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哲学精神的重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度中国化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简要对比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简要对比

视界观OBSERVATION SCOPE VIEW90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简要对比朱冠男(武警警官学院,四川,成都610213)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是影响当代中国人思维与精神的两大主要哲学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引入使得中国社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巨变,中国传统哲学则在方方面面影响着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我们才能顺利的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而中国传统哲学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传承必须坚持的根本。

本文尝试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进行简单比较,以便将来更好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差异与联系,为探究新时代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更好与中国传统哲学相结合,更好的指导实践做铺垫。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传统哲学;区别马克思主义从新文化运动后期传入中国开始,短短一个世纪的时间里,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以往不曾有过的思考国家和民族命运的世界观,给予了我们全新的拯救民族危难的方法论,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变。

我们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社会,在将来也会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中国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文化中所占的地位可以与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

中国传统哲学不仅渗透进中国其他文化的方方面面,更重要的是它已经深入到了中国人的生活,影响我们的日常。

即便是为孩童准备的《三字经》等古籍,也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哲学思想。

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中国传统哲学已经成为了中国人的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完全的“舶来品”,短短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与影响了中国人几千年的传统哲学实现了完美并行,共同影响着中国社会。

本文尝试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进行简单比较,以便更好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差异与联系,探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与中国传统哲学更好的结合,进而更好的指导实践。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十九世纪中期,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 9 No 2 1 .
导 , 且尤 其 需要 把 马 克思 主 义的 普遍 真理 同 中国革 盾论 》 篇 哲学 名 著 。这 两 篇 著 作 , 其 对 中 国革 命 而 两 就 命 的具 体 实际 相结 台 他认 为 , 克思 主义 哲 学 与 中 的经 验教 训从 思 想 路 线 和方 法 上所 作 的 潍 刻 的 哲 学 马 国的实 际相 结台 , 使这 种 哲 学在 内容 和形 式 上 都 要 总结 而言 , 会 就其 对马 克 思 主义认 识 论 和 辩 证 法 的基 本 发 生 蛮 化 , 的 内 容 被 大 大地 充 实 和 丰 富 了 , 它 在表 现 原理 的 阐述 的 完 整 性 、 明晰 性 和创 造 性 而 言 , 其 深 就 形式 上 也带 着 必 须有 的 中 国特性 中国 作 风和 中 国 气 ^浅 出 、 俗 易懂 的表 达 形 式 而 言 . 其 对 中 国革 命 通 就
导 中 国革命 和社 会 主义 建设 的伟 大 实 践 中 , 马克 思 象 的空 洞 的 马克思 主义 。因 此 , 马 克 思 主 义在 中 国 把 使 主义普 遍 原 理 同 中国革 命 和建 设 的具 悻 实践 相结 台 , 具 体化 , 之在 其 每一 表 现 中带 着必 须 有 的 中 国 的 特 使 创造 性 地 丰 富和 发 展 了马 克思 主 义及 其哲 学 , 成 了 性 , 是 说 , 照 中 国的 特点 去应 用 它 , 为全 党 亟 待 形 就 按 成 毛泽 东 思 想 和邓 小 平理 论 , 力地 推 进 了马 克 思 主义 了解 并 亟颁 解魂 的 问题 。关 于 “ 国化 含 义 , 有 ” 中 的 在这 哲 学 的 中 国化 , 为 指 导 中国革 命 和建 设 事业 的科 学 里 毛泽 东作 了十分 清楚 明确 的 表 述 。 成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纵深拓展何以可能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纵深拓展何以可能
的实现 ,保证了人 自我存在 的意义 。人 活在世上 ,是通过对于内在心性 的真 ( )善 ( )美 ( )来实 现 实 诚 乐 自己 的意 义 存 在 的 。换 言 之 ,人本 身就 是 自足 自满 的 意 义 主 体 与 价 值 实 体 ,这一 内在 自足 的人 ,是一不断发现 问题 、追寻意义与践履价值 的人 伦 社 会存 在 。对 人 的这 种 全 方 位 式 理解 奠定 了 马克 思 主 义 哲 学 与儒 家 哲 学 对 于 “ ” 如 何 发 展 问 题上 的相 通 性 ,这 就 是 注 重 人 的 自由全 面 的发 人 展 ,这对当今社会 的人 的发展也是具有指导性 意义的。在这种 相通性中 也存在着不同的偏倚 ,马克思主义哲学侧重的是人在社会实践 中实实在 在 的发展 ,而传统儒家更 多的偏 向于人的精神境界的发展 ,因此 ,这种 互补性不失为给马克思主义哲学在 中国的进一步 拓展提供 了理论空 间。 另外 ,二者都重视人的解 放,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视从 现实的角度通过实 践的方式改造客观世界 ,反对人 的异化 ,实现人的 自由解放 ;而儒家哲 学着重从人性 的高度探讨人的解 放,实现人的 内在超越 ,使 “ 人” 不为 物化。二者相得益彰 ,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化的进一步展开提供 了有 益 的 条件 。 其次 ,马克思 主义哲学与儒家哲 学都是基 于实践精神 的哲学。这种 基于实践精神的哲学之社会理想往往就在于对不合理 的社会 制度 、对剥 削与压迫的反抗 等。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 和首要 的范 畴是实践 ,这与 中国儒家传统哲学的契合度在一些范围内是相 当高 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赋予哲学家的任务包括两个方面 :解释世界和改造世 界 ,最终的落脚点 与 目标在于改造世界 ,变革不合理 的社会制度等等。儒 家哲学 自古 以来 提倡知识分子 的道德 实践 ,即 “ 格物 、致 知 、诚 意 、正心 、修 身 、齐 家 、治 国、平天下”,“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 世开太平 ” ,注重道德的践履 ,为 中华 民族 的发 展提供 了一 定的智力 资 源。儒 家哲学这种 “ 以天下 为己任 ”的情怀激励着一代代 中国学者为改 变现存 的不合理 的社会制度与社会现实而鞠躬尽瘁 。此外 ,儒家学 说的 “ 知行合一观 ” ,可谓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的基本精神相一致。 “ 知 行合一” 的根基 在于 :从 “ 格物致 知” 的亲知 ,到 “ 身齐家 ,治国 修 平 天 下 ” 的亲 行 ,无 不 是 对 实 践精 神 的诠 释 。 因此 ,这 种 哲 学基 本 精 神 的契合度成就了马克思 主义哲学与 中国实践相结合 的一项 重要前提。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与 儒 家哲 学 的这 种 互 通 性 ,为 马 克思 主义 哲 学 的 中 国化 提 供 了丰厚 的土壤 ,基于这种社会理想的一致性 ,马克思 主义哲学才能在 中国扎根生长 ,进一步的深化也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 的。 二 、 马克 思 主 义 哲 学 中 国化 的纵 深 拓 展 在 其 本 质 中 的体 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进一 步拓展 ,不仅仅是在理论中的而且是在实践 中的不 断的与 中国实际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化的本质存在 于两 个方面 ,一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与 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继而 形 成 一 系 列具 有 中 国特 色 的马 克 思 主 义哲 学 理 论 ,这 是 对 马 ��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许多同志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界定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相结合,并引用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的那段著名论断去加以阐发,即“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运用它”《(毛泽东选集》,第2 版,第2 卷,第534页),这当然是对的,但还应进一步具体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在本质上和根本内容上是完全一致的,但在具体内容上和表述形式上似应有所不同。

有的论者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界定为“是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经验的哲学概括和总结”,这是值得商榷的。

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要求和实践活动,而不仅仅是一种理论形态或理论成果。

有的教材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实质归结为“是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和发展”,这个论点也是值得进一步推敲的。

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实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实践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包含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创新和发展。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要拓展视野,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是一个重大研究课题。

为了进一步深化对这个课题的研究,不但需要弄清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科学内涵,而且更需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及其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具体表现形式,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

选自《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几个问题》杨瑞森著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xx“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无疑本身就包含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中,具有它的一切基本特性。

但二者又不能等同,因为前者仅仅是后者的一个组成部分和哲学基础,作为概念来讲,无论从外延和内涵上又都有自己的特性。

中国传统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比

中国传统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比

收稿日期:2013-12-20作者简介:胡迪(1992-),女,黑龙江绥化人,长安大学2011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

∗∗∗第34卷第3期绥化学院学报2014年3月Vol.34No.3Journal of S uihua UniversityMar .2014中国传统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比摘要:自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马克思主义哲学传入中国并与中国传统哲学产生了思想碰撞。

近百年来两者相互促进、相互交融,开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同时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的进程。

两者虽无优劣之分,但由于社会形态、历史背景等方面的不同而拥有了各自不同的体系与价值。

但在交流发展的趋势中逐渐形成和而不同的态势。

关键词:中国传统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比;相同点;和而不同中图分类号:A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14)03-0021-03胡迪(长安大学陕西西安710064)中国哲学的起源应当追溯到原始宗教的巫史模式,而初步发展是从诸子百家争鸣开始的。

礼崩乐坏的动乱使原本掌握文化的巫史神职人员流离民间,促进了学术的下移,产生了自由的流动的“士”阶层。

而“士”阶层本身又有明显的人格自觉的特质,是一种人格精神的弘扬和对本体的诉求,在变革动荡的时代下实现生命的大飞扬。

在各种学术的相互激荡下,产生了异彩纷呈的文化繁荣局面和各具特色的派别。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19世纪的欧洲。

马克思以如火如荼的工人运动实践为依据,以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为支点,并批判继承了以狄德罗、霍尔巴赫为代表的法国古典唯物主义和以黑格尔、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的精髓,从而形成了“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三部分内容。

纵观两种哲学形态,主要有以下几点区别:一、历史文化渊源不同中华民族是典型的大陆文明的产物,中国人对土地的依附关系强,稳定性强而流动性差,不同于西方的海洋文明,崇尚自由,鼓励冒险的精神风气。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就是将中国的具体国情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相结合,为促进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和谐发展。

本文将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内涵的理解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怎样可以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以及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启示这四个方面展开,简单谈谈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A Brief Discussion on Marx Philosophy in China//Xu FanAbstract Marx philosophy in China is the combination China's specific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Marx philosophy theory.In order to promote the Chinese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harmonious development,the article from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notation about Marx philosophy in China and the ne-cessity about Marx philosophy in China,how can achieve Marx philosophy in China,as well as the historical enlightenment on Marx philosophy in China of the four aspects to talk about Marx doctrine in China.Key words Marx philosophy in China;practice;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Author's address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Anhui Normal University,241002,Wuhu,Anhui,China1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就是将中国的具体国情与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原理相结合,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将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和教训,并上升到理论层面,丰富和发展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解决中国发展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并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承的历史文化相结合,更容易被中国大众所理解和接受,让群众也能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来解决切身问题。

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

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

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有着许多高度的契合点。

中国哲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中是不可不面对的一部分,中国哲学是理解中国人内在精神的一面镜子;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这种外来文化要植入中国,必须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即在本土文化中找到赖以生根的沃土,所以,二者的关系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

标签:中国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关系一、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概况众所周知,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三种不同的哲学形态,根据其产生和存在的地域不同,可以分为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根据其学派的不同,可以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

这三种哲学形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中都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尤以中国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突出。

与中国哲学相比,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外来的文化。

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相长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二者有着多方面的高度契合。

因此,合理地阐释中国哲学及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是不可或缺的内在环节。

二、中国哲学的深刻性思想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给予了中国传统哲学深刻的改造,使得传统的文化因素、哲学因素都注入了充满活力的有机内容。

首先,在中国哲学中,我们所运用的确立本体观念的方法,对于解决“知识形态的形而上学何以是可能的”问题,提供了有益资源。

中国哲学在建立哲学本体论的过程中,所遵循的是一个直觉与逻辑相统一、知识与境界相统一的方法论原则。

掌握了其方法论原则可以适当地防止不可知论、相对主义等的发生。

因此,正确地认识确立本体观念的方法和掌握其相应的方法论原则是中国哲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其次,中国哲学中所阐述的人性论思想对当今我们正确认识与把握人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积极的指向意义。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的东西方人,在对人性论思想上的理解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基于“人性论预设”的差异。

中国传统哲学融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意义论文

中国传统哲学融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意义论文

论中国传统哲学的融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中哲学的代表是儒道墨三家,作为西方文化的马克思主义,能够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因二者之间的相同相似性,及中国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

关键字中国传统哲学马克思主义融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国际性的理念,是一种全人类的共同财产。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绝对的哲学,也不是一个封闭的哲学,而是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不断丰富为本的理念。

作为西方思想文化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与中国传统哲学相融合,是因为二者具有实践的相似性与文化层面的相通性。

因此将中国的传统哲学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先秦诸子时期是中国文化的鼎盛时期,作为中国文化的源头,儒、道、墨三家都在这一时期出现,并确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

尽管中国文化一直处于不断变换发展之中,但直至近代以来,依然没离开这三家。

纵览中国历史,农民革命胜利之后需要建立新的政权,有一套能够稳定社会发展,支撑经济发展的政权体制。

而儒家文化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执政文化,是中国文化政权的历史总结资源。

蔡尚思一直认为,“中国思想界之有孔、老、墨三大家,亦无以异于鼎之有三足也”。

①许多马克思主义学者都持有相同的观点。

在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对儒道墨三家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得知:墨家代表的是必要劳动的需求者,表达了劳动人民对于基本生活物资的需求,他们的目的是维持大多数人的生存;道家代表的是剩余劳动的占有者,他们的目的是追求少数人的自由与发展;儒家代表的是剩余劳动占有者与必要劳动需求者的利益调和者,兼顾多数人的生存与少数人的发展。

墨子认为,封建统治的奢华纵欲的生活是完全地,依靠着他人的剩余劳动力而生的,这些不仅损害了他人的生存,更是:“暴夺人衣食之财”。

②是与人类的生存相违背的。

曾有历史学家提出:历史上反映农民经济利益的文化思想学派莫过于墨家。

尽管墨家在秦汉以后文史经典中逐渐式微,但其理想却通过历代底层的农民起义反复呈现出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代思想 之“ 构成 见地 ” 的探讨 , 以某种 方式 深刻 地揭示 了中国传统 思维 方式 的独特 之处 。 一种哲 都 而
学层 面上 的思维 方式 , 正是 一个 民族 独特 的生命 形 态的最 为本质 性 的规定 , 因而 , 一种哲 学 , 如果 不
能与 民族 的独特 生命 形态相 匹配 , 不可 能有生 命力 。基 于这种 识见 , 便 中国哲 学 的重建 便不 再是 一
中 国传 统 哲 学 精 神 的重 建 与 马 克 思 哲学 的深 度 中 国化
南开大 学哲学 系教 授 王 南 漶
毫 无疑 问 , 新世 纪 中国哲 学 的一个 根本 性任 务或 使命 就是 在新 的时代 条 件 下重构 中国哲 学 之
精 神 。 一使命 既是 由中国社会 自身 的变 迁所决 定 的 , 是为 中国与世 界 的关 系所决 定的 。 方 面 , 这 也 一 我 国 目前 已进人 一 个新 的历史 时期 , 中国社会 主义市 场经 济 的建 立 , 整个社 会 生活 发生 了根本 性 使 的变化 , 学作 为 时代精 神的精 华 , 然要 反映 并参 与塑 造我们 时代 的精 神生 活 ; 哲 必 另方 面 , 济 全球 经 化 的发展 带来 的全球 各 文化之 间 的交 往 与碰撞 , 也使 得 在面对 全球化 时代强 势文 化 的冲击 中 , 何 如 保 持 和发展 民族 文化 成 了一 个极 为迫切 的 问题 , 而哲 学 作 为精 神 文化 的核 心部 分 , 是 肩负 着 重 更 任 。 两个 方面 的问题 都要 求哲学 有一 个根本 性 的发展 和变革 。 由于学术 工作 的累积性特 点 , 这 但 这
学工作者无 可推 卸的历史使命 =但为 了使 回应工作富有成鼓 , 我们必烦先行对 时代 的要 末、 学发展 的 哲
可 能道 向 , 过 讨 论彤 成 某 种程 度 的共 祝 。 实上 , 年 采A 4 已 经频 繁 地 进 行 着 这 种 讨 话 , 讨 论似 还 通 事 近 .] f 但 有进 行 下去 的 必要 。 正是 基 于这 种认 识 , 开 大学 哲 学 系 的部 分 学者 从 各 自的研 宄 领域 由发 , 此提 出 南 就 丁 自己 的见 解 。这 些 议 论 虽然 涉及 到 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 国传 统 哲 学 、 方 哲 学 、 辑 学 、 学等 各 个 方 中 西 逻 蔓

时代性 任务还 只是 刚 刚开始 , 整个 哲学 的状况 从根本 上 说来仍 不能 满足时 代 的要求 。 因而 , 个 整
哲学 学科 所面 临 的根本任 务 , 是在 这一时 代背 景下 对传 统哲学 进行 一种创 造性 的重 建 , 国人 构 就 为 建起 一个 具有“ 回家 了” 的亲切感 的新 的精 神家 园 。 如何 进行这 种 重建 呢?有两 种筒 捷 的理论路 数 : 种 是简单 地恢 复传统 中国哲学 ; 一 另一种 则 是 简单 地诉 诸近代 以来 的西方哲学 但 是 , 百多年 来 的思想 史经验 告诉 我们 , 这两 种简捷 的路 子都 行 不通 。 前一种 路子 而言 , 就 道理很 简单 , 由于社会 生活方 式 的剧烈 变迁 , 原有 的“ 园 ” 家 已不再适 合 新 时代 的精 神寓居 ・ 我们 必 须建造 能适 应 时代的新 的精 神家 园 。后 一种 路子行 不通 的道 理 , 不很 简 则 单, 而且往 往被人 们 所忽 视 。人们 往 往把 中西哲 学 的差异 简化 为时代 的差异 , 以为 中国传统 哲学 是 匹配于传 统社会 生 活 的哲 学 , 只要用 匹配 于现代社 会 生活 的近代 西方哲学 予 以改造 , 可适应 于 中 便
维普资讯
・1 ・ 4
南 开学 报 ( 学 社会 科学 版 ) 哲
20 年第 1 02 期
新世 纪中 国的哲学发 展趋 向
编 者 按 : 正 的哲 学是 时 代精 神 的 精 华 , 不 仅袁 迭 时 代精 神 , 且 参 与 塑 造 时 代 精神 。 学要 想 克 真 它 而 哲 满 活 力 , 必 颊 与 时代 市 场 经 济 的 强 劲 *起 和 经 济 全球 化 的 怠 速 便 夸 展 开一 无疑 正 是 时 代 巨变 的 标 志 。 必 然要 末哲 学 的根 本 性 变化 , 回应 这 一 时代 的 要 末 , 这 而 则是 每 一 个 哲
种 现成 地 恢复传 统 或同样 现 成地照搬 西 方 , 不可避 免地 是一种 对于 传统哲 学精 神的创 造性 转换 。 而 换言 之 , 一 创造性 转换 的 目标既指 向对 于现代 生 活 的匹配 , 指 向对于传 统思维 范 式 的复兴 。 这 又
面, 其 旨趣 冲都是指 向新世 纪 中国的哲学发 展道 向, 担 文章的观 点也 都是在 深 思熟虑的基础 上提 出来
的 本 刊 发 表 这 些文 章 , 是 毒在 促 进 这 一 探 讨 的 深 入 发 展 。 也 中 图分 类 号 ; 2 2 B 6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0 14 6 (0 2 0. 0 41 10 6 7 2 0 ) 10 1 3
维普资讯
20 年第 l 02 期
・1 5・
国社会生 活的转 型 。但 是 ,O世 纪初 以来思想 界 所进行 的一 系列不成 功 的思想实 验 已表 明 了此路 2
也难 通 行 。 在历 史经验 的启迪 下 , 近年来 不少 学者 已经认 识到这 里 面涉 及到 中西 哲 学思 维范式 的异 同问题 。如李 泽厚先 生 的“ 用 理性 ” , 实 说 王树人 先生 的“ ” 象 思维说 , 别是 张祥龙 先生 关于 中 国古 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