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手术中胃小弯清扫-胃管状成形的临床意义(附126例报告)
胃管状成形术在食管癌手术中的应用研究

率过速 、 偶发 室早甚 至阿 一斯发作 。1例患者 术后 出现食管 吻合
口漏 , 为颈部食 管胸膜 瘘 , 患者 高热 、 心肺循 环 不稳定 , 2 d 于 7 后 康复 。 随访 2 3例 2— 8 与管 胃成形 手术 相关并发症包 括不 同程 2 m, 度吻合 口狭窄 1例 , 胃镜下扩张后症 状 改善 , 经 2例 胃食管反 流、 排空能力差 , 2例反流性食管 炎 , 1例患者出现神经性 贪食 症 。患
维普资讯
医 学创 新 研 究 . 源自20 0 8年 6月 第 5卷
第1 8期
ME II EI N V TO E E R H D CN O A I N R S A C N
研 究 曩 _ 誊 嚣曩 。 _l叠 誊 董|牟- ∥| ∥ 囊| l ≯矗≮ 曩曩 。| - | 一
同贲门一 同切 除 , 注意保 留 胃底部 。对于食管 下段病 灶 , 胃钳 钳
夹 自角切迹至切 断的胃小弯侧 胃体 , 自切 口置入吻合器吻合 胃底
部与食管 断 端 , 视 下 引 导 鼻 空肠 管 至 菜 氏韧 带 后 2 c 以 直 0 m, 10 n GA闭合切 口, 0t i I o 从而 制成一 内径 约 3m长 度约 2 c O一2 c 5m 的管状 胃以代替食 管 , 并全长浆肌层包埋 ; 对于中、 ② 上段 病灶 同
内由淡血性液变 为淡 黄色无 渣液 体 , 10—30 ld l 约 0 0 m/ , 例可见 胆汁液 ,2例术后 3—6 3 d拔 除 胃肠 减压 , 明显腹 胀等症 状 。1 无
1 1 一般 资料 .
本组 3 , 2 , 4例 ; 3例 男 9例 女 年龄 4 7 5— 2岁 , 平
例 患者术后 l 2 一 d胃管于活动 中意外 脱 出, 患者康 复顺利 。3 但 3
胃小弯延长管胃成形术在中上段食管癌手术中的应用

68胃小弯延长管胃成形术在中上段食管癌手术中的应用殷东明李昌炎沙夕林【摘要】目的探讨胃小弯延长管胃成形术在中上段食管癌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方法对66例中上段食管癌患者行胃小弯延长管胃成形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该术式在提高根治效果和预防并发症方面的优势。
结果本组66例均未发生明显近期并发症,恢复良好。
结论采用胃小弯延长管胃成形术在中上段食管癌手术中切实可靠,能提高手术的根治效果并可有效预防或减少吻合口漏、胸胃综合征、吻合口返流等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食管癌;胃小弯延长管胃成形术;根治效果;并发症在中上段食管癌手术中,常常需要行食管胃胸顶吻合或颈部吻合,对于食管病变位置较高的患者,在切除足够长度食管的同时,胃的长度及胸胃的大小是决定吻合成功与否及术后并发症发生与否的关键。
我院在2005年8月至2008年12月,对66例需行食管胃胸顶吻合或颈部吻合的患者施行了胃小弯延长管胃成形术,收到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66例,男39例,女27例,年龄52—78岁。
均为中上段食管癌,其中经右胸行右胸顶吻合7例,经右胸行左颈部吻合10例,经左胸行左胸顶吻合49例。
上述患者术前均经胃镜病理证实为鳞状细胞癌。
1.2手术方法:常规进胸游离肿块及足够长度食管,同时清除食管周围淋巴脂肪组织,然后进腹游离胃至近幽门处,保留胃右动脉及胃网膜右动脉,紧贴胃壁分次处理胃小弯系膜,松解胃小弯。
经上述方法松解胃小弯后胃的长度仍不符合吻合条件者,采用胃小弯延长管胃成形术:将胃平铺,提起胃底,在贲门下方3—4cm处,斜向胃底偏大弯侧呈V字型先后上两把60m m残端闭合器,保留大弯侧5cm,再在两排闭合钉之间切开,拉直胃底,胃小弯可延长5~8cm。
手工缝合两闭合器交汇处,再缝缩胃包埋闭合口形成管状胃。
将管状胃最高点提至胸顶或颈部行食管胃吻合,管状胃包埋于食管床。
2结果本组无手术死亡,均未发生吻合口漏及胸腔胃漏,术后恢复良好。
管状胃成形在食管癌切除术中的应用

质 量 。结 论 以 直 线 切 割 缝 合 器 制 作 管状 胃, 建 上 消 化道 治 疗 食 管 癌 可 有 效 预 防 或 减 少胸 胃综 合 征 、 流 性 食 管 炎 、 重 返
胸 胃 漏 、 合 口瘘 等 并发 症 的 发 生 , 后 对 病 人 肺 功 能影 响 小 , 期 生 活质 量 高 。 吻 术 远
【 关键 词】 管 状 胃 ; 并发 症 ; 管 癌 切 除 术 食
【 图分 类 号 】 R 7 5 1 中 3 . 【 献 标 识码 】 A 文 【 文章 编号 】 D0I 1 . 9 9 J is . 6 2 3 1 . 0 1 0 . 3 : 0 3 6 / .s n 1 7 — 5 1 2 1 . 3 0 8
t s pha a a erpa int. M e h d 64 e o a alc n e te sw e e a alz d Thel s e r t e wa u tn he e o ge lc nc te s to s s ph ge a c rpa int r n y e . e s rcu va ur s c t ig
i e k g , n t e o l a i n . c la a e a d o h rc mp i t s c o
[ ywo d] Tu i r so c Ke r s bf m t ma h;C mpiain ;Es p a elC n e o o l t s c o 建有 多 种方 式 , 结 肠代 如 食管 、 空肠 代 食 管 以及 胃代 食 管 等 , 中最 常用 的为 其 胃代食 管术 , 该术 式 涉 及其 他 脏 器少 、 伤 小 , 创 重建 食
管状胃成形术在对食管癌切除术后预防胃食管反流的价值分析

管状胃成形术在对食管癌切除术后预防胃食管反流的价值分析【摘要】目的:分析管状胃成形术在对食管癌切除术后预防胃食管反流的价值。
方法:随机将93例食管癌行胸段食管癌切除和胃食管吻合术患者分为两组,管状胃手术组46例和传统手术组47例,术后分析胃食管返流症状、食管24 h ph等情况。
选取50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食管24 h ph分泌情况。
结果:管状胃手术组胃食管返流率13.04%,低于传统手术组34.04%(p0.05)。
1.2 手术方法1.2.1 传统手术组在右胸后外侧和腹正中切口径路,常规切除肿瘤病变部位食管和病变近段胃,然后提残胃至胸顶与近段食管,常规行端-侧吻合术。
1.2.2 管状胃手术组在腹正中切口、右胸外侧切口和颈部口径路,通过右胸游离并切除病变部位,在腹正中切口处游离胃部分,保留胃网膜右血管以及胃右血管,选择胃小弯胃角处为起点,然后沿胃大弯侧与胃小弯侧做一平行曲线到胃底部,距离胃大弯侧大约5 cm左右。
最后,施术者沿该平行线切除部分胃小弯组织和贲门,常规保留胃底部,在胃切缘穿过间断全层缝合和浆肌层包埋,形成一管状胃,内经约3 cm,然后将管状胃提至右颈部,最后再近端食管行端-侧吻合术。
1.3 观察指标24 h连续记录三组反流百分率(食管ph值5 min,且ph值<4)、最长反流时间(食管ph值<4的最长反流持续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应用 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胃食管反流症状术后3个月复查,管状胃手术组出现有不同程度的胃食管反流症状6例(13.04%),传统手术组16例(34.0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字2=4.5730,p<0.05)。
2.2 比较食管24 h ph监测情况3 讨论现代医学认为抗胃食管反流机制与食管上括约肌、下括约肌、his 角和隔食管韧带固定作用等关系密切,其中食管下括约肌产生压力有效阻止胃食管反流占主要因素[3]。
管胃成形术在食管癌手术中的临床研究

2012年7月第19卷第20期·临床研究·食管切除术食管重建中,胃是最常用的替代器官。
移植全胃几乎全部提至胸腔,胃液潴留,胸胃扩张使患者术后出现反流及肺受压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术侧肺不张,影响患者的心肺功能及生活质量,且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胸胃综合征、反流性食管炎等发生率较高。
本科于2008年9月~2011年9月手术治疗食管癌360例,其中行管胃重建消化道122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8年9月~2011年9月本科为360例食管癌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其中行管胃重建消化道122例(管胃组),传统全胃重建消化道238例(全胃组),患者年龄32~80岁,平均(59.8±9.8)岁,其中,男性234例,女性126例;两组患者的平均年龄、性别比例、肿瘤病变部位、临床分期、开胸方式、平均住院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全组经术后病理证实为食管癌,其中鳞癌339例,腺癌14例,小细胞癌3例,腺鳞癌4例。
管胃组切除部分胃小弯形成管状胃,由食管床上提,行食管胃颈部吻合;全胃组将全胃由食管床上提,行食管胃颈部吻合。
1.2手术方法胸上段及部分胸中段食管癌患者采用右开胸颈胸腹三切口,胸下段及部分胸中段患者采用左胸左颈二切口。
开胸后先游离病变食管及胸内食管全长,清扫周围淋巴结。
左开胸者沿肝脾间切开膈肌至膈食管裂孔,游离胃至幽门处。
三切口者上腹正中切口游离胃上至胸下段食管,下至幽门,保留胃右血管及胃网膜右血管的完整性。
管状胃制作:用一次性闭合器切除胃小弯侧组织至胃右血管第三支,保留大弯侧胃组织,宽度为4~5cm,间断浆肌层包埋残胃,可使胃延长5~8cm。
管状胃放置于食管床上,将管状胃提至颈部应用21号吻合器行食管胃吻合,并切除多余的胃底组织。
1.3术后处理根据患者临床症状、上消化道钡餐、胃镜、胸透等检查来了解吻合口、反流性食管炎、胃内容物排空等情况,然后比较两组患者的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反流性食管炎、胸胃综合征及胃排空延迟的发生率。
切除胃小弯管状胃与食管分层套入吻合法276例的临床体会

人 固定针 、 骨质疏 松 、 固定针 位 置 不佳 、 过早 负重 等 。预 防办
法是术 中骨 折复位 后斯 氏针 应尽 可能一 次钻人成 功 , 免反 避
3 讨
论
股骨转子间骨 折 由于血 运丰 富 , 少有 不愈 极
除 胃小 弯管状 胃与食 管分层套入吻合 法治疗食管癌 1 5例 , 4 贲门癌 1 1 。结果 术后 l 4 d行 x线钡 荆透视 。 3例 0—1 吻合 口均通 过顺畅 , 未见 吻合 口痿及狭 窄, 未见钡 荆返 流入吻合 口上 方。术后 随访 l 0一l 月, 2个 未见吞咽 困难 , 无胸 骨后 灼热痛。结论
动 , 调节 近端固定 夹距 离 , 经 保持 固定 针 一定 弹性 , 当 限制 适
负重及活动量 , 未见 固定针退 出。9例 因针孔疼 痛而致膝 关节
定针时在皮肤作 小切 口, 防止 固定 针对皮肤 的压迫 , 术后 保持
针孔清 洁、 干燥是 防止针孔感染 的必要 措施。
屈 曲受限 , 拔针 后经 过 锻炼 很 快恢 复。疗 效 属 优 2 7例 , 4 良
复钻人 ; 近端两根 固定针一根 固定于股 骨颈的 张力侧 , 一根 另
3 1 解剖 特点 .
固定 于股骨距 , 这样 符合股骨距 的生物 力学特 征 , 能增 加骨 也 折端 的压应 力而 减少 其剪应 力 , 骨折 端获 得间断 性生 理应 使 力刺激 , 有利于 骨折愈 合 , 折端 位移 的趋 势 降低 , 骨 固定 针不
20 。2 s p l ) I5—1 8 0 1 3 ( up : l 4 2.
内科疾病者则请相关科 室处理 , 待病情稳定后即可施行手术。
切除贲门胃小弯的管状胃代食管手术的临床应用体会

切除贲门胃小弯的管状胃代食管手术的临床应用体会目的观察切除贲门胃小弯的管状胃代食管手术的临床过程。
方法2008年5月~2010年4月期间53例行切除贲门胃小弯的管状胃成形术替代食管治疗食管癌。
结果总共53例食管癌病例中术后心肺并发症少,吻合口愈合良好。
结论切除贲门胃小弯的管状胃代食管手术安全、实用,术后并发症较少,术式合理有效。
标签:胃管状成形术;食管癌;并发症食管癌切除术中食管重建,胃是最常用的替代器官。
而采用切除贲门胃小弯的管状胃代食管手术后明显地减少了胸胃扩张占据胸腔而对心、肺功能的影响,降低了手术后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反流性食管炎等并发症的发生。
为此,2008年5月~2010年4月笔者实施了53例切除贲门胃小弯侧的管状胃成形术替代食管治疗食管癌,临床经过顺利,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53例,男39例,女14例;年龄55~80岁,平均65.5岁。
术后病理均证实为鳞状细胞癌。
术前均经食管-胃镜检查并取病理活检检查、食管钡餐造影、胸部上腹部CT和腹部超声检查,上段病变加行颈部超声淋巴结检查。
1.2手术方式1.2.1食管癌切除右侧后外侧切口经第五肋间进胸,纵隔胸膜切口为:胸顶至膈肌后纵隔胸膜反折处全长切开,前方上纵隔气管食管沟下纵隔心包食管交界处切开。
切除胸段全长食管及其肿块、术侧纵隔胸膜至对侧纵隔胸膜下疏松组织、迷走神经、脂肪组织、淋巴结和淋巴组织等。
切断食管两端后整块移除食管及肿块,食管两残端粗丝线缝合关闭后,连接备用。
常规放置胸管和分层缝合关胸。
1.2.2正中开腹,锐性游离全胃周围血管和韧带,仅保留胃右血管及胃网膜右血管。
制作管状胃:(1)胃底最高处贲门侧为起点,以GIA(直线切割缝合器)自该处与沿距大弯平行线约6 cm,至幽门上约5 cm处(胃右动脉第一、二分支交界处),切除小弯侧胃体和贲门,制成一内径约3 cm、长度约35~40 cm的管状胃。
胃切口全长浆肌层间断缝合包埋;(2)胃底置牵引线与食管预留牵引线连接。
胃管状成形术在食管癌手术中的应用

6 8
山东 医药 2 1 0 0年第 5 0卷 第 3 4期
症发生 , 我们认 为与管状 胃占据 胸腔空间小有关。
有研 究报 道 , 开胸 术 后 心 律 失 常发 生 率 为4 .4 。 19 % 本 组 发生 心律 失 常 5例 , 生 率 为 5 2 % , 明 此 发 .1 说
容积小 , 不受 挤压 , 肺 对心 、 系 统干扰 小 , 肺 可有效 预 防和减少 心 、 并 发症 发 生 。本 组无 胸 腔 积 液并 发 肺
2 m的管状 胃。胃管状成形后经食管床原位置 5c 入, 于后壁次高点与食 管残端行机械吻合 。颈部采
—
用手 工吻合 , 间断缝合 纵隔胸 膜 , 胸 胃固定 于 纵隔 将
切 口, 中段及 上胸 段 病 变 经左 颈 、 胸部 二 切 口, 左 或
颈胸腹 三切 口。常规行 食管癌 根治性 切除 和局部 引
和肺 门常受到挤 压和挫 伤 , 肺 泡膜水 肿 , 泡表 引起 肺 面活性物质 减少 或 破坏 。因 此 , 部 并 发症 较 易 发 肺 生, 居食管 癌术后 并 发症 和死 亡 原 因 的首 位 u 。本 J 组术后 发生肺 部感 染 3例 , 经物 理排痰 、 应用 有效 抗 生 素治愈 。 我们 采用 胃管 状 成 形 替 代 食 管 无 张 力 原 位 移 植, 胃壁肌层 内的血管 网得 以保 留 , 证 了 胃壁 的血 保
流 区域 淋 巴结清 除 。游 离全 胃, 从贲 门至 幽门 , 除 清
胃左动脉旁、 贲门周围及 胃大小弯侧、 幽门上下淋巴 结 。保 留胃网膜右及 胃右血管 弓, 胃角切迹处离 在 断 胃小 弯侧血 管 , 保 留 胃右血 管 的第 12分支 为 仅 、 胃供血 管 。以一次 性 组 织缝 闭器 从 胃底 向下 , 行 平 于 胃大弯方 向, 除部分 胃底 、 切 胃贲 门部及 胃小弯 侧 。 胃切 缘 渗 血 处 用 1 - 0丝线 缝 合 止 血 , 缘 1 切 - 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管癌手术中胃小弯清扫\胃管状成形的临床意义(附126例报告)
【摘要】目的:评价胃小弯清扫在食管癌手术中的意义。
方法:测量胃大弯游离后,与根部结扎、切断胃左动脉后,胃底能上提的高度;紧贴胃壁清扫胃左动脉各分支及其周围淋巴结和脂肪组织,内翻缝合胃小弯侧,使之浆膜化,使胃成长管状。
测量胃底能上提的高度较清扫前的延长值及胃左淋巴结转移情况。
结果:清扫后可使胃延长5±2cm。
126例患者中胃左动脉旁淋巴结转移阳性22例(17.46%)。
结论:食管癌有17.46%发生胃左动脉旁淋巴结转移,胃左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有利于根治食管癌术中应常规切除胃左动脉及周围组织;切除胃左动脉各分支有利于管状胸胃的制作与延长,降低吻合口张力减少吻合口瘘。
【关键词】食管癌;胃小弯清扫、胃管状成形;淋巴结转移
从2005年开始,我们采用将胃左动脉及其周围所有淋巴结、脂肪组织全部切除的方法代替传统的胃左动脉旁淋巴结清除方法,以彻底清扫食管癌胃左动脉旁淋巴结转移,同时制作管状胃,延长胃的长度,降低吻合口张力,改善吻合口瘘周围血运,利于吻合口愈合,取得了较好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我院胸外科2005年1月~2009年12月期行食管癌切除126例,本组病例中男89例,女37例,年龄42~77岁,平均62岁。
上段食管癌4例,中段食管癌75例、下段食管癌47例;所有患者术前均经X线钡餐造影、纤维胃镜检查,并经病理检查确诊。
1.2方法:所有上段食管癌均经左胸左颈切除并做胃食管颈部吻合术;中下段食管癌均经左胸切除,做胃食管弓上吻合术。
全组患者均常规做食管旁、隆突下、贲门旁和胃左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后将所有淋巴结做病理组织检查。
胃小弯清扫的方法:游离完贲门、胃大小弯后,在胰腺上显露出胃左动脉起始端,游离切断周围脂肪组织,裸露胃左动脉根部,结扎、切断之。
紧贴胃壁分离、切断和结扎胃左动脉的各分支,将胃左动脉全段及其周围淋巴结、脂肪组织整块切除送病理检查。
拟弓上吻合时,在贲门下夹一克口钳切断胃,留做过吻合器用;拟颈部吻合时于贲门下断胃,敞开胃断端止血,在胃被拉长状态下,敞开贲门胃断端切口,全层宽边内翻、间断缝合,缝闭胃断端切口,内翻缝合胃小弯侧,使之浆膜化,使胃成长管状。
再测量胃底能上提的高度,比较清扫后管状胃的延长值。
2.结果
清扫后胃延长5±2cm。
126例患者中胃左动脉旁淋巴结转移阳性22例(17.46%)。
全组无吻合口瘘发生,无手术死亡和住院死亡。
3.讨论
胃小弯清扫、胃管状成形后,胃的长度延长了,其意义:①有利于降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
吻合口瘘是食管癌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病死率高达50%以上。
影响吻合口瘘的因素较多,如患者的营养状况、肿瘤的分期和位置、有无并发症、术者的吻合技术、胃的血液供应情况和吻合口张力等。
其中吻合口处的血运和张
力是最为重要的因素 [1] 。
吻合口处的张力也影响其血液循环 [2] 。
胃小弯清扫、胃管状成形后制作的管状胃比传统折叠缩胃可延长5±2cm;使吻合口处无张力,本组无l例发生吻合口漏。
②由于胃有充足的长度,避免了幽门的过度上牵,减少了对肝胆系统的不良影响。
③管状胃体积、形状与食管相似,将其固定于食管床内,符合生理状态的特点,同时胃组织压迫填塞食管床,有利于减少术野的渗血。
④胃体积的减小,又位于食管床,对心、肺功能影响较小,使术后心、肺并发症减少。
胃左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有利于根治,淋巴结转移的因素有:肿瘤部位、食管旁、贲门旁和隆突下淋巴结的转移及术后病理分期,其中肿瘤部位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食管癌转移具有明显区域性,胸上段食管癌多经食管旁淋巴结向颈部淋巴结转移;胸中段食管癌则既有向上到胸上段食管旁、气管旁、颈深部及锁骨上淋巴结转移,也可向下至贲门旁、胃左动脉旁淋巴结等胃周淋巴结转移;胸下段则以下
行淋巴结转移为主 [3] 术后病理证实胃左动脉旁淋巴结转移阳性22例(17.46%),所以常规切除胃左动脉及其周围组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总之,在食管癌根治术中,胃小弯清扫、胃管状成形的这种改进有较好的优越性,操作简单、容易掌握,可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中国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第一分册.食管癌和贲门癌[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1.6.
[2]张灿斌,李简,郑建,等.胃管成形术在食管重建中的可行性研究[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23(3):175.
[3]胡杨李勇,解晨昊,等.食管癌手术中胃左动脉旁淋巴结切除的临床意义[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05年第5期:329-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