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教学设计22222222222222
佛教教案

的基本思想。
四圣谛•八正道,意谓达到佛教最高理想境地(涅盘)的八种方法和途径。
(八正道是佛弟子修行的八项内容:“正见解、正思想、正语言、正行为、正职业、正精进、正意念、正禅定)•三法印。
诸行无常印、诸法无我印、涅盘寂静印。
十二因缘观世界上各种存在现象的存在都是依赖于某种条件(因缘)的,离开条件也就无所谓存在。
人的生命的起源与过程也是依赖于条件的,它可以分作十二个彼此成为条件的或因果联系的环节。
即:老死、生、有、取、爱、受、触、六处、名色、识、行、无明。
•三世姻缘,说一个人积德造孽都需要有三个转世来承担,就是你们用三世修来的缘份•六道轮回阿修罗起源传说据《观佛三昧经》说,世界刚刚形成山海大地时,光音天上贪玩的仙人便到人间游戏。
其中一位仙人在大海洗浴时,因「水精」入身而生一肉卵。
这肉卵经八千年后,终于生出一个女怪,身长有如须弥山,具一千支眼睛、二十四只脚,头、口与手数皆为九百九十九,样貌好不骇人,即为阿修罗始祖。
女怪后又产下一男怪名毗摩质多,因有无比威力可自由来去天上人间,所以在看到天人身旁皆有无数美女环绕后,也想娶妻。
女怪便替其子向美冠群芳的乾达婆女求婚,结果乾达婆欣然同意婚事,于是阿修罗一族日渐繁盛。
毗摩质多风情万种的女儿,使得已有妻妾亿万的天界帝释天为之倾心,娶为嫔妃。
不料帝释婚后喜新厌旧,阿修罗女将委曲告之父亲,引发前所未有的一场大战。
就在阿修罗将帝释天所居的须弥山团团围住,千钧一发时,帝释天想到佛曾说若遇大难,只要念般若波罗蜜咒,便能破解鬼兵。
果然一持咒,空中忽然飞出四只大刀轮,几乎削尽阿修罗王的手足,幸好遁入藕孔方避过此难,但是元气大伤难以复仇。
然而天人与阿修罗的战争,并未自此划下休止符在经过多年后,帝释天又爱上一位罗喉罗阿修罗的女儿,便命天界乐神带聘礼,透过歌曲威胁利诱罗喉罗应诺婚事。
不料罗喉罗因气愤帝释天欺人太甚,不但将乐神驱逐出宫,并立刻发兵攻打天人。
就在骁勇善战的阿修罗攻下天宫时,帝释天又忆起上次的神咒,于是阿修罗军被杀得节节败退,只好退入莲藕藏躲。
佛教知识教学教案设计模板

课时:2课时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佛教的起源、基本教义、重要人物和寺庙建筑等基本知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佛教对人类文化的影响,树立正确的宗教观和人生观。
教学重点:1. 佛教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佛教的基本教义和重要人物。
3. 佛教寺庙建筑的特点。
教学难点:1. 佛教教义的理解和应用。
2. 佛教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佛教知识课件、佛教经典著作、图片、视频等。
2. 学生准备:预习佛教知识,做好课堂讨论的准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佛教是什么吗?佛教有哪些特点?2. 引导学生回答,简要介绍佛教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二、讲授新课1. 佛教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由释迦牟尼创立。
- 佛教经历了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和密宗等发展阶段。
- 佛教传入我国后,与我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南传佛教等流派。
2. 佛教的基本教义- 四谛:苦、集、灭、道。
- 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 佛教强调因果报应、轮回转世、慈悲为怀等教义。
3. 佛教的重要人物- 释迦牟尼:佛教创始人,被尊称为佛陀。
- 达摩:东土初祖,将禅宗传入我国。
- 慧能:禅宗六祖,创立顿悟法门。
4. 佛教寺庙建筑的特点- 寺庙建筑以佛塔、佛像、经文为主,具有浓郁的宗教文化特色。
- 寺庙布局讲究对称、和谐,体现佛教教义。
三、课堂讨论1. 小组讨论:佛教对我国传统文化有哪些影响?2. 各小组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四、总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佛教的基本教义和重要人物。
2.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践行佛教教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提问: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佛教的基本知识,你们还记得哪些内容?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佛教文化教学设计

传统文化佛教文化研究课题教学设计种一颗善的种子遵义市第二十五中学孙永平一、设计目的及要求1. 传播佛教文化,寻找和发掘佛教文化对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
2. 引导学生对佛教有一个客观科学的认识,了解佛教里的“十善”。
3. 引导学生培养善的种子,做一个善良并知恩感恩的人。
4.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懂得修行,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设计重难点:对佛教的正确认识和“十善业”的认识理解。
三、设计课时:一课时四、教学方法:讨论法、朗读法、讲解法、多媒体展示法五、设计教学过程:总体思路:明白恩格斯、马克思对佛教的客观评价;解读“十善业”;对父母的善,十善孝为先,对父母的善表现为:让父母离苦得乐、知恩感恩、不给他们添麻烦,这是重点;对师长的善对自然的善;对自然的善;对国家社会的善;小结。
教学流程:一、引出并解读话题1. 引出话题:你喜欢一个善良的人还是喜欢一个恶行满身的人?你觉得你善良吗?怎样做一个善良的人呢?2. 学生回顾课文中带“善”的句子.PPT展示: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论语》莫以恶小而不为,莫以善小而为之。
------《三国志》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荀子《劝学》上善若水。
------《易经》3. 同学们对善的理解是什么呢?(可以讲个故事、举个例子、组个词)说文解字:善=羊+口+喜(板书)4. 说起善,我们不得不提到佛教中的“十善业”。
PPT展示“十善业”并简单解读:一、不杀生。
即对一切众生,应一视同仁,勿残杀加害。
二、不偷盗。
不偷窃强夺人家的财物。
一切事物,主权转移,必依正义,不与取而取,非分取而取,无功而取,都是偷盗的行为。
三、不邪淫。
组织家庭之后,夫妇须相敬如宾,便能和睦相处,成为美满家庭。
四、不恶口。
不说粗恶毁辱他人的话,及不咒诅他人的恶毒言语。
出言慈和,可积德成善,为人敬爱。
五、不两舌。
不搬弄是非,不离间他人感情。
六、不妄语。
说话诚实,不说虚伪诳骗的话。
佛教知识教学教案模板

佛教知识教学教案模板教案标题:佛教知识教学教案模板教学目标:1. 了解佛教的起源、基本概念和主要教义。
2. 掌握佛教的核心价值观和修行方法。
3. 培养学生对佛教的尊重和包容心态。
教学重点:1. 佛教的起源和基本概念。
2. 佛教的主要教义和核心价值观。
3. 佛教的修行方法和实践。
教学难点:1. 如何让学生理解佛教的核心概念。
2. 如何引导学生思考佛教的价值观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3. 如何帮助学生理解佛教的修行方法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准备:1. 教学资料:佛教经典、佛教教义解读书籍、多媒体资料等。
2. 教学工具:投影仪、音频设备等。
3. 学生活动材料:绘画纸、彩色笔等。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入佛教的起源和基本概念。
2. 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佛教的兴趣和好奇心。
知识讲授(15分钟):1. 介绍佛教的主要教义和核心价值观,包括四圣谛、八正道、因果报应等。
2. 解释佛教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如佛、菩萨、涅槃等。
讨论与思考(15分钟):1. 分组讨论佛教的核心价值观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和影响。
2. 引导学生思考佛教的修行方法如何帮助人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实践活动(20分钟):1. 学生根据自己对佛教的理解,绘制一幅佛教相关的图画,并附上简单的说明。
2. 学生进行小组分享,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解释其中的寓意和启示。
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肯定学生的努力和创意。
2.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佛教知识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拓展延伸:1. 鼓励学生阅读佛教经典或相关书籍,深入了解佛教知识。
2. 组织学生参观佛教寺庙或邀请佛教学者进行讲座,加深对佛教的理解和体验。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分享环节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评价学生绘画作品中对佛教知识的准确理解和创意表达能力。
3. 收集学生对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反馈和思考。
教学扩展: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兴趣,可以进一步拓展佛教知识,如深入研究佛教的不同流派、佛教在世界各地的传播等。
佛教文化教案设计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佛教的基本起源、发展历程及主要派别;(2)认识佛教的宗教信仰、修行方式及戒律;(3)掌握佛教在我国的传播与发展。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查阅、分析、整理佛教文化资料的能力;(2)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宗教文化素养;(3)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佛教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宗教文化的尊重和理解;(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宗教观,培养爱国情怀;(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爱他人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1. 佛教的起源与发展2. 佛教的宗教信仰与修行方式3. 佛教戒律与寺庙建筑4. 佛教在我国的历史地位与影响5. 佛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佛教音乐,营造氛围;(2)简要介绍佛教的起源与发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课堂讲授(1)佛教的起源与发展:介绍佛教的起源、发展历程及主要派别;(2)佛教的宗教信仰与修行方式:讲解佛教的信仰体系、修行方法及戒律;(3)佛教戒律与寺庙建筑:分析佛教戒律的内容及寺庙建筑的特点;(4)佛教在我国的历史地位与影响:探讨佛教在我国的历史地位、文化影响及社会作用;(5)佛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分析佛教文化的传承方式及发展趋势。
3. 课堂活动(1)小组讨论:针对佛教文化中的某个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能力;(2)角色扮演:模拟佛教修行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佛教文化;(3)知识竞赛:以佛教文化为主题,开展知识竞赛,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
4. 课堂总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学生对佛教文化的理解;(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言积极性等;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佛教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3. 课堂活动:评估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4. 知识竞赛:了解学生对佛教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佛教文化相关教材;2. 多媒体课件:佛教文化图片、视频等;3. 网络资源:佛教文化网站、论坛等;4. 图书馆资源:佛教文化书籍、杂志等。
佛教文化课程的授课计划与教案

佛教文化课程的授课计划与教案佛教文化课程的授课计划与教案一、引言佛教作为世界重要的宗教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对于人们的生活、思维方式和社会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
为了深入传承佛教的历史和哲学思想,开设一门佛教文化课程,对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教育至关重要。
本文将针对佛教文化课程设计授课计划和教案,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佛教文化的重要性和内涵。
二、课程概述1. 课程名称:佛教文化导论2. 课程目标:- 理解佛教的历史与传承;- 掌握佛教的核心思想和价值观;- 认识佛教文化与世界的影响;- 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
三、授课计划第一课:佛教的起源与传播1. 介绍佛教的创立者释迦牟尼佛;2. 分析佛教的诞生和传播过程;3. 探讨佛教经典《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重要性。
第二课:佛教的核心思想1. 介绍佛教的四大真理:苦、集、灭、道;2. 解读佛教的中心概念:缘起性、空性、般若智慧;3. 探讨佛教修行的基本方法:戒、定、慧。
第三课:佛教的分支和发展1. 介绍佛教的分支教派:上座部、大乘佛教、禅宗等;2. 分析佛教在不同地区的演变和发展;3. 了解佛教的文化传统和典籍。
第四课:佛教文化与艺术1. 探讨佛教在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领域的影响;2. 介绍佛教寺庙的构成和建筑风格;3. 分析佛教艺术作品的寓意和象征意义。
第五课:佛教文化与社会1. 探讨佛教的社会价值观和伦理道德;2. 分析佛教对政治、经济和环境的影响;3. 讨论佛教的教育思想和义务教育发展。
四、教学方法1.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教师通过讲解佛教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引导学生进行互动讨论,加深对佛教文化的理解。
2. 影像资料展示:教师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影像资料,让学生通过视觉感知佛教文化的艺术魅力和历史演变。
3. 参观寺庙和佛教文化遗址:安排学生实地参观佛教寺庙、佛塔和其他佛教文化遗址,让他们亲身感受佛教文化的独特魅力。
五、课程评估1. 课后作业:布置与课程内容相关的阅读材料,要求学生撰写读后感和思考问题,以检验他们对课堂内容的掌握和理解。
中班佛教文化教案大全

中班佛教文化教案大全教案标题:中班佛教文化教案大全教案目标:1. 了解佛教文化的基本概念和核心价值观。
2. 认识佛陀的生平和佛教的起源。
3. 探索佛教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影响。
4. 培养学生对佛教文化的尊重和欣赏。
教案一:佛教文化简介目标:了解佛教文化的基本概念和核心价值观。
活动:1. 通过图片展示和简短的讲解,向学生介绍佛教的起源和发展。
2. 利用故事、绘本或视频介绍佛陀的生平和他所传承的教诲。
3. 引导学生讨论佛教文化中的一些核心价值观,如慈悲、智慧、忍让等,帮助他们理解和体验。
教案二:佛教文化与日常生活目标:认识佛教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影响。
活动:1. 通过游戏、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模拟参观佛教寺庙的场景,了解佛教文化在信众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方式。
2. 观看佛教寺庙内部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观察、发现和描述佛教寺庙内的特点和装饰,了解佛教建筑的形式和意义。
3. 导入有关佛教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影响,如禅修、素食、尊重生命等,引导学生讨论和分享他们身边的例子。
教案三:佛教文化艺术体验目标:培养学生对佛教文化的尊重和欣赏。
活动:1. 展示佛教艺术品的图片或实物,让学生观察、发现和描述它们的特点和象征意义。
2. 制作简单的佛像手工艺品,引导学生体验佛教艺术的创作过程并理解其中的意义。
3. 通过音乐、舞蹈或绘画等形式,让学生表达对佛教文化的感受,并分享他们的作品。
评估方法:1. 观察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表现。
2. 听取学生对佛教文化的理解和观点。
3. 观察学生制作的手工艺品和其他艺术作品,并评估其表达能力和创意。
教案扩展:1.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佛教寺庙,亲身体验佛教文化。
2. 邀请佛教信众或佛教文化专家来校园上课,进行更深入的讨论和交流。
3. 组织学生参与佛教节日庆祝活动,体验佛教文化的节日氛围和仪式。
注:以上教案仅供参考,实际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年龄、兴趣和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佛教教案(全国导游基础知识)

公开课教案石林县民族职业高级中学杨挎明课程名称:(第四章中国各民族信仰的主要宗教)第二节佛教教材名称:全国导游基础知识主要教学内容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本堂课选自《全国导游基础知识》第四章第二节佛教内容。
该教材是考取全国导游资格证书的必修知识。
我国是佛教大国,各地寺庙建筑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宗教知识尤其是佛教知识是导游人员的必备知识。
本节内容在整本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该章节的学习,使学生对佛教知识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也是为今后工作中更深入的学习打开一扇窗户。
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佛教基本概况。
2、能力教学目标:让学生能根据宗教知识,结合地方宗教景点导游词,设计一篇独特的导游词,并模拟导游,其他同学做旅客,互相提意见,以求提高。
3、情感教学目标:让学生在掌握佛教基本知识的同时,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尊重佛教,尊重历史文化,了解宗教文化的精髓。
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竞争意识。
教学重点:佛教的发展和在世界及中国的传播路线、宗派。
教学难点:分清宗教的派别,能结合所学知识学与致用。
【导入】播放佛教相关视频,营造学习氛围。
当你在旅游活动中遇到众多的佛教景观时,你了解它们的独特含义与价值吗?能充分欣赏吗?事实上,许多人由于缺乏知识,在浏览佛教景观时,只能跟着别人看热闹,而自己却看不出门道,有的甚至还闹出不少笑话。
本节课将对四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各种问题展开讨论,了解到这些知识,作为导游员的我们才能更好地引导客人去发现美。
【授课】佛教,广义上,它是一种宗教,包括它的经典、仪式、习惯、教团的组织等等;狭义上,它是佛说的言教。
如果用佛教固有的术语来说,应当叫做佛法。
佛教发源于古印度,从创建发展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三大宗教中最为古老的宗教,佛教传入我国之后,经过与传统文化的相互冲突、融合。
一、佛教概论(一)佛教的创立1、创立时间:公元前6世纪2、地点:古印度迦毗罗卫(今尼泊尔国南部的提拉科特附近)3、创始人:乔达摩,原名悉达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心灵的慰籍与寄托
___《佛教》
教
学
设
计
学院:美术学院
专业:2012级美术学国画
学号:41223036
姓名:王攀
目录
前言 (3)
一、教材分析 (3)
二、学情分析 (4)
(一)、此阶段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 (4)
(二)、此阶段学生的认知心理特征 (4)
三、教学目标设计 (5)
(一)、知识与技能 (5)
(二)、过程与方法 (5)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5)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6)
(一)、教学重点 (6)
(二)、教学难点 (6)
五、教学方法 (6)
六、教具准备 (7)
七、课程类型及课时 (7)
八、教学过程 (7)
九、板书设计 (11)
十、布置作业 (11)
教学设计
前言:宗教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对人类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重大影响。
作为一种社会文化体系,宗教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对于整合社会,促进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更主要的是宗教对人们心理的影响,它使人有了信仰寄托,能够慰藉人的心灵,使人们获得心理归属感和心理平衡,给人以终极关怀,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在我国目前的现代化进程中,应重视宗教的这种社会作用,并积极引导宗教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相适应,促进社会和谐。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人教版高中美术鉴赏第三课:《世界三大宗教》,在人类的历史上宗教曾占据重要地位,本节教材围绕世界三大宗教先后产生的顺序,对它们的建筑特征加以总结归纳。
在增加学生认知宗教建筑层面的同时,教材还把对学生对宗教信仰的感受层面加以影响。
二、学情分析:
高中生已具有对客观事物分析有一定的自我见解,对未知学科领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不过也会因学科思维定势对宗教美术作品类型欣赏存在抵触排斥情绪。
三、教学目标设计:
1、认知与技能目标:了解在宗教流行时期,宗教对人的心灵和美术创作的影响,以及一些有代表性的宗教美术作品。
2、过程与方法目标:联系学生熟悉的宗教故事,了解宗教流行时期,联系生活情境,理解宗教为适应当时的社会环境进行变化,也
会产生对生活对美术创作的影响,加深对宗教本土化倾向过程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欣赏和鉴赏佛教美术作品的过程中,同学们应该形成正确对待的佛教美术和宗教社会现象。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充分感悟和了解佛教的产生。
2.理清佛教在我国的发展状况。
3.欣赏和分析我国的佛教艺术成果。
(二)、教学难点:
通过对佛教的知识初步认识,充分挖掘佛教在我国的发展历史。
五、教学方法:
1.提问法:按照课程需要加入有关佛教基本文化知识,并通过随
机抽查的方式抽取同学起来回答问题,还有就是集体回答,
并根据同学回答情况作出相应补充和解答。
2.多媒体演示法: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为辅助工具,以多种形式,
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解决教学的
重难点问题,把多媒体信息如文字、图片、声音等有机结合
并显示在屏幕上,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充分挖掘学生
的思考问题和想问题的能力。
六、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七、课程类型及课时:欣赏课,一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巧用图片,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借用熟悉的电视剧《西游记》里(如来佛图片和一个西游记之大雄宝殿)来创设情境,让同学们联想到什么?
【学生发言】西游记里的人物和场景。
【教师引导】从而想到什么文化知识呢?
【学生发言】佛教。
【老师引导】对我们要学的是心灵的慰籍与寄托——佛教
(二)、问题探究
【教师引导】课文读完了,在读的过程中,学生应该对故事与人物为深入的思考。
那么现在,教师应该将课堂交给学生,这一环节,让学生畅所欲言,或提出问题,班级讨论;或从文章的结构入手,让学生谈谈自己的认识;或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并说明原因,教师加以总结。
例如:
(1)写“月光冷冷的”有什么作用?
(2)“可是,这能全怪我吗?”的含义是什么?
(3)文中描写“我”心理活动的句子有很多,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设计思路】教学时应把更多的自由留给学生,教师之前已经铺垫了很多,此时,应该让学生自由发挥,谈谈他们的看法。
(三)教师归纳,拓展延伸。
【教师引导】“我”珍视友情,将羚羊木雕送给万芳;父母不舍得羚
羊木雕,要让我要回来,由此问题被激化了。
在查问木雕的时候,一方面是父母的“逼”,一方面是我的“无奈”。
两个方面展示在同学们面前,你们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呢?到底该不该要回羚羊木雕呢?【小组讨论】同学之间展开辩论,如果换做是自己,自己会怎么做?为什么?
【教师总结】生活中,我们也会经常发生类似的问题,不仅仅是将一个很贵重的东西送给好朋友的例子,还有许多例子。
和父母闹矛盾啊,和朋友吵架啊,我们应该怎样处理类似的问题?
【学生发言】(理解;宽容;个人有个人的难处,要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
【教师寄语】父母深爱孩子,把珍贵的羚羊木雕送给孩子;孩子珍视友情,又把羚羊木雕送给最好的朋友。
亲情、友情都是世间最美好、最珍贵的情感。
之所以发生不愉快的事情,是因为缺乏沟通和理解,遇事考虑不周,如果彼此多些尊重、理解、沟通、宽容、体谅,那么,这朵友谊之花将永远鲜艳、灿烂!
九、板书设计
起因:送木雕(插叙)——经过:要收木雕——结果:收回木雕
人物分析:万芳(理解、仗义)爸爸(持重沉稳)妈妈(固执生硬)我(珍惜友谊)奶奶(明白事理)
十、布置作业
学生利用媒体操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