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20 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同步练习(含答案)

合集下载

《登飞来峰》赏析及同步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下】

《登飞来峰》赏析及同步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下】

《登飞来峰》王安石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下】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

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老人,北宋大政治家,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做“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又是文学家,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

他十分注重修辞,据说,他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经过几十次修改才选定“绿”字,千百年来传为美谈。

【背景】《登飞来峰》是王安石30岁时所作。

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

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

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主题思想】这首诗借写景抒发了诗人广阔的政治胸怀,以理入诗,表现了作者高瞻远瞩、不畏困难的心怀。

【赏析】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前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在写作手法上,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有写峰上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

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

承句写目极之辽远。

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

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

”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

《登飞来峰》赏析及同步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下】

《登飞来峰》赏析及同步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下】

《登飞来峰》王安石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下】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

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老人,北宋大政治家,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做“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又是文学家,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

他十分注重修辞,据说,他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经过几十次修改才选定“绿”字,千百年来传为美谈。

【背景】《登飞来峰》是王安石30岁时所作。

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

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

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主题思想】这首诗借写景抒发了诗人广阔的政治胸怀,以理入诗,表现了作者高瞻远瞩、不畏困难的心怀。

【赏析】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前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在写作手法上,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有写峰上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

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

承句写目极之辽远。

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

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

”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七年级下《古代诗歌五首》测试(一)《登幽州台歌》1、诗人俯仰古今,倾吐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满腔忧愤之情的诗句是:2、登楼眺望,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情绪的诗句是3.赏析该诗,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中的“古人”指古代的明君贤士,这句表现了诗人对历史上君臣遇合,风云聚会成就一番事业的无限向往之情。

B.颔联中的“来者”指后世的明君贤士,这句表现了诗人苦于人生有限而不及见“来者”的无限伤感之意。

C.颈联“念天地之悠悠”中的“悠悠”意思为“长远得无穷无尽的样子。

”D.尾联“独怆然而涕下”中的“涕”解释为“鼻涕”。

4.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5.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

(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二)《望岳》一、1.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形象的语句2.描写近望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的句子是3.写出细望之所见,表达作者心情激荡和眼界开阔的句子4.既是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又是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的语句二、1.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A.由近望到远望B.由远望到近望C.由俯视到仰视D.由仰视到俯视2.对“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这两句诗对仗工整。

B.表达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C.作者睁大眼睛望着归巢的鸟儿隐入山中。

D.层云围绕在我的身旁,鸟儿从山中飞出。

3.最能体现诗人希望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C.当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在我国文学史上,歌咏泰山的作品很多,但杜甫的《望岳》诗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

下面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诗歌有虚写,有实写,虚实结合,意境高远,气势磅礴。

B.写出了泰山的浑厚与苍凉,表达了诗人俯视万物,桀骜不驯的性格特点。

C.诗歌能让人浮想联翩,充分感受到泰山的雄伟气势,同时又能让人体会出诗人的情怀。

人教部编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 《古代诗歌五首》同步练习(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 《古代诗歌五首》同步练习(含答案)

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怆.然(chàng) 涕.下(dì) 岱宗天地悠悠B.鸡豚.(tún) 萧.鼓(xiāo) 造化柳暗花名C.蜡.酒(là) 决眦.(zī) 吟鞭山穷水复D.拄.杖(zhǔ) 叩.门(kòu) 神秀鸡鸣日升2.下列句子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一场春雨之后,漫山遍野都是雪白的梨花,绽放出五彩缤纷....的世界。

B.楼兰古国原址如今已变成人迹罕至....的沙漠。

C.精益求精....体现了一种追求卓越的精神,它是我们战无不胜的法宝利器。

D.大家七嘴八舌地商量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中国京剧脸谱艺术被公认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标识。

B.美妙的文辞得益于写作者平时注重知识和生活的积累为基础。

C.《舌尖上的中国》炫耀了中国悠久的饮食文化。

D.我市努力改善环境质量,保存我们赖以生活的共同家园。

4.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而当地球穿过这条尘埃带时,这些流星体便会落入地球的怀抱中。

②人们不禁要问,这些陨石是从哪里来的?③受到其他天体引力的影响,它们会慢慢扩散开来,在慧星轨道上形成一条尘埃带。

④当然这也可能是慧星靠近太阳时抛洒出的流星体。

⑤它们大部分可能来自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受到火星、木星的影响,它们自身的轨道渐渐产生偏离以至于闯入地球。

A.②④③①⑤B.②⑤④③①C.④③⑤②①D.④⑤①③②5.给空缺处选填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寓楼的窗前有好几株梧桐树。

它们的主人,对于它们的局部状态也许比我看得清楚,但是对于它们的全体容貌却未必,因为这必须隔着相当的距离方能看见。

A.这些都是邻家院子里的东西,所以在形式上是我所有的。

可是它们和我隔着适当的距离,好像是专门种给我看的。

B.这些都是邻家院子里的东西,虽然形式上是我所有的。

《登飞来峰》赏析及同步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下】

《登飞来峰》赏析及同步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下】

《登飞来峰》王安石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下】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

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老人,北宋大政治家,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做“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又是文学家,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

他十分注重修辞,据说,他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经过几十次修改才选定“绿”字,千百年来传为美谈。

【背景】《登飞来峰》是王安石30岁时所作。

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

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

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主题思想】这首诗借写景抒发了诗人广阔的政治胸怀,以理入诗,表现了作者高瞻远瞩、不畏困难的心怀。

【赏析】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前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在写作手法上,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有写峰上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

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

承句写目极之辽远。

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

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

”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五首之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己亥杂诗》同步测验(有答案word)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五首之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己亥杂诗》同步测验(有答案word)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A.“浩荡离愁”指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浩荡,无限。
B.“吟鞭”指诗人马鞭。“东指”指东方故里。“天涯”指离京都遥远。
C.“落红”指落花。此句暗喻自己是有爱国情怀的志士。
D.“更护花”的“花”喻青少年,此句表明作者要为培养下一代作出牺牲。
6.下面是对龚自珍的《己亥杂诗》的理解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C.春社祭日已临近,村民们穿着布衣,带着素帽,你吹着箫,我击着鼓,一起快乐地庆祝丰收——村子里仍然保存着古朴浓厚的乡俗民风。
D.热情的主人,变幻的美景,淳朴的民风,都使诗人不但流连忘返,还与村民相约;虽然自己年老体弱,即使拄着拐杖,即使是在月夜,以后也可能随时再来登门拜访。
5.对《己亥杂诗》这首词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淳朴的农民朋友邀请诗人到家里作客,他对诗人说,请别嫌弃农家的酒有些浑浊,今年农作物丰收了,家里有丰足的鸡和猪款待您。
B.在前住农家的路上,诗人越过一重重山,蹚过一道道水,正疑惑无路可行之时,忽见柳林浓绿,花丛艳丽,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一路走来,诗人感悟到了生活的道理:在走投无路的时候,只要努力探索,就一定能寻找到出路,到达目的地。
1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陆游《游山西村》中的“_________,_________”,借写农人备酒待客来展现农村丰收的欢悦气象,赞美淳朴的民风与人情。
(2)陆游《游山西村》中的“_________,________”既表达了诗人看到胜景迭出的喜悦,又给人以逆境中孕育希望的启示。
(3)《游山西村》中现在常被用来形容事情看似无法进行,突然又有了转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统编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 《登飞来峰》《 己亥杂诗》同步练习卷

统编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 《登飞来峰》《 己亥杂诗》同步练习卷

统编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己亥杂诗》同步练习卷一、按要求填空。

(23分)1.《登飞来峰》作者,字,号,江西临川人,(朝代)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默写王安石《登飞来峰》。

3.《登飞来峰》这首诗处处写景,又另有所指,如“浮云”的寓意是既是实写眼前景,又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

诗中的“最高层”,字面是指,实则指。

4.翻译王安石《登飞来峰》。

5.《己亥杂诗(其五)》作者,字璱人,号定盦,浙江仁和人,(朝代)思想家、文学家。

6.默写《己亥杂诗(其五)》中的语句。

浩荡离愁白日斜,。

落红不是无情物,。

7.翻译《己亥杂诗(其五)》。

二、理解性默写。

(共28分)8.默写(1)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用“,”表达了自己为实现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2)《登飞来峰》中,诗人触景生情,直抒胸臆,“,。

”来表明“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思考。

(3)《登飞来峰》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描写飞来峰概貌,表现塔高并通过传说写飞来峰之高的诗句:,。

9.古诗文积累。

(1)荡胸生曾云,。

(杜甫《望岳》)(2)有约不来过夜半,。

(赵师秀《约客》)(3),吟鞭东指即天涯。

(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4),不问苍生问鬼神。

(李商隐《贾生》)(5)潜心读书有四种境界。

“,”(刘禹锡《陋室铭》),排除干扰,静下心来,此第一境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沉醉其中,乐而忘我,此第二境界;“,”(王安石《登飞来峰》),登临顶峰,高屋建瓴,此第三境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人生有限,学海无涯,此第四境界10.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写诗人辞官之后的离愁别绪,表现诗人离开京城豪迈、洒脱的气概的诗句是:,。

11.龚自珍在《己亥杂诗》(其五)中形象地表达了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且代落花立意,倾吐心曲,表现崇高的献身精神的句子是:,。

12.欧阳修曾叹: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登飞来峰》赏析及同步习题及答案

《登飞来峰》赏析及同步习题及答案

《登飞来峰》王安石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下】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

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老人,北宋大政治家,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做“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又是文学家,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

他十分注重修辞,据说,他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经过几十次修改才选定“绿”字,千百年来传为美谈。

【背景】《登飞来峰》是王安石30岁时所作。

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

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

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主题思想】这首诗借写景抒发了诗人广阔的政治胸怀,以理入诗,表现了作者高瞻远瞩、不畏困难的心怀。

【赏析】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第三句“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

”浮云遮望眼”,用典。

据吴小如教授考证,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

”王句即用此意。

他还有一首《读史有感》的七律,颔联云:“当时黯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欲成就大事业,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末俗乱真”,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飞来峰》同步练习
,。

,。

1.词语积累:
千寻:缘:眼:
最高层:
2.这首诗处处写景,又另有所指,如“泘云”既是实写眼前景,又比喻,指
现在一般用来比喻。

诗中的“最高层”,字面是指,实则指。

3.“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揭示了
的人生哲理。

4.这首诗中正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侧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
5.这是一首哲理诗,其表达特点是。

第一二句作者用突出塔之高,暗写自己之高,为下文。

6.本诗选自,作者,字,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

宋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之一。

推行新法失败后罢官隐居,病死于江宁钟山,赠太傅,谥号“文”,又称。

被列宁誉为“”。

7.“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句诗,与王之涣的诗句,
”相似:前者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后者表现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励之意。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这句,与苏轼诗,
”也是一脉相承,王安石是从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而苏轼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

”两者都极具哲理性,常被用着座右铭。

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⑴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2分)
答:
⑵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3分)
答:
【答案九】1。

古以八尺为一寻,.极言塔高。

因为。

视线。

最高处,又喻自己是皇帝身旁的最高决策层。

2.奸佞的小人,当时保守势力。

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千寻塔的最高层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 3.表达了诗人对保守势力的蔑视,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不畏艰险、不屈服于旧势力的勇往直前的坚定决心,自信向上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4.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5. 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借景抒情,形象生动自己的立足点千寻作铺
垫 6. 《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介甫王荆公改革家“唐宋八大家”王文公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7.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
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参考答案:
8. D
参考答案:
12.(5分)
⑴(2分)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

或:比喻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⑵(3分)这首诗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或:
这首诗借景抒情,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改革的政治抱负。

或: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