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的属性特征、发育概况与分布规律
灾害学原理知识点-地质灾害概述

灾害学原理知识点-地质灾害概述灾害学原理第一章地质灾害的概念、类型和分布第一节地质灾害的概念、类型及分类一、灾害的基本涵义(一)灾害的定义联合国减灾组织(UNDRO,1984):“一次在时间和空间上较为集中的事故,事故发生期间当地的人类群体及其财产遭到严重威胁并造成巨大损失,以至家庭结构、社会结构也受到不可忽视的影响。
”联合国灾害管理培训教材:“自然或人为环境中对人类生命、财产和活动等社会功能的严重破坏,引起广泛的生命、物质或环境损失;这些损失超出了受影响社会靠自身资源进行抵御的能力。
自然灾害的形成条件包括两个方面:(ⅰ)自然动力过程或自然环境的异常变化;(ⅱ)受灾害影响的对象,即人类生命财产以及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与环境。
前者可称为灾害体,后者可称为承灾体或受灾体,二者的对立统一便形成了灾害。
(二)灾害的类型1.按成灾条件①自然灾害自然灾害的形成条件包括两个方面:(ⅰ)自然动力过程或自然环境的异常变化;(ⅱ)受灾害影响的对象,即人类生命财产以及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与环境。
前者可称为灾害体,后者可称为承灾体或受灾体,二者的对立统一便形成了灾害。
(二)灾害的类型1.按成灾条件②人为灾害人为灾害其有两方面的含义:(i)指由干人类活动在自然界诱发的灾害,如修建水库诱发的地震等;(ii)指在人工环境中发生的灾害,有时被称做技术灾害,如人的身体暴露于含有汞或石棉纤维的空气中而发生的中毒事件。
(二)灾害的类型2.按成灾潜势①高潜势灾害如洪水、飓风、龙卷风、海啸激浪火山、地震、野火等;②中潜势灾害如滑坡、崩塌、泥石流、旱灾等;③低潜势灾害如海岸侵蚀、霜冻胀缩土、虫灾、生物灾害等。
(二)灾害的类型3.自然灾害的圈型分类自然灾害类型自然灾害系列岩石圈型地震火山爆发、滑坡、泥石流、崩塌圈型沙漠化、干旱、滑坡地裂缝水土流失、地而沉降水圈型洪水、暴雨、雪崩冻害、海啸海水倒灌大气圈型暴风龙卷风、台风、酷热、严泉干早生物圈型蝗灾、森林火灾、植被退化、植物病虫害(三)环境灾害史密斯(Keith Smith 1996)提出了环境灾害的概念,他认为“环境灾害”术语涵盖了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范畴,并将其概括为“极端的地质事件、生物变化过程和技术事故以能量和物质的集中释放为特征,并对人类生命安全构成不可预料的威胁及对环境和物质造成极大的破坏。
“512”汶川大地震触发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研究

“512”汶川大地震触发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和探讨“512”汶川大地震对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的影响。
我们将从地震引发地质灾害的类型、分布特点、形成机制等方面展开详细分析,以期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和预测地震后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为后续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我们将首先回顾“512”汶川大地震的基本情况,包括地震的震级、震源深度、受灾范围等,以此为基础,分析地震对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的影响。
我们将重点关注地震引发的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探讨这些灾害在地震后的空间分布规律、发育特点以及形成机制。
本文还将结合地质、气象、水文等多方面的数据和信息,对地震后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进行综合分析。
我们将运用现代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先进手段,对地质灾害进行空间化、定量化分析,以揭示地震对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的具体影响。
本文将总结地震后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的研究成果,提出相应的防灾减灾建议,以期为我国地震地质灾害的防范和应对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本研究的核心区域为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的发生地——四川省汶川县及周边地区。
考虑到地震波的传播和地质灾害的连锁效应,研究范围适当扩大,涵盖了地震烈度达到Ⅵ度及以上的区域,包括四川、甘肃、陕西三省的部分地区。
这一区域内地形地貌复杂,地质构造多样,是地质灾害的高发区。
地震监测数据:来源于中国地震局及其下属地震台站的地震监测数据,包括地震发生的准确时间、震中位置、震级、烈度等关键信息。
地质灾害调查数据:通过实地调查,收集震后地质灾害的类型、规模、分布等数据。
这些数据由研究团队在震后不同时间段内进行多次现场调查收集。
遥感影像数据:利用高分辨率的卫星遥感影像,识别震后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和发育情况。
这些数据提供了宏观的视角,有助于发现地质灾害的规律和趋势。
地质背景资料:包括研究区域的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水文地质等基础地质资料,这些数据有助于分析地质灾害发生的内在条件。
佛山市顺德区斜坡类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

佛山市顺德区斜坡类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摘要:由于地质环境条件及气候特征等因素影响,崩塌和滑坡等斜坡类地质灾害是顺德区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其中由人类工程活动造成的地质灾害(隐患)占绝大多数。
本文在野外实地调查和资料收集的基础上,研究总结了顺德区斜坡类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和在时空分布规律,为保障城市公共安全、地质环境安全提供基础地质依据。
关键词:顺德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时空分布规律1 顺德区地质灾害概况佛山市顺德区位于珠江三角洲中部,北临广州,毗邻港澳,区内地貌类型主要为三角洲平原、低缓残丘,地形总体较为平坦,其间有丘陵残山点缀分布。
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华南褶皱系粤中拗陷带,区内断裂构造发育,主要发育有北东向广州—从化断裂带、顺德—东莞断裂带和北西向白坭—沙湾断裂带、北江断裂带、西江断裂带等。
区内大部分面积为第四系覆盖,约占全区面积的95%,仅残丘、丘陵区域出露中元古界、南华系、白垩系等地层以及早奥陶世与晚白垩世二长花岗岩。
近年来,顺德区极端强降雨天气频发,同时伴随经济建设迅猛发展,不良人类工程活动日趋强烈,由此引发的地质灾害也日益增多。
根据“顺德区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成果[1],顺德区已发斜坡类地质灾害158处(已核销的历史灾点115处),其中崩塌133处、滑坡22处、泥石流3处,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600多万元,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因此,查明顺德区地质灾害的主要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有助于政府部门及工程建设单位有效预防地质灾害发生,为保障城市公共安全、地质环境安全提供基础地质依据。
顺德区斜坡类地质灾害以崩塌为主(133处),滑坡次之(22处),泥石流发育较弱,仅有3处,因此本文仅以崩塌和滑坡为研究对象,探讨斜坡类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
2斜坡类地质灾害发育特征2.1崩塌区内已发崩塌灾害133处,根据广东省地质灾害规模等级划分标准,共有微型崩塌121处、小型崩塌10处、中型崩塌2处;崩塌一般发生在坡高为5~20m 的斜坡上,共101处,占崩塌总数的75.94%;发生在坡度大于60°的斜坡(微地貌属陡崖)上的崩塌共有89处,占总数的66.92%;崩塌体厚度一般为0~2m,共121处,占总数的90.98%;从构成崩塌体的物质组成分析,主要为岩质崩塌,共97处,占总数的72.93%(表1)。
平顺县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时空分布规律

095 华北自然资源 论文
Huabei Natural Resources
定斜坡87处,占不稳定斜坡总数的64.44%。 3.2 地质灾害的时间分布规律
由于受到人类工程活动、降雨的影响,调查区内的地质 灾害在时间分布上也呈现出集中分布的规律。
3.2.1 在人类工程活动强烈的时期相对集中 由于大量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形成临空面,破坏了斜 坡原有的平缓状态,使应力重新分布,导致诱发地质灾 害。本次调查中,5处滑坡为人类工程活动引发,占总滑坡 数的62.5%;11处崩塌由人类工程活动诱发,占总崩塌数的 52.3%。因此,调查区内地质灾害表现出在人类工程活动强 烈的时期相对集中的规律。 3.2.2 在雨季相对集中 灾害与降雨强度成正相关性,在单位时间内降雨强度大 的时期相对集中。具体表现为:在年降雨量大的年份相对 集中,在一年中的雨季相对集中,在日降雨强度大的时间 内相对集中。在强降雨时期内灾害发生和降雨基本同步, 连阴雨季节灾害发生有不同程度的滞后性。 本次调查中,8处滑坡全部发生在雨季,崩塌有12处(调 查有具体发生时间)发生在雨季,占崩塌数的57.14%。
在河谷区,谷坡陡峻、地形切割强烈且该地区人口较 多,人口密度大,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地质灾害发育, 共发育地质灾害67处,主要包括石城镇(6个)、阳高乡 (10个)、北耽车乡(11个)、中五井乡(8个)、青羊镇 (8个)、西沟乡(11个)、龙溪镇(13个)等乡镇。
在黄土覆盖低中山区,黄土分布广泛,人口较多,人口 密度大,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地质灾害较发育,共发育 地质灾害9处,主要包括北社乡、苗庄镇。
苗庄镇灾害点数量最少。 3.1.2 地形地貌的影响 调查区地形、地貌变化较大,地质灾害受地貌因素控制
【专业知识】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

【专业知识】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学员问题】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解答】地质灾害类型多时,则可分节描述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列表反映,文字指出整体、共性特性;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有: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地压灾害等,根据地质灾害类型分类描述。
(1)滑坡查明滑坡构成要素及变形的空间组合特征,确定其规模、类型、主要诱发因素,预测发展趋势,评价其对矿山工程项目的危害,提出拟采取的防治措施。
①滑坡发育位置、地形地貌及规模(长、宽、厚,单位:m,估计方量,单位:m3);②滑坡的构成要素(滑坡周界、滑坡后壁、滑坡前缘、鼓丘、裂缝等)、变形的空间组合特征和变形迹象;③滑坡区地质条件(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及其组合关系等)、地下水、泉点及流量、地表水及湿地;④滑坡类型、诱发因素,结合地质条件和降雨特征分析滑坡形成机制及发展趋势;⑤灾害史:危害范围、对象及危害损失及处置情况;⑥当地整治滑坡经验;⑦附典型点剖面、照片,附表(滑坡特征表)。
(2)泥石流查明泥石流形成的地质条件、地形地貌条件、水流条件、植被发育状况、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确定泥石流的形成条件、规模、活动特征、侵蚀方式、破坏方式及程度,预测泥石流的发展趋势及对矿山工程项目的危害,提出拟采取的防治措施。
①发育位置及规模(流域面积,单位:k㎡)②地质条件:地层、岩性、风化程度、地质构造;③地形地貌条件:沟谷长度(长、宽,单位:m),沟岸坡度,纵坡降(%),山坡坡度及植被发育状况,划分泥石流的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并描述三区特征;④泥石流物质组成,堆积扇分布范围、形态,堆积层次、厚度、粒径,堆积历史、速度,一次最大堆积量估算;⑤汇水条件,流量(l/s)及特征⑥固体物质补给来源及方式:沟床类、坡面侵蚀类、重力类及人工土堆积等,沟谷内滑坡、崩塌、岩堆发育情况;⑦泥石流活动历史、活动特征(时间、频数、规模、冲淤、变迁)、破坏方式及程度;⑧结合地质条件、降雨条件(暴雨强度、点降雨量)和水动力条件及人类活动情况(开矿弃渣、修路地切坡、砍伐森林、陡坡开荒、过度放牧等)分析泥石流形成机制及发展趋势;⑨灾害史:危害范围、对象及危害损失及处置情况;⑩附典型点剖面、照片,附表(泥石流特征表)。
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及应急避险基本知识

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及应急避险基本知识一、地质灾害的基本知识我们国家于2004年3月1日颁布实施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第394号令)里就讲得很清楚:条例所称的地质灾害是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在实际工作中,地质灾害往往是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二者共同作用引发的多。
1、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所称的地质灾害,包括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6种。
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等工作中,我们广西根据本区的实际情况,对地质灾害的分类还有:危岩崩塌、不稳定斜坡、地裂缝、巷道冒顶、膨胀土地基胀缩变形、地基不均匀沉降、海水入侵、地下水污染等等。
我们西林县最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不稳定斜坡、危岩崩塌等5种。
(1)什么是崩塌陡坡上被直立裂隙分(切)割的岩体、土体,因根部空虚,折断压碎或局部滑移,失去稳定,突然脱离母体向下倾倒、翻滚的地质现象称为崩塌。
简单地说,崩塌就是土体或岩体从陡坎上向下倾倒、翻滚、坍塌的全过程。
崩塌也分土质崩塌和岩质崩塌,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塌方和危岩崩塌。
(2)什么是滑坡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沿着一定的软弱结构面或软弱带,整体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简单地概括来说,滑坡就是土体或岩体从斜坡上沿着一个界面(滑床)自上而下滑动的全过程。
滑坡可分土质滑坡和岩质滑坡。
滑坡的成因有自然引发的和人类工程活动引发两种。
往往是自然因素和人类工程活动共同作用而引发的更多些。
顺层滑坡(3)什么是泥石流• 泥石流是指土、石及其它固体物质在水的参与下以顺沟或顺坡的突然暴发式特殊洪流。
泥石流是山区特有的一种自然地质现象。
•泥石流可分为暴雨山洪式、融雪(冰)式和垮“坝”式(滑坡堰塞湖或土石坝溃决)等等。
•泥石流中土、砂、石块的体积含量一般超过15%,最高可达80%,它的重度一般大于等于1.3t/m3泥石流发生,往两侧山坡逃离。
地质灾害特征及形成条件分析

地质灾害特征及形成条件分析黄土高原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自然地理和地质环境背景特殊,区内沟壑纵横,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频发。
宁夏盐池县南部地处黄土高原,地质环境条件极为脆弱,是宁夏地质灾害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严重威胁着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并阻碍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为进一步查明宁夏盐池县地质灾害隐患的发育特征、分布规律及其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宁夏地质调查院开展宁夏盐池县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为盐池县划分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危险区以及减灾防灾提供依据。
1地质环境条件盐池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东部、毛乌素沙漠南缘。
属陕、甘、宁、蒙四省(区)交界地带,东邻陕西定边县,南接甘肃环县,北靠内蒙鄂托克前旗,面积约8557.7km2,辖4乡4镇,全县总人口165474人。
境内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年际降水变化大,同一年内降水分布极不均匀,一般多集中在6~9月份,雨季和旱季分明。
盐池县地形复杂,总体呈南部高、北部低,中部高、东西两侧低的特点。
地貌类型主要为低山丘陵、缓坡丘陵和黄土梁峁。
盐池县地层区划属华北地层区,以车道-阿色浪断裂为界,西侧为鄂尔多斯西缘地层分区之桌子山-青龙山地层小区,东侧为鄂尔多斯地层分区之盐池-环县地层小区;境内出露最老地层为中元古界王全口组,奥陶系、三叠系、二叠系、侏罗系仅零星出露,白垩系主要分布在县城东部苏步井-红沟梁-佟记圈-青山一带,新生代地层分布广泛。
地震烈度为Ⅵ-Ⅷ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0.20g,最大的一次地震发生在高沙窝镇一带,震级为6.0级。
2地质灾害特征2.1地质灾害发育概况盐池县境内地质灾害较发育,主要有滑坡、崩塌、泥石流、不稳定斜坡和地面塌陷5种类型,以滑坡、崩塌为主。
境内地质灾害点共计426处,其中滑坡295处、崩塌92处、泥石流19处、不稳定斜坡17处、地面塌陷3处,分别占地质灾害点总数的69%、22%、4%、4%、1%。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要点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点国土资源部下发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中,规定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原则,不同阶段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内容、要求、方法和程序,对地勘单位更好地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现将其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评估程序《技术要求》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工作程序作出如下规定:《技术要求》规定,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范围,不能局限于建设用地和规划用地面积内,应视建设和规划项目的特点、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种类予以确定。
若危险性仅限于用地面积内,则按用地范围进行评估。
崩塌、滑坡其评估范围应以第一斜坡带为限;泥石流则必须以完整的沟道流域面积为评估范围;地面塌陷和地面沉降的评估范围应与初步推测的可能范围一致;地裂缝应与初步推测可能延展、影响范围一致。
建设工程和规划区位于强震区,工程场地内分布有可能产生明显位错或构造性地裂的全新活动断裂或发震断裂,评估范围应尽可能把邻近地区活动断裂的一些特殊构造部位(不同方向的活动断裂的交汇部位、活动断裂的拐弯段、强烈活动部位、端点及断面不平滑处等)包括其中。
重要的线路工程建设项目,评估范围一般应以相对线路两侧扩展500米~1000米为限。
《技术要求》规定,在已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进行工程建设,建设工程处于已划定为危险性大—中等的区段,还应按建设工程项目的重要性与工程特点进行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区域性工程项目的评估范围,应根据区域地质环境条件及工程类型确定。
评估的三个级别根据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与建设项目重要性,《技术要求》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划分为三级,分级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要求在充分收集分析已有资料基础上,编制评估工作大纲,明确任务,确定评估范围与级别;设计地质灾害调查内容及重点,明确工作部署与工作量,提出质量监控措施和成果等。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具体分级和分类分别见表1、表2、表3。
表2 地震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类表表3 建设项目重要性分类表《技术要求》分别对三个级别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作出具体规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泥石流带来的危害
泥石流常常具有暴发突然、 来势凶猛、迅速之特点。并 兼有崩塌、滑坡和洪水破坏 的双重作用,其危害程度比 单一的崩塌、滑坡和洪水的 危害更为广泛和严重。
五、地震带来的危害
1949年以来,我国因地震死亡近 35万人,伤残近130万人。1976 年的唐山大地震造成242769人死 亡,16.4人受伤,唐山市变成一 片废墟。
汶川地震
甘肃舟曲泥石流
火山喷发
地面塌陷
三、中国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
从总体上看,中国大陆地质灾害的发育情况可划分为四 个大区:东部平原沉降区、中部山地崩滑区、西部高原冻 土区和北部草原沙漠区。
1.东部平原沉降区包括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一线移动的 广大地区。 2.中部山地崩滑区包括从晋、陕、陇东的黄土高原经四川盆 地直到云贵高原这一狭长地带。 3.西北高原冻土区包括西藏、青海和四川西部分地区。 4.北部草原沙漠区包括新疆、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陕北、宁 夏北部和甘肃西部。
第二节 地质灾害的属性特 征、发育概和分布规律班级:环工1221 姓名:杨微莉 学号:201250409109
一、地质灾害的属性特征
地质灾害的必然性与可预防性
地质灾害的随机性和 周期性 地质灾害的突发性和渐进性 地质灾害的群体性和诱发性
地质灾害的成因多元性和原地复发性
一、地质灾害的属性特征
地质灾害的区域性
地质灾害的破坏性与“建设性” 地质灾害影响的复杂性和严重性 人为地质灾害的日趋显著性
.
地址灾害预防的社会性和迫切性
二、地质灾害的发育概况
如地震、火 山喷发、断 层错动等;
地壳活 动灾害
斜坡岩 土体运动 灾害
如崩塌、滑 坡、泥石流 等; 如煤层自燃、 洞井塌方、 冒顶、偏帮 、鼓底、岩 爆、高温、 突水、瓦斯 爆炸等;
如地面塌陷、 地面沉降、 地面开裂(地 裂缝)等;
地面变形 矿山与地下 灾害 工程灾害
如水下滑坡、潮流沙坝、浅层气害等; 如海平面升降、海水入侵,海岸侵蚀、 海港淤积、风暴潮等; 如塌岸、淤积、渗漏、浸没、溃决等
如建筑地基与基坑变形、垃圾堆 积等;
特殊岩土灾害,如黄土湿陷、膨胀土胀缩、冻土冻融、 沙土液化、淤泥触变等; 土地退化灾害,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碱化、潜 育化、沼泽化等; 水土污染与地球化学异常灾害,如地下水质污染、农田 土地污染、地方病等; 水源枯竭灾害,如河水漏失、泉水干涸、地下含水层疏 干(地下水位超常下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