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教材)五年级语文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说课稿
少年中 国说说课稿

少年中国说说课稿《少年中国说》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少年中国说》。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少年中国说》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文作者是梁启超,写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 1900 年。
文章极力歌颂少年的朝气蓬勃,指出封建统治下的中国是“老大帝国”,热切希望出现“少年中国”,振奋人民的精神。
这篇文章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号召力,语言简洁明快,气势磅礴,读来令人心潮澎湃。
同时,文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对于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技巧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
二、说学情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积累,对于文言文也有了初步的接触和了解。
但是,本文的时代背景较为久远,文中的一些词汇和句式对于学生来说可能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
而且,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较为深刻,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体会。
三、说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认识“泻、鳞”等 6 个生字,会写“泻、潜”等 7 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爱国之情。
4、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表达观点的写作方法,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
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爱国之情。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表达观点的写作方法,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
五、说教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文意,感受文章的情感。
2、讲授法:对于文中的重点词句和难点问题,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中的关键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说课(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说课(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说课第【1】篇〗说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3课《少年中国说》(节选)的第二课时。
是梁启超先生于1900年为了驳斥帝国主义分子的无耻滥言,也纠正国内一些人白暴自弃、崇洋媚外的奴性心理,唤起人民的爱国热情,激起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适时地写出这篇《少年中国说》。
全文逻辑严密。
语气气势磅礴感情充沛。
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繁荣富强的热切期盼。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孩子人生观价值观尚在雏形,但对于爱国这一主题并不陌生。
本文句式整齐,读起来琅琅上口,气势磅礴。
能很好的激发起学生的爱国之志。
说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少年中国说》,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
2.掌握重点词句的含义,掌握课文主要内容。
了解本文比喻、象征的手法,把握少年中国所具有的特点。
3.结合查找的资料,体会文章讴歌少年中国的激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说教学重难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难点:学习本课的写法。
结合查找的资料,体会文章讴歌少年中国的激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方法1.小组合作探究2. 朗读法教具准备课本,课件,讲稿教学设计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想问你们一个问题,你们现在正处在人生什么年龄阶段?对,你们现在是青少年时期。
现在的你们就如八九点钟的太阳,光芒四射,充满希望。
同时,你们也是祖国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议论少年与中国的文章——《少年中国说》,来,请齐读课题。
板书:少年中国说2.这一篇文章是1900年,我国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百日维新运动的领袖之一—梁启超先生所写。
PPT呈现作者简介咱们今天学习的是文章的节选,下面咱们来欣赏一下这篇文章。
ppt播放《少年中国说》视频二、研读课文。
1.请同学们逐段读课文,师生共同分析朗读课文的方法:要多读,读熟练;结合感受读,想象当时的画面读。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少年中国说》,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
2.掌握重点词句的含义,掌握课文主要内容。
3.了解本文比喻、象征的手法,把握少年中国所具有的特点。
教学方法:1.小组合作探究2. 朗读法教学过程:一、情境铺垫导语引入1.师:同学们,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一位非常著名的人物,曾写下了一篇文章,激励了当时无数的中国有志青年,这篇文章是《少年中国说》,有没有同学知道这位著名作者是谁?2.作者链接: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我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代表人之一,著名学者,诗人,宣传家。
作为政治家的梁启超,师从康有为,受改良思想影响。
曾经参与“公车上书”,又与谭嗣同等创办南学会,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思想,组织保国会,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
一生著作甚丰,大部分收入《饮冰室合集》。
3. 背景资料:本文写于1900年,是作者在维新变法失败后在日本时写的。
文章从日本人和西欧人称我国为“老大帝国”说起,以人喻国,怒斥当权的清王朝封建贵族官僚是保守守旧、顽固苟且的“老朽”,号召“中国少年”肩负起救国的责任,为创造一个繁荣富强的“少年中国”而努力奋斗。
二、初步感知,解决生字词。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鹰隼(sǔn)发硎(xíng)澌(sī)2. 给文章划分层次。
明确:全文划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部分(第一段)点明少年的责任。
第二部分(第二段)说明中国少年的勃勃生机。
第三部分(第三段)赞美了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点明了两者之间的紧密关系。
三、深入阅读。
1.细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及翻译书弄懂重点文言字词和文章的译文。
2.理解题目中“少年”一词有什么深刻含义?明确:一是针对日本人称我中国为“老大帝国”,作者愤然回击,称中国为少年中国;二是因为少年象征着国家如朝阳般蓬勃兴旺,生机勃勃;三是中国是古老的中国,又是进步的未来之国。
五年级语文《少年中国说(节选)》说课稿

五年级语文《少年中国说(节选)》说课稿一、说教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少年中国说(节选)》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重要课文,属于“爱国篇”单元。
本文节选自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是一篇充满激情和感染力的散文,旨在通过诵读与理解,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
其在单元中的编排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学习,理解少年与国家的关系,认识到少年强则国强的道理,进一步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远大志向。
教材内容分析:本节课主要学习《少年中国说(节选)》的前半部分,内容包括对“少年强则国强”这一核心观点的阐述,以及通过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展现的少年与中国未来的紧密联系。
主要知识点包括理解文章主旨、掌握关键语句的含义、学习并尝试运用文中的修辞手法。
教学资源方面,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历史背景、图片资料,以及播放配乐朗诵,以增强课堂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文本。
二、说学情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初步理解较为复杂的文本,但对深层次的思想情感和修辞手法的理解还需引导。
学生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感兴趣,但对历史背景和深层含义的感知能力有限。
部分学生可能在理解文章中的抽象概念和修辞手法时遇到困难,需要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提高课堂参与度,激发兴趣。
三、说教学目标目标设定: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课文大意,掌握“少年强则国强”的核心思想,学会识别并简单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文本分析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激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少年强则国强”的深刻含义,掌握文中关键语句的解读。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将文本学习与个人成长、国家发展相联系,形成深刻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朗读课文,理解并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结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民族自豪感,理解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教学重点1. 主旨理解:深入理解《少年中国说》的主旨,即梁启超对少年的期望和对国家未来的憧憬。
2. 修辞学习:学习并识别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
教学难点1. 抽象概念理解: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抽象概念,如"少年"的象征意义。
2.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将爱国情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教学准备1. 教材准备:《少年中国说》全文及节选文本。
2. 多媒体课件:包括梁启超的生平介绍、晚清时期的历史背景等。
3. 教具准备:黑板、粉笔、PPT、音频播放设备等。
4. 互动工具:角色扮演卡片、讨论问题卡片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分钟)情境创设:播放晚清时期的历史图片或视频,创设历史情境。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梁启超的生平和《少年中国说》的创作背景。
课文学习(20分钟)1. 朗读指导: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语速、语调和情感表达。
学生跟读,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发音和语调。
2. 新词教学:列出文中的新词,如"砥柱"、"中流"等,并解释其含义。
学生用新词造句,加深理解。
3. 内容解析:逐句解析课文,引导学生理解每句话的含义和作者的情感。
讨论文中的关键句子,如"少年智则国智"等。
互动环节(15分钟)1.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每组抽取角色扮演卡片,准备角色扮演。
每组展示,其他学生评价,教师给予点评。
2. 情感体验:学生分享自己对"少年强则国强"这句话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爱国情感转化为实际行动。
3. 思维拓展:提出问题,如"你认为当代少年应该如何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学生小组讨论,每组选出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说课稿(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说课稿(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说课稿第1篇】今天上午第一节课,我校李老师为全校中高年级语文老师带来了一节观摩课,授课内容是五年级语文上册《少年中国说》。
文章虽然不长,但读起来有难度,理解起来更有难度。
但是,整堂课却在教师的预设中一步一个台阶稳步上升——由不会读到会读,不理解到感悟深刻,为国之兴亡立下远大志向可谓是水到渠成,抑扬顿挫的诵读环节更是让课堂熠熠生辉!李老师这节课给我留下深刻印象: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首先听歌曲《少年中国说》并说说听后的感受,随后谈话导入引出对作者的介绍,既拉近与作者的距离,也为学习本文及感受人物品质作好铺垫。
2、初识文体,感知内容。
自由诵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认识文字读通句子。
这一环节用时比较长,学生读错的字音比较多,足够的练习时间才能保证流利的诵读。
创设了师生共读、小组齐读,男女分读和听读环节,充分营造读书氛围,落实诵读目标;引导读出本文的停顿、韵律美,读出抑扬顿挫的语言美。
3、品词析句,体悟情感。
本节课出彩点在于教师对课文感悟的引领:先是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作者从哪几方面论述了少年对国家的影响?课文又是用那些事物来赞美少年中国?”在思考中再次走进文本,进一步感知文章的内容!之后让每个学生畅所欲言,立志向学,把为中华之兴盛而努力的志向扎根心中,使整堂课达到了高潮!李老师在这堂课中,引导学生通过抓重点词句的方式来理解句子的含义,从而达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设置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让学生在朗读中解决问题,增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反思过去,才能创造更好的将来。
在日后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借鉴以往,改正不足,日臻完善,跟李老师一样给学生一个绝对有效的课堂。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说课稿第2篇】中华少年说课稿中华少年说课稿一、说教材全诗共8个小节。
第1节以壮丽广袤的神州大地做背景引出中华少年的飒爽英姿,这是全诗的总起。
(最新部编教材)五年级语文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说课稿

《少年中国说(节选)》说课稿一、说教材本文写于“百日维新”失败的1900年。
文章从日本人和西欧人称我国为“老大帝国”说起,以人喻国,怒斥当权的清王朝封建贵族官僚都是保守守旧、愚顽苟且的“老朽”,号召“中国少年”应肩负起救国的责任,为创造一个繁荣富强的“少年中国”而努力奋斗。
表达了要求祖国繁荣富强的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说学情三、说教学目标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体会本文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
体会作者殷切期盼祖国繁荣富强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体会本文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殷切期盼祖国繁荣富强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四、说教法和学法教学方法:情境教学自学辅导学习方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五、说教学准备学生准备梁启超的资料及写作背景;教师准备本课的课件。
《桂花雨》说课稿首先说教材。
《桂花雨》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课文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现了儿时生活的乐趣,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
描写生动、细致,充满感情。
根据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和本文的教学内容和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1.认识2个生字。
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自悟和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为了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把教学重点确定为略读课文粗知大意,并抓住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为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并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力求学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语言实践中学习语言,在品味语言中积累语言,在内容体会中掌握方法。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课程《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课程《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少年中国说(节选)》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经典课文。
这篇文章是梁启超先生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1900年所作。
文章通过对少年中国的激情赞美,表达了作者对中国少年寄予的热爱和期望,反映出作者渴望祖国繁荣富强的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一)语文要素分析1. 体会强烈的情感表达文章运用了排比、象征等多种修辞手法,如“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这样层层递进的排比句式,强烈地表达出少年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观点,让学生感受其中蕴含的激昂情感。
2. 理解文言文的含义文中有许多文言文词汇和句式,例如“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这是典型的判断句式,通过对这类句式的学习,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3. 把握文章的结构文章结构清晰,从开头提出观点“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到中间部分以排比形式阐述少年与国家的关系,最后得出结论“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引导学生把握这种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二)人文主题分析本文的人文主题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责任感。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中国面临内忧外患,梁启超先生把希望寄托在少年身上。
让现代的学生学习这篇文章,能够让他们明白自己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激励他们努力学习,积极向上。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能够理解简单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但对于这篇文章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和强烈情感,可能需要教师引导才能更好地体会。
在修辞手法的理解方面,学生对于排比等修辞手法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这些修辞手法在表达情感和观点上的作用还需要深入学习。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读写“泻、潜、试、胎”等生字,理解并积累“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等重点语句的含义。
2.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了解排比、象征等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并能体会其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少年中国说(节选)》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文写于“百日维新”失败的1900年。
文章从日本人和西欧人称我国为“老大帝国”说起,以人喻国,怒斥当权的清王朝封建贵族官僚都是保守守旧、愚顽苟且的“老朽”,号召“中国少年”应肩负起救国的责任,为创造一个繁荣富强的“少年中国”而努力奋斗。
表达了要求祖国繁荣富强的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说学情
三、说教学目标
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体会本文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
体会作者殷切期盼祖国繁荣富强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体会本文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殷切期盼祖国繁荣富强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四、说教法和学法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自学辅导学习方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五、说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梁启超的资料及写作背景;教师准备本课的课件。
《桂花雨》说课稿
首先说教材。
《桂花雨》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课文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现了儿时生活的乐趣,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
描写生动、细致,充满感情。
根据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和本文的教学内容和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
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自悟和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为了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把教学重点确定为略读课文粗知大意,并抓住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为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并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力求学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语言实践中学习语言,在品味语言中积累语言,在内容体会中掌握方法。
说教学过程。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135”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
我设计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情境导入,揭示主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情感极易受环境气氛和他人情感的感染而产生共鸣。
基于这点,开课之初,我首先设问本单元我们学习了以思乡为主题的课文,谁能说说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分别是谁勾起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呢?通过疑问营造气氛,将学生带入思乡情境,为课文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
随后揭开课题,简要阐述课文的主要内容,顺势进入第二环节。
第二环节:自主学习,尝试解决。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
”因此,在导入新课后我先让学生大声自由朗读,把自己最喜爱的语句多读几遍,并适时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个别指导。
同时可以提出问题:“你读懂了什么?告诉老师你怎样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这样做,目的是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对于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理清课文写作思路,为接下来的研读赏析,体验情感做好铺垫。
第三环节:讨论交流,合作学习。
叶圣陶说: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
鉴于此,在本环节中,我首先抽选几个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此时其他学生边听边勾画关键词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朗读完后,让学生议一议:“作者为什么爱桂花?”学生答出:是因为桂花香。
我再适时追问:“哪些语句具体描写桂花的香?”让学生画出来。
这里要引导学生从嗅觉、触觉、视觉等不同方面去体会这个“浸”字的妙处,从而体会浸在花香中的感觉。
紧接着,让全体学生品读作者摇桂花时的语句,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体会人物心情。
使学生感受作者的“乐”——桂花给作者带来的“乐”不仅在摇花时,更是陪
伴了她的整个童年,给生活带来了无限的乐趣、幸福和美好;桂花不只是给作者带来了“乐”,同时也让母亲和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欢乐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心动呢?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怀念呢?由此,引出下文的思乡之愁。
在教学这一部分时我先问学生:作者到杭州赏桂花时,总忘不了给母亲带上一大袋,可是母亲却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母亲为什么这样子说呢?到底是杭州的桂花香还是家乡的桂花香呢?紧接着让学生比较: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体会桂花已成为母亲生命的一部分以及母亲的思乡之情。
理解母亲话中的含义,是教学的难点。
我通过母亲、琦君、游子对故乡的感受,层层推进,引导学生读出母亲话中的思乡之情。
第四环节:展示评研,归纳提升。
新课标指出:学生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是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必需。
因此在对课文做出总结和评价后,我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知识延伸,让学生想一想故乡的一景一物我们是如此的熟悉,试想故乡哪个景物或人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呢?这个问题,能又一次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以“情”延伸课堂内容,使学生感到课虽然结束了,但学习是无穷尽的。
第五环节:巩固达标,拓展延伸。
一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活动的完结,而应该以此为一个新的起点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热情。
我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动手写一写自己童年中
难忘的人和事。
引导孩子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享受语文。
总之,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交流合作等课堂活动,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使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认知生字,读懂新词,交流讨论,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收获,同时力求让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