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特征的可视化模拟研究
地质灾害防灾预警体系的可视化与交互设计

地质灾害防灾预警体系的可视化与交互设计引言地质灾害是由地质因素导致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泥石流、滑坡等。
这些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为了减少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的损失,地质灾害防灾预警体系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地质灾害防灾预警体系的可视化与交互设计的意义和方法。
一、可视化的意义地质灾害防灾预警体系的可视化设计是将海量的地质监测数据以图表、图像等形式直观地展示给用户,帮助用户快速理解和分析数据。
可视化设计有以下几个重要意义:1. 提高信息传递效果:地质灾害防灾预警体系需要及时向用户传递准确的信息,只有通过直观的可视化展示,用户才能更容易理解和解读这些信息。
2. 帮助决策制定:地质灾害的预防和处置需要决策者根据大量数据进行判断和决策。
可视化设计能够为决策者提供快速且可靠的数据参考,帮助其做出正确的决策。
3. 提高公众参与度:地质灾害的预警不仅关乎政府和相关部门,也直接关系到公众的生命安全。
通过可视化的预警信息,公众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灾害风险,提高自我防灾意识并参与到灾害管理中。
二、可视化设计的方法1. 数据收集与处理:地质灾害防灾预警体系需要收集和分析大量的地质监测数据。
对于数据的收集,可以利用传感器、监测设备等技术手段实时采集数据,并通过网络传输到数据中心。
处理方面,可以利用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提取有价值的信息。
2. 可视化展示:通过可视化手段将分析结果以图表、图像等形式展示给用户。
例如,可以利用地图展示地震发生地点和烈度分布,利用折线图表示地下水位的动态变化,利用散点图展示滑坡风险等。
展示形式应根据用户需求和习惯进行选择,既能直观地传达信息,又易于理解和操作。
3. 交互设计:为了提高用户体验,预警系统应具备良好的交互设计。
用户可以通过交互手段对数据进行查询、筛选和比较等操作,以获取更全面准确的信息。
交互设计要考虑用户的使用习惯和需求,确保操作简便、直观,并提供清晰的反馈信息。
不同震源类型的可视化识别研究的开题报告

不同震源类型的可视化识别研究的开题报告
题目:不同震源类型的可视化识别研究
摘要:
随着地震活动的频繁发生,地震预测与识别已经成为了地球科学领域内的一个研究热点。
震源类型是判定地震烈度,预测地震发生以及评估地震危险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研究旨在通过可视化技术,对不同震源类型进行识别分析,为地震预测和评估提供更加准确可靠的依据。
本研究将根据地震波形数据,利用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算法进行震源类型的识别,并通过可视化技术将结果进行直观呈现。
具体研究步骤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数据预处理:收集地震波形数据,进行筛选和清洗,提取特征向量。
2. 数据分析与挖掘: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对地震波形数据进行分析与挖掘,并进行震源类型的分类识别。
3. 可视化呈现:将分析结果进行可视化呈现,通过图表、图像等方式展示不同震源类型的特征和识别结果。
预期研究成果包括:
1. 对不同震源类型的识别准确率进行评估分析,为地震预测和危险性评估提供更加科学可靠的依据。
2. 基于可视化技术的分析结果展示,提高研究结果的可读性和传播效果。
3. 对机器学习在地震识别领域的应用进行探索和总结,在学术研究和实际应用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地震、震源类型、可视化技术、机器学习。
地质灾害特征的可视化模拟研究

和分析提供了直观 的分析环境,从而 能够对灾害进 行 更 有 效地评 价 、 区划 、稳 定 性分析和 决策等 等 本 文的基本研究思想是:应用多媒体计算机模拟技 术 ,对 斜坡 特征 的微 观形态 进行 可视 化宏观描 述 。
将某一地质单元空间位置和高程值 的有序 集合,描述成矩 阵形式。平均高程 、坡度、坡向等 等斜坡特征,都可 以通过高程矩阵数据,采用一定 的算法直接或 间接导出。高程矩阵为
20 年 7月 2 01 7日收到 韧稿 ,2 0 年 9月 2 01 6日收 到修 改稿 . 作者 管
l ! -
l
z2 z2 l 2
j …
i
z z 2
i
…
i
z舯
群 简 舟 :女 ,博士 一现任 副 教授 r主要 从事 人工 智能 智能 化计 算机辅 助教  ̄( I I ) 程 教学 、虚拟 现实 ( ) 字 地球 、地 理信 息系 CA 远 VR 、数
A r 20 p U・ 0 2
地质灾害特征 的可视化模拟研 究
管
(四 川大 学计 算机 学 院 成 都
群 刘浩吾
成都 6 06 ) 1O 5
60 6 ) (四川大 学水利 水 电工 程学 院 10 4
摘要
针对地质灾害 的预测预报方向 .提 出并研究了地质灾害特征的可视化模拟技 术。结台实 际灾 害数 据,利 用
值拟合计算;最后对形成的三维模型进行投影、光 源和颜色等处理,使其达到最佳效果。图 2为等高
线简化处理的示例 。图 3 为网格简化处理的示例。
的问题是可视化程度不高。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对 斜坡 特征进行可视化模拟.能够将其地质环境的诸 多物 理 性质逼 真地 显示 出来 ,使斜坡变 形 的微 观特
三维地震数据的可视化研究与实现的开题报告

三维地震数据的可视化研究与实现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地震是地球内部的一种物理现象,对于地球科学、工程学、地质学等学科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三维地震数据是指通过地震勘探等手段获取的地震反射波数据,是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和地震活动的重要数据源。
为了更好地分析和研究三维地震数据,需要从中提取有用信息,并进行可视化展示。
本课题旨在探究三维地震数据的可视化方法和实现技术。
二、研究目的本课题旨在研究三维地震数据的可视化方法和实现技术,包括数据预处理、数据可视化、交互操作等方面。
通过对三维地震数据的可视化实现,可以更加直观地展示地震数据的特征和分布,为地震学、地质学、勘探工程等领域的研究提供支持。
三、研究内容1. 三维地震数据预处理三维地震数据在可视化之前需要进行预处理,以滤除噪声、提取关键信息等。
本课题将探究数据预处理的方法和技术,包括滤波、降噪、地震成像等方面。
2. 三维地震数据可视化本课题将研究三维地震数据的可视化方法和实现技术,包括数据可视化的算法、数据可视化的效果展示、视觉设计等方面。
3. 交互操作为了更好地探索和分析三维地震数据,需要进行交互操作,包括旋转、缩放、平移、定位等功能。
本课题将研究交互操作的实现方法和技术,以提高数据的可交互性和用户体验。
四、研究方法本课题将采用实验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编写程序和开发软件进行研究。
首先对三维地震数据进行预处理,然后采用不同的可视化方法和算法进行展示和比较,最后进行交互操作的设计和实现。
通过不断的实验和修改,不断优化三维地震数据的可视化效果和交互体验。
五、研究意义随着三维地震数据的获取和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三维地震数据的可视化成为了一项重要的研究领域。
本课题对于地震学、地质学、勘探工程等领域的研究将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同时也对于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具有积极的意义和影响。
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地震灾害评估与可视化技术研究

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地震灾害评估与可视化技术研究地震灾害是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自然灾害之一,其迅速发展和严重影响使其成为科学家和工程师们长期关注和研究的领域之一。
为更好地了解地震灾害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可视化技术成为了研究地震灾害评估和管理的有力手段。
一、地震灾害评估地震灾害评估是指在发生地震时,对受灾地区的破坏、人员伤亡情况、供水和电力系统的损失以及其他相关信息进行评估和分析的过程。
地震灾害评估的精准程度能够直接影响到救援和重建工作的展开效果,因此采用GIS技术作为评估工具,可以大幅提高评估的准确性。
数据收集是地震灾害评估的第一步,而GIS技术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功能可以帮助测绘员和其他工程师收集、整合和处理各种地震灾害的相关数据。
利用各类传感器、卫星图像和其他技术,GIS可以收集和显示地质状况、建筑群的数量和构造,以及其他重要的环境数据。
同时,GIS还可以利用基于历史记录和定义的预测模型,得出对地震灾害的评估报告。
二、地震灾害可视化地震灾害可视化是将地震灾害信息呈现为可视对象形式的过程。
它可以帮助地质学家、工程师、应急救援和公众更好地理解地震灾害,同时也提高了决策者的决策效率。
GIS技术可以用来处理地震灾害相关数据、制定模型和呈现结果。
它提供了一种多维数据模型,以便可视化呈现数据中的位置和属性信息。
对于GIS技术的可视化应用,可以运用基于文本和基于图像的方法呈现多种数据类型的地震灾害信息。
基于文本的方法可以利用数字或文字将数据可视化,例如数据表格、折线图或饼图等。
基于图像的方法则是通过展示卫星影像、地图、三维或四维模型等方式呈现地震灾害数据。
最近,为了提高GIS技术的可视化效果,一些新的可视化技术诞生了。
例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和深度学习技术等。
VR技术可以让用户远程操纵设备或在计算机中浏览数据,而AR可添加数字物体来增强现实体验。
深度学习技术则可以帮助GIS精确地识别和分析数据中的每个细节,从而深化研究结果,有效提高评估与可视化效果。
地质体数据可视化及分析

识据预处理
高动态范围地震波数据(-50000 ~ +50000) 不同值域范围特征分析
高频细节特征 局部相关特征 奇异点特征
结构与中等振幅有关
量化方案
结果对比
初始线性量化方案
Bezier曲线量化方案
地震波数据可视化
多属性计算
地震波数据可视化
基于多属性地震波数据增强可视化
地震波特征分析与提取
多尺度层位提取
小结
地震波数据可视分析流程
未来工作
地震波数据预处理(保特征量化) 地震波数据可视化(多属性驱动增强可视化) 地震波数据特征提取(多尺度层位特征拾取) 更加完善的地震波数据特征分析与可视化平台 在地震解释专家的指导下,定制有针对性的三维 数据分析与解释功能,帮助完成地震数据特征的 分析与提取 利用计算机图形学领域经典的几何表示手段,模 拟表达地震波数据,采用有限元分析技术,尝试 解决复杂地质体的构造恢复与解释工作
基于特征值分析b99倾角和方位角dipazimuth不连续处倾角和方位角的变化d89b99m98振幅amplitude基于振幅的梯度相干能量加权振幅梯度l96l03mk00m06相似性分析方法分类续方法度量对象代表算法曲率curvature倾角的变化l94r01b03hm04hs05sw00m06形状shapeindex两个正交方向的曲率倾角m04m06m07mk00m06谱分解spectraldecomposition波形系统架构地震体数据管理与量化地震体数据读写地震体数据量化多属性体数据读写地震体数据交互可视化地震体数据结构增强交互层位识别地震体数据切片处理与分析地震道分析图像处理算法渲染shader多属性体可视化识别过程可视化识别层位模型识别层位管理地震属性体计算地震波数据预处理量化方案结构与中等振幅有关结果对比bezier曲线量化方案地震波数据可视化多属性计算地震波数据可视化基于多属性地震波数据增强可视化地震波特征分析与提取多尺度层位提取小结在地震解释专家的指导下定制有针对性的三维数据分析与解释功能帮助完成地震数据特征的分析与提取利用计算机图形学领域经典的几何表示手段模拟表达地震波数据采用有限元分析技术尝试解决复杂地质体的构造恢复与解释工作过程仿真地质数据pbm高维度包含xyz坐标时间水流速度水流方向以及其它地质相关的属性lobe提取pbm数据可视化一段连续时间内在一块集中的区域形成的沉积称作一个lobe
可视化数据分析技术在地震预警中的应用研究

可视化数据分析技术在地震预警中的应用研究地震是自然灾害中最为破坏性的一种,它不仅会造成财产的巨大损失,更会威胁到人类的生命安全。
因此,科学家们一直在致力于改善地震预警技术。
近年来,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可视化数据分析技术在地震预警中的应用愈加广泛,成为地震预警研究的重要方向。
一、可视化数据分析技术的概念可视化数据分析技术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将数据呈现为图形或其他视觉形式,以便用户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数据。
随着数据量的增加,传统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已无法满足需求,可视化分析成为一种风靡全球的新兴技术。
二、可视化数据分析技术在地震预警中的应用1.地震波形可视化分析地震测量中的数据主要是地震波形,直接呈现地震波形数据可能会比较混乱,难以直观理解。
通过可视化技术,将地震波形呈现为可以被更好地理解的图表形式,可以更加直观地分析地震波形数据,提高预警的准确性和实时性。
2.地震变形数据可视化分析地震变形数据是地震预警中另一个重要的数据来源。
通过可视化技术,可以将地震变形数据呈现为形象的变形图,方便地震学家们进行分析和预警。
3.地震监测数据可视化分析地震监测数据是地震预警中最为重要的数据来源之一,包括地震台站观测数据、GPS变形数据、卫星监测数据等。
通过可视化技术,可以将这些数据呈现出来,方便地震学家们进行分析和研究,提高地震预警的准确性和实时性。
三、可视化数据分析技术的优势1.直观性可视化技术可以将数据以图形、图表等形式显示,具有高度的直观性。
地震学家们可以通过直观的图形进行分析,更快速地发现地震的规律和趋势。
2.交互性可视化技术不仅具有直观性,还具有交互性。
使用者可以通过交互操作改变数据分析的维度,从而更深入地分析数据。
3.及时性可视化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获取数据,提高地震预警的准确性和实时性。
四、结语可视化数据分析技术是地震预警研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能够将繁琐的地震数据呈现出来,提高地震学家们的数据分析效率,帮助我们更加准确地预警地震,保障公众的安全。
基于BIM和GIS的超前地质预报可视化方法

基于BIM和GIS的超前地质预报可视化方法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日益严重。
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开发和资源勘探等领域,地质灾害的发生往往会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对地质灾害进行有效的预测和防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传统的地质灾害预测方法主要依赖于专家经验和人工分析,这种方法存在着预测准确性不高、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BIM(建筑信息模型)和GIS(地理信息系统)的超前地质预报可视化方法。
BIM技术是一种数字化的建筑设计和管理工具,它可以将建筑物的结构、功能和属性等信息以三维模型的形式进行表示和管理。
通过BIM技术,可以在设计阶段就对建筑物的稳定性、安全性等方面进行评估和优化,从而降低地质灾害的风险。
BIM技术还可以实现地质灾害预测模型的自动化生成和更新,大大提高了预测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GIS技术是一种空间数据处理和分析工具,它可以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应用。
通过GIS技术,可以将地质灾害发生的地理位置、类型、规模等信息进行可视化展示,为地质灾害预测提供直观的依据。
GIS技术还可以实现地质灾害预警信息的实时发布和传播,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和应对能力。
本文将BIM技术和GIS技术相结合,构建了一种基于这两个技术的超前地质预报可视化方法。
该方法首先利用BIM技术生成地质灾害预测模型,然后利用GIS技术对模型进行可视化展示和分析。
通过对模型中各种因素的动态监测和调整,可以实现地质灾害的超前预测和精确防治,为保障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1. 研究背景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建筑信息模型)技术是一种基于三维可视化的建筑设计和施工管理方法,通过将建筑物的各项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实现建筑物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化管理。
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则是一种以地理空间数据为基础,进行空间分析、模拟和决策支持的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1卷 第4期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1(4):513~5162002年4月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April ,20022001年7月27日收到初稿,2001年9月26日收到修改稿。
作者 管 群 简介:女,博士,现任副教授,主要从事人工智能、智能化计算机辅助教学(ICAI)、远程教学、虚拟现实(VR)、数字地球、地理信息系统(GIS)、虚拟现实地理信息系统(VR-GIS)、计算机模拟、计算机图形图象处理(CG and CAD)、3D 可视化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地质灾害特征的可视化模拟研究管 群1 刘浩吾2(1四川大学计算机学院 成都 610064) (2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工程学院 成都 610065)摘要 针对地质灾害的预测预报方向,提出并研究了地质灾害特征的可视化模拟技术。
结合实际灾害数据,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成功地进行了地质灾害特征的可视化模拟,逼真地再现了斜坡变形特征,为更好地进行地质灾害预测预报提供了良好的依据。
关键字 地质灾害,特征描述,可视化模拟分类号 TP 39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6915(2002)04-0513-041 前 言斜坡稳定性分析是地质灾害预测预报的重要内容。
斜坡的裂缝、断裂以及地貌类型、坡向、坡度、土层厚度、土石含水程度、岩石组成和成岩程度等都是判定斜坡稳定性的重要特征依据[1]。
长期以来,对于许多特征的描述主要是依赖文字、手绘图形和遥感图像的判读等手段。
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等因素,使对它们的描述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比较典型的问题是可视化程度不高。
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对斜坡特征进行可视化模拟,能够将其地质环境的诸多物理性质逼真地显示出来,使斜坡变形的微观特征描述得更清楚。
将斜坡形态信息特征与其他成灾因素进行综合,为不同人员针对发灾区域进行研究和分析提供了直观的分析环境,从而能够对灾害进行更有效地评价、区划、稳定性分析和决策等等。
本文的基本研究思想是:应用多媒体计算机模拟技术,对斜坡特征的微观形态进行可视化宏观描述。
2 变形特征的可视化描述考虑突出形态信息特征的可视化模拟,数值型数据源的技术思考可分为两步:首先进行数据分析,根据选定范围对特征型矢量数据进行简化,即删去数据源中部分作用不大的点,确定继续处理的数据源;再对该数据源进行三维建模和可视化处理。
图1描述了三维灾害特征可视化模拟的流程。
本例的数据源是地形等高线。
首先通过采用一定的算法将海量的地质数据分成小块数据源[2,3],以目视为主,对这些数据源进行判读,选择具有灾害特征的数据区域进行简化等处理,使得特征区突出;然后对获取的特征数据实施网格化处理,对网格数据进行插值拟合计算;最后对形成的三维模型进行投影、光源和颜色等处理,使其达到最佳效果。
图2为等高线简化处理的示例。
图3为网格简化处理的示例。
3 坡度和高程模拟3.1 坡度可视化坡度定义为水平面与局部地表之间的正切值。
它包含两部分:坡度和坡向。
工程上常利用“坡度”对区域进行分析。
将某一地质单元空间位置和高程值Z ij 的有序集合,描述成矩阵形式。
平均高程、坡度、坡向等等斜坡特征,都可以通过高程矩阵数据,采用一定的算法直接或间接导出。
高程矩阵为[]⎥⎥⎥⎥⎦⎤⎢⎢⎢⎢⎣⎡=nn n n n n n Z Z Z Z Z Z Z Z Z Z Z Z L M M M M M L L 32122322211131211Z (1)• 514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2年图1 灾害特征模拟流程Fig.1 Flow chart of disaster feature simulation(a)(b)图2 简化等高线示例Fig.2 Example of contour predigesting(a)(b)图3 网格简化示例Fig.3 Example of predigesting grid本例中,斜度和坡向分别为2/122])δ/δ()δ/δ[(tan yzxzG+= (2))ππ(δ/δδ/δtan<<AxzyzA−−= (3)其中:xzzzzzzxzjijijijijijijiΔ++−++=−−−−−−++++8/)]2()2[(]δ/δ[1111111111,,,,,,,(4)yzzzzzzyzjijijijijijijiΔ++−++=−−−−−+−+−+8/)]2()2[(]δ/δ[1111111111,,,,,,,(5)将计算结果进行可视化处理,可以形象地描述坡向的分布。
图4(a)是根据云南苏家坪电站滑坡的高程数据进行的坡向分布模拟。
若将这些特征层面进行位置配准,并与其属性的层面叠置,可以完成多种资源和环境分析。
3.2高程可视化等间距或不等间距划分若干高程等级,可以用来区分丘陵、低山、中山、高山等。
所以,高程分级和高程走向等也是斜坡重要的特征。
例如:第21卷 第4期 管 群等. 地质灾害特征的可视化模拟研究 • 515 •z s V /= (6) ])([4121241⎥⎦⎤⎢⎣⎡−∑==z p z s i i (7) 地表n 个单元网格的平均高程为)(11i ni p z n z =∑= (8)式中:z ( p i ) 为第i 点的高程。
高程的走向变化是反映各个网格顶点高程变化的要素,它可以用网格顶点的标准差与平均高程的比值表示,见式(6)。
图例见图4(b)。
(a)(b)图4 纹理变形模拟示例Fig.4 Example of texture distortion simulation3.3 实例分析本文以云南省会泽县苏家坪滑坡为实例[4~7],图5是该区域的部分数字化地形图例。
该滑坡南、北、西三面临空,东面倚单面陡坡(高100余米的古滑坡壁),形如椅状,古滑坡属大型厚层岩石顺层推移式滑坡。
目前复活滑体长430 m ,宽300 m ,厚30~50 m ,体积319×104 m 3,前后缘相对高差133 m 。
图6是以云南苏家坪以礼河电站滑坡地形数据图5 苏家坪数字化地形图例Fig.5 Example of digital terrain map of Sujiaping(a)(b)图6 苏家坪滑坡特征模拟Fig.6 Simulation on landslide feature of Sujiaping为例,模拟的高程走向和坡向分布图例。
4 结 论工程中对于灾害区域的勘测和分析,如野外测量、航空测量等,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经费和人力,而且精度和可视化程度都受到制约。
相比之下,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对灾害区域进行数字化和可视化模拟,则显示出了无可比拟的优越性[8~10]。
本文从计• 516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2年算机模拟技术的角度出发,研究了地质灾害特征的算法、模拟和可视化机制等重要问题,并结合实际工程数据,进行了多种可视化模拟,取得了较好的实验效果,为今后的继续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对地质灾害中的计算机模拟技术机制提出了新课题。
参考文献1 袁宝远,杨志法,刘大安等. 边坡不稳定先兆分析系统[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9,18(2):166~1692 Guan Qun. The 3D visualization integration of GIS and CAD[A]. In:Pan Yunhe,Lin Zongkai ed. Proceedings of 3rd International Con- ference on Computer-Aided Industrial Design and Conceptual Design (CAID and CD' 2000)[C]. [s. l. ]:International Academic Publishers World Publishing Corporation,2000,677~6803 管群,刘浩吾. 基于VR-GIS地质景观的三维重建[J]. 岩土工程学报,2001,23(4):499~5014 李先华,管群,杨武年等. 数字地形图上滑坡动态方向稳定性系数的计算与滑坡滑动方向的确定[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9,18(3):308~3115 蒋忠信,陈国亮. 云南滑坡分布的坡向性分析[A]. 见:蒋忠信,陈国亮编. 地质灾害国际交流论文集[C].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92,23~276 李先华,管群,乔建平等. 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的计算机滑坡三维仿真[A]. 见:崔鹏,王成华编. 海峡两岸山地灾害与环境保护研究(第一卷)[M]. [s. l. ]:[s. n. ],1998,465~4697 顾聪. 滇东北苏家坪滑坡的初步研究[A]. 见:蒋忠信,陈国亮编.地质灾害国际交流论文集[C].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92,35~408 管群. Matlab语言在三维地质可视化中的应用[A]. 见:徐宝文,周晓宇编. 中国计算机学会第二次全国程序设计语言发展与教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 [s. l. ]:[s. n. ],2000,219~2219 管群. 虚拟地理信息系统和虚拟现实技术研究[J]. 工程图学学报,2001,5(增):586~58710 管群,刘浩吾. VR-GIS地质景观技术研究[J]. 系统仿真学报,2001,13(增):540~542RESEARCH ON VISUAL SIMULATION OF GEOLOGYDISASTER FEATUREGuan Qun1,Liu Haowu2(1College of Computer,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10064 China )(2College of Water Resource and Hydropower Engineering,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 610065 China)Abstract For the aspect of forecast and prediction on geology disaster,the visual simulation technique of geology disaster feature is presented and studied. Combining with practice disaster data,visual simulation of geology disaster feature and the features of slope distortion reproduction with reality using computer simulation technique are processed successfully. In order to forecast and predict better geology disaster,the favorable gist are also presented.Key words geology disaster,feature describing,visual simul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