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莺
《莺》教案初中语文教案

《莺》教案初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莺》。
(2)理解诗歌《莺》的主题思想,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掌握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培养审美能力。
(3)学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提高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诗歌《莺》的字词理解。
2. 诗歌《莺》的意象分析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3. 诗歌《莺》的朗读和背诵。
三、教学难点1. 诗歌《莺》的深层含义理解。
2. 诗歌《莺》的情感表达和审美欣赏。
3. 诗歌《莺》的写作技巧。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莺》的课件和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课本和相关学习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引入话题,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的美。
(2)学生分享自己对大自然的感受和经历。
2. 诗歌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歌《莺》。
(2)学生自主学习诗歌,理解字词含义。
(3)教师讲解诗歌的意象分析和修辞手法。
(4)学生合作探讨,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3. 诗歌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欣赏心得。
4. 诗歌写作(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
(2)学生现场写作,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谈收获和感悟。
6. 课后作业(1)背诵诗歌《莺》。
(2)写一篇关于大自然美的作文。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莺》的朗读和背诵情况进行评价。
2. 学生对诗歌《莺》的字词理解、意象分析和修辞手法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价。
3. 学生对诗歌《莺》的情感表达和审美欣赏能力进行评价。
《莺》语文教案1

《莺》语文教案《莺》语文教案1教学目的1.概括每一段的段意,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2.了解课文所介绍的莺的特性。
3.品尝本文美丽的语言。
教学重点:(1)概括段意,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了解课文所介绍的驾的特性。
难教学点:品尝本文美丽的语言。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请学生说明自读提示中的词语,并给加点字注音。
1)阴霾(mai):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的烟、尘等微粒而形成的混浊现象。
(2)休眠:某些生物为了适应不良的环境,生命活动降低到几乎停顿的状态,如蛇到冬季就不吃不动,植物的芽在冬季停止生长等。
(3)欢畅(chang):兴奋、痛快。
(4)涵养(han):①能限制心情的修养功夫;②蓄积并保持(水分)。
(5)安静(tian):宁静。
(6)栖息(qi:停留,休息(多指鸟类)(7)无忧无虑:形容没有一点忧愁的样子。
(8)千呵万护(hu):形容非常爱护。
二、导入1.作家作品简介:本文选自《百兽物语》,作者布封,法国博物学家、作家。
2.导语:在森林音乐会上,莺的歌声是最美的。
不然诗人怎么会用管歌燕舞来赞美春天呢?这篇科学小品介绍了驾的科学学问,我想大家肯定会喜爱的。
三、正课1.速读课文,做到集中留意力,不出声,不回视,记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2.提问:课文共六段,试概括每一段的大意。
第一段:鸟类的回来带来了初春的第一个信息。
其次段:莺科小鸟最多,也最惹人喜爱。
第三段:莺的外形特征。
第四段:莺的生活习性。
第五段:莺生性胆小。
第六段:莺的叫声最好听。
3.提问:文章第一段从描写什么,引出说明的对象莺?探讨并归纳:从萧条冷漠的冬季写起。
4.提问:作者用哪些词语写出冬季的萧条冷漠。
用“阴霸充满”“毫无生气”“自然界的休眠和沉睡”“停止了”“停止了”“终止了”“失去了”“抛弃流放”“被关在冰冻的牢狱中”“被囚禁在山洞”。
5.提问:作者用哪些词语写出鸟类的回来带来了初春第一信息?“唤醒了”“焕发了”“吐出了”“披上了”“引来了”“生气勃勃”。
《莺》布封课文

布封的作品《莺》,这是一篇介绍莺的习性的科学小品文,被收录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
这篇文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介绍了莺的特点,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莺的喜爱之情。
布封通过细致的观察,为读者描绘了莺的活泼好动、生性胆小、善于歌唱等特点,同时还介绍了莺的毛色和生活习性等内容。
这篇文章的语言简洁明快,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莺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莺这种鸟类,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以下是布封《莺》的原文:阴霾弥漫的冬天是毫无生气的季节,是自然界的休眠和沉睡时期:许多昆虫停止了生命,一些动物进入了冬眠。
植物的叶子落尽,许多树只剩下光秃秃的枝干。
但是,当春天来临时,大自然苏醒了,动物们恢复了活力,大地恢复了生机。
在这个万物复苏的季节,我们会听到一种特别的歌声,那是莺的歌声。
它们是春天的使者,它们的歌声宣告着春天的到来。
莺是一种非常美丽的小鸟,它们有着鲜艳的羽毛和优美的身姿。
它们的歌声非常动听,像是一串清脆的银铃,让人听了心情愉悦。
莺的歌声不仅动听,而且还很有节奏感。
它们的歌声有时欢快,有时悠扬,有时又像是在诉说着什么。
当它们在树枝上唱歌时,它们的翅膀会随着歌声不停地振动,好像在为自己的歌声打着节拍。
莺是一种非常勤劳的小鸟,它们每天都会早早地起床,开始唱歌。
它们的歌声会随着太阳的升起而变得更加欢快,好像在为新的一天加油打气。
莺的歌声也是一种非常有感染力的声音,它能够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
当我们听到莺的歌声时,我们会感到心情愉悦,精神振奋。
总之,莺的歌声是春天的象征,它让我们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和生命的活力。
让我们一起欣赏莺的歌声,享受春天的美好吧!。
七年级语文《莺》教案

七年级语文《莺》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莺》的基本内容,掌握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增强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莺》的内容和主题。
2. 掌握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教学难点:1. 对课文中的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 对课文主题的深入理解和探讨。
教学准备:1. 课文《莺》的文本。
2. 相关生僻字词的解释。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窗外的自然环境,注意听鸟鸣声。
2. 提问学生对莺鸟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莺鸟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莺》。
2. 教师提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描述。
3. 学生相互讨论,共同解答问题。
三、字词学习(10分钟)1.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并提供例句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朗读课文,加强字词的记忆和理解。
四、主题探讨(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课文的主题,即对莺鸟的描述和赞美。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和感受。
3. 各组学生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进行主题探讨。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莺》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体会。
3.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指导,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进行莺鸟观察活动,了解莺鸟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2. 学生可以写一篇关于莺鸟的作文,表达对莺鸟的观察和感受。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检查教学目标是否实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运用是否有所提高,以及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适用性。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课文分析(10分钟)1. 教师详细分析课文《莺》的结构,包括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尾。
六年级上册语文《莺》教案、教学设计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莺》的深层内涵,把握作者通过描绘莺的形象所表达的情感。
2.掌握课文中的生词、成语和优美的句子,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他们对语文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但个体差异仍然明显。在《莺》这一课的教学中,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掌握生词和成语,但部分学生对文章深层含义的挖掘和情感体验可能存在困难。此外,学生在写作技巧和表达方面,仍需进一步指导和提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几点:
2.精讲细读,深入理解
-逐段讲解课文,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涵。
-对重点词汇பைடு நூலகம்成语进行讲解,让学生掌握其意义和用法,提高学生的词汇量。
3.小组合作,交流分享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倾听能力。
6.情感教育,全面发展
-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需求,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突破教学重难点,实现教学设想。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学会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七年级语文《莺》教案

七年级语文《莺》教案第一章:《莺》课文解析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莺的特点和象征意义。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欣赏能力,增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1.2 教学重点1.2.1 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莺的特点和象征意义。
1.2.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1.3 教学难点1.3.1 理解莺在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1.3.2 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欣赏能力。
1.4 教学方法1.4.1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4.2 讨论分析:分组讨论,分析莺的特点和象征意义。
1.4.3 欣赏自然:组织学生外出观察莺,培养对自然美的欣赏能力。
1.5 教学步骤1.5.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引出课文《莺》。
1.5.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5.3 讨论分析:分组讨论,分析莺的特点和象征意义。
1.5.4 欣赏自然:组织学生外出观察莺,培养对自然美的欣赏能力。
1.5.5 总结:总结课文内容,强调莺的象征意义。
第二章:《莺》课文朗读与背诵2.1 教学目标2.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2.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和背诵,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记忆力。
2.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增强对语文学科的兴趣。
2.2 教学重点2.2.1 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2.2.2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记忆力。
2.3 教学难点2.3.1 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中的长句子。
2.3.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2.4 教学方法2.4.1 朗读指导: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2.4.2 背诵指导:通过反复朗读和记忆,帮助学生背诵课文。
2.5 教学步骤2.5.1 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朗读和背诵任务。
七年级语文《莺》教案

七年级语文《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锻炼阅读理解能力。
(3)学会欣赏美,培养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情。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关注身边的事物。
(3)学会珍惜美好生活,传递正能量。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 课文朗读与理解。
3.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涉及的生字词。
2. 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作者的表达技巧。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等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 互动教学法:教师与学生问答、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 欣赏教学法: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美,培养审美情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有关莺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一主题。
(2)简介课文作者及其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遇到生字词自行解决。
(2)教师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解答生字词问题。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大意,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4.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心得体会。
5. 课堂练习:(1)学生运用所学生字词,进行口头或书面练习。
(2)教师点评并指导,纠正发音和写作错误。
6. 欣赏与感悟:(1)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欣赏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2)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悟,传递正能量。
7. 课堂小结:8. 布置作业:(1)抄写生字词。
(2)课后阅读相关文章,提高阅读能力。
9.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10.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秋语文六上《莺》课件

莺雀的羽毛暗淡而缺乏光彩; 除两三种身上稍有斑点略能点缀, 其余的浑身都是暗淡的灰白色或 褐色。 “稍”和“略”能否去掉?为什么?
不能去掉。1、“稍”和“略”是“稍微” “略微”的意思,说明莺雀身上斑点少,点 缀作用小;2、如果去掉,变成“除两三种身 上有斑点能点缀”,与事实不符; 3、体现不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3、“所有的空中居民都被流放”中的“空中居 民”指:_鸟__类______。
4、“鸟类的回归带来了初春第一个信息”中的 “回归”与上文相照应的词是:“流__放_______”。
《大百科全书 ·生物学》对莺是这样说明的:
雀形目鹟科的一亚种。本亚科鸟类体形短小或 中等;嘴形尖细,有时微有缺刻;体羽大都为纯色, 仅少数非洲种彩色较多。共61属345种,中国有 19属83种。是旧大陆著名的鸣禽,仅少数种类 (如戴菊莺、北极莺)超过白令海峡,到达阿拉斯 加,但冬季仍返回菲律宾和马鲁古群岛越冬。
准确、严密
6、辨析说明方法及作用
常见说明方法:
举例子 打比方 列图表
列数字 作比较 摹状貌
分类别 下定义
作诠释
引用说明
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子:列举___的例子具体准确地说明了 ___事物的___特征 ,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 力。 ②、分类别:对___分类说明,条理清楚地说明 了___事物的___特征 ③、作比较:把 ___和__加以比较,突出说明了 ___事物的___特征 ④、打比方:将__比作_,形象生动地说明了___ 事物的___特征 ,使说明生动有趣,通俗易懂。 ⑤、列数字:列举科学数据,具体准确地说明了 ___事物的___特征,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常常”有什么表达效果?
1、“常常”是“经常”的意思,但 不排除特殊情况。 2、“常常”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 确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焕发
天真无邪
速读课文,概括每一段的大意:
1、鸟类的回归唤醒沉睡的大自然。 2、莺活跃、灵巧、轻盈、好动,惹人喜爱 。 3、介绍莺的毛色。 4、莺快乐无忧,也不缺乏温情。 5、莺生性胆小,危险一过,又唱又跳。 6、黑头莺的歌声最动听。
阅读第一段,回答问题。
停止 ____、 ____、 1、最能表现大自然沉睡的词语有:____、终止 失去 抛弃 流放 囚禁 ____、 ____、 ____。 2、分别找出最能概括冬天和春天特点的词语。
夜莺
黑头莺
黄莺
伯劳:
能用喙啄死大型昆虫、蜥 蜴、鼠和小鸟。会将捕获 的饵物穿挂在荆刺上,正 如人类将肉挂在肉钩上, 故又名屠夫鸟。真伯劳独 居,鸣声刺耳,灰或灰褐 色,常有黑色或白色斑纹。
莺
(法)布封
有关莺的古诗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江南春》杜牧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萧条冷落 生机勃勃 冬天:____________ 春天:__________
3、“所有的空中居民都被流放”中的“空中居民”指: _________。 鸟类
4、“鸟类的回归带来了初春第一个信息”中的“回归” 流放 与上文相照应的词是:“_________”。
莺的特性有:活泼、灵巧、轻盈、 好动、胆小、无忧无虑、喜爱唱歌
科学性强,纯粹知识介绍 大百科全书: 课 本: 注重科学性、文学性和趣味性
——《村居》高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思考:
草长莺飞二月天
几处早莺争暖树
你从中获取了有关“莺”的哪些信息?
布封(有时被称为布丰) (1707—1788),法国博物学 家、作家。 26岁入法国科学院, 1739年起担任皇家花园(植物 园)主任。 他用毕生精力经营皇家 花园,并用40年时间写成36 卷巨册的《自然史》。文字 富于感情,以形象的叙述和 生动的描写使语言活泼有趣, 至今为人们所欢迎。
它最突出的特性是:喜爱唱歌 文章从鸟类写到莺再写到黑头 一般 个别 莺,采用了由_____到_____的逻辑 顺序。
《大百科全书 ·生物学》对莺是这样说明的:
雀形目鹟科的一亚种。本亚科鸟类体形短小或中等; 嘴形尖细,有时微有缺刻;体羽大都为纯色,仅少数非洲 种彩色较多。共61属345种,中国有19属83种。是旧大陆 著名的鸣禽,仅少数种类(如戴菊莺、北极莺)超过白令 海峡,到达阿拉斯加,但冬季仍返回菲律宾和马鲁古群岛 越冬。 而课文则是用文学的笔调描写莺的。说说这两种表达 各有什么特点。
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 所谓科学小品是介绍、普及科学知识的一种 说明文体。多用文艺的笔调介绍科学知识和 阐述道理,使人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还能得 到某种思想感情的陶冶和艺术上的享受。
mai
qi
han
阴霾 休眠 欢畅
tian
栖息
he
涵养
恬静 无忧无虑 千呵万护
xi fu luan xie
迁徙 孵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