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调查报告
地质灾害情况反映调查报告

地质灾害情况反映调查报告地质灾害是指各种自然灾害因地质原因引起的灾害,主要包括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地震、火山、岩溶塌陷等。
地质灾害不仅会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威胁,还会限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产生活的需求。
因此,对于地质灾害的情况反映调查很重要,这篇文档将介绍该调查报告的情况及其分析。
一、调查背景本次调查由国土资源局主导,旨在掌握全国地质灾害的情况,了解各地发生地质灾害的原因、规模、影响范围、救援措施等方面情况,以为政府制定灾害防治政策和地质灾害预防工作提供有力数据支持。
在调查之前,相关机构通过各种渠道搜集了各种地质灾害信息,制定采访方案,并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实地调查和访谈,同时也结合了一些现有的文献资料,以碎片化数据为参考,旨在全面了解地质灾害的实际情况。
二、调查结果1.各类地质灾害发生频率根据采访结果,可发现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在各地不一。
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南、西南及西北地区中河谷的解剖坍塌、泥石流、滑坡等灾害高发区,这里地质条件复杂,岩性、水文地质条件差异大,地表沟谷特别密集,地形坡度较大,土壤稳定性低,地表水、地下水对土壤固结性影响大,甚至滑坡、泥石流的灾害致灾因素也是这些地质灾害高发区具备的特征。
而在华北平原和低山区中,地面塌陷和大面积沙尘暴是主要灾害类型。
这些区域土地平坦,河道较少,地下水位下降,地表积水增加,稳定性较差,易产生地面沉降、沙尘暴等地质灾害。
2.地质灾害影响范围调查结果还显示,地质灾害影响范围较广,尤其是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影响更深远,可引发道路封闭、交通中断、山体隔离、民房倾覆等灾难,给当地居民带来生命财产的损失。
同时,地震和火山也可能引发更加严重的灾难,需要防范预案。
3.地质灾害的原因对于地质灾害的原因,我们可以发现制约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因素是自然环境的影响因素,如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地形等,而人类活动因素是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次要因素,如过度开采地下水、过度砍伐植被、严重的土地利用类型错误等因素。
2023修正版地质灾害调查报告[1]
![2023修正版地质灾害调查报告[1]](https://img.taocdn.com/s3/m/5c16ce46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11.png)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地质灾害调查报告1. 引言地质灾害指的是由于地质因素引起的、给人类和社会带来严重破坏和危害的自然事件。
地质灾害的发生不仅对人类的生命财产构成威胁,还对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挑战。
本报告对某一地区的地质灾害进行调查,并对该地区面临的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估。
2. 调查范围和方法本次地质灾害调查的范围为X市某县区,调查时间为X年X月至X年X月。
调查采用实地考察和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我们对该地区的地质背景、地质构造以及自然环境进行了详细研究和分析;然后,利用卫星遥感影像和地质图等数据,对该地区存在的地质灾害进行了梳理和记录;最后,我们还通过与当地相关部门的合作,收集了该地区的历史地质灾害事件和灾害防治工作的相关信息。
3. 地质灾害概况根据调查结果,该地区存在多种类型的地质灾害,包括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其中,滑坡是该地区最为普遍的地质灾害类型,由于地质构造以及降雨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多年以来滑坡事件频发,并造成了一定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泥石流是另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由于强降雨引发,对下游地区的交通和农田造成了严重影响。
此外,地面塌陷也是该地区的一个潜在威胁,由于该地区地下水丰富,违规水源开采和地下排水等因素容易导致地面塌陷的发生。
4.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在对地质灾害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我们利用相关数据和模型对该地区的地质灾害风险进行了评估。
评估结果显示,该地区的地质灾害风险较高,特别是在雨季来临时,滑坡和泥石流的风险更加突出。
根据评估结果,我们向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提出以下建议:- 加强地质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及时掌握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潜在风险。
- 制定和完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加强对易发地质灾害区域的管理和整治工作。
- 提高公众的地质灾害认识和应对能力,加强宣传教育,增强防灾减灾意识。
5. 结论地质灾害是自然环境给人类和社会带来的重要挑战,对于确保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地质灾害防治调查报告

地质灾害防治调查报告
一、引言
地质灾害是自然灾害的一种重要形式,对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
生态环境等方面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了更好地了解地质灾害的分布、
发展趋势和防治对策,我们开展了此次地质灾害防治调查报告。
二、调查区域概况
本次调查覆盖了XXX省XXX市范围,总面积约XXX平方公里,
主要涉及XXX山脉、XXX河流等地质环境。
该地区地势复杂,地质
构造活跃,容易发生各类地质灾害。
三、地质灾害分布调查
通过实地考察和航拍调查,我们发现了该地区多处存在地质灾害隐患。
其中,山体滑坡、地面塌陷、泥石流等现象较为突出,给当地居
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潜在的威胁。
四、地质灾害成因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我们认为该地区地质灾害主要由地质构造、人类活动、气候变化等因素综合作用所致。
其中,山体工程开挖、水土流失、强降雨等因素直接导致了地质灾害的频发。
五、地质灾害防治建议
针对调查中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我们提出了以下防治建议:加强地质监测预警机制建设,完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加大科研力度,深入挖掘地质灾害成因,提高全社会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六、结论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自然灾害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预防和治理。
我们将继续深入调查研究,为有效防范和减轻地质灾害风险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至此,本次地质灾害防治调查报告完毕。
愿我们的工作能为地质灾害防治事业做出积极贡献,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感谢您的阅读。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最新4篇】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最新4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总结报告、党团资料、读书笔记、读后感、作文大全、教案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party and youth organization materials, reading notes, post reading reflections, essay encyclopedias, lesson plan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地质灾害调查报告【最新4篇】随着个人的文明素养不断提升,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逻辑的合理性。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地质灾害是指地球自然环境中由于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威胁和危害的现象。
地质灾害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多种形式,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本报告对某地区的地质灾害进行了调查分析,旨在为相关部门提供科学依据,制定防灾减灾措施,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一、地质灾害概况。
本次调查地区位于山区,地质构造复杂,地势起伏较大,降雨量较大,多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在过去十年中,该地区发生了多起地质灾害事件,给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也造成了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二、地质灾害成因分析。
1. 地质构造因素,该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存在多条断裂带和褶皱带,地层岩性较为松软,易发生滑坡、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
2. 气候因素,该地区降雨量较大,雨水渗透地层,增加了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尤其是泥石流等灾害。
3. 人类活动因素,该地区大量的人类活动,如采矿、开发建设等,破坏了地质环境的平衡,加剧了地质灾害的发生。
三、地质灾害防治对策。
1. 加强监测预警,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对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实时监测,提前预警,减少灾害损失。
2. 加强科学规划,在土地利用规划中,严格控制地质灾害隐患区的开发建设,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3.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居民的地质灾害防范意识,增强自救互救能力。
4. 加强应急救援,建立健全的地质灾害应急救援体系,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四、结语。
地质灾害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政府、科研机构、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通过本次调查报告,我们对该地区地质灾害的成因和防治对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希望相关部门能够根据报告提出的建议,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推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更大进展。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地质灾害调查报告一、引言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条件或人类活动引发的自然灾害事件,包括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等。
为了深入了解地质灾害的发生原因和影响范围,我们进行了一次地质灾害调查。
二、调查地点本次调查选择了位于山区的某县城作为调查地点。
该县城地处山区交通不便,地质灾害频发,对当地居民的生活和财产造成了严重影响。
三、地质灾害类型及影响1. 地震该地区位于地震活动带上,地震频繁。
过去十年内,该县发生了多次地震,其中最大的一次达到了6.5级。
地震造成了房屋倒塌、道路损毁等严重后果,给当地居民的生活造成了巨大困扰。
2. 山体滑坡由于地质条件复杂,该县山体滑坡频发。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了多个山体滑坡的迹象,其中一次滑坡导致了一座村庄被掩埋,造成了多人死亡。
山体滑坡还引发了河道堵塞,导致了泥石流的发生。
3. 泥石流由于山体滑坡和降雨等因素的影响,该县泥石流频发。
泥石流造成了道路中断、农田被毁等严重后果,给当地农民的生活和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影响。
四、地质灾害的原因1. 自然因素该地区地质条件复杂,地震活动频繁,地震是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之一。
此外,该地区山体陡峭,土壤贫瘠,易发生山体滑坡和泥石流。
2. 人类活动人类活动也是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
该县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房屋建设在地质条件较差的地区,增加了地震和山体滑坡的风险。
此外,乱砍滥伐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导致了植被减少,增加了泥石流的发生概率。
五、应对策略1. 地震加强地震预警系统的建设,提高居民的地震意识,加强地震应急演练,提高应对能力。
此外,对于地震易发区的建筑物,应加强抗震设计和建设,确保居民的人身安全。
2. 山体滑坡加强对山体滑坡的监测和预警,及时疏散人员,减少人员伤亡。
对于易发滑坡的区域,应限制建设活动,避免进一步加剧滑坡风险。
3. 泥石流加强对泥石流的监测和预警,及时疏散人员,减少人员伤亡。
对于易发泥石流的区域,应加强植被恢复和保护,减少泥石流的发生概率。
周边地质灾害调查报告

周边地质灾害调查报告一、调查目的本次地质灾害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周边地区的地质灾害情况,为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帮助减少地质灾害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损害。
二、调查方法本次地质灾害调查主要采用实地调查和资料收集相结合的方法。
实地调查包括走访相关地区和人员、查看地质灾害点,了解当地居民对地质灾害的感受和应对措施等。
资料收集主要从国家地质灾害防治部门、相关科研机构和地方政府的报告、统计数据中获取。
三、调查结果1.地震从资料收集和走访中了解到,周边地区地震频发。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过去10年内,该地区发生了多次地震,其中有两次达到了5级以上。
当地居民普遍认为地震是最令人担忧的地质灾害,他们也注意到近年来地震的频率有所增加。
地方政府在地震预警和应急救援方面加强了力度,但救援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2.泥石流根据实地调查,周边地区有多处泥石流易发区,其中一些地区曾经发生过泥石流灾害。
泥石流的主要原因是降雨量过大和地形复杂,土石流易发区主要集中在山区。
居民普遍认识到泥石流的危害性,并采取了一些防范措施,如修筑护堤、加固房屋以及制定撤离方案等。
然而仍然有一些居民因为信息不足或资源有限而无法应对泥石流灾害。
3.地质滑坡地质滑坡是该地区的另一个常见地质灾害。
资料显示,周边地区的地质滑坡频率逐年上升。
地方政府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安置点的选址和房屋结构的加固,来减少滑坡对居民生命财产的威胁。
然而,该地区仍然有一些农村地区因缺乏经济和技术支持而无法进行有效的防范。
四、建议1.在地震预警和应急救援方面加强投入,提高地方政府的救援能力,更好地保护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2.加大对泥石流易发区的监测力度,提前预警并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泥石流灾害发生。
3.给予经济和技术支持,帮助那些无力应对地质滑坡的农村地区,加强滑坡防范意识和能力。
4.加强地质灾害知识普及,提高居民的自救能力和应对意识,减少地质灾害对人民群众的危害。
五、总结本次地质灾害调查表明,周边地区存在较大的地震、泥石流和地质滑坡风险。
周边地质灾害调查报告

1. 收集和研究相关资料,包括地质图、气象数据、 历史灾害记录等。
2. 设计和实施实地勘察和测量工作,包括地形 测量、地质钻探、样本采集等。
3. 在实验室对采集的样本进行测试和分析,以 获取相关参数和数据。
4. 综合分析所得数据和资料,评估周边地区的 灾害危险程度和分布规律。
02
地质灾害类型及分布
危险性评估方法
直接观察法
通过专业人员的现场观察和仪器测量,对 地质灾害的危险程度进行评估。
历史资料分析
收集和分析历史地质资料,了解地质灾害 的发生规律和发展趋势。
询问当地居民
向当地居民了解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规 模和影响范围。
专家评估法
邀请地质灾害防治专家进行评估,提出防 治建议。
危险性评估标准和等级划分
类型
根据泥石流的成因和特点 ,可以分为水蚀型泥石流 、滑坡型泥石流和冰川型 泥石流。
分布
泥石流在山区、丘陵地带 最为常见,常常与地形、 气候和植被等有关。
崩塌
定义
崩塌是指陡峭的斜坡上的岩土 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发生向
下崩落、滚动的现象。
类型
根据崩塌的力学性质和运动特征 ,可以分为倾倒式崩塌、滑移式 崩塌和流动式崩塌。
05
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地质灾害类型与分布
01
调查发现,该地区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包括山体滑坡、泥石流
和地面塌陷等,且分布范围广泛。
灾害风险评估
02
根据调查数据,该地区地质灾害的风险等级较高,对当地居民
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较大威胁。
灾害成因分析
03
调查发现,该地区地质灾害的主要成因包括地形地貌因素、水
文气象因素和人类活动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xxxxxxx有限公司地质灾害调查报告Xxxxxx有限公司Xxxxxx年度目录第一章调查工作概述一矿井概况与矿界范围 (1)二气象水文 (2)三地形地貌 (3)四地层岩性 (3)五地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 (8)六工程地质条件 (8)七水文地质条件 (9)八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12)第二章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一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 (12)二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13)第三章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一矿山建设引发和加剧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 (14)二矿山建设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 (15)第四章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及防治措施一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原则与量化指标的确定 (16)二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 (16)三矿山适宜性评估 (16)四防治措施 (16)结论与建议 (17)第一章调查工作概述一、矿井概况与矿界范围1、矿井概况:该矿于2009年经xxxxxxx批准的兼并重组整合矿井,由xxxx整合而成,主体企业为xxxx有限公司,采矿许可证(证号:xxxxxx);采矿权人为xxxx有限公司;地址为xxxx村;矿山名称xxxx有限公司;经济类型为有限责任公司;开采方式为地下开采;生产规模为年xx万吨,矿区面积xx平方公里,采矿许可证有限期自xx年xx月至xx年xx月,颁证机关为xxx。
主井和风井口,均布置在矿区中部地面工业广场内,主井口标高为xx米,为立井开拓,采用倾向长壁后退式采煤方法,主采4#和10#煤层,现采4#煤层。
山西省煤炭工业厅对该矿的基本建设进行了批复。
地面办公楼、联合建筑和职工宿舍以及生产和生产配套设施正在有条不紊的建设当中,井下矿建工程也正在同步进行。
2、矿山范围及交通概况该井田位于xx西北约12km处的xx,行政区划隶属xx镇,井田地理坐标为:东经xx,北纬xx。
井田东南距离石区约12km,井田内有xx公路通过,经xx公路相连。
井田xx高速公路约10 km,南距xx,交通较为便利,矿山范围由7个拐点连线圈闭,各拐点坐标为:重组后矿界拐点坐标表表1-1开采深度:由xx米至xx米标高。
矿区范围面积:xx平方公里。
二、气象水文井田地处xx,属暖湿带大陆性季风半干旱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多风干旱,夏季炎热多暴雨,秋季雨水集中,冬季雪少寒冷,年平均气温8.6-11.4℃,极端最高气温38.1℃(xx年x月x日),极端最低气温-21.7℃(xx年x月x日)。
年平均降水量464.2m,雨水多集中在6-9月份,年蒸发量1766.2-2171.7mm。
霜冻期一般始于10月上旬,终于翌年3月。
风向多为西北风,最大风速4m/s。
最大冻土深度为1m左右。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本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xx,地震烈度为Ⅵ度。
历史记载附近未发生过大地震。
只在xx 年4月xx发生过5级地震,震中位置为北纬xx,东经xx。
井田内无大的河流,但沟谷发育,属xx两侧树枝状发育小的沟谷,这些沟谷旱季无水,雨季汇集洪水向东流入xx,属xxx水系。
三、地形地貌本井田属xxx系,为典型的xx地貌,侵蚀地形,为强烈切割的xxx 丘陵,冲沟密集而狭窄,形态多呈“V”形,与黄土梁、峁、垣相间分布。
总的地势西高东低,最高点位于井田西部后梁圪塔,高程为xx,最低点位于井田东部属xx沟谷,高程为xx,地形最大相对高差约xxm。
四、地层岩性一、地层该井田位于xx矿区中段的西部边缘,井田内大部为黄土覆盖,井田南部沟谷中零星出露的基岩为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
根据地表出露、矿井揭露和钻探揭露资料,现将井田内发育地层由老到新叙述如下:一.奥陶系中统峰峰组(O2f)区域地层简表表2—1区域地层简表表2—1续埋藏于井田深部,为煤系之基底,区域厚度大于100m。
上部50m 左右为灰色、蓝灰色石灰岩夹浅灰或灰黄色泥灰岩,灰岩致密坚硬,较为纯净,多呈厚层状或巨厚层状,地表及浅部溶洞发育;其下40m段距为石膏带;再往下为深灰色石灰岩,富含珠角石,左旋螺等动物化石,属浅海相沉积。
二. 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平行不整合于下伏奥陶系灰岩侵蚀面上,为一套海陆交互相沉积,全组厚24.05~48.71m,平均35.33m,通常底部为黄铁矿及铝土混生体。
中上部为灰色泥岩、砂质泥岩互层,夹1-3层不稳定的石灰岩及薄煤线。
三. 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连续沉积于本溪组之上,为一套海陆交互相含煤建造,井田主要含煤地层之一。
地层厚度76.86~98.52m,平均86.25m,根据岩性岩相和沉积旋回特征,可大体分为两部分:下部:由K1砂岩底至L1灰岩底。
由灰白色砂岩、深灰色砂质泥岩、泥岩及煤层组成,底部K1砂岩为灰白色细、中粒石英长石砂岩,层位稳定,厚度2.03~7.91m,一般5.02m。
含煤3层,分别为10、11、12号,其中10号煤层为稳定可采煤层,其它煤层不可采。
上部:由L1灰岩底至L5灰岩顶,主要由深灰色、灰黄色、褐黄色石灰岩、灰~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和煤层组成。
3层石灰岩自下而上分别为L1灰岩、K2灰岩、L5灰岩,L1灰岩深灰色、灰黄色、褐黄色,厚约16m左右,顶部有时为泥灰岩,中部常夹薄层砂质泥岩或泥岩;K2灰岩深灰色,致密,坚硬,常见有腕足类及其它动物化石,厚度一般8m左右;L5灰岩深灰色,致密,坚硬,裂隙中常有方解石脉充填,含黄铁矿集合体,厚度3.15m左右。
含6、7号煤层,均为不可采煤层。
四. 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连续沉积于下伏太原组之上,以L5灰岩顶板为其底界,为一套陆相碎屑岩含煤沉积,为井田含煤地层之一。
厚度66.48~79.97m,平均72.82m。
岩性由深灰色、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砂岩以及煤层组成。
所含煤层有02、03、1、2、3、4、4下、5号。
其中4号煤层为稳定大部可采煤层,其余煤层均为不可采煤层。
五. 下二叠统下石盒子组(P1x)与下伏山西组整合接触。
全组厚88.95~105.45m,平均98.00m。
岩性下部以深灰色、灰色泥岩为主,夹有灰色、灰绿色砂岩;中部为灰色泥岩,局部夹薄层状含砾砂岩,与黑灰色、深灰色泥岩互层。
上部为紫红色、灰黄色泥岩、夹有灰绿色、深灰色砂岩及砂质泥岩。
顶部为紫红色花斑状铝质泥岩(俗称桃花泥岩)。
六、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P2s)以K6砂岩为基底,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本组在井田内仅赋存于中部,最大厚度260m左右。
岩性为紫色、黄绿色粉砂岩、砂质泥岩、泥岩及黄绿色砂岩。
七、上第三系、第四系(N+Q)上第三系上新统(N2):为棕红色砂质粘土、砾石层,不整合覆盖于基岩之上。
底部为半胶结砾石层,砾石为石灰岩及少量片麻岩,夹有钙质结核,厚度一般20m左右。
第四系中上更新统(Q2+3):上部为淡黄色黄土、沙土、亚沙土,质软、疏松,垂直节理发育,局部含砾石层。
下部为棕黄色沙土、粘土、棕红色粘土,含条带状钙质结核,厚30m左右。
第四系全新统(Q4):主要分布于井田中部的属巴沟沟谷中,由近现代冲、洪积砂、砾及沙土组成。
厚度0~8m,一般3m左右。
五、地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井田内构造总体为一不对称的向斜构造,向斜轴位于井田西部,轴向由北向南由近南北转为北北西,向斜轴向北倾伏。
两翼地层倾角相差较大,西翼较陡,倾角在10~25°之间,东翼较缓,倾角2~8°。
在井田中部、中阳~离石向斜东翼发育一宽缓的背斜,背斜轴北西西。
在生产中共揭露了5条断层(见表3-1),5条断层在巷道掘进及回采时均有揭露,均为正断层,落差最大10m。
未发现陷落柱及岩浆侵入等地质现象。
综上所述,井田内构造简单,构造类型属Ⅰ类。
主要断层一览表表3-1六、工程地质条件根据区内岩层的坚固度将区内分布的岩层划分为松散岩组、硬质岩组、软质岩组等三个类型,其分别物性特征是:1、松散岩组:第四系(Q)的粘土岩层,未胶结,结构疏松,具塑性,抗压强度和持力性差。
2、软质岩组:下三叠统夜郎组(T1y)中的页岩,上二叠统龙潭组(P31)的粉砂质泥质或泥质粉砂岩、炭质页岩和煤层等属软质岩组,饱和单轴抗压强度一般小于30Mpa,持力性较差。
3、硬质岩组:下三叠统夜组的玉龙山段(T1y2)和上二叠统长兴组(P3c),岩性主要为灰岩,坚固度较大,饱和单轴抗压强度大于的30Mpa,持力性较强,工程地质性能较好。
矿区C4、C5、C9、C13、C15等五层可采煤层的顶板岩层的岩性,均为泥质粉砂、粉砂岩,属软质岩类,抗压强度较低,常受节理裂隙破坏,稳定性较差,应加强支护,C5、C9两煤层的底板为粉砂质泥岩,质软,C13、C15煤层的底板为含黄铁矿粘土岩,吸水后易膨胀,使井巷常发生底鼓,在采煤过程中要加强顶、底板管理,防治引发冒顶、底鼓灾害。
七、水文地质条件一、地表水系井田内无大的河流,但沟谷发育,两侧树枝状发育小的沟谷,这些沟谷旱季无水,雨季汇集洪水向东流入xxx,属xxxx流域。
二、含水层1. 奥陶系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该含水层主要含水层段在上马家沟组,含水层岩性主要是灰岩和白云质灰岩。
据详查勘探水文地质资料,该含水层在赋存较浅区域,富水性强,单位涌水量1.72~13.35L/s.m;赋存较深区域,富水性弱,单位涌水量0.00076L/s.m,渗透系数0.0047m/d。
该含水层在本井田东、西部埋藏较浅,富水性强;中部埋藏较深,富水性弱。
据详查报告资料,4号钻孔奥灰水位标高为811.87m,该孔位于本井田南约5km处,推测本井田奥灰水位标高在819~822m。
2. 太原组岩溶裂隙含水层太原组赋存三层发育稳定的石灰岩,自下而上分别为L1、K2和L5,厚度分别为16、7.45、3.15 m左右,本含水层以L1和K2为主,据离石勘探区详查报告资料,浅部岩溶裂隙较发育,富水性强,钻孔钻至该灰岩层段时,均有不同程度漏水现象。
井田东南部外约1.7km处的37号孔抽水试验,单位涌水量1.204L/s.m,渗透系数9.55m/d。
水位标高961.67m。
深部岩溶裂隙不发育,富水性弱,井田西北部外约0.7km处的35号孔抽水试验,抽水几分钟后,水位即由57.03m降至95m以下,恢复99h后,才升到83.86m,说明基本不含水,水位标高1017.81m。
水质类型为HC03--Ca·Mg·Na型,矿化度0.464g/L。
3. 山西组砂岩裂隙含水层含水层岩性以细、中、粗砂岩为主,裂隙不发育,据离石勘探区详查报告资料,钻孔简易水文观侧,钻至该层段时,冲洗液消耗量并无明显增大,含水弱。
35号孔抽水试验,单位涌水量0.00012L/s.m,渗透系数0.0012m/d。
水质类型为HC03·SO3--Ca·Mg·Na型,矿化度0.696g/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