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来我院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合集下载

医院药品不良反应总结分析报告

医院药品不良反应总结分析报告

医院药品不良反应总结分析报告一、引言医院作为提供医疗服务的机构,扮演着维护人民健康的重要角色。

然而,即使在药品生产、使用过程中严格遵守规范,仍然无法完全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本报告旨在对医院药品不良反应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提供科学有效的对策,减少不良反应对患者健康的危害。

二、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根据最近一年的统计数据,本医院共收集到药品不良反应报告200例,其中男性占55%,女性占45%。

不良反应主要集中在30岁至60岁之间的患者(占80%),而在7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中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不同科室中,内科(40%)和外科(30%)的发生率最高,其次为儿科(20%)和妇产科(10%)。

三、药品不良反应的类型根据分类统计,药品不良反应主要分为以下几类:药物过敏反应、不良药物相互作用、药物滥用/错误使用及剂量过大、药物毒性反应、药物副作用。

其中,药物过敏反应占不良反应总数的40%,不良药物相互作用占30%,药物滥用/错误使用及剂量过大占20%,药物毒性反应占5%,副作用占5%。

四、药物过敏反应的原因和对策药物过敏反应主要是由于患者对其中一种成分或药物敏感所致。

对于患者进行详细的过敏史询问和药物过敏试验是发现患者是否存在过敏反应的有效方法。

对于过敏反应较轻的患者,建议停止使用该药物,并及时使用抗过敏药物进行处理。

对于过敏反应较严重的患者,建议在医生指导下逐步减少药物使用剂量,或者寻找其他适用的替代药物。

五、不良药物相互作用原因和对策不良药物相互作用主要是由于多种药物同时使用,导致药物之间相互干扰或增强药物的作用。

医生在开具处方时应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和正在使用的药物,并仔细评估可能的相互作用。

对于可能存在相互作用风险的药物应选择其他药物代替,或者采取适当的剂量调整措施。

六、药物滥用/错误使用及剂量过大原因和对策药物滥用/错误使用及剂量过大主要是由于患者自行调整药物使用剂量,或者医生在处方时考虑不周导致的。

我院抗感染药物致不良反应报告1094例分析

我院抗感染药物致不良反应报告1094例分析

(6 0 % )adflw db h i sv yt 2 . 4 )T emais tn fsvr D eem i yaahl t h c n xnhm . 4.9 n oo e ytedg t ess m(2 6 % . h nf t i so ee A R w r a l npya i sok ad eate a l ei e e ao e n cc
T e e o s a m n t t n a h i et n ie c r e o D , n w i h t he lcs w r i un c p a y i( 9 6 % ) h vn u d ii r i h d te hg s cd n e a f A R i hc te o tr pa e e n tr e h m c 3 . 2 , s ao h i t h p e e n
2 0 —2 0 e e a ay e er s e t ey Re u t ADR c s s id c d y a t —if cin d g e e man y 4 —5 e r l 3 . 3 1 0 7— 0 9 w r n l z d rto p ci l . s l v s a e n u e b n i ne t r s w r il 0 o u 9 y a s odf 2 6 % .
e ie e o ci ia r to a me c to M e ho Th r p re c s s f vd nc fr lnc l a in l diain. t ds e e o td a e o ADR i u e b a t - ne to d g i o h s ia dui nd c d y n i—i fci n r s n ur o p tl u rng

感染科输液患者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分析及护理

感染科输液患者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分析及护理

感染科输液患者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分析及护理引言:随着抗感染药物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不良反应也逐渐成为临床护理中重要的问题。

感染科输液患者作为抗感染药物的主要使用人群,其不良反应情况更加值得关注。

本文将对感染科输液患者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

一、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类型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种类繁多,常见的有过敏反应、药物性肝损伤、肾损害、血液系统损伤等。

过敏反应最为常见,可表现为皮疹、荨麻疹、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药物性肝损伤可表现为肝功能异常、黄疸等;肾损害可导致肾功能减退或急性肾衰竭;血液系统损伤可出现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等。

二、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分析1. 过敏反应:过敏反应是抗感染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

过敏反应程度可从轻至重,常表现为皮疹、荨麻疹、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

常见的过敏原药物有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

过敏反应的发生率与患者个体差异相关,敏感体质的患者更容易发生过敏反应。

2. 药物性肝损伤:某些抗感染药物可引起肝功能异常和肝组织损伤,严重者可发生黄疸。

发生药物性肝损伤的原因较为复杂,既有药物自身的肝毒性,也与个体代谢和排毒能力有关。

常见的药物性肝损伤药物有阿奇霉素、氟康唑等。

3. 肾损害:某些抗感染药物可导致肾功能减退或急性肾衰竭。

主要原因是药物对肾小球、肾小管的直接损害或者引起血液循环不良。

常见的肾损害药物有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等。

4. 血液系统损伤:某些抗感染药物可导致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等血液系统损伤。

常见的血液系统损伤药物有氯霉素、格列宁等。

三、护理对策1. 定期监测患者体温、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及时观察、记录和报告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的情况。

2. 注意观察患者皮肤、黏膜等部位是否出现瘙痒、红斑、水肿等过敏反应症状,及时采取止痒、抗过敏等措施,必要时停药,并告知医生。

3. 加强药物监测,定期检查肝功能、肾功能、血小板、白细胞等指标,及时发现药物性肝损伤、肾损害和血液系统损伤等不良反应,积极处理。

感染科输液患者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分析及护理

感染科输液患者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分析及护理

感染科输液患者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分析及护理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感染科在临床护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过程中,抗感染药物的使用非常普遍。

一些患者在接受抗感染药物治疗时可能会出现不良反应,这给护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本文将从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的原因、特点及护理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对感染科输液患者的护理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的原因1. 药物本身的因素。

有些抗感染药物可能会直接影响患者的肝肾功能,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2. 患者个体差异。

不同的患者对抗感染药物的耐受性不同,一些患者可能更容易出现不良反应。

3. 药物的使用不当。

医院人员在给药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错误,如给药剂量过大或药物配伍不当等,都会增加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风险。

1. 多样性。

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皮肤过敏、消化道不适、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等。

2. 可逆性。

大部分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都是可逆的,并且大多数不良反应在停药后会逐渐消失。

3. 严重性。

一些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可能会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需要及时进行干预和处理。

1. 观察患者病情。

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不良反应的迹象。

2. 检测相关指标。

对患者进行定期的生命体征监测和实验室检测,及时了解患者的肝肾功能以及药物浓度的变化情况。

3. 抗感染药物的合理使用。

医护人员在给药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药物使用指南进行操作,避免因使用不当而引发患者的不良反应。

4. 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

针对不同类型的不良反应,护理人员可以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如给予皮肤免疫调节剂、调整饮食结构等。

5. 教育患者及家属。

护理人员可以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相关知识的宣传和教育,让他们了解不良反应的原因、预防方法以及处理措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2. 加强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

通过定期的用药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迹象。

3. 个体化用药。

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合理调整药物的用量和给药途径,避免过度用药和滥用药物。

近年来我院抗菌药品不良反应的分析

近年来我院抗菌药品不良反应的分析

近年来我院抗菌药品不良反应的分析苗亮【摘要】目的分析抗菌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析与抗菌药品ADR有关的因素,包括年份、性别,年龄、ADR出现时间、药物剂型、给药途径、药品种类等.结果 274例ADR中,ADB在<30min内出现97例,30min~1h≥69例,1h~1d53例,1~3d而≥出现21例,3~7d≥出现14例,≥7d出现20例,以注射剂、灭菌粉末和片剂为主.结论临床用药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密切关注整个用药过程,针对不同人群给予特殊照顾,同时应尽量减少静脉给药,做好ADR监测与上报工作,降低ADR发生.【期刊名称】《当代医学》【年(卷),期】2011(017)021【总页数】1页(P134)【关键词】抗菌药品;不良反应【作者】苗亮【作者单位】158100,黑龙江鸡西矿业集团总医院【正文语种】中文抗菌药品是医院中使用最多的药品,由于药品剂型及给药途径多样,加之大量预防性和治疗性用药,抗菌药品临床不合理应用情况较多,由此造成的不良反应给患者的治疗带来困难。

本文对我院近3年抗菌药品不良反应(ADR)情况进行分析,旨在为抗菌药品的临床合理应用提供指导,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2008~2010年我院上报的抗菌药品ADR报告,采用整群分层等距抽样的方法选取样本共274份,具体做法为以2008~2010年所有样本作为整体,以年为单位分为2008、2009和2010年3个层,每层分别采用等距抽样方法进行抽样。

1.2 方法仔细阅读每份病历资料,由专业统计人员将其信息录入Excel表格内,并仔细核对。

分析与抗菌药品ADR有关的因素,包括年份、性别、年龄、ADR出现时间、药物剂型、给药途径、药品种类等。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我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我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药物与临床125我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分析康 欣 樊文娟 李淑红河北省唐县人民医院 河北保定 072350摘要:目的:对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中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探讨,以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方法:选取2019年1至12月份我院56例住院患者中发生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为研究对象,统计研究对象用药种类、不良反应类型以及患者的症状等情况,同时观察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器官系统情况。

结果:在正常的用法用量下,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多与药物本身的理化性质和患者自身因素有关,我院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多见于药品说明书上已标明的不良反应。

结论:由于临床上出现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多为广谱抗菌药物,不良反应较多,给患者带来不良后果,所以合理应用抗菌药物非常重要,应用抗菌药物时要注意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不良反应。

关键词: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用药安全抗菌药物是人类在与疾病斗争过程中的重大发现,是医药科学领域取得的伟大成就之一,对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和保障人类生命安全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临床上抗菌药物使用非常广泛,其在预防和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由于抗菌药物的滥用及耐药性[1]的产生,进一步导致了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使与抗菌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及发生率也逐年升高,对患者生命健康造成的危害也不容忽视。

下面就对我院 56 例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选取2019年1至12月份我院56例住院患者中发生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为研究对象,统计研究对象用药种类、不良反应类型以及患者的症状等情况,同时观察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器官系统情况[2]。

我院正在使用的抗菌药物有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硝基咪类、大环内脂类、糖肽类等。

2 结果2.1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及不良反应出现的概率药物不良反应(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

抗菌药物为临床上控制感染的必备药物,且应用广泛,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其不良反应也多种多样,且不良反应发生率呈上升趋势。

感染科输液患者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分析及护理

感染科输液患者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分析及护理

感染科输液患者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分析及护理随着临床抗感染药物的广泛应用,临床上使用抗感染药物的患者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然而,在输液过程中,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却居高不下,这一问题不仅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也增加了医护人员的诊治难度。

因此,在输液管理和护理方面,护士们需要尤其注意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的及时发现和处理。

一、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类型1、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主要表现为荨麻疹、面部水肿、呼吸急促、流涕、嗓子发紧、胸口闷、皮肤瘙痒等症状。

由于过敏反应严重时会导致患者病情恶化,因此护士必须有足够的知识识别和处理不同程度的过敏反应。

2、肝肾损害。

某些抗感染药物如青霉素等,长期应用会增加肝肾负担,导致肝肾损害。

表现为肝功能异常、黄疸、腹泻、尿频、尿味异等症状。

3、神经系统反应。

某些抗感染药物进入体内后可对神经系统造成影响,导致头晕、嗜睡、共济失调、抽搐等症状。

4、其他反应。

抗感染药物还可能引起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等不良反应,导致胸疼、低血压、肠鸣、腹胀等症状。

二、护士应当的护理及处理措施1、加强监护。

护士应当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输液情况,增加监护次数,对患者的体征和病情进行全面评估。

2、加强沟通。

护士应当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及时了解患者的不适感受,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3、减少过敏反应。

对于容易过敏的患者,应避免使用敏感药物,并在输液前进行皮试,以确保药物不会引发过敏反应。

4、强化药物知识。

护士应当掌握不同抗感染药物的特点和不良反应,以此加强对输液过程中出现异常情况的判断和处理。

5、注意药物作用时间。

不同抗感染药物具有不同的作用时间,护士在给予药物时应当根据药物特点和患者情况确定用药量和用药时间。

6、加强药物管理。

护士应当掌握药物的使用、存储、配制等方面的知识,并按照规定规范使用药物,避免药物的交叉污染和误用。

总之,在输液管理和护理方面,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的及时发现和处理显得尤其重要,护士们需要加强对药物知识和护理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以确保输液工作的安全和有效。

抗感染药不良反应临床分析

抗感染药不良反应临床分析

抗感染药不良反应临床分析自青霉素被发现以来,随着全球医疗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抗感染类药物出现于临床,极大的改善了人类在感染性疾病方面的治疗效果。

但随着用药种类、用药量的增多,临床的过敏、耐药、菌群失调等现象层出不穷,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还可能因此造成医疗事故,抗感染药物的不良反应具有极大的潜在危害性。

为了解临床抗感染药不良反应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本文对我院450份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不良反应报道均取自我院计算机数据库,研究时间2010年1月—2012年12月,研究对象包括院内所有科室应用抗感染药后产生不良反应的患者,经筛查排除记录不详、患者档案不全、无主诊医生或责任护士签名等报告,入选共450份,男243例,女207例;年龄2个月~82岁,平均年龄(50±11)岁。

1.2 方法对所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发生不良反应的性别、年龄特征、药品种类、给药途径、累及器官系统等。

1.3 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 18.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 性别、年龄分布我院2010—2012年抗感染药不良反应男性患者占54.0%,女性患者占46.0%,性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848,P<0.01);年龄分布方面,1~18岁占20.2%,19~59岁占65.8%,60~82岁占14.0%,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238,P<0.05),19~59岁分别与0~18岁和60~82岁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963.743,1263.639,P<0.05)。

见表1。

2.2 药品种类与给药途径头孢菌素类、氟喹诺酮类和大环内酯类抗感染类用药是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的三类用药,发生比例分别占38.4%、22.4%和22.0%;在给药途径方面,静脉滴注发生不良反应的比例最高,占90.7%,其次是口服给药和肌内注射,外用给药无1例发生不良反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品不良反应・近五年来我院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分析袁晓航,徐卫峰,朱旭祥(南京中医药大学无锡附属医院,江苏无锡214001)摘要:目的 分析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 收集2004年1月~2008年12月间207例抗感染药物ADR报表进行分析。

结果 207例ADR报告中涉及药物12类,40种药品,其中头孢菌素类药物报告数为2711%(56/207),其次为青霉素类为2018%(43/207)及喹诺酮类药物为1714%(36/207);ADR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6312%(144/228)损害为最多见,其次为消化系统1410%(32/228)和局部反应719%(18/228)。

结论 应加强临床ADR与药敏试验监测工作,确保临床用药安全。

关键词:抗感染药物 药品不良反应 头孢菌素 青霉素 喹诺酮 药敏试验中图分类号:R96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738(2010)05-0311-02 近年来,随着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不断深入,抗感染药物给人体造成的损害已逐渐被重视,抗感染药物在临床使用中引起的不良反应比例逐渐增高。

为了提高医疗质量,减少药源性疾病,指导和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作者对我院2004~2008年间收集的207例院内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表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发生的因果关系、药物种类及损害类型等,旨在探讨抗感染类药物导致不良反应的一般规律、特点及机理,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收集我院2004年至2008年5年中由临床医师、护士、药师报告的抗感染药物药品不良反应报表,并且因果关系评价为肯定、很可能、可能的报告共207例,按照患者的基本概况,ADR分布情况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评价。

2 结果211基本概况21111性别和年龄:207例抗感染药物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男性99例(4718%),女性108例(5212%);患者年龄最小8岁,最大91岁。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在各年龄段分布情况见表1。

表1药品不良反应病例的年龄段分布情况年龄(岁)例数构成比(%)≤10311411~201251821~3028131531~401571241~5021101151~6042201361~7050241271~8021101181~9012518>90311421112给药途径:口服给药48例,静脉给药149例,肌肉注射4例,其他6例。

21113因果关系评价:根据我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测中心的ADR因果关系判断标准进行评价,肯定14例;很可能105例;可能88例。

21114不良反应的结果:对原患疾病影响不明显的153例,病程延长的45例,病程加重的9例。

需对症治疗的132例,仅停药处理无需治疗的75例。

治愈的63例,好转的141例,有后遗症的3例,死亡0例。

212ADR分布情况21211与ADR有关的药物分布:207例ADR报告涉及药物40个品种,其中头孢菌素类引起ADR报告例数为首位(构成比为2711%),其次为青霉素类(构成比例为2018%)及喹诺酮类药物(构成比例为1714%),见表2。

表2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表涉及抗感染类药物的种类及构成比药物种类例数比例(%)药品头孢菌素类562711头孢呋辛(14)、头孢拉定(10)、头孢曲松(9)、头孢噻肟(6)、头孢哌酮舒巴坦(5)、头孢唑林(4)、头孢克洛(3)、头孢硫脒(2)、头孢他啶(2)、头孢替安(1)青霉素类432018阿洛西林(13)、哌拉西林他唑巴坦(8)、青霉素(5)、阿莫西林(4)、美洛西林钠(4)、阿莫西林克拉维酸(3)、氨苄西林(3)、阿莫西林舒巴坦(2)、哌拉西林(1)喹诺酮类361714左氧氟沙星(13)、氟罗沙星(11)、环丙沙星(7)、洛美沙星(3)、诺氟沙星(2)大环内酯类18817阿奇霉素(9)、罗红霉素(6)、乳糖酸红霉素(3)林可霉素类15712克林霉素(15)氨基糖苷类12518依替米星(6)、庆大霉素(4)、阿米卡星(2)抗真菌类7314氟康唑(7)抗厌氧菌类5214甲硝唑(3)、替硝唑(2)抗病毒类3114利巴韦林(3)抗结核类3114异烟肼(2)、利福平(1)磺胺类1015复方新诺明(1)其他8319亚胺培南(6)、美罗培南(2)21212ADR涉及的器官系统分布及临床表现:207例ADR 报告按临床表现和涉及的器官系统分类统计,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见,临床表现多为各种皮疹和瘙痒,其次为消化系统反应,见表3,(同一药物有时涉及多个器官的ADR临床表现做多次统计)。

表3ADR涉及的器官系统分类及临床表现ADR发生部位例数比例(%)主要临床表现皮肤及附件1446312皮肤肿胀、面部潮红、荨麻疹、药疹、剥脱性皮炎、瘙痒消化系统321410恶心、呕吐、腹部胀痛、腹泻、返酸、食欲不振、肝功能异常局部反应18719静脉炎、局部刺激心血管系统7311心悸、胸闷、心律异常、血压升高或降低过敏性休克6216面色苍白、晕厥、抽搐、意识不清、大小便失禁、血压骤降神经系统6216头痛头晕、神志恍惚、反应迟钝、言语不清、失眠、耳鸣、烦躁不安泌尿系统5212血尿、蛋白尿、肾功能异常、尿频、排尿困难或无尿呼吸系统4118呼吸困难、干咳、哮喘药物热3113发热、寒战血液系统3113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3 讨论311从表1可见,在所有207例不良反应报告中,50岁以上的占6118%。

分析原因可能与中老年患者多存在不同程度的脏器功能减退,对药物剂量的个体差异增大,对药物的敏感性和耐受性弱于青壮年,以及中老年人由于基础疾病存在普遍的联合用药等因素密切相关。

为了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对高龄患者的危害,在使用药物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控制静脉输液滴速,某些药物要减少药量,以及加强用药监护等措施。

207例不良反应报告中,注射制剂153例,占7319%,显著高于口服制剂48例,占2312%,这与注射途径在临床的广泛应用以及该途径较直接、作用迅速有关,表明在使用注射剂时更应该注重预防用药风险,加强使用过程中严格执行标准操作规程包括适当的输液滴速、适当的用药配伍等等。

312从表2可见,207例ADR报告中有56例(构成比2711%)是由头孢菌素类药物引起的,其次是青霉素类和喹诺酮类。

这一结果与头孢菌素类药物抗菌作用强,临床疗效高,毒性较低等诸多的优点而被我院临床广泛应用密切相关,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临床上应用最多的一类药物。

因此重点加强使用频率高的抗感染药物的监控和管理,对降低医院整体用药风险有着巨大的意义。

在药物过敏患者中,有过敏史者比无过敏史者高14倍左右[1],故用药前详细询问过敏史尤其重要。

由于青霉素类过敏患者中约10%~30%对头孢菌素类药物交叉过敏,故应用该两类抗感染药物前应该做皮试[2,3]。

近两年来,由于喹诺酮类抗感染药物的临床广泛应用,其ADR的发生数量明显上升,在浓度依赖性药物特征下其发生ADR与用药量密切相关。

处于前3位分别是左氧氟沙星、氟罗沙星和环丙沙星,其中左氧氟沙星9例最多,这与其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体内分布广且不用做皮试的特点而被临床广泛使用密切相关[4]。

313从表3可见,207例ADR报告中144例为皮肤及附件损害,32例为消化系统反应,18例为局部反应。

位列前三位的不良反应表现都属于临床表现最直观[5],最易于被病人和医生观察到的一系列表现,这就提醒我们加强对那些不容易被观察到的ADR的重视。

一般来说,上述三种不良反应通过停药或对症治疗后均可好转或痊愈。

过敏性休克一共出现6例,但会危及病人生命,医护人员对此应引起高度重视。

总之,用药前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做相应的皮肤过敏试验,以及掌握好用药的剂量、疗程、给药途径和配伍禁忌等,对于降低用药出现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有着积极的意义。

另外,不断提高医务人员对ADR监测工作的认识,加强临床药师深入临床,参与临床药物治疗方案的制订,协助合理用药的监督和管理,才能真正实现临床合理用药中安全用药这一首要目标。

参考文献[1]张玲,张芳,曹敬花,等1头孢菌素类抗生素ADR与过敏史相关性的临床观察1实用护理杂志,2003,19(6):551[2]王德才,张继国1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致过敏性休克文献调查1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4,6(6):383~3861[3]王爱丽,宿松光1头孢菌素过敏试验液的配制及应用1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0,20(5):3151[4]Davis R,Bryson HM1Levofoxacin,a review of it s antibacterialactivity,parmacokinetics and t herapeutic efficacy1Drugs,1994,47(4):677~7001[5]沈云玉,任鹏1我院139例抗微生物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1抗感染药学,2005,2(2):971庆云县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现状分析与探讨韩希军,孙淑琴(庆云县食品药品监管局,山东庆云253700)中图分类号:R969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7738(2010)05-0312-03 庆云县是个农业县,全县30万人口中农村人口占80%,如何解决广大农民合理用药、安全用药问题,是我们基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面临的最重要工作。

药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具有“治病”与“致病”的两重性,既有防病治病的作用,也会产生一些对机体有害的反应。

近年来,我县药品不良反应(以下简称ADR)监测工作通过成立组织、构建网络、加大宣传等活动,使ADR报告从突破零报告至稳步上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截止去年11月底,共上报ADR病例1315份,其中新的、严重的病例263份,占上报总数的20%。

在日常监测中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部分涉药单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