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六年级上册《碧螺春》教学设计
冀教版《碧螺春》教学设计

冀教版《碧螺春》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探究碧螺春的来历和工艺一、教学目标:1.了解碧螺春的来历和工艺;2.培养学生对茶文化的兴趣和热爱;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重点:1.了解碧螺春的来历和工艺;2.正确使用茶具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发扬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教学准备:1.投影仪或电视机;2.茶具和茶叶。
五、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0分钟)1.引导学生回忆“茶叶”的起源及分类;2.展示碧螺春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步骤二:了解碧螺春的来历和工艺(20分钟)1.通过视频或PPT向学生介绍碧螺春的来历和工艺;2.学生观看后,进行简单的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步骤三:品尝碧螺春(30分钟)1.给学生准备好碧螺春的茶叶和茶具,进行现场品尝;2.指导学生正确使用茶具的方法,如洗茶、沏茶、品茶;3.学生可以自由品尝,同时记录自己对碧螺春的感受和评价。
步骤四:交流分享(20分钟)1.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交流,分享自己对碧螺春的感受和评价;2.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来表达对碧螺春的情感和认识,可以进行诗歌创作、绘画等方式;3.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指导意见。
步骤五:创新设计(2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碧螺春的特点与文化元素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2.学生可以进行茶具的设计、茶叶的包装设计等;3.学生进行创新设计后,可以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全班,并进行互相评价和交流。
步骤六:总结讨论(10分钟)1.学生进行总结,回顾今天学到的知识和体会;2.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
六、教学延伸:1.学生可根据所学知识,选择其他名茶进行品尝和比较;。
冀教版六年级上册《碧螺春》教学设计

《碧螺春》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课教案蔡各庄小学张美玲2010.12教学内容:冀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六单元二十六课《碧螺春》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正确认读11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10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六、八自然段。
3、了解碧螺春的传说和采摘、制作过程,了解有关茶文化的信息。
过程与方法:1、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碧螺春的。
2、把握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表达的有序性。
体会描写的细致与准确,积累相关的词句。
情感态度价值观: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茶乡人的生活和生产情况,感受茶乡人生活的美好及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心灵手巧。
重点难点1.了解这篇课文讲了碧螺春的哪些内容。
2.感受茶乡人生活的美好,体会表达的有序性,描写的细致准确。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同学们,你们身边的人有哪些人喜欢喝茶?你知道哪些关于“茶”的知识?(学生课前搜集了资料,认真做了调查。
)教师适时评价:你们知道的真不少。
(课件依次出现图片)其实中国是最早采制和饮用茶的国家,早在三千多前我国已有茶的栽培和加工,自古就有大茶树的记载,唐代茶圣陆羽所作《茶经》中称:“茶,南方之佳木也。
”茶现在在我国已有很多的产区,而品茶也渐渐成为一种文化,一种生活的时尚。
空闲之余,听着音乐,品一壶茶,自己内心的疲备会放追逐在空寂淡泊里,感受的只有内心的一份快乐,这就是茶的魅力!古诗有云:“入山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百里醉”,大家猜猜这是什么茶?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享誉中外的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的碧螺春(出示课题:碧螺春)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把字音读准,语句读通顺,看看碧螺春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读课文,读后回答)能用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吗?(久负盛名)什么意思?2、文章究竟从哪几方面写了久负盛名的碧螺春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并看哪几段分别介绍了这些内容?(明确:茶传说第2段采茶3-4段制茶5-6段品茶7-8段)3、课文中作者正是按照碧螺春的传说,采茶、制茶、品茶这样的顺序来叙述的,你对哪一部分感兴趣,就认真地读一读,看看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预设(1)茶的传说a.看来你是一个喜欢听故事的小姑娘,就请你为我们大家来读读这个故事吧!看看这个传说向我们讲述了什么?(碧螺春名字的由来)b.其实关于碧螺春茶,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2019秋冀教版语文六上《碧螺春》word教学设计

2019秋冀教版语文六上《碧螺春》word教学设计签字:学习指南(一)学习指南二学习卡片二学习指南一学习卡片(一)附送:2019秋冀教版语文六上《绍兴的船绍兴的桥》word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正确认读课文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课文要求会写的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江南水乡绍兴的水、船、桥、人之间和谐的美,激发学生心中的美好感情。
(3)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展现文中描写的情境,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和文章的语言特点。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背景资料的引入,学生体会船、桥与当地的小朋友的生活存在什么关系。
(2)通过朗读与分析,让学生了解绍兴的桥、船各有哪些特点。
(3)通过提问与讨论,引导学生对文中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展现文中描写的情境,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和文章的语言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江南水乡绍兴的水、船、桥、人之间和谐的美,激发学生心中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难点通过背景资料的引入、朗读与分析、提问与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对文中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江南水乡绍兴的水、船、桥、人之间和谐的美,激发学生心中的美好感情。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出示课题。
1.回忆曾经学过的《水乡行》、《威尼斯小艇》、《水墨徽州》的有关水乡的课文,观看水乡图片,交流查找到的水乡资料,概括水乡的特点。
(出示课件)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将对水乡的感受融入课题中,朗读课题,引导学生注意课题中的“啊”,读出水乡特有的魅力,初步感知绍兴的船和绍兴的桥。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初读课文。
阅读要求:(1)自由读课文,遇到不熟的地方要多读几遍,达到熟读正确、流利。
(2)再读课文思考:课文的每个段落分别向我们讲述了什么?2.教师检查初读情况。
(1)教师指名读课文。
(2)交流每段的段意。
3.学生交流预设:文章通过童谣把我们带到了绍兴:绍兴特有的乌篷船的独特规矩,孩子眼中江南水乡的清新和明丽,船夫撑船技艺高超,让我们体会到了水乡孩子独有的生在水边、行在桥上的成长经历……三、精读文本,感受风情、童趣。
《碧螺春》教学设计

《碧螺春》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碧螺春》是冀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传统文化吐馨香”中的一篇讲读课文。
本课通过名茶碧螺春,向我们展示了中国的茶文化。
课文开头,仅用一句话点明了碧螺春的“久负盛名及主要产地。
接下来,课文依次介绍了碧螺春的传说、采摘、制作、品尝碧螺春以及人们对碧螺春的评价和喜爱。
文章结构紧凑,前后连贯,描写细致入微,用词准确生动,富有浓郁的文化气息。
教学目标:1、了解碧螺春的传说和采摘、制作过程,了解有关茶文化的信息。
2、了解茶乡人的生活和生产情况,感受茶乡人生活的美好。
3、把握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表达的有序性,体会描写的细致与准确,积累相关的词句。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碧螺春的传说和采摘、制作过程,并背诵课文第四、第六、第八自然段。
把握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表达的有序性,体会描写的细致与准确,积累相关的词句。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碧螺春,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请回忆一下课文围绕碧螺春向我们介绍了哪几方面的内容?2、本文最美的当属碧螺春的采摘、制作、品茶这三部分,相信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对碧螺春有一个更深的了解。
我们就主要围绕茶的采摘、制作、品茶这三部分,进一步感受祖国的传统文化的馨香。
二、展示目标:读课文采摘、制作、品茶这三部分,进一步感受祖国的传统文化的馨香。
三、自学文本前置作业:读课文清晨采茶、入夜制茶、月下品茶这三部分,透过语言文字,你知道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比一比,看谁的读书收获多?(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四、全班交流研讨(一)清晨采茶美丽动人:景美、人美、动作美指导学生朗读。
作者之所以能把景色描写得这么美,是因为他喜欢这样的晨景。
这晨景中有雾,有朝霞,有翠绿欲滴的茶树,有万道金光,有俊美的采茶姑娘。
这就像画家笔下的一幅美丽动人的图画。
(二)入夜制茶◆质疑:1、茶农是怎样制茶的?制出的茶叶是什么样的?课件:“茶手短衣紧袄,利索地把拣好的鲜叶芽倒进滚烫的大锅,叉开五指,在嫩叶中不停地翻拌。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碧螺春》教学设计

冀教版六年级上册《碧螺春》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第四、六、八、自然段。
2.了解碧螺春的采摘制作和品尝的过程,了解课文中介绍的有关茶文化的知识,感受茶乡人民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碧螺春茶的喜爱和对茶乡人们的赞美和热爱。
3.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味,体会作者描写的细致与准确,并积累相关的词句。
二、教学重点:了解碧螺春的采摘制作和品尝的过程,了解课文中介绍的有关茶文化的知识,感受茶乡人民生活的美好。
三、教学难点:搜集关于碧螺春和茶文化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并对茶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2、课前搜集关于碧螺春和茶文化的资料。
课程流程图引导示标\指导学法K分组指导\启发引导\课堂评价激情导入\创设情境\讲解释疑\归纳练习\课堂评价明确目标}自主学习\巩固提高}检测达标)拓展巩固明确目率/自主学刁i i/小组讨论/ 达标练习"拓展思考J k< 4 ----------------------- • -------------------- •• ---------------- ------------------------ » >活教四、教学手段: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设茶意浓浓的文化氛围1、借助音乐创设情境为了让学生尽快地走进茶乡,沉浸于浓郁的茶文化氛围,教师借助音乐引导学生一遍又一遍地接触课文的语言,大大激发了学生诵读的情趣。
2、借助图片锦上添花课堂上,图片的运用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将生动的语言文字描述变成更加形象、丰富、立体的画而,发展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在《碧螺春》这一课中,教师选用了大量朴质清新的画而,如翠绿欲滴的茶园、生机盎然的采茶图、充满生活气息的民间风俗画卷,还有古朴雅致的亭台楼阁等等。
五、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交流资料。
1.师:你平时喝茶吗?家里有喝茶的吗?他们都喝什么茶?关于茶你还了解到什么?师生共同交流关于茶的知识。
《碧螺春》 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名称《碧螺春》执教者苏玉斌课时两课时所属教材目录冀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材分析《碧螺春》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描绘了久负盛名的碧螺春名字的由来,以及采摘、制作和品尝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色、香、味、形俱佳的碧螺春的喜爱和对勤劳、聪明的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学情分析在本课教学之前,学生对于茶还仅仅是一种“看过”的理解,对于有关茶的知识是少之又少,对于江南茶园更是从未见过。
基于这种情况,在课前布置学生和老师一起去搜集并了解一些关于茶的知识,学生通过询问、网络等多种途径去搜集资料。
这些知识将成为本课学习的基础。
我就孩子们搜集图片及自己搜集视频制成课件,应用于本次教学过程中。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正确认读11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10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六、八自然段。
3.了解碧螺春的传说和采摘、制作过程,了解有关茶文化的信息。
4.把握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表达的有序性,体会表达的准确与细致,积累相关词语。
过程与方法目标1.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碧螺春的。
2.通过品味课文的语言,感受碧螺春特有的色、香、味、形,体会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心灵手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碧螺春特有的色、香、味、形,体会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心灵手巧。
教学重重点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碧螺春的。
难点通过品味课文的语言,感受碧螺春特有的色、香、味、形,体会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心灵手巧。
难点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碧螺春》一课介绍了江南名茶碧螺春的名字典故以及采摘、炒制的工艺过程和月下品茶的美好场景,让学生走进生活,在品茶情境中吟诗读文,品味课文语言文字的优美,在制茶、采茶过程中让学生亲身体验,感受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推销茶叶时拓展课文内容,开展语文综合性活动,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茶的起源,茶的产生与发展,茶的历史,等知识。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本教学设计,从碧螺春的采摘、制作、品尝入手,让学生自主读书、交流、感悟、体验,在读中培养语感,开发心智,张扬个性,熏陶情感。
碧螺春优质课教案

《碧螺春》优质课教案【教材理解】《碧螺春》是冀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传统文化吐馨香”中的第一课。
本课通过名茶碧螺春,向我们展示了中国悠久的茶文化。
课文介绍简洁明了,描写细致入微,用词准确生动,富有浓郁的文化气息。
课文开头,仅用一句话点明了碧螺春的“久负盛名”,引发了读者的阅读期待,还介绍了碧螺春的主要产地。
接下来,课文依次介绍了碧螺春的传说、采摘、制作、品尝碧螺春以及人们对碧螺春的评价和喜爱。
【设计理念】从教材中提炼美的因素,茶乡的环境美,采茶的姑娘美,劳动时的场面美,炒出来的茶美,品茶的意境美。
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活动。
以文字为依托,反复练读,感悟重点的语句,体会语言的细腻准确以及句式的巧妙,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教学境界。
【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碧螺春的采摘场景和制作过程,体会描写的细致与准确,积累相关的词句。
3.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碧螺春特有的色、香、味、形,体会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心灵手巧,感受茶乡人生活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读懂课文内容,体会描写的细致与准确,体会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心灵手巧。
【教学设计】: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碧螺春》,谁能说一说,文章介绍了碧螺春茶的哪几方面的内容?(传说、采摘、制作和品尝)师评价并小结过渡:既说出了文章的写作顺序,又讲清了课文围绕碧螺春介绍的三方面重点内容。
那么课文是怎......样描述有关碧螺春的采摘、制作和品尝这些茶文化的呢?.........................(语速慢些)..学习(手指板书)。
......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二、细读课文,品味语言(一)走进文本,深层对话师: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勾画相关词句,对感兴趣的地方进行批注,写下自己的感受。
可以参考老师的学法提示来学习(手势)...(屏幕出示:学法引领:理解文章内容的方法【1】发挥想象理解文章内容【2】抓重点词句深入理解【3】结合搜集的资料来理解)学生默读、勾画、批注(6分钟)(二)相互交流,生生对话师:下面,我们进行交流。
六年级语文教案-《碧螺春》

六年级语文教案-《碧螺春》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碧螺春》。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如“碧螺春”、“茶农”、“早春”等。
(3)掌握课文中描述碧螺春茶的特点和制作过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2)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对茶叶制作过程的兴趣和观察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茶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2)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碧螺春》。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掌握课文中描述碧螺春茶的特点和制作过程。
2. 教学难点:(1)生词和短语的理解和运用。
(2)课文中的描述和细节理解。
三、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碧螺春》。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茶叶图片等。
3. 教学材料:茶叶样品、茶叶制作工具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观察茶叶样品,引发对茶叶的兴趣。
(2)提问:“你们听说过中国的茶文化吗?”,“你们知道茶叶是如何制作的吗?”2. 阅读理解:(1)分段朗读课文《碧螺春》。
(2)学生自读课文,并回答相关问题。
(3)讨论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的含义。
3. 课文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描述碧螺春茶的特点和制作过程。
(2)通过茶叶样品和制作工具,展示茶叶的制作过程。
五、作业布置1. 学生回家后,请将课文《碧螺春》朗读给家长听,并解释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2. 学生回家后,请家长协助,观察茶叶的制作过程,并记录下来。
3. 学生回家后,请写一篇关于《碧螺春》的读后感,分享自己对茶叶的认识和感受。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讨论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作业质量,包括课文朗读、生词解释、制作过程记录等。
3. 读后感写作:评估学生的读后感写作能力,包括内容完整性、表达清晰度、观点明确性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碧螺春》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
课教案
蔡各庄小学
张美玲
2010.12
教学内容:冀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六单元二十六课《碧螺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11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10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六、八自然段。
3、了解碧螺春的传说和采摘、制作过程,了解有关茶文化的信息。
过程与方法:
1、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碧螺春的。
2、把握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表达的有序性。
体会描写的细致与准确,积累相关的词句。
情感态度价值观: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茶乡人的生活和生产情况,感受茶乡人生活的美好及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心灵手巧。
重点难点
1.了解这篇课文讲了碧螺春的哪些内容。
2.感受茶乡人生活的美好,体会表达的有序性,描写的细致准确。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身边的人有哪些人喜欢喝茶?你知道哪些关于“茶”的知识?
(学生课前搜集了资料,认真做了调查。
)教师适时评价:你们知道的真不少。
(课件依次出现图片)其实中国是最早采制和饮用茶的国家,早在三千多前我国已有茶的栽培和加工,自古就有大茶树的记载,唐代茶圣陆羽所作《茶经》中称:“茶,南方之佳木也。
”茶现在在我国已有很多的产区,而品茶也渐渐成为一种文化,一种生活的时尚。
空闲之余,听着音乐,品一壶茶,自己内心的疲备会放追逐在空寂淡泊里,感受的只有内心的一份快乐,这就是茶的魅力!古诗有云:“入山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百里醉”,大家猜猜这是什么茶?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享誉中外的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的碧螺春(出示课题:碧螺春)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把字音读准,语句读通顺,看看碧螺春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读课文,读后回答)能用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吗?(久负盛名)什么意思?
2、文章究竟从哪几方面写了久负盛名的碧螺春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并看哪几段分别介绍了这些内容?
(明确:茶传说第2段采茶3-4段制茶5-6段品茶7-8段)
3、课文中作者正是按照碧螺春的传说,采茶、制茶、品茶这样的顺序来叙述的,你对哪一部分感兴趣,就认真地读一读,看看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1)茶的传说
a.看来你是一个喜欢听故事的小姑娘,就请你为我们大家来读读这个故事吧!看看这个传说向我们讲述了什么?(碧螺春名字的由来)
b.其实关于碧螺春茶,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老师讲故事)看得出来碧螺春茶优美的传说故事打动了很多同学,那你还对茶的哪一部分感兴趣呢?
(2)茶的采摘(出示课件)
a.指名读,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象采茶的繁忙景象。
b.请你看看这一部分,从中体会到什么?
C.一起来看看采茶姑娘是怎么采茶的。
美吗?什么美?
d.让我们伴着清新的音乐再来读一读这一部分。
(配乐朗读)
(3)茶的制作
清晨采茶,入夜炒茶,这就是茶乡人民的生活。
碧螺春不炒隔夜茶,炒制好的碧螺春又叫什么?(工艺茶)对,那么你们怎么理解工艺茶?(学生谈,教师可以结合“工艺品”引导学生。
工艺茶既要有精美的外形,还要体现精湛的技艺。
)下面我们来读读课文描写炒茶的段落,想一想,哪些句子让你觉得碧螺春是当之无愧的“工艺茶”?并把这样的句子画下来。
2、交流:
(1)“干而不焦,脆而不碎,青而不腥,细而不断”。
(课件出示)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学生谈自己的理解)这就是碧螺春茶成形后的特点,真所谓增之一分则过,减之一分则不及呀!这样的茶被称为“工艺茶”,可以说是当之无愧!这个句子中,哪个词表达了这个意思?(无怪乎)谁来读出
这种当之无愧的意味!(指名读)怪不得《茶说》一书中写道:茶以碧螺春为上,不易得。
如此上等好茶,让我们再来感受一番,齐读。
这么好的茶是如何制出来的?我们一起找一找。
(2)(出示这句话)忽而揉,忽而搓,忽而捺,忽而抓,嫩叶如同一条青龙上下翻飞,煞是好看。
这句话中哪几个词是动词?从这几个动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我们来做一做这几个动作,炒茶是不是这样慢慢地炒,为什么?你知道炒茶时锅里的温度吗?是100-150度,这么热的锅,即使你再快的速度,你能把茶炒好么?看来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干的,难怪碧螺春茶被称为“工艺茶”。
谁来读读这一句,让我们体会一下。
(教师适时点评)
同学们,想亲眼看看怎样炒茶吗?(课件出示视频)炒茶手就是这样在滚烫的大锅内,用血肉之手这样来回翻拌啊!此时此刻,如果炒茶师傅就在你身边,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学生表达对炒茶手的赞美、佩服之情。
)带着这种感受,我们再来读读这个句子!
这一道道工序,让我们感受到了炒茶手的高超技艺,所以说无怪乎人们称碧螺春为工艺茶!正因如此,这种茶也被称为“功夫茶”“心血茶”。
四、走进“月下品茶图”
1、师:我想此时此刻,你一定迫不及待想要来品品碧螺春了!下面我们来默读品尝的段落,静静地默读,细细地品味,你品出了碧螺春的什么呢?
2、交流:
师:品尝碧螺春时,什么让你陶醉呢?
(1)茶水入水的姿势。
(2)茶叶冲泡后的样子。
(3)汤色碧绿清澈。
(4)香味清香扑鼻。
(5)味道清新爽人,茶水入肚,甜津津的,让人回味无穷。
(6)情谊。
人常说“君子之交淡如水”,此刻却觉“朋友之情香如茶”啊!(7)环境:咱们中国人品尝还十分讲究环境之美呢!
咱们中国人品茶可是很有讲究的,我们一齐看一下。
3、还等什么,让我们快来品品这碧螺春茶吧!真是茶不醉人人自醉。
我们大家再来醉一回,如何?(再次读品茶这一部分)
4.碧螺春以它独特的色、香、味、形赢得了人们的喜爱。
难怪那位外国诗人在品茶之余情不自禁地吟出: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
(出
示课件)
读着读着,这一诗句在作者眼里仿佛又在向我们诉说着:江南春光美,江南人更美。
(出示)
三、课外研究、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希望同学们不要停下探索的脚步,在课下选择你感兴趣的话题继续研究。
1、中国茶文化发展。
2、茶艺茶道,现在茶艺盛行。
3、茶与健康,茶与现代饮料。
四、欣赏品读
这就是久负盛名的碧螺春。
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更多的茶文化等待我们去品尝,就让我们在品中学会生活吧!
(学生在音乐中自由品读,感悟碧螺春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