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山川颂 教案教学设计 _3
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中学高中语文《祖国山川颂》教案 苏教版必修

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中学高中语文《祖国山川颂》教案苏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祖国山川颂》。
(2)分析并欣赏本文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3)了解作者吴伯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读、齐读、分组读等多种方式,熟读并理解《祖国山川颂》。
(2)运用朗读、讨论等方法,深入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表达的情感。
(3)学会欣赏自然景观,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对祖国的热爱和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提高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勇于表达自己观点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熟读并理解《祖国山川颂》。
2. 分析并欣赏本文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难点:1. 深入理解诗歌的意象和表达的情感。
2. 学会欣赏自然景观,提高审美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让学生谈谈对祖国的热爱和自豪感。
(2)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提高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祖国山川颂》,理解诗歌内容。
(2)让学生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意象和表达的情感。
(2)分析作者吴伯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4.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选取代表进行汇报,展示讨论成果。
5. 课堂小结(2)提醒学生关注自然景观,提高审美能力。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祖国山川颂》。
2. 写一篇关于自己喜欢的自然景观的短文,表达出对美景的欣赏和感悟。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祖国山川颂》,分析并欣赏本文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针对性指导,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提高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祖国山川颂》教学设计

《祖国山川颂》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祖国山川颂》,使学生了解祖国的山川地貌特点,并培养对祖国美丽山川的热爱之情;2.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3. 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让学生明白应该对祖国山川保持敬畏之心。
二、教学内容:1. 《祖国山川颂》的背景和意义;2. 《祖国山川颂》的基本知识和诗意。
三、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导入:通过展示祖国山川的图片和短视频,引发学生们对祖国美丽山川的热爱之情,并提问:“祖国的山川有哪些特点?你们最喜欢哪座山?为什么?”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
阅读与理解:2. 让学生独立阅读诗歌《祖国山川颂》,并要求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并找出最能代表祖国山川的词语和句子。
探究与讨论:3. 进行课文讨论,学生之间分享自己理解的诗歌内容,并推荐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情节。
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与发言,激发学生对祖国山川的感悟。
表达与表演:4. 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将诗歌进行分段,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朗诵或创作表演,表达对祖国山川的美好祝福和爱意。
总结与收获:5. 让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收获与体会,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向学生强调对祖国山川应该保持敬畏之心,珍惜祖国的山川资源。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祖国山川的热爱和感悟是否表达到位;2.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诗歌内容理解的准确性;3. 学生在小组表达与表演环节的合作与沟通能力;4. 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积极参与程度与表现。
继续写五、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了解更多关于祖国山川的知识,并与同学分享;2. 安排学生组织参观与探索祖国山川的活动,可以根据学校所在地的实际情况,前往附近的山区或风景区进行实地考察;3. 组织学生进行创作,可以让学生写一篇以祖国山川为题材的散文或诗歌,展示对祖国山川的理解与热爱;4. 开展绘画或摄影比赛,让学生通过绘画或摄影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祖国山川的感悟和美丽。
六、教学资源:1. 《祖国山川颂》课文、图片和短视频;2. 计算机或平板电脑,用于展示图片和视频。
祖国山川颂语文教案

祖国山川颂语文教案1.1 设计理念1.1.1 通过祖国山川的颂扬,培养学生对祖国大自然的热爱。
1.1.2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
1.1.3 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
二、知识点讲解2.1 课文分析2.1.1 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
2.1.2 解析重点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1.3 解读课文主题,领会作者情感。
三、教学内容3.1 教学篇目3.1.1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祖国山川颂诗歌进行教学。
3.1.2 结合课文内容,进行相关山川地理知识的介绍。
3.1.3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表达对祖国山川的热爱。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4.1.1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选定的祖国山川颂诗歌。
4.1.2 学生能够掌握诗歌的基本分析方法。
4.1.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诗歌创作。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教学难点5.1.1 诗歌中的生僻字词理解。
5.1.2 诗歌表达手法的分析。
5.1.3 诗歌创作的指导。
5.2 教学重点5.2.1 课文内容的深入学习。
5.2.2 诗歌情感的体会。
5.2.3 学生诗歌创作能力的培养。
以上为前五个章节的教案内容,后续章节将根据您的要求进行编写。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 教学课件6.1.1 制作包含课文内容、作者简介、相关山川图片的课件。
6.1.2 设计动画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6.1.3 准备诗歌朗诵音频文件,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6.2 学习资料6.2.1 收集有关祖国山川的诗歌、散文等资料,供学生课后阅读。
6.2.2 提供诗歌鉴赏指南,帮助学生分析诗歌特色。
6.2.3 准备诗歌创作模板,为学生提供创作参考。
七、教学过程7.1 导入新课7.1.1 通过展示课件,引导学生关注祖国山川之美。
7.1.2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祖国山川的感受。
7.1.3 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7.2 课堂讲解7.2.1 分析课文结构,讲解诗歌的基本知识。
《祖国山川颂》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祖国山川颂》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祖国山川颂》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祖国山川颂》教案教案教学设计教材纲要《祖国山川颂》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古文阅读材料,作者是元稹。
这篇文章笔调高昂,讴歌了祖国各地的山川风景,表现出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通过这篇文章的阅读,能够帮助学生了解祖国的风土人情,感受祖国的美好之处,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这篇文章,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了解元稹的生平与文学成就,掌握《祖国山川颂》这篇古文的文学特点和表达方式;掌握各单元重点词汇和重点句式。
能力目标:通过阅读这篇文章并进行分析解读,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祖国的感情,培养学生的文学批评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这篇文章,让学生了解祖国各地的山川河流,感受祖国的美好之处,培养学生的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 了解元稹的生平和文学成就,把握《祖国山川颂》的文学特点和表达方式;2.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加深对文学鉴赏的认识;3. 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热爱祖国情感。
教学难点:1. 分析文章中的抒情手法和诗意美学,提高对古代文学鉴赏水平;2. 了解文章中的文学典故和历史背景,培养学生文学史观念。
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讲授式教学法、课堂讨论法、小组讨论法、问答式教学法、抒情朗诵法。
教学活动活动一:课前导学(10分钟)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学习环境,先播放一段介绍元稹和《祖国山川颂》的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文学发展脉络和《祖国山川颂》的背景,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的鉴赏能力。
活动二:呈现图片(15分钟)教师分组分别展示祖国各地的山川风景图片,让学生了解祖国各地的山水之美,唤起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活动三:阅读分析(3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读《祖国山川颂》一文,让学生自读、合读、朗读,并让学生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讨论的形式,一起发现文中的诗意、抒情和修辞手法。
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中学高中语文《祖国山川颂》教案 苏教版必修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祖国山川颂》。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3)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祖国山川之美,培养审美情趣。
(3)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赞美祖国的情感。
(2)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兴趣爱好,提高文学素养。
(3)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诗歌的正确朗读和背诵。
2. 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3. 诗歌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难点:1. 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
2. 诗歌表现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冰心的生平及其作品《祖国山川颂》。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主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歌中的生僻词语和背景知识。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2)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汇报。
4. 诗歌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2)学生举例说明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5. 创意写作:(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进行创作。
(2)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交流。
四、作业布置:1. 背诵《祖国山川颂》。
2. 写一篇关于诗歌意象和表现手法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背诵《祖国山川颂》的情况,以及对诗歌意象和表现手法的短文的完成质量。
《祖国山川颂》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祖国山川颂》2. 学科领域:语文3. 年级:五年级4. 课时:2课时5. 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祖国山川颂》。
(2)理解诗歌中描绘的山川景象,体会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3)学会通过诗歌欣赏,描绘自然景物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想象等方法,感受诗歌的意境。
(2)学会欣赏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尝试创作类似的诗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祖国山川颂》的朗读与背诵。
(2)理解诗歌内容,描绘诗歌中的山川景象。
(3)欣赏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认读与理解。
(2)如何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山川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朗读教学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 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4. 写作教学法:激发学生创作灵感,尝试写作类似的诗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祖国山川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2)教师简介诗歌《祖国山川颂》的背景。
2. 朗读诗歌(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2)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
3. 理解诗歌内容(1)学生讲述诗歌中描绘的山川景象。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感受诗歌意境。
4. 欣赏修辞手法(1)学生找出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教师讲解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
5. 写作练习(1)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诗歌。
(2)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1)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心得。
(3)推荐相关的诗歌作品,供学生课后阅读。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考虑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学生的参与度,以及教学方法的运用效果。
《祖国山川颂》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祖国山川颂》教案适用年级:八年级学科领域:语文课时安排:2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祖国山川颂》。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3)认识并掌握一些生字词,提高词汇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的表达技巧。
(2)学会欣赏祖国山川的美景,提高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赞美祖国的情感。
(2)培养学生对自然山川的敬畏之心,增强环保意识。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祖国山川颂》;掌握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结构。
难点:分析课文的表达技巧;欣赏祖国山川的美景,提高审美能力。
四、教学过程1. 课前导入(1)教师出示我国著名山川的照片,引导学生欣赏并说出名称。
(2)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关于这些山川的故事或特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祖国山川颂》,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课文中所提到的山川地理位置、特点等。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
(2)教师分析课文的表达方式,如描绘手法、修辞手法等。
4. 合作探讨(2)每组选取代表性句子,进行朗读和分享。
5. 实践活动(1)学生尝试仿写课文中的描绘手法,写一段关于自己家乡山川的描写。
(2)学生互相交流,评选出最佳作品。
6.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朗读并背诵课文《祖国山川颂》。
2. 绘制一幅自己喜欢的祖国山川景色画,并附上简要文字描述。
3. 写一篇关于我国山川美景的短文,分享自己的感悟。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祖国山川颂》。
2.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正确回答有关课文的问题。
3. 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描绘手法,写出关于自己家乡山川的优美段落。
《祖国山川颂》教学案

《祖国山川颂》教学案《祖国山川颂》教学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颂”这种文体的特点2,体会“祖国”的人文内涵3,感悟作品写景状物的特点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来体味作品的思想感情2,了解作者生平,在此基础上去体会“知人论世”的研读文本的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作者在文中倾注的对祖国山川的无限热爱之情 2,思考:我将用怎样的方式表达对祖国的爱?重点与难点:1,“知人论世”的文本研读方法2,本文写景状物的特点教学方法:问题探讨授课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预习导读及练习(一)积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1.字词积累——抄写、查字典(1)注音冰雹轻俏露珠咆哮湖泊烧灼盎然堆垛涟漪汀泗桥(2)字形层峦叠嶂翠锦斑斓晨羲丘壑雷鸣青葱轻俏云蒸霞蔚茫若无涯震耳欲聋(3)词义 [见(2)]2.语感积累――填空(1)我爱我们祖国的土地!狂风曾来[ ]过它,冰雹曾来[ ]过它,霜雪曾来[ ]过它,大火曾来[ ]过它,大雨曾来[ ]过它,异族奴隶主的铁骑曾来[ ]过它,帝国主义的炮弹曾来[ ]过它。
不过,尽管受了这些磨难,它还是默默地存在着。
一到了春天,它又苏醒过来,满怀信心地表现出盎然的生意和万卉争荣的景色。
(2)我爱祖国的文化。
有时我朗读中国诗歌中的名句,[ ]到其中最细微的感情,[ ]到其中耐人寻味的思想,[ ]到其中优美的图景,[ ]到其中铿锵的节奏、婉转悠扬的韵律,[ ]到其中言外的神韵。
当我读到得意的时候,就不觉反复吟哦,悠然神往。
当它触动到我心灵的深处时,我就不觉流下了眼泪。
(3)下面四组词语依次填入给定语段空格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1][2][3]下一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祖国山川颂教案教学设计
祖国山川颂
黄药眠
[学习目标]:
1.进一步了解祖国山川的美丽,体会作者在文中倾注的无限热爱之情。
2.了解“颂”的文体特点,进一步提高散文的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对文章思想内容与感情的把握。
[学习课时]:1课时。
[学习方法]:文本研习。
以学生讨论为主,并加强朗读,通过朗读准确地表现作品的思想感情。
[学习内容与步骤]:
一、专题内涵解说
祖国就是自己的国家,自有国家以来,每个人都天然地与祖国连在了一起。
祖国是一个具体的概念,有她的地理位置,这决定了她的自然特征、山川风物、气候特点。
长期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根据这些特征选择、创造了适合自己生存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从而与别国区别开
来。
因此,对个体来讲,祖国不仅是其出生的国度,而且给他提供了生存的环境与文化的背景,同时赋予他继承、延续并创造这种文化的使命。
捍卫国家尊严,促进国家繁荣,也因此成为每一个国民的责任。
所以,爱国主义是从古到今最朴素也是最崇高的思想感情之一。
但是,人与国家的关系是复杂的,从历史上看,正如法学家潘大道所说,国家“都是为少数人所独占——君主、军阀、资本家及专业之官僚、政客等”(《为什么要爱国》),他们在阶级社会中常常是作为国家的代表,这必然造成个体对国家的复杂态度,为什么历史上经常出现忠君与爱国的矛盾,道理就在这里。
所以,陈独秀在谈到爱国主义时说道:“要问我们应当不应当爱国,先要问国家是什么。
”爱国主义不仅表现在当异族入侵时奋不顾身地捍卫自己的国家,同时也表现为愤怒与忧患,批判与建设,谴责与赞美,这些都可以是出自对祖国的热爱。
只有我们每个人都担当起建设祖国的责任,都发扬国家主人翁的精神,我们的国家才能一步步走向民主,走向繁荣,才能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本专题从两个方面对祖国这一人文主题进行梳理:第一板块重在阐释祖国对个体的文化滋养,表达了人们对其祖国的热烈赞颂;第二板块则要复杂得多,重在探讨个体面对国家贫穷、腐败或自身遭受厄运时的种种情怀与对祖国繁荣进步的热切期望。
1.学生能通过对文本的反复研习,结合自己的体验与认识,进一步了解祖国的文化内涵,认识祖国对个体的意义以及自身对国家所应承担的责任,激发爱国之情。
2.学生能掌握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家的身世以及写作的时代背景,从而准确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3.学生能根据本专题的特点形成课程间沟通的意识,将音乐欣赏与文学鉴赏结合起来。
4.学生能在以往学习积累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了解散文与诗歌的特点,能根据对作品的理解,设计朗诵方案,通过朗诵准确地表现作品的思想感情。
5.学生能在对专题人文内涵理解的基础上收集资料,写作复杂的抒情或叙事散文。
前三项为教学的重点。
本专题,特别是在第二板块,诗人们表达了对祖国十分复杂的思想感情,要引导学生历史地、具体地看待国家、祖国、爱国主义、人与国家的关系等概念,提升他们的认识,加深他们的理解。
本专题收录了波兰作家雅一伊瓦什凯维奇的《肖邦故园》,围绕这篇表现音乐家生活的散文设计了音乐鉴赏与文学鉴赏相结合的研习方案,这些都是学习中要注意的难点。
一、导入新课
由对以下两个问题的讨论导入新课。
1.祖国是什么?
2.一个人为什么要热爱自己的祖国?
二、了解作者:课文注释①。
作适当补充。
三、解题
祖国山川——是文章的内容
颂——点明了文体:内容上多是赞美、歌颂;
写法上多用铺叙。
“颂”是一种古代文体,刘勰《文心雕龙》中说:“颂者,容也,所以美盛德而述形容也。
”《艺文类聚》中也提到:“颂,诗之美者也。
”颂,原为歌颂神的舞歌,转为歌功颂德的诗,后来就更为宽泛,一切以赞美、歌颂为主题的都可以称“颂”。
四、学生阅读课文,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1.学生速读课文,思考:文章写了祖国的哪些山川美景?
讨论明确:珠峰、高原、西双版纳、平原、黄河……
春夏秋冬,晨光落日;
家乡小溪,扬子江边,黄果树瀑布
2.除了写祖国的山川美景,文中还写了什么?为什么还要写这些内容?
讨论明确:还写了“人民” “文化”“语言”。
祖国是一个具体的概念,有她的地理位置,这决定了她的自然特征、山川风物、气候特点。
长期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根据这些特征选择、创造了适合自己生存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从而与别国区别开来。
因此,对个体来讲,祖国不仅是其出生的国度,而且给他提供了生存的环境与文化的背景,同时赋予他继承、延续并创造这种文化的使命。
捍卫国家尊严,促进国家繁荣,也因此成为每一个国民的责任。
所以,爱国主义是从古到今最朴素也是最崇高的思想感情之一。
3.小结内容:《祖国山川颂》是现代散文中的名篇,作者以饱满的感情,讴歌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倾注了作者对祖国无限热爱之情。
五、理清思路,体会铺叙的特点。
1.思路结构:
文章段落较多,共34段,总体上可以分为三大部分,第1、2段为第一部分,第3—3 2段为第二部分,第33—34段为第三部分。
在阅读时应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写作风格,从大处着眼,了解作者的描写对象和感情抒发。
第一部分(1-2)总领,点明了全文要旨——爱祖国,爱祖国的美丽的风景和山河大地。
第二部分(3-32),是爱国主题的具体化,是对风景如画的祖国的歌颂与赞美。
可以分成若干层次,它们从不同角度表现了祖国山川景物的秀美多姿。
第3-7段是第一层,作者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充满自豪地列数祖国大地的优美景致,以动情的笔墨,尽情地倾吐赞美之情。
第8-12段可以看成是第二层,三段均以“我爱……”开头,从“人民”、“文化”和“语言”三个浓缩了爱国情感的具体对象出发,表达了作者的满腔挚爱。
第12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对前面的总括,又很好地引领下文,由人文过渡到景色。
第13-25段是第三层,对祖国自然景色的描写在这一层得到了重点展示。
这里有对春夏秋冬四季美景的勾勒,有对晨光落日的描摹,眼中景与心中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第26-32段是第四层,在这一部分作者选取了家乡的小溪、扬子江边、黄果树的瀑布这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景点,以点代面,表达了对祖国山川的无限爱恋。
第三部分(第33-34段),是对主题的升华。
小溪汇人大海,群山默默相送,流水化作羽云,回首嘹望故乡,这些都带有象征意味,是作者内心爱国情感的真切流露。
2.铺叙的特点:(归纳板书)
①列数祖国大地优美的景致;
②表达热爱人民、文化语言之情;
③勾画春夏秋冬、晨光落日的美景;
④描绘几个具体的景点。
3.找出抒情的语句,体会“颂”的特点。
黄药眠这里是以祖国为歌颂对象,以祖国山河的壮丽秀美为赞美内容,采取的是全景式的描画与铺陈的方式,它超越了时空的界限,对心中的祖国山河美景一一加以铺叙,既有对传统的秉承与借鉴,又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与思考,整个文章读来大气磅礴,深情动人。
抒情的语句如:第1、2节,第5、8、9、10节开头,第34节等。
讨论:哪些句子的表达效果最好?为什么?
第34节,描写了象征性的景物,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流露出了内心真切的爱国情感。
六、再读课文,体味语言与结构特点
1.语言特点
讨论归纳:①诗化的语言;
②直抒胸臆;
③这篇文章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非常丰富和成功,比如第
4、5、13、29段的排比手法,第13、23、24段的拟人手法,
第26、31段的比喻手法等等,这些都与“颂”这种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增强了表达的效果,使描写对象更加具体生动,富有立体感。
2.结构特点:
文章采用了片断式的结构方式,这种结构可以不受时间、空间以及思维的限制,任思绪自由地飞翔,让情感尽情地抒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