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23《墨池记》教案 鲁教版

合集下载

学期九年级语文上册 《墨池记》教案 鲁教版

学期九年级语文上册 《墨池记》教案 鲁教版

梅兰芳学案鲁教版教学指导:1、让学生知道这是一个外国人第一次听中国戏曲时的感受,是一种直观的感受。

可以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这个外国人,情景设置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更深入地理解作者当时的心态。

另外,可以顺势补充一些欣赏戏曲时必须要具备的背景知识。

也可以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变生硬的教学进程为灵活多变的传授方法。

2、让学生体会国粹的魅力。

自主、交流、合作式地探讨文中有疑问的地方,教师适时点拨。

给学生相应的体验和感悟空间。

独立试航问题导读1梅兰芳(1894-1961),本名澜,又名鹤鸣,小名裙子、群子,字畹华,一字浣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

他是中国戏曲艺术大师,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

勇于对传统戏剧进行创造革新,创立了独特风格的表演艺术,与、、合称“四大名旦”。

他向海外弘扬祖国文化艺术,影响巨大。

2诺达尔格里格是作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为了抗击德国法西斯进攻,投笔从戎。

他是爱国主义作家,著有小说,诗集。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聒耳()铿锵()魁梧()狂飙()鼙鼓()驰骋()闪烁()粗犷()炽热()鞭笞()奇葩()4、改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一愁莫展()色彩斑澜()漫骂()走头无路()眼花瞭乱()骄健()5、下列句子中的修辞格是:3他像一阵狂飙似的旋进舞台。

4一条朱红色的小金鱼游过来用嘴吻他。

5于是这些丘八老爷们干脆都站到舞台上去。

关键信息1 梅派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2 贝多芬《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3 guō kēngqiāng kuí biāo pí chěng shuòguǎng chì chī pā4 筹斓谩投缭矫5、(1)比喻(2)拟人(3)拆字我发现的问题(编写说明:留出一定空白供学生填写自己认为应该掌握的重要问题或知识点。

)合作探讨主干知识1.梅兰芳和中国的京剧艺术2.作者作为一个外国人,在中国剧院看京剧演出,有什么独特的感受和体验?3.作者认为梅兰芳的艺术魅力体现在什么地方?4.作者是如何表现梅兰芳的艺术魅力的?5.如何整合文章的内容和结构?6.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7.体味文本的艺术特色创新解读作者是如何表现梅兰芳的艺术魅力的?梅兰芳在作者的心目中是“中国最伟大的戏剧表演家”,作者是怀着崇敬和期待的心情来看梅兰芳的演出的。

《墨池记》教学教案

《墨池记》教学教案

《墨池记》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墨池记》。

(2)理解《墨池记》的文言文内容,掌握其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3)分析并欣赏《墨池记》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墨池记》。

(2)学会如何运用文言文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勤奋好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墨池记》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2. 《墨池记》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墨池记》的文言文表达方式和句式结构。

2. 对《墨池记》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墨池记》的原文和译文。

2. 准备相关的学习资料和参考书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墨池记》的作者和背景。

(2)学生齐读《墨池记》原文。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学习《墨池记》,理解文意,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式。

(2)学生互相交流学习心得和疑问。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深入解读《墨池记》的主题和内涵。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4. 欣赏与借鉴(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墨池记》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尝试运用文言文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受。

6. 作业布置(1)学生背诵《墨池记》。

(2)选择一个重点字词或句式进行深入研究和练习。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创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增强学生对《墨池记》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墨池记》的情况以及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3. 单元测试:进行单元测试,了解学生对《墨池记》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墨池记》教学教案设计

《墨池记》教学教案设计

《墨池记》教学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墨池记》。

2. 能够理解《墨池记》的文言文内容,把握其主题思想和写作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墨池记》的文化内涵。

2. 学会欣赏和评价古代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墨池记》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一篇散文,记叙了王羲之在墨池边练习书法的经历,表达了作者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2.2.1 教学重点:1. 熟读并理解《墨池记》的文言文内容。

2. 掌握《墨池记》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 深入解读《墨池记》的文化内涵。

2.2.2 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句式结构。

2.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和人生哲学。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王羲之的生平事迹和书法成就。

2. 引导学生关注王羲之的《墨池记》,激发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朗读《墨池记》,理解文意。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自学效果。

3.3 合作探讨1. 学生分组讨论,深入解读《墨池记》的文化内涵。

3.4 欣赏与评价1. 学生分享自己对《墨池记》的感悟和欣赏。

2. 教师引导学生评价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和人生哲学。

3.5 课堂小结2. 学生整理学习笔记,准备课后复习。

第四章:课后作业4.1 熟读并背诵《墨池记》。

4.2 运用《墨池记》中的写作手法,写一篇练字心得体会。

4.3 调查了解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程,下节课分享成果。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学生自评: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表现,提出改进措施。

5.2 同伴评价:评价他人的学习成果和表现,相互鼓励、共同进步。

5.3 教师评价: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反馈,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情境创设1.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让学生感受书法艺术的魅力。

《墨池记》教学教案设计

《墨池记》教学教案设计

《墨池记》教学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墨池记》的作者、时代背景及文学价值。

分析并掌握《墨池记》中的主要形象和艺术特色。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墨池记》的主题思想和艺术风格。

学会运用文言文的语法规则和修辞手法进行写作和表达。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审美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墨池记》原文及注释。

相关背景资料和文学评论文章。

2.2 教学重点《墨池记》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结构。

分析文中的形象描写和情感表达。

2.3 教学难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和翻译技巧。

理解和评价《墨池记》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墨池记》的书法作品,引起学生对《墨池记》的兴趣。

简介作者王羲之和《墨池记》的背景。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墨池记》原文,理解字词句意。

学生通过注释和背景资料,了解文中的人物和事件。

3.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墨池记》的主题思想和艺术风格。

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3.4 翻译练习学生进行《墨池记》中的重点句子的翻译练习。

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评估学生的提问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4.2 翻译练习对学生的翻译练习进行评估,关注学生的翻译准确性和表达流畅度。

评估学生的文言文语法和用词准确性。

4.3 课后作业学生完成一篇关于《墨池记》的读后感或评论文章。

评估学生的理解深度和表达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学文本《墨池记》原文及注释。

相关背景资料和文学评论文章。

5.2 多媒体资源《墨池记》相关的视频资料或动画短片。

书法作品展示图片。

5.3 网络资源相关的在线阅读材料和学术研究论文。

在线讨论区和论坛,供学生交流和分享。

《墨池记》教学教案设计

《墨池记》教学教案设计

《墨池记》教学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墨池记》的作者、时代背景及文学地位。

分析并把握《墨池记》的文风、结构、修辞手法等特点。

解读并理解《墨池记》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墨池记》的内容。

运用文本分析、比较研究等方法,提高对《墨池记》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墨池的深厚情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领悟墨池所蕴含的道德和哲理,提升个人品德修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重点掌握《墨池记》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分析《墨池记》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2 教学难点解读《墨池记》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

深入理解《墨池记》所传达的哲理和道德观念。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简介《墨池记》的作者和时代背景,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

提问:《墨池记》的题目引起了你的哪些好奇心?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墨池记》,解决生字词和难句。

分享学习成果,解答疑问。

3.3 合作探讨小组合作,分析《墨池记》的文风、结构、修辞手法等特点。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3.4 文本分析深入分析《墨池记》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读其含义。

探讨《墨池记》所传达的哲理和道德观念。

3.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引导学生思考《墨池记》的现实生活中意义。

第四章:作业布置熟读《墨池记》,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第五章:教学反思教师对本次课堂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评价目标评价学生对《墨池记》的内容理解程度。

评价学生对《墨池记》的文学鉴赏能力。

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6.2 评价方法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墨池记》基本知识掌握情况。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和思考深度。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3课《墨池记》教案 鲁教版-鲁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3课《墨池记》教案 鲁教版-鲁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3.《墨池记》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熟读课文,理解并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掌握重点句子的含义。

2.能力目标:把握课文的内容,理解勤学苦练对于道德圆满、事业有成所具有的决定作用。

3.情感目标:结合自身的学习实践,进一步体会"以精力自致"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1.熟读课文,理解并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掌握重点句子的含义。

2.把握课文的内容,理解勤学苦练对于道德圆满、事业有成所具有的决定作用。

三、教学难点:懂得借事议论、叙议结合的写法。

学习准备:收集王羲之、曾巩的有关资料。

四、学法指导:1、对照注释朗读课文,读准文章的字词。

2、继续对照注释,理解文章翻译,扫清字面障碍。

3、根据文章的预习提示和问题进行思考,初步理解文章的内容。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公元353年,一个人邀请了41位亲朋好友,在乡间的兰亭举行野外盛会。

他们坐在溪水两旁,把羽觞(一种轻便的酒杯)放在水上,顺水而下,每人顺序取觞饮酒作诗。

写不出诗的人,都要被罚酒,当天有26人作诗,一共写了35首。

他带着醉意,即席挥毫,为这些诗作序,写成《兰亭序》。

《兰亭序》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最伟大的作品,它的原本据传后来被唐太宗取去,作为自己的陪葬物。

《兰亭序》的原迹虽然在公元650年失传,但他的字体对中国书法却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唐太宗对兰亭序的偏爱,促使更多书法家学习和摹临他的字体。

他是谁?他就是被后人称为“书圣”的王羲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他的墨池的文章——《墨池记》。

(二)、自主预习,完成导学案。

《墨池记》导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独立识记、小组互助等方式,识记重点词语、疑难句子的意思。

2、理清文章内容,明确本文主旨,深谙勤学苦练成就事业之理。

(一)文学常识:1、本文作者________,是____代_____家,字_____,是“__________”之一,与他的老师欧阳修并称为“_____”.本文选自《____________》2、王羲之:字______,世称_________,_____代_____家,被后世称为“_____”,后人评他的笔势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墨池记》教学教案

《墨池记》教学教案

《墨池记》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墨池记》。

(2)理解《墨池记》的文意,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3)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的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墨池记》的主题思想。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勤奋学习、勇于探索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墨池记》。

(2)理解《墨池记》的文意,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3)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的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手法。

2. 教学难点:(1)文中生僻字词的理解。

(2)文中蕴含的深刻哲理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墨池记》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墨池记》,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2)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或与同学交流,解决生字词问题。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墨池记》的文意,重点解析生字词和难点句子。

(2)分析并欣赏文中的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手法。

4.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墨池记》的主题思想。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练习(1)学生朗读《墨池记》,巩固学习内容。

(2)教师选取文中的句子,进行翻译和解读练习。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墨池记》。

2. 运用《墨池记》中的描写手法,写一段景物或人物描写的小短文。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考试测试:通过测试的方式,检测学生对《墨池记》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接近《墨池记》文本情境的学习环境。

《墨池记》学案(鲁教版选修学案设计)

《墨池记》学案(鲁教版选修学案设计)

《墨池记》学案(鲁教版选修学案设计)一、预习案:(一)、(你是一个懒惰的人吗?如果不是,就请你……)搜查关于作者与王羲之的资料,并写在下面。

(二)、一读课文,完成以下练习。

1、给以下加点字词注音。

(请不要看书,相信你一定能完成。

)洼然王羲之荀伯子徜徉强以仕楹间惟王君夫人之有一能2、填空。

(1)、曾巩,字,文学家,著有。

(2)、荀伯子,人。

(三)、二读课文,对照注释理解课文意思。

1、联系课本,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如果有一点遗忘,也不要紧,可以查看书本或查一些资料。

)隐然:临:洼然:岂信然邪:邪:方:强:极:徜徉:书:所能:盖:天成:及:深造:章:揭:推:善:尚:庄士:遗风余思:被:来世:2、解释以下句子。

(有点难度,不过不要紧,与“强手”竞争才能显示你的实力。

)(1)、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2)、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3)、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4)、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5)、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二、练习案。

熟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第1节中写了一个什么传说?(2)、课文第1节是从哪三方面来写墨池的?(3)、王羲之的书法是天生的吗?那是靠什么?(4)、抚州学官王君,书“晋王右军墨池”六字于槛柱间的目的是什么?(5)、曾巩作记的缘由是什么?(又告于曾巩曰:“愿有记。

”)(6)、曾巩认为王君书字于槛柱间与索文有哪两个目的?(仰慕王羲之;勉励学生。

)(7)、找出文章中议论的句子。

三、拓展延伸。

古往今来,有很多关于勤奋、刻苦的名言名句或成语故事,你能说上吗?(快速收集你大脑中的所有信息,看你的文化积累怎样。

有难度吧?没关系,试试看。

)2、讨论思考:(这可是真功夫啊!看你是否理解了文章。

)(1)、第1节中写了一个什么传说?(有关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2)、课文第1节是从哪三方面来写墨池的?(地理位置、外形特征、得名由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墨池记》【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熟读课文,理解并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掌握重点句子的含义。

2. 能力目标:把握课文的内容,理解勤学苦练对于道德圆满、事业有成所具有的决定作用。

3.情感目标:结合自身的学习实践,进一步体会“以精力自致”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 熟读课文,理解并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掌握重点句子的含义。

2. 把握课文的内容,理解勤学苦练对于道德圆满、事业有成所具有的决定作用。

【教学方法】1. 多种形式朗读课文,熟读成诵培养语感。

2. 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意,在自己领悟基础上合作交流。

3. 合作探讨,分析理解文本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王羲之是中国最伟大的书法艺术家之一,被后人誉为行书天下第一,他的书法线条如行云流水,字体风流潇洒。

前人评他的笔势说“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世人称他为“书圣”。

他的字是天生如此,还是别有决窍?今天我们学习曾巩的《墨池记》,解开我们的疑惑。

二、简介文史知识1. 曾巩简介曾巩,字子固,北宋建昌军南丰县(今属江西省)人,杰出文学家。

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登仁宗嘉二年进士及第。

历官太平州司法参军、馆阁校勘、集贤校理、英宗实录院检讨官,出通判越州,历知齐、襄、洪、福、明、亳诸州。

元丰五年拜中书舍人。

六年,病逝于江宁府,享年六十五岁。

后人称其为"南丰先生",南宋理宗时追谥"文定".他与欧阳修等人一起,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作出了杰出贡献,被归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著作有《元丰类稿》,《隆平集》等传世。

2. 王羲之简介王羲之,字逸少,琅邪临沂人(今属山东)。

晋怀帝永嘉年生,死于晋哀帝兴宁三年。

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后世称为"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

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

他小时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

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王羲之的楷书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在南朝即脍炙人口,对后世影响很大,他的正体世称"书之圣". 王羲之在书法上是个革新家,他的主要成就还是表现在行书和草书上。

他的行草书又被世人尊为"草之圣".他把散见于前代、当代的书法作品中的一些用笔、结字优点融合统一在一种崭新的书法作品中。

3. 关于墨池的记载——除荀伯子《临川记》中有王羲之墨池的记载外,浙江省永嘉县积谷山中也有一个水池,池旁刻有米芾所题"墨池"二字,庐门归宗寺内也有王羲之的洗墨池,此外湖北蕲水(蕲春、浠水一带)等地亦有类似遗迹。

这些遗迹有些当然是后人的附会,但也可见人们对王羲之勤奋精神的钦佩和仰慕之情。

4、本文的写作北京:曾巩于嘉佑二年考中进士之前,曾在家乡临川(现江西抚州)讲学。

这篇文章时他再庆历八年应抚州州学教授王盛君之请而写的。

三、文体知识1、“记”: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写法不定,可以叙事、写景、状物,也可议论。

目的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操、抱负或阐明作者对某个问题的看法(观点)。

2、特点:⑴寓情、理与事、景、物之中;⑵、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有机结合。

例如:《核舟记》————说明状物————核舟:奇巧(状物)《桃花源记》————写景散文————“世外桃源”《岳阳楼记》————抒情散文————“先天下┅┅”《醉翁亭记》————抒情散文————“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墨池记》————说理散文————勤学苦练出才能四、教师范读课文,并正音。

学生自己朗读,全班齐读。

五、翻译课文1、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

2、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3、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

4、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5、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6、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7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8、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9、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10、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11、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教师反思】: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三)讲授新课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①古文字系统甲古文——钟鼎文——篆书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请学生讨论这几种字体的特点?)古文字是一种以象形为主的字体。

②今文字系统隶书——草书——行书——楷书到了秦末、汉初这一时期,各地交流日见繁多而小篆书写较慢,不能满足需要,隶书便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隶书另一层意思是平民使用,同时还出现了一种草写的章草(独草),这时笔墨纸都已出现,对书法的独立创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狂草在魏晋出现,唐朝的张旭、怀素将它推向顶峰;行书出现于晋,是一种介于楷、行之间的字体;楷书也是魏晋出现,唐朝达到顶峰,著名的书法家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请学生谈一下对今文字是怎样理解的?),教师进行归纳: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已经摆脱了象形走向抽象化。

B主要书体的形式特征①古文字:甲骨文,由于它处于文明的萌芽时期,故字形错落有致辞,纯古可爱,目前发现的总共有3000多字,可认识的约1800字。

金文,处在文明的发展初期,线条朴实质感饱满而丰腴,因它多附在金属器皿上,所以保存完整。

石鼓文是战国时期秦的文字,记载的是君王外出狩猎和祈祷丰年,秦篆是一种严谨刻板的纯实用性的字体,艺术价值很小。

②今文字:隶书是在秦篆严谨的压抑下出现的一种潇洒开放型的新字体,课本图例《张迁碑》结构方正,四周平稳,刚劲沉着,是汉碑方笔的典范,章草是在隶书基础上更艺术化,实用化的字体,索靖《急就章》便是这种字体的代表作,字字独立,高古凝重,楷书有两大部分构成:魏碑、唐楷魏碑是北魏时期优秀书法作品的统称。

《郑文公碑》和《始平公造像》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前者气势纵横,雄浑深厚,劲健绝逸是圆笔的典型;唐楷中的《醴泉铭》法度森严、遒劲雄强,浑穆古拙、浑厚刚健,《神策军碑》精练苍劲、风神整峻、法度谨严,以上三种书体分别代表了唐楷三个时期的不同特点。

《兰亭序》和《洛神赋》作者分别是晋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两座高峰,前者气骨雄骏、风神跌宕、秀逸萧散的境界,后者在技法上达到了由拙到巧、笔墨洗练、丝丝入扣的微妙的境界。

他们都是不拘泥于传统的章法和技能,对后世学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代文征明的书法文雅自如,现代书家沈尹默在继承传统书法方面起到了不可魔灭的作用。

3、欣赏要点:先找几位同学说一下自己评价书法作品的标准或原则是什么?[或如何来欣赏一幅书法作品?]学生谈完后,对他们的观点进行归纳总结。

然后自己要谈一下自己的观点:书法艺术的欣赏活动,有着不同于其它艺术门类的特征,欣赏书法伤口不可能获得相对直接的印象、辨识与教益,也不可能单纯为了使学生辨识书写的内容,去探讨言词语汇上的优劣。

进而得出:书法主要是通过对抽象的点画线条、结构形态和章法布局等有“情趣意味“的形式,从客观物象各种美的体态,安致这些独有的特性中,使人们在欣赏时得到精神上健康闲静的愉悦和人们意念境界里的美妙享受(结合讲授出示古代书法名作的图片,并与一般的书法作品进行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得出什么是格调节器高雅,什么是粗庸平常)。

书法可以说是无声的音乐,抽象的绘画,线条流动的诗歌。

四、课堂评价:根据本节课所学的内容结合板书。

让学生体会到祖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着重分析学生在书体形式特点和审美欣赏方面表现出的得失。

让学生懂得在欣赏书法时主要是通过对抽像的点画线条、结构形态和章法布局等有“情趣意味“的形式,从客观物象各种美的体态,安致这些独有的特性中,使人们在欣赏时得到精神上健康闲静的愉悦和人们意念境界里的美妙享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