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施肥制度对潮棕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影响堆肥过程的七大因素

影响堆肥过程的七大因素一、碳氮比。
在微生物分解所需的各种元素中,碳和氮是最重要的。
碳氮比与堆肥温度有关,原料碳氮比高,碳素多,氮素养料相对缺乏,细菌和其它微生物的生长就受到限制,有机物的分解速度就慢,发酵过程就长。
如果碳氮比例高,容易导致成品堆肥的碳氮比过高,这种堆肥施入土壤后,将夺取土壤中的氮素,使土壤陷入“氮饥饿”状态,影响作物生长。
但是碳氮比过低,特别是低于20:1,可供消耗的碳素少,氮素养料相对过剩,则原料中的氮将变成氨态氮而挥发,导致大量的氮素损失而降低肥效。
为了使参与有机物分解的微生物营养处于平衡状态,堆肥碳氮比应满足微生物所需的最佳值25~35:1,粪便的碳氮比含量较低,应通过补加含碳量高的物料(如秸秆)来调节碳氮比。
以含水率75% 的鸡粪为例,按重量比,添加秸秆的比例大约为鸡粪:秸秆=5:1。
二、含水率。
堆肥原料的最佳含水率通常是在50%~60%左右。
当含水率太低(<30%)时将影响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太高也会降低堆肥速度,导致厌氧菌分解并产生臭气以及营养物质的沥出。
不同养殖工艺畜禽粪便的含水率相差很大,通常采用干清粪工艺粪便的含水率为75%~80%。
堆肥物料的含水率还与设备的通风能力及堆肥物料的结构强度密切相关,若含水率超过60%,水分就会挤走空气,堆肥物料便呈致密状态,堆肥就会朝厌氧方向发展,此时应加强通风。
反之,堆肥物料中的含水率低于20%,微生物将停止活动。
三、温度。
对堆肥而言,温度是堆肥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温度会影响微生物的生长,一般认为高温菌对有机物的降解效率高于中温菌。
堆肥初期,堆体温度一般与环境温度相一致,经过中温菌1~2天的作用,堆肥温度便能达到高温菌的理想温度50~65℃,在这样的高温下,一般堆肥只要5~6天即可达到无害化要求。
过低的温度将大大延长堆肥达到腐熟的时间,而过高的堆温(≥70℃)将对堆肥微生物产生不利影响。
四、通风供氧。
通风供氧是堆肥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土壤微生物群落对碳循环的影响

土壤微生物群落对碳循环的影响土壤是生态系统中一个重要的介质,其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
土壤微生物群落是土壤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对土壤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它们与土壤有机碳循环过程之间的关系。
土壤微生物群落是指生活在土壤中的各种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原生动物和微型动物等。
这些微生物在土壤中具有丰富的功能,如分解有机物、促进养分循环、改善土壤结构、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等。
其中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是参与土壤中碳循环过程。
土壤中碳循环主要包括有机碳的输入、分解和输出三个过程。
有机碳的输入主要是指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CO2形成的有机物,它们通过植物的死亡和腐烂、根系分泌、植物间作用等方式进入土壤中。
土壤中的微生物在这些有机物的分解过程中,释放出二氧化碳等化合物,并将一部分有机物转化为自身的生物质。
有机碳的输出则是指二氧化碳通过土壤和植物的表面向大气排放的过程。
土壤微生物群落对碳循环的影响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土壤微生物群落参与了有机物的分解过程。
土壤中的微生物对植物残体和根系分泌的有机物进行分解和转化,将有机碳转化为自身的生物质或释放为CO2等气体。
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及其数量对分解速率和分解产物的种类和数量都有影响。
例如,具有酸解能力的微生物可以分解较难降解的有机物,而多酚类化合物分解菌则可以在降解木材、纤维素等多酚类化合物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其次,土壤微生物群落对二氧化碳的排放起着重要作用。
土壤微生物在分解有机物的过程中,释放出CO2等一系列升温气体,这些气体会通过土壤或植物的表面排放到大气中,影响地球气候。
据估计,土壤微生物释放的CO2占全球CO2排放量的5%-20%。
最后,通过形成土壤结构,微生物群落也可以影响碳在土壤中的储存。
土壤中的有机碳储存量在全球生态系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在土壤结构形成中,土壤微生物对土壤有机碳的稳定化和保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微生物可以形成一系列生态系统,从而促进有机质的分类和稳定化,从而使有机碳在土壤中更加稳定和长期保存。
微生物对土壤碳循环的影响与调控

微生物对土壤碳循环的影响与调控微生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土壤碳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微生物对土壤碳循环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
一、微生物对土壤碳循环的影响1. 有机质分解:微生物通过分解有机质,在土壤中释放出碳氧化物。
这个过程被称为有机质矿化,是土壤中碳循环的重要环节之一。
2. 养分循环:微生物通过分解有机物,将有机碳的一部分转化为微生物自身所需的能量和氮、磷、钾等养分。
这些养分在微生物的代谢过程中参与了土壤碳循环,并可供植物吸收利用。
3. 呼吸作用:微生物通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碳氧化为二氧化碳,释放到土壤和大气中。
这是土壤中碳循环的重要途径之一。
4. 抑制土壤有机碳的流失:微生物在土壤中形成胶体结构,抑制有机碳的淋失。
同时,微生物与土壤胶体颗粒结合,稳定有机碳,避免其流失。
二、微生物对土壤碳循环的调控机制1. 群落结构: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会影响土壤中微生物功能的发挥。
不同菌群在有机质分解以及养分循环中具有不同的功能,因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调控对土壤碳循环至关重要。
2. 环境因子影响:环境因子如土壤水分、温度等会影响微生物的代谢活性和群落结构。
适宜的土壤水分和温度条件能够促进微生物的活性,从而增加土壤碳的储存和循环。
3. 共生关系:微生物与植物根系形成共生关系,通过植物根系提供的有机碳和养分,微生物能够更好地发挥其分解有机质和促进土壤碳循环的功能。
4. 外源物质输入:合理施加有机肥和改良土壤结构的措施,可以提高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和活性,从而促进土壤碳循环。
综上所述,微生物对土壤碳循环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和调控机制。
加强对微生物在土壤碳循环中的作用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管理和保护土壤碳库,促进气候变化适应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施肥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施肥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张贵龙;赵建宁;宋晓龙;刘红梅;张瑞;姬艳艳;杨殿林【摘要】As an essential indicator of soil quality, soil organic carbon (SOC)and its carbon pool management index (CPMI) had an important role in determining the reasonableness of fertilizer application scheme. The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fertilization system on SOC, active organic carbon (AOC) and CPMI under a summer maize cropping system in North China. The experiment included five treatments : 1 ) no fertilizer (CK) ; 2) organic fertilizer only (OF) ;3 ) recommendation fertilizer (RF) ; 4) conven- tional fertilizer (CF) ; 5) chemical fertilizer only(NPK).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ompared to CK treatment, SOC and AOC contents increased by 11.68% and 21.71% respectively under OF treatment. SOC contents increased by 6.57% and7.58% respectively under RF and CF treatments, and AOC contents increased by 8.53% and 4.26%. However, SOC and AOC contents had no obvious enhancement under NPK treatment; OF and RF increased CPMI in comparison with CK by 31.79 and 13.01 respectively in soil, while CPMI had no evident change under NPK treatment; The content of AOC in soil were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content of SOC, CPMI and corn grain yield. CPMI had signifieantly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eorn grain yield, and will be a good index to assess influence of fertilization practice on soil quality. It was concluded that under the condition of local soil fertility, application of organic fertilizer, combined application organic fertilizer andchemical fertilizer can both increase SOC contents and improve CPMI, favoring soil quality amelioration and soil fertility improvement.%在华北夏玉米生产体系中,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措施下(不施肥、单施有机肥、推荐施肥、习惯施肥和单施化肥),土壤有机碳含量、活性有机碳含量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变化。
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棕壤不同组分有机碳的影响

E髓e t 0 o —t r e tl a i n fe e r c i ns o r a c c r n o o o l c f l ng e m f r ii to on di r ntf a to f o g ni a bo f Br wn s i z
n r n c e c e t i r t ame t w r h ih s.t e l n —tr c e c e t ie e i s d ce s d t e s i p r c lt r a i u e a d h mi a f r l e r t n e e t e h g e t h o g e m h mi a f r l r r gme e r a e ol at u ae og n c l iz e l iz h i
文 献 标识 码 : A
长期 不 同施 肥 处 理对 棕 壤 不 同组 分 有 机碳 的影 响
曹宏 杰 , 汪景宽 2. 江 科 院 然 生 研 所哈 滨5 0. 农 大 土 与 境 院沈 1l) ( 龙 省 学 自 与 态 究 ,尔 1 ̄; 阳 业 学 地 环 学 ,阳1 1 1 黑 0 2 沈 o 6
Ke r s o g tr e t iai n r a i a b n r wn s i y wo d :l n - e m fr l t ;o g n c c r o ;B o o l iz o
作为 土壤 质量 的重 要指标 , 土壤有 机碳及 其组 分在 土壤许 多物理 、 学和生 物特性 中发挥着重 要作用 。随着对 持续性农 化 业 和土壤 质量 的 日益重 视, 了解 不 同施 肥处理 对土 壤有 机碳 的 影 响就 显得 很重要 。农 田土 壤有 机碳 库变 化取 决 于土壤 有机 碳 的输入 和输 出的相对 关系 , 机物 质的分 解矿 化损失 和腐 即有 殖 化 、团聚 作用 累积 的动态 平衡 与土 壤物 质迁 移淀 积平 衡 的
肥料重金属含量状况及施肥对土壤和作物重金属富集的影响

肥料重金属含量状况及施肥对土壤和作物重金属富集的影响引言肥料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它能够为植物提供所需的营养元素,促进作物生长和提高产量。
随着工业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重金属污染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
肥料中含有的重金属元素,可能会对土壤和作物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
了解肥料中的重金属含量状况及施肥对土壤和作物重金属富集的影响,对于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至关重要。
一、肥料重金属含量状况1. 肥料中的重金属元素来源肥料中的重金属元素主要来自于矿石的加工和冶炼过程中的产物,包括锌矿、铜矿、铅矿等。
在这些矿石中,除了目标元素外,还会伴生有其他的重金属元素。
这些矿石经过加工和冶炼之后,会产生一定量的废水和废渣,其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元素。
这些废水和废渣在处理过程中,有时会被用作肥料的原料,导致肥料中的重金属元素含量升高。
肥料中含有的典型重金属元素包括铜、锌、镍、铅等。
这些重金属元素在一定程度上是植物生长和发育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但过量的重金属元素对作物生长和土壤环境会产生不利影响。
了解肥料中重金属元素的含量情况,有助于合理使用肥料,避免重金属污染的发生。
二、施肥对土壤重金属富集的影响肥料中的重金属元素在施肥过程中会被添加到土壤中,进而影响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含量。
研究表明,长期施用富含重金属的肥料会导致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的逐渐累积,从而造成土壤重金属污染。
土壤的pH值、有机质含量、离子交换能力等因素也会影响重金属元素在土壤中的迁移和转化过程。
2. 施肥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土壤微生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对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具有吸附、转化和解毒作用。
施用富含重金属的肥料会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产生影响,特别是对于一些敏感的微生物种群。
这些变化可能会影响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形态和行为,加剧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富集。
1. 作物对重金属元素的吸收和富集植物通过根系对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进行吸收和富集。
施用不同类型生物质炭对红黄壤团聚体碳氮分布的影响

施用不同类型生物质炭对红黄壤团聚体碳氮分布的影响顾钊;陈小磊;江建峰;杨海峻;李子川;张睿;袁梦婷;柴彦君【期刊名称】《江苏农业科学》【年(卷),期】2024(52)1【摘要】于2018-2020年开展定位试验,在同一温度(350℃)下热裂解的玉米秸秆炭、水稻秸秆炭、猪粪炭分别以0、0.75%、2.25%的添加量施入种植油菜—玉米的新垦红黄壤农田中,研究不同类型的生物质炭及其不同施用量对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碳氮分布规律的影响。
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生物质炭及其不同施用量对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均未产生显著的影响。
与对照(CK)相比,各施炭处理中猪粪炭2.25%施用量处理(PMB2)对各粒径团聚体中全氮含量的提升最为显著,在>0.250、0.250~0.053、<0.053 mm粒径团聚体中分别显著提高106.49%、32.82%、78.57%(P<0.05)。
施用生物质炭显著提升了红黄壤各粒径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0.250 mm粒径团聚体中2.25%施用量的玉米秸秆炭(CSB2)、猪粪炭(PMB2)提升效果最好,分别提高308.40%、328.46%。
在>0.250 mm与0.250~0.053 mm粒径团聚体重组组分中,猪粪炭2.25%施用量处理(PMB2)对于全氮含量提升效果最显著,其他施炭处理相比对照(CK)均显著提升了全氮含量但是不显著。
猪粪炭2.25%施用量处理(PMB2)对于>0.250、0.250~0.053 mm粒径团聚体重组组分有机碳含量提升最明显,<0.053 mm粒径团聚体中玉米秸秆炭2.25%施用量处理(CSB2)提升最高,猪粪炭2.25%施用量处理(PMB2)次之。
团聚体与重组碳氮比在>0.250、<0.053 mm 2个粒径团聚体中均是玉米秸秆炭2.25%施用量处理(CSB2)下最高,且>0.250、0.250~0.053 mm粒径中重组碳氮比显著高于原土。
浅谈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碳的影响

了土壤微生物数量 , 增 加了土壤微生物 活性 , 土壤可溶性碳 、
总 有机 碳和微生物生物量 碳也明显提高 , 且 随有机肥施用量 的提高 ,土壤 可溶性碳 、 总 有机 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也 随之增加 , 这 主要是输入农 田生态系统 中碳源数量不 同所致。 2 . 2 配施有机 肥和化肥对 土壤 碳的影响
国外相 关资料高 。这些说 明我 国土壤有机碳 库较为贫乏 , 且 多集 中在表层 , 且表层 土壤有 机碳库 也相当 贫乏。 我国土壤 有机碳主要分 布于华北 、西北 , 但 以单位 面积计 ,有机碳储
量 以东北最 为丰富 ,达 1 . 6 X 1 0 t / k n! i ,而以华北及西南
单 施化肥 的效果远 不及 有机肥 ,这 是 由于长期施 用化
肥, 尤 其是无机氮肥 , 虽然增 加了植物根茬 等残 留物 , 但由 于土壤 的 C / N比下 降, 加速 了土壤 中原有机碳的分解 , 导致
土壤 中积累的有机碳总量较 少I I 。不 同种类 的有机肥对土壤 有机碳的增加效果 不同 , 是因为有机物分解速率和施人量不 同, 使各处理 土壤 中的有机碳 不同。单施化肥虽可使各种形 态碳含量增加 , Ko s 值 降低 ,但变 化幅度较小 。土壤微 生物
文 的结果表 明 ,单 施化肥 处理 土壤有机 碳平均 较对照提高
9 . 7 8 %。因此 , 单施化肥可使 土壤碳含量有 所提 高。
施肥对 黑土活性有机 碳和碳库管 理指数的影响》一文
的结果表 明 , 施用 3 种 有机肥后 ,活性有机碳 的含量分别 比 C K上升 2 4 . 8 %、 6 3 . 6 %、1 3 5 . 1 ‰ 《 长期定位施肥对棕壤 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年蒸发量 ( ’0" / ( -$7 &&, 年降雨量为 -"" &&, 无霜期为 (’- / (7’ 8, 平均早霜期出 干燥度为 "2 1 , 现在 1 月下旬, (" 月中旬后常有严霜。供试土壤为 潮棕壤, 肥力水平中等偏上, 试验地土壤主要理化性 质见表 ( 。
表 $" 试验地土壤主要理化性质 %&’( $" )&*+ ,-./*0&1 &+2 0-34*0&1 ,56,357*3/ 68 73/7 /6*1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 !中国科学院野外台站基金、 目 ( *=^@,:-7:0,, ) 和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海外留学基 金资助项目。 !!通讯作者 ‘:Q8<N:V;HIa <8OM 8WM W9 收稿日期: 3##$:"3:31! ! 接受日期: 3##4:#$:33
><D8P 地区的黍:小麦、 捷克斯洛伐克土豆和春小麦、 中国东北地区玉米和太湖地区水稻及油菜农业生态 系统对砂土、 砂壤土、 黑土和黄泥土微生物碳的影 响, 说明土壤微生物特性在总体上可以反映较长时 间尺度土壤质量演变。 土壤微生物参与土壤中有机质的分解、 腐殖质 的形成、 土壤养分转化和循环等过程。土壤微生物 量是土壤养分的储存库和植物生长养分的重要来源 3##3 ; -UOXX<9L (% 6.M , 3##0 ) 。微生物量 ( 徐阳春等, 受农业管理措施的影响较大, 是一个能灵敏的反映 土壤干扰 的 生 物 学 指 标 ( 俞 慎 等, "222 ; 任天志和 CPOLF, 3### ; =E89L d =E89L, 3##, ) 。微生物量碳在 土壤全碳中所占比例很小, 但它是土壤有机质中最 活跃的部分, 可反映土壤养分有效状况和生物活性, 在很大程度上能反应土壤微生物数量, 是评价微生
全碳 全氮 全磷 全钾 速效磷 速效钾 :; (9・%9 3() (9・%9 3()(9・%9 3()(9・%9 3() (&9・%9 3() (&9・%9 3() ("2 17 "2 -( "2 ’( (#2 (! 02 10 002 !" 72 -
!# !" 田间试验 涉及其中 本研究长期施肥试验从 (11" 年开始, 的 0 个处理: ( <= ) , 不施肥; !2 对照 "2 循环猪圈 肥 ( >) , 不施化肥, 每年 0"? 收获产品经由饲喂@堆 AB2 化肥 + C 腐后以猪圈肥形式返回; #2 化肥 +; 循环猪圈肥 ( >) , + 肥用量同 #, 循环操作同 "; $2 化肥 +、 D; D C 循环猪圈肥 ( >) , +、 D肥 %2 化肥 +、 用量同 B, 循环操作同"; D、 =; &2 化肥 +、 ’2 化肥 +、 D、 = C 循环猪圈肥 ( >) , +、 D、 = 肥用量同 &, 循环 D、 = 肥分别为是尿素、 重过磷酸钙和 操作同"。+、
’9>+
J J J J J J J J J J J J J J J J J J J J J J J J J J 生态学杂志J 第 *+ 卷J 第 ’8 期J
生态学杂志 ^E<9ODO AFIP98N FR ‘WFNFLH! 3##4 , 67 ( "# ) : &! ! ! ! ! !
不同施肥制度对潮棕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
宇万太 ! 赵! 鑫! 姜子绍! 李欣宇! 马! 强! 周! 桦
!!
(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沈阳 ""##"$ )
宇万太等: 不同施肥制度对潮棕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
物活性的参数指标; 微生物量碳转化迅速, 能在检测 到土壤总量碳变化之前反映土壤有机质的变化, 是 更具 敏 感 性 的 土 壤 质 量 指 标 ( 樊 军 和 郝 明 德, !""# ) 。微生物 量 碳 对 不 同 土 壤 培 肥 措 施 非 常 敏 感, 不受无机氮的直接影响, 这是微生物量碳用作土 壤生物学评价指标的一大优势 ( 宋秋华等, !""# ) , 通常被用于估计土壤生物状况, 对评价土壤质量状 况至关重要。研究长期不同施肥制度下潮棕壤微生 物量碳的动态变化及微生物量碳的周转状况, 对进 一步认识土壤生物学活性在潮棕壤物质循环和能量 流动中的作用以及对潮棕壤质量的培育与维护具有 重要意义。 !" 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 !# $" 自然概况 中国科学院沈阳生态实验站位于沈阳市以南 #$ %& 处 ( ’()#!* +, (!!)!#* , ) , 地处下辽河平原, 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 四季分明, 雨热 同季, 夏天炎热, 冬天寒冷, 年平均温度 - . / 0 . , 夏季平均气温 !’ . , 最高温度 #12 # . , 最低温度 3 ##2 ( . , "(" . 活动积温为 # #"" . / # ’"" . , 太阳总辐射量为 $ ’"12 1 / $ $112 0 %4・5& ・6
3! 3(
硫酸钾, 其中肥料用量: +, ($" %9・ E& 3 ! ; D, !$2 " %9 ・E& 3 ! ; =, 7"2 " %9 ・ E& 3 ! 。试验地的轮作方式为 大豆@玉米@玉米, 小区面积 (7! &! , 种植大豆时不施 氮肥。 !# 9" 样品采集 分别在玉米播种前 ( !""7 年 ’ 月 !7 日) 、 出苗 期 ( !""7 年 $ 月 !’ 日) 、 拔节期 ( !""7 年 7 月 !( 日) 、 抽雄期 ( !""7 年 - 月 (’ 日) 、 灌浆期 ( !""7 年 0 月 !$ 日) 、 完熟期 ( !""7 年 1 月 !! 日) 、 秋收后 ( !""7 年 (" 月 (# 日) 和封冻前 ( !""7 年 (( 月 ($ 日) 共取 0 次 土 壤 样 品。土 壤 采 样 深 度 为 " / !" 5&, # 次重复, 用 $ 点混合方法取样, 采集的土样立 即过 ! && 筛。 !# :" 测定方法 土壤 微 生 物 量 碳 ( &F5GHIF6J IFH&6KK 56GIHL , MN<) 采用氯仿熏蒸@=! O>’ 浸提法 ( 鲁如坤, (111 ) , 重铬酸钾容量法测定。提取时, 称取 ($ 9 的新鲜过 筛土样, 在真空干燥器中用氯仿蒸汽熏蒸 !’ E, 用反 复抽真空方法除去残存氯仿后, 再用 $" &J "2 $ &HJ ・P 3 ( 的 =! O>’ 溶液振荡 #" &FL 后立即过滤, 滤出 的浸提液在 3 ($ . 下保存待测定; 在熏蒸开始时, 另取等量土样不熏蒸, !’ E 后同上述方法进行。以 熏蒸土样与不熏蒸土样提取的有机碳的差值除以转 换系数 !( ( >5FH Q NGHH%RK, (11" ) 计算土壤 < "2 #0 ) 微生物量碳; 其它土壤主要理化指标采用常规方法 测定 ( 鲁如坤, (111 ) 。 !# ;" 数据处理方法 采用 MF5GKHST HSSF5R 的 ,U5RJ 软件和 ODOO ((2 $ 版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9" 结果与分析 9# $" 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的影响 农田生态系统中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变化主要受 环境条件、 植物生长、 施肥方式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施肥方式不同, 植物残体、 根系残留物和根系分泌物 在土壤中积累亦不同, 则土壤微生物碳源数量不同, 从而使土壤微生物量碳在不同施肥处理下表现出较 大差异。 由表 ! 可以看出, 在作物整个生长期 <= 处理 的微生物量碳最小, 为 ($!2 $# &9 ・ %9 3 ( , +D= C > 处理微生物量碳最大, 达 !7!2 1! &9・%9 3 ( 。方差分 析显示, 所有施肥处理与 <= 处理之间的土壤微生 物量碳差异均显著 ( " V "2 "$ ) 。在施用化肥基础上
摘! 要! 利用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下辽河平原地区不同施肥处理下潮棕壤微生物量碳的 变化。结果表明: 不施肥处理的微生物量碳含量最低, 化肥均衡施用和施用循环肥均能显 著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 ( ! % #& #’ ) , 以化肥 (、 )、 * + 循环猪圈肥处理效果最好; 各处 理的微生物量碳均呈现出春冬季较低, 夏秋季较高的趋势; 化肥均衡施用配合循环肥能显 著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周转强度, 缩短周转时间 ( ! % #& #’ ) , 以化肥 (、 )、 * + 循环猪圈 肥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周转时间最短, " 年可周转 "& #, 次。 关键词! 施肥;土壤微生物量碳;周转率 中图分类号! -"’,& $!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012# ( 3##4 ) "#/"’40/#’ !""#$%& ’" ()""#*#+% "#*%),)-.%)’+ &/&%#0 ’+ 0)$*’1)., 1)’0.&& $.*1’+ )+ .23)$ 1*’4+ &’),5 56 789:;8<,=>.? @<9,AB.(C =<:DE8F ,GB @<9:HI,J. K<89L,=>?6 >I8( "#$%&%’%( )* +,9 45&#($( :)’;#6. )* 01).,.&(/ 01).)23,45&#($( +16/(73 )* 81&(#1($,85(#36#2 ""##"$ ,45) 3##4 , 67 ( "# ) : "’40/"’41M )23 , 81&%*.$% :. NF9L:;OPQ ROP;<N<S8;<F9 OTUOP<QO9; V8D WF9XIW;OX F9 89 8YI<W ZPFV9 DF<N <9 ;EO NFVOP PO8WEOD FR G<8FEO [<\OP UN8<9 ;F D;IXH ;EO ORROW;D FR X<RROPO9; ROP;<N<S8;<F9 DHD;OQ F9 DF<N Q<WPFZ<8N Z<FQ8DD W8PZF9( J]^ ) M _EO PODIN;D DEFVOX ;E8; 9F ROP;<N<S8;<F9 PODIN;OX <9 ;EO NO8D; DF<N J]^ , VE<NO Z8N89WOX ROP;<N<S8;<F9 V<;E WEOQ<W8N ROP;<N<SOPD 89X 8UUNH<9L POWHWNOX Q89IPO <9WPO8DOX DF<N J]^ D<L9<R<W89;NH ,V<;E ;EO ZOD; ORROW;D VEO9 WEOQ<W8N (,) 89X * UNID POWHWNOX U<L Q89IPO VOPO 8UUN<OXM _EO DF<N J]^ WF9;O9; V8D E<LEOP <9 DIQQOP 89X 8I;IQ9 ,ZI; NFVOP <9 DUP<9L 89X V<9;OPM . WFQZ<9OX 8UUN<W8;<F9 FR WEOQ<W8N (,) 89X * UNID POWHWNOX U<L Q89IPO WFINX D<L9<R<: W89;NH <9WPO8DO ;EO ;IP9F\OP P8;O FR DF<N J]^ ;F "M #, ;<QOD UOP HO8PM 9#/ 4’*(&:ROP;<N<S8;<F9;DF<N Q<WPFZ<8N Z<FQ8DD W8PZF9 ;;IP9F\OP P8;OM :; 引; 言 施肥是导致土壤质量变化的主要人为因素。关 于施肥对农业土壤的物理、 化学及其环境效应已有 很多的研究 ( 史吉平和张夫道, 3##3 ; 曹志洪, 3##, ; 尉元明等, 3##, ) 。3# 世纪 2# 年代中期以来, 土壤 质量的微生物学特性作为对生态系统演变的灵敏响 应受 到 广 泛 关 注。 .989HO\8 等 ( "222 ) , CFH8N 等 , b<QOc 等 ( "222 ) , 李东坡等 ( 3##0 ) 和张平 ( "222 ) 究等 ( 3##0 ) 分别报道了不同施肥措施影响下俄罗 斯图瓦卢 和 沃 罗 涅 什 地 区 的 亚 麻 和 马 铃 薯、 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