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区不透水地表盖度变化及对地表温度的影响
干旱区城市不透水面时空演变及其对地表温度的影响

干旱区城市不透水面时空演变及其对地表温度的影响干旱区城市不透水面时空演变及其对地表温度的影响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引发了干旱区城市不透水面时空演变的问题,这对城市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文将探讨干旱区城市不透水面的时空变化及其对地表温度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一、干旱区城市不透水面的时空演变干旱区城市由于地区的天然条件,往往缺乏充足的水资源。
为了满足人类生活和城市发展的需求,大量的水资源被引入城市,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城市不透水面的扩大。
不透水面主要包括水泥路面、建筑物、水泥广场等。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干旱区城市的不透水面不断增加。
不透水面会引起地表径流量的增加,降水无法充分渗入土壤,导致土壤干旱加剧。
此外,不透水面还会改变城市的热环境,对城市气温产生显著影响。
城市不透水面的扩大与减少与城市规模、建设活动、水资源开发等因素有关。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应注重减少不透水面的增加,合理规划绿地和水体,增加城市的蓄水能力。
二、城市不透水面对地表温度的影响城市不透水面对地表温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蓄热效应:不透水面具有较高的热容量和热导率,能够吸收和储存大量的太阳辐射能量。
在夜间或能量积累较高的时段,不透水面会释放储存的热能,导致周边地区的地表温度升高。
这种现象被称为城市蓄热效应。
2. 热岛效应:不透水面的增加使城市区域的地表温度明显高于周围的乡村地区,形成热岛效应。
热岛效应会导致城市气温的升高,影响城市中居民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3. 气溶胶的影响:不透水面上的水分蒸发会产生气溶胶,影响大气的辐射平衡。
气溶胶能够吸收和散射太阳辐射,导致地表温度的升高。
城市不透水面对地表温度的影响是复杂的,涉及气候、地理、建筑和人类活动等多个因素的综合作用。
三、应对措施针对干旱区城市不透水面时空演变对地表温度的影响,可以采取以下应对措施:1.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强干旱区城市节水意识,推广水资源的再利用和回灌技术,减少城市的用水量。
北京市考研地理学常见地质现象整理

北京市考研地理学常见地质现象整理地理学作为一门研究地球上各类地理现象的学科,对于考研地理学的学生而言,了解地质现象是必不可少的。
北京市作为中国的首都,地质现象种类繁多,其中一些较为常见的地质现象将在本文中进行整理与介绍。
一、土壤侵蚀土壤侵蚀是指土地表面的土壤受到水流、风蚀、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剥夺和破坏,导致土地可利用能力下降的现象。
在北京市,由于地形多为山地丘陵,且夏季多暴雨,水流侵蚀是最主要的土壤侵蚀形式。
此外,农业活动、城市建设等人类活动也对土壤的侵蚀产生了较大影响。
二、地下水位下降北京市位于华北平原,地下水资源极为丰富,然而近年来随着工业和农业用水的大量开采,地下水位逐渐下降。
特别是城市建设过程中,对于地下水的开采和井破坏造成了地下水位下降的现象。
地下水位下降不仅影响了农田和城市的灌溉用水,还会导致地表下陷、地质灾害等问题的出现。
三、地震活动北京市处于中国北方地震区域,地震活动较为频繁。
虽然大部分地震都只是轻微震动,但仍然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地震不仅能够造成直接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会对建筑物、交通等基础设施造成严重破坏影响。
因此,准备应对地震成为了北京市地理学相关专业学生需要关注的重要课题。
四、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因素引起的自然灾害,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等。
在北京市,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山地和丘陵地区,特别是在大范围的开发建设之后,地质灾害的风险增加。
要想有效防止地质灾害的发生,对于地质灾害的分布和防护措施的研究至关重要。
五、土地沙漠化北京市北部地区沙漠化的现象相对较为明显。
由于气候变化、人为活动和生态环境破坏等原因,北部平原的土地逐渐沙漠化,植被覆盖度降低,土壤质量下降,对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产生了负面影响。
研究土地沙漠化的过程和原因,对于预防和治理沙漠化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北京市地理学常见地质现象主要包括土壤侵蚀、地下水位下降、地震活动、地质灾害和土地沙漠化等。
了解和研究这些地质现象的成因和影响,对于管理和保护地理环境、预防自然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北京市城区地表温度冷热斑块空间格局分析

大 量 的废 热 及 温 室 气 体 排 放 , 导 致 在 特 定 条 件 下
热 量 在城 市 聚 集 以及 气 温 的 上 升 , 不 仅 改 变 了 城 市 生态 系统 的 热 能 循 环 , 同 时 也 直 接 或 间 接 地 影
响 城 市绿 地 的 生 态 服 务 功 能 , 产 生 一 系 列 生 态 环 境 效 应 I 1 。随着 城市 化进 程 的加 快 , 城 市 内 部
l 数 据 与 方 法
1 . 1 研 究 区 概 况
北京 位 于 华 北 平 原 西 北 边 缘 , 海拔 2 0~6 0 m 气 候为典 型 的暖 温带 半湿 润 大 陆 性 季 风 气 候 , 夏 季
高 温 多雨 , 冬 季 寒 冷 干燥 , 春、 秋 短促 , 年 平 均 气 温
热 环 境 问题 日益 突 出
。 由 国 内外 相 关 文 献 可
以发 现 , 从 着 重 城 乡 温 度 对 比 的 热 岛 研 究 到 以 热 岛 内部 热斑 块 的时 空 格 局 及 其 形 成 过 程 研 究 的 趋 势 越 来越 明显 …。
城 区地 表 热场 分布 空 间格 局 , 其 结 果 作 为 对 首 都 热
环境 空 间格局 的进 一 步 研 究 , 可 为 优 化 城 市 生 态 服 务 功能 的空 间配 置提供 科学 支 撑 。
地 表作 为 大 气 与 不 同介 质 能 量 交 互 平 衡 的界
面, 其 温度 能反 映下 垫 面 吸收 和 反 射 太 阳 辐射 的强 弱程 度 。且 相 比 于气 温 , 地 表温度动 态范围更 大, 受风 速等 大气 因素 影 响 较 小 , 是 表 征 城 市 热环 境 的 常用 指 标 。” 。 目前 对 于 地 表 温 度 的 研 究 , 多 以 MO D I S 、 T M 为数据 源 , 热 红 外 数 据 产 品 分 辨 率 分 别
北京市五环内不透水面变化研究

关键 词 : 不透水面 ; 混 合 光 谱 分析 ; 动态变化 ; 遥感; 地 理 信 息 系统
中 图分 类 号 : T P 7 5 文献 标 志 码 : A
0 引 言
城市 的地 表覆 被可 以划分 为不 透 水 面 ( 多 为 不 透水 建 筑 材 料所 覆 盖 的 表 面 ) 、 植 被、 裸土和水体。 不 透水 面是城 市 中人类 活动 的主要 场所 。不 透水 面 主要 指 自然不 透 水 面 ( 如裸 岩 ) 或 人 工不 透 水 面 , 人 工 不透水 面定 义 为诸如 屋顶 、 沥青 或水 泥道 路 以及停 车场 等具 有 不 透水 性 的地 表 面 。不 透 水 面 盖 度 为某一 区域 内不 透水 面覆盖 面积 所 占整个 区域 面 积 的 比例 。不 透水 面 的增 加 会 导 致 地 面径 流 的增加 , 增 加非 点源 污染 物在城 市 中扩散 的危 险性 , 同时城 市植 被冠 层和 边界 层 中的热 通量 也 可能改 变 , 从而 严 重 影 响城市 区域气 候 。在城 市 的发展 变化 中 , 不 透 水 面分 布 比例 的变 化 是 其 一个 重 要 表 现 种变化 在 一定 时期 内能够 反 映城市 的扩展 方 向 。 。而 这
被分 布 聚集度 增加 。可见 , 在 对城 市资 源环境 的研究 中 , 城 市不 透水 面 因素 的影 响力 越 来 越 受 到重 视 。
本 文在 总结前 人研 究 的基础 上 , 找 到 了一种 提高 不透 水面 提取 精度 的方 法 , 用该 方法 对北 京市 五 环 内的 不 透水 面信息 进行 提取 , 并分 别从 时序 和空 间格 局两 方 面进行 不透 水 面 的变化研 究 , 为北 京 市城 市环 境 的 后续研 究提 供 了基础 数据 。 本 文利 用北京 市 五环 内 E T M ( 2 0 0 0年 ) 、 T M( 2 0 1 0年 ) 同一 月份 遥 感 影 像 , 通 过 混 合 光 谱 分 析 方 法, 对影 像进 行混 合像 元分解 进 而获得 亚像 元 尺度 的不 透 水 面信 息 , 并 以 此 为基 础 进 行 差值 运 算 , 从 而
增强城市生态功能提高城市水文调节能力

159观点城市内涝 / 应重视重建城区的生态水文恢复任 海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博导主要以蓄滞为主,最大限度让雨水资源化;超过20年一遇的降雨,蓄滞与排水相结合,提高城市安全标准。
三是排水首先考虑将雨水排放到城市内河湖水体,然后才是通过排水系统排出城市。
四是对于低洼易涝城市地段,可建设有效的排涝设施,或者将其恢复成湿地与具有蓄滞水功能的公园绿地,减少内涝发生时带来的危害。
五是管理和工程措施相结合,有效管理是任何系统工程的关键。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我国生活在城镇的人口已有6.66亿。
据预测,到2030年,我国将有10亿人口生活在城市中。
但高速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建设的滞后,尤其城市生态功能的退化,直接影响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
近年来,城市内涝问题愈来愈严重,尤其在北京、上海、武汉、广州等一些大城市,一场大雨就可能使城市一片泽国,导致城市瘫痪,居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是我国大城市继交通拥挤后,又一城市公共 问题。
城市内涝加剧往往关注的是城市泄洪排涝基础设施不足、城市道路设计不合理等方面。
本文主要分析由于城市生态功能退化,城市水文调节能力下降导致城市内涝加剧的原因和对策。
城市生态功能退化,水文调节功能下降主要原因有:(1)不透水地面迅速扩大,增加了暴雨径流量,加大了城市泄洪排涝设施的压力:据在北京市区的研究,城市水泥道路的中雨、大雨和暴雨时城市混凝土路的平均径流系数为0.77,屋顶为的平均径流系数0.90,而草地平均径流系数为0.15,城市绿地的水文调节能力是道路和屋顶的5-6倍。
随着降水强度的提高,不透水下垫面的降雨径流系数愈大。
如,一次100mm的降雨,屋顶的径流系数高达0.94,道路为0.84,而草地仅为0.27。
随着城市迅速发展,城市不透水下垫面面积迅速扩大,降雨径流也随之迅速增加,如在北京每增加1km 2的不透水下垫面,一次降水量为50mm的大雨,将增加降雨径流近5万m 3,大大增加了城市泄洪排涝设施的压力。
基于TM影像的北京市热环境及其与不透水面的关系研究

因子 ,为城 市规划建设及环境评价 等提供 了科学参 考。
关键 词 :城 市热环境 ;北 京市 ;地表温度 ;不透水面 中图分 类号 :X1 6 ;T P 7 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4 . 5 9 0 6( 2 0 1 3)0 4 . 0 6 3 9 . 0 5
3 . 南京信息T程大学遥感学院 ,江苏 南京 2 1 0 0 4 4 ;4 . 北京市气象局气候 中心,北京 1 0 0 0 8 9
摘要: 城市化进程将 自 然景 观转换 为以不 透水 面为主体 的人 工景观 , 改变 了地表与大气 间的水分和能量交换过程 , 导致 了城
市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 对区域气 候 、 生态环境等产生 了一 系列影 响 , 其空间分布特征 以及影响因素分析已经成为城市 气
候 与环境研 究的重要 内容 。基于 2 0 1 1 年7 月2 6日的 L a n d s a t / T M 卫星影像运用单通道算法反演 了北京市的地表温度来表 征
城 市热环境 ,运用线 性光 谱分解及 V I S模 型提取 了北京 市不 透水面盖度来 ,在此基 础上对北 京城 市热环境 的空 间分布特征 及其 与不透水 面盖度 之间的关 系进 行了分析讨论 。 研究表明 : 北京主城 区的地表温度 明显高于郊 区, 城市热岛效应非常显著 ,
E- ma i l : e d i t o r e e s c i . c o n r
基于 T M 影像 的北京市热环境及其与不透水面 的关 系研 究
徐永 明 z 3 ຫໍສະໝຸດ 刘勇洪 1 .中国气 象局北 京 城市气 象 研究所 ,北京 1 0 0 0 8 9 ;2 . 中 国科学 院寒 旱 区陆 面过程 与气 候变 化重 点实 验室 ,甘 肃 兰州 7 3 0 0 0 0 ;
北京城、郊和山区不同强度等级降水变化特征比较

北京城、郊和山区不同强度等级降水变化特征比较袁宇锋;翟盘茂;李建;陈阳【摘要】In this paper, based on hourly precipitation observations during 1977-2013 from the Beijing area, hourly precipitation in summer (June-Auguest) is classifi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light (below the 50th percentile values), moderate (the 50th to 95th percentile values), and heavy (above the 95th percentile valu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lassified precipitation changes are analyzed and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both light and moderate precipitation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during the research period which mainly caused the decrease in summer totals, but heavy precipitation showed no pronounced trend. Since 2004, the contribution of heavy rainfall to the summer totals in the urban area increased as compared to the suburban area, which is opposite to light rainfall. There are obvious differences in the diurnal variations of classified precipitation. Light precipitation shows a double peak structure in the early morning and at night, while moderate and heavy rainfall show a single peak at night. Light precipitation at the early morning peak-time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the whole Beijing area. Compared with the suburban area, light precipitation in the urban area occurred less frequently whereas heavy precipitation occurred more frequently at evening peak-time after 2004. The asymmetry of the rainfall is obvious, especially, for heavy precipitation. The asymmetry of heavy precipitation events in the urban area exhibit a significant increasing trend.%利用北京地区1977—2013年18个站点逐小时降水资料,将小时降水分为弱降水(第50百分位值以下)、中等强度降水(第50至90百分位值)以及强降水(第90百分位值以上)3个等级,对北京地区山区、郊区以及城区夏季不同强度等级降水变化特征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地区夏季降水量存在显著的减少趋势,这种减少趋势主要是由于弱降水和中等强度降水的显著减少引起的,强降水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增多或减少趋势;与郊区相比,2004年之后城区的强降水对夏季总降水量的贡献越来越大而弱降水的贡献减小.在降水日变化上,不同地区、不同等级的降水存在差异.弱降水存在清晨和夜间双峰值特征,中等强度和强降水只存在夜间单峰值特征.清晨峰值时刻,山区、郊区和城区弱降水都表现出一致的显著减少趋势;夜间峰值时刻,山区的各等级降水变化不显著,而在2004年之后,城区弱降水少于郊区,强降水则多于郊区.北京地区降水过程不对称性特征(降水过程峰值前后差异性)十分明显,其中以强降水的不对称性最强,相对于郊区和山区来说,城区强降水过程的不对称性有增大的趋势.【期刊名称】《气候变化研究进展》【年(卷),期】2017(013)006【总页数】9页(P589-597)【关键词】小时降水;不同等级降水;日变化;降水过程不对称性【作者】袁宇锋;翟盘茂;李建;陈阳【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南京 210044;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1;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1;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1【正文语种】中文降水变化是气候变化领域最为热点的话题之一,受到很大关注。
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对地表温度的影响分析

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对地表温度的影响分析蒋晶;乔治【摘要】运用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北京1995年至2005年的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内地表温度的影响.北京在1995年至200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较小,随后五年城镇面积大量扩张,占用了大量的耕地和林地.北京地表温度等级较高的区域在数量上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同时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从分散向城市中心集中的趋势.构建了TVX空间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地表温度的影响,计算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转变为建设用地的变化向量长度,并选取未变化的土地利用类型的平均温度作为控制点,消除不确定性因素,分析得出变化向量的幅度依次是:有林地>水域>其他林地>灌木林地>草地>耕地,由此可以看出,林地和水域对缓解地表热环境作用较强,在城市规划中,要尽量保护林地和水域.%The GIS and RS techniques were employed to explore the land use change and its effect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patterns of land use from 1995 to 2005 are analyzed. Then, the effects of land use change on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LST) are researched further. From 1995 to 2000, the land use change of Beijing was slow. In the next five years, the built-up land will occupy a lot of cultivated land and woodland. The area of higher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level is increasing. Meanwhile, it presents a trend of scatter to concentration in spatial distribution. Furthermore, the temperature-vegetation index (TVX) space was constr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land changes over LST. The extent of variation vector has an order:forest land>water body>other woodland>shrub land>grassland>cultivated land. As aresult,the forest land and water can work better in relieving the surface thermal environment, and we should protect them in the urban planning process.【期刊名称】《遥感信息》【年(卷),期】2012(027)003【总页数】7页(P105-111)【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地表温度;植被覆盖度【作者】蒋晶;乔治【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北京I00101;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北京100875;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北京10087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79城市化是当今世界人口聚集发展的主流,也是全球人文格局形成与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