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柘寺》阅读训练及答案

合集下载

中考语文经典现代文选读—《潭柘寺戒坛寺》

中考语文经典现代文选读—《潭柘寺戒坛寺》

中考语文经典现代文选读—《潭柘寺戒坛寺》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潭柘寺戒坛寺朱自清早就知道潭柘寺戒坛寺。

在商务印书馆的《北平指南》上,见过潭柘的铜图,小小的一块,模模糊糊的,看了一点没有想去的意思。

后来不断地听人说起这两座庙;有时候说路上不平静;有时候说路上红叶好。

说红叶好的劝我秋天去;但也有人劝我夏天去。

有一回骑驴上八大处,赶驴的问逛过潭柘没有,我说没有。

他说潭柘风景好,那儿满是老道,他去过,离八大处七八十里地,坐轿骑驴都成。

我不大喜欢老道的装束,尤其是那满蓄着的长头发,看上去罗里罗唆龌里龌龊的。

更不想骑驴走七八十里地,因为我知道驴子与我都受不了。

真打动我的倒是“潭柘寺”这个名字。

不懂不是?就是不懂的妙。

惰懒的人念成“潭柘”,那更莫名其妙了。

这怕是中国文法的花样;要是来个欧化,说是“潭和柘的寺”,那就用不着咬嚼或吟味了。

还有在一部诗话里看见近人咏戒坛松的七古,诗腾挪夭矫,想来松也如此。

所以去。

但是在夏秋之前的春天,而且是早春;北平的早春是没有花的。

这才认真打听去过的人。

有的说住潭柘好,有的说住戒坛好。

有的人说路太难走,走到了筋疲力尽,再没兴致玩儿;有人说走路有意思。

又有人说,去时坐了轿子,半路上前后两个轿夫吵起来,把轿子搁下,直说不抬了。

于是心中暗自决定,不坐轿,也不走路;取中道,骑驴子。

又按普通说法,总是潭柘寺在前,戒坛寺在后,想着戒坛寺一定远些;于是决定住潭柘,因为一天回不来,必得住。

门头沟下车时,想着人多,怕雇不着许多驴,但是并不然─—雇驴的时候,才知道戒坛去便宜一半,那就是说近一半。

这时候自己忽然逞起能来,要走路。

走罢。

这一段路可够瞧的。

象是河床,怎么也挑不出没有石子的地方,脚底下老是绊来绊去的,教人心烦。

又没有树木,甚至于没有一根草。

这一带原是煤窑,拉煤的大车往来不绝,尘土里饱和着煤屑,变成黯淡的深灰色,教人看了透不出气来。

走一点钟光景,自己觉得已经有点办不了,怕没有走到便筋疲力尽;幸而山上下来一条驴,如获至宝似地雇下,骑上去。

《故都的秋》阅读练习和答案解析

《故都的秋》阅读练习和答案解析

《故都的秋》阅读理解试题第一部分1、在句子后面的括弧里选择适当的词语填入句中的空格处: A.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来得,来得。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空气来得,天的颜色显得,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

(淡、慢、静、清、悲凉、润)B.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秋的,秋的意境与姿态,总不饱,不透,不到十足。

(看、味、色、赏玩、尝)C.足见有的动物,有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来的。

(感触、情趣、感觉)D.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之与,之与,之与,之与。

(白干、骆驼、鲈鱼、馍馍、黄犬、黄酒、稀饭、大蟹)2.在下面句子的空格处填上适当的虚词:A.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B.我外国诗文念得不多,也不想开出账来,做一篇秋的诗歌钞,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各国的诗文的Anthology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与悲啼。

C.不单是诗人,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受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D.可是这秋的深味,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感受得到底。

3.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后面(1)—(6)题:(2)对这幅画面的背景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南国的秋天。

B.第二句提及的五种景观。

C.皇城人海。

D.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

(3)作者说“自然而然地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这“秋意”指的是什么?表现这“秋意”的景是什么?答:(4)作者置身“皇城人海”,却在斗室中“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的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这是为什么?答:(5)作者为什么说牵牛花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又为什么说最好还要用秋草作陪衬?答:(6)与文中意境最相吻合的诗句是:()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2021-2022学年北京门头沟区永定中学 高二语文测试题含解析

2021-2022学年北京门头沟区永定中学 高二语文测试题含解析

2021-2022学年北京门头沟区永定中学 高二语文测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施琅,字琢公,福建晋江衙口人。

初为明总兵郑芝龙部下左冲锋。

顺治三年,师定福建,琅从芝龙降。

从征广东,戡定顺德、东莞......成功窜踞海岛,招琅,不从。

成功执琅,并絷其家属。

琅以计得脱,父大宣、弟显及子侄皆为成功所杀。

康熙元年,迁水师提督。

时成功已死,其子锦率众欲犯海澄。

琅遣守备汪明等率舟师御之海门,斩其将林维,获战船军械。

三年,加靖海将军。

七年,琅密陈锦负隅海上,宜急攻之。

召诣京师,上询方略,琅言台湾计日可平。

事下部议,寝其奏。

因裁水师提督,授琅内大臣。

二十年,锦死,子克爽幼,诸将郑国轩、冯锡范用事,内阁大学士李光地奏台湾可取状,因荐琅。

上复拜琅福建水师提督,谕相机进取。

二十二年六月,琅自桐山攻克花屿、猫屿、苹屿,乘南风进泊八罩。

琅遣游击蓝理以乌船进攻,敌舟乘潮四合。

琅乘楼船突入贼阵,流矢伤目,血溢于帕,督战不少却,遂取澎湖。

克爽大惊,遣使诣军前乞降。

琅疏陈,上许之:八月,琅统兵入鹿耳门,至台湾。

克爽率属剃发,迎于水次,缴延平王金印。

台湾平。

遣侍郎苏拜至福建,与督抚及琅议善后事。

有言宜迁其人、弃其地者,琅疏言台湾虽在外岛,关四省要害,断不可弃。

并绘图以进,上命允行。

琅又疏请克爽纳土归诚,应携族属俱诣京师。

诏捷克爽公衔。

人谓琅必报父仇,将致毒于郑氏。

琅曰:“绝岛新附,一有诛戮,恐人情反侧。

吾所以衔恤茹痛③者,为国事重不敢顾私也。

” 三十五年卒于官,年七十六,葬惠安黄塘,赠太子太保。

子世纶、世骠,自有传;世范,袭爵(节选自《清史稿·施琅传》,有改动)[注]①郑成功(1624—1662)南明抗清、收复台湾的名将。

父郑芝龙降清,他坚决反对,率兵入海。

②施琅(1621—1696)清代将领,曾为明总兵郑芝龙部将。

③衔恤茹痛:恤,哀伤;茹痛,忍受苦痛。

2.对下列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戡定顺德、东莞戡:攻克、平定 B .迁水师提督 迁:降职 C .谕相机进取 谕:告诉 D .事下部议,寝其奏 寝:停息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C .施琅明白台湾的重要性,它虽然是一个远离大陆的海岛,但它关系着苏浙闽广四省的安危,所以对台湾是绝对不能放弃的。

黑龙江哈尔滨市-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一上册

黑龙江哈尔滨市-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一上册

黑龙江哈尔滨市-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人教版高一上册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3.本次试卷考试时间为150分钟,分值为150分。

Ⅰ卷表达题一、语言文字运用(18分)1.下列选项中,字形和加点字字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A.煤屑(xiè)流纨素(wán)班驳(bó)敛裾(jū)夹袄(ji ā)蓊郁(wěng)B.弥望(mí)潭柘寺(zhè)霎时(chà)伶娉(pīng)吐哺(bǔ)庐冢(zhǒng)C.涸辙(hé)明月珰(dāng)房檩(lǐn)槌床(chuí)癸丑(guǐ)桂棹(zhào)D.嘻游(xī)廿四桥(niàn)揠苗(yà)媛女(yuàn)纤细(xiān)踟蹰(zhí)2.下列选项中,加点成语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①特朗普采取了一系列带有单边主义倾向的外交政策,不断对国际关系进行破坏。

而美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危言危行,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②目前,这两家馒头店都已改头换面,摆脱了脏乱差的加工环境,其中一家馒头店已符合发证条件,并顺利办理卫生许可证和营业执照。

③八百里沂蒙山水,永远是一块古老神奇的文化沃土,是一块神圣的红色土地。

沂蒙山脉龙飞凤舞,景色壮美。

沂蒙精神代代传承,生生不息。

④庙会位于城北的位置并且离着中心区挺远的,两人本应该坐车前去,不过他俩本就无事,所以安步当车,边走边聊。

⑤这部翻译小说虽然是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却多侧面、多视角地展现出那个时代光怪陆离的社会生活画卷。

⑥早春天气,说变就变,暖空气还没待够就被一股新进来的冷空气推出去了,一曝十寒的天气让人始终难以摆脱严冬的纠缠。

2021-2021海淀初三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

2021-2021海淀初三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

2021-2021海淀初三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初三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调研语文 2021.1一、基础・运用(共13分)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北京文化,学校组织了“文化符号・寻踪北京”主题活动。

请根据要求,完成1-5题。

1、寻踪千年古刹潭柘寺,探寻北京文化渊源。

下面是同学找到的一段关于潭柘寺的文字。

阅读这段文字,完成(1)-(3)题。

(共5分)“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

”这是一句人们① 的民谚。

据史料记载,潭柘寺,始建于西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

也许有人会问:“北京最早的城市是燕国的蓟城,距今至少三千多年,比潭柘寺早了一千多年,不是应该先有北京城吗甲】其实,那时候的蓟城,只是一个诸侯国小城。

北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都市,应该是在元朝。

元世祖忽必烈于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建元大都,使它初步具有了中国政治中心城市的规模,也奠定了现在北京城的基本格局。

而此时已经晚于晋代800余年了。

明朝初期,明成祖朱棣命姚广孝负责迁都事宜。

据说姚广孝② 潭柘寺设计建造了紫禁城(今“故宫”)。

潭柘寺在鼎盛时期有房999间半,而故宫则有房9999间半。

不仅如此,故宫一宫一殿的布局也如同潭柘寺一样【乙】以一条中轴线纵贯当中,左右两侧基本对称,使整个建筑群显得规矩严整,层次清晰,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建筑的美学原则。

北京城与潭柘寺的渊源之深可见一(bān) ③ 。

(1)给加点字注音、对画线字笔画和根据读音写出的汉字作出的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1分)A. 燕国(yān)“贯”字的第3笔是:一可见一般B. 燕国(yàn) “贯”字的第3笔是:一可见一斑C. 燕国(yān)“贯”字的第3笔是:丨可见一斑 D. 燕国(yàn)“贯”字的第3笔是:丨可见一般(2)结合语境,在这段文字横线处填入的词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①耳濡目染②仿照 B. ①耳熟能详②仿照C. ①耳熟能详②按照 D. ①耳濡目染②按照(3)在【甲】【乙】两处分别填入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 .【甲】”? 【乙】; B.【甲】”? 【乙】: C. 【甲】?” 【乙】; D. 【甲】?” 【乙】: 2、胡同里的门联是城市记忆的文化符号。

北京初三初中语文期末考试带答案解析

北京初三初中语文期末考试带答案解析

北京初三初中语文期末考试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其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2)题。

(共4分)每一个文字就像一朵花,但它只会在你最美的心情里()芬芳。

心情沉重或者轻盈,文字之花就会开得娇艳或者黯淡。

你一瞬间的执念,都会改变文字之花开放的氛围和方向。

那里是天堂,也或者是地狱。

每一朵花,优雅而生,最后颓废着落入天堂。

每朵谢落的花,都如静谧的脸庞,()而舒展。

每一个人也是在文字下盛开的花。

人把心隐藏在文字里,坚强抵御风雨,也寂寞忍受凋零。

落尽一生一世的繁华,名留青史。

也或者只是一迹墨痕。

人在最美的文字里绽放,。

(1)对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括号处填写词语的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A.氛fèn摇晃安详B.氛fēn摇曳安详C.氛fèn摇曳安静D.氛fēn摇晃安静二、选择题1.对文中划线句的修改和为文段横线处续写句子恰当的一项是()(2分)A.修改病句:心情沉重或者轻盈,文字之花就会娇艳或者黯淡。

续写句子:文字在最美的心情里绽放B.修改病句:心情沉重或者轻盈,文字之花就会开得黯淡或者娇艳。

续写句子:花在最美的心情里绽放C.修改病句:心情沉重或者轻盈,文字之花就会黯淡或者娇艳。

续写句子:花在最美的心情里绽放D.修改病句:心情轻盈或者沉重,文字之花就会开得娇艳或者黯淡。

续写句子:文字在最美的心情里绽放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A.汉字书写讲究笔画笔顺和间架结构,如“火”字正确的笔顺是先写上面两笔,即点和撇,再写人字。

“围”字的正确笔顺是先写外面的“囗”,再写里面的“韦”。

B.“心旷神怡”四个字按造字方法分,“心”应该单独分为一类。

“悬梁刺骨”的书写完全正确。

C.如果把“绿树成荫,微风轻抚,彩蝶曼舞,百草丰茂,薄雾浓云、毛遂自荐”六个词语按结构分类,“薄雾浓云”应当单独归为一类。

D.“狐假虎威”“精卫填海”“温故知新”“刻舟求剑”四个成语按出处分类,“狐假虎威”应单独归为一类。

新疆乌鲁木齐市天山区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新疆乌鲁木齐市天山区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乌鲁木齐市天山区名校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卷面分值:150分)(命题范围:必修上)一、基础积累1. 下列词语中加线的字音及词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慰藉(jiè) 潭柘寺(zhè) 一椽(chuán) 熨帖(yù) 坍圮(tān pǐ) 窸窸窣窣(sū)B. 执拗(niù) 包扎(zā) 一蔸(dōu) 稻菽(jiāo) 谆谆告诫(zhūn) 残羹冷炙(zhì)C. 炽热(zhì) 籼稻(xiān) 校勘(jiào) 上阕(què) 万户候(hóu)挥斥方遒(qiú)D. 憎恨(zèng) 编纂(zuǎn) 稗益(bì) 蹩脚(bié)臻于至善(zhēn) 如鲠在喉(gěng)2. 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乘风雪,历齐河乘:冒绛皓驳色绛:大红;驳,杂。

B. 酾酒临江酾酒:斟酒纵一苇之所如纵:放任C. 唤渠朝餐歇半霎渠:水渠薄言掇之掇:拾取,摘取D. 君子不齿不齿:不与同列山不厌高厌:满足3. 下面加点字的词类活用分组正确的一项是()①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②则群聚而笑之③圣益圣,愚益愚④歌窈窕之章⑤小学而大遗⑥顺流而东也⑦舞幽壑之潜蛟⑧苍山负雪,明烛天南⑨侣鱼虾而友麋鹿⑩其阴,济水东流A. ①④⑧/②⑥⑩/③⑤/⑦⑨B. ①④⑥⑧/②⑩/③⑤/⑦/⑨C. ①⑥⑧/②⑩/③④⑤/⑦/⑨D. ①④⑧/②⑩/③⑤⑥/⑦⑨4. 下列各项句中加点词全属古今异义的一项是()A. ①凌万顷之茫然②挟飞仙以遨游B. ①大风扬积雪击面②望美人兮天一方C. ①白露横江②多平方,少圜D. ①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②日月照耀金银台5. 下列各项句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 举酒属客名属教坊第一部B.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圣人无常师C. 绛皓驳色,而皆若偻顺流而东也D. 下有红光动摇承之哀吾生之须臾6. 下列句子全都含通假字的一项是()①列缺霹雳,丘峦崩摧②多平方,少圜③须臾成五采④余始循以入⑤客喜而笑,洗盏更酌⑥虽有槁暴,不复挺者⑦爱而不见,搔首踟蹰⑧契阔谈讌,心念旧恩⑨整顿衣裳起敛容⑩山川相缪,郁乎苍苍君子生非异也浩浩乎如冯虚御风A. ①②⑥⑦⑨⑩B. ②③④⑥⑦C. ②③⑤⑦⑩D. ①②⑦⑧7. 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A. 固一世之雄也B.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C. 何为其然也D. 月出于东山之上8.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专家强调,必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理念,形成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意识,构建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发展模式。

河北省承德市王土房乡中学2019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河北省承德市王土房乡中学2019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河北省承德市王土房乡中学2019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碧云寺的秋色北京西山碧云寺是一个大寺院,又是一个大林子。

在那些大小不等的院子里,都有树木或花草。

那些树木,种类繁多,其中不少还是活上了几百岁的参天老干。

寺的附近,那些高地和山岭上,树木也相当繁密。

我是中秋节那天搬到寺里来的,在那些繁茂的树丛中,还很少看到黄色的或红色的叶子。

半个月过去了。

寺里有些树木渐渐开始在变换着颜色。

石塔前的柿子树,院子里那些攀着石桥和假山的爬山虎,好像先得秋意似的,叶子慢慢地黄的黄、赤的赤了。

可是,绿色的统治基本上还没有动摇。

近日,情景突变。

黄的、红的、赤的颜色触目都是。

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

不论这里那里的爬山虎,都急速地换上新装。

它们大都由绿变黄、变红、变丹、变赤……我们要找出整片的绿叶已经不很容易了。

罗汉堂前院子里靠北墙有株缠绕着大槐树的爬山虎,平日,我们没有注意到它跟槐树叶子的差别。

几天来,可大不同了。

槐树有一些叶子渐渐变黄,可全树还是绿沉沉的。

而爬山虎的无数叶子,却由绿变黄、变赤,在树干上、树枝上鲜明地显示自己的艳丽。

特别是在阳光的照射下,那些深红的、浅红的、金黄的、柑黄的叶子都闪着亮光,把大槐树反衬得美丽可爱了。

释迦牟尼佛殿前的两株梧桐,弥勒佛殿前的那些高耸的白果树,泉水院石桥边的那株黑枣树……它们全都披上黄袍了。

中山纪念堂一株娑罗树的大部分叶子镶了黄边,堂阶下那株沿着老柏上升到高处的凌霄花树的叶子也大都变成咖啡色的了。

自然,那些高耸的老柏和松树还是比较保守的,尽管有很少的叶子已经变成了刀锈色,可是,它们身上那件墨绿袍子是不肯轻易褪下的。

槐树的叶子,也改变得不踊跃。

但是,不管怎样,现在,碧云寺的景色却成为多彩的了。

多彩的秋林有它自己特别的情调和风格。

夏日花园的美不能代替它,也不能概括它。

古代的诗人,多喜欢把秋天看作悲伤的季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潭柘寺
走进潭柘寺时才知道,我永远也走不近潭柘寺。

不知道为什么,只觉得潭柘寺太气势恢宏,恢宏得带点霸气,太严谨雕琢,一如山庄别墅,就连回响在山间的梵乐,也失于清淡,显得过于浓烈而深刻,像要强行深入人心似的,渗透力太弱而穿透力太强的音乐,让人感到压迫,少了佛家的大气和从容。

我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这座以千尺深潭和百年古柘为名的深山幽刹,始建于西晋,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沧桑,以"先有潭柘寺,后有幽州城(北京城)"雄视京城,在如此漫长的岁月里浸泡出来的佛家净地,为什么却总让人与之有隔膜而远之?
我迷惘着。

肯定还有一个人迷惘着。

那是一个尊贵而忧郁的少女。

她生而有幸,碰巧有一个名叫忽必烈的父亲,父亲生而有能,碰巧成为元代的一位皇帝。

后人好奇地回望历史扬起的尘埃,不明白一个高贵的公主,一个曾经叱咤风云的女将军,为什么会抛弃金枝玉叶的身份、锦衣玉食的生活、指点江山的权势,而选择黄卷青灯、夜雨秋窗。

她心里必定在寻求着某种东西,不是富贵,不是权势,不是舒适,甚至不是青春、爱情和生命。

她隐隐地知道,那是一种宁静,是灵魂的静如秋水和静悄悄的喜悦。

为此,她舍弃了她的尊贵,她的安逸,她的高高在上的父亲。

她终于义无反顾地跪倒在如来脚下。

我穿过大雄宝殿,拾级而上,一路帝王痕迹"俯拾皆是"。

正路山门门额的"敕建岫云禅寺"是康熙的笔迹,大雄宝殿内的上下檐"清净庄严""福海珠轮"分别是康熙和乾隆题的字。

西路的观音殿内,观音像前有忽必烈一家四人的塑像。

再从东路折回,地藏殿东有宝座,是乾隆休息之处。

这一切的一切,在古刹空寂之中,隐隐地透出帝王气派,贵气有余而清气不足,华贵有余而悠远不足。

毕竟,这里曾经住着一个公主,这里还是帝王们常来常往之地。

但这里,毕竟是个寺院。

我终于看到了妙严公主的那个小院。

公主和陪她入寺出家的一两名宫女就住在这个清静的小院里,院子很雅致,隐隐是俗家建筑的模样,自然也免不了雕梁画栋。

规范的佛寺建筑旁横生出这样一个别致而俗气的小院,似乎赋予整个事件以某种象征意义。

世俗在这里成功地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和非凡的战斗力,宗教面对这份强大,注定无处可逃,溃不成军。

宗教只是弱者,虽然它有无上的力量。

我有点累了,潭柘寺大得让人累。

在天王殿的右侧原先寺院的斋房里,我见到了那口著名的大铜锅,它大得让人疲倦。

这里现存的唯一的一口大锅,它还不是最大的。

据寺志和碑文记载,这里最大的一口锅直径4米,深2.5米,给全寺僧人煮一次粥须放米十石,煮16个小时才熟,可以想象山寺全盛时人数之多和财富之丰。

寺志编撰者骄傲地写道∶潭柘寺僧人一聚,要吃掉一个村庄一天的全部收入,何等有权有势,家大业大!但这种大气派、霸道和狂傲,却实在让人反感,我坐对大锅,怎么也走不进宗教应有的超越。

公主也走不进。

她能看到那个"本来无一物"的空灵的世界,却怎么也走不进去。

她虔诚地整日在观音殿里膜拜,直至膝盖将砖石跪出两个深窝,留下感人的"公主拜砖",但她的虔诚却像被吊在半空中,她拼命地迈步,却从不曾走出一步,而且被吊得呼吸困难。

她迷惘着。

飞越了她的历史,我能看到,在她的灵魂和灵魂寻找的宗教之间,有些东西是抛不开的,那是住持破格的亲自剃度,是陪她出家、伺候她的小宫女,是那个清雅的小院,是寺院得以买田置地的银两——那就是她与生俱来的家世和身份,那就是世俗给她的标签——公主。

世俗对她的认同使她的超越永远不可能达到某种高度。

她小心地伸出灵魂的触角,本来想感知到一个清澈虚无的空空世界,却触到一鼻子厚重的世俗尘灰。

就像今天我的灵魂,在这空山幽谷间游移寻求,却每每被傲慢的音乐敲打得变形,在华丽的殿檐上碰得生癫,被"佛乐""佛寺""佛像"的叫卖声刺得遍体鳞伤。

我终于转过身去,像公主毅然地离开皇家一样毅然地离开了潭柘寺。

原来,在这个藏之深山、隐乎世外的寺庙里,世俗竟如此高大挺拔、坚不可破。

这里根本就没有宗教。

公主错了。

我也错了。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写"宗教只是弱者"是指宗教面对以皇权为代表的强大世俗,无处可逃,溃不成军。

B.与生俱来的身份对公主造成了相当的影响,使公主虽然虔诚,但灵魂无法到达清澈虚无的高度。

C.文章描述了潭柘寺的华贵精美,表现了作者对潭柘寺古建筑的由衷赞美。

D.文章主旨不在于介绍历史故事,而在于由历史故事展开思考,见解深刻。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运用比喻、排比、反复等修辞方法,着重写游览潭柘寺的见闻和思考。

B.文章起笔写"我永远也走不近潭柘寺",收笔写"我也错了",是欲扬先抑的写法。

C.文章描写潭柘寺最大的一口锅,用准确的数字,突出其在皇家庇护下的权势之盛。

D.文章用两个短句收束全文,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想象的空间,增强感染力。

8."规范的佛寺建筑旁横生出这样一个别致而俗气的小院"中加点的"横生"一词运用得非常巧妙,请简要评析它的表达效果。

(4分)
9.文章开头写"我永远也走不近潭柘寺",请根据文意分析其原因。

(6分)
参考答案:
6. C(作者对潭柘寺的古建筑基本上持一种否定的态度。


7.B(不是欲扬先抑的写法。


8."横生"既写出了妙严公主修行的小院在潭柘寺中的方位,又显示出它在寺中的特殊地位,(1分)突出了世俗力量对宗教的压迫,带有明显的嘲讽意味。

(2分)作者巧用横生"一词,表达了丰富的内涵,言简意赅,形象生动。

(1分)
9.①潭柘寺的建筑和音乐恢宏、霸气、华贵面缺少寺庙应有的从容和清气,让人隔膜。

(外在原因,3 分)②无法让人走进宗教应有的超越(或∶在潭柘寺宗教屈从于世俗的力量)。

(内在原因,3 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