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教育智慧
中国古代的教育智慧

中国古代的教育智慧尽管我认为我们这个民族缺乏良好的理论修养,但我也认为中国历史上还是有许多心灵丰富和细腻的智者。
在中国古代那个宁静、舒缓的社会,一些眷注心灵的精神贵族,在一些重大的思想领域细心揣摩,千锤百炼,打磨出不少微言大义的隽言秀语,虽有局限,但确也有不少智慧的光芒。
无论是在永恒经典的“四书”之中,还是在荀子的《劝学》,老子的《道德经》中,更不用说我国最早的教育专著《学记》和唐时韩愈的《师说》之中,都有我们今天在教育领域中进行理论创造的源头活水。
中国古代的教育智慧集中体现在对于教育及其学习的意义的阐发上,也体现在对高品质的教育过程所具有的特质的把握上。
中国古代思想家都重视教育的作用。
孔子认为,“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孔子家语》)。
这实质上强调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宋代理学家张载别开生面地提出了“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两层人性论。
“天地之性”是本然之善性,“气质之性”则是后天形成的有美恶智愚之别的性。
他又认为,“为学大益,在自能变化气质。
”(《理窟·义理》)“有气质恶者,学即能移。
”(《理窟·气质》)。
明代学者王廷相又重申“习与性成”的命题,强调“习”在人的个性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孔子说:“学则不固。
”(《阳货》)学习是使人去固解蔽的重要手段,它可使人消除偏见,不固执。
王充说:“如无闻见,则无所状。
”又说“实者圣贤不能性(生)知,须任耳目以定以定情实。
”(《实知》)荀子说:“多闻曰博(广博),少闻曰浅(浅陋);多见曰闲(渊深),少见曰陋(浅薄)。
”(《修身》)“不记,则思不起。
”“能记得便说得,说得便行得,故始学亦不可无诵记。
”(张载《理窟·义理》)“记诵者,学问之舟车也。
人有所适也,必资乎舟车。
”(章学诚《文史通义·内篇三》)如《学记》所说:“记问之学,不足以为师。
”“书多阅而好忘者,只是理未精耳,理精则须记了无去处也。
”(张载《理窟·学大原上》)泛道德主义是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特征。
道德经的教育指导智慧

道德经的教育指导智慧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不仅对于个人修养和处世原则有启示,也对于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
道德经中的教育指导智慧,可以帮助指导我们在教育过程中的思考和实践。
以下是几个值得关注的教育指导智慧:1. 尊重个体特点道德经强调“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告诉我们每个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着独特的特点和潜力。
在教育中,我们应该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发掘和培养他们的优势和潜能。
这需要我们关注个体的全面发展,不将他们同质化对待,而是通过个性化的教学和关怀,帮助他们发挥最大的潜力。
2. 引导自主研究道德经中提到:“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这意味着真正的智慧来自于自主发现和体验,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他人的观点。
在教育中,我们应该抛弃一味灌输的方式,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通过开放性的问题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引导他们主动地思考和探索知识世界。
3. 培养素养和品德道德经强调“行己有耻”,提倡修身养德和培养良好的品德。
在教育中,我们不仅需要传授学科知识,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公民意识。
这包括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教导他们尊重他人、团结合作、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等。
通过创设良好的道德教育环境和示范行为,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品德和行为惯。
4. 追求内在平衡道德经中提到:“弱国强兵,以其无武之地”。
这告诉我们应当追求内在的平衡和和谐。
在教育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情绪管理能力。
这需要我们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提供安全和支持的研究环境,同时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情绪调控和应对困难的能力。
只有内在平衡的个体才能更好地面对外界挑战和追求全面的发展。
结论道德经中的教育指导智慧对于我们在教育中的思考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应该注重尊重个体特点、引导自主学习、培养素养和品德,以及追求内在平衡。
只有通过综合落实这些智慧,我们才能更好地培养出具有创造力、责任感和道德良知的新一代人才。
三字经中的育儿智慧

三字经中的育儿智慧《三字经》作为中国传统的启蒙教材,蕴含着丰富的育儿智慧,以下是一些分析:一、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 这几句指出人生下来本性都是善良的,但后天的学习和环境会使人产生差异。
如果不加以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改变。
教育孩子要持之以恒、专心致志。
这启示家长要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正确的引导。
二、培养良好的品德“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 把孝顺父母、敬爱兄长放在知识学习之前,强调了品德培养的优先性。
家长应注重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尊重长辈、关爱他人等良好品德,让孩子先学会做人,再追求知识的积累。
三、激励学习与勤奋“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 如同玉石需要雕琢才能成为精美的器物,人也需要通过学习才能明白事理。
这激励孩子要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家长也要鼓励孩子克服困难,勤奋进取。
四、注重榜样的力量“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 孟母三迁和窦燕山教子有方的故事,展示了父母为孩子创造良好成长环境和正确教育方法的重要性。
家长要以身作则,成为孩子的好榜样,同时积极引导孩子向优秀的人物学习。
五、强调循序渐进“为学者,必有初。
小学终,至四书。
” 学习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从基础的知识开始,逐步深入。
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应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和认知特点,不可急于求成,要帮助孩子打好基础,逐步提高。
六、培养广泛的兴趣“经既明,方读子。
撮其要,记其事。
五子者,有荀扬。
文中子,及老庄。
” 这里提到了多种经典著作,鼓励孩子广泛阅读,开阔视野。
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接触不同领域的知识,培养他们的多元兴趣和综合素养。
总之,《三字经》中的育儿智慧为家长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帮助家长在孩子的品德培养、学习引导、习惯养成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从中国古代诗词中汲取教育智慧我的教学反思

从中国古代诗词中汲取教育智慧我的教学反思从中国古代诗词中汲取教育智慧-我的教学反思教育是社会进步的基石,而教学则是教育的核心环节。
作为一名教师,我一直在探索如何更好地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智慧和素养。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古代诗词给予了我许多宝贵的教育智慧。
通过深入研究和思考,我从中汲取了许多对教学有效的启示。
本文将结合我的教学反思,分享我从中国古代诗词中所得到的教育智慧。
第一部分:学生尊重与关怀中国古代诗词中,蕴含着对学生的尊重与关怀。
诸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诗中,以华丽的描写表达了对学生们的期望:“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句诗启示我,作为教师,要以尊重的态度对待每个学生,给予他们无限的期望和鼓励。
作为反思,我意识到在日常教学中,我应该更多地展示对学生的关怀和理解。
我要用心倾听学生的需求和困惑,耐心解答他们的问题,并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和表扬。
只有真正理解并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才能建立起更有意义的教育关系。
第二部分:启发创新思维中国古代诗词中,常常蕴含着对创新思维的启示。
例如杜甫的《登高》一诗中,“乃见长安见尘雾,惟将旧物表深情。
”这句诗启示我,要教育学生具备创新思维,需要让他们认识到过去的经验和知识固然重要,但也要敢于面对新变革,敢于创新,敢于突破固有的框架。
在我的教学中,我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我通过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我推崇跨学科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进行融合,培养他们的多元思维和创新能力,帮助他们在未来面临各种挑战时,能够灵活思考并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第三部分:培养情感认同中国古代诗词中,常常融入了情感认同的元素。
例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的表达方式让人感受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共鸣。
这启示我,要培养学生对自然和文化的情感认同,使他们能够体会到自然万物、古代文化与自己的内心之间的联系。
作为反思,我积极营造情感认同的教学环境。
用心灌溉绽放希望古今中外老师无私奉献的教育智慧

用心灌溉绽放希望古今中外老师无私奉献的教育智慧用心灌溉绽放希望——古今中外老师无私奉献的教育智慧教育是阳光下最美的花朵,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
而这道阳光的力量,来自于那些默默奉献、倾注心血的老师们。
无论是古今中外,老师们用自己的智慧和爱心,用心灌溉孩子们的成长,让他们在知识的花海中绽放希望。
在本文中,我们将聚焦古今中外的老师,探索他们的无私奉献和教育智慧。
一、古代教育典范古代中国的教育史上,有许多令人敬佩的教育典范。
其中之一便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名教育家孔子。
孔子提倡了“教学相长”的原则,他认为教师应该与学生共同进步,亲自示范并倾听学生的声音。
他的教育思想强调“诗、书、礼、乐”的全面发展,并注重道德伦理的培养。
孔子的言传身教与学生的关系十分融洽,他的教育智慧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
另一个古代教育典范是古希腊的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提倡对话式的教学方法,他以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思考的能力。
他的智慧在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苏格拉底曾说:“我不是教给我的学生什么,而是教他们如何思考。
”这样的教育智慧激发了很多学生的潜能,并成为了西方教育的重要基石。
二、现代教育英雄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也能找到许多无私奉献的教育英雄。
他们用心呵护着每一个学生,用真诚引导他们的成长。
美国的教育家海伦·凯勒就是一个杰出的例子。
凯勒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致力于盲聋教育。
凭借自己的毅力和智慧,她成功地帮助了自己克服了失明和失聪带来的巨大困难。
而她的教育智慧让她能够理解其他聋哑盲学生的内心世界,并创造出一套适用于这些学生的教育方法。
凯勒的故事鼓舞着无数人,她用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让残疾学生拥有了希望与未来。
另一个例子是印度的教育家拉吉昂德·博塔。
博塔是一位克服了贫困和种姓歧视的教育工作者。
他创办了许多学校,专门为那些贫困和被忽视的孩子提供免费教育。
他的教育智慧在于了解孩子们的背景和需求,并为他们创造一个温馨、安全的学习环境。
智能中国智慧教育观后感

智能中国智慧教育观后感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智能教育已经成为了教育领域的一股新潮流。
本文将对智能中国智慧教育进行观后感,探讨其优势和不足之处。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智能教育已经成为了教育领域的一股新潮流。
智能教育是一种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的方式,它不仅可以提高教育的效率,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
智能中国智慧教育是智能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将中国的优秀教育资源和智慧传承下去。
通过智能中国智慧教育,学生们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取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自己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智能中国智慧教育的优势在于它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的
学习方式。
智能教育系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兴趣爱好,为学生推荐更加适合他们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让学生更加轻松地学习和掌握知识。
智能中国智慧教育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广泛的教育资源。
通过智能教育系统,学生可以便捷地获取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资源,包括课程、文献、讲座等,这有助于学生拓宽视野,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然而,智能中国智慧教育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智能教育系统并不能完全替代教师的作用。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知识,还可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其次,智能中国智慧教育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支持,这可能会导致一些贫困地区的学生无法享受到智能教育的优势。
综上所述,智能中国智慧教育是一种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的新方式,它具有很多优势,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对传统文化中教育智慧的认识

对传统文化中教育智慧的认识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允景洪小学徐艳萍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教育智慧,是一项长期的浩大工程,需要每一个人尤其是教育工作者自觉地扎实地付诸实施。
(一)以文化自觉为先导多年前,费孝通先生就主张每个民族都要通过文化自觉来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和他人的文化,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知道其文化的“来龙去脉”,找到本民族文化的“安身立命”之地,最终达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境界。
2010年8月10日《红旗文摘》刊发评论文章指出:“文化自觉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是对文明进步的强烈向往和不懈追求,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先决条件。
”素质教育说到底是用文化打好做人的基础,教育建基于文化,可以说教育改革的迷失主要是文化的缺失所致。
所以,只有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才会有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教育智慧的自觉。
(二)以固本培元为基础要了解中国古代的教育智慧,只从教育史学家那里知晓一言半语是不够的,必须系统深入地学习研究国学。
这既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教育智慧的需要,更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可谓固本培元。
笔者年轻时就喜欢上国学,曾研修过哲学和管理哲学专业,近几年来重点研究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两年先后完成了两部专著《经典亦时尚》和《中华教育智慧100》。
笔者在个人专著《经典亦时尚》中写道:“经典记载着历史,时尚展示着当下;经典代表着成熟,时尚意味着新生;经典标志着成功,时尚期待着考验。
经典曾经时尚,时尚可以经典。
否定经典,就是忘记历史;忽视时尚,就会忽视创新。
”这是笔者研究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最深刻的体悟。
我们要自觉学用中华经典,夯实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教育智慧的基础。
(三)以传承发展为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教育智慧,需要取其精华、剔除糟粕,将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付诸于人格塑造、智慧生成的实践过程之中。
中国古代教育智慧

中国古代教育智慧中国古代教育智慧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塑造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古代中国的教育智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的目标和价值观古代中国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古人强调德性的培养,认为一个人的品德和道德修养是最重要的,而智慧则是德性的表现。
古代中国的价值观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道德规范,注重培养人的公德心和集体意识,强调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倡导忠诚、孝敬、忍让、谦虚、勤奋、诚实等美德。
二、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古代中国的教育智慧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启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和体验来获取知识。
同时,古代中国教育注重让学生学以致用,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育的内容和体系古代中国的教育内容主要包括经典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训练。
经典文化是古代中国教育的核心,主要包括儒家经典、诗词歌赋等。
学生通过学习经典文化,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对传统价值观的认同和理解。
科学知识的传授也是古代中国教育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天文、地理、医药等方面的知识。
此外,古代中国的教育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如武艺、音乐、绘画等。
四、教育的制度和组织形式古代中国的教育智慧在制度和组织形式上也具有独特的特点。
古代中国采用了家庭教育、私塾教育和官方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育。
家庭教育是古代中国教育的基础,父母亲自教育子女,传承家族的价值观和职业技能。
私塾教育则是由私人设立的学校进行的,学生们聚集在一起学习,由老师传授知识。
官方教育则是由政府或官方机构主导的教育活动,主要培养官员和文人。
古代中国的教育制度注重选拔和培养人才,设立了科举考试等选拔机制。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教育智慧在目标和价值观、方法和手段、内容和体系、制度和组织形式等方面都有独特的特点。
这些教育智慧对于塑造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为后世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行不言之教”
环境对人的影响有时甚至大于教育 颜之推说: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 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 也。 学习不是简单地知识吸纳,更是价值的认同 颜之推: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
其所服。
父母的言行恰是对道理的诠释
颜之推:“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 薰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 自然似之。”
朱熹:下学可以言传,上达必由心悟。 (清)张行简《塾中琐言》:蒙徒颖悟,师 不能强使之开也,须自变化气质;经徒学力 ,师不能强使之充也,须自推拓器识(器量 见识)。始气质化,则颖悟自开矣;器识拓 ,则学力自充矣。 (清)王晫《松溪子》:读书听言,当自省 者四:不虚心,如以水沃石,一毫进入不得 ;不开悟,如胶柱鼓瑟,一毫转动不得;不 体认,如电光照物,一毫把捉不得;不躬行 ,如水行得车,陆行得舟,一毫受用不得。
教育不是技术,而是智慧 孟子曰:有如时雨之化者,有成德者,有达 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四者,君子 之所以教也。 (清)张行简《塾中琐言》:师严道尊,然亦视 其家教以为衡。若家教素宽者,骤裁以严,懦 弱之子必病,顽劣之子必逋。至家教素严者, 稍济之以宽,使其恋恋塾中,教理更易入。 教育不在近利,而在远效 (明)徐有贞《武功集》卷3:夫敬与严之 于施教,亦既至矣,又何宽之云乎?盖圣贤之 教人,固将以成其德而达其才也。成德而达才, 岂急切之能为哉?故必从容诱掖而渐摩熏陶之, 不求其近功而求其远效,不责其小就而责其大 成。
知识教育应从最基础开始
李渔《笠翁对韵》: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 。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雷隐隐,雾蒙蒙。 日下对天中。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清对 淡,薄对浓。暮鼓对晨钟。山茶对石菊,烟锁对 云封 。 唐彪:凡教童蒙,清晨不可即上书,须先令认字。 认不清切,须令再认,不必急急上书也。何也? 凡书必令学生自己多读,然后能背,苟字不能读 认,虽欲读而不能。读且未能,乌能背也?初入 学半年,不令读书,专令认字,尤为妙法。
教育不是给予而是引导 孟子曰: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 使人巧。 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 彀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 能者从之。 《学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 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 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荀子曰: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 之囋。
清人汪煊:读书不会疑,便是不会读;疑而不能悟, 亦是不会读。总是未尝用心去求得之病。 清人张行简《塾中琐言》:疑者悟之几,问者疑之启, 故学徒勤问者,鲜不成材,至再至三,万勿盛气相 加,阻其继进之路。
梁漱溟认为,大约可以说,中国人的教育 偏着在情意的一边,例如孝弟……之教; 西洋人的教育偏着知的一边,例如诸自然 科学……之教。这种教育的不同,盖由于 两方文化的路径根本异趣。 为什么中西方在教育方面会存在如此的差 异,其根本的原因在于中西方人对于人与 动物的本质区别的认识有着根本的不同, 西方人认为,理性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而中国人认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乃 是由于人有道德。
广博的学问是为师的基本素养 《学记》:记诵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教师尊严、威信不可亵渎 《荀子》: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 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 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 可以为师。故师术有四术,而博习不与焉。
清代崔学古《幼训》:夫夏楚扑责,非无威也;手恭 足重,非无仪也;而生徒往往不服者,何也?以稍 假言语耳。平日师生间,谈家常事,馆外事,问答 嬉然,亵矣。虽复威之仪,无庸矣。故除讲贯教训 外,不交一言,不示一笑,为立教第一。
七、“端蒙养 ”
早期教育决定了人的一生
《易经· 序卦》曰:“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 蒙者,蒙也,物之穉也。物穉不可不养也”。 明代吕德胜《小儿语》:儿小任情娇惯,大来负了亲 心,费尽千辛万苦,分明养个仇人。
明代吕坤《蒙养礼》:“万物之邪正,其几在始;易 恶至中,其几在慎始。……柏为屏,柳为盖,矫童 柳而使然,干老矣,字折无曲,况束燥薪乎?” 清代戴震《孟子字义疏证》:“人之初生,不食则死; 人之幼稚,不学则愚。”
中国传统教师的 教育智慧
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 胡金平
教育智慧就体现出教育工作者在活动中表 现出来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教育智慧是教育情感和教育思维相互作用 的产物。 教育思维是伴随着教育者对学生的感情进 行的。没有了教育情感,教育者在思考教 育问题时,就会不自觉地忘记学生的存在 教育需要投入精力和脑力,在教育中要情 思并用,在教育情感的伴随下进行教育思 维。 教育智慧又体现了文化的影响。
正面教育为主 幼儿记忆力最强,应注重记诵
朱熹:“多说那恭敬处,少说那防禁处。”
宋代秦观说:“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 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 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 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不勤。比数年来颇发 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 不如曩时十一二。”
清代张英《聪训斋语》:“幼年智识未开,天真纯 固;所读者虽久不温习,偶尔提起,尚可数行成 诵。若壮都是成功之路 《中庸》: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 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2、成人、成才都是人才 孟轲说,人皆可以为尧舜。 荀况说,涂之人可以为禹。 王阳明说,满街都是圣人。 《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 习相远。
六、天人合一,随性而教
人类最初的教育取法于自然,这就决定了教 育方法的形象化特征
清代陆世仪《论小学》:凡人有记性,有悟 性。自十五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 则多记性,少悟性;自十五以后,知识既 开,物欲渐染,则多悟性,少记性。故人 凡有所当读书,皆当自十五以前,使之熟 读,不但四书五经,即如天文、地理、史 学、算学之类,皆有歌诀,皆须熟读。若 年稍长,不惟不肯诵读,且不能诵读矣。 盖弟子读书,大约十岁以前有记性,以 后渐否。若令先读正文,虽子弟至愚,未 有不于十岁以前完过者,此亦读书之一法 。
二、人的发展取决于个体自觉
《孟子》: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 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 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 班固说:艺由己立,名自人成。 其人贤而师抑之,师之罪也。其人愚而师 强之,亦师之罪也。 (北宋)张载:教之而不受,虽强告之无 益,譬之以水投石,必不纳也。今夫石田, 虽水润沃,其干可立待者,以其不纳也。
清代郝培元《梅叟闲评》卷3 :“树木嫰小者不可芟 去其枝,芟去太早,树便不长,亦犹少小儿童, 督责太严,使无勃勃生趣也。” 王筠《教童子法》:“作诗文必须放,放之如野马, 踶跳呛嗥,不受羁绊,久之必自厌而收束矣 ”。 王筠《教童子法》:教弟子如植木,但培养浇灌之, 令其参天蔽日,其大本可为栋梁,即其小枝亦可 为小器具 。 清代王筠《教童子法》:有小才而锋颖者,可以取快 一时,终无大成就;有大才而汗漫者,须二十年 功,学问既博,收拢起来,方能成就,此时则非 常人所及矣,须耐烦。
清代石天基《训蒙辑要》:为师者,弟子之所 效法。其师方正严毅,则弟子必多谨饬;其师 轻扬佻达,则弟子必多轻诞。
清代崔学古《幼训》愿为父师者,教子弟, 只费自己口舌之烦,讲贯之详,督课制勤, 兼以自己持身之庄,出话之正,子弟见之, 自然知悚,断不在恐吓责扑间也。 清张行简《塾中琐言》:为师之道,端品为 先,模范不端,则不模不范矣。不惟立言制 行,随时检点,即衣冠瞻视,亦须道貌岸然 。
清代张行简《塾中琐言》:蚕眠桑而茧结,蜂饱花而蜜 成。初学于讲义文法,果能透熟,胸中无忧,不才 思充沛,万勿见其年长,强令搜索枯肠,适以荒课 程而销锐气。 天人合一,表明自然的规律与人的教育规律是相通 的 善教者,喻也 君子之教,喻也。 《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随性而教是最理想的教育
一、教育是一种“化人”的大智慧
生命教育是教育的本质 (明)蔡清:师也者,导之血而造其所以为人
者也,自有生人以来,不容一日无焉者也。
教育不是训练,而是“教”、“化”
(西魏)苏绰:潜以消化,而不知其所以然,此 之谓化也。然后教以孝悌,使人慈爱;教之以仁 顺,使人和睦;教之以礼义,使人敬让。 《魏源集· 默觚下》:教以言相感,化以神相感。 有教而无化,无以格顽,有化而无教,无以格愚。
吕德胜《小儿语》:老子终日浮水,儿子做了 溺鬼,老子偷瓜盗果,儿子杀人放火。
九、师者,人之模范也
既做经师,更做人师 《韩诗外传》:智如泉涌、行可以为表仪者, 人师也。 扬雄:师者,人之模范也。 宋代刘敞《公是集》卷38:故师者,非以 饮食望人之口也,非以财利钩人之心也,非 以权势制人之力也,非以名誉饰人之意也, 以仁为本,以礼为教,以乐为和,以信为符 ,使人乃诱然而归之,翕然而随之。
(清)汤鹏的《浮邱子》一书中也对当今所谓师提 出批评,同时对现今的师生关系进行揭露:师不出 于学而出于位,不出于教而出于恩,不出于宿昔而 出于邂逅,不出于洁白而出于贿赂,不出于心悦诚 服而出于号召,不出于担簦负籍以从而出于辗转攀 傅, 不出于析疑辨难而出于阿其所好,不出于老 成耆艾而出于年少而据要津之人。
(南宋)朱熹:心不定,故见理不得 。今且要读书,须先定其心,使之如 止水,如明镜;暗镜如何照物? (清)张行简《塾中琐言》:含蕊久 则其苞更大,其色更鲜,其谢较迟。
四、善教者总以诱掖奖劝为主
(清)张行简《塾中琐言》:先儒云:鞭 挞之下,不令儿辈生好念,即学徒秀玩不 一,亦有不得不齐以刑者,只须择一顽劣 ,惩一警众,却不必概施夏楚。 《塾中琐言》:塾徒越犯塾规,自应随时 警戒,至小有差忒(差错),却不必频加 督责,惟乘机讽以微言,使彼翻然改悔, 数则生厌,教亦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