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如何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怎样指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怎样指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文章的思想感情是指作者在作品里为突出主题(中心思想)而抒发的某种(喜、忧、爱、恨……等)情感,这种情感,有的是直抒的,有的是含蓄的,因此读者要细心体会。
对文章思想感情体会得愈准、愈深,文章的思想内容就理解得愈明愈透,究竟怎样去体会呢?笔者在教学中运用了以下几种方法:1 朗读“朗读”是体会思想感情的基础。
读者要认真地读,不能像看电影似的一晃而过。
要一句一句地读,逐节逐节地读,还需带着感情去品读,这样就容易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抒发的感情。
如阅读《第一场雪》,通过反复品读“雪时”、“雪后”出现的美丽景色的语段以及由雪景产生联想的语句,读者就会感受到自身仿佛置身于皑皑的雪地之中,仰视大片大片的雪花,尽情地享受着大自然给予的美,从而深刻地体会到这篇文章通过对瑞雪的描写,透露出作者展望来年丰收景象的喜悦心情。
2 品析“品析”文章内容情节是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主要方法。
分析文章内容不能仅满足于对文章的表面意思的理解,而要抓住文中关键词语、中心语句、重点段落进行认真品析,把心放在文中去,顺作者思路,带着问题想,层层探究,步步深入,这样体会出的文章思想感情就很明确。
《种子的力》一文,作者在文章的开头提出“种子的力可超越一切”,难免叫读者产生疑惑,当作者陈述了种子能分开头盖骨、小草能掀翻石块的事实后,读者便心悦诚服,再通过对“这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力”、“发出可怕的力量”“这种力是看不见的生命力”等关键词语的品析,读者会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当品析到“这是一种长期抗战的力……”句群时,读者激情满怀,会联想到这是抗日时期喊出的抗日口号,于是对“种子的力”产生一种新的认识—作者是借种子的力超越一切的事实,来鼓励抗日勇士,鞭策前进。
从而深深体会到文章包含着讴歌、支持抗战,坚信抗战一定会取得最后胜利的炽热的思想感情。
3 了解时代背景了解时代背景是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前提。
有的文章,由于时代背景与作者所处的特定环境的限制,其思想感情是含蓄的,读者如果不去了解,就难以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不出文章的思想感情,遇到此类文章就要花功夫翻阅资料,或请教别人介绍写作背景。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八法”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八法”文章的思想感情是指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具体说是作者想通过文章的主要内容赞扬什么,批评什么,反对什么,抒发什么感情,说明什么道理等等。
如果我们体会出文章的思想感情,就能对文章理解得更深刻。
在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会使学生同作者一起感受文本内涵,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与作者产生共鸣。
那么,我们在阅读一篇文章时,又应该如何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呢?1.抓文章题目,体会思想感情我们常说文章的题目是“文眼”,而眼睛又是心灵的窗户。
有些课文题目本身就在一定程度上显露出作者的写作目的,只要我们围绕课文题目进行分析、揣摩,就能体会出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慈母情深》,文章歌颂了平凡母亲的伟大,感受伟大的母爱,激发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再如《梅花魂》这里的魂,指的是精神。
梅花魂,即梅花的精神。
梅花的精神就是“不管历经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的精神,这也正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2.抓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先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再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然后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如《圆明园的毁灭》课文先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又描述了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
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篇幅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通过分析我们可以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读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从而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抓重点词语,体会思想感情在有些文章中往往由重点词语直接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学生只要在阅读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对这些重点词语适当作些补充、修改就能顺利地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这些重点词常常出现在文章的开头、结尾或过渡段中。
如《詹天佑》开头一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其中"爱国"、"杰出"正是全文的中心。
如何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如何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开县敦好镇中心小学肖英文章思想感情是阅读教学中的核心。
语文教学重点训练学生的两种能力:一是感受和体会语言文字的能力;二是把感受和体会到的说出来和写出来的能力。
语文教学是教师综合知识和技能的展现。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感情交流和心灵沟通。
语文课本中所选的教材都凝结着作者丰富的感情,闪耀着理想和智慧的光芒。
作为教师,应该把握文中的感情脉络,付出全部感情,以此去感染、熏陶学生并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共同进入作者的感情世界。
使得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得到心灵和情感的净化和升华。
因而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部分。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是语文各方面能力的综合应用——词语的理解、句段的理解、主要内容的理解——没有这些方面的理解,要想深刻地体会是不可能的。
怎样体会呢?一、从文章的题目上去体会:文章的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如《伟大的友谊》、《董存瑞舍身炸碉堡》,我们抓住其中的“伟大”、“舍身”两个词,就可以明确这是作者在歌颂他们。
二、从文章的开头结尾去体会:有的文章一开头,作者就将自己的思想感情表露出来。
如《桂林山水》一开头:“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欣赏桂林的山水。
”一个“甲天下”,一个“观赏”就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热爱之情表露了出来。
三、从文章的内容上去体会:例如大家熟悉的寓言故事《滥竽充数》,作者没把寓意写出来,但是我们可以从南郭先生在齐宣王时可以混在许多人中装作会吹的样子而获得俸禄,但到了齐湣王时南郭先生却要逃跑的事实对比中想到:因为齐湣王喜欢一个一个单独地吹,南郭先生本来就不会吹,在要表露真才实学时,他怎么能不逃跑呢?由此我们可以想到,没有真才实学的人,光靠伪装,总有一天会露馅的。
如果我们再追问一句:造成南郭先生伪装的原因是什么呢?是齐宣王喜欢许多人一道吹,这就造成了一些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入其中。
这些感受是通过内容思考而得到的。
四、从分析文章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去体会。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体验是培养学生情感素养和人文精神的重要环节。
以下是一些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体验的实践方法:
1. 引导学生情感共鸣:选择具有情感内涵的文学作品,如故事、诗歌等,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情感,并让他们与作品中的人物产生情感共鸣。
2. 创设情感氛围:通过朗读、音乐、图片等方式,创设与教学内容相符合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在情感氛围中更好地理解和体验教学内容。
3. 角色扮演: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亲身体验作品中的情感,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其中的情感。
4. 情感分享:组织学生进行情感分享,让他们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情感共鸣能力。
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践活动,如参观、采访、写作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感受情感。
6. 教师的情感引导:教师要具备较高的情感素养,通过自己的情感表达和引导,感染和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通过以上情感体验的实践方法的实施,可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果,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和人文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1、从抒情局部找中心 2、从作者的谈论局部找中心 3、从课文的反复局部找中心 4、从重点句、段找中心 5、关注首尾 三、抓课后问题。 四、联
2、从作者的谈论局部找中心
例如:《少年闰土》这篇课文的11、14、 16自然段就是作者谈论的局部。找到了,读懂 它就能很好的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从课文的反复局部找中心
例如:《犟龟》中犟龟反复说的一句话 “我的打算是不行转变的。”找到这句话对我 们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大有帮助。
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一、抓课题,从整体入手。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阅读时从课题入手,
例如,例如《穷人》一课,通过读课文我们知道 明明是写“桑娜、渔夫、西蒙及西蒙的两个孩 子”,为什么以“穷人”为题呢?这是由于他们 的凄惨生活是沙俄时代穷人的生活写照。桑娜、 渔夫的和蔼、勤劳是穷人品质的表达。理解了为 什么以穷人为题的深刻含义,也就把握了文章的 中心。《金色的脚印》《老人与海鸥》一课,从 课题就可以体会到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三、抓课后问题。
四、联系生活实际 五、了解写作背景 例如:《雪》等。
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一、抓课题,从整体入手。 二、抓关键词句。
1、从抒情局部找中心 2、从作者的谈论局部找中心 3、从课文的反复局部找中心 4、从重点句、段找中心 5、关注首尾 三、抓课后问题。 四、联系生活实际 五、了解写作背景
2、、你认为文中哪句话让你有很多想法,抄下来,写出你的理解。
3、老牛看着小牛喝水,它们都笑了。老牛此时的泪水是
的泪水;小牛此时的泪水是
的
泪水。
4、读了课文2、3、4自然段,你的脑海里有了几幅画面,分别是 :
如何学会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何学会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何学会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言为心声”。
无论是写人、状物,还是叙事,都具有确定的写作目的,或褒扬、或批判、或确定、或揭露,总之,的思想感情确定会在文中体现出来。
阅读一篇文章,不仅要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具体内容,还要从文章所记叙的事物中体会出所表达的情感。
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1)依据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的思想感情。
的思想感情,主要是通过文章内容表现出来的,因而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就能体会出的思想感情来。
如《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记述了十六年前父亲牺牲前后的几件难忘的事情:局势紧急,父亲提前整理一些重要的书籍和资料;父亲被捕经过;法庭上,父女的最终一面;父亲英勇就义,一家人哀思万分。
文章语言朴实无华,字里行间透露出对父亲深深的怀念。
(2)依据带有感情颜色的语句,体会的思想感情。
文章是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总会在字里行间表露出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有时甚至直接用抒情、谈论的方法来宣泄自己的感情。
因而,抓住了文章中带有感情颜色的语句,就能体会出的感情来。
例如《索溪峪的“野”》一文,在写了索溪峪的山”野”、水“野”、动物“野,就连行进在期间的男女老幼也返朴归真,”野”性十足后,赞美道:“于是,我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从未有过的清爽;索溪峪的`‘野’,荡涤着我的胸怀”对索溪峪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3)依据含义深刻的语句、段落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在表明自己的态度时,力求明朗、显豁,以便于读者和自己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有时为了取得意味深长的效果,不直接表情达意,而是接受比较含蓄的方法说出言外之情。
对于蕴含在语句中的的态度,我们或者要联系写作时特定的历史背景,或者联系文章的写作手法,或者联系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愿思和结构层次进行理解,尤其要联系句子或语段所在的上下文的具体语境理解。
例如,《荔枝》一课中,写母亲剥荔枝时的动作:“(母亲)筋脉突兀的手不停地摩挲着荔枝,然后用小拇指甲盖划破荔枝皮,当心翼翼地剥开皮又不让皮掉下,手心托着荔枝,像是托着一只刚刚啄破蛋壳的小鸡,那样爱怜地望着舍不得吞下……”细致的描写突出了母亲一生的勤俭、辛苦。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通过这种引导,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章,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运用这些思想和情感,写出优秀的文章,提高语文素养。
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呢?一、培养对文章主题的关注学生在阅读完文章之后,首先要关注的是文章的主题。
只有通过对文章主题的准确理解,才能更好地概括文章的内容,理解文章的内涵。
因此,我们需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文章主题的关注,让他们意识到主题的重要性。
我们可以通过给学生布置一些主题明确的阅读任务,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直接感受主题的魅力,逐渐形成对主题的敏感性和精确性。
二、建立对作者思想的认识文章的思想不仅仅体现在主题上,还体现在文章的其他方面,如描述手法、语言、形象等。
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从多个方面去体会文章的思想。
一种有效的方法是针对文章的关键人物或主体,以及作者运用的手法、语言等方面,建立对作者的整体认识,理解作者的思考方式、想象力和敏感度。
通过分析作者、分析人物等方式,让学生建立对作者思想的认识,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章,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
三、理解情感的色彩除了注重文章的思想外,我们还需要关注文章中情感的色彩,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情感。
我们可以教给学生一些情感的表达方式,如对比、比喻、象征、对话等,让他从情感的角度去感受文章中的色彩。
同时,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进行情感标注、情感主题绘图等方式,帮助他们从深层次上理解文章中的情感,从而更好地感受作者想要传递的情感。
四、培养记忆与比较能力除了以上引导方法外,我们还需要让学生有记忆和比较感,不断提升体会文章的能力。
我们可以通过情景模拟、多维度解构、比较分析等方式,让学生不断回顾、比较体会文章的思想和情感,从而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同时,我们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让学生通过对不同作者、不同主题的对比,更好地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和情感,形成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
体会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几种方法

体会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几种方法我们在阅读一篇文章时,不仅要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具体内容,而且要从文章所记叙的事物中体会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有句话说得好“言为心声”,就是说作者无论是写人、状物、还是叙事,都具有一定的写作目的,或褒扬、或批评、或肯定、或揭露,总之,作者的思想感情一定会在文中体现出来。
那么,我们每一个同学在阅读一篇文章时,又应该如何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呢?一、依据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是通过文章内容表现出来的,因而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就能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来。
例如:我们学过的我们学过的《古井》一文,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我们村”的乡亲们从古井里取水,以及长年给一对年过六旬的老人挑水的事情。
但是只知道这一点是不够的,还要透过内容去想一想。
想什么呢?有的同学可能想到:课文为什么要写乡亲们从古井里取水?为什么要写乡亲们常年给一对年过六旬的老人挑水?你看他们想的问题多么有价值!但想出问题不是最终目的,我们最终的目的是要解决这些问题,从中体会作者通过这些主要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我相信:当同学们经过反复品读全文,认真思考后,一定能体会出:写乡亲们从古井里取水,是表明古井无私地向人们奉献甘甜、清凉的泉水,养育一方村民而对人们毫无所求;写乡亲们常年给一对年过六旬的老人挑水,是表明古井默默奉献的精神陶冶了人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做不计报酬、无私奉献的人。
这就是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
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古井和乡亲们的敬佩之情。
又如:《那片了绿绿的爬山虎》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叶圣陶先生给“我”修改作文,后来,我应邀到叶老先生家去作客,这件事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通过这一主要内容我们可以知道叶老先生是一位真诚质朴、平易近人的人,他对写作认真、严肃、一丝不苟,对小作者热忱帮助,关心爱护。
从中我们就可以体会出作者对叶老先生的感激、崇敬、怀念之情。
再如《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课文,作者记述了十六年前父亲牺牲前后的几件难忘的事情:局势紧张,父亲提前整理一些重要的书籍和资料;父亲被捕经过;法庭上,妇女的最后一面,父亲英勇就义,一家人悲痛万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中如何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作者:孙振华
来源:《读与写·下旬刊》2012年第05期
(安徽省阜阳市颍泉区苏屯中心校新集小学安徽阜阳 236120)
摘要:阅读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语言文字的理解上或就思想论思想,还应当以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的表面,去深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抓住重点段,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抓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抓住文章的思路,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通过入情入境的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体会;感情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5-0061-01
语文阅读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语言文字的理解或就思想论思想上,还应当以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的表面,去深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怎样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呢?我作了如下探讨:
1.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如教学袁鹰的《白杨》一课“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在这段话中,作者以“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这样的关联词语,一气呵成地刻画了戈壁上的白杨树。
读者便由白杨树的精神感受到新疆建设者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
又如教学《金色的鱼钩》一课。
课文最后说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真对这句话,可提出这几个问题:①“灿烂的金色的光芒”指什么?②虽然老班长留下的这个鱼钩极其普通、简单,但人们看到它就会想起什么事?就能从中受到什么教育?通过对这句话的理解,老班长的形象便清晰地立于学生眼前了。
2.抓住重点段,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如教学《景阳冈》一课。
可让学生认真阅读武松赤手空拳与猛虎搏斗,终于打死了老虎部分,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并思考。
武松与老虎相遇时,老虎的“一扑”“一掀”“一剪”让人生畏,武松唯一的动作就是“闪开”,“闪”这个动作表现了武松的机警敏捷。
打虎的场面写得有声
有色,神采飞扬,打虎英雄豪放、勇敢的性格跃然纸上。
随着这些场面的描写,文章的中心思想也就是文章所反映的思想感情便自然而然地出来了。
又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
可以让学生认真阅读邱少云烈火烧身仍一动不动一段的描写,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并思考,邱少云为什么烈火烧身仍一动不动?这反映了他怎样的优秀品质?随着这一问题的解决,文章所反映的思想感情也就显现出来了。
3.抓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如读《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
知道课文写了千千万万的男女老少来到长安街上等灵车,望灵车,送灵车,和敬爱的周总理作最后的告别。
做到这一步还不够,还要透过内容想一想,天又因又冷,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男女老少来送周总理的灵车?灵车开来,为什么大家都不约而同地站直了身体,放声哭泣?灵车开过,为什么许多人追着灵车奔跑?灵车消失在夜色中,为什么人们还不肯离去?这是因为周总理是人民的好总理,他一生为人民。
人民送灵车表达对周总理的崇敬、爱戴和深切的怀念。
这层意思就是课文内容所要表达的思想。
4.抓住文章的思路,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叶圣陶先生说过:“思想是有一条路的……这条路,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
”因此,只要抓住了作者的思路,也便抓住了作者的主旨。
如《难忘的一课》中,“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这句话反复出现,贯穿全文。
每一次出现都伴随着一段故事情节,都表达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它既是串联内容的主线,又是表达情感的主线。
教学中抓住这条主线,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便能更好的理解文章所反映的思想感情。
又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
课文中反复出现与“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类似的话。
因为它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是儿子在绝境中满怀信心的力量源泉,也是父亲坚持到底决不放弃的原因。
反复出现,多出呼应,通过父亲的责任感充分表现了崇高的父爱,通过儿子对父亲的诺言的深信不疑说明了对父亲多么信赖。
5.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如教学《晏子使楚》一课。
可通过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楚王的骄横、傲慢、阴险和在失败面前的窘迫,晏子的语气或义正词严,或嘲弄戏耍,或诙谐反问,语气虽然变化较多,这些多变的语气,却充满了他的机智勇敢和爱国情怀。
又如著名作家老舍的《草原》一文。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草原风光图,感受到作者置身于那充满诗情画意的境界之中,既愿久立欣赏,又想吟诵诗篇。
体会到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6.通过入情入境的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如读现代著名作家巴金的《鸟的天堂》。
仿佛自己就是一位游客,两次游览了“鸟的天堂”。
这时,读了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看到的景色,更能感受到大榕树的美丽奇特。
读
了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看到的景色,更能感受到作者迷恋景色,看也看不够的心情。
读了最后一个自然段,就能和作者一样,被那美丽奇妙的景色所吸引而不愿离去。
如读《金色的鱼钩》一课。
假如你就是文中的红军战士小梁,亲眼目睹了老班长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自己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
老班长让战友吃鱼自己却吃鱼骨充饥的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就会深深地印在你的脑海里。
作者简介
孙振华,男,安徽阜阳人。
研究方向:小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