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4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学案

合集下载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第4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教学教案(4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第4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教学教案(4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4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教学设计长安一中张建刚课标要求: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教材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变革时期,无论在政治、经济领域,还是在思想领域都发生了空前的变化。

随着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演变和私有制的确立,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获得政治权利,各国为了实现国强民富,相继进行变法。

当时的秦国地处西部边陲,政治经济制度相对落后,给其发展造成极大的制约。

秦国统治者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从献公开始就着手改革。

大规模的封建改革是在秦孝公统治时期(前361—前338)实现的,而这场改革是秦孝公依靠商鞅进行变法来完成的,故习惯上称之为“商鞅变法”。

各项改革措施的施行,对促进秦国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进入高二,文科班的历史课时增加,目标更加明确:一切为了高考。

但是从整体上看,文科班学生的素质并不理想:课前预习情况很不乐观;课堂上大部分同学倒是会做笔记,但课后是否会根据笔记复习梳理知识点就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了;部分同学课堂纪律堪忧;学习普遍停留在死记硬背的阶段,不愿意开动脑筋多想多问;作业完成情况也不理想……如何在讲清知识点的同时让同学们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愿意付出努力学好历史,是一个艰巨的挑战。

教学目标1.识记与理解记住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标志;商鞅开始变法的时间和变法的主要内容;理解商鞅变法的原因及意义。

2.能力与方法培养从历史图像和历史文物中提取有用信息以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分析商鞅变法原因、措施、影响以及变法成功的原因,培养和提高分析能力;学习分析事物因果关系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改革对历史的推动作用,正确对待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的改革;了解以秦孝公和商鞅为代表的改革派和以公子虔和公孙贾为代表的保守派的思想和行为,激发是非分明、爱憎鲜明的情感;从商鞅为改革而死的人生经历,感悟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第4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教案-word文档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第4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教案-word文档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岳麓版)第4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昔阳中学李娟【课标要求】:(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掌握并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认识其特点;(2)认识并深入理解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及其历史局限性,从而更为客观的评价商鞅变法及商鞅本人。

2、过程与方法:采用谈话法,材料、问题归纳法以及学生讨论等多种形式,对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具体措施、影响等进行深入分析,提高学生分析、理解和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商鞅变法及其影响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改革的曲折性和改革家们的远见卓识、大无畏精神,从而坚定社会主义改革的信心。

【教学重点】:1、分析和理解商鞅变法的内容;2、认识商鞅变法的历史影响。

【教学难点】:认识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和局限性,进一步认识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从而认识改革的曲折性。

【教学准备】课前将学生进行分组并布置预习、Powerpoint教学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课件导入变法的历史背景学生一起读《过秦论》,秦国能从西陲蛮荒之地崛起,一统六国,这本身就是一个历史奇迹。

而商鞅变法无疑是这个传奇式的国家崛起的关键。

商鞅究竟是个怎样的人?让我们透过尘封的岁月,走进商鞅……《学习新课》:一、变法的背景——变法前夕结合课本思考:1.分析商鞅变法之前的时代背景和秦国的发展形势如何?2.秦孝公为什么要下达《求贤令》?3.商鞅准备进行变法前,阻力主要来自哪些阶层?4.为保证变法的顺利进行,商鞅做了哪些准备?总结变法的背景:必要性: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1)政治: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破坏,诸侯割据混战。

(2)经济:生产力提高,井田制瓦解,出现改革变法的潮流。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第4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学案-最新教育文档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第4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学案-最新教育文档

第4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学习目标】课标要求: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内容和特点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重点难点】商鞅变法。

★创设情景先秦史(远古时代——秦公元前221年统一)回顾时间线索:回顾春秋战国时期的基本特征:★组织探究——知识梳理一、商鞅变法背景1、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基本特征、政、经、文方面)2、秦国国情:(1)战国初期,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落后于六国。

具体表现:农业生产:社会习俗:秦穆公后的国势:(2)公元前362年,秦孝公下达《求贤令》,决心变法图强。

3、商鞅个人:(1)阐述富国强兵之术,得到了秦孝公的赏识。

(2)与旧贵族展开论战,宣传了变法的必要性和意义,为变法扫清了思想障碍。

(作了舆论准备)(3)南门徙木,为改革造声势,取信于民。

二、主要措施与内容: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是法家理论;宗旨是富国强兵;性质是地主阶级的改革;范围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习俗等各个方面。

1、政治上(上层建筑)(军事上)(1)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

内容:意义:(2)建立什伍组织。

内容:目的:作用:2、经济上:(1)废井田,下令“为田开阡陌封疆”。

作用:(2)奖励耕织。

重农:抑商:招秤农民垦荒:作用:(3)统一度量衡。

3、政治上:(1)废分封,建立县制。

内容:作用:(2)推行什伍连坐制度。

作用(3)实行严刑峻法(轻罪重刑)。

4、文化上:焚烧诗书。

目的:5、社会习俗上:成年男子必须分家单过等。

三、历史作用(评价):1、推动秦国社会发展:沉重打击了旧贵族;发展了地主经济,增强了国力;壮大了军事力量;稳定了统治秩序;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为秦统一全国准备了条件。

2、对后世影响深远: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它不仅推进了秦国社会的发展(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推动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型;为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重农抑商政策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主要经济政策。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4课 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学案 岳麓版选修1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4课 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学案 岳麓版选修1

第4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问题导学1.商鞅变法的必然性活动与探究材料一“楚、魏与秦接界,魏筑长城,自郑滨洛以北,有上郡。

楚自汉中,南有巴、黔中,皆以夷翟(狄)遇秦(秦国被视为西戎夷狄,被中原各国瞧不起),摈弃之,不得与中国(中原各国)之会盟。

”“孝公发愤,布德修政,欲以强秦。

”——《资治通鉴》卷二(1)据材料一,探究商鞅变法前秦国的情况。

材料二《商鞅舌战图》(2)材料二图片中商鞅舌战的对象是哪部分人?材料三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不足多。

(3)结合材料三探究,商鞅为什么能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商鞅变法必然会出现的因素。

(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社会转型的出现,是其出现的根本原因。

(2)秦孝公的支持是其变法出现的重要因素。

(3)与商鞅本人的变法品质有很大关系。

2.商鞅变法的内容活动与探究材料一(商鞅)令民为什伍,而相(收)〔牧〕司连坐。

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努)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奴隶)。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1)据材料一,从军事、政治、经济和社会习俗等方面探讨商鞅变法采取的措施。

材料二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复三代无知兵事,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

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民强,天下无敌。

——《通典卷一·食货》(2)据材料二,商鞅用什么方式“诱”三晋之人来秦?结果怎样?商鞅“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在当时有何积极意义?(1)有利于巩固和发展新兴的小农经济。

2018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4 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讲义 岳麓版选修1

2018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4 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讲义 岳麓版选修1
历史意义:(1)经济上,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度, 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2)政治上,使封建国家机器的 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3)军事上, 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使秦国在对外战争中掌握了主动 权。(4)总之,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 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4.思想文化:为加强思想文化统治,商鞅采取了_焚__烧__诗__书___ 的措施。
[名师点拨] 评价“重农仰商”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巩固和发展新兴的小农经济,有 利于确立和巩固地主阶级政权,有利于增强秦国的综合国 力,为秦国灭六国奠定了基础。但其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 展,使抑商或轻商观念长期制约人们的思想,特别是封建 社会后期成为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
3.政治:建立县制,强化_中__央__集__权___。 (1)县制取代了西周分封制下的__封__国__采__邑__制__,由国君直接 任免官员,从地方到中央的政治、经济、军事权力集中于 国君一人,强化了__中__央__集__权__。 (2)为加强管理和控制,切实有效地行使政府权力,推行了 __什__伍__连__坐__制度。 (3)商鞅还规定_轻__罪__重__刑___,强化法律意识,保证变法的彻 底执行。
执行。 2.这是《战国策·韩策一》中记载的当时的人对秦国军队
的评论,你认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教材第22页) 提示 主要是因为秦国商鞅变法中明确规定奖励军功。
按军功授官爵,这样增强了士兵作战的勇气,提高了军队的战 斗力。
【阅读与思考】(教材第24页) 请结合这一历史背景,分析商鞅“更制其教而为男女之
【史论归纳】 商鞅变法的特点 (1)全面性: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思想文化、社 会习俗以及日常行为准则,对奴隶制进行了全方位的改 革。 (2)进步性:以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促进封建经济发展, 建立地主阶级专政为目的,是一次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地 主阶级改革。 (3)彻底性:以法律形式推行各项改革措施,采取严厉手段 加强思想控制,严惩反对势力,改变了“刑不上大夫”的 固有传统。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的变革下第4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3教学教案岳麓版选修1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的变革下第4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3教学教案岳麓版选修1
4.通过分析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及历史局限,客观的评价商鞅变法及商鞅本人;通过阅读史料,探究影响改革成败的因素并感悟商鞅变法蕴含的精神和思想,认识到改革的曲折性和改革家的远见卓识、大无畏精神,从而坚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的信心,增强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学习者分析
经过必修课程三本教材的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底蕴,初步形成了发现、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学科核心素养得到了一定的培养。
〈问题四〉学生自学中提出的问题汇总
课件展示:你们的疑问
(1)变法中有奖励耕织,重农抑商,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为什么还说变顺应了历史的发展趋势?
(2)变法有利有弊,哪个更大呢?(李放南)
(3)商鞅新法若加之以恩,申之以信,放宽法度,还能使秦国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吗?能不能两全其美(蒋明明等)
(4)商鞅变法为后世提供了哪些借鉴?(李楷文等)
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协调共进的团队精神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追求卓越的进取精神身正为X的引领精神行胜于言的践行精神尽职尽责的担当精神谦和大度的包容精神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回报社会的服务精神
说明:突显学科育人目标,激励同学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备注:课前学习【史料储备】
1.商鞅(约前390---前 338),出生于卫国没落贵族家庭,原姓公孙,名鞅,也叫卫鞅。后因在秦国变法有功,被封在商地,尊为商君,故史称商鞅。商鞅从小喜爱刑名之学, 他尊崇李悝的学说,少年时就立志革新政治。为实现抱负他先到了魏国,为魏相公叔痤的家臣。公叔痤很器重他,临死前把他推荐给魏惠王。公叔痤告诫魏惠王,如果不重用商鞅,就杀掉他,免得被他国任用而威胁魏国。但惠王不听,商鞅既没有得到任用,也未被杀。公元前361年,商鞅看到秦孝公的《求贤令》后,便带着李悝的《法经》, 只身入秦。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4课商鞅变法教学案岳麓版选修1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4课商鞅变法教学案岳麓版选修1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4课商鞅变法教学案导入:秦在战国时期起初只是一个西部边陲荒蛮国家,然而,最终一统六国,这本身就是一个历史奇迹。

而商鞅变法无疑是这个传奇式的国家崛起的关键。

商鞅究竟是个怎样的人?他的变法为什么能促进秦国的强大?让我们透过尘封的岁月,走近商鞅……一变法的前夕1战国初期,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落后于六国。

秦国地处西陲,一向为诸侯各国所轻视,称之为“夷狄之邦”。

秦穆公时,称霸西戎。

步入了强国的行列。

但是,秦国比中原各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都要落后。

(表现)2. 秦孝公变法图强。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

那时,各诸侯国会盟,拒绝邀请秦国参加。

秦孝公受到很大刺激,认为这是莫大的耻辱,决心发愤图强,实现富国强兵。

3、商鞅的变法准备:看图片,商鞅长的什么模样?史书没记载,教科书里的画像也是根据他的性格想象的,一幅冷面孔,看上去坚毅、果敢。

冷静、坚毅、自信有很高的政治智慧商鞅是卫国公子的儿子,他姓公孙,应该叫他公孙鞅,或卫鞅,后来他率秦国军队打败了魏国,秦孝公把商这个地方赐给他,封号“商君”,《史记》中有一篇他的传记,司马迁按封号取名“商君列传”,后人习惯上叫他“商鞅”。

小小的卫国实际上是大魏国的附庸,地域都在现在的河南省,因此,商鞅应该算是河南人。

他起初投身于魏国丞相的门下。

魏国丞相公叔痤非常赏识商鞅的才干,公叔痤病危时,魏惠王亲自来探望,问:“您要有个三长两短的,谁能接替您呢?”公叔痤说:“商鞅虽然年轻,但是个难得的人才,可以把全部政务交给他。

”魏惠王沉默不语。

公叔痤让左右的人都出去,又对魏惠王说:“大王不用他,一定要杀了他,不能让他去别的国。

”事后,公叔痤本着先国君后臣子的原则,把原话又告诉了商鞅,让他赶紧逃走。

商鞅却不以为然,说“魏王不听你的话起用我,又怎么会听你的话杀我呢?”结果正如商鞅所料,魏惠王认为公叔痤的建议很荒唐。

惠王不听,商鞅既没有得到任用,也未被杀。

高中历史历史2.4《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学案(岳麓版选修1)

高中历史历史2.4《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学案(岳麓版选修1)

历史:2.4《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学案(岳麓版选修1)(原创)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宁召荣【课程标准】1.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2.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预习学案】一.变法的前夕(背景)1.秦国落后东方诸国(在、、都落后)2.秦孝公图治(前362年),下达《求贤令》,商鞅投秦3.论战立信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两次实行变法。

二.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1.政治上:(1)废除,奖励。

①内容:设立20个等级的制度,各级爵位都有一定的特权。

规定:没有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的爵位;立有军功的,按其授予官爵;按照爵位的高低,可以享受各种政治、经济特权。

②作用:军功爵制,提高了;打击了贵族的特权,树立的政治、经济优势。

(2)建立,强化。

①内容:取代西周的分封制,国君任免官员。

②作用:使从到的政治、经济、军事权力集中于,强化了。

(3)颁行法律,以法治国。

①内容:轻罪重刑②评价:能够在一定时期内、一定程度上起到对百姓的威慑作用,能强化人民的意识,保证变法彻底执行的作用;但是措施过于严苛,罚不当罪,势必会引起社会的不满,导致社会的不安定。

(4)在乡里和军队中实行,严密控制人民。

目的:为了加强管理和控制,切实有效地行使政府的权力。

2.经济上:(1)废除,奖励。

①内容:承认私人占有土地的,允许土地。

免除徭役以奖励耕织②评价:正式废除了井田制,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提人们的,稳定国家财政,增加国家实力。

(2)统一,抑制商业发展。

3.文化上:焚烧诗书,申明法令。

4.风俗上:革除戎狄旧俗,禁止成家后的父子兄弟同室而居。

三.变法的结果、特点与评价1.结果:商鞅虽死,秦法未亡;【秦法未废除的原因】(1)改革符合地主阶级的愿望,新法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趋势。

(2)“商鞅之法“已经深入民心,人人遵守。

(3)变法非常彻底,秦国社会已经沿着变法的轨道向前发展而无法逆转。

2.特点:“农战”、“法治”;3.评价:(1)积极作用:变法以法律形式确认了土地私有制,为秦国农业带来生机;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使其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
问题导学
1.商鞅变法的必然性
活动与探究
材料一“楚、魏与秦接界,魏筑长城,自郑滨洛以北,有上郡。

楚自汉中,南有巴、黔中,皆以夷翟(狄)遇秦(秦国被视为西戎夷狄,被中原各国瞧不起),摈弃之,不得与中国(中原各国)之会盟。

”“孝公发愤,布德修政,欲以强秦。


——《资治通鉴》卷二(1)据材料一,探究商鞅变法前秦国的情况。

材料二
《商鞅舌战图》
(2)材料二图片中商鞅舌战的对象是哪部分人?
材料三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不足多。

(3)结合材料三探究,商鞅为什么能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商鞅变法必然会出现的因素。

(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社会转型的出现,是其出现的根本原因。

(2)秦孝公的支持是其变法出现的重要因素。

(3)与商鞅本人的变法品质有很大关系。

2.商鞅变法的内容
活动与探究
材料一(商鞅)令民为什伍,而相(收)〔牧〕司连坐。

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努)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奴隶)。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1)据材料一,从军事、政治、经济和社会习俗等方面探讨商鞅变法采取的措施。

材料二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复三代无知兵事,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

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民强,天下无敌。

——《通典卷一·食货》(2)据材料二,商鞅用什么方式“诱”三晋之人来秦?结果怎样?
商鞅“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在当时有何积极意义?
(1)有利于巩固和发展新兴的小农经济。

(2)有利于确立和巩固地主阶级政权。

(3)有利于增强秦国的综合实力,为秦国灭六国奠定了基础。

3.商鞅变法的认识
活动与探究
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探讨商鞅变法取得了什么效果?
材料二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

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2)材料一和材料二评论商鞅变法的着眼点有何不同?从材料二中你得出什么认识?
全面分析商鞅变法的历史影响。

(1)积极影响:对秦国而言,使秦国收到富国强兵之效,为后来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对后世而言,奠定了秦朝以后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模式。

(2)消极影响:对秦国而言,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和压迫。

对后世而言,商鞅用法过于严厉,成为古代暴政思想的滥觞。

开创的重农抑商政策,到封建社会后期客观上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当堂检测
一、选择题
1.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的秦国平民能够提高自身社会政治地位的途径有()
①勤奋劳作,努力耕织②创办手工作坊,从事工商业活动③英勇作战,争立军功④努力读书,精通四书五经
A.①④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2.商鞅变法法令规定“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这反映了商鞅想要()
A.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 B.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
C.保持和稳定小农经济 D.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
3.公元前343年,周天子派人给秦孝公送礼,各诸侯国也派人称贺。

秦国得到这种礼遇,最有可能是因为()
A.周天子与秦国关系密切
B.各诸侯国希望与秦国结亲
C.商鞅变法后秦国国富兵强
D.周天子及各国有求于秦孝公
二、非选择题
4.观察下列图片:
材料一
(1)图1和图2中所提供的历史信息说明的问题是什么?
(2)你从图2、图3中可以获得商鞅变法的什么信息?
(3)图2中的牛耕图,一些史学家认为这是农民在私田上进行耕作,你认为这种观点
是否正确?为什么?
材料二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材料三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

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

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

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

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史记·商君列传》(4)材料二和材料三对商鞅变法评价的标准各是什么?
(5)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请你给商鞅变法一个合理的评价。

答案:
【问题导学】
1.活动与探究:(1)提示:全面落后,为其他诸侯国所瞧不起;秦孝公决心变法图强。

(2)提示:旧贵族或奴隶主贵族。

(3)提示:阐述变法理论;列举历朝兴亡史实。

2.活动与探究:(1)提示:军事上,实行军功爵制。

政治上,推行县制和什伍连坐制度。

经济上,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社会习俗上,两个儿子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赋税。

(2)提示:①方式:利其田宅,废井田,奖励耕织,免除兵役。

②结果:稳定了国家赋税财政收入,增强了国家实力。

3.活动与探究:(1)提示:沉重打击了秦国旧贵族势力,发展了秦国经济,增强了秦国国力;同时,壮大了秦国的军事力量,稳定了秦国的统治秩序,达到了使秦国富国强兵的目的。

(2)提示:材料一着眼于商鞅变法对秦国统一全国的作用;材料二着眼于商鞅变法后商鞅个人的结局。

认识:改革有阻力;改革成功是要付出代价的;改革者要善于保护自己。

【当堂检测】
1.C 2.C
3.C 解析:实力决定各国间的关系,秦国从被歧视到受到优待正是由于商鞅变法使其国富兵强,实力大增,令人不可小视。

4.参考答案:(1)说明了当时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

(2)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进行经济改革。

(3)正确。

因为当时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或由于当时生产力的提高,井田以外的私田越来越多)。

(4)材料二:对历史(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材料三:把人的品行和个人的好恶作为评价标准。

(5)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

它顺应时代潮流,推动了秦国社会的变革,而且推动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型,为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是商鞅变法也有一些历史局限性。

解析:第(1)问由材料一中“铁制农具”、牛耕等信息可知是生产力的发展。

第(2)问由图2、图3可知是商鞅变法中奖励耕织及统一度量衡等措施。

第(3)问先确定观点,再结合“坏井田,开阡陌”的变法措施进行分析。

第(4)问可以看出材料二、三把历史作用、个人品质两方面作为评价标准。

第(5)问要一分为二地进行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