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视角下中国民俗文化词语汉英翻译研究
跨文化视角下研究英汉民俗词语的不等值翻译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从《百舌鸟之死》探析美国种族冲突2 <<罗伯特家的苔丝>>中动植物的作用3 中外大学校训对比研究4 汽车广告英语的语言特点及其翻译5 论网络英语的特征6 影响英语专业学生理解英语习语的因素调查7 论小说《看不见的人》中的象征主义8 中美文化视阈中的商务谈判风格9 浅析英语粘着词素及其在词汇教学中的实用价值10 网络环境下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策略研究11 从《厄舍古屋的倒塌》看爱伦坡写作的哥特式风格12 Etiquette and Protocol on Intercultural Business Negotiation13 浅析电视口译的特点及其译文质量评价14 小说《飘》中斯嘉丽的人物性格分析15 Yellow Peril–the Image of Fu Manchu in the West16 《二十二条军规》中关于军规的控制及反控制17 解析《飘》中斯嘉丽的女性主义思想在其婚姻中的体现18 A Script-based Study of the Female Theme in Scent of a Woman19 汽车广告中的双关研究:关联理论视角20 英汉职业委婉语中“礼貌原则”之对比分析21 影响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因素研究22 Study on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Legal English Translation23 埃德加•爱伦•坡小说《黑猫》的写作技巧应用分析24 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两位男主人公25 The Tragedy Characteristics of Sister Carrie and An American Tragedy26 女性哥特视角下的《蝴蝶梦》27 商务英语新词构词研究28 从里奇的礼貌原则角度分析《老友记》中的言语幽默29 善,还是恶――《我弥留之际》中安斯性格分析30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指导下的汽车商标名的汉英互译31 中餐菜谱翻译的错误分析32 跨文化营销策略研究--以宝洁为例(开题报告+论)33 《老人与海》中的象征主义34 论跨文化交际中的体态语35 谈英汉文学作品中数字的模糊性及其翻译36 简爱和林黛玉的反叛性格对比分析37 Study on Translation of Long Sentences in Literature Works38 英汉同义词对比及翻译39 Passion & Religion —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Scarlet Letter and The Thorn Birds40 交际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41 从《了不起的盖茨比》看美国梦的幻灭42 她们的自我选择—解读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中女性的婚恋观43 论田纳西•威廉斯《欲望号街车》中的逃遁主义44 简•奥斯丁的婚姻观在《傲慢与偏见》中的体现45 美国女性地位变化浅析46 网络委婉语中的模因现象研究47 英汉颜色词的文化象征意义及翻译48 从产品说明书的英译错误分析探讨其翻译策略49 从中西文化差异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50 Gone with the Wind: From Novel to Film51 关于英语口语纠错的研究与建议52 试谈母语对外语学习的影响53 美剧《欲望都市》中女性语言的语用分析54 论象征在海明威《永别了,武器》中的应用55 《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中麦康伯个性转变之分析56 文化图式理论视角下汉英动植物联想意义比较57 对抗还是和谐——论《白鲸》人与自然的关系58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电影片名翻译59 论《老无所依》中的英雄缺失60 从文化角度浅析新闻英语的翻译61 《最蓝的眼睛》中的自我迷失和身份寻求62 Comparative Studies on Metaphors with Animal Images in Chinese and English63 从目的论角度看公司网页误译64 英汉“悲”、“喜”情感隐喻的认知比较研究65 外贸函电文体及语言特点66 浅析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及翻译67 魔幻现实主义在《所罗门之歌》中的应用68 论《梅丽迪安》中主人公梅丽迪安的觉醒69 文化碰撞和融合——探讨少数裔文化在美国主流文化下的生存70 次贷危机对广东珠三角出口贸易的影响71 词汇负迁移对汉译英的影响72 中美文化差异对其商务谈判的影响73 浅析《红字》的含混性74 The Influences of the Bible on Some American Movies75 英语“名词+ ly”类形容词的词化分析、语义特征及句法功能76 从《汤姆索亚历险记》中分析马克吐温的幽默讽刺手法77 纽马克交际翻译理论指导下的外宣材料英译78 The Narrative Strategies of O. Henry’s Short Stories79 《雾都孤儿》中的反犹主义80 比较分析《野草在歌唱》与《倾城之恋》中女性的爱情婚姻观81 On Translation of Cultural Factors in News under Skopostheorie82 论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83 探究马克吐温的反奴隶制观—对《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吉姆的分析84 Pragmatic Differences of Politenes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85 浅析英语俚语的特征及其功能86 反复在格特鲁德•斯泰因的作品《三个女人》中的运用87 我国高中生英语学习动机研究88 《白鲸》的象征意义和悲剧内涵分析89 清教主义和超验主义观照下霍桑的救赎观——以《红字》为例90 A Comparative Study of Inversi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91 浅析哈代的悲观主义哲学对徐志摩诗歌创作之影响92 中英礼貌用语差异93 试论提高初中英语作业的效果94 高中英语写作作业的反馈及实施效果95 英语新闻中委婉语的社会功用96 浅析儿童自然英语教学法的心理学优势97 中英礼貌用语差异98 汽车广告翻译浅析---论消费者心理差异对汽车广告翻译的影响99 对爱德加爱伦坡哥特式小说中象征手法的研究100 关于初中生外语学习焦虑的分析101 论《野性的呼唤》中对人和自然和谐的呼唤102 浅析《七个尖角阁的房子》中象征手法的运用103 精神之光——《到灯塔去》中拉姆齐夫人的人性解析104 读者与作者的断裂——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中的女权主义解读105 《红楼梦》汉译英对话翻译过程中人物个性的保留106 论被动句的翻译107 浅谈中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108 英汉基本色彩词的种类、特点与其文化映现对比109 A Study of Pragmatic Failure in Politenes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110 从《美国的悲剧》解析美国梦111 女性人格的双重性——从心理学的角度对比分析凯瑟琳和简爱112 《嘉莉妹妹》中的自然主义113 跨文化交际中身势语的运用对比分析114 浅析《呼啸山庄》女主人公凯瑟琳的悲剧命运115 论非言语交际行为与外语教师素质的关系116 中学英语老师提问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117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色彩的象征意义(开题报告+论)118 An Interpretation of A Rose for Emily from the Prospective of Socialization 119120 《哈姆雷特》与《夜宴》中人物塑造的比较研究121 礼貌原则在英汉语言文化差异中的应用122 南北战争新思想在女性中的体现——浅析《小妇人》123 《红楼梦》中文化词的翻译124 论《呼啸山庄》中的意象125 疯女人的呐喊——《简爱》中失语疯女人的解析126 超越性别的美——以《道林格雷的画像》为例127 英语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128 论詹姆斯乔伊斯的《阿拉比》中的弗洛伊德主义129 自然会话中会话结构的分析130 A Probe into Three Phases for Effective Business Negotiations131 从关联理论视角看影视字幕翻译——结合美剧“绯闻少女”进行个案分析132 爱与正义:《杀死一只知更鸟》主人公阿提克斯•芬奇形象解读133134 《绯闻少女》中的话语标记词研究135 论《喜福会》中双重文化对母女关系的影响136 英语广告双关语的语用功能137 模糊限制语在英语新闻中的语用功能138 试述《亚当夏娃日记》的圣经情结139 The Unique Charm--An Analysis of Evil under the Sun140 浅谈英汉禁忌语的发展141 金融英语词汇特点及其翻译策略142 中国皮钦语的产生和发展143 试论《围城》中四字成语的英译144 The Analysis of Teacher Images in English Films And Their Impacts on Young Teachers 145 浅析中文商标词英译的原则和方法146 汉英谚语中关于文化价值观的比较147 Shylock’s Tragedy in The Merchant of Venice148 On Michael Moore's Fahrenheit / From the Rhetoric Perspective149 解读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150 《白鲸》与《老人与海》中的海之意象分析151 从女性主义视角看幽默翻译152 Cultural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Advertisement153 女孩与玫瑰—《秘密花园》中生态女性主义解读154 从合作原则分析《生活大爆炸》中字幕幽默的翻译155 商务英语函电的语言和文体特征及其翻译156 从好莱坞电影看美国的文化霸权157 浅析动植物词汇中的中英文化差异158 西方饮食文化对中国饮食的影响159 对比分析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的区别160 从跨文化角度看电影标题汉译英161 从《瓦尔登湖》看“天人合一”与梭罗超验思想162 英语教学中合作学习策略的初步研究163 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中女主人公性格浅析164 浅析霍桑罪恶观在《拉帕西尼的女儿》中的体现165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66 从系统功能语法的角度分析奥巴马总统竞选辩论的语篇特点167 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差异比较168 中美两国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地位的比较169 美国电影文学中种族歧视现象研究170 从文化差异视角看英语新闻标题的翻译171 《弗兰肯斯坦》的主题解读172 《奥罗拉•李》中的女性形象解读173 《吉檀迦利》中的泛神论思想174 商务英语评论中的态度意义分析175 中美隐私观的跨文化视角分析176 勃朗特两姐妹创作风格差异探究177 动物习语中文化意象的比较与翻译178 从成长教育理论视角解读奥利弗•退斯特的生活经历179 从《大卫科波菲尔》的女性人物塑造看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180 论托妮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中的母女关系181 从心理角度浅谈丁克家庭在中国出现的原因182 基于SWOT的星巴克发展战略研究183 对《老人与海》中突显的生态意识的探讨184 《愤怒的葡萄》的生态主义分析185 中美文化差异与对广告翻译的影响186 勃朗特两姐妹创作风格差异探究187 影响英语听力理解效率的非语言因素188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Plant Term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Comparison and Translation 189 《鲁滨逊漂流记》两个翻译版本的文体分析190 中国人和美国人特征的比较191 《永别了,武器》一书所体现的海明威的写作风格192 The Study of Humor in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operative Principle193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比较研究194 交际教学法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研究195 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浅析有关“狗”的汉语四字格成语的英译及方法196 跨文化视角下研究英汉民俗词语的不等值翻译197 《愤怒的葡萄》的生态主义分析198 浅析哈利波特中的女巫形象199 试析英语委婉语中的隐喻200 On the Features of African American Literature in Song of Soloman。
跨文化视角下中国民俗文化词语汉亚翻译研究

跨文化视角下中国民俗文化词语汉亚翻译研究民俗文化是各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根植于人们生活中的文化现象。
由于每个国家和地区的生活习惯、信仰宗教及历史文化的不同,使得民俗文化长期以来呈现出丰富多彩、异彩纷呈的特点,其中包括了许多与独特符号、表达方式、语言密切相关的民俗文化词汇。
这些词汇具有强烈的文化解读性,其翻译过程不仅涉及到语言的转化,也需要考虑到相关文化元素的传递和诠释。
因此,在跨文化视角下的中国民俗文化词语汉亚翻译研究中,必须兼顾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达到准确传递文化信息的目的。
一、中国民俗文化词语的特点1. 丰富多彩:民俗文化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众多的节日、习俗、风俗等方面,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
2. 与历史紧密相关:中国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与历史文化以及宗教信仰密切相关,历经了数千年的演变和沉淀。
3. 地域文化差异:中国的民俗文化在各地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和风格,反映了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下的生活和传统。
4. 纠缠复杂: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中国民俗文化词语之间存在大量的交织和互通,难以进行简单的分类和划分。
二、汉亚翻译中存在的问题1. 语言障碍:中文和英文之间的差异很大,存在着文化内涵的差异,而且还有音、形、意三方面的不同,需要特别注意翻译时的准确性。
2. 文化差异:中国的民俗文化与西方文化有着许多不同之处,如中国特有的节日、习俗、礼仪等,这些文化元素都需要进行适当的解释和介绍。
3. 翻译策略:民俗文化词汇通常涉及到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人文知识,因此翻译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一般的词义转移,其翻译策略应根据其具体的文化背景、内容特征和表达方式进行调整。
三、汉亚翻译策略1. 直译和意译相结合中国民俗文化词汇在进行汉亚翻译时,应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翻译方法。
直译通常较为准确地表达原文内容,但在表达方式上可能会与英语语境不太相符,因此应该适当地进行意译。
例如,“五谷丰登”这一词汇在直译时可翻译为“abundant harvest”,但并不能完全表达中国文化中“五谷丰登”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跨文化视角下中国传统文化专有名词的翻译

- 209 -校园英语 / 翻译探究跨文化视角下中国传统文化专有名词的翻译大连工业大学/刘禹池中国传统文化的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也是一种文化和艺术的再创造过程。
古往今来不少学者兢兢业业,付出了毕生精力,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
不同民族的思维逻辑有同有异, 因而思维或认识的最主要载体—语言—的表现形式也同样有异。
在跨文化翻译中,由于风俗习惯、历史发展、宗教背景、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不同语言在交流中必然会存在词汇空缺的现象。
如果在翻译中没有考察文化背景,理解词语的文化内涵,那么很有可能误译或造成文化交流的困难。
所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翻译要熟悉两种语言文化,并且全面理解其翻译内容在文化意境中表达的意思,通过深入的分析、比较和思考,才能较好地处理跨文化翻译中的词汇空缺问题。
一、中国传统文化特有名词翻译现状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包含了大量的文化特征和文化背景,具有鲜明的形象和比喻,带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明显地反映了中华民族在各方面从古到今的人文状况。
无论是价值观念、伦理道德、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都在语言中得到了反映。
正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文学作品里所隐含的那种微妙的文化和美学意义是很难捕捉到的。
在中国文化典籍的译本中,很多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文化意象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歪曲,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翻译过程中让人感到惋惜的地方。
二、中国传统文化特有名词翻译的几点要素结合之前翻译研究学者的经验笔者认为翻译要遵循以下几个步骤:首先,要事先查清楚所译文本在英语为目标语的译介情况。
其次,对该文本进行深入研究,首先进行语内翻译,以便尽可能全面理解与阐释该文本。
再次,确定英译的基本原则,同时还要保证翻译的灵活性。
最后,在比较中求同存异,同时还要考虑译文潜在读者的阅读习惯,增强译文在目标语中的可接受度。
任何语际翻译的前提自然还要求译者熟练掌握甚或精通来源语与目标语。
从跨文化角度看汉英词汇的互译

1翻译与文化的关系
翻译是 一种跨文化 的语言转 换活动 , 因 此 翻 译 要 受 原 语 和 译 语 两 种 文 化 的 影 响。 奈达在 Ⅸ 跨文化 的意义 ) a ig A rs ) ( n n co s Me
C l rs-书 中 曾经指 出 :所谓 翻译 , 指 ut e) u “ 是 从语 义到 文 化 ( 格 ) 语 言 中 用 最 贴 切 而 风 在 又最 自然 的对 等 语 再 现原 语 的 信 息 ” 同 时 ,
还 提 出 : 由文化 差 异 而 引 起 的 困难 是 译者 “ 面 对 的 最头 疼 的 问 题 , 此 在 读 者 中造 成 由 的 影 响是 极 其 深 远的 ” 不 同的 民族 由于 不 。
同的 生 活 环 境 , 维 方 式 以 及 社 会 历 史 背 思 景 , 成 了各 自特 定 的 文 化 心 理 和 表 达 方 形 式 。 中有 些是 人 类 共 有 的 , 有 些 是有 民 其 而 族性 的 。 此 , 翻 译过 程 中 , 者 要 充 分 因 在 译 考 虑 并 理 解 不 同 民族 之 间 的 文 化 差 异 , 避 免 因文 化 差 异 产 生 的 翻 译 问题 。 文 化渗 透于 语 言 的 各 个 层 面 。 汇 ( 词 包 括 词 和 短 语 ) 构 成语 言 的基 本 要 素 之 一 , 是 是 语 言 的支 柱 。 词是 语 句 的 基 本单 位 , 常 通 所 说 的话 都 是 由 一 个 个 词 构 成 的 。 汇 既 词 是 进 行 交 际 时 必 不 可 少 的 重 要 因 素 , 是 又 语 言 中最 活 跃 、 最具 生 命 力 的组 成 部 分 , 因 而词汇最能反映语 言深厚的文化 内涵 , 能 够 直 观 地 反 映 出文 化 的发 展 和 变 化 。 定 特 的 文化 也 必 定 反 映 在 词 汇 上 。 有 翻 译 与 只 文 化 自然 融 合 , 能 达 到 民 族 问 的真 上 才 E交
跨文化视角下中国民俗文化词语汉亚翻译研究

跨文化视角下中国民俗文化词语汉亚翻译研究本文着眼于中国民俗文化词汇的翻译问题,从跨文化视角出发,针对中英文之间的语言和文化差异,探讨汉亚翻译中存在的难点和延伸含义,并提出适宜的翻译策略。
一、中国民俗文化词汇的特点中国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和地域文化特色,涉及面广、内容丰富。
其中的词汇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词源丰富:中国民俗文化词汇通常起源于神话传说、历史传统、地域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其来源多种多样,包括动物、植物、器物、数字、颜色等各类符号象征。
比如,“赛龙舟”一词起源于古代的龙神信仰和神话传说中的龙舟比赛;“春节”一词最初源于古代的岁时节令,是春天到来后百姓祈求丰收、祭祖祖的期盼。
2. 文化背景复杂:中国民俗文化是在悠久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具有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不同的时代、地域、民族、信仰都对其生产和消费方式、习俗与礼仪、符号标志等方面产生了影响和改变。
3. 意蕴深厚:中国民俗文化词汇所表达的不仅仅是普通的生活习俗和传统文化,还涉及到民族精神和价值观念。
例如,“唢呐”一词通过民间音乐传承了回族民族的精神文化,并成为了感受其的时代符号;“团圆”一词代表着中华民族最深刻的家庭价值观念,是人们对有情人、有情事的寄托和追求。
二、汉亚翻译的难点及对策1. 词源翻译问题:中国民俗文化词汇涵盖了大量的文化符号与象征,如“灯笼”、“青龙”、“红包”等,这些词汇意义的理解常常需要借助于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同时也需要根据语言习惯和表达习惯进行翻译。
对于这类词汇的翻译,应当避免误译和省略,要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其历史渊源,结合文化内涵进行准确翻译。
比如,借助于插图和注释来表达“龙舟”信仰的产生和历史背景;使用“Lantern”翻译来表达独特的“灯笼”文化,体现对于中国特色文化的尊重和保护。
2. 文化背景问题:中国民俗文化是历史文化的延续和传承,其中涉及到丰富的符号标志、习俗礼仪和时令节庆等,而这些文化背景常常是中英文知识的重要区别。
跨文化视角下中国民俗文化词语汉亚翻译研究

跨文化视角下中国民俗文化词语汉亚翻译研究近年来,随着中国与亚洲其他国家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对中国民俗文化的研究也日渐兴起。
而对于中国民俗文化词语的汉亚翻译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本文将从跨文化视角出发,探讨中国民俗文化词语的汉亚翻译问题。
汉亚翻译中存在的一个难点是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
中国民俗文化词语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符号,其在语言和文化方面与亚洲其他国家存在较大差异。
中国的“端午节”在韩国被称为“端午节”,而在日本被称为“端午の節句”。
这些差异使得翻译工作面临着一定的挑战,需要准确传达原文意思的尊重亚洲其他国家的语言和文化特点。
汉亚翻译中需要考虑译者的文化背景和语言能力。
译者在进行汉亚翻译时,需要具备一定的中国文化知识和亚洲其他国家的文化背景。
只有对两种文化有深入的了解,才能更好地进行翻译工作。
译者的语言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需要具备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翻译技巧,以确保翻译质量。
汉亚翻译中需要遵循翻译规范和传播原则。
在进行汉亚翻译时,要遵循翻译规范,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要遵循传播原则,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根据亚洲其他国家的文化特点和语言习惯,进行恰当的调整和转化,以增强翻译作品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
汉亚翻译中需要注意适应亚洲其他国家的消费市场。
中国的民俗文化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但在不同的亚洲其他国家中,对中国民俗文化的理解和接受程度是不同的。
在进行汉亚翻译时,需要根据亚洲其他国家的文化特点和消费市场的需求,进行适度的转化和调整,以便更好地促进中国民俗文化在亚洲其他国家的传播和推广。
跨文化视角下中国民俗文化词语的汉亚翻译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研究方向。
在进行翻译工作时,要注意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充分考虑译者的文化背景和语言能力,遵循翻译规范和传播原则,同时要适应亚洲其他国家的消费市场,以促进中国民俗文化在亚洲其他国家的交流与传播。
跨文化视角下民俗文化翻译探索论文

跨文化视角下民俗文化翻译探索论文跨文化视角下民俗文化翻译探索论文预读: 摘要:一、陕北民俗文化的特征陕北民俗文化是古老的.陕北地处黄土高原,沟壑纵横,长期交通闭塞,这样的地形地貌虽不利于文化的对外传播却有利于陕北古老文化得以保存,成了中华历史文化的活化石.陕北黄河文化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是人文初祖耕耘过的地方.这里有很多古老的文明遗址,比如新旧石器时代遗址、仰韶文化、石盘文化等.陕北民俗文化的古老性还保留和呈现在许多民俗活动和民间艺术文化产品中,比如民间剪纸———抓髻娃娃,对二十多个出土文物的原始文化符号的破译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而且其造型同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商代青玉女佩相似,经过专家考证这是商朝民俗文化;此外,在陕北方言中仍保留着宋元方言,如后生(后辈)、先后(妯娌)等.陕北民俗文化是多元的.从历史发展来看,陕北是汉族和北方少数民族杂居的地方.在这里,各民族相互交流和融合.其间,各民族生活习俗和文化得到了广泛接触,并相互影响和适应.一方面是少数民族的文化被汉族文化所吸收,如鲜卑、匈奴、西夏等民族文化.陕北民俗文化受蒙古族文化的影响也很大,既有汉文化农耕文明的文化基础,又有着非常浓厚的游牧民族文化的遗存.由此可见,陕北民俗文化的多元性是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化相融合的结果.陕北民俗文化是开放进取的.在历史上,陕北地区通常是烽火连连,老百姓经常要迁徙避难,正因为流动迁徙才形成了陕北民俗文化的兼收并蓄.征战往往迫使一些人迁徙,这样的迁徙在陕北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陕北文化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形成自己开放的特性,移民们带来他们各具特色的文化,这使得陕北民俗越来越丰富多彩.陕北文化有时虽封闭但不僵固,各民族相融合的同时就吸收了外来文化,陕北民俗文化中的许多东西都是多种文化融合的结果,比如蜚声海外的陕北民歌既有田园韵味,又有马背情调.总之,陕北民俗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和其强大的吸附力和融合力有很大的关系,它是一种极富生命力的区域文化.二、陕北民俗文化的翻译民俗,“就是民间风俗习惯,是人类社会长久形成的习俗惯制、礼仪、信仰、风尚的总和,是社会约定俗成的民间生活、文化模式,是彰显文化内涵的重要表现形式.”[1]陕北民俗就是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景观,就如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形象地折射出陕北人民生活和劳动的各个方面.在当今文化全球化的环境下,在跨文化的视角下对陕北民俗文化进行译介有利于其对外传播和交流.(一)陕北民俗译介中的文化身份问题从跨文化的角度来探讨陕北民俗文化的翻译,就不得不提及其文化身份问题.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越来越凸显出其在国际交往中的重要地位.陕北民俗文化作为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在逐步步入文化全球化的进程.“文化身份通常被看作是某一特定的文化所特有的,与生俱来的特征.在翻译过程中通过识别文化身份来强化本民族的文化特点和文化特性.”[2]陕北独特的地理风貌塑造了陕北人独特的生活风俗习惯,而鲜明的民俗文化就是地域特征和民族个性的折射,就是民俗文化本身所固有的文化身份,正因为鲜明独特,与他乡和他国文化不同才称其为陕北特色文化.因而,译者在译介时应最大限度保留其文化身份,以便于受语读者真正了解领悟当地特有的民俗风情.陕北民俗源远流长、丰富多彩,随着旅游业的开发,陕北以其悠久的历史、迥异的地理环境等特点形成了特有的文化身份.在对其译介的过程中译者应把握好代表其文化身份的文化内涵.因而,保留陕北民俗文化与生俱来的个性和特征、保持其身份的清晰度,在陕北民俗的跨文化交流中也不可忽视.(二)陕北民俗翻译的不可替代性在陕北民俗的译介过程中,既要做到保留其原有的文化特色又要做到有效传播和交流,这是译介要遵循的基本原则.也就是说在翻译陕北民俗时,要避免以他国、他乡的民俗词语替代陕北民俗词语.翻译中的异化是保留陕北民俗文化特色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是陕北民俗和西方民俗在某些方面是大相径庭的.因此,译者不能贸然把西方民俗移植到陕北民俗中,不然就会造成文化身份模糊、甚至是错位的后果,最主要的是会使陕北民俗文化内涵失真.在译介的过程中应坚持求“异”存“意”的原则,尊重陕北民俗文化,最大限度地保留其中的文化内涵,使陕北特色民俗在译介中仍能再现其文化内涵,有效地促进陕北民俗文化的对外宣传和交流.如陕北民歌,作为一种地域文化景观,其中有不少情歌或酸曲常用“三哥哥、四妹妹来呼唤对方,或直接用“哥哥、妹妹”这样的词语,如果译成brother或者sister的话,就会完全弄错了民歌中的哥哥和妹妹的真实文化内涵,当然就会误传陕北民歌中的民俗风情了.可见,在进行译介的时候不能随意替换陕北文化中的民俗词.(三)挖掘陕北民俗文化的深层内涵“民俗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越丰富,翻译过程中的文化障碍就越大,翻译的难度就会增加.”[3]陕北民俗的多元文化性和原始古老性本就增加了其译介工作的负荷,再加上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也正是因为其不同的、独特的文化个性,才会构成绚丽多彩的陕北区域文化,翻译中的异化就是一种巧妙嫁接,也是克服文化差异,实现文化沟通和交流的有效手段.也就是说,民俗文化的翻译不能脱离其文化语境和背景知识而随意用西方民俗词来替代,所以译者在翻译时一定要谙熟陕北的民风民情,甚至去感受或体验其民俗文化.只有这样才会突破民俗文化的表层结构,挖掘出其深层的文化内涵,用受语读者所能理解的语言加以表达,以求其神似.因此,在对陕北民俗文化进行译介时,译者首先要正确理解原语民俗的表层结构和深层内涵,在异化法和归化法皆不可行的情况下,可根据情况灵活翻译,甚至可以音译加注释,目的是在受语读者理解的情况下译出其在原语中真正的文化内涵.陕北民俗文化对外交流的顺利进行,与有效的译介是息息相关、紧密相连的.充分了解陕北民俗,领悟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信息,才能在译介的过程中采取一些翻译策略既能有效保留其身份、传播其文化内涵和弘扬其民族精神,又能最终实现其跨文化交流.。
跨文化视角下研究英汉民俗词语的不等值翻译 (1)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Are Indians Prisoners of Their Race?-An Analysis of the Sources and Rise of National Awareness2 An Analysis of American and Chinese Culture in Kung Fu Panda3 商标文化特色和翻译技巧4 外贸函电中的语用失误分析5 论《远离尘嚣》中女主人公的悲剧原因6 Study on Characteristics of American Black English from Social Perspectives7 A Study on the Principles and Strategies of Note-taking in Consecutive Interpretation8 哈代在《德伯家的苔丝》中体现的男权思维和女性意识9 跨文化视野下的中国形象——以好莱坞电影为例10 Comparison and Transl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Euphemisms11 The Impact of Culture on the Love Affairs--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Butterfly Lovers and Romeo and Juliet12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3 激励小学生积极说英语的教学法14 《乞力马扎罗的雪》中的象征手法解析15 《围城》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16 元认知策略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17 《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的性格分析18 论《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写作手法19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
原创Q 805 990 74 920 教师身势语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21 《红色英勇勋章》主人公亨利•弗莱明心路历程探析22 论《爱玛》中简奥斯丁的社会理想23 浅议《女勇士》中的个人英雄主义24 英语广告双关语的语用功能25 从意象的角度看劳伦斯短篇小说中女性的婚姻爱情观26 分析文化差异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影响27 顺应论视角中电影字幕汉英翻译研究——以李安电影作品字幕翻译为例28 A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Taboos of Social Communication29 凯特肖邦小说《觉醒》中的超验主义思想分析30 逆向思维在外语学习中的应用31 论《红字》中的清教主义思想32 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两位男主人公33 西丽自我身份的寻求——《紫色》的女性主义解读34 浅析《双城记》中狄更斯的浪漫现实主义35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贵妇画像》中女主人公伊莎贝尔的选择36 An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on Chinese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37 A Study on the Methods of Movie Title Translation38 Study of the Translation of Flower Image in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39 论新闻英语中隐喻的运用及其翻译技巧40 浅析《儿子与情人》的人物刻画的技巧41 探究马克吐温的反奴隶制观—对《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吉姆的分析42 从电影《七宗罪》看‘七宗罪’与基督教传统的关系43 寻找自我——从女性意识角度解读《觉醒》44 论中国古典诗歌意象和意境英译——基于萨皮尔-沃夫假说45 外贸英文函电中委婉语的特点及应用研究46 On the Translation of Psychological Description in WutheringHeigh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47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48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和中国后婚姻观的比较研究49 冰与火具有毁灭生命的同等威力——《呼啸山庄》主题探讨50 爱恨共辉煌——浅析《呼啸山庄》中的男主人公51 对林语堂的《吾国与吾民》几种中译本比较研究52 接受理论视角下英文商标名汉译研究53 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差异比较54 The Great Gatsby and the American Dream55 谁能给苔丝提供一段真正的婚姻?—浅析《德伯家的苔丝》的婚姻观56 《丧钟为谁而鸣》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57 论中西旅游文化的差异性58 An Analysis of Translation of Road and Traffic Public Signs59 幽默语言的语用分析60 简析中西方译者翻译《论语》的差异性61 英汉委婉语的对比与翻译62 《蝇王》中火的象征意义的转变6364 英汉礼貌用语及交际策略的对比分析65 英式英语与美式英语的区别66 东西方人名文化与翻译—以英汉人名为例67 英语体育新闻中模糊语言的词汇特点及其翻译对策68 An Analysis of The Woman Warri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struction of Discrete Identity in Chinese American Community69 弥尔顿《失乐园》中撒旦的悲剧英雄形象70 浅析《老人与海》中的悲剧色彩71 英汉颜色词翻译72 英语语篇连贯中的词汇衔接73 浅析英语粘着词素及其在词汇教学中的实用价值74 海明威“冰山原理”在《永别了,武器》中的应用及对写作的指导意义75 交际教学法在中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76 Feminist Consciousness Shown on Scarlett O'Hara Impacts upon Today's Female77 从文化角度探析品牌名称的翻译方法78 浅谈商务谈判语言的特点79 Psychological Analyses of Sethe in Beloved80 论英汉植物词语的文化附加义81 《格列佛游记》与《镜花缘》的比较82 A Study on Developing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83 从精神分析和人格面具理论看“我”和吕蓓卡的对立统一84 论网络英语的特征85 英汉超音段音位的对比分析86 小学英语单词情趣教学初探87 英汉社交称呼语礼貌规范和语用失误研究88 《名利场》中男性与女性形象解析89 The Charm of Female Independence in Jane Eyre90 On the Translation of Names of Scenic Spots91 象征主义手法在《白鲸》中的运用92 《汤姆索亚历险记》的艺术魅力93 英汉同义词对比及翻译94 美国宪法形成的历史和原因之研究95 目的论下的修辞手法翻译:以《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两个汉语译本为例96 唐诗中比喻修辞格的翻译——以许渊冲英译本为例97 《善良的乡下人》的喜剧性分析98 中美价值观比较99 在文化教学中提高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100 商务英语的词汇特征及翻译策略101 (英语系经贸英语)浅析特许经营模式下受许人获得的优势--以全聚德为例102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03 Gender Difference in Daily English Conversation104 跨文化广告传播中的语用失误研究105 (英语系经贸英语)解读国际知名度假村产业创新模式—以地中海俱乐部为例106 A Freudian Psychoanalytical Interpretation of Catherine and Heathcliff in WutheringHeights 107 古诗词翻译中文化意象的传递108 从文化角度谈旅游翻译109 如果不复仇——论呼啸山庄中的爱与恨110 路易斯——现实世界在非现实世界的投影——解读《夜访吸血鬼》的现代性111 从象征手法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爵士时代的特征112 A Southern Elegy-A Feminist Study on Faulkner’s “A Rose for Emily”113 A Study of Hawthorne’s Criticism on Puritanism in The Scarlet Letter114 从功能对等角度翻译委婉语115 网络英语资源对英语学习的影响116 A Brief Analysis of China English and Its Future117 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摘要的体裁分析118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教学119 论莎士比亚《尤利乌斯•凯撒》墓地演说中的人际意义的实现手段120 文化视野下的中美家庭教育方法的比较121 小说《老人与海》中曼诺林的象征意义122 外语学习中学习动机的影响123 英语广告中双关语的运用及翻译研究124 浅析翻译中的文化缺省及其补偿策略125 莎士比亚:男权神话的守望者—莎士比亚戏剧的女性主义解读126 对林语堂的《吾国与吾民》几种中译本比较研究127 解读托尼•莫瑞森《最蓝的眼睛》中的成长主题128 在孤独中寻找自我——析《没有指针的钟》J.T.马龙的救赎129 英语报刊中的新词浅析130 当爱遇见不爱——浅析《马可百万》中的三对情爱关系131 《吉姆爷》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132 中西方酒类广告的文化互文性研究133 从女性主义看《呼啸山庄》134 从中美餐饮礼仪差异谈跨文化交际135 论《一个小时的故事》中马拉德夫人女性意识的觉醒136 苔丝之罪是谁之过137 从《简•爱》的多译本看中国两性关系的变化138 从E.B.怀特与秦文君的儿童文学作品看中西方价值观之比较139 儿童英语游戏教学的艺术140 论《好人难寻》中的哥特特征141 从《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看女性身份的遗失和找寻142 浅析新闻英语中模糊语言的运用143 逆成构词的分类及其认知机制和规律144 从《刮痧》看中美家庭文化差异145 流行语对美国社会文化的影响146 救赎之旅—浅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考菲尔德的成长经历147 从《悲悼三部曲》看尤金•奥尼尔对古希腊悲剧的继承性超越148 从文化视角浅谈旅游英语翻译149 英文导游词的特点分析150 译者主体性视角下的翻译策略—杨氏夫妇《聊斋志异》英译本个案研究151 浅谈涉外英语合同的特征及翻译技巧152 英语新词汉译原则研究153 从《奥兰多》看伍尔夫的双性同体154 从《热爱生命》和《马丁•伊登》中透视杰克•伦敦心中对生命的执爱155 从《永别了,武器》与《老人与海》浅析海明威的战争观156 商业英语广告的劝说功能与修辞分析157 基于语义场理论的英语词汇习得研究158 浅谈高中英语练习课教学159 浅析《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160 中学英语教学活动的主要设计原则161 《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人物形象的特点探析162 On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Online Subtitle Translation Group163 奥巴马胜利演讲的语篇分析164 Women’s Roles in the Family Based on the Bible165 The Research of the Idea of Contradiction in Songs of Innocence and Experience 166 从《雾都孤儿》看查尔斯•狄更斯的善恶观167 从文化价值观对比研究中美企业管理模式的差异168 析《喧哗与骚动》的写作手法169 从成长小说的角度分析《杀死一只知更鸟》中小海鸥的成长危机170 透过《傲慢与偏见》中四位女性的性格分析她们的不同婚姻171 探析英语新闻报道中的委婉语172 中美学生对待教师的礼貌言行的对比分析173 《理智与情感》中埃莉诺的性格简析174 中美道歉语的跨文化研究175 D.H.劳伦斯《东西》中象征主义的运用176 归化与异化策略在字幕翻译中的运用177 浅析李尔王的陷落178 精神危机下的自我救赎--对索尔贝娄《赫索格》中社会异化与身份认同的解读179 探究哈利波特的英雄成长之路180 《哈利波特》中斯内普的人物分析181 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情感投入的研究182 从《宠儿》透视美国黑人女性的悲剧与成长183 Tragedy of a Woman and Society—Comment on Far from the Madding Crowd184185 英语教学中合作学习策略的初步研究186 中国英语初探187 Cooperativ e Learning: An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Junior Students’ Integrative Language Ability188 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解读《喜福会》189 论《永别了,武器》的写作风格190 跨文化视角下研究英汉民俗词语的不等值翻译191 中英社交礼仪差异的比较与分析192 Symbolic Meanings of Babel in The Dogs of Babel193 修辞在汽车广告英语中的应用194 《飘》两中译本的比较研究195 解读电影《刮痧》中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中国父亲196 从第二十二条军规看美国的黑色幽默197 英汉衔接手段对比分析--基于The Old Man and the Sea及其译本的对比分析198 An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s in the Call of the Wil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Darwinism199 以实玛利是谁--《白鲸》与康德哲学200 英汉委婉语的对比及翻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7月第37卷第7期洛阳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燥枣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Jul. ,2018Vol.37 No.7跨文化视角下中国民俗文化词语汉英翻译研究张磊(汉江师范学院教育二系,湖北十堰442000)摘要: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不同语言代表着不同的思维方式,也是每个民族独有生活习 惯的主要表达形式。
文化是语言生长与演变的主要土壤,所以跨文化视角的语言交流,存在着不同文化语境 下词汇理解偏差的问题。
通过对跨文化视角下中国民俗文化词语汉英翻译问题的研究,分析不同文化语境 下语言与翻译之间的关系,提出跨文化中国民俗文化的汉英翻译策略。
关键词院翻译;民俗文化词汇;文化色彩;翻译策略中图分类号:H315.9_________文献标识码:A__________文章编号:1009 -4970(2018)07 -0083 -03跨文化的民俗词语翻译,是一种不同语言文化间的传播 与交流活动。
中国民俗文化所使用的词汇较为含蓄,且其中 包含着较多具有意向性的文化词汇,这使得汉语言在翻译成 英语的过程中,产生了一定的文化歧义与翻译偏差。
如何在 中国民俗文化词语汉英翻译中,既能保持中华文化所独有的 语言特性与文化内涵,又能被西方受众所理解,成为跨文化 词语汉英翻译关注的主要问题。
_、跨文化视角下语言、文化与翻译之 间的关系(一) 跨文化视角下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翻译是多种语言之间的转化活动,而语言与文化之间又 有着紧密相连的关系。
因此,在跨文化的语言翻译中,译者 需要对原有语言系统有一个清楚的了解,并将其所携带的隐 含文化内容与目的语语言进行有效衔接,才能实现最终的语 言翻译目标。
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转移性表达,语言与文化之 间的关系是翻译的基础。
语言作为人类社会独有的符号,不 仅能够完成思想内涵与情感价值的传达,还能够存储人类需 要的数据信息。
从语言的发展过程来看,每一次文化的创造 与变革,都会推动语言内容与形式的革新,所以语言和文化 是密不可分的整体。
但从从属关系方面来说,语言是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不同语言能够代表不同社群所独有的思 维方式与生活习惯。
每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都需要相应的 词语和句式进行表达,缺乏语言的文化内容不可能得到长久 的流传。
(二) 跨文化视角下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翻译并不是将词语直白地进行解释,而要从文化中搜寻语言表达的思想内涵,并对其进行重新组织与转移,才能实 现双语之间的文化交流。
狭义上的翻译研究主要针对将源语 言转化为目标语言的字面翻译,而广义翻译需要传达出源语 言中的文化内涵。
英语与汉语两种语言相比较,两者之间存在着截然不同 的表达形式与审美品位。
英语的文化表达更加理性,词汇在 文化语境中的逻辑性与抽象性较强,但其表达的含义较为浅 显与直观。
而汉语词汇的具象性更强,能够运用形象的事物 来表达与之相关思想内涵,同时,还包含着相应的伦理观念 与审美品位。
因此造成跨文化视角下翻译困难的主要原因,在于多元文化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特定的 语言词汇与表达方式,而要将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就必须解决语义中存在的文化问题。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 说,翻译是沟通不同文化的桥梁,翻译者只有用目的语受众 能够理解的文化词汇,才能使受众理解源语文化中的思想 内涵。
二、跨文化视角下中国民俗文化词语汉 英翻译的难题(一)中国民俗词语的类型民俗是中华民族原始文化的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 和丰富的思想内涵。
中国民间风俗词汇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时 期,通过对民俗词汇含义的理解,能够帮助译者更好地完成 词语的翻译目标。
民俗文化可以分为心理学、行为学和语言 三种不同的类型。
心理学民俗属于人们心理上一种约定俗成 的价值信仰。
天、地、山、星、风、雨、雷、闪电等,都属于具 有信仰性质的词汇。
而行为学则属于可见的习俗,如春节仪收稿日期:2018 -05 -10基金项目:汉江师范学院校级科研立项(2016B27)作者简介:张磊(1983—),男,湖北十堰人,讲师。
• 83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第7期式、纪念仪式、婚丧仪式等,都是民俗中常见的具有宗教性 质的行为习惯。
除此之外,还有神话传说、谜语、谚语和民 谣等词语类型,这些词语主要为了表达人内心的感受,以及 对传统艺术的狂热追求。
(二)中国民俗文化词语汉英翻译中的词汇空缺与西方民间习俗相比,中国民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 的民族心理。
通过对词汇的研究可以发现,中国民俗词汇的 意义更加丰富,表达方式也呈现多样化的特点。
所以,对于 中国民俗的汉英翻译来说,源文化越具有特殊的含义,要找 到相应的词汇对其进行表达也就越困难。
同时,中英文化之 间又存在着显著差异。
每一种文化都代表着观察世界的不同 视角。
汉语融合儒教、佛教和道教文化的语言,而英语则是 以基督教文化为主的语言,因此在对中国民俗词语进行翻译 的过程中,很难找到对应的文化词语对其进行表达,而且语 言是自然条件、生活哲学、民族心理、历史和风俗习惯的集 合体,所以翻译词汇间的鸿沟很难进行跨越。
东西方词汇主 要包括物质生活、文化生活等两方面差距。
文化生活主要包 含社会制度、价值观念、哲学观念、宗教信仰等内容。
因此,对于中国民俗文化词语的汉英翻译而言,也需要从这些方面 进行分析。
中国民俗文化词语汉英翻译的典型例子有春节、元宵 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和腊八节等传统节日 的翻译。
这些传统节日是中国(或周边国家)独有的文化习 俗,在西方词汇中并没有对应的名称进行解释。
除此之外,还有华表、妈祖、灶神爷、土地神、龙王和老天爷等词汇,也 是出于宗教的崇髙信仰衍生出来的词汇,这些词汇在西方词 汇中也没有相应的名称与其对应。
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中文和英文在婚丧礼仪方面的词语表达,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性。
中国民俗将结婚称为“红喜”,而这在英国人看来是不严 谨的,因为他们将所有的重要的纪念日都称为“红字日”,并 不是只有结婚才被叫作红喜。
而“白”在中国文化中代表着丧 礼,西方文化中“白色”则代表新娘的礼服和纯洁的心灵。
由于词汇内涵之间的差异,西方受众很难理解民俗文化词语所 表达的真正意义,所以在缺乏对应英语词汇的前提下,对于 中国民俗文化词语的汉英翻译,只能用音译或词语解释来填 补空白。
(三)中国民俗文化词语汉英翻译中的语义缺陷语义缺陷属于中英翻译中的文化信息差距,也就是说相同词汇在不同文化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或者两种文化在某 些词汇中的外延性不同。
例如,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 日,春节源于原始部落的冬季祭祀活动,主要为了感谢养育 人们的山河、太阳、月亮和星星,以及对祖先的崇拜与祭祀 等。
春节中最重要的活动之一为“贴春联”,而在西方文化中 并没有“春联”这一词语,但他们可以理解“对联"(antithetical couplet)这一词语的含义。
因此他们将“对联”翻译为 antithetical couplet, 意思为对立的两行诗。
同时在英文中“春联”被翻译为Spring Festival scrolls,意思为“春节的卷轴画”,这 种翻译显然不能表达春联的真正含义。
由于“春联”这一词语 • 84 •超越了英语词汇所能表达的文化意义,所以在对中国民俗文 化词语的翻译过程中,会存在相应的翻译偏差。
同一问题也 出现在“年糕”这一名词上,年糕属于农历新年的传统食物,但在英语翻译中被译为“New Year cake”(新年蛋糕),这种 翻译方法为名词组合翻译。
但“年糕”和“新年蛋糕”属于两 个不同的食品,这种翻译显然也没有考虑词语的外延性。
[1]因此在中国民俗文化词语翻译中,由于语义缺陷而产生的文 化误读例子很多,使文化词语翻译陷人了艰难的境地。
三、跨文化视角下中国民俗文化词语汉 英翻译策略(一) 异化与归化相结合跨文化中国民俗词汇翻译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东西方文 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因此,从文化交流和传播的角度来 说,需要使用异化和归化相结合的翻译方法对中国民俗文化 词语进行翻译。
异化是以源语言文化为导向的翻译方式,译 者在翻译过程中希望尽可能地保留源文本来的意蕴。
异化翻 译的译者认为,对于帝国主义驯化式的“翻译策略”,需要运 用自身文化独有的价值内涵进行抵抗。
[2]翻译者在中国民俗 文化词语汉英翻译的过程中,需要帮助读者了解源语文化所 包含的思想价值,并通过词汇转换将源文化移植到目的语文 化中。
这种翻译形式旨在完成不同文化之间的跨文化交流,而不是对文化进行神秘化。
与此同时, 民俗文化词语的汉英翻译, 也要进行相应的 归化处理,以适应目的语的文化情境需要。
归化翻译的译者 认为,翻译者应该攻克不同语言环境下的文化障碍,而不能 将一种文化内容强加于另一文化内容之上,翻译的过程也是 两种文化沟通的过程。
[猿]因此,在对源语文化的翻译中,翻 译者必须将源语文化转化为目的语文化,以保证目标受众能 够完全理解。
(二)直译与脚注相结合直译是一种紧跟源文本的表达形式,正确运用直译能够 达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例如,唐装作为中国传统服饰,在 翻译表达方面有三种选择:唐代服饰;中国传统服饰;唐装。
而“Tang costume”属于对唐装的直译表达,也是最适合的翻 译形式。
因为西方人对于“唐”这一名词有着清楚的理解,“唐人街”是华人居住的社区,那么“Tang costume”也就可以 理解为中国人的传统服饰。
同样的翻译方法可以用在“红包”“舞龙舞狮”“望子成龙”等词汇上,通过对源语文化的了解,西方受众能够理解这些词语所表达的真正含义。
但对于某些民俗文化词语的翻译,需要在直译基础上添 加相应脚注,才能使目的语读者理解其中含有的文化意蕴。
[4]例如院“但仰面一看,门旁却白白的,分明粘着一张斜 角纸。
”鲁迅《孤独者》被杨宪义翻译为:“Ho^w ever,wfhenl looked up,I sawr a strip of"white paper stu糟k on the door. ”它的字面意思是:“然而,当我抬头看时,我看到一条白纸被门卡 住了。
”这种直译方法并不能表达中国的丧葬习俗,白色在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第7期中国是丧葬和哀悼的颜色,但在西方则代表着婚礼和幸福。
咱缘暂而且“斜角纸”是丧葬的一种独特表达。
因此,在直译 的基础上需要添加脚注院野白色是中国的哀悼颜色,门上的 白纸表示房主已经死亡。
”只有在直译的基础上添加脚注,才能完成对中国民俗文化中部分词语意义的表达。
(三)音译与借用相结合不同的语言在词语表达的过程中,有着从属于自身文化 独一无二的思想内涵,特别在中英文的文化表达方面,这种 差异性表现得非常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