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第四章 第四节 氨硝酸硫酸(第1课时)》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1:第四章第四节氨 硝酸 硫酸——《氨》课件(共24张PPT)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1:第四章第四节氨 硝酸 硫酸——《氨》课件(共24张PPT)
➢干燥氨气的常用试剂:
NaOH和CaO的混合物
CaO、碱石灰等碱性干燥剂
注意:无水CaCl2不能干燥NH3(形成CaCl2·8NH3) 思考:实验室中还可以用哪些方法快速制氨气?
①加热浓氨水法
浓氨水
②浓氨水加生石灰法
(生石灰吸水、溶解时放热)
CaO
请大家完成P99(下)
思考与交流
图4-30 自然界中的氮循环
(2)氨的实验室制法

2NH4Cl + Ca(OH)2 = CaCl2 + 2NH3 + 2H2O
检验:①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 试纸变蓝
②用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检验 产生白烟
思考:用氢氧化钠代替氢氧化钙好吗? 氢氧化钠易吸水,易结块,不易产生NH3; 热的氢氧化钠对玻璃有腐蚀作用。
➢棉花的作用: 防止空气对流,提高集气的速度和纯度。
(2)碱石灰法:把碱石灰与被检物质的固体混合在研
钵里研磨,产生的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 纸变蓝,证明被检物是铵盐。(适用于被检物 是固体)
(三)氨的用途 ——重要的化工原料
制纤维、塑料、染料等 (有机合成工业)
制铵盐、 制纯碱

制尿素
制硝酸
制医用稀氨水、 用做制冷剂
(四)氨的制备 (1)氨的工业制备
高温高压
N2 +3 H2 催化剂 2NH3
(2)氨的实验室制法
实验装置:(书P99) 固体+固体→气体(类似O2) 实验步骤:给试管里的氯化铵和消石灰的混合物加热, 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气体,用润湿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 反应原理:

2NH4Cl &#集方法:向下排空气法
第四章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四节 氨 硝酸 硫酸

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第四章第四节氨 硝酸 硫酸(一)最新课件

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第四章第四节氨 硝酸 硫酸(一)最新课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小结
①氨的3性:极易溶于水,催化氧化,氨水的 弱碱性
②NH3的制备:1原理,3检验 ③2个特性: • 盐类不一定含有金属离子 如:铵盐 • 铵盐受热都易分解,但不一定产生NH3
§4.4.1 氨 硝酸 硫酸

一、氨气(NH3)
1、N的固定
N2-闪--电→NO--O-2→NO2 --H2-O→HNO3→M(NO3)x
合成氨:
N2+3H2
≒ 高温、高压 催化剂
2NH3
一、氨气(NH3)
2、NH3 (1)物理性质
• 无色气体,刺激性气味,ρ<ρ空气,极易 溶于水(1:700),易液化
【实验4-8】喷泉实验
现象
烧杯中溶液由玻璃管进入烧瓶, 形成喷泉,瓶内液体呈现红色
结论 NH3极易溶于水,水溶液呈碱性
一、氨气(NH3)
(2)化学性质
①与H2O
• NH3+H20 ≒ NH3·H2O
一水合氨、氨水
氨水
NH3·H2O 的性质
①弱碱性:NH3·H2O ≒ NH4++OH②不稳定性:NH3·H2O =△= NH3↑+H2O
原装理置::2固N+H4固Cl-△+-C→a(气OH)2=△=CaCl2+2NH3↑+2H2O 干燥:碱石灰/生石灰 收集:向下排空气法 验满:
①湿润红色石蕊试纸 ②浓HCl
三、NH3的实验室制法
尾气处理:水/稀硫酸(防倒吸)
‘棉花’的作用: 干燥:减缓NH3与空气对流的作用 有水/稀硫酸:还可吸收多余的NH3
一、氨气(NH3)
②与酸 • NH3+HCl==NH4Cl 迅速生成大量白烟 • 2NH3+H2SO4==(NH4)2SO4 • NH3+HNO3==NH4NO3 迅速生成大量白烟 ③与O2(催化氧化) ▲ 4NH3+5O2催==化△=剂=4NO+6H20

【最新】人教版必修1 第4章第4节 氨 硝酸 硫酸 第1课时 氨 课件(52张).ppt

【最新】人教版必修1 第4章第4节 氨 硝酸 硫酸 第1课时 氨 课件(52张).ppt

大量白烟 还原性
相关视频
答案
3.氨水的性质
变蓝
答案
4.氨的用途 (1)氨是氮肥工业、有机合成工业及制造硝酸、铵盐和纯碱 的原料。 (2)液氨易 汽化,可用作制冷剂。
答案
二、铵盐
1.铵盐 铵根离子(NH+4 )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2.物理性质 铵盐都是无色或白色晶体,易溶 于水。 3.化学性质
_先__加__热__后__冷__却___ 。
(2)请设计简单的实验鉴别NH4Cl和NaCl两瓶溶液。铵盐检验的一般方法 是什么?
答案 分别取两试剂适量于两个试管中,均加入适量氢氧化钠溶液并加
热,产生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的是NH4Cl。 铵盐检验的一般方法是将待测物与强碱反应并加热,检验是否有氨气产
பைடு நூலகம்
HCl SO2、CO2 NO2与O2
水或氢氧 浓氢氧化
吸收剂 水或盐酸

化钠溶液 钠溶液
特别提醒 使容器内外产生较大压强差的两种方法 (1)减小内压法:如图Ⅰ所示。 烧瓶内气体与液体接触→气体溶解或发生化学反应→烧瓶内压强减小 →外部液体迅速进入形成喷泉。 (2)增大外压法:如图Ⅱ所示。 锥形瓶内液体挥发或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气体→容器内压强增大→锥形 瓶内液体迅速流入烧瓶形成喷泉。
第四章 第四节 氨 硝酸 硫酸
目标 导航
1.了解氨的物理性质,掌握氨的化学性质。 2.掌握氨的实验室制法。 3.了解氨的用途。 4.了解铵盐的性质。
一、氨气 1.物理性质
颜色 气味
密度
溶解性
沸点
无色 刺激性 气 味
小于空气 极易溶于水(常温下, 较低,
体积比为 1∶700)
易液化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课件:4-4氨硝酸硫酸(第1课时) (共47张) 精品课件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课件:4-4氨硝酸硫酸(第1课时) (共47张) 精品课件

NH3 + H+=NH4+
一、氨
氨与氯化氢的反应
NH3+HCl=NH4Cl
HCl
NH4Cl NH3
沾有浓氨水的玻棒
现象:产生大量白烟
一、氨
一、氨
1.在反应中为什么会产生白烟? 挥发出的氨气和氯化氢气体在空 中反应生成氯化铵固体小颗粒。
2.硫酸或磷酸与氨气反应能否产生白 烟?
不能
一、氨
NH3+HCl==NH4Cl (白烟) ——此反应可检验NH3或HCl
合成氨进行了全面系统地研究和实验, 终于在1908年7月在实验室里用N2和H2 在600℃、200个大气压下合成氨,产 率虽只有2%,但却是科学上的一项重 大突破。
一、氨
当哈伯的合成氨工艺流程公众于世后,立 即引起了德国当时的统治者们的注意,德 国统治者为了达到吞并欧洲称霸世界的野 心,同时也利用哈伯想成为百万富翁的贪 婪心理,请哈伯出任德国威廉研究所所长, 继续他的研究。从1911年到1913年短短两 年时间内,哈伯不仅提高了合成氨的产率, 而且合成了1000吨液氨,并且用它制造出 3500吨烈性炸药TNT。
对合成氨研究有贡献的三位科 学家。
一、氨
1900年,法国化学家勒沙特列在研究平衡移
动原理的基础上通过计算,认为N2、H2在高 压条件下可以直接化合生成氨,接着,他用 实验来验证。但在实验过程中发生了爆炸, 他也没有调查事故发生的原因,而是觉得这 个实验有危险,于是放弃了研究。勒沙特列 的合成氨实验就这样夭折了。
一、氨
【探究实验】: 将氨的酚酞溶液倒入栓有小气球的试管中, 加热。
现象:溶液红色褪色,冷却后恢复红色。
NH3·H2O不稳定,受热时容易分解为NH3和 H2O。不加热不分解.

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1课件:第四章 第四节 第一课时 氨 (33张PPT)

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1课件:第四章 第四节 第一课时 氨 (33张PPT)

C.加氢氧化钠溶液,加热,将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放在管口
D.加氢氧化钠溶液,加热,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管口 解析:铵盐与氢氧化钠溶液共热产生氨气,B、C、D 均能够
检验出氨气,但 A 将铵盐直接加热,会产生干扰氨气检验的
生成物(如碳酸氢铵),导致无法准确地检验,A 不可行。
答案:A
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1.实验室能否用加热氯化铵的方法制取氨气? 提示:不能,氯化铵受热分解生成的氨气和氯化氢遇冷 会重新结合生成氯化铵。 2.实验室制取氨气时常在收集氨气的试管口塞一团疏松 的棉花团,其目的是什么?
提示:防止氨气与空气的对流,以收集到较纯净的氨气。
1.氨气的干燥装置 通常用碱石灰干燥氨气,不能用五氧化二磷、浓硫酸和无 水氯化钙干燥。
• You have to believe in yourself. That's the secret of success. 人必须相信自己,这是成功的秘诀。

形成喷泉的条件 使容器内外产生较大压强差的两类情况 (1)容器内气体极易溶于水或容器内气体易与溶液中的溶质发 生化学反应。 ①喷泉形成原理:
气体与水或其 气体溶解或发 容器内压 外部液体进入 他液体接触 ―→ 生化学反应 ―→ 强减小 ―→ 形成喷泉
②常见气体与吸收剂的组合
气体
HCl
NH3
CO2、Cl2、 H2S、SO2
NO2+O2
吸收剂 水或NaOH溶液 水或盐酸 NaOH溶液

(2)容器内的液体由于受热挥发(如浓盐酸、浓氨水、酒精等)
2.尾气处理 多余的氨要吸收掉(可在导管口放一团用水或稀硫酸浸湿 的棉花球)以避免污染空气。在尾气吸收时要防止倒吸,常采 用的装置有:

2017-2018学年人教版必修1 第4章第4节 氨 硝酸 硫酸(第1课时) 课件(共18张PPT)

2017-2018学年人教版必修1 第4章第4节 氨 硝酸 硫酸(第1课时) 课件(共18张PPT)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以氮元素为核心,认识从氮气到氨再到铵盐 的转化过程; 2.掌握氨的物理性质和主要化学性质,了解氨 的用途。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构建二维图,获得研究元素化合物的一 般思路和方法; 2.通过探究氨气与水的作用,促进学生“实验 探究”、“证据推理”以及“宏观辨识与微观 探析”的核心素养的发展。
N2 + 3H2
高温 高压 催化剂
固氮
2NH3


N2 NH3
哈伯发明了合成氨而获得
1918年诺贝尔化学奖
生产出来的氨气能否有效的用做氮肥?
环节3:探寻氨气转化为液态氮肥的可能路径
探究:氨气与水作用 提出 猜想 设计 实验 验证 实验 分析 现象 查阅 资料 得出 结论
资料显示: 猜想1: 提出实验方案并 根据实验现象和资料卡片进 1. 能依据探究目的设计实验方案,完 常温下:NH3溶于水时, 实验探究 氨气极 利用教师提供的 行微观分析,分析氨水中的 成实验操作 大部分和水结合成一水合氨。 易溶于 仪器和药品进行 微观粒子,并将氨气溶于水 NH3.H2O 水 2. 初步学会收集证据,基于证据进行 分组实验 证据推理 即 显碱性的原因用符号语言表 分析推理 一水合氨( NH3.H2O) 示出来 猜想2 : 3. 能够根据物质的微观组成分析宏观 在水中仅有1%电离成 NH4+ 和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氨气与 现象,并运用符号表征物质及其变化 ++OHOH NH +H O NH NH · H O 3 2 4 3 2 水反应 你认为氨水作为氮肥有哪些利弊?
指导思想
【教学要求及建议】
帮助学生建立元素与物质的联系,建立基于元素认识物质的意 识。发挥物质分类、氧化还原反应、电离及离子反应等核心概 念的功能价值,建立、丰富学生认识物质及其性质的角度。 通过钠、铁、硫、氮、氯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教学,在教学 中帮助学生建立基于类别、核心元素价态等认识物质性质、设 计物质转化的核心角度,形成认识路径,并将其应用于真实问 题解决,进而形成问题解决的思路和方法。 促进学生在“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 及“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等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第四章第四节氨 硝酸 硫酸(一)品质课件PPT

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第四章第四节氨 硝酸 硫酸(一)品质课件PPT

一、氨气(NH3)
②与酸 • NH3+HCl==NH4Cl 迅速生成大量白烟 • 2NH3+H2SO4==(NH4)2SO4 • NH3+HNO3==NH4NO3 迅速生成大量白烟 ③与O2(催化氧化) ▲ 4NH3+5O2催==化△=剂=4NO+6H20
一、氨气(NH3)
(3)用途
二、铵盐
1、物理性质
§4.4.1 氨 硝酸 硫酸

一、氨气(NH3)
1、N的固定
N2-闪--电→NO--O-2→NO2 --H2-O→HNO3→M(NO3)x
合成氨:
N2+3H2
≒ 高温、高压 催化剂
2NH3
一、氨气(NH3)
2、NH3 (1)物理性质
• 无色气体,刺激性气味,ρ<ρ空气,极易 溶于水(1:700),易液化
【实验4-8】喷泉实验
现象

烧杯中溶液由玻璃管进入烧瓶, 形成喷泉,瓶内液体呈现红色
结论 NH3极易溶于水,水溶液呈碱性
一、氨气(NH3)
(2)化学性质
①与H2O
• NH3+H20 ≒ NH3·H2O
一水合氨、氨水
氨水
NH3·H2O 的性质
①弱碱性:NH3·H2O ≒ NH4++OH②不稳定性:NH3·H2O =△= NH3↑+H2O
原装理置::2固N+H4固Cl-△+-C→a(气OH)2=△=CaCl2+2NH3↑+2H2O 干燥:碱石灰/生石灰 收集:向下排空气法 验满:
①湿润红色石蕊试纸 ②浓HCl
三、NH3的实验室制法
尾气处理:水/稀硫酸(防倒吸)

高中化学第四章第节氨硝酸和硫酸新人教版必修1课件

高中化学第四章第节氨硝酸和硫酸新人教版必修1课件
2007年9月17日10时40分许,在南岗区学府路287号附 近,一冷冻厂内的供液管出现漏点,致使部分氨气泄漏, 厂内工人及附近群众数百人被疏散,11时许,记者赶到事 故发生现场,进入厂区后,一股浓烈的气味扑鼻而来,让 人感到呼吸困难,记者的双眼被熏得泪流不止。 从这则新闻可知氨气有哪些物理性质?
一、氨
(4)氨跟氧气反应
催化剂
4NH3+5O2
==== △
4NO+6H2O
玻璃棒 空气
铂丝 浓氨水
把烧红了的铂丝插入盛浓氨水的锥形瓶中(不接 触溶液)观察到悬在液面上的铂丝更加红亮, 同时有 红棕色气体生成, 并有白色烟雾产生, 试解释原因。
催化剂
4NH3+5O2 =△=== 4NO+6H2O 反应放热, 铂丝维持红热
液氨
氨气降温加压液化
混合物
纯净物(非电解质)
H2O、NH3 、NH3·H2O
NH4+
OH- H+
NH3
氨能否与酸反应?
(2)氨跟酸的反应
NH3+HCl ===== NH4Cl (现象: 白烟) NH3+HNO3 ==== NH4NO3 (现象: 白烟) 2NH3+H2SO4 = (NH4)2SO4 NH3+H+=NH4+(与酸反应的本质) (3)与某些盐溶液反应: Al3 + +3NH3+3H2O ==== Al(OH)3↓+3NH4+
②不稳定性酸的铵盐 △
NH4HCO3 ————H2O +CO2 ↑ +NH3↑
(B)铵盐与碱的反应 (NH4)2SO4 + 2NaOH ——△—— Na2SO4 +2NH3↑+2H2O △ NH4Cl + NaOH ———— NaCl + NH3↑ + H2O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延伸】: 挥发性酸(HCl、HNO3等)遇氨 气均有白烟生成; 难挥发性酸H2SO4无此现象。
一、氨
思考与交流
O2
O2 H2O
N2 NH3 NO NO2 HNO3
一、氨
高温、高压
N2+3H2 催化剂 2NH3
催化剂
4NH3+5O2==△== 4NO+6H2O 2NO + O2=== 2NO2 3NO2 +H2O ===2HNO3 +NO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课件系列
必修 化学1 第四章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四节 氨 硝酸 硫酸 第1课时
一、氨
游离态 氮的固定 化合态
如:N2+O2 放电 2NO
N2+3H2
2NH3
自然固氮
氮的固定
人工固氮
高能固氮 生物固氮
一、氨
合成氨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 项重大突破,解决了因粮食 不足而导致的饥饿和死亡问 题。
一、氨
1.氨气的物理性质
①无色, 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冰块
展示装满氨气 的烧瓶
氨 气
②易液化;
你得出什么 结论?
液 氨
③极易溶于水(1:700)。
一、氨
2、氨的化学性质
(1)氨与水的反应——显弱碱性
NH 3+H2O NH 3·H 2O
NH 3·H 2O NH4 ++OH-
一水合氨很不稳定

NH 3·H 2O =NH3↑ +H2O
----氨气的喷泉实验
一、氨
科学视野
城市中常见的人造喷泉及火山爆发的 原理与上述的原理相似。
一、氨
想想看:
(1)氨为什么会形成喷泉? 氨极易溶于水,使烧瓶内外形成较
大的压差; (2)溶液为什么变为红色?
氨气溶于水溶液显碱性
(3)实验成败的关键是什么? a.烧瓶干燥; b.装置的气密性好; c.收集的气体纯度尽可能高。
人工合成氨实验的成功令人欢心 鼓舞,它对工农业生产、国防科技 的重大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但三位 科学家留给后人的思考—1934), 德国化学家,合成氨 工业的奠基人。1918 年哈伯由于对合成氨 研究作出过重大贡献, 而获诺贝尔化学奖。
一、氨
实验4—8: 演示实验
一、氨
后来查明是由于他所用混合气体中含有 O2,实验中H2和O2化合发生了爆炸。
稍后,德国化学家耐斯特通过理论计算, 认为合成氨是不可能的。因此人工合成氨 的研究又一次止步。后来才发现,是能斯 特计算时误用了一个热力学数据,以至得 到错误结论。
一、氨
在合成氨研究屡屡受挫的情况下,
德国另一位化学家哈伯知难而进,对合
一、氨
到了1913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时, 哈伯已为德国建成了无数个大大小小 的合成氨工厂,为侵略者制造了数百 万吨炸药,从而导致并蔓延了这场秧 祸全球的世界大战,这也是第一次世 界大战德国为什么能坚持这么久的谜 底。
一、氨
当事实真相大白于天下时,哈 伯受到了各国科学家的猛烈抨击, 尤其是当他获得1918年诺贝尔化学 奖时,更激起了世界人民的愤怒。
成氨进行了全面系统地研究和实验,终 于在1908年7月在实验室里用N2和H2在 600℃、200个大气压下合成氨,产率虽 只有2%,但却是科学上的一项重大突破。
一、氨
当哈伯的合成氨工艺流程公众于世后,立 即引起了德国当时的统治者们的注意,德 国统治者为了达到吞并欧洲称霸世界的野 心,同时也利用哈伯想成为百万富翁的贪 婪心理,请哈伯出任德国威廉研究所所长, 继续他的研究。从1911年到1913年短短两 年时间内,哈伯不仅提高了合成氨的产率, 而且合成了1000吨液氨,并且用它制造出 3500吨烈性炸药TNT。
所以:氨水是混合物。
液氨 是氨气加压或降温后形成的液态物质, 液氨所含的微粒是NH3。 所以:液氨是纯净物。
一、氨
(2)氨与酸的反应

NH3+HCl=NH4Cl (白烟)
挥 发

NH3+HNO3=NH4NO3 (白烟)



2NH3+H2SO4=(NH4)2SO4
应 有
写出上述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N H 3 + H + = N H 4 +

一、氨
氨与氯化氢的反应
NH3+HCl=NH4Cl
HCl
NH4Cl NH3
沾有浓盐酸的玻棒
沾有浓氨水的玻棒
现象:产生大量白烟
一、氨
一、氨
1.在反应中为什么会产生白烟? 挥发出的氨气和氯化氢气体在空 中反应生成氯化铵固体小颗粒。
2.硫酸或磷酸与氨气反应能否产生白 烟?
不能
一、氨
NH3+HCl==NH4Cl (白烟) ——此反应可检验NH3或HCl
对合成氨研究有贡献的三位科 学家。
一、氨
1900年,法国化学家勒沙特列在研究平衡移
动原理的基础上通过计算,认为N2、H2在高 压条件下可以直接化合生成氨,接着,他用 实验来验证。但在实验过程中发生了爆炸, 他也没有调查事故发生的原因,而是觉得这 个实验有危险,于是放弃了研究。勒沙特列 的合成氨实验就这样夭折了。
NH3 +HNO3 == NH4NO3 NH3 +CO2+ H2O === NH4 HCO3
制铵盐
催化剂
4NH3+5O2 ==△== 4NO+6H2O
NH3+H2O NH3·H2O
NH4++OH-
NH3·H2O △= NH3 ↑+ H2O
所以氨水显_弱_碱__性__,既能使无色的酚酞溶液
变成_红__色_,又能使湿润的红色的石蕊试纸 _变_蓝__。
一、氨
讨论:
氨水的主要成份有哪些? 氨水与液态氨有何区别?
氨水中的分子有:H2O、NH3 和 NH3·H2O 氨水中的离子有:NH4+、H+ 和 OH-
一、氨
(3)-N3 H3具有还原性
4-N3 H3+5O2=催加=化热剂=4+N2 O+6H2O
这个反应叫做氨的催化氧化, 它是工业上制硝酸的基础.
一、氨
3.氨的用途:
制铵盐
制纤维、塑 料、染料
制硝酸
氨 制纯碱
制医用氨水
制尿素
作致冷剂
一、氨
制尿素
氨的用途
制硝酸
制纯碱
做致冷剂
一、氨
2NH3+H2SO4 ==(NH4)2SO4
一、氨
【探究实验】: 将氨的酚酞溶液倒入栓有小气球的试管中, 加热。
现象:溶液红色褪色,冷却后恢复红色。
NH3·H2O不稳定,受热时容易分解为NH3和 H2O。不加热不分解.
NH3·H2O=== NH3↑+H2O
一、氨
①NH3极易溶于水。(1:700),
②NH3与水反应后有碱性物质生成。
大部分NH3与水结合成 NH3·H2O, NH3·H2O可以小部分电离成NH4+和OH-。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