六角之形,皆倩名人书画其上,名曰…团扇‟。

柄用梅烙、湘妃、棕竹居多,亦有洋漆、象牙之类。

”3、藤编扇藤是一种蔓生植物,有白藤、红藤、紫藤多种,质地柔韧。

清代制扇艺人用很细的枯藤纶制扇面,经久耐用。

4、麦秆扇清王廷鼎《杖扇新录》:“麦扇:以麦秆编成扁带,广寸余,圈作规形,如盆大,用竹片两面夹之为柄,中心贴五色绫缎一小圆,绣山水、人物,极细,麦色金黄而润,轻灵便捷,两浙人多用以燕居。

亦有削细竹作一圈,密编麦秆,汇综于柄,以采缕结出栀子花、古钱、卍字诸形,皆儿女通行燕扇也。

”他所说的麦扇就是麦秆扇,又称麦秸扇、麦草扇。

5、牛骨折扇苏州、常州、江西、广州等地出产,用水牛肋骨制作,要经过刮、锯、刨、低俗作品请删除、造型、拉花、砂、磨等许多工序,细腻洁白,犹如象牙细拉花折扇。

6、龚扇清朝光绪年间,四川省自流井(今自贡市)的制扇艺人龚爵五编成细篾竹丝扇,扇面上有“福禄寿喜”等字形,或“喜鹊闹梅”图,深受人们的喜爱。

光绪未年,四川“劝业道”周孝怀主张振兴百业,在全省评选优质手工艺品,龚爵五编的竹丝团扇和成都卤漆、梁平竹帘一起获奖。

关于扇子的古诗词及寓意

关于扇子的古诗词及寓意

关于扇子的古诗词及寓意扇子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许多古代文人墨客都喜欢在扇子上题诗作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寄托美好的愿望。

以下是一些关于扇子的古诗词及其寓意:
1. 白羽扇(唐·白居易)
素是自然色,圆因裁制功。

飒如松起籁,飘似鹤翻空。

盛夏不销雪,终年无尽风。

引秋生手里,藏月入怀中。

麈尾斑非疋,蒲葵陋不同。

何人称相对,清瘦白须翁。

这首诗描绘了一把白羽扇的外观和功能,赞美了它的轻盈和凉爽,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简朴生活的向往。

2. 羽扇赋(晋·陆机)
昔楚襄王会于章台之上,山西与河右诸侯在焉。

大夫宋玉、唐勒侍,皆操白鹤之羽以为扇,诸侯掩麈尾而笑。

陆机在《羽扇赋》中提到了宋玉等人使用羽扇的情况,展示了当时社会中扇子的使用不仅限于实用,还涉及到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3. 芭蕉叶(唐·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这首诗中没有直接提到扇子,但芭蕉叶形状的扇子在古代非常流行,诗中的意境与芭蕉扇的清新脱俗相得益彰。

扇子的寓意方面,除了上文提到的象征智慧和善良之外,扇子还有以下几层寓意:
- 在古代,扇子常被视为文人的象征,因为文人常随身携带扇子,并在其中题诗作画。

- 扇子的开合代表了人际交往中的礼仪,如在拜访他人时,需将扇子合拢以表示尊重。

- 扇子的形状和材质也有讲究,如团扇代表团圆和亲密,折扇则有洒脱和机智的意味。

总之,扇子在古诗词中不仅是审美的载体,也是情感和哲学思考的寄托。

古代扇子的寓意和象征

古代扇子的寓意和象征

古代扇子的寓意和象征
古代扇子在东方文化中具有丰富的寓意和象征意义,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寓意与象征:
1. 温文尔雅:扇子展开时犹如明月,象征内敛和温文尔雅的气质,也寓意着对内心深处的修养和美感的追求。

2. 礼仪之道:扇子在宫廷和贵族社交场合中是重要的礼仪用品,扇子使用的动作和指向等细微差别可以传达不同的意思,因此扇子也象征着高尚的礼仪和优雅的行为。

3. 曲尽其妙:通过巧妙的手法扇动扇子,可创造出如鸟雀鸣叫、风吹竹叶等声音,扇子也象征着艺术创造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4. 遮隐心思:扇子可以用于遮挡面部,既可以保护皮肤免受强烈阳光的照射,也可以掩饰脸部表情,隐藏个人的真实感情和意图。

5. 爱情和浪漫:扇子被广泛用于改编古代传说中的爱情故事,如《红楼梦》中林黛玉用扇子来表达对贾宝玉的情意,扇子也象征着浪漫和爱情。

6. 吉祥与祝福:扇子的形状也有象征吉祥的寓意,如园扇弯曲的形状象征着团圆,折扇的形状象征着横扇开遮,都寓意着吉祥、平安和幸福。

总体而言,古代扇子不仅是实用器具,也是文化符号,它通过
形状、材质、装饰和使用方式等多种因素,寓意着深层的社会价值观、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扇子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竹文化、佛教文化有着密切关系,中国有制扇王国之称。

扇子主要材料是:竹、木、纸、扇、象牙、玳瑁、翡翠、飞禽翎毛、其它棕榈叶、槟榔叶、麦杆、蒲草等也能编强或制成各种千姿百态的日用工艺扇、造型优美,构造精制,经能工巧匠精心镂、雕、烫、钻或名人挥毫题诗作画,使扇子艺术身价百倍。

扇子蕴藏着丰实的文化内涵。

古往今来,扇子与人们日常生活结下不解之缘,一把小小的扇子,不但已成为融实用价值与美学价值于一体的精美工艺品,扇子装饰已逐渐进各家各户,扇子已逐渐发展为艺术欣赏品,现扇子艺术价值大大提升,成为收藏爱好者的宠物。

【羽毛扇】羽毛扇至今已经有三千年的历史了。

明文震亨《长物志》卷七:"扇,羽扇最古。

""扇"字从"羽"也证明了扇子大家族中,以羽扇的出现为最早。

晋崔豹《古今注》:"雉尾扇起于殷世高宗。

"据前秦王嘉《拾遗记》记载,羽扇始于周昭王时,有盂夏取鹊翅为扇之说,则羽毛扇已经有三千年的历史了。

【绢宫扇】绢宫扇又叫纨扇、团扇、罗扇,它出现于羽扇之后、摺扇以前。

西汉成帝的妃嫔班婕妤写过一首有名的《团扇歌》:"新制齐纨素,皎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借咏团扇表露受赵飞燕嫉妒排挤恐受君王冷落的复杂心理。

从历代散见的咏扇的诗赋散文来看,团扇盛行于西汉至宋代的一千多年间,宋代以后又与摺扇并驾齐驱,深受妃嫔仕女、文人雅士的喜爱。

古代的绢宫扇大多制作精细,装饰华美:"团扇:近世士民通用,素绢两面绷之,或泥金,或瓷青湖色,亦有月圆、腰圆、六角之形,皆倩名人书画其上,名曰‘团扇'。

柄用梅烙、湘妃、棕竹居多,亦有洋漆、象牙之类。

"【藤编扇】藤编扇,藤是一种蔓生植物,有白藤、红藤、紫藤多种,质地柔韧。

清代制扇艺人用很细的枯藤纶制扇面,经久耐用。

【麦秆扇】麦秆扇,清王廷鼎《杖扇新录》:"麦扇:以麦秆编成扁带,广寸余,圈作规形,如盆大,用竹片两面夹之为柄,中心贴五色绫缎一小圆,绣山水、人物,极细,麦色金黄而润,轻灵便捷,两浙人多用以燕居。

亦有削细竹作一圈,密编麦秆,汇综于柄,以采缕结出栀子花、古钱、卍字诸形,皆儿女通行燕扇也。

"他所说的麦扇就是麦秆扇,又称麦秸扇、麦草扇。

【象牙扇】象牙扇,象牙质地细密坚韧,便于雕刻,并可染色,是名贵的制扇用料。

北京故官博物院珍藏着一把以象牙篾丝编缀的雕花团扇,是清代乾隆年间广东官员进献宫廷的礼品。

此扇呈蕉叶形,纵57.3cm,横34.1cm。

扇面用洁白细润、宽不足1mm的极薄的象牙丝编成,均匀细密。

扇面上镶有浅刻、浮雕和拨镂结合的染色牙刻菊、兰、佛手等花卉,布局严谨,色调稳重。

扇边包镶玳瑁框,画珐琅彩绘花果纹柄把,上下嵌金星玻璃,棕竹柄梁,垂如意形铜镀金护,顶上镶有錾蝙蝠纹。

柄梁上、中、下部分嵌有雕花玳瑁,卷云勾莲琥珀及雕夔龙嵌玳瑁护托。

全扇突出了象牙丝细腻泽润的质感,庄重典雅,古色古香。

【龚扇】龚扇,清朝光绪年间,四川省自流井(今自贡市)的制扇艺人龚爵五编成细篾竹丝扇,扇面上有"福禄寿喜"等字形,或"喜鹊闹梅"图,深受人们的喜爱。

光绪未年,四川"劝业道"周孝怀主张振兴百业,在全省评选优质手工艺品,龚爵五编的竹丝团扇和成都卤漆、梁平竹帘一起获奖。

龚爵五的儿子龚雨璋进一步把名家画稿织入竹丝扇。

据说一位巨商拿来一幅张大千画的仕女图,要求在画中人手执的纨扇扇面上隐现仕女秀美的脸蛋,龚雨璋呕心沥血反覆试验,终于编成,从此龚扇名闻遐迩。

【玉版扇】玉版扇,清王廷鼎《杖扇新录》:"玉版扇:浙之括苍山多巨竹,有围至二尺外者。

碧湖之民能截而剖之,取其里阔五六寸、长尺许,熨之使平,其形上宽下稍杀,用红木,或明角、玳瑁,雕刻为柄,装以为扇,两面可镌书画。

徐花农太史曾购置之,以奉曲园师。

师爱其形制新巧,色白润如玉,因题为‘玉版扇'。

"这种扇现在四川垫江也生产,又名"竹簧扇"。

【轻便扇】轻便扇又叫袖珍扇,它收折自如,小巧玲珑,携带方便。

一种是铁柄的,扇壳用铁皮冲压而成,涂以各色油漆,彩纸扇面,花样新异,价格低廉。

另一种是木柄或竹柄的,用彩纸或香木做扇面,同样收折自如。

【绸舞扇】绸舞扇、绢面花边折扇多为戏剧舞蹈用扇,有半绸全绸之分,扇骨以竹为主,也有用檀香木或牛骨的。

扇面采用各式丝绸,印上或绘上花草图案,有的还加上闪光铝片,舞动时绚丽多彩,或金光熠熠。

也有在扇面沿边外加丝绸花边作装饰,做成女用绢面花边折扇。

【黑纸扇】不仅要制扇骨,还要经过糊面、折面、上色、整殂、砂磨、整理等八十六道工序。

它的扉面要用质地绵韧的纯桑皮纸做原料,两面还要涂刷几层柿漆。

涂刷扇面的柿漆要用力搅拌,搅拌后提至二尺高,漆液下垂成丝而不断,颜色乌黑而透亮时,才合用。

经过这一系列精湛的工艺创作,使黑纸扇具有雨淋不透、日晒不翘、经久耐用的特点,既可消暑纳凉,又可遮阳避雨。

扇子文化历史悠久,我家有一把象牙扇,扇骨是象牙的,上面雕刻流云纹,非常精美,古时候扇子是风雅之物。

椶扇:《杖扇新录》:古有椶扇,又称“葵扇”、“蒲扇”、“蕉扇”,江浙名“芭蕉扇”。

椶梠一名蒲葵。

《研北》杂志称《唐韵》椶字注云,蒲葵也,乃樱扇耳。

以其似蕉,故亦名芭蕉扇。

产闽广者多,叶圆大而厚,柄长尺外,色浅碧,乾则白而不枯。

采下阴干,上压重物,使之平整,剪成圆形,削细篾丝,杂锦线,缘其边。

以其柄为扇柄,名“自来柄”,称“粗货”。

有的截其柄,以名竹、文木、洋漆、象牙、瑇瑁为之,饰以翠睫银花,缘以锦边,是为“细货”。

通称为蒲扇或芭蕉扇。

妇女,商人多用之。

白骨扇:一般用纯水牛肋骨作扇骨,用真丝白绢作扇面。

扇骨洁白光滑,内骨薄而纤细,以手工拉出各种透空图案,花纹清晰,线条流畅。

绢面绘工笔重彩国画,内容有人物、花鸟和山水。

白骨扇装配齐整,松紧适宜,收展自如。

主要产区有江苏、江西和广州。

产品畅销国内外。

便面:扇子的一种。

《汉书·张敞传》:“白以便面拊马”。

颜师古注:“便面,所以障面,盖扇之类也。

不欲见人,以此自障面,则得其便,故曰便面,亦曰屏面。

”后亦泛指扇面。

博古扇:古纨扇之一种。

《杖扇新录》载:阮文达公,好古成癖,所收戟头、笔洗、甎泉布之类,不下数百种,常配合扇形,拓以制扁,时人称为“阮氏扇”,亦名“博古扇”。

是一种以古器拓本为纹饰,所制之纨扁。

不彻头:竹骨扇以木为柄,至宋宣和末,变为短柄,只插至扁半,名不彻头。

见宋陆游《老学庵笔记》三。

蝉翼扇:古纨扇之一种。

《杖扇新录》载:裁黑纱绷面,作成团扇,用铅粉画细竹万竿。

形似蝉翼。

入手轻凉,形式别致,满座皆风,名曰“蝉翼扇”。

雕翎扇:羽扇之一种。

《杖扇新录》载:清代咸丰、同治以来,都下盛行雕扇,王公大臣皆用。

羽长尺外,阔一二寸,扇形长方,一扇列九羽,率价十金,若七羽六羽者,尤贵。

羽出北口,赭质而白章,也有黑白各半,又有上下全黑,中间寸许白者,名“玉带”,值数十金,甚有至百金外者,柄用象牙。

有女用,取驼骨溅翠为之。

鹅毛扇:羽扇之一种。

《杖扇新录》载:一般用白鹅翎,亦有灰色。

相传禽羽枯则易散,惟浙江湖郡(今湖州)骆驼桥下之水,上承苕雪,栗急厚重,浣羽其下;则久黏不枯,光滑如缎。

故鹅扇都产湖郡。

他处羽扇,必先浣羽于湖,而后制之。

其形如掌,上锐下圆。

一扇用三四十羽不等。

柄用短木,管三寸,劈翎管如篾丝,结成古钱及田字等形,蒙其外。

柄上用五色绫缎剪成寿桃形两方,前后贴之,金缕绣成,书画甚工。

再用孔雀金翠毛,围列共边,中缀大红绒花一朵。

盖鹅毛长不及八九寸,借此以掩鹅毛之根部,同时亦起到装饰,增加美观之作用。

亦有制成长方形,皆为女用。

方鞠:古扇名。

是一种竹织(编)方扇,用以障面。

歌扇:旧时歌者歌舞时用的扇子。

庾信《春赋》:“月入歌扇,花承节鼓”。

李邕《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诗:“流风入座飘歌扇,瀑水侵阶溅舞衣。

”也指歌女写上曲目供人点唱的折扇。

龚扇:蜀中名扇之一。

四川自贡竹编扇,晶莹光亮,宛如纨绢,驰名中外。

因由清光绪年间自流井(今自贡市)著名竹编艺人龚爵伍所创始,故名“龚扇”,又称“龚扇子”。

龚扇主要用优质黄竹,刨去外表青皮,剖成竹丝,编织而成。

剖竹丝,要求严格,每根长四十厘米,宽一毫米,薄约二丝。

须象头发一样细,鸭绒那样轻,丝样的柔和与光洁。

龚扇的编织技法,是借鉴运用提花织物的组织原理,常用的有斜纹、缎纹等组织,有的相互交替使用,以区别画面与扇地、虚实和明暗等变化。

编织时,先将丝铺在图样上,然后照着图样慢慢穿纬丝。

一根纬丝的编成,少的穿七百多次,多的要穿一千多次。

为了更完美地表达画面精神,有时还需运用并丝、破丝技法。

编成的竹扇,质薄如绢;色彩呈深浅米黄色,清雅秀丽;花纹不论花鸟、人物、山水,层次清晰。

扇柄一般多用白色牛角,并饰以蝴蝶结流苏。

开初,龚爵五的竹编扇,大多以几何图案、福禄寿等字样为主,较简单。

到他儿子龚玉璋时,运用多种技法,能编织仕女、花鸟等复杂画面。

现龚扇已相传三代,龚长荣、玉文兄弟,在继承其父龚玉璋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提高技艺。

宫扇:即“团扇”。

宫中多用之,故名。

古时朝廷仪仗的一种,皇帝所用的障扇。

杜甫《秋兴》诗:“云彩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按照宫中式样制作的扇子,也称宫扇。

参见“团扇”。

狗脊扇:古扇名。

以其扇柄如狗脊,故名。

晋傅咸《狗脊扇赋》:“尚不愧狗脊之为号,亦焉顾九华之妙形”。

参见《太平御览》七○二。

合欢扇:即团扇。

汉班婕妤《怨歌行》:“裁为合欢扇,团圆似明月”。

鹤扇:古扇名。

用鹤羽所制之扇。

相传战国已有生产。

晋陆机《陆士衡文集·羽扇赋》:“昔楚襄王会于章台之上,山西与河右诸侯在焉。

大夫宋玉、唐勒侍,皆操白鹤之羽以为扇”。

火画玻璃扇:广东新会著名工艺品。

见“新会火画葵扇”。

九华扇:古扁名。

《西京杂记》一记汉宫扇名有九华山。

三国魏曹植《曹子建集·九华扇赋·序》:“昔吾先君常侍,得幸汉桓帝,赐方扇,不方不圆,其中结成文,名曰九华”。

聚头扇:又名撒扇。

盖收则摺叠,用则撒开。

《杖扇新录》载,明代永乐中,朝鲜进撒扇,上喜其卷舒之便,命工如式为之。

南方妇女皆用团扇,惟乐女用撒扇,近年妇女都用之。

《春风堂随笔》今世所用摺扇,亦名聚头扇。

张东海谓,元初东南夷使者,持聚头扇,当世讥笑。

永乐间,倭人充贡,盛行于中国。

南宋间咏聚扁者颇多。

东坡谓:高丽白松扇,展之广尺余,合之止两指。

许正今摺叠扇,盖自北宋已有之。

倭人亦制为泥金乌竹骨,以入贡。

则此扇始于东南夷无疑。

绢扇:用细洁的纱、罗、绫等制成的一种扇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