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2017届高考语文一模试卷(解析版)
【深圳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2017深圳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文字版

【深圳⾼考语⽂真题及答案】2017深圳⾼考语⽂真题及答案⽂字版 眼泪不是我们的答案,拼搏才是我们的选择。
下⾯是⼩编为⼤家准备的“2017深圳⾼考语⽂真题及答案⽂字版”,更多⾼考资讯请关注店铺⾼考栏⽬! 2017深圳⾼考语⽂真题及答案⽂字版点击下载 2017年⾼考全国卷1语⽂真题及答案(word版) 适⽤地区:河南、河北、⼭西、江西、湖北、湖南、⼴东、安徽、福建 绝密★启⽤前 2017年普通⾼等学校招⽣全国统⼀考试 语⽂(新课标1)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务必将⾃⼰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题答案后,⽤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的答案标号涂⿊。
如需改动,⽤橡⽪擦⼲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并交回。
⼀、现代⽂阅读(35分) (⼀)论述类⽂本阅读(本题共3⼩题,9分) 阅读下⾯的⽂字,完成1~3题。
⽓候正义是环境主义在⽓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
2000年前后,⼀些⾮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
开始对⽓候变化的影响进⾏伦理审视,⽓候正义便应运⽽⽣。
⽓候正义关注的核⼼主要是在⽓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候容量的问题,因⽽存在⽓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的基本需求作为⾸要⽬标,每个⼈都有义务将⾃⼰的“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发达国家已实现⼯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先满⾜发展中国家在⾐⾷住⾏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遇到在满⾜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上来看,⽓候正义涉及当代⼈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候容量的问题,因⽽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
2017深圳一模

广东省深圳市2017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卷(一模)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国书法理论诞生较早,始见于汉代。
崔瑗所谓“观其法象,俯仰有仪”,蔡邕所谓“书肇于自然”的书法评论,可算是书法理论的萌芽。
此后,“自然”二字出现频率极高,且在不同时段、不同理论家的认知中有着不同的内涵。
汉代的书论中,“观物取象”意识普遍存在。
在此观念下,当时的书论家不但关注汉字点画形状的书写方法,而且注重以自然物象来对应说明点画的形状与面貌。
到了魏晋,书论对点画的描述更加微观细致。
卫夫人《笔阵图》中提到“横如千里阵云”“点如高峰坠石”,以自然之形比附书法之形;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中的“屈脚之法,弯如角弓之张”,则揭示了书法点画形状与自然物象之间的相似性。
这种从形状上把自然物象与书法点画紧密相连的理论,属于第一自然——“眼中自然”。
在后世有关“永字八法”的讨论中,这种理论被进一步细化,但对自然内涵的拓展上并没有多大进展。
用这一自然概念理解书法,具体可感,真实可信,但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毕竟有限。
因为,它只能停留在书法具体点画外形的层面,一旦超出点画外形,进入到点画姿态以及整个字的造型与姿态问题时,这种以物对应的办法就陷入了尴尬。
于是,书法理论的构建中就出现了“第二自然”,即“胸中自然”。
“胸中自然”基于生命意识与书法审美。
魏晋南北朝书论中用自然物象来喻说书家的个人风格,并以此来表达不同书家作品中流露出来的生命意象,如梁武帝说“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韦诞书如龙威虎振,剑拔弩张”。
到了唐代,孙过庭《书谱》中讲到书法“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这就是说,书法与自然的关系不是简单的视觉感官上的相似性,而是自然与人心妙合的产物,需要感受与体悟。
怎样将胸中的“第二自然”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呢?这就进入了基于法道观念与心性表现的“第三自然”——“手中自然”。
2017深圳答案

2017年深圳市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1.【信息筛选】(3分)B(B项原文为“在后世有关‘永字八法’的讨论中,这种理论进一步被细化”,意为“‘永字八法’的讨论”影响“这种理论”,题干表述为“这种理论影响了历代对‘永字八法’的讨论”,转述错误。
A项对应原文第一段“我国书法理论诞生较早,始见于汉代。
崔瑗……”,转述正确。
C 项对应原文第二段“用这一自然概念理解书法……因为,它只能……进入到点画姿态以及整个字的造型与姿态问题时,这种以物对应的办法就陷入了尴尬”。
此处的“自然概念”就是“眼中自然”,转述正确。
D项对应原文第四段“宋代以后,在尚意思潮的影响下,书法的主要追求已经不是……而是心性的自然流露,以及表达方式上的‘自然而然’”,“苏轼的书写状态‘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便是……”转述正确。
)2.【理解分析】(3分)D(D项原文中《书谱》讲到了书法与自然的关系,所用关联词是“不是”“而是”,为并列关系,选项中转述中变为“不仅是” “而且是”,为递进关系,句间关系错误。
A项对应原文第二段“汉代的书论中,‘观物取象’意识普遍存在。
在此观念下,当时的书论家不但关注汉字点画形状的书写方法,而且注重以自然物象来对应说明点画的形状与面貌”,转述正确。
B项对应原文第二段“到了魏晋,书论对点画的描述更加微观细致。
卫夫人《笔阵图》中提到……以自然之形比附书法之形”,转述正确。
C项对应原文第三段“魏晋南北朝书论中用自然物象来喻说书家的个人风格……”“如梁武帝说:‘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韦诞书如龙威虎振,剑拔弩张’,这是用自然物象说书家的不同风格和流露出的不同的生命意象”,转述正确。
)3.【分析综合】(3分)B(B项原文中并没有信息表示“眼中自然”“胸中自然”“手中自然”三个阶段是“互为因果”,理解表述错误。
A项对应第一段最后一句“‘自然’二字出现频率极高,且在不同时段、不同理论家的认知中有着不同的内涵”,转述正确。
广东省深圳市2017年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卷讲评ppt(1)

•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原文第三段: • A.汉代的书论家不仅关注汉字点画形状的书写方法,还 • 到了唐代,孙过庭《书谱》中讲到 注重以自然物象来对应说明点画的形状与面貌,这说明 •当时已存在“观物取象”的意识。 书法“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 • B.卫夫人《笔阵图》中提到“横如千里阵云”“点如高 • 这就是说,书法与自然的关系 峰坠石”,以自然之形比附书法之形,对点画的描述微 观细致。 •不是简单的视觉感官上的相似性, • C.梁武帝评价王羲之的字“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 •而是自然与人心妙合的产物, 韦诞的字“如龙威虎振,剑拔弩张”,这是用自然物象 •需要感受与体悟。 来喻说书家的不同风格和流露出的不同的生命意象。 • D.孙过庭《书谱》认为,在感受与体悟之后,可知书法 与自然的关系不仅是简单的视觉感官上的相似性,而且 是自然与人心妙合的产物。
•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 “教我如何言天才。他会说 33种汉语方言,并精通多国语言,是天才的语言 学家。他不仅是“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更是 世界知名的语言学家。 • ②赵元任原籍江苏常州,1892年生于天津。他 从小就显露出语言天才,各种方言一学就会。几 乎每到一地,他都能很快学会当地的方言。有一 次,他同客人同桌就餐,这些客人恰好来自四面 八方,他居然能用八种方言与同桌人交谈。 • ③1920年,英国哲学家罗素来中国讲学,赵元 任担任翻译,每到一地,他都用当地的方言来翻 译。在途中,他向湖南人学习长沙话,等到了长 沙,已经能用当地话翻译了。讲演结束后,竟有 当地人跑来和他称“老乡”。
• 2、D(D项原文中《书谱》讲到了书法与自然的关系, 所用关联词是“不是”“而是”,为并列关系,选项中 转述中变为“不仅是” “而且是”,为递进关系,句 间关系错误。A项对应原文第二段“汉代的书论中, ‘观物取象’意识普遍存在。在此观念下,当时的书论 家不但关注汉字点画形状的书写方法,而且注重以自然 物象来对应说明点画的形状与面貌”,转述正确。B项 对应原文第二段“到了魏晋,书论对点画的描述更加微 观细致。卫夫人《笔阵图》中提到……以自然之形比附 书法之形”,转述正确。C项对应原文第三段“魏晋南 北朝书论中用自然物象来喻说书家的个人风格……”“如 梁武帝说:‘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 阙’,‘韦诞书如龙威虎振,剑拔弩张’,这是用自然 物象说书家的不同风格和流露出的不同的生命意象”, 转述正确。)
2017广东省高考语文试卷

2017广东省高考语文试卷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儒家《易传•系辞上》云:“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
”主张思想文化的融会贯通。
西汉司马迁认为,“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诸子百家立论不同,但也有彼此相通的方面。
东汉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诸子百家学说“相反而相成”。
由此可见,会通精神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
中国思想文化史就是思想文化会通的历史。
这从《吕氏春秋》一书可以看出端倪。
该书亦称《吕览》,为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编成,以儒家和道家学说为主,兼论名、法、墨、农、阴阳各家。
此书肯定了儒家的政治伦理,主张实行仁政,也赞成道家的君无为而臣有为的观点,体现了儒、道的会通。
汉高祖刘邦之孙刘安被封为淮南王,与门客编撰《淮南子》一书。
其中,既有道家的“无为”思想,也有儒家、墨家以天下为己任、劳作不息的论述。
从战国末期到秦汉及魏晋时期,其间贯串着儒家与道家学说的会通,由此产生了魏晋玄学。
魏晋玄学以《周易》《道德经》《庄子》为基础,称为“三玄”。
它既讲自然变化,也谈社会人事变迁;既鄙视世俗,表现出超然物外的态度,又主张保持“名教”(身份等级的象征)传统和对自身既得利益的重视,用以论证“名教”与自然的一致性,体现了儒家与道家学说的会通。
中国思想文化的再次会通,起于唐代“三教并立”,至两宋,由南宋理学完成。
唐代,中国佛学吸取了儒学和道家老子学说的某些方面,有些僧人以“人皆可以为尧舜”来解释佛性,并出现了专讲孝道的佛经,如《父母恩重经》。
有些僧人以忠孝思想为内涵、以家族组织为形式编写禅律《百丈清规》,使佛教中的若干宗派世俗化,这样佛教才有了立足的文化基础。
唐代思想家推崇儒学,同时研究佛学,居庙堂之上讲修齐治平、道德教化,处江湖之远则“栖心释梵,浪迹老庄”。
时至两宋时期,儒学吸取了佛学哲学的某些论证方法,使自身的哲学思辨特别是在本体论上有了新的理论创造。
广东省2017年高考模拟试题语文含答案

广东省2017年高考模拟试题语文本试卷分为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用0。
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上。
2.第Ⅰ卷和第Ⅱ卷中的单项选择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
3.考试结束时,请将答题卡交回。
第I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字是记录和传达语言的书写符号.语言是有声的思维,文字是有形的思维。
二者都是思维的外化。
像语言一样,文字也是思维能力的反映,蕴含着思维的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古文字是对思维进行考古的工具.古人类主要运用形象进行思维。
这种特点反映在古诗歌中,人们喜欢用比兴来说明某种道理;反映在原始神话中,人们通过具体的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抽象的道理是没用的。
形象思维曾是人类最得心应手的思维方式。
抽象思维是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
从文字的创造特点看,绘画文字是最早的文字。
这种文字的主要特点是象形.不仅中国的古文字用形象来表示,古巴比伦人、古雅玛人、古埃及人等无一不是从象形开始来创造古文字的。
创造文字的时代,人们抽象思维的能力还比较薄弱.人们进行抽象思维,还很难脱离具体形象来进行,往往要依赖于对形象的类比、比较、联想来进行.表现在文字的创造上,形与义密切结合在一起,人们是从形象来了解符号的意义的。
文字的产生一方面是以人类抽象思维的能力达到一定水平为基础的。
但另一方面,象形文字又标志着人类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发达,这种低下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可能创造太抽象的符号。
抽象思维能力的低下还主要表现在古文字上的词类上,表现为形容词的极端贫乏.从甲古文看,形容词数量相当少,只有白、厚、明、光、赤、美、丽等为数不多的形容词.事物的性质包含在事物之中,与事物不可分离,只能通过人的思维才能把事物的性质从事物本身分开.在近代一些少数民族那里,要说热,只能说“像火一样”。
2017高考全国Ⅰ卷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版)

绝密★启用前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河南、河北、山西、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安徽、福建使用)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
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
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
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
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
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
广东省深圳市圆梦教育2017年高考语文一模试卷(解析版)模板

广东省深圳市圆梦教育2017年高考语文一模试卷一.语文基础知识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虚词,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不但他在诗词方面造诣很深,而且对书法、绘画也很有研究B.除非加强对抗性训练,中国足球才有可能走向世界,否则连亚洲都冲不出去C.这是一件很小的事,但对于我却有深刻的体会D.这些财迷心窍的家伙却置法律而不顾,向高压轴电铁塔伸出了罪恶之手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①总经理了解到,公司里许多员工对这个项目有很多不错的设计方案,他要求有关部门把这些方案____起来。
②他认为趁此时机离婚,不必多赞口舌,不用请什么律师,不用报上登什么____,只要和她讲妥,就可一走了之。
③离开学校已经好多年了,这____,他走了许多地方,换了不少工作,但始终没能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岗位。
A.收集启事期间B.搜集启示其间C.收集启示其间D.搜集启示期间3.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他说:“关于流行歌曲的演唱,我讲不出太多的道理,也没有前车之鉴可以借,完全是靠自己瞎闯.”B.你应该与朋友合作做这个项目,要知道三人成虎,众人拾柴火焰高,有大家的帮助,你一定能做好它的C.在那次研讨会上,我只是浮光掠影地讲了一些自己对那部电视连续剧的看法,想不到人家都很认同D.他脸上完全没有一丝重症病人期期艾艾的神情,好像我们不是在病房里谈病情,而是在咖啡馆里聊天4.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A.虽然有着“金嗓歌王”的美誉,但要做到每场演出都能保持金嗓子的状态很难,她为之付出的代价不是身边最亲近的人是很难看到的B.任何一所知名大学都有自己独特的大学精神,这不仅是一笔宝贵财富,也是大学魅力之所在,更是大学持续发展之动力C.靠大学授课能否培养出作家?这背后真正的命题是﹣﹣技巧能否弥补思想、学识、阅历、个性等作家必备素质的不足?D.美国轨道科学公司认为,为国际空间站送货的“安塔瑞斯”号运载火箭发生爆炸的原因,是由于发勤机故障引起的5.下列各句中,语义明确的一句是()A.经过多次联络沟通,这位作家终于愉快地接受了我们的邀请,将于明年4月22日前来我校作演讲B.我家住六楼,后窗斜对着花园,春夏秋冬,铺有鹅卵石的曲径、造型优美的假山、秀竹紫藤、枫叶杂草,各有一番景色C.李先生终于搞清楚了,原来是办公室的小王未按上任的指示,将钱汇给对方,以致产生了误会D.当参加女王国宴的170名宾客抵达时,迎接他们的是同等数目的侍从武官、宫女,井然有序地将宾客导入宫中6.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A.辛弃疾的名作有《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等B.他忽然狡黠地笑了一笑,对我说:“你现在心里想的是‘不’,对不对?请马上用‘是’或‘不’来回答!”C.有群众反映:人情风正在污浊人们的心灵;金钱的多少,表示人情的轻重;礼品的贵贱,显示关系的亲疏D.这段话使用了“大、小”“高、低”“远、近”“粗、细”等一系列反义词来描写竹子,语言简练而又鲜明7.下列各句中,所用修辞手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句是()A.中国人民中间,实在有成千上万的“诸葛亮”,每个乡村,每个市镇,都有那裹的“诸葛亮”B.大家知道,要清除语言中的“垃圾”,拭去蒙在“镜子”上的灰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奏效的C.恶意的批评家在嫩苗的地上驰马,那当然是十分惬意的事,然而遭殃的是嫩苗﹣﹣平常的苗和天才的苗D.这个晓日从我们民族历史的地平线上一跃而出,闪射出万道红光,照临到这个世界上8.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春秋战国时的大量史料,记载了许多历史故事,文学性较强B.柳宗元的《小石谭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苏轼的《石钟山记》都是著名的游记C.萧红,原名张迺莹,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写有小说《生死场》《八月的乡村》《呼兰河傅》及散文《回忆鲁迅先生》等D.夏洛克、葛朗台、阿巴公和泼留希金这“四大吝啬鬼”的形象,分别出自莎士比亚、巴尔扎克、莫里哀和果戈里的笔下9.下列有关中国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古代丧礼中有“五服”,即用“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丧服,来分别亲疏尊卑B.尺牍是因古代书信写在尺把长的木片(即“牍”)上而得名,又称简牍(简是简明)、尺笺(笺是小竹片)C.战国时从事政治外交活勤的谋士称纵横家,主要代表人物有苏秦、张仪等,“苏秦合纵,张仪连横”D.国画中将竹、梅和松画在一起,称“岁寒三友”;对梅、兰、竹、菊四种花卉的题材总成为“四君子”10.对下面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长安秋望杜牧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广东省深圳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我国书法理论诞生较早,始见于汉代。
崔瑗所谓“观其法象,俯仰有仪”,蔡邕所谓“书肇于自然”的书法评论,可算是书法理论的萌芽。
此后,“自然”二字出现频率极高,且在不同时段、不同理论家的认知中有着不同的内涵。
汉代的书论中,“观物取象”意识普遍存在。
在此观念下,当时的书论家不但关注汉字点画形状的书写方法,而且注重以自然物象来对应说明点画的形状与面貌。
到了魏晋,书论对点画的描述更加微观细致。
卫夫人《笔阵图》中提到“横如千里阵云”“点如高峰坠石”,以自然之形比附书法之形;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中的“屈脚之法,弯如角弓之张”,则揭示了书法点画形状与自然物象之间的相似性。
这种从形状上把自然物象与书法点画紧密相连的理论,属于第一自然﹣﹣“眼中自然”。
在后世有关“永字八法”的讨论中,这种理论被进一步细化,但对自然内涵的拓展上并没有多大进展。
用这一自然概念理解书法,具体可感,真实可信,但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毕竟有限。
因为,它只能停留在书法具体点画外形的层面,一旦超出点画外形,进入到点画姿态以及整个字的造型与姿态问题时,这种以物对应的办法就陷入了尴尬。
于是,书法理论的构建中就出现了“第二自然”,即“胸中自然”。
“胸中自然”基于生命意识与书法审美。
魏晋南北朝书论中用自然物象来喻说书家的个人风格,并以此来表达不同书家作品中流露出来的生命意象,如梁武帝说“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韦诞书如龙威虎振,剑拔弩张”。
到了唐代,孙过庭《书谱》中讲到书法“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这就是说,书法与自然的关系不是简单的视觉感官上的相似性,而是自然与人心妙合的产物,需要感受与体悟。
怎样将胸中的“第二自然”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呢?这就进入了基于法道观念与心性表现的“第三自然”﹣﹣“手中自然”。
宋代以后,在尚意思潮的影响下,书法的主要追求已经不是妙悟自然,更不是眼观自然,而是心性的自然流露,以及表达方式上的“自然而然”。
苏轼的书写状态“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便是他本人真性情、真情感的流露。
此类作品,字如其人,人如其字,一切都自然而然。
自然而然即为自由自在,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必然是书法的最高境界。
历代书家正是在观察、体悟、回归自然的过程中,提炼了书法的点画样式,丰富了书法的生命意象,升华了书法的审美境界,终将书法内化为书家的人格修养和心性表达。
(摘编自史忠平《中国古代书论中的“自然”变迁》)(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汉代崔瑗的“观其法象,俯仰有仪”、蔡邕的“书肇于自然”的书法评论,可证明我国书法理论在很早以前就诞生了。
B.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从形状上把自然物象与书法点画紧密相连,这种理论不断细化并影响了历代对“永字八法”的讨论。
C.用“眼中自然”概念理解书法,如果遇到点画姿态以及整个字的造型与姿态问题时,这种以物对应的方法就陷入了尴尬。
D.苏轼的书写状态“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体现了尚意书法追求的心性的自然流露和表达方式上的“自然而然”。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汉代的书论家不仅关注汉字点画形状的书写方法,还注重以自然物象来对应说明点画的形状与面貌,这说明当时已存在“观物取象”的意识。
B.卫夫人《笔阵图》中提到“横如千里阵云”“点如高峰坠石”,以自然之形比附书法之形,对点画的描述微观细致。
C.梁武帝评价王羲之的字“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韦诞的字“如龙威虎振,剑拔弩张”,这是用自然物象来喻说书家的不同风格和流露出的不同的生命意象。
D.孙过庭《书谱》认为,在感受与体悟之后,可知书法与自然的关系不仅是简单的视觉感官上的相似性,而且是自然与人心妙合的产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自我国书法理论萌芽后,“自然”二字出现频率很高,它的内涵在不同时段、不同理论家的认知中存在着不同之处。
B.古代书法理论中的“眼中自然”“胸中自然”“手中自然”三个阶段互为因果,体现了从偏重自然精神到偏重人格精神的发展过程。
C.宋代书法在尚意思潮影响下,主要追求心性的自然流露以及表达方式上的“自然而然”,以“一切都自然而然”为书法的最高境界。
D.通过对自然的观察、体悟与回归,历代书家对书法的认识不断深化,由注重点画形状,到注重生命意象和审美风格,再到注重心性表达。
2.(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教我如何不想他”提到赵元任,不得不提他的语言天才。
他会说33种汉语方言,并精通多国语言,是天才的语言学家。
他不仅是“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更是世界知名的语言学家。
赵元任原籍江苏常州,1892年生于天津。
他从小就显露出语言天才,各种方言一学就会。
几乎每到一地,他都能很快学会当地的方言。
有一次,他同客人同桌就餐,这些客人恰好来自四面八方,他居然能用八种方言与同桌人交谈。
1920年,英国哲学家罗素来中国讲学,赵元任担任翻译,每到一地,他都用当地的方言来翻译。
在途中,他向湖南人学习长沙话,等到了长沙,已经能用当地话翻译了。
讲演结束后,竟有当地人跑来和他称“老乡”。
1926年,在赵元任与梁启超两位导师指导下,王力完成了他的论文《中国古文法》,论文后注有一句附言:“反照句、纲目句,在西文中罕见。
”赵元任批语道:“删!﹣﹣未熟通某文,断不可定其无某文法。
言有易,言无难!”在赵元任先生看来,西文包括的语言种类很多,没有精通所有西文的文法,不应该轻易下这样的结论。
虽然按照导师的意见删去了附言,但对“言有易,言无难”这句话的深刻思想,王力还没有完全明白。
后来王力在论文《两粤音说》中提出“两粤没有撮口呼”,依据是他的家乡话博白话没有撮口呼。
但1928年赵元任先生到广州进行方言调查时发现,广州话有撮口呼,马上就给王力写信,信中以“雪”字为例,说明广州话有撮口呼,《两粤音说》中的结论错了。
据王力本人回忆,他这才发现自己的论文存在两个问题:第一,论文题目本身有问题,调查方言要一个一个地点去调查,不能把两粤作为一个整体来调查;第二,由博白话没有撮口呼推断两粤没有撮口呼,在逻辑上是不成立的。
至此,王力才真正理解了“言有易,言无难”这六个字的分量,并从此将赵元任先生的这六个字作为座右铭。
美国语言学家裘斯1957年曾赞誉说:“赵元任在语言上头从来没有过错误。
”然而,1972年,赵元任写了一篇题为“回想我在语言上犯过的错误”的幽默诙谐的演讲稿,坦陈自己在语言学习和研究过程中走过的弯路,作为对老朋友过誉的回应。
他曾经觉得语言的分布是跟着地理政治上的分界走的。
有一年到欧洲旅行,他就无形中假定一国说一种话,或是一区说一种话。
他开车在瑞士玩,因为第二天准备送车去检修,晚上住下来后就先用小字典查了汽车各部分的德文名称。
没想到第二天修车的跟他讲的是法国话,这把他急坏了。
赵元任说:“那不行。
晚上用功用的是德文功,这车非得用德文来修不成。
”这次欧洲旅行给他的印象很像坐着长江的轮船从上海到重庆,一路停一个码头变一点口音,很难说一个方言到什么地方为止,另一个方言从什么地方开始。
也就是说,语言或方言的分布并没有明确的地理政治分界线。
赵元任是个纯粹的学者,打心底里喜欢钻研学问。
他学习数学、物理、哲学、语言等多个学科,而这一切都源于兴趣。
纯粹,意味着心无杂念。
他有他的抗拒,他害怕行政事务,终生不愿意当官,只愿埋头学问。
然而,他并不是一个无趣的人,他同样有着深厚的“文人气”,知道如何去寻找生命中的美好和快乐。
他曾告诉儿女们,自己研究语言学只是为了“好玩儿”,所以学得再多也不会成为负担;在他那里音乐也是真实的享受,大学时代,无论主修哪一门功课,他总要辅修音乐课程。
他创作了百余首歌曲、钢琴曲,最为人熟知的是那首刘半农填词、他作曲的《教我如何不想她》。
可是,这么多年过去了,世间很少再有如赵先生一般的人,“教我如何不想他”!(摘编自潘冬《赵元任:走到哪儿都是“老乡”》、苏金智《言不得过实,实不得延名》等)相关链接①赵元任绝对不仅仅是一个语言学大师,他还是我们这个时代一位值得尊敬和钦佩的人文学者。
他具备了当代一个人文学者的所有特征:尊重人的价值,培养并训练人的技能﹣﹣科学的技能和艺术的技能,富于人情味和人道主义精神,还常常带着教人愉快的幽默感。
(陈原《赵元任全集•前言》)②他从小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在美国留学期间对数学、物理、哲学等学科有过专门的学习。
他的学术思想博大精深,既有西方现代科学精神的影响,也深受我国传统学术思想的影响。
他从事现代语言学研究重视语言事实的实地调查,重视对语言材料的鉴别和归纳分析,不说没有根据的话。
(苏金智《赵元任研究语言学的实事求是精神》)(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赵元任曾用八种方言和来自四面八方的客人交谈,也曾在陪访途中很快就跟湖南人学会了长沙话,甚至被认为是老乡,这说明赵元任的确是学习语言的天才。
B.王力在“没有精通所有西文的文法”前提下就轻易得出“反照句、纲目句,在西文中罕见”的结论,赵元任用“言有易,言无难”六个字对他提出了批评。
C.美国语言学家裘斯赞誉“赵元任在语言上头从来没有过错误”,赵元任却用“回想我在语言上犯过的错误”的演讲回应,这说明他“有着深厚的‘文人气’”。
D.赵元任坐着长江的轮船从上海到重庆的经历,让他改变了自己原有的“语言的分布是跟着地理政治上的分界走”的语言学观点。
(2)作为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赵元任是如何在实践中学习和研究语言的?(3)赵元任有哪些人格魅力“教我如何不想他”?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陈设一个家(台湾)吴念真才一进门,屋内就传来一个气急败坏的声音:“你给我出去哦!”小梁刚开口说“我是电视台……”里头就已飞出来一个玻璃罐子碎裂在他脚前,一阵恶臭随之飘了过来。
他仓皇地逃到屋外打手机,制片接到电话也一阵大骂:“你活该!我不是说过去之前先找里长吗?蠢!”走过山路,看到远处有人在菜园除草,彼此隔空吼叫两三句,小梁就找到里长了。
里长带着他再度走向那个场景时,小梁才仔细地观察四周的风景:举目所及,大部分都是杂草丛生的田地,零落的房舍不是弃置、失修,就是大门深锁。
完全符合剧本的描述:一个人口外移严重、只剩少数老人独居或相依为命的萧条小村落。
里长说,他跟制片建议用老太太的家当场景,主要是想给她一点租金,“这也是功德一件,你说是不是?”他说老太太的先生早年是矿工,肺不好,过世时六十岁还不到;儿子是货车司机,很孝顺,没想到几年前出车祸死了。
媳妇领了保险金带着孙子要离开时,村里人都骂,老太太说这样对孙子才好,“去都市把书读高一点,才不会像祖父和爸爸一样,用命换饭吃!”过去几年,老太太辗转各个建筑工地,帮人煮三餐赚钱过生活,几年前身体不好才回来,现在只靠领政府给的津贴过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