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与茶艺
中国茶道和茶艺区别

中国茶道和茶艺区别中国茶道和茶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两个重要部分,它们都与茶文化密切相关,但在实践方法、理论基础和追求目标等方面存在一些明显的区别。
一、实践方法的不同中国茶道注重的是沏茶的艺术表现,强调茶叶的选用与煮茶的技法。
在中国茶道中,茶师要经过长期的学习和修炼,掌握茶叶的品质、水的质量、沏茶的温度和时间等方面的知识。
他们在沏茶过程中,注重水的温度、茶叶的量、冲泡的时间和技巧等细节,以达到让茶叶发挥最佳口感的目的。
而茶艺更强调的是以茶会友,注重茶的陈列、品尝过程和茶具的摆放。
在茶艺表演中,茶艺师通常会使用各种茶具、茶盘和茶道具等,通过巧妙的手法和艺术的构思,使茶艺表演成为一种高雅的视觉艺术享受。
二、理论基础的不同中国茶道有严格的规范和流派,其理论基础主要源自《茶经》等古籍。
茶道师傅在学习茶道的过程中,需要深入研究古代文献,了解茶的种类、性能、煮茶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并通过实践来不断的改进和提高。
而茶艺则更注重个人的创新和艺术表现。
茶艺师傅可以根据不同的场合和需求,灵活运用茶具、花艺、音乐和舞蹈等元素,使茶艺表演更具个性化和艺术性。
三、追求目标的不同中国茶道追求的是以茶入道,通过茶的沏煮和品鉴来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茶道通过传统的礼仪和仪式,让人们在茶的香气和陶冶性情的过程中,修养身心,追求内心的宁静与美好。
茶艺更注重的是展示和欣赏的效果。
茶艺表演师傅在表演过程中,通过个人的技巧和艺术构思,使观众在享受茶的美味的同时,也能欣赏到茶艺师傅所展现出的精湛技艺和独特的创意。
总之,中国茶道和茶艺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实践方法、理论基础和追求目标等方面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
茶道注重的是茶的艺术沏煮和品鉴,追求内心的宁静与美好;而茶艺更强调的是茶与艺术的结合,通过艺术表演来展示茶的美感和带给人们视觉上的享受。
无论哪种形式,茶文化对于中国人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体现了人们对生活品质和审美追求的追求,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珍贵瑰宝。
茶艺的名词解释

茶艺的名词解释茶艺是一门古老而独特的中国传统艺术,它以茶为媒介,通过泡茶、品茶的过程展示美学、礼仪、哲学等多个方面的文化内涵。
在茶艺中,有许多专有名词,本文将对其中的一些名词进行解释。
1. 茶道(Chadou)茶道是茶艺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使用和品味茶的方式和流程。
茶道强调的是心境和仪式感,注重参与者对茶叶、茶具、水和环境的细致观察和感受。
茶道包括烧水、准备茶具、掌握泡茶的技巧以及品尝茶的仪式。
2. 泡茶(Paocha)泡茶是指将茶叶与开水进行冲泡、沏煮等处理的过程。
在茶艺中,泡茶是一门艺术,既追求茶叶的香气和口感的最佳表现,又注重茶的外观和沏茶的仪式。
泡茶的温度、时间和水质等都对茶的味道和品质产生重要影响。
3. 茶具(Chaju)茶具是指用于泡茶、品茶的工具和器具。
不同种类的茶具有着不同的形状和用途。
常见的茶具包括茶壶、茶杯、茶盘、茶匙、茶盒等。
茶具的选择要根据茶的种类和品味来搭配,以使茶的特点得以充分展现。
4. 茶叶(Chaye)茶叶是茶艺的核心,它是用来泡制出茶水的原料。
茶叶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比如绿茶、红茶、白茶、黄茶、乌龙茶等。
每种茶叶都有其特有的风味和香气,茶艺师需要根据茶叶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泡茶方法。
5. 品茶(Pincha)品茶是指品味和欣赏茶的过程。
在茶艺中,品茶不仅仅是对茶水的味觉体验,更是对茶叶的视觉、嗅觉和口觉的综合感受。
品茶需要有专注的心态和细致的感知能力,通过观察茶的色泽、闻香、品香、品茶汤、饮口等环节来体验茶的魅力。
6. 茶汤(Chatang)茶汤是指泡好的茶水。
茶汤的色泽、清澈度和香气是评价茶品质的关键指标。
不同种类的茶汤有不同的色泽和味道,品味茶汤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茶叶的特点和品质。
7. 高山茶(Gaoshancha)高山茶是一种生长在高海拔山地的茶叶。
由于海拔高、气候寒冷,高山茶叶生长缓慢,富含丰富的多酚和氨基酸,因此具有独特的香气和口感。
高山茶以台湾阿里山茶、日本富士山产茶等著名。
中国茶艺和茶道精神

中国茶艺和茶道精神中国茶艺与茶道精神中国茶艺与茶道精神是中国文化中独特而珍贵的传统,它们不仅代表着一种饮茶的方式,更融合了哲学、礼仪、艺术和品味的价值。
茶艺与茶道的发展历史悠久,深受人们喜爱,在传承中不断演变与创新。
本文将从茶道的起源、茶艺的发展、茶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以及茶道精神的核心价值等方面,探讨中国茶艺与茶道精神的特点与影响。
一、茶道的起源茶道起源于中国,可以追溯到公元三世纪的东汉时期。
据史书记载,当时的中国人将茶叶饮用作为一种药物,具有清心明目的功效。
茶叶的烹饪和饮用方法逐渐发展起来,并逐渐形成了一种具有精神内涵和仪式感的活动,即茶道。
茶道最初以寺庙为中心,作为一种禅修的方法而被发扬光大。
茶道强调内心的宁静与平和,在繁忙的生活中获取平衡与心灵的寄托。
茶道注重和谐、敬意和互动,具有独特的礼仪和仪式,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二、茶艺的发展与演变茶艺是指烹茶和品茶的技巧和艺术。
在中国古代,茶艺被认为是一种高尚的表达方式,而非仅仅是饮茶的行为。
通过不同的工具、烹茶方式和品茶方式,茶艺师们展示了他们对茶叶的热爱和追求,以及对品味和审美的追求。
随着时间的推移,茶艺逐渐成为一门专业的技艺,并在宋代达到高峰。
宋代的茶艺强调精细和技巧,对茶具和茶品的选择有着严格的标准。
茶艺师通过独特的动作和仪态,使茶叶展现出最佳的色泽、香气和口感。
近代以来,茶艺逐渐被赋予了更多的民间色彩,并在中国的城市和农村得到普及。
许多茶艺师通过创新和融合不同的文化元素,使茶艺更加多样化和丰富。
如今,茶文化节、茶艺表演和茶叶品鉴会成为了茶文化传承和推广的重要形式。
三、茶与中国文化的关系茶在中国的地位可谓独一无二。
中国是茶的发源地和产茶大国,茶文化贯穿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茶叶的种类繁多,茶具的制作多样精美,茶艺的技巧和礼仪等诸多元素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体现在许多方面。
首先,中国茶文化与道德伦理有紧密的联系,茶道精神以自律、自然和与人为善为核心价值观。
茶艺与茶道茶文化的关系

茶艺与茶道茶文化的关系茶艺与茶道目前海峡两岸茶文化界对茶道的定义也不统一,笔者认为,茶道是以修行得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包含茶艺、礼法、环境、修行四大要素。
茶艺是茶道的基础,是茶道的必要条件,茶艺可以独立于茶道而存在。
茶道以茶艺为载体,依存于茶艺。
茶艺重点在艺,重在习茶技艺,以获得品茗最佳口感和审美享受;茶道的重点在道,旨在通过茶艺修心养性、参悟大道。
茶艺的内涵小于茶道,茶道的内涵包容茶艺。
茶艺的外延大于茶道,其外延介于茶道与茶文化之间。
茶道的内涵大于茶艺,茶艺的外延大于茶道。
笔者反对将茶艺、茶道视为一体两面的观点。
蔡荣章先生在《现代茶思想集》中说:我认为茶道、茶艺都可以表示茶艺在文化上的内涵,无需因使用的名称强加解释其差异。
但可以因为使用的场合分开使用不同的名称:如要强调有形的动作部分,则使用茶艺,强调茶引发的思想与美感境界,则使用茶道。
王玲女士亦说:茶艺与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
我们这里所说的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我们这里所说的道,是指艺茶过程中所贯彻的精神。
有道而无艺,那是空洞的理论;有艺而无道,艺则无精、无神。
茶艺,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规律、本源与本质,它经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你却完全可以通过心灵去体会。
茶艺与茶道结合,艺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
[13]蔡荣章、王玲都以为茶艺、茶道的外延一致,两着相互依存。
然而茶艺、茶道的内涵、外延均不相同,应严格区别二者,不要使之混同。
茶艺与茶文化“文化”的定义莫衷一是,因而对茶文化的理解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既有广义的理解,也有狭义的理解。
与茶艺一样,笔者对于茶文化也取狭义的理解,认为茶文化是茶事活动中所形成的精神文化。
不仅如此,笔者还主张,茶文化是茶学的一部分,它与茶科技、茶经贸鼎足而三,共同构成茶学。
茶学横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两大领域,茶文化是茶学中的人文科学部分。
茶艺与茶道有何关系

茶艺与茶道有何关系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喝茶是寻常百姓家很普通的一件事,普通的一件事却蕴涵着大道理,这个大道理的表征就在于茶艺,艺是“表”,是整个喝茶过程中的形式表现,在整个喝茶过程的形式表现中所看不见的内在部分,就是道。
艺与道互为表里,是喝茶的大道理。
茶艺的形式表现称为行茶法,分为三个阶段,简称“三段”。
一、准备阶段;二、操作阶段;三、完成阶段,这三段是行茶的程序。
准备阶段的工作,做得是否完善、周到,将影响到您在操作阶段所表现出的过程,是否顺畅优美,您的操作顺畅优美,就会得到观众的赞赏。
因此,三段也犹如“三世因缘”,前世、今生、来世,“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因果论是科学的。
准备阶段是前世,操作阶段是今生,完成阶段是来世,有充分的准备,才会有优美的表现;有优美的表现,才会有完美动人的圆满结果。
先来谈谈准备阶段,也可说是茶艺的准备工作,准备工作的充分是整个茶艺表现圆满成功的基础。
准备阶段在行茶的过程中,是属于过去式,就人生来说犹如前世,前世造的因,将是您现在的果报。
在正式操作表演之前,用心认真地做准备工作,在客人来临前的所有工作,因各种情况决定准备工作的多寡;但必须准备到能使操作工作顺利进行、完美为准。
茶艺的准备阶段,即准备工作,分两个部分:一有形部分,格物致知。
二无形部分,诚意正心。
一有形部分的“格物致知”物致知,“格物”就是把事物彻底分析,进入大自然中,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感通于外物,体会不同生命背后相似的生命内在;“致知”就是把事物彻底了解,顺应大自然的循环,领悟到作息正常对身体的好处。
“格物致知”用现代话来说,就是“科学”,是著重于物质部分,是属于客观外在的经验学习,是知识、是外向性。
所有看得见的东西,都应该以“科学发展观”来落实,并且要以“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和态度来对待事事物物。
二无形部分的“诚意正心”诚意正心,“诚意”首先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没有半点虚伪不实;诚意之后,才能端正自己的思想,清心正意,就是“正心”,达到正心之后,才是修养的基础。
中国茶道茶艺区别

中国茶道茶艺区别中国茶道与茶艺的区别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经历了千百年的积淀与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茶道和茶艺。
茶道与茶艺虽然都与中国的茶文化紧密相关,但它们在意义、特点和表达方式上有着明显的区别。
一、茶道的含义与特点茶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古老的礼仪文化的体现。
茶道注重茶与人的和谐共处,它讲究行为端庄、仪态优雅。
茶道的目的在于通过沏茶、品茶等仪式来表达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敬意。
茶道是一种精神追求,它更强调内心的修养和静心体验。
在茶道中,人们可以通过品茶、泡茶、聆听茶香等活动,沉静内心,寻求心灵的宁静与平和。
茶道强调的是沉浸在茶香、茶味之中的感受和体验,追求的是一种超脱尘世的状态。
二、茶艺的含义与特点茶艺是茶文化的表演形式之一,它注重的是技巧和艺术性的展示。
茶艺在茶道的基础上,通过独特的技巧与形式,将茶的品饮过程变得更具观赏性和艺术性。
茶艺的表演形式多样,可以包括泡茶、倒茶、舞茶等,茶艺师通过巧妙的动作、灵活的手法,将茶的繁琐过程变得流畅自然,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
茶艺注重对茶具的运用,追求的是视觉和听觉的艺术体验。
茶艺强调的是技巧与表演,更偏向与外在的形式美和审美效果。
茶艺师需要经过专门的训练,掌握茶具、茶艺道具的使用和操作技巧,以及茶的知识和鉴赏技巧。
茶艺的目的在于通过表演和展示,向观众传递茶的美感和文化内涵。
三、茶道与茶艺的结合虽然茶道和茶艺有着明显的区别,但在实践中它们经常是相辅相成、互相交融的。
茶道和茶艺的结合,使得茶的品饮变得更加完整丰富。
茶道强调的是心境和修养的体验,而茶艺则强调的是技巧和表演的艺术性,两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在茶道中融入茶艺的元素,能够让茶道的仪式更加生动有趣,增加观众对茶文化的关注和兴趣。
而在茶艺表演中注重茶道的内涵,能够让茶艺不仅止于形式,更具有精神和文化的内蕴。
总结起来,茶道与茶艺虽然有着明显的区别,但它们共同呈现出中国茶文化的魅力。
茶道注重的是心境和内心的修养,通过茶的品饮来达到与自然和谐共处;而茶艺更注重的是技巧和表演,通过茶艺的形式和艺术性来展示茶的美感。
中国茶道为什么不是茶艺

中国茶道为什么不是茶艺茶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韵味和内涵在世界范围内广为人知。
虽然与茶艺有着相似的主题,但茶道与茶艺在理念、形式和文化背景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从茶道的特点、历史沿革以及中国茶道的文化传承等方面,探讨中国茶道之所以不同于茶艺的原因。
首先,茶道强调心境与修身养性,而茶艺则注重技艺和技术。
茶道崇尚“敬茶、品茶、斟茶、品雅、修德”的理念,强调通过泡茶、品茶与他人共同享受茶香、体味良好的茶汤,感受自然之美与人文之雅。
茶道的核心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与顺应,尊重和珍视每一片茶叶的生命力。
而茶艺则更注重茶具的制作、茶叶的选用和日常的茶具保养等技术性方面。
茶艺师通过掌握一系列独特的茶艺技巧和方法,将茶叶的色、香、味、形融合得完美无缺,展现给茶客一个精致的视觉和味觉享受。
茶艺更加注重技术的运用,追求“工”和“巧”的技巧性,而茶道则更注重“心”和“人”的内涵。
其次,茶道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与独特的文化背景。
茶道作为一门文化艺术,源远流长,具有着丰厚的历史积淀。
自东汉以来,茶道逐渐与中国传统哲学、宗教和文学艺术相融合,形成独特的文化体系。
茶道的精神内涵强调“以茶为媒,以茶为桥”,将茶与各种文化符号相结合,表达人们对自然、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而茶艺则更加注重实用性与技巧性,强调茶具的制作和茶艺技巧的运用。
茶艺在茶叶制作和茶具设计等方面更加注重创新,着重展示茶叶的品质与味觉效果。
再次,茶道注重的是仪式感与内涵的传递,而茶艺更倾向于娱乐与消费。
茶道强调礼仪与仪式感,要求茶客在泡茶、品茶的过程中遵守一定的礼节和规矩。
茶道通过仪式的繁琐与形式的精致,传递一种庄重、恬淡和虚静的思维方式,帮助人们在现代繁杂的生活中找到心灵的安宁。
茶道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心灵的升华。
而茶艺则更偏向于商业和消费需求,强调追求现代人群对生活品质和刺激的追求。
茶艺通过创新的茶艺表演和多样的茶具设计,通过商业化的手段满足人们对于新奇和娱乐的需求。
中国茶文化茶艺与茶道

中国茶文化茶艺与茶道中国茶文化,是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之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茶艺与茶道作为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人们对茶的敬重和热爱。
本文将从茶的起源、茶文化的发展、茶艺和茶道的内涵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茶的起源及茶文化的发展茶的起源可追溯至公元前2737年的中国古代。
相传,中国古代圣贤神农尝百草,发现一种有瘦肉菜味的泡水能解疲劳的植物,便将其命名为茶。
茶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从最初的药用植物逐渐演变为一种有饮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文化载体。
茶文化的发展与中国古代的文明发展密不可分。
古代诗人陆羽在《茶经》中系统总结了茶的分类、加工、品鉴和泡制等技艺,奠定了中国茶道的基础。
唐代的陆羽茶经成为茶学的经典之作,对日本茶道、韩国茶道乃至世界茶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茶艺的内涵与传承茶艺是将茶与艺术相结合的一门综合性学科,通过泡茶、品茗、赏茶等方式,展现茶的美、情和意境。
茶艺强调的不仅仅是茶的品质和口感,更注重茶师的修养、仪态和礼仪。
茶艺要求茶师有独特的审美观和品鉴能力,能够将茶的品质、香气、色泽和口感等因素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估,并将其表达给茶友。
茶艺的传承主要通过师徒传承和学院教育两种方式。
师徒传承是茶文化中最古老、最重要的传承方式,通常由资深茶艺师将自己的经验和技艺传授给学徒。
学院教育则为茶艺技能的系统学习提供了途径,许多高校都设有茶艺专业,并引入了茶学、品茶等课程。
三、茶道的哲学与实践茶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它不同于日本的茶道,是以茶为载体,以礼为基础,以和为贵的文化修养形式。
茶道注重礼仪,强调平和、谦逊、自然的生活态度,通过泡茶、品茶的过程,达到心灵与身体的和谐。
茶道的实践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巧,包括茶具的选择与摆放、茶席的布置与点缀、茶的选用与冲泡等。
参与茶道的人需要细心地品味茶香,借助自身的感受,领略茶的纯净与自然。
茶道在当代社会得到了广泛的传承与发展,茶道协会、茶道培训机构等层出不穷,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茶文化爱好者参与其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艺中国茶的艺术,萌芽于唐,发皇于宋,改革于明,极盛于清,可谓有相当的历史渊源,自成一系统。
中国的民族性,自然谦和,不重形式。
所以不管是唐代的茶经,宋代的大观论茶,或明代的茶疏,文中所谈仅是通论,一般人民将饮茶融成生活一部份,没有什么仪式,没有任何宗教色彩,茶是生活必需品,高兴怎么喝,就怎么喝。
饮茶所讲究的是情趣,如「披咏疲倦」、「夜深共语」、「小桥画舫」、「小院焚香」,都是品茗的最佳环境和时机,「寒夜客来茶当酒」的境界,不但表露出宾主之间的和谐欢愉,而且蕴蓄着一种高雅的情致。
所以中国人有中国人特有的气质,而中国人的饮茶方式及内涵亦自有其传统的精神。
品茶之四大特色是具备:有「酸甜苦涩调太和」的中庸之道有「朴实古雅去虚华」的行俭之德有「奉茶为礼尊长者」的明伦之礼有「饮罢佳茗方知深」的谦和之行中国人不太随意高谈茶道,因为中国人对于「道」的认识和理解是有着相当的崇高与尊重的意味。
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同时也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很大,无为而顺乎自然,形而上才可曰道,形而下则为器矣。
所以在悠久的历史生活中,茶与中国民族相结合,受着中国人一贯的哲思想和生活方式所支配,简言之即「顺其自然」及「致中和」,这是中国茶艺的真髓。
日本承袭我国文化遗绪,一切典章、文化制度,受唐朝影响最深。
唐时佛学盛行,佛家以茶代酒之风由中国传入日本。
日本茶道,又称禅茶,其精神在于利用茶净化心灵,提神醒脑的特性,使饮茶者的心神,暂时革除一切俗务杂念,以期直扣人的本相,即是达到所谓本来面目赤子之心的境界,因为必需藉假炼真,所以对于环境的布置、器物的使用,要求的水准极高,茶屋必须外幽雅清寂,古木参天,奇石、古董,排列有序,内面必须玩物古董、瓶花名画,器皿烧制精巧华丽,高雅实用,主客态度必须平和谦逊,心无杂事,正襟危坐,虔诚授受。
饮茶问之交谈,腔调馨欬,均须合体。
日人认为这种心境为和、静、清寂的总和,如茶屋是代表宇宙万物经过过滤净化后,唯一可赘凭借的象征物,人一旦介身其中,一方面慢慢品尝苦涩的茶味,此情此景正是物我文融,天人合一,是用一种无意识的境界,藉以了悟永恒的价值。
但是以禅的意义来说,茶道本身毫无意义,因为禅的特色是喜悦、诚摮、自由。
茶道仪式,完全违背这种本意。
日本茶道,流派虽多,但受陆羽茶经影在仪式器具布置上做工夫为多,对茶本身研究较少,在基本上已是舍本逐末。
更由于日本将茶道视为婚嫁习尚。
女子多习茶道禅的意义更为消失,在今日,日本茶道只剩下学习礼仪维护传统两种目的。
中国知「道」而不轻言「道」,日本不知「道」而言「道」,(日本是个格偏狭爱走极端的民族,将「茶道」带进诡秘的境界,似乎有点走火入魔),中国不愿刻意追求而流于形上,一切顺其自然;日本拼命摹仿,追求各种境界而流于形下而不自知。
惬意、自然、朴拙,正是中国人饮茶的写照。
中国茶艺的定义中国茶艺实为一门饮茶艺术,是艺术性的饮茶,它包括选茶、备器、择水、取火、候汤、习茶的程式和技艺。
因而茶艺本身并无很多玄想的东西。
有些人有意将茶艺搞得神乎其神,给人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
古代中国茶艺见识杜育的《荈赋》中有对于茶艺的描写,如择水:“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择取岷江中的清水;选器:“器择陶简,出自东隅”,茶具选用产自东隅(今浙江上虞一带)的瓷器;煎茶:“沫沉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
”煎好的茶汤,汤华浮泛,像白雪般明亮,如春花般灿烂;酌茶:“酌之以匏,取式公刘。
”用匏瓢酌分茶汤。
《荈赋》所描述的,是中华茶艺的雏形,且茶艺发源于巴蜀。
王褒《僮约》中的“烹荼尽具”便是规定在家中来客之后烹茶敬客。
南朝宋人何法盛《晋中兴书》记:“陆纳为吴兴太守时,卫将军谢安常欲诣纳,……安既至,所设唯荼、果而已。
”陆纳以茶和水果待客。
南朝宋人刘义庆《世语新说?纰漏》记:“任育长年少时,甚有令名。
……坐席竟,下饮,便问人云:‘此为荼,为茗?’”客人入坐完毕,便开始上茶。
同书还记:“晋司徒长史王蒙好饮荼,人至辄命饮之,士大夫皆患之。
每欲往候,必云今日有水厄。
”王蒙:“人至辄命饮之”,这是他好客的表现。
弘君举《食檄》:“寒温既毕,应下霜华之茗,三爵而终。
”客来到来,见面寒暄之后,先请饮三杯茶。
客来敬茶不仅是世俗的礼仪,昙济和尚也是以茶待客,道俗相同。
于此,中国茶艺也就成为一种生活中接待客人的形式而已,讲些写实的茶事话题是茶艺必要的基础,客来敬茶在两晋南北朝时成为中华民族普遍的礼俗。
并不是现在的一些茶艺茶道组织讲的那样神乎其神。
中国茶艺基本内涵中国茶艺是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
就形式而言,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
品茶、先要择,讲究壶与杯的古朴雅致,或是豪华庄贵。
另外,品茶还要讲究人品,环境的协调,文人雅士讲求清幽静雅,达官贵族追求豪华高贵等。
一般传统的品茶,环境要求多是清风、明月、松吟、竹韵、梅开、雪霁等种种妙趣和意境。
总之,中国茶艺是形式和精神的完美结合,其中包含着美学观点和人的精神寄托。
传统的茶艺,是用辩证统一的自然观和人的自身体验,从灵与肉的交互感受中来辨别有关问题,所以在技艺当中,即包含着我国古代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又包含了人们主观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寄托。
中国茶艺的分类1、从方位上可分为东南西北中五大区的区域性茶艺表达形式。
其中以南区(两广和福建台湾)最为突出。
2、从历史上可分六大时期,即汉唐时期为官品;宋代为文品;明清时期为艺品;民国时期为质品;新中国6、70年代为杂品;当今时期为视品。
3、从生活方式上可分为宫廷、民俗、文士、雅术四大类别的人群等级。
有人也认为这算作流派式分类。
4、从传统流派上可分为九大门派,分别是为汉代司马派(流行于中原,重茶品。
已失传);隋朝袖饮派(流行于江浙,重品茶方法。
已失传);唐代峨眉派(流行于四川,重养生。
传承至今);唐代禅派(流行于佛教界和浙江地区。
传承至今);宋代工夫派(流行于福建和广东,因两地区为当时中国文人流放地区,文人温茶有的是时间,从而这种茶艺术随之而诞生。
传承至今);明代征派(流行于北京及关外,起始人为文征明,征派茶艺被当今书画界视为一种境界,非则不入。
传承至今);清代徽派(流行于安徽和北方,属品茶之大方和随意性的代表,即后来看到的北京大碗茶等样式。
传承至今);民国时期长流派(流行于湖南、湖北一带,与当今的长嘴壶茶艺近似。
已失传);现代时期的道派(流行于道学界,重养生。
)5、从现代中国茶艺组织上讲,被确立为合法的专业茶艺组织的有:浙江太极茶道;台湾天福陆羽茶艺;四川峨眉派茶道;陕西林治茶艺;北京老舍茶艺共五家。
(合法组织是指经国家教育、民政、工商、文化等相关织组管理部门审批,取得对自身茶艺可以进行对外传播资格的。
取得了国家要求的相关经营许可证的。
)茶道【茶道历史】“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益的一种和美仪式。
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
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
当时社会上茶宴是一种很流行的社交活动。
唐吕温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对茶宴的优雅气氛和品茶的美妙韵味,作了非常生动的描绘。
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称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
对茶饮在修身养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宋徽宗赵佶是一个茶饮的爱好者,他认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闲和宁静、趣味无穷:“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
中澹闲洁,韵高致静......”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品味人生,达到精神上的享受。
喝茶:将茶当饮料解渴。
品茶:注重茶的色香味,讲究水质茶具,喝的时候又能细细品味。
茶艺:讲究环境、气氛、音乐、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等。
【中国茶的发展】茶在我国的传播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然而,世界上的茶树原产地并不是只有中国一个,在世界上的其它国家也发现原生的自然茶树。
但是,世界公认,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有着卓越的贡献,这主要在于: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把它发展形成为我国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并且逐步地传播到中国的周边国家乃至整个世界。
〖秦汉以前〗:巴蜀是中国茶业的摇篮顾炎武曾道:“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认为饮茶是秦统一巴蜀之后才开始传播开来,肯定了中国和世界的茶叶文化,最初是在巴蜀发展起来的。
这一说法,已为现在绝大多数学者认同。
巴蜀产茶,可追溯到战国时期或更早,巴蜀已形成一定规模的茶区,并以茶为贡品.关于巴蜀茶业在我国早期茶业史上的突出地位,直到西汉成帝时王褒的《童约》,才始见诸记载,内有“烹荼尽具”及“武阳买茶”两句。
前者反映成都一带,西汉时不仅饮茶成风,而且出现了专门用具﹔从后一句可以看出,茶叶已经商品化,出现了如“武阳”一类的茶叶市场。
西汉时,成都不但已形成为我国茶叶的一个消费中心,由后来的文献记载看,很可能也已形成了最早的茶叶集散中心。
不仅仅是在秦之前,秦汉乃至西晋,巴蜀仍是我国茶叶生产和技术的重要中心。
〖三国两晋〗:长江中游成为茶业发展壮大秦汉时期,茶业随巴蜀与各地经济文化而传播。
首先向东部、南部传播,如湖南茶陵的命名,就是一个佐证。
茶陵是西汉时设的一个县,以其地出茶而名。
茶陵邻近江西、广东边界,表明西汉时期茶的生产已经传到了湘、粤、赣毗邻地区。
三国、西晋阶段,随荆楚茶业和茶叶文化在全国传播的日益发展,也由于地理上的有利条件和较好的经济文化水平,长江中游或华中地区,在中国茶文化传播上的地位,逐渐取代巴蜀而明显重要起来。
三国时,孙吴据有东南半壁江山,这一地区,也是这时我国茶业传播和发展的主要区域。
此时,南方栽种茶树的规模和范围有很大的发展,而茶的饮用,也流传到了北方高门豪族。
西晋时长江中游茶业的发展,还可从西晋时期《荆州土记》得到佐证。
其载曰“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说明荆汉地区茶业的明显发展,巴蜀独冠全国的优势,似已不复存在。
南渡西晋之后,北方豪门过江侨居,建康(南京)成为我国南方的政治中心。
这一时期,由于上层社会崇茶之风盛行,使得南方尤其是江东饮茶和茶叶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我国茶业向东南推进。
这一时期,我国东南植茶,由浙西进而扩展到了现今温州、宁波沿海一线。
不仅如此,如《桐君录》所载,「西阳、武昌、晋陵皆出好茗」,晋陵即常州,其茶出宜兴。
表明东晋和南朝时,长江下游宜兴一带的茶业,也著名起来。
三国两晋之后,茶业重心东移的趋势,更加明显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