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探讨地质灾害调查与研究
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实训报告

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实训报告地质灾害是指由地下、地表或大气层因自然原因或人类活动引起的、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威胁的灾害。
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地质条件、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为了提高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和防治能力,我们进行了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的实训活动。
本次实训活动的目标是研究确定一个地区的地质灾害类型、分布规律、影响因素以及相应的防治措施。
我们选择了一个地质灾害频发的山区进行调查与研究。
首先,我们走进山区,进行了实地考察。
通过与当地居民的交流,了解到该地区经常发生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滑坡、崩塌和泥石流。
这些地质灾害对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接下来,我们进行了地质灾害的调查与分析。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重点关注了地质构造、地貌、地下水位、降雨等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
通过采集大量的数据以及借助先进的地质勘测仪器,我们对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进行了初步探索。
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针对滑坡灾害,我们建议采取加固山体的措施,如植被恢复、土木工程等。
对于崩塌灾害,我们提出了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合理开发山区资源的建议。
而对于泥石流灾害,我们则强调加强河道和山地的治理,建设相应的堤坝和排水系统。
在实训中,我们还特别关注了地质灾害的预警与应急救援工作。
通过分析前期发生地质灾害的特征和趋势,我们可以初步预测未来的地质灾害风险,并提前采取防范措施。
同时,我们针对地质灾害时的应急救援工作进行了模拟演练,提高了我们的应急处置能力。
在本次实训活动中,我们充分认识到地质灾害对人类的巨大威胁。
地质灾害的发生不可避免,但我们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来减轻其对人类的影响。
而这需要多部门的协作,包括地质学、气象学、土木工程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和技术人员的参与。
在未来,我们希望能加强对地质灾害的研究和防治工作,提高我们的预测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地质灾害调研报告

地质灾害调研报告
《地质灾害调研报告》
一、引言
地质灾害是指地球内部或表面所发生的因地质因素导致的灾害事件,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这些灾害给人类的生命财产和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了解地质灾害的情况,我们进行了地质灾害调研报告。
二、调研目的
1. 了解地质灾害的发生情况和影响范围;
2. 掌握地质灾害防范措施和救援方法;
3. 为地质灾害预警系统的建设提供参考。
三、调研内容
1. 地质灾害的类型和特点;
2. 地质灾害的发生原因和影响因素;
3. 地质灾害的防范和救援措施。
四、调研结果
1. 不同地质灾害类型的发生频率和影响范围不同;
2. 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是地质构造和自然气候因素;
3. 预防地质灾害的关键是加强监测预警和科学管理。
五、建议和展望
1. 建立健全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
2. 加强地质灾害防范和救援技术研究;
3. 提高公众对地质灾害的科学认识和防范意识。
总之,地质灾害是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严重自然灾害。
通过本次调研报告,我们对地质灾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为未来地质灾害防范和救援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希望未来能够通过科学技术手段更加有效地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的影响,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地质灾害防治调查报告

地质灾害防治调查报告
一、引言
地质灾害是自然灾害的一种重要形式,对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
生态环境等方面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了更好地了解地质灾害的分布、
发展趋势和防治对策,我们开展了此次地质灾害防治调查报告。
二、调查区域概况
本次调查覆盖了XXX省XXX市范围,总面积约XXX平方公里,
主要涉及XXX山脉、XXX河流等地质环境。
该地区地势复杂,地质
构造活跃,容易发生各类地质灾害。
三、地质灾害分布调查
通过实地考察和航拍调查,我们发现了该地区多处存在地质灾害隐患。
其中,山体滑坡、地面塌陷、泥石流等现象较为突出,给当地居
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潜在的威胁。
四、地质灾害成因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我们认为该地区地质灾害主要由地质构造、人类活动、气候变化等因素综合作用所致。
其中,山体工程开挖、水土流失、强降雨等因素直接导致了地质灾害的频发。
五、地质灾害防治建议
针对调查中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我们提出了以下防治建议:加强地质监测预警机制建设,完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加大科研力度,深入挖掘地质灾害成因,提高全社会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六、结论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自然灾害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预防和治理。
我们将继续深入调查研究,为有效防范和减轻地质灾害风险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至此,本次地质灾害防治调查报告完毕。
愿我们的工作能为地质灾害防治事业做出积极贡献,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感谢您的阅读。
地质灾害国内外研究现状浅析

地质灾害国内外研究现状浅析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地质作用或人类活动引起的地质环境恶化,导致人类生命财产损失、生态破坏等一系列不良后果的现象。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工程活动的不断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越来越频繁,因此对地质灾害的研究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对地质灾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浅析,旨在探讨当前研究的主要问题、研究方法和未来发展趋势。
自20世纪以来,地质灾害研究得到了广泛。
国内外学者针对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进行了大量研究,涉及范围广泛,研究方法多样,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例如,国内外学者通过对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常见地质灾害的形成机制、影响因素和预测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提出了许多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理论和观点。
各国政府也加大了对地质灾害防治的投入,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以提高地质灾害防治的能力和水平。
尽管地质灾害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存在一些主要问题亟待解决。
地质环境变化复杂,影响地质灾害发生的因素众多,如何准确识别和控制这些因素是地质灾害研究的重要问题。
不同类型地质灾害的预测难度较大,精度有待提高。
现有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主要以经验为主,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如何实现防治措施的优化和提升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以下解决方案和建议:加强基础研究。
深入探究地质环境变化规律,研究地质灾害发生的机理和影响因素,为准确识别和控制地质灾害提供理论支持。
强化技术应用。
积极引入先进的地球科学技术手段,如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等,提高地质灾害预测的精度和效率。
完善政策法规。
制定更加科学完善的地质灾害防治政策,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提高防治水平。
同时,加强法制建设,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提升公众意识。
通过广泛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和防范意识,加强社会力量的参与和支持。
本文对地质灾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浅析,总结了当前研究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案。
地质灾害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必要性,通过对地质灾害的形成机制、预测方法和防治措施的研究,可以有效地减少地质灾害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失。
崩塌(危岩)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实践研究

崩塌(危岩)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实践研究摘要:在陡峭的山区,危岩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类型,危岩体是由多组不利结构面相互切割所形成的危险楔形体,如果在某一地带分布或者堆积着多个危岩体,那么这一地带就是危岩带,一旦危岩带受到外界不利因素的影响就极容易产生崩塌,这将会对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本文将以贵州山区为例,因为当地的地质环境十分复杂且脆弱,是地质灾害的多发地域,所以以贵州山区为研究对象,其研究结果具有广泛适用性。
本文的具体研究对象为贵州省某山区的小学校,该学校的南面陡坡上存在一个明显的危岩带,一旦发生坍塌,将会严重威胁全校师生的生命安全。
本文将立足于实际,对该学校的崩塌(危岩)地质灾害治理工作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崩塌危岩体;地质灾害;勘查防治危岩体大多形成在陡崖和陡坡上,危岩体的稳定性较差并且运动不规则,所以很容易引发地质崩塌,这也是贵州山区最为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
而且危岩体大多隐蔽存在,并且突发特征明显,受地震、降雨外力影响严重,一旦发生崩塌,所产生的危害将难以预估。
所以对崩塌(危岩)地质灾害治理工作进行深入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
一、项目概况该研究对象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在学校的南面陡坡上存在着危岩带,是威胁全校师生安全和周边农作物的巨大安全隐患。
在过往的历史中,该学校的南面陡坡曾屡次发生坠落和剥落的情况,使得当地居民人心惶惶。
现如今经过地质人员的专业勘察,发现该危岩带极其不稳定,随时都有可能产生崩塌,如果不能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理,将严重威胁附近区域居民和全校师生的人身安全。
所以有关部门对该崩塌(危岩)地质进行了全面的勘查工作,希望可以通过综合治理将地质灾害的威胁降到最低,切实保证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不受侵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局面,推动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二、崩塌(危岩)地质灾害勘查工作的开展(一)勘察方法与手段根据该学校南侧危岩带的具体特征和露出条件,工作人员进行了全面的前期勘察工作,收集了详细的地质资料,主要包括历史资料、地形图资料、地貌特征资料、威胁对象资料、水文气象资料等;并在勘察过程中对地质条件进行了全面测绘与计算,主要包括岩土结构特征、危岩体的大小与位置、有可能产生崩塌的规模和范围、滚石的落距等;同时设计了精准的实验,并在实验过程中具体模拟了顶部覆盖层的危岩便捷条件、变形严重的边坡以及适用性强的防护措施等。
关于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关于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调研报告: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情况一、引言地质灾害是指在地球表面或地下由于地质环境变化而引发的灾害性事件。
对于一个区域而言,地质灾害的发生不仅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严重影响。
因此,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调研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将对某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调研,以便为进一步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参考。
二、调研目的和方法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了解某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调研方法主要包括实地考察、访谈和文献资料收集。
三、调研结果1. 地质灾害发生情况通过对历年来地质灾害发生情况的统计和分析,发现该区地质灾害主要包括滑坡、泥石流和地面沉降等。
其中,滑坡是最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占发生次数的60%以上。
2. 防治措施针对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该区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其中,加强监测和预警体系的建设是最重要的一项。
通过安装监测设备和定期巡检,可以实时监测地质灾害的发生状况,及时采取应急措施。
此外,该区还加大了对易发地段的整治力度,实施了梯级防洪工程和人工护岸等措施,以削弱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
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3. 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尽管该区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现有的监测设备和预警系统还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提升技术水平和数据共享机制。
其次,对于已发生的地质灾害,应加大事后评估和恢复工作的力度,及时修复受损设施和恢复生态环境。
最后,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地质灾害防范意识和能力。
四、结论本次调研的结果显示,某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为了进一步提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效果和水平,建议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加强监测和预警体系的建设,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和数据共享机制;加大对易发地段的整治力度,实施更多的防灾减灾措施;加强事后评估和恢复工作,及时修复受损设施和恢复生态环境;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地质灾害防范意识和能力。
地质灾害可行性研究报告

地质灾害可行性研究报告一、研究背景地质灾害是一种自然灾害,是由地质因素引起的灾害,如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等。
地质灾害对人类和社会造成的危害极大,不仅破坏了土地资源,还危及了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因此,对地质灾害进行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地质灾害的可行性研究,探讨如何有效防范和减轻地质灾害对人类和社会造成的危害,为相关政府部门和社会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建议。
二、研究目的1. 对地质灾害发生的机理和影响进行深入了解,为地质灾害的防范和应对提供科学依据;2. 通过对地质灾害区域的调查研究,提出相应的风险评估和应对措施;3. 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系统,有效降低地质灾害对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4. 促进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地质灾害的防治水平。
三、研究方法1. 文献资料搜集与分析: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地质灾害的发生机理和防治对策;2. 实地调查研究:选择地质灾害频发地区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分析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和危害;3. 数据统计与分析:对收集到的地质灾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寻找规律和趋势;4. 专家咨询:邀请地质灾害防治领域的专家进行咨询和讨论,获取专业意见和建议。
四、研究内容1. 地质灾害的分类与危害分析:对地质灾害进行分类,并分析不同类型地质灾害对人类和社会的危害程度;2. 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预警机制:分析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并提出建立地质灾害预警机制的方案;3. 地质灾害监测技术与方法:介绍地质灾害监测技术和方法,提高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警水平;4. 地质灾害应对与救灾措施:提出地质灾害应对与救灾措施,包括避灾、抢险、救援等方面的建议。
五、研究成果1. 通过文献搜集与调查研究,深入了解了地质灾害的类型、特点和危害;2. 分析了地质灾害的发生原因和规律,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和措施;3. 建立了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系统,提高了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警能力;4. 提出了改善地质环境、保护生态系统、减少地质灾害发生的建议,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了科学支持。
地质灾害详查野外调查方法及识别经验探讨

WESTERN RESOURCES 20211.引言地质灾害严重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没有详细的地质调查,就很难充分了解地质灾害的性质和特征,也很难有效地预防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野外调查是预防和管理的基础工作,并逐渐引起地质勘测和地质环境单位的重视。
由于起步较晚,地质灾害的区域特征存在很大差异,地质灾害现场勘测尚未形成一种全面、规范的工作方法[1]。
2.地质灾害形成的原因以及详查工作的重要意义要了解事物,就需要从源头入手,了解其形成的原因才能找到解决方案。
造成地质灾害的因素是自然的或人为的,因此,为了预防和管理地质灾害,必须了解自然因素的成因并管理人类活动。
地质灾害在时间和地点上是无法控制和不稳定的,但它们仍具有一些共同点,了解它们的共同点,并了解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的特征以及发生地质灾害的条件。
通过破坏灾害的特征和发生条件,可以大大降低灾害发生的频率。
近年来,我国特别重视对地质灾害的详查,地质灾害的发生对人们的生存和生活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彻底调查地质灾害对于避免发生地质灾害极为重要,对地质灾害进行成功的详查,对于为预防和管理地质灾害,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确保人民的生活环境的安全提供有用的信息是切实可行的[2]。
3.地质灾害详查工作存在的不足(1)调查结果与当地国土部门的资料不符从目前进行的地质灾害详查来看,这些调查结果与当地国土部门掌握的地质灾害的隐患不符。
这种情况有两个原因,首先,早期的地质勘测在进行详细的勘测项目时更加注重机理研究,对于获得机械研究中的特定研究结果有一定作用。
研究结果中地质灾害的隐患包括不利的自然地质现象,例如倒塌和山体滑坡;其次,当地国土部门在工程建设和其他活动引起的地质灾害时成倍增加隐患地质隐患点的数量,由于人员不足和其他因素而无法解决隐藏的地质灾害。
(2)缺乏防灾理念地质灾害防治管理规定包括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建设部以及交通部等,以加强对地质灾害的监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地质灾害高级研讨班在西安举办
本报讯为了进一步加强文洛克统底界剖面在紫阳地区的再研究工作,不断扩大该剖面研究成果的影响力,近日,受西安地调中心邀请,国际地层委员会志留系分会秘书长、捷克国家科学院、国际笔石专家Petr Storch 教授对紫阳文洛克统底界剖面进行了野外实地考察,同时对剖面所产的笔石进行了合作研究。
Petr Storch 教授对剖面进行了野外考察,现场进行了化石采集和剖面讨论。
并对剖面上所产的笔石进行了仔细的研究,与西安地调中心专家就化石分带、相关化石鉴定及国际分带的现状进行了交流。
Petr Storch 教授对紫阳文洛克统底界剖面出露情况给予肯定,对剖面研究工作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为进一步加强文洛克统底界剖面在紫阳地区的再研究指明了方向。
(王健王宁
)
本报讯日前,2010年度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评审工作已经结束,西安地质调查中心承担的“青藏高原北部空白区基础地质综合研究”和“天山岩浆作用”项目荣获2010年度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
据悉,2010年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共69项,其中一等奖10项,二等奖59项。
(刘倩)本报讯为切实提高科技实力,充分发挥科技在地质调查工作中的支撑、引领作用,西安地调中心精心组织科技人员积极参加申请国家各类科研项目和科技活动。
自3月份以来,已先后组织申报了201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土资源部野外科学观测基地等,还按照局部署,积极申请筹建局重点实验室和业务中心。
其中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8项,出国留学人员择优资助项目3项,2012年度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建议11份,以达到通过项目实施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目的。
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是科研基础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荐申报2011年度野外基地建设5项。
此外,还组织编制西安中心重点实验室建设规划5份,业务中心建设规划8份。
(穆华一)
世界环境日的由来
6月5日是
“世界环境日
(World Environment Day )”。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随着世界范围内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问题的日益严重,环境保护逐渐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
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了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及保护全球环境的“行动计划”。
全体代表建议将大会开幕日定为
“世界环境日”。
同年10月,第27届联合国大会根据斯德哥尔摩会议的建议,决定成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并正式将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
从1974年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每年都为世界环境日确立一个主题,并展开相关的宣传活动。
世界环境日的确立,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态度,表达了我们人类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
中心潜心科研活动
注重发挥科技作用
国际地层委员会专家考察紫阳剖面
“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的由来
6月17日是“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World Day to Combat Desertification )”。
荒漠化被视为人类在环境领域面临的三大挑战之一。
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环境与发展大会上,荒漠化被列为国际社会优先采取行动的领域。
之后,联合国成立了《联合国关于在发生严重干旱和/或荒漠化的国家特别是在非洲防治荒漠的公约》政府间谈判委员会,历经5次谈判,于1994年6月17日国际社会对“防治荒漠化公约”达成共识。
1994年12月19日第49届联合国大会决定,从1995年起把每年的6月17日定为“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旨在进一步提高世界各国人民对防治荒漠化重要性的认识,唤起人们防治荒漠化的责任心和紧迫感。
(乔玉兰)
让一流人才崭露头角
2011年西安地调中心中青年学术交流会召开
本报讯4月7日-8日,西安地调中心
召开中青年学术交流会,共有来自基础、矿产、水环、能源、中亚中心、实验测试中心等业务领域26名中青年业务人员参加了学术交流。
此次交流会是在第一阶段各业务领域学术交流完成的基础上举办的。
这次参会的业务人员都是各个部门推荐的优秀代表,代表了中心中青年最高学术水平。
学术交流会不仅是青年人展示自己的平台,也是西安地调中心发现和选拔人才的一个重要举措。
中心主任李文渊、副主任樊钧、总工程师徐学义出席交流会,北京大学教授何国琦特邀参加了交流会并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
夏林圻、侯光才、滕家欣、杨六岗、李荣社、赵东宏、李智明、王永和、董福辰、张茂省、卢进才、唐南安、杨军录、刘拓、孙愿等专家担任评审组成员。
学术交流设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三名,三等奖五名,同时设中青年人才培养先进集体奖。
评审组成员从选题、创新、论证、表达等四方面对每项学术报告进行评比。
每位参
加学术交流的业务人员均以多媒体形式进行报告同时提交相关的学术论文。
26位业务人员报告结束后,评委进行评议、打分,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取平均分作为汇报人的得分。
经过认真评比,尹立河荣获一等奖,高永宝、王超、王根龙获二等奖,孙萍萍、武鹏、黄金廷、张照伟、叶美芳获三等奖,水文环境处荣获中青年人才培养先进集体奖。
中心主任李文渊在总结讲话中指出,学术交流会营造了一个竞争、交流、争鸣的学术氛围,提供了一个人才展示的平台,使一流的人才得以崭露头角。
他对青年科技人才寄予厚望,希望大家继续努力,为推进一流中心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成果支撑。
本次学术交流是中心举办的第三次学术交流会,今后,这一形式将成为中心一项常态化的学术活动定期举行。
(穆华一郝晓红)
本报讯为了把握国际地质灾害最新研究动态,进一步提高我国地质灾害调查与风险管理水平,2月21日-25日,由国际滑坡协会(ICL )与中国地质调查局(CGS )联合主办,西安地质调查中心承办的国际地质灾害高级研讨班在西安成功举办。
从事地质灾害调查的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单位、各省地质环境监测站及高等院校等215名代表参加了本次研讨班。
开幕式上,国际滑坡协会副主席、中国地质调查局副总工程师、水环部主任殷跃平博士致辞,西安地质调查中心李文渊主任做了大会欢迎词。
国际滑坡协会主席Sassa Kyoji 教授和副主席殷跃平研究员为“中国勘察设计大师”林在贯教授颁发了2010年度国际滑
坡协会最高奖——Varnes 奖。
研讨班邀请了国际滑坡协会主席Sassa Kyoji 教授、印尼Gadjah Mada 大学Dwikorita Karnawati 教授、美国地质调查局Edwin Lynn Harp 研究员、挪威岩土工程研究院自然灾害部主任Anders Solheim 教授、日本国立岛根大学综合理工学部汪发武教授等5位国际专家,分别就“降雨及地震诱发快速滑坡的风险评价技术”、“基于社区的印尼默拉皮火山泥流早期预警系统”、“地震触发滑坡研究”、“水下或海岸滑坡及挪威地质灾害危险区划及防治”、“高速远程滑坡风险评价及讨论”方面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
与会代表们踊跃提问发言,就关注的问题与各位专家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讨。
参加培训的代表一致认为,专家报告内容丰富,水平一流,论点前瞻,对指导我国地质灾害研究与治理工作有重要启发,受益匪浅。
殷跃平博士在大会总结发言中高度肯定了此次研讨班的意义,认为学习收获很大。
他指出参加研讨会的代表大部分都是年轻人,看到了我国地质灾害调查与研究的希望,期望大家加强地质灾害基础理论的学习、吸收、消化与创新,并期待2014年在北京举办的世界滑坡论坛会议中能听到更多中国人的发言。
最后对西安地质调查中心成功承办本次研讨会表示充分地肯定和衷心地感谢。
会后代表考察了陕西临潼明圣宫滑坡、延安宝塔山滑坡,与会代表对黄土滑坡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和了解。
(程秀娟)
中心成功申报国土部科研项目一项
本报讯由水环处副处长徐友宁研究员负责牵头申报的2011年国土资源部科研专项计划项目《矿集区环境地球化学累积效应及风险预警方法研究》获得国土资源部批准,项目周期三年(
2011-2013年),项目总经费1230万元。
这是徐友宁研究员带领矿山环境地质项目组承担的第二个国土资源部科研专项项目。
项目由西安地质调查中心组织实施,参加单位有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环境研究
所、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西北
工业大学、福建省地质环境监测中心、云南省地质环境监测院等单位。
项目以小秦岭金矿区、福建尤溪铅锌矿区、云南个旧锡矿区、陕西旬阳汞锑矿区、江西德兴铜矿区和广东韶关大宝山多金属矿区为典型研究区,以矿业活动释放的重金属为主要研究对象,
通过矿业污染源识别,水土及农作物样品分析、典型地段剖析、模拟试验、计算机模拟等技术,研究毒重金属在地表水、地下水、土壤及农作物中的迁移、转化和富集规律,建立矿区地球化学环境累积效应、风险预警方法技术及预警指标,为矿山地质环境监管提供技术支撑。
(陈华清)深入探讨地质灾害调查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