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钢琴师观后感模板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5篇)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5篇)《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海上钢琴师》讲述了:在一九零零年,新世纪第一年的第一个月,他被人遗弃在邮轮弗吉尼亚号的钢琴上,后来被船上一位好心的烧炉工收养,起名叫DannyBoodmanT.D.LemonNineteenHundred(丹尼博德曼T.D.雷蒙1900),然而烧炉工在男主角8岁的时候在意外中死亡。
过人的天赋使他无师自通成了一名钢琴大师。
能够通过观察人的神态来弹凑出相应的音乐。
在他战胜自认自己的才华无人能及的爵士乐始祖的JellyRollMorton后,名声大噪。
唱片出版商希望为他录制唱片,并保证他会名利双收,但他的内心依然平静,以不允许别人把他的音乐从他身边带走为理由拒绝了。
1900生于船,长于船,死于船。
他一生中从来没有离开过这艘船,纵使后来遇上了一位一见钟情的少女,他思量再三后,还是放弃了上岸寻找初恋情人的冲动。
到了最后,好朋友Max警告他废船将要被炸毁,他也不愿离开,与弗吉尼亚号殉船于海底。
当我看完这部电影时,我并不赞赏他。
我对他的评价就是,不敢面对现实,固执地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整部电影最让人深思的就是结尾时1900与Max的对话。
1900所说的似乎是人生的一种境界,一个真谛。
1900不敢下船,是因为他看不到城市的尽头。
与其说看不到城市的尽头,不如说是看不到人欲望的尽头。
在城市里,有太多的选择、诱惑,让人无所适从,使他对未来产生了恐惧。
1900才华横溢,却谈薄名利,甘于船上的平凡生活。
生于船,长于船,最后与船殉于海底。
他有陶渊明的品格,屈原的气节。
1900是一个没有被世俗污染的人,他生活在一个幻想的世界里,这艘船就是他的世外桃源。
对于他的死,我们感到惋惜。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1900最后的结局殉船于海底是必然的。
面对着这个千变万化的社会,不变则亡!这艘船造就了他清高傲慢、寡默任放、独立率真的性格。
性格就是人的宿命。
因为他适应了船上的生活,他已经不能或是不愿意改变了。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4篇_1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4篇《海上钢琴师》观后感篇1《海上钢琴师》讲述了:在一九零零年,新世纪第一年的第一个月,他被人遗弃在邮轮弗吉尼亚号的钢琴上,后来被船上一位好心的烧炉工收养,起名叫dannyboodmant.d.lemonnineteenhundred(丹尼博德曼t.d.雷蒙1900),然而烧炉工在男主角8岁的时候在意外中死亡。
过人的天赋使他无师自通成了一名钢琴大师。
能够通过观察人的神态来弹凑出相应的音乐。
在他战胜自认自己的才华无人能及的爵士乐始祖的jellyrollmorton后,名声大噪。
唱片出版商希望为他录制唱片,并保证他会名利双收,但他的内心依然平静,以不允许别人把他的音乐从他身边带走为理由拒绝了。
1900生于船,长于船,死于船。
他一生中从来没有离开过这艘船,纵使后来遇上了一位一见钟情的少女,他思量再三后,还是放弃了上岸寻找初恋情人的冲动。
到了最后,好朋友max警告他废船将要被炸毁,他也不愿离开,与弗吉尼亚号殉船于海底。
当我看完这部电影时,我并不赞赏他。
我对他的评价就是,不敢面对现实,固执地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整部电影最让人深思的就是结尾时1900与max的对话。
1900所说的似乎是人生的一种境界,一个真谛。
1900不敢下船,是因为他看不到城市的尽头。
与其说看不到城市的尽头,不如说是看不到人欲望的尽头。
在城市里,有太多的选择、诱惑,让人无所适从,使他对未来产生了恐惧。
当1900与那一艘和他一起度过了无数个日日夜夜、穿越了无数次海洋的轮船一同爆炸之后,我在心里问自己,为什么这部电影那么短,应该还要继续下去的,我恨不得这个电影像电视剧那样长。
后来我发现我惋惜的是1900的生命为何那么短,他应该上岸继续他的生活的,可是就是他所说的,我之所以不上岸,并不是我看到了什么,而是我看不到什么。
我相信1900是大海的儿子,他出生在海上,生活也是在海上,直到后来他与轮船一起爆炸的时候也是在海上。
他面对的是我们大多数人都想目睹的茫茫海洋,他看到的无数张带着不同情绪的脸,他洞察着过往行人的内心算盘。
观《海上钢琴师》有感范文(精选7篇)

观《海上钢琴师》有感范文(精选7篇)观《海上钢琴师》有感范文(精选7篇)观《海上钢琴师》有感1还记得那是20xx年1月底,我第一次走进艺考培训学校,那是我接触的跟广播电视编导有关的第一节课——影评。
老师推开门二话没说为大家播放了这部电影,那是我第一次看这部电影,也是我第一次带着专业的角度去看一部电影。
《海上钢琴师》对于我来说是一种启迪,更是一种对电影的渴望吧。
时隔这么多年过去,我也走上过讲台,每每都会把这部片子拿出来,同那些面临艺考的孩子们,一起体会影片中那经典镜头带来的视觉震撼,一起感受那灵魂音乐带给我们的人性回归。
《海上钢琴师》是意大利著名导演吉赛贝·托纳多雷的作品。
同《天堂电影院》《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合称为"时空三部曲"或者说是"回忆三部曲",还有的称之为"回家三部曲""寻找三部曲"。
三部影片运用了同样的叙事手法,在现实与过去不断穿梭,在追忆与沉思中循环往复。
而他的影片配角是特别的存在,贯穿始终,是引路者。
吉赛贝·托纳多雷导演作品不多,但每部都堪称精致,获得的奖项也很多。
有媒体评论他一如既往地精准:在很短的时间内,将主人公或主要行动做一个非常准确的亮相,虽然身为意大利人,却比纯好莱坞导演拍出的作品还要好莱坞。
但在我看来,他的作品叙事结构虽然复杂,但情节清晰流畅,画面精致唯美,音乐婉转缠绵。
他总去描写那些大时代下的小人物的悲欢离合,而在其中我们能看到,爱情、梦想以及对未知的恐惧。
《海上钢琴师》这部影片的故事发生在一艘穿梭在英美之间的游轮上。
1900年的第一天,铲煤工丹尼发现了遗弃在头等客舱钢琴上的男婴,收养了他并取名"1900"。
1900没有出生证明没有身份没有归宿,但他有海洋有钢琴有音乐。
那年,8岁的1900,推开"禁止入内"的大门,走进了他生命灵魂的深处——"Music"(音乐),钢琴天才1990一曲感动众人,一句"F the regulations"(去他的规定),开启他人生篇章。
电影海上钢琴师观后感(通用6篇)

电影海上钢琴师观后感电影海上钢琴师观后感(通用6篇)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观后感了。
那么你会写观后感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电影海上钢琴师观后感(通用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电影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有那么一些电影,它没有震撼的镜头,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只是毫无修饰地讲述了一个故事,但银幕前的你心中却掀起了惊涛骇浪。
这是一个虚幻的奇迹,一个伤感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他的传奇。
大海、轮船、钢琴、陆地、孤独、友情与天才交织的故事。
看完这部影片后,心中感慨万千却又无从下笔,《海上钢琴师》就是这样一部让我欲罢不能、欲言又止的电影。
简单地概括一下这部电影的内容:在豪华游轮维珍尼亚号自成一格的海上世界中,名为1900在1900年被遗弃的孤儿在海上成长为天才钢琴师,引来陆地上的第一天才钢琴家登门挑战,而爱情也在不经意间从窗外中到来,但最后1900却决定生于大海死于大海。
但我想我们可以不用太在意这些情节,我甚至认为这完全不是这部影片的重点,因为这些已经在许多电影中不厌其烦地上演过。
看这部影片我们更该看他最后那段对外面世界独白的台词,以此理解他最后关于上岸的抉择。
影片两次重点涉及到他的离开问题,第一次是为他心爱的姑娘决定去岸上,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他在生死抉择的关头,依然决然地坚持没有上岸。
也许,观众看到最后都会感到很惋惜,他为什么不离开呢?为什么宁死他也不愿踏上那片他曾经愿望踏上去的岸上呢?“拿一部钢琴来说,从琴键开始,又结束。
你知道钢琴只有88个键,随便什么琴都没差。
它们不是无限的。
你才是无限的,在琴键上制作出的音乐是无限的。
我喜欢这样,我活的惯。
”这是他给出的回答。
开始我很不理解他不下船的解释,认为这是一种对生活不积极的做法!但是最后1900跟麦克斯开的玩笑让我明白1900为什么这样选择,因为他死后到天堂还想弹钢琴,弹只属于自己的曲子,因为没人能用两只右手弹琴!如果1900下船估计他会和杰里一样,不再为自己的喜爱而弹琴,而是为了别人或钱而弹琴,那是1900不想看到的,甚至说1900如果下船后就再也没有灵感弹出属于他自己的曲子了。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通用7篇)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通用7篇)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这时我们很有必要写一篇观后感了。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海上钢琴师》观后感(通用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有些电影是你看过之后心中涌现万千却无从下笔,是你思绪纷飞却不知从何整理的。
《海上钢琴师》就是这样一部令人欲罢不能却欲言又止的电影。
也许多年之后,人们会忘记那场惊艳的钢琴决斗,会忘记他心爱的女孩就住在莫特街27号,会忘记……但在维吉尼亚号残骸中他与麦克斯最后的对白,眼神中所流露出的孤独、决绝而温柔,始终会出没在心底,带来生息。
这个故事的开头到结尾,始终是以倒叙的手法由迈克斯陈述而来的。
所以,有人说,迈克斯和1900其实就是“一个人”,因为除了迈克斯,没有人能作证,我们并不知道1900的故事是否真的存在。
所以,1900代表的是某种境界,是和外界纷扰不一样的存在状态。
对于这样的结尾,我一开始感到的是惋惜和同情:为什么不能试着上岸迎接新的人生呢?为什么不能在喧嚣繁闹的世界中找到另外的一面美好呢?为什么非要以死来结束自己的生命捍卫一生的梦想呢?对于这部电影,有很多不同的角度和主题。
当然,如果一部电影只能从单一的角度去分析,就不算一部经典之作。
从追求梦想的角度来看,当时的人们都朝着美国梦不断努力,世界充满了欲望、利益和关系的纷争,甚至很多人拼搏多年依然没有获得想要的成功,最终走向穷途末路。
迈克斯为了生计可以把陪伴多年的小号卖掉,为了生存他放弃了自己的梦想;而1900一生都留在了船上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为了梦想他可以放弃一切,甚至于面对死亡,他依然无所畏惧。
不完美才是生命的常态,如果结尾没有这么悲剧性的一幕,这部影片就没有了升华的价值,在我看来,它反映了很多现实世界与理想主义的东西。
如果1900走出了大船,拥有了和平常人一样的家庭和财富,也许他就无法弹奏出在大船上那种纯净、自然的音乐了。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6篇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6篇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一)迷宫乐声渐次远离,唯有冷风从窗口灌入才觉脸上很凉。
好像感情的喷薄从来只是一瞬间的事,太多想表达的话语落于纸上,像雨点叩击海面,是漫无目的深邃和着苍白无力的呐喊——看这部电影最大的感受就是,仅用“感动”一词来囊括所有的情感都显得太过苍白,在少不更事的年纪去揣度人生,妄想写出超出年龄之外的深度,本就是不可能的事,宛如一场春秋大梦,醒来什么也不曾留下,还丢失了本该属于这个年龄特有的稚气。
看《海上钢琴师》便是这样的体会。
可为什么还是要写?是那句“未表达的情绪不会消亡,它们只是被活埋,并将在未来以更丑陋的方式涌现”促使着我写下去,写下这些少不更事的通透和深刻,写下这些倔强和稚嫩,留给以后慢慢咀嚼也罢。
我不愿以对错评判一个人的选择,对于1900最终没有下船的结局,理想主义者为此正词,说这是一个人活得纯粹而自由的标志,现实主义者又抨击这不过是空洞荒诞的无意义,无谓地悲叹人生的虚无,只是一种病入膏肓却不自知的悲观。
我呢?我不站任何一种说辞,人们从未真正了解彼此,基于这个事实探究选择的对错这件事本身就是无意义的。
我更认同的是,这是1900自身推导出的结果——年幼时短暂拥有过的亲情,黑暗之中漫长无捱的躲藏等待,以及一段惊鸿一瞥无疾而终的爱情和一段总会告别的友情。
影片中最深的是那一幕——漆黑的夜里1900忐忑不安地向船外面的世界打出电话,像是冲着宇宙深处光年之外的事物发出的孤独讯号。
这条连接着自己与这个世界唯一的脐带,在孤独的宇宙中能够抓住的唯一一根稻草,在拨通的那一刻,还是被剪断了,一瞬间的欢欣与失落轮番着上演,1900的失落来自被宣告的孤独,不是因为无人理会,而是无人懂得。
挂断之后,宇宙陷入了更深的寂静。
他的一生总是与告别为伴,漂泊在海上无望孤独地等待,被人群围住,哗众喝彩比海潮来去还要迅猛,留下来的唯独钢琴。
“太多的选择,太复杂的判断,精神会崩溃的。
”他无奈地说。
陆上对于1900来说,就像是一个他从未涉足的世界,这个世界充斥着太多铜臭味和浓郁的香水味,是无法填满的欲望和无限膨胀的虚荣,是尔虞我诈的人性之恶和迷失自我的未知恐惧。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5篇(精品模板)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5篇《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从那个婴儿开始,世界上多了一位没有国籍,没有知识,没有见识的“三无”孩子。
没有人了解过他,可能爱她的“爸爸”老Danny也没有,但从第一滴音乐流泻出的却是无限的美好,从一个孩子的眼睛看世界,从这个孩子的眼中看这条船,没有风浪,或常有风浪都是那一般怡人,从命名“1900”的那一天是否就是给了这孩子天赋的一刹那呢?我们什么都不知道,只能听一些他抚出的音乐才能了解。
每一滴音乐的味道·1900与麦士可以说,这孩子没有什么朋友,从小到大,从来到去,最好的朋友就是这个朝夕相伴的船和这位永远无法分开的朋友麦士,一个好朋友,一生的友谊,没人了解过1900,但麦士可以,麦士“喜欢”这个和蔼的孩子。
其实,友谊来的总是让我们不知所措,这一切,美而幽,有着一股心的味道。
麦士最能体会他的音乐,麦士也是他最愿意为其奉献出它音乐的味道的人,一对朋友,小号与钢琴一样,一样和谐的搭配,因为有了这个世界的音乐,才有了这世界上的这一段真挚的友谊。
每一滴音乐的味道·1900与钢琴大师没有比自己更伟大的人了,自己可能很卑微,但人生是不允许这种卑微的。
比赛,在1900眼中对“它”总是很陌生,让爵士乐的始祖对自己进行次次的“侮辱”,可能在最终他才能展现出它的才华:一只手,两只手的天才到三只手,四只手的怪才,我们渐渐承让了这个孩子的能力,这个不会为人和感情束缚的能力,我们的语言中有对万物的挚爱,而他能把这种感情弹奏出来,一曲又一曲,激烈而强劲的音乐,每一滴音乐都伴着每一滴汗水滑过。
这就是音乐的真谛:学无止境,乐无极限,要胜利只有更棒,1900就做到了:每一滴音乐的味道,就是他从小到大的味道,一个伟大的力量,一个好似曲名的“1900”每一滴音乐的味道·1900与女孩“人生的幸事就是有了你,见了你。
才知道心带来的感情,每一滴音乐都是为你而来,为你而去,没有你怎会有这‘柔情似水’。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5篇)认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为此就要认真思考观后感如何写了。
快来参考观后感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店铺整理的《海上钢琴师》观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大海、游轮、钢琴如果只这三个事物就构筑起一个人的一生,那将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在深邃的蔚蓝中颠簸飘泊,在悠扬的音乐中领悟人生。
世界很小,从船头到船尾,在舞厅中的那架钢琴前,从左到右,总共88个琴键;世界很大,那一片碧海蓝天下,用心灵演绎出的乐曲融入世间百态,宽广无边。
朱赛佩:托那托雷的《海上钢琴师》给我们描述了这样一段诗意浪漫的人生传奇。
《海上钢琴师》描述了男主角1900,一个被遗弃在豪华的“弗吉尼亚人号”邮轮上的婴儿,由一个黑人船工丹尼抚养长大,因此取名1900。
他有一个传奇的名字,他也有一段传奇的身世,他出生在船上,成长于船上,他死于船上,他的一生与陆地无缘。
1900从小在丹尼细心的关怀和善意的谎言中自由健康地成长。
丹尼因意外事故不幸去世后,1900一次无意间鬼使神差地来到一等舱舞厅的落地窗外,他第一次见到了那与他一生命运交织在一起的乐器——钢琴。
随着1900的长大,他显示出了无师自通的钢琴天赋,谁也说不清楚究竟是什么原因,反正听过他演奏的人都被他的琴声给深深的打动,音符仿佛是自他的血液里流出一样,随性而至,信手拈来,却每每动人心弦。
后来,1900有机会登上城市,但是最后他却放弃了,当他看到又边界的城市时,他说道:“我出生在这艘船上,在这里,世界流动,每次两千人。
这里也有欲望,但无法超越从船头到船尾的空间。
你弹奏自己的幸福,在那并非没有边际的键盘上。
对我来说,大地是一艘太大的船。
是一段太漫长的旅程。
是一个太漂亮的女人。
是一种太强烈的香水。
是一种我无法弹奏的音乐。
请原谅我。
我不会下船。
让我回去吧。
拜托了。
现在,朋友,请你试着去体会,试着去体会,如果你可以。
眼中的整个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模板《海上钢琴师》是由朱塞佩·托纳托雷执导,蒂姆·罗斯、比尔·努梅兰恩尼·蒂埃里主演的剧情片。
该片讲述了一个被命名为“1900”的弃婴在一艘远洋客轮上与钢琴结缘,成为钢琴大师的传奇故事。
电影是由亚历山卓·巴利科根据1994年的剧场文本《1900:独白》改编而成。
下面我们来聊一下对这部电影的观后感吧。
两个钟头陪主人公1900度过了一生,又是一部经典。
主人公1900从船上一出生便被抛弃成为孤儿,由好心的烧煤工丹尼收养。
童年时一次意外丹尼丧生,1900再次成为孤儿。
不经意的接触钢琴,让人惊讶的发现原来他竟是无师自通的天才,此后他便开始了一生的钢琴生涯。
美国电影海上钢琴师中1900; 没有出生证明因为他没有在医院出生,没有国籍因为公海海洋不属于任何国家1900 TD柠檬从一出生就和钢琴结下了一生之缘;钢琴上捡来的,旷世的钢琴造诣、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一个生活在人类社会,却又不去遵守人类通用的生存规律的人,少年时的td1900和其他小孩一样拥有一颗叛逆的心他的叛逆是可爱的无害的。
当他穿过禁止通行往高级区的门;第一次听到钢琴的声音,就是那个夜晚他来到那台钢琴前;随心而动拨弄着钢琴发出优美的旋律,惊东一船乘客、当船长告诉他私自来高级区并且弹琴是违规的,他的回答是fuck theregulation 法律法规是用来约束那些因为自私自利而违规的人的,对于一个纯情的人来说他需要最大的自由,因为他就是那样的人这样一个偌大的世界很多人是生活在忙忙碌碌中、虚伪的表情下、可还是感到彷徨和不安;一个纯情的人什么能很好地生活在这样的世界杨雨说;纳兰性德是一个纯情的人他根本就不应该生活在这样的人世间多情的人纯情的人在这个世间的存在,往往是一个美丽的错误;用一般人的眼光来看他们是没有好下场的,纳兰性德是这样的南唐后主是这样的魏晋时期的嵇康是这样的,1900也是这样的。
他懂得如何用音乐去表达生活,见到过心动的女孩,他会用音乐抒发情感,他用最笨拙的方式表达爱意获得女孩的芳心,他的出身是孤单的,他终究还是孤单的。
1900他用他一身的经历告诉我们其实人可以一生的单纯可以一生的纯洁,每个小孩子都是那样的天真纯洁,但不是每个成年人都是那样,社会给予的东西太多我们都无法选择,美好的音乐是自由的音乐、是自然的音乐、美好的音乐就像1990一生,顺其自然随心而动。
当1900听说大海的声音;那是一种给人力量让人震撼的音乐,他不懂,因为他就生活在没有离开过海的船上,当他听说要听见大海的声音需要离开大海来到陆地上生活几年,他想听,他想去听大海呼呼的声音,他收拾好行装准备来到这个复杂的世界,刚刚走到船头看见漫天的高楼他止住了脚步,一个纯情的人渴望生活到一个充满诱惑的世界,但他无法控制漫无边际的琴键,世界太大了就没有自由,美好的音乐需要自由,需要自然,需要纯情; 失去自由、自然、纯情的音乐不是他想要到音乐。
1900想和人交流他发现了一部可以拨通通向外面世界的电话,翻着号码他的目的就是纯粹地想跟人交流,可是人海中有多少人是闲着的,人们忙着生活、忙着工作、从一出生就注定一辈子跟别人比个高低,小的时候孩子们比聪明,长大了比财富、比地位、比漂亮、比才华,一辈子生活在抱怨和不足之中、死亡也在之中,世界就变得安静了;可之后又重复着一样的命运,自然说不上两句话,就会收到比较难听的拒绝……你白痴啊,你有神经病……他根本就没不懂什么去跟人攀比,当爵士乐的创始人杰利听说海上有那么一艘船上有那么一个人有很高的钢琴造诣、钢琴比自己弹得好,杰利为了比个高下搭上这艘船,在比赛的第一回1990弹了一首优美的圣诞曲;在现代社会中称得上的钢琴师是不会用那样的曲子来比赛的,第二回中1990听到杰利动人的爵士乐感动地流下了泪;忘了自己是在比赛在第三轮中吉利说了一句带有侮辱的语言;让你屁滚尿流,纯情的人是有自尊的,就是那一段在1990乱舞的双手下诠释了,辱人者自取其辱。
可以这样说1900是一个孤单但不孤独,没有爱但是有请的人.他的生活环境中、从一出生下来就被父母抛弃没有七大姑没有八大爷只有一个船上的添煤工是他的养父1900还是很小的时候添煤工死去,说他孤单但不孤独是因为他生来就是孤单的无亲无靠,但是音乐陪伴他的一生在音乐的世界他能找到自我意识,养父教会了1900认字,养父死去的时候他流了有情的泪,从哪个时候在他生活的环境中在也没有至亲的人。
1900就像是一个看破红尘出家的道人、没有名利他是平凡的没有财富没有家人;没有还是没有;他拥有的就音乐般情怀,《红楼梦》里一首歌说;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名利忘不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是忘不了、忘不掉的太多太多,1990他从没有这些从来就没有,所以他过着神仙一样的生活,生活在他的精神世界,现代社会喜欢用不同的眼光来审视不同于一般人的人,像1900那样的人;人们无日无夜的追逐着荣华富贵,遇到困难了就用抱怨来发泄发泄,年轻时候抱怨社会的不公社会的腐败,当权者的无能,然后一代一代的总是要过去的,当年轻的一代老了有了地位有了权力,他们却忘了年少时候的理想,反而被残酷现实的社会所改变世界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反复循环,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人类可伶人性,做一个纯情的人多好,可是纯情的人在这样一个诱惑的世界多苦1900始终没有离开过他的小世界,他的一生就像音乐一样,能够用音乐完完整整地表达出来,刚开始的时候音乐缓慢而优美音乐的中间时时刻刻都出现了感人的音符音乐的结尾平淡而凄惨,这种平淡的凄惨能够让人流泪,1900最终随着船的炸毁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
死亡的时候他一次抬起自己的双手演奏那无声的音乐,他能够听见。
为这样的片子写字儿总让我纠结。
写还是不写,这是个问题。
像这样几乎被举世拥戴的电影,你说一万句好话也只是它的荣耀的一毛,你再怎么唱赞歌也会淹没在齐声大合唱中。
作为以追求特立独行为毕生事业的装B犯,对几乎每一个人都喜欢的东西歌功颂德,这也太有损我的范儿了。
可谁又能管住自己的进出口呢?李白看到崔颢的先下手为强,虽然心中一凉,还是忍不住要唧唧歪歪几句。
我看过那么多关于1900的影评,心中一凉二凉三凉,还是忍不住抛砖追玉。
三年前我看完这片子后腹中隆隆作响,忍了又忍终于一屁未放,三年后我不小心把它又看了一遍,感觉可以扑哧一下,因为有了新的感触。
关于尽头,关于陆地海洋,这些我都不想说。
我只想说说1900这个人。
众人叫他天才。
众人为他疯狂。
1900从拥有这个不平凡的名字起,就注定是个不平凡的人。
目光、掌声和荣耀,平凡人可能终其一生都得不到的东西,对于天才的1900就像空气一样稀松平常。
但是目光、掌声和荣耀并不能令人幸福,也不长久。
电影里有一个镜头让我特别难受:人们围绕在1900身边为音乐起舞的时候,有人看见了自由女神,一下子所有的人呼啦啦作鸟兽散,只剩下1900孤寂的身影。
再多的荣耀也挽救不了孤独,此刻他非天才,是个可怜的被遗弃者。
天才其实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
所有的天才都是异类。
而再体面的异类都不会被人真正地爱。
那些为1900的琴声瞠目结舌的人,在琴声终结的时候,他们也就咂巴着嘴散去。
1900这样的天才更像是个宠物。
人们会喜欢它、呵护它、痴迷它,但它跑到马路中间迎面驰来飞车,谁也不会扑过去用自己的身体挡住。
大概只有小号手是愿意聆听1900的内心而非琴声的人,他不理解他,但是他尊重他。
他用尊重成全了1900完整的独立。
我看到有人说如果他是那胖子他就会把1900敲昏然后拖下船。
我想这样的想法也就注定他成不了那个胖子,成不了1900唯一的真正的朋友。
如果我们较真一点,假设小号手真的把1900弄下船了,故事将怎样延伸?我们都知道,落魄的小号手没有能力去为朋友找一艘新的船,找88个琴键和尽头。
1900将无可避免被磨去棱角和平庸,落入红尘变成一个凡人。
活着,还是活得安心。
这也是个问题。
凡人的选择是无论如何先活下去再说,"活着"这件事情本身比什么都重要。
而天才则把心灵的舒适看得更重,生死则次之。
所以凡人可以忍辱,天才却情愿玉碎。
每一种人都获得了他最看重的东西,说起来谁也不比谁亏。
其实我不太乐意用天才这个词儿来定义1900。
天才已经被用滥了。
我更愿意说1900是个ET。
我们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人,想表达就开口说话。
这是人类的方式。
但是1900不属于人类范畴。
他的手指是他的发声器官,连着他的心和眼睛。
他的身体机能是人类的,他的感知和内心是ET的。
ET很神奇,但不算稀奇。
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ET。
小时候看哲学入门读物《苏菲的世界》,哲学老师说,你是否想过自己或许是个火星人?你是否有一天会停下脚步,审视自己然后想:"我是一个不同凡响的存在。
我是一个神秘的生物。
"——我并不理解。
我看着每一个人都有两个眼睛一张嘴,我无法理解这一模一样的人怎么会是不同星球的物种。
直到后来我发现人的内心比海还深,发现一个人和一个人的差异比天和地的相错都大。
我才渐渐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是ET,至少都曾经是ET。
我们生下来的时候如此千差万别,就像从宇宙的各个角落聚集到这个星球。
我们透过眼睛看世界的角度,我们吃奶头的力度,我们尿裤子的姿势,都如此独立如此百花齐放。
我们曾经都很与众不同,鲜活跳跃。
但是后来,我们被教育,被纠偏,被放入轨道。
于是我们从一个个ET变成一群地球人。
我们鲜活的面容淹没在人群之中变得模糊不清,一眼望去毫无分别。
只有那些因缘巧合的,比如1900,侥幸保存了自身的独立和ET本色,成为地球人眼中的天才和异类。
差异导致孤独。
葆存了差异性的ET在承受异样目光的同时也承受着巨大的孤独,远超出凡人的孤独。
凡人们如我们虽然也还都残留一些差异,但大致面貌八九不离十。
我们失恋了后觉得痛苦比谁的都大,我们拥抱心爱的人自认比谁都幸福。
但一个残酷的事实是:每个人的痛苦和幸福都没什么区别。
我们在不断重复,千篇一律。
我们丢了个性却换来了共鸣。
我们借助艺术寻找通感,在人性中相交叉的部分,抹着眼泪互相慰藉,或者说,互相平衡。
而被称为天才的人站在人群之外,忧郁地注视这群有些像他又不是他的物种。
用他们ET的本能将那些交叉部分,提炼、放大、直抵内心。
那些永远无法交叉的部分,则作为孤独的源头,令他们永远无法融入人群。
他们只有躲在自己的轮船里,躲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孤独地活着,然后死去。
一个人,没有父母,没有名字,没有任何能证明他存在的法律文件。
他在婴儿时期被遗弃在一条叫“维珍尼亚号”的蒸汽船上,然后一生在船上度过,不曾踏上过陆地一步。
他的职业是“维珍尼亚号”上的钢琴师。
当“维珍尼亚号”废弃的时候,好友前来的劝解未能改变他与船共存亡,同船一起在海面上毁灭的决定。
记录了他曾活在这个世界的唯一痕迹,是一张他弹奏的唱片模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