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娟:活着就是王道-平凡人不平凡的故事_平凡人不平凡
被于娟感动

说起于娟,大家都不会陌生,她本是一个极其出色的人,曾先后获得经济系硕士、博士学位,事业更是风生水起。
然而不幸降临了,她竟然患上了癌症:一场美丽的生命旅程即将完结,却给全社会人们带来了巨大的感动
随着癌细胞的扩散,她的病痛越来越剧烈,生命之灯也即将熄灭。
可她的坚强远超常人,当她得知患上癌症时,她并没有惊慌失措,感到天旋地转,而是坦然的接受,并积极配合治疗。
她甚至还十分自信地说:我这么天不怕地不怕的人,还怕对付不了癌症?带着这样的坚强与自信,她一次次熬过痛苦穿刺、化疗、放疗,熬过了医生最多三个月的宣判。
一个生命坚强到如此,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我深深地为她顽强的生命力所折服,为他坦然面对生死、毫无畏惧的精神所感动。
她更用她所信奉生命意义感染了所有人。
2010年底,于娟开了博客,标题霸气活着就是王道。
三个月左右,访问量就增至153万。
她想用自己的生命日记告诉所有人:那些不能杀死你的,最终都会让你更强大。
这是一种无所畏惧的魄力,无疑全社会也为之动容。
一次生命的旅程,中就会走向完结。
然而在这过程中,有的生命不记得失,以平常心安然度过;有的生命因为一些风浪,而使自己饱受痛苦,遗憾离去;还有的生命即使是只有一丝暗淡的光,在即将熄灭的那一刻也要大放异彩。
于娟用生命写成的忠告

于娟用生命写成的忠告:活着就是王道4月19日,复旦大学海归博士、抗癌教师于娟的生命终结了。
她在患病15个月的时间内,在病榻上陆续写下了生命日记:“我想告诉大家,什么是我拿命试过,此路不通。
”这些用最后的生命写成的忠告,是非常值得大家,特别是值得白领们一读的。
于娟在得病前,过的是一种典型的“年轻人”的生活。
如今,她用署名“活着就是王道”的博客反思病情写道:饮食上“暴饮暴食”、“嗜荤如命”是患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是鲁西北的土孩子,不是海边出生海里长大的弄潮儿,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光头(于娟的丈夫)每日吃生虾生螃蟹没事,而我长期吃就会有这样那样的身体变化:嫁到海岛不等于我就成了渔民的体质。
”“暴饮暴食”带来体内的变化是渐进的,海鲜对于娟来说,并不是一个好东西。
过度的口腹之欲,带来的后果是身体的灭顶之灾。
今天的多吃,就是明天的少吃。
为了明天的多吃,今天就要少吃。
管住你的舌头,饮食节制将使人头脑清醒、思维敏捷。
放下“暴饮暴食”这把屠刀,你虽不一能立地成佛,也许能活到上海人的平均寿命。
于娟10年来不曾在12点前睡过。
熬夜干什么?于娟反思写道:“聊天、网聊、BBS灌水、蹦迪、吃饭、K歌、保龄球、一个人发呆(号称思考),填充了没有堂而皇之理由的每个夜晚。
”“没有堂而皇之理由”的熬夜,就是慢性自杀,就是破坏身体内部的平衡,就是对自己生命的不负责任,就是让癌细胞有了滋长的可乘之机。
人体的生物钟是不容随意破坏的。
破坏了,再想修复,就很困难。
它一定会用不正常的摆动或者停止摆动来惩罚你。
一位医生告诉于娟:“熬夜直接危害肝脏。
熬夜时,人体中的血液都供给了脑部,内脏供血就会相应减少,导致肝脏乏氧,长此以往,就会对肝脏造成损害。
”患了肝癌,在今天,纵然扁鹊再世,也是回天乏力。
所以,每一个活着的人,不到万不得已,一定不要熬夜,在晚上11时前老老实实躺下。
请记住美国总统听取罗斯福的告诫:“早睡早起,健康、财富、聪明将会伴随你。
”反之,健康、财富、聪明,将提前离开你。
于娟《活着就是王道》

于娟,女,32岁,祖籍山东济宁,海归,博士,复旦大学优秀青年教师,一个两岁孩子的母亲。
2010年1月2日于娟被进一步确诊乳腺癌晚期。
随后逐渐转移到全身躯干骨。
在健康状况稍好的时候,她把自己患癌症前的生活写成日记,取“活着就是王道”。
4月19日凌晨3时,与癌症抗击到最后一刻的于娟离开了人世。
享年32岁。
于娟虽然走了,但她的遗著—“此生未完成”,成了最真挚的劝诫。
她激励人们热爱生活,因为,活着就是王道。
于娟在书中写道:在生死临界点的时候,你会发现,任何的加班,给自己太多的压力,买房买车的需求,这些都是浮云,如果有时间,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买车的钱给父母亲买双鞋子,不要拼命去换什么大房子,和相爱的人在一起,蜗居也温暖。
“人生最痛苦的事有三种:幼年丧母,中年丧妻,晚年丧子,如果我走了,我的父母、丈夫还有孩子,就会面临这些痛苦,所以我要坚强地活下去。
”于娟说。
“我曾经以为,我是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女子,我的家庭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家庭。
爸妈没有多少文化,勤劳质朴做个本分人是他们的终极幸福。
老公出身蒲柳,和我一个版本也是苦学改变命运的教书匠。
”“对于这种近乎平庸的平凡我已习以为常,三餐一宿,衣食无忧,想房想钱想课题,我和光头一如小说里所有的夫妻那样平淡爱世俗,我从来没有想到,碌碌庸庸的家人们深藏在无尽岁月里的,居然是如此强大的内心。
”我蛮希望很多人能够看到我的悲剧,然后去更改他们的,走向悲剧的这样一个方向,重新去审视健康,重新去正视真正的生活是什么。
如果是我写下来的这个东西,哪怕是让一个人看到以后有所反思,改变他们的生活习惯或者工作习惯,从而不再受我这种罪的话,我觉得也蛮值的。
我跟很多人很像,我跟很多年轻人太像了。
我们都没有背景,然后我们都靠的是知识改变命运,然后我们读了二十几年书,十几年书,爬上来以后发现上面有四个老的要养,下面有个孩子要养。
你会要拼命地想去赚钱。
大家心里其实都蛮苦的。
我曾经试图像圆圆三年搞定两个学位一样,三年半同时搞定一个挪威硕士、一个复旦博士学位。
《于娟 此生未完成》 读书心得

活着就是王道,其它都是浮云
—ZXM
读了于娟的《此生未完成》,感触颇深,得出的最大教训是:活着就是王道,其它都是浮云。
于娟的人生一路高歌猛进。
硕士、博士、留学,学业不可谓不顺利;留校、结婚、生子,生活不可谓不幸福。
可就是这么顺利,这么幸福的女子,在遭遇癌症的蹂躏后,三观尽毁,脱胎换骨,重新做人。
在生死临界点的时候,一切都是浮云,经历了生生死死,九死一生,死里逃生,生不如死后的于娟这样写道。
多么消极而有多么真事。
如果再给她一次机会,正如她所说的那样,她不会再像蚍蜉那样忙碌啦。
杨澜也说过,人生在很多人看来,做加法很难,其实做减法更难。
因为人有太多的欲望,欲望控制了自己,自己迷失了自己,找不到了自己,因此就丢掉了自己。
于娟的经历给我的深刻启示有三:
1 活着就是王道,其它都是浮
云!
活着是基础,身体是革命的本
钱,什么时候不要忘记,这是根
本。
2 如何长寿?饮食起居环境
性情!
控制饮食,早睡早起,亲近自
然,淡定随和。
追求成功要循序
而渐进,不可操之过急。
3 Slow down and enjoy your
life!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人生苦短,不要一直在路上,要不时地停下来看一看风景,想一想人生,享受一下生活。
生活的真谛在于:驻足和奔跑结合;劳和逸结合;多元化才是生活的真谛!
谢谢你,于娟!在此,我也祝你们一家顺顺利利,希望土豆一生平安!。
最新-复旦女博士生命日记-活着就是王道 精品

复旦女博士生命日记:活着就是王道篇一:复旦女博士生命日记:活着就是王道复旦女博士生命日记:活着就是王道图文无关壮丽的毁灭虽死犹生。
一个人在同不可战胜的占绝对优势的厄运的搏斗中燃烧了自己,他的心灵也因此而变得无比高尚。
—斯蒂芬·茨威格于娟,女,32岁,祖籍山东济宁,上海交大本科毕业,完成硕士博士学业后赴挪威深造。
海归后,于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任讲师。
2019年年底,于娟被发现患有乳腺癌,并且已至晚期。
灾难突袭时,她不仓惶,不逃遁,置生死于谈笑间。
在与癌症过招的一年多日子里,她写下近10万字的《活着就是王道》的“生命日记”,将滴滴泪水串成笑的银铃,尽显生命的无畏、欢乐及奢华。
她的父母不顾老年无栖身之处——毅然卖掉老家房产,劫难之河与女共渡;她昵称为“光头”的副教授丈夫,更是日夜陪护在妻子身边,共同守望生命的回归……“突然就搞了个癌症,生活有时就是这样好玩”——《生命日记》之“我的2019”2019年10月28日晚。
于娟结束课程,从复旦大学校园出来,骑单车去大润发买牛奶,行至一半,在一个小巷子里被一个民工撞了一下。
一瞬间,她觉得一股挫骨伤筋的痛从腰间传来,不由心里一“咯噔”:扭了腰吗?但还是硬撑着去了大润发。
她没想到,到第二天,不对劲了,竟不能起床了,动一动就是豆大的汗珠往下掉。
于娟仍没当回事,只因“那阵儿正忙得四蹄撒欢儿,起不了床着实误事”。
后来便叫“光头”送她去本校附属医院。
医生说,没啥,腰肌劳损,活血通筋得了。
真是腰肌劳损吗?过去一段时间,疼痛依然。
医生再开“万骨通”“活血通筋”,于娟再也不信是筋血有什么不通,要做核磁共振检查。
在家等到结果出来,她才知道,“活血通筋”药片片都是催命符:她脊椎骨。
于娟:活著就是王道

于娟,女,32歲,祖籍山東濟寧,海歸,博士,復旦大學優秀青年教師,一個兩歲孩子的母親。
2010年1月2日于娟被進一步確診乳腺癌晚期。
隨後逐漸轉移到全身軀幹骨。
在健康狀況稍好的時候,她把自己患癌症前的生活寫成日記,取“活著就是王道”。
4月19日淩晨3時,與癌症抗擊到最後一刻的于娟離開了人世。
享年32歲。
於娟雖然走了,但她的遺著—“此生未完成”,成了最真摯的勸誡。
她激勵人們熱愛生活,因為,活著就是王道。
于娟在書中寫道:在生死臨界點的時候,你會發現,任何的加班,給自己太多的壓力,買房買車的需求,這些都是浮雲,如果有時間,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買車的錢給父母親買雙鞋子,不要拼命去換什麼大房子,和相愛的人在一起,蝸居也溫暖。
“人生最痛苦的事有三種:幼年喪母,中年喪妻,晚年喪子,如果我走了,我的父母、丈夫還有孩子,就會面臨這些痛苦,所以我要堅強地活下去。
”于娟說。
“我曾經以為,我是一個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女子,我的家庭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家庭。
爸媽沒有多少文化,勤勞質樸做個本分人是他們的終極幸福。
老公出身蒲柳,和我一個版本也是苦學改變命運的教書匠。
”“對於這種近乎平庸的平凡我已習以為常,三餐一宿,衣食無憂,想房想錢想課題,我和光頭一如小說裏所有的夫妻那樣平淡愛世俗,我從來沒有想到,碌碌庸庸的家人們深藏在無盡歲月裏的,居然是如此強大的內心。
”我蠻希望很多人能夠看到我的悲劇,然後去更改他們的,走向悲劇的這樣一個方向,重新去審視健康,重新去正視真正的生活是什麼。
如果是我寫下來的這個東西,哪怕是讓一個人看到以後有所反思,改變他們的生活習慣或者工作習慣,從而不再受我這種罪的話,我覺得也蠻值的。
我跟很多人很像,我跟很多年輕人太像了。
我們都沒有背景,然後我們都靠的是知識改變命運,然後我們讀了二十幾年書,十幾年書,爬上來以後發現上面有四個老的要養,下面有個孩子要養。
你會要拼命地想去賺錢。
大家心裏其實都蠻苦的。
我曾經試圖像圓圓三年搞定兩個學位一樣,三年半同時搞定一個挪威碩士、一個復旦博士學位。
于娟对生命的思考

一个人留给我们的温暖——再远的飞行也要着陆,再长的旅行总会回家于娟,女,32岁,祖籍山东济宁,海归,博士,复旦大学优秀青年教师,一个两岁孩子的母亲,乳腺癌晚期患者。
短短的几行字,是于娟的个人简介,而短短文字的后面,却是一个乐观坚强并相信奇迹的女儿、妻子和妈妈。
“人生最痛苦的事有三种:幼年丧母,中年丧妻,晚年丧子,如果我走了,我的父母、丈夫还有孩子,就会面临这些痛苦,所以我要坚强地活下去。
”于娟说。
现在的于娟很庆幸自己活着,因为早在1年多前,她被判断只有一年半载的生命。
“我相信,我会成为奇迹。
”于娟在微博里写着,“无所谓病痛,人没有不能承受的痛苦,还活着,我就已经很知足了。
”拥有的不会珍惜,只有快失去了才会觉得可贵。
人生总存在这样的难题,今天我们觉得于娟的话说的很对,是因为那是她人生最后的感悟,可是倘若是一个正常的健康的人说出这样的话,我们又会作何感想呢?我们会觉得这种及时行乐的思想是应该剔除的。
没有奋斗,又怎么会有进步?也许我们永远都走不出这个悖论,也许真的像有些哲人所言:人生就是一场悲剧。
——贝拉33年短暂的人生旅程中,于娟并无轰轰烈烈的传奇。
但她在生命的最后关于生死、关于幸福的感悟,留给这个时代的人们,长久的思索与心头的温暖。
为什么那么多人会关注于娟?也许是对美好生命的一种惋惜。
熬夜、胡吃海喝、争强好胜……今日,这些不良生活习惯成为某些人的常态,看到于娟文字中苦口婆心的忠告时犹如当头棒喝,开始重新审视自己。
反思之外,于娟也让每一个普通人感受到对生命的敬畏、活着的重要。
一天两次骨髓穿刺,14次化疗,于娟从没有哭过,她说:“别人形容说刺骨的痛,我想我真的明白这中文的精髓,一日几十次痛到晕厥。
但我想,坚持下去,我就能活下去。
”“人生目标从未如此简单而明确―――活着,专心挣扎努力活着。
”人到底为什么而活着?于娟用生命写就的书里,没有答案。
但她的遭遇、她的思考,令许多人停下匆忙的脚步,想一想。
于娟用生命写下了一本书,一本关于生命的教科书。
患病女博士生命日记催人醒悟

于娟“生命日记”:长期熬夜真的等于慢性自杀“在生死临界点的时候,你会发现,任何的加班,给自己太多的压力,买房买车的需求,这些都是浮云,如果有时间,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买车的钱给父母亲买双鞋子,不要拼命去换什么大房子,和爱的人在一起,蜗居也温暖。
”---------摘自于娟“生命日记”东方网3月3日消息:据《东方早报》报道,一个年轻生命,在生死的边缘,用生命写下病中日记。
请不要认为这个故事有点老套,病中日记里反思的积劳成疾的生活细节,会给同样背负生活压力的你我一些提醒。
于娟,女,32岁,祖籍山东济宁,海归,博士,复旦大学优秀青年教师,一个两岁孩子的母亲,乳腺癌晚期患者。
短短的几行字,是于娟的个人简介,而短短文字的后面,却是一个乐观坚强并相信奇迹的女儿、妻子和妈妈。
“人生最痛苦的事有三种:幼年丧母,中年丧妻,晚年丧子,如果我走了,我的父母、丈夫还有孩子,就会面临这些痛苦,所以我要坚强地活下去。
”于娟说。
癌症?和我怎么会有关系现在的于娟很庆幸自己活着,因为早在1年多前,她被判断只有一年半载的生命。
“我相信,我会成为奇迹。
”于娟在微博里写着,“无所谓病痛,人没有不能承受的痛苦,还活着,我就已经很知足了。
”2009年12月27日,长期自恃身体十分健康的于娟被确诊患上了癌症,宛如晴天霹雳般震惊了这个家,她是家中的独女,考大学读研读博留学,刚回国参加工作3个月,1岁多的儿子刚会叫妈妈,一切才刚刚开始,难道就要戛然而止?但是现实就是这么残酷,医生确诊是乳腺癌晚期,最多只有一年半载的生命。
病魔,将这个小康之家瞬间击垮,所需药物25000元一支,每21天就要注射一支;1万多元一盒的药,只够吃1个疗程14天……为了治病,家里为她卖掉了仅有的60平方米房子和父母在山东老家的房子,现在全家人租房子过活,一家三口和姐姐全家住在一起,还有公公婆婆、于娟的爸爸,还在老家山东工作的妈妈只能断断续续过来。
病魔,也让这个家庭更紧紧地走到一起,1年多同死神的搏斗中,于娟和她的家人乐观、坚强、淡定、决不放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娟:活着就是王道-平凡人不平凡的故事_平凡人不
平凡
于娟,女,32岁,祖籍山东济宁,海归,博士,复旦大学优秀
青年教师,一个两岁孩子的母亲,乳腺癌晚期患者。
“人生最痛苦的事有三种:幼年丧母,中年丧妻,晚年丧子,如果我走了,我的父母、丈夫还有孩子,就会面临这些痛苦,所以我要坚强地活下去。
”于娟说。
在与癌症顽强抗争一年零三个月后,于娟还是永远走了。
她的32岁年轻生命终止一刻,是4月19日凌晨三时,正是草木勃发、万物生长的美好春天……
于娟,祖籍山东济宁,挪威海归,生前任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师。
一年前,被确诊患乳腺癌后,于娟用博客记录下生命的痕迹,告诉活着的人们:好好活着,爱身边的每一个人。
“让我孩子有妈、父母有女儿、丈夫有妻子”
“天气不是很好,心情不是很糟,身体不是很妙,精神不是很差。
就这样一个时而阴霾时而有些微阳的日子里,我爬上来写:祝我生日快乐。
”4月6日,于娟更新了博客,取名《出生入死的生
日记事》。
这一天,她32岁。
4月14日,于娟又把17岁时的两
篇日记贴在博客上,这是她生命中的最后一篇博文。
4月13日,于娟进行了又一次胸腔积液抽取手术;17日,于娟病情急转;18日,于娟平安转院;19日凌晨3时,于娟在中山医院停止了呼吸……19日上午9时,家人在她的博客上写道:“再远的飞行也要着陆,再长的旅行总会回家……于娟,走好!”
2010年1月2日,于娟被确诊患上乳腺癌。
其时,于娟才回国工作四个多月,一岁多的儿子小土豆刚学会叫妈妈……那时,于娟非常沮丧,把自己所有的衣服、书籍都整理打包捐掉了。
为了治病,家里卖掉了仅有的60平方米房子和父母在山东老家的房子,婆婆、大姑、爸妈、丈夫,全家人一起租房子过活。
亲人的不离不弃,又让于娟燃起了对生命的渴望,开始积极配合治疗,
并在博客上撰文,分享对生命的感悟。
除了亲人,许多昔日的校友、同事和朋友,也支持着于娟延续生命的奇迹。
她的复旦校友郑培源、张婷和易文娟等人,在2011年2月自发组织起一个义务服务的团队。
据他们统计,到于娟去世为止,她的博客访问量已超过340万;于娟本科时就读的上海交大校长、中科院院士张杰联名校友联合众多教授和校友,发来慰问信;同事于敏老师,推荐美国哲学家肯·威尔伯的书籍《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来为于娟加油鼓气……
除了感恩,于娟更多的时候是在反思生命的真谛,她给自己的博客取名为“活着就是王道”。
为什么是我?没有遗传、体质健康的于娟一度陷入反思。
她生前接受采访时说:“现代女性要权衡婚姻、工作和家庭的平衡,非常不易,但什么东西都不能用健康做交换。
我以前很好强,很多时候就算力不从心也会不甘心放弃,用超出自己承受范围的成本来换取自己想要的东西。
现在才明白心态的重要……”
在随后的治疗中,于娟对健康的理解越来越深刻。
她的一篇博文,如今已成网络经典语:“在生死临界点的时候,我才发现,任何的加班(长期熬夜等于慢性自杀),给自己太多的压力,买房买车的需求,这些都是浮云。
如果有时间,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买车的钱给父母亲买双鞋子,不要拼命去换什么大房子,和相爱的人在一起,蜗居也温暖。
”
“现在,我只想让我孩子有妈、父母有女儿、丈夫有妻子。
尽全力活下去,这就是我所有的目标,也希望自己的教训能够提醒更多的人,忽视自己的健康就是一种不负责任。
”于娟说。
“多想再活三十年,看到儿子长大成人”
从茫然、委屈、悲愤到逐渐领悟、反思、感恩。
于娟都用博客的形式记录了下来。
患病后的心路历程原本只为和朋友分享,却成了公众关注的焦点。
这让于娟意外,也让她想到通过网络平台做些有意义的事情,让更多的人了解癌症,体悟人生的真谛。
“有一位上海师范大学教金融的老师,看了我的博客后留
言说,本来因为写论文要熬夜的,现在马上洗洗睡觉去。
还有人因为工作忙,好久没有回家吃饭、陪孩子了,看了博客后说马上就回家。
看到大家有所反思和感悟,我很开心。
”于娟生前说。
即使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于娟还是在坚强活着,她的人生目标从未如此简单而明确——活着,专心挣扎努力活着。
从120斤瘦到80多斤,又恢复到104斤,即使15次化疗,无数次开刀,几次低压20多、脉搏停止,一天两次骨髓穿刺,也没有让于娟向癌症低头。
她说,网友们的关心,使她更加坚定了活下去的决心。
尽管脊椎骨严重弯曲,喘息也很费力,但抗癌的一年多以来,她始终保持着幽默与风趣,眼神中总是流露出淡定和自信。
她常穿的那一身红色运动衣,也仿佛代表着她顽强与不屈的个性……
于娟是个典型的山东姑娘,大大咧咧,重病之后,她发现自己比想像中还要坚强。
2009年的最后一个星期,于娟被救护车抬进上海瑞金医院急救室,医生看到她那浑身黑漆漆的CT,听说还没有用任何止痛药物,对于娟的丈夫说:一般人到这个地步,差不多
痛都能痛死。
然而,在刺骨的疼痛之前保持镇定的于娟,也有崩溃的时候。
有一次,于娟看到电视新闻里放独居老人过世多日才被邻居发现,她号啕大哭。
“我是家里的独生女儿,万一我……我的父母该怎么办呢?”第二次,是她6次化疗回家后,19个月的儿子“小土豆”开心地围着她转来转去。
奶奶说,“土豆”唱支歌给妈妈听吧。
他趴在她的膝盖上,张嘴竟然奶声奶气地唱道:“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个宝……”歌声未落,她流泪了。
她说:“我多想再有30年,能看到他娶妻生子。
”
“如果不能和别人比生命的长度,那就去比生命的宽度和深度吧”
孩子还是失去了妈妈,父母夫去了女儿,丈夫失去了妻子。
于娟的母亲在得知女儿去世后,连夜坐火车从山东老家赶到上海。
“女儿生前研究的领域就是公益能源林。
所以我一直为她守
护着家乡的那片树林,她最后的心愿也是希望能长眠在那里,我来带她回去……”说到这里,善良而朴实的妈妈潸然泪下,不善于表达的爸爸则默默坐在一旁,看着窗外的蓝天。
于娟从挪威留学开始,就一直研究“城市化进程中的碳减排”这个课题。
她希望通过造林,用黄连种子榨油来缓解能源危机,也希望留下一片绿色的美好给未来的孩子。
她生前所寄,除了亲人,尤其是年迈的父母和“小土豆”,就是这片家乡的公益事业能源林了。
得知于娟去世后,网友们在她的博客里缅怀:“天堂里看着你的小土豆……”“几番生死,顽强抗争到底;下笔万言,生命日记传世。
生命如斯,应无所憾。
”“上学留学再教学一生为学,莘莘学子憾早逝;有爱得爱还播爱,拳拳爱意信永存。
”
很多于娟生前的学生也纷纷来到博客留言。
“建入佳境_2011”说:“无意中打开了2008年于老师催我交论文的邮件,一阵心酸。
当年她正在怀孕,却坚持给我们上课。
感谢恩师,祝您一路走好!”
走向死亡的过程是如此黑暗,于娟却努力让这段路变得有光明。
“那些不能杀死你的,最终都会让你更强大”。
她说:“如果不能和别人比生命的长度,那就去比生命的宽度和深度吧。
”
“我们缅怀她,因为她那份生命的勇气。
于娟的博客是她的心血之作,也是她生命的延续,相信无论生活中遇到了怎样的挫折,她的博客都会给人活下去的勇气。
”于娟的好友方莉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