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综合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课时定稿

静 低 态 动 高 态
高
低
观察景物:有序
多角度
借助“准确的形容” 即能表情达意
精选词语形容
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 的句式的作用
“不必说”为了撇开一些东西,是
为了突出“单是”的内容。既然
“单是”这一点已经趣味无穷了,
那么园中的乐趣比比皆是了。这
样写,突出了百草园的无穷乐趣。
写景小结
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具体描写了百草园的 景物?
比喻、拟人、排比
颜色
质地 形状
碧绿、紫红
视觉
光滑、高大、肥胖……
长吟、弹琴……
视觉、触觉
听觉
声音
味道
又酸又甜
味觉
(3)这些景物是通过什么词语连在 一起的? 用了“不必说……也不必 说……单是……”的句式把诸多景 物连在一起。 以“面”烘托“点”,又以 “点”映照“面”,既完整,……也不必说……” 写作顺序
“单是……”
整体
先静物
局部
先动物 后静物 何首乌和木莲 覆盆子
后动物 鸣蝉 黄蜂 叫天子 高
低
高
菜畦 石井栏 皂荚树 桑葚
油蛉 蟋蟀 蜈蚣 低 斑蝥
百草园的自然景物和乐趣
不 必 说 … … 也 不 必 说
﹙碧绿的 ﹚菜畦 ﹙光滑的 ﹚石井栏 ﹙高大的 ﹚皂荚树 ﹙紫红的 ﹚桑椹 鸣蝉 ﹙长吟 ﹚ ﹙肥胖的 ﹚黄蜂 ﹙伏 ﹚ ﹙轻捷的 ﹚叫天子﹙窜 ﹚
四.出处
本文选自《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的意思是早上开的花, 傍晚时把它捡起来。作者用这个名字
说明这是一本回忆往事的散文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 性散文,作者回忆自己早年的生活。 本文写于1926年,当时作者45岁。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完善版)

三味书屋里读的是什么书?作者写 这些教学内容有什么用意?
读书,习字,对课。读的书脱离 学生实际,艰深难懂,逼着学生死记 硬背。作者这样写表达他对束缚儿童 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的不满。
怎样理解少年鲁迅背着先生画画这 个问题?
因为私塾只要求学生读书,不许 做别的活动。画画是少年鲁迅的艺术 爱好。背着先生画画,表现了少年鲁 迅发展个性的强烈愿望以及对束缚儿 童身心发展的封建私塾教育的不满。
从句式上看:用“不必说……也 不必说……单是……”宕开一笔为 的是突出下面“单是”的内容。既 然“单是”就已趣味无穷,可见园 里的乐趣定然比比皆是。这是“以 一概全”的写法。
(2)从描写的范围来看: 先写整体,后写局部。 (略写整体,详写局部)
从描写的对象来看: 既有植物,又有动物。
(“不必说”写植物,“也不必说”写动物, “单是”先写动物,再写植物)
4.第二段写“我”和闰土的父亲同样的捕鸟方法,收获却不同, 仔细品味词句,说说鲁迅先生为什么会在三十年后还记得 “得失的缘由”?(对比,性急,浓厚兴趣)
结束了本课的学习,你一定有了 不少收获。是的,童年的种种都是人 生中最美丽的珍珠,用你那生花妙笔 写下来吧,别让这些珍珠埋没在沙子 里,风化、消散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
1
2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 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主 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 《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 等。十二岁师从寿镜吾老先生, 就读 于三味书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 拾》。这组散文是在鲁迅生活中最辗转流徙, 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 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 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 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时代 的一曲恋歌。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发展性学习案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发展性学习案例)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一、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精读第二自然段。
2.根据上下文揣摩精彩的、富有深意或感性色彩浓厚的语句,深人体会作者的情感。
二、学习过程1.感知教材,从课题着手,理清全文思路。
2.小组讨论。
(1)全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贯穿全文的又是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文章第二自然段写景极为精妙,妙在何处?(3)“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4)“……百草园……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野草”为什么能成为“乐园”呢?(5)“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都无从知道。
”“我”到底知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6)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7)童年鲁迅眼中的先生是个怎样的人?你们心中的那位先生是怎样一个人?怎样全面评价三味书屋的那位先生?(8)文章为什么要描述两个童年生活场所?3.小组交流。
三、拓展练习(1)雪地捕鸟的过程,作者用了二系列动词来描述,准确、生动,请仔细品味,然后自己写一段话,或叙述做个游戏的过程,或描述蚂蚁搬家的经过,也试着用上一系列动词。
(2)请你准备一个自己的故事,也让同学们来分享你的乐趣。
四、相关链接1.关于三味书屋。
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幼年读书的地方。
他于12岁那年到这里上学。
第二年秋后,因祖父下狱,少年鲁迅离家去绍兴农村——皇甫庄、小皋埠避难,故学业中断。
1894年夏间回家,仍返三味书屋。
这样一直到大约1898年往南京大师学堂学习前半年才离开,首尾竟达6年……这里的一切都保存得十分完好,仍旧如鲁迅回忆时写的那样:“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
中间挂着一块匾: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
”这匾和画,解放前曾散失,解放后,党派干部想尽办法才找回来。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课时教案(5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课时教案(5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课时教案(精选5篇)1教学目标:1、认识鲁迅。
了解童年时鲁迅爱美丽的自然景物,爱动人的民间传说,爱读书学习,恭敬学识渊博的人,爱绘画,爱一切新鲜活泼的生活的性格和生活情趣。
2、理解鲁迅在永别故乡和流离颠沛中,追忆童年生活时的一种惆怅的失落感。
3、学习本文依照时间、空间顺序有层次的记叙和生动、具体的描写。
(写景)4、记叙的感情色彩。
5、两相比照的结构。
6、准确的形容,准确的表述动作。
(叙事)学习要点:应放在第一大段“百草园”。
即作家抓住特点写景和写景中确切使用形容词、动词这一部分。
只有深刻体味到在“百草园”这个自由广阔的天地里能够享受到无穷乐趣这一点,才能进一步理解“三味书屋”单调、沉闷、枯燥的生活是怎样束缚和摧残着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的。
教学难点:1、弄懂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特别是理解插叙后的一段议论的含义。
2、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态度。
教学课时:3自学内容:1、查找作者简介。
2、朗读课文,掌握本课出现的生字词语。
3、再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第一课时一、简介作者及创作背景学生交流查找的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
本文写于1926年,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在《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
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当时我国正处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高潮时期。
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军顺利北伐,冲击着北洋军阀的统治。
另一方面,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势力加紧迫害革命力量,斗争很尖锐。
鲁迅先生始终坚定地站在爱国青年学生一边,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写下了《纪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文章,与反动势力进行了毫不妥协的战斗。
因而被诬陷,被通缉。
为了安全起见,鲁迅先生于1926年9月初到达厦门,经林语堂推荐,在厦门大学国文系任教。
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原文及教案 (通用5篇)

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原文及教案(通用5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于1926年写的一篇童年妙趣生活的回忆性散文,此文被收入《朝花夕拾》。
全文描述了色调不同,情韵各异的两大景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原文及教案 (通用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原文及教案 1教学目标:㈠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作家作品;领悟课文写景的精妙,提高描写的能力;理解并学习课文按空间顺序记叙事件;把握文章的主旨㈡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合作与交流,探讨写景的妙处;反复朗读课文,理清层次;结合自身实际,用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多角度深思课文的主题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认识鲁迅从小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启发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教学重点:1、领悟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2、通过复述课文,学习本文选材、组材的技巧教学难点:描写三味书屋的部分难在两点:1.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困难;2.有些难解的词语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童年》,在播放歌曲时,老师在一旁解说:童年是一首古老的歌谣,每个人都有难忘的童年,童年的小伙伴、童年的小秘密、童年的故事是我们记忆中的珍宝我们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在1926年9月18日,回忆起自己童年时期的往事,写下了一篇优美散文,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今天就让我们伴随这首优美的乐章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看一看鲁迅先生的童年和我们的童年有哪些不同二、巩固基础知识1.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
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文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
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文篇1我正在家专心练字,突然想起自己还有两篇读后感没有写,便慌了起来,平静了一会,便开始在那补起读后感。
第一篇文章是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由于我们学过鲁迅先生,所以我便迫不及待地看了起来。
这篇文章讲的是鲁迅先生的回忆,整篇文章不喧哗,没有过多的精彩语句,但是却能反映鲁迅先生的快乐时光,令人向往。
文章一开始就进入主题,讲明百草园是先生的乐园。
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杆,高大的皂荚树,自红的桑椹为我们呈现一篇生机勃勃的景象。
捉虫子是鲁迅先生十分喜欢的一项游戏。
在先生的眼中,百草园就是一场盛大的音乐会。
鲁迅先生还听过一个关于美女蛇的故事,就过得出的结论便是:倘若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
每到冬天的时候,拍雪人、捉鸟雀也给先生带来了不少的童年乐趣。
没有过多地修饰,反而很简洁却又表达的很清楚,这篇文章,真的令我受益终生。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文篇2很小的时候,在网上便见到了鲁迅先生的照片:少年的鲁迅先生,身上透着一丝傲气;中年的鲁迅先生,目光中带着一丝深远;晚年的鲁迅先生,整个的带着期望,远望中国的前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中,隐隐便能望见,鲁迅先生幼年时代的缩影:无忧无虑的“百草园”生活,轻松而自在,草边的蟋蟀,橄榄叶的夏虫,山海经的故事,童年思想中的故事,以及传奇的幻想。
不是刻薄生硬的批评,而是简洁优美的笔调,逼真,形象,栩栩如生。
在文中以后的日子里,鲁迅先生把童真与自由带到了三味书屋,朗朗的读书声,教书先生的摇头晃脑的自得其乐的诵读声,鲁迅先生携着这一切的一切,从幼年走到了少年,到中年到老年……文中的主人公形象,如此清晰,是带着无所顾忌的童真的孩子,文中也处处夹杂着童真的语言。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修改版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2、赏析精彩语句,体会作者情感。
3、欣赏精妙写景,学习写作手法。
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揣摩标题的含义,从题目中,我 们可以看出文章讲了什么?
“百草园”“三味书屋”点名全 文记叙的两个地方。 “从„„到„„”表明文章是按 “百草园”在前、“三味书屋”在后 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 鲁迅于1926年写的一篇童年 妙趣生活的回忆性散文,此 文被收入《朝花夕拾》。全 文描述了色调不同,情韵各 异的两大景片:百草园和三 味书屋。作者写百草园,以 “乐”为中心,采用白描手 法,以简约生动的文字,描 绘了一个奇趣无穷的儿童乐 园,其间穿插“美女蛇”的 传说和冬天雪地捕鸟的故事, 动静结合,详略得当,趣味 无穷。
由低到高写静物
从植物写到动物
百草园的自然景物和乐趣
油蛉 蟋蟀 蜈蚣 斑蝥 低唱 弹琴 拍 喷 中 间 结 合 叙 写 人 的 植 活 物 动
翻 按
声音 动作
动 物
单是 就有
何首乌藤 缠络 木莲藤 像莲房 木莲果 拔 形状 臃肿 何首乌根 摘 覆盆子 像小球 又酸又甜 味道
4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 这个句式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不必说”撇开一些东西,是为了 突出“单是”的内容。既然“单 是”这一点已经趣味无穷了,那 么园中的乐趣比比皆是了。这样 写,突出了百草园的无穷乐趣。
他忽然看见黑板还没擦。他两步就从第一排 蹿上讲台,抓起讲桌上的板擦,一转身,面朝 黑板,抡起膀子,用足力气,从上到下,从左 到右,“哗哗”两三下,大半个黑板的字就消 失了,只剩高处的标题,他跳起来,一下,两 下,三下,黑板干净了。他把板擦往讲桌上一 扔,带着满身的粉尘跑下了讲台,喘着粗气一 屁股坐在了自己的座位上。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研读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研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研读一、整体把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于1926年。
这是鲁迅人生中充满变动,心情“空洞、芜杂”的一年。
所以“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的鲁迅把目光投向了旧事,希望借旧事的回忆来排除苦闷,寻求慰藉。
这些回忆性散文以“旧事重提”为总名,陆续发表在《莽原》半月刊上,结集时改题为《朝花夕拾》。
1928年由未名社出版单行本。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由两部分构成:“百草园中的游戏玩乐”和“三味书屋中的读书学习”。
两部分内容前后连接,表现了一个儿童的成长过程。
百草园本来只是鲁迅故家里一个蔓草丛生、人迹罕至的极普通常见的园子,而在童年鲁迅的眼中,则是“我的乐园”。
作者先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两句整体写百草园,已能感受到鲁迅叙述儿时趣味时的欣喜。
然后具体写泥墙根一带的抓虫子、拔野草的不受拘束的玩耍之乐。
在“我”的眼中,这里的世界是神奇、生机勃勃、充满乐趣的。
虽然这么有意思,但是有一处谁都不敢去,于是,文章又自然而然地引出了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
这故事看似闲笔,却富有情趣,写出了儿童的心理,也赋予了百草园某种奇异的气氛。
接着又写冬天的百草园,虽则“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
于是又写到“我”跟闰土父亲学捕鸟的故事,那快乐、那情趣,尽在其中了。
作者以童年“我”的视角,追忆童年的乐园,使读者分享了美好的童真童趣。
文章的后半部分,作者选取行礼拜师、问“怪哉”虫、大声读书三个片段来写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真实而生动地地再现了幼年学习生活的若干侧面。
首先是先生表面严厉实则和蔼。
“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
先生的宽容、淳朴、亲切跃然纸上。
而且“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这里的“好起来”是一个孩子真切的感受。
启蒙教师的关爱使他产生了学习的兴趣。
其次,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三味书屋的读书过程也充满了各种情趣:他们敬慕先生的渊博,喜欢提问,愿意了解新知;他们也会一有机会就跑出去玩,寻找读书之外的乐趣;他们还会趁先生读书入神,在座位上做各种游戏、画画儿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组散文是在鲁迅生活中辗转流徙,心情 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 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 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 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 恋歌。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 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 到17岁)在这里读书。
乐闻
乐事
“不必说……也不必说…… 单是……”
仿写句子并试背诵本段
请你模仿“不必说……;也不必 说……;单是……,就有……” 的句式,仿写一段话。
例:不必说明媚妍丽的漓江,惟妙惟肖 的象鼻山;也不必说流光溢彩的两江四 湖;单是满城的桂花飘香,就值得您到 桂林来游览一番了。
结束了本课的学习,你一定有了不 少收获。是的,童年的种种都是人生中 最美丽的珍珠,用你那生花妙笔写下来 吧,别让这些珍珠埋没在沙子里,风化、 消散了。
上页
返回
下页
结构上的作用: 表情达意的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第一句 “不知道” 三 个字,表明了去三味 书屋是被迫的。第二句三个“也许”, 猜测原因,推断去三味书屋是一种惩罚, 最后三句直接抒发了对百草园的难分难 舍的感情。因此, 第九节表达出作者
深刻眷恋百草园和被迫离开时无奈 与 依 依 惜 别 的 深 情 。 。
1918年,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 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 jiaoshiwangye/4/photo4.htm
《朝花夕拾》原名《旧 事重提》,是一部散文 集 , 共 搜集了 10 篇文 章 , 大部分是作者回忆自己 童 年 、 少年时 代生活 的 。 本 篇 文 章 写 于 1926 年 , 当 时 鲁 迅 已 经 45 岁 了 , 这部散文集题名为《朝 花夕拾》,意思是早上 的花到晚上拾取,晚年 了,回忆起少年时代的 事。
阅读“三味书屋”部分
进了三味书屋,还有乐趣吗? 快速阅读文章的后面部分, 思考文章写了在三味书屋中 发生的哪些事?表达了作者 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拜先生—— 恭敬 习字对课—— 勤奋 寻蝉蜕—— 有趣 看先生读书—— 向往
问“怪哉”—— 好奇
折腊梅—— 有趣 喂蚂蚁—— 有趣
画画—— 好玩
写了三味书屋中 的哪些事?
鲁迅家世
鲁迅本姓周,名樟寿,后改为树人; 字豫才。1881年9月25日,鲁迅出生于浙 江绍兴城内周氏望族。祖父周介率出身翰 林,在京城担任内阁中书,家里有四五十 亩水田,不愁生计。其父虽没做官,但也 是读书人。周家是一个典型的书香门第。
留学日本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
弃医从文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不必说:
菜畦、石井栏、
皂荚树、桑椹 叫天子 静物 动物
百 草 园
夏秋的
也不必说: 鸣蝉、黄蜂、
美丽
景物
单是…… 油蛉、蟋蟀、蜈蚣、斑蝥
就有……
何首乌、木莲、覆盆子
美女蛇的故事: 增添神秘色彩
冬天有趣的 游戏:
拍雪人 捕鸟:扫、支、撒、系、牵、看、拉
百草园的景物
美 女 蛇 故 事
雪地捕鸟
我儿时的乐园 乐景
书塾中的老 师是怎么样一个 人?
(鲁迅的塾师寿镜吾)
课文阅读与欣赏
1、外貌:
高而瘦的老人、 须发花白、戴着大眼 镜 2、性格: 方正、质朴、博学
(鲁迅的塾师寿镜吾)
三味书屋的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1.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 了,戴着大眼镜。(外貌) 2.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品质,由外在到内在)
从描写的对象来看: 既有植物,又有动物。
有好看的
有好听的
碧绿的菜畦,光滑的 鸣蝉在树叶里长吟, 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 紫红的桑葚,肥胖的黄蜂, 在这里弹琴。 轻捷的叫天子。
有好玩的
有好吃的
有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 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 一阵烟雾的斑蝥,有可以牵 连不断地拔起来的何首乌的 臃肿的根。
寿镜吾老先生自二十岁考取秀才后, 不再参加考试,远离仕途,自甘淡泊,子 承父业坐馆教书达六十年之久。他谙熟四 书五经,博学正直,具有反清爱国思想。 在封建社会中他还是比较开明的,为人方 正、质朴,对学生和蔼,对童年的鲁迅十 分关心。他是鲁迅的启蒙老师,鲁迅对他 一直很恭敬。鲁迅成年后,师生之间常有 书信往来,鲁迅每次回家也都前去看望先 生。
本文文体属于 散文 。 散文属于记叙文体,是与
小说、诗歌、戏剧并称的文学 体裁。散文的重要特征是“形 散
鲁迅名言
1、时间就是生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无异于 谋财害命。
2、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 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 梁。
3、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愿意挤,总还是有的 。 4、我好象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 5、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前进。 6、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7、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 8、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 上了 。
有桑葚,有又 酸又甜的覆盆子。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 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 的小球。 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 在这里弹琴。 排比: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
返回
百草园的自然景物和乐趣
不 必 说 也 不 必 说
﹙碧绿的﹚菜畦 ﹙光滑的﹚石井栏 ﹙高大的﹚皂荚树 ﹙紫红的﹚桑椹 鸣蝉 ﹙长吟 ﹚ ﹙肥胖的﹚ 黄蜂 ﹙伏 ﹚ ﹙轻捷的﹚ 叫天子 ﹙窜 ﹚ 静 低 态 动高 态
• 很尊敬、信服 和爱戴
这位老先生。
从文中可以看出,童年鲁迅对先生持 什么态度和评价?
从文中对三味书屋读书生活的记叙和描写中, 可看出鲁迅对这段生活怀着眷恋的深情,对 寿镜吾先生的崇敬之情。①“他是本城中极 方正、质朴、博学的人(知识渊博)”;② 有戒尺、有罚跪规矩而“不常用”(不体罚 学生,不束缚学生);③“只读书……对 课……给我读的书……加多……加上字……” (教学认真)。可见作者对先生十分敬慕、 信服和爱戴。
童年话题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童年的乐园 童年的传说 童年的游戏
课外小作文训练
风景这里独好
要求: 1、借鉴课文第二段写景的方法,用上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句式, 写一段景物描写,可以是公园、校园、果园、 菜园等; 2、字数在400左右。
课外小作文训练
要求: 借鉴课文雪地捕鸟的过程,写一段自己 的话,或叙述做某个游戏的过程、或描写蚂 蚁搬家的经过,注意用上一系列准确精炼的 动词。
质疑探究
怎样理解“先生”不回答‘怪哉’这虫的问题? “先生”这样做可取吗?为什么? 私塾的先生通常要求学生读他指定的书,书外的问 题是不予解答的,更何况提问的是个刚入学不久的学 生,如此“不务正业”,这大概是先生不作答并有怒 意的原因。这种教育思想是不可取的,它挫伤了学生 求知的积极性。
课文阅读与欣赏
畦
石井栏
皂夹树
桑椹
何首乌
木莲
覆盆子
鸣蝉
黄蜂
叫天子(云雀)
油蛉
蟋蟀
蜈蚣
斑蝥
1、朗读第2自然段,从下列角度思考,
作者写了什么? (1) 从句式上看: (2)从描写的范围来看: (3)从描写的对象来看: (4)从观察的角度来看: (5)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 (6)从遣词描写来看:
下一页 返回
(2)从描写的范围来看: 先写整体。后写局部。
石井栏“光滑”表 明什么?
表明它经过长年累月地摸, 也写出少年鲁迅多次好奇 地摸过它园。
夏
也 不 必 说
蝉 黄 蜂
叫 天 子
下一页
“直窜”写出了什么?
写出鸟儿的机灵轻捷 和儿童羡慕不已的心理。
秋
单 是
油蛉 蟋蟀
蜈蚣 斑蝥
何首乌
木莲 覆盆子
蜈蚣
斑蝥
木 莲
何首乌的根
覆盆子
菜
杂文集16部:《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 (1926)《而已集》(1927)《三闲集》《二心集》 (1930)《南腔北调集》(1922——1933)《伪自由 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 (1934——1946)《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 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等16部
雪
地面
短棒
竹筛
秕谷 长绳
人 鸟雀
阅读第七节,思考下列问题:
作者先写百草园冬天的“无味”,然后写下 雪带来的乐趣,这是什么写法?起什么作用? 先抑后扬,欲扬先抑。 以没有雪的无味来衬托下雪带来的乐趣。 找出表示捕鸟动作的词,说说这些词的作用。 扫 露 支 撒 系 牵 看 拉 罩
九个表述动作的词,准确而生动地表现了雪 地捕鸟的过程,写出了雪后捕鸟的兴奋惊喜 之情,也突出了百草园的乐趣。
快速阅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百草 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 中间的过渡段。
理清文章思路:
以空间变化为顺序安排材料
过渡 承上启下 ( 9)
百草园的生活(1—8)
三味书屋的生活(10—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
春
不 必 说
碧绿 菜畦 光滑 石井栏 高大 皂荚树 紫红 桑椹
菜畦
石井栏
皂荚
桑葚
动 ﹙声音﹚ 物 ﹙动作﹚
情 景 交 融
谈谈本文描写景物的可借鉴之处 • 描写景物:
• •
有序 多角度 精选词语形容 选用恰当修辞
百草园的传说
分析美女蛇一段,有何 作用。
增添神秘色彩,丰 富了百草园作为儿 童乐园的情趣。
冬
捕鸟
( )开一块雪,( )出地面, 用短棒( )起一面竹筛,下面 ( )些秕谷,棒上( )一条长 绳,人远远地( )着, ( ) 鸟雀下来( )食,( )到竹筛 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 ), 便( )住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