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性瘫痪
脑性瘫痪的名词解释

脑性瘫痪的名词解释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简称CP)是一种由于非进展性脑损伤或异常引起的运动和姿势障碍的综合症。
它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神经发育障碍,通常在婴幼儿期出现。
脑性瘫痪造成的运动和姿势问题会导致肌肉不协调、肌肉紧张或过度活跃等症状。
脑性瘫痪的主要病因是脑部受损,可以是在孕期、出生过程或出生后的早期几年内发生。
脑损伤可以由多种情况引起,例如胎儿缺氧、早产、胎儿感染、出生时窒息、脑膜炎或脑出血等。
这些损伤会影响脑部的运动控制中心,导致肌肉无法正常工作。
脑性瘫痪有多种不同类型,每种类型表现出不同的症状。
常见的类型包括痉挛型、强直型、扭转型、混合型和轻度型。
痉挛型是最常见的类型,患者的肌肉呈紧张或僵硬状态,常伴有肌肉痉挛和震颤。
强直型主要表现为肌肉过度紧张,造成关节僵硬和不协调运动。
扭转型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扭转运动,肢体运动不协调。
混合型是多种类型的结合,表现多样。
轻度型是指病情相对较轻,症状较轻微。
脑性瘫痪的症状除了运动和姿势障碍外,还包括智力障碍、听力或视力障碍、语言障碍、精神障碍等。
这些障碍的程度因患者的脑部受损程度而有所不同。
目前并没有治愈脑性瘫痪的方法,但通过康复治疗、物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等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语言治疗和职业治疗等,旨在帮助患者恢复或改善运动和功能能力。
物理治疗通过训练肌肉控制和运动协调能力来改善患者的运动技能。
语言治疗和职业治疗则帮助患者克服语言障碍和学习生活技能。
总之,脑性瘫痪是一种由于脑部受损引起的运动和姿势障碍的综合症。
它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但通过康复治疗和支持,患者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和帮助。
脑瘫的名词解释简称

脑瘫的名词解释简称脑瘫,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运动障碍性疾病,又称为大脑性瘫痪。
它以肢体运动、姿势和平衡的异常为主要特征,多数患者还伴有智力障碍和其他神经系统异常。
在医学上,脑瘫被一系列精确定义和分类,并有着各种缩略词和简称来方便术语交流和病例描述。
本文将介绍和解释一些常用的脑瘫缩写和术语,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脑瘫这一疾病。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些基本的缩写。
首先是CP,它是Cerebral Palsy(脑瘫)的缩写,也是最常用的脑瘫简称。
另外,GMFCS是指Gross Motor Function Classification System(粗大运动功能分类系统),这是一个用于评估和描述脑瘫患者运动功能的系统,分为五个级别。
另一个常见的术语是BOTOX,它是一种肉毒杆菌素治疗方法,用于缓解脑瘫患者的肌肉痉挛和僵硬。
还有一些缩写词如SPO (Selective Posterior Rhizotomy,选择性脊髓后根切断术)、AAC(Augmentative and Alternative Communication,辅助和替代性交流)等。
对于脑瘫的具体类型和表现,我们也有一些缩略词来描述。
例如,Spastic CP (痉挛型脑瘫)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它表现为肌肉过于紧张,并且肌肉群之间的协调性差。
另一个术语是Dyskinetic CP(运动失调型脑瘫),它主要表现为肌肉无意识、无节律地扭曲和抽动。
还有另一种类型是Ataxic CP(共济失调型脑瘫),它主要影响患者的协调能力和平衡感。
此外,还有Mixed CP(混合型脑瘫),指同时出现了以上不同类型症状的患者。
脑瘫治疗过程中,还有一些常用的术语和缩略词需要了解。
例如,OT (Occupational Therapy,职业治疗)和PT(Physical Therapy,物理治疗)是两种常见的康复治疗方法,旨在帮助患者改善日常生活技能和运动功能。
除此之外,HKAFO是指Hip-Knee-Ankle-Foot Orthosis(髋-膝-踝-足矫形器),这是一种用于支撑和矫正患者肢体的装置。
脑瘫-PPT课件

•
鼓励患儿说话,应多表扬鼓励患儿发声的 积极性,帮助患儿树立说话的信心;当患 儿发声时要立即回应多启发他表达想说的 话,千万不要批评和指责患儿。
•
教育要持之以恒,语言的矫治和训练是 长期而艰苦的,家长要有极大的耐心和毅 力只有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收获,才能给有 语言障碍的脑瘫儿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 • 对患儿不过分保护,不怜悯不放弃, 不与其他孩子作比较,多鼓励患儿中心参 加游戏和活动。
•
根据患儿全身肌张力状况,临床上将脑 瘫分为五种类型:1、痉挛型,这是最常见 的一种;2、手足徐动型;3、弛缓型;4、 共济失调型; 5、肌张力低下型;6、 混合 型;既有痉挛的症状,又有手足徐动或共 济失调的表现。
小儿脑瘫早期表现(0-6个月)
• 1.身体发软及自发运动减少;这是肌张力低下的
症状,在一个月时即可见到。如果持续4个月以 上,则可考虑为重症脑损伤,智力低下或肌肉系 统疾病。 2.身体发硬,这是肌张力亢进的症状,在一个月 时即可见到。如果持续4个月以上,可考虑为脑 瘫。 3.反应迟钝及叫名无反应,这是智力低下的早期 表现,一般认为4个月时反应迟钝,6个月时叫名 无反应,可考虑为智力低下。
如运动(体育)疗法,包括粗大运动、 精细运动、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训练;如 爬行、有目的的指认(鼻、耳等)、训练 抓物、持物、 起坐、摇摆、扶行(背靠墙、 面朝墙)、原地运动(弯腰拾物、抬脚训 练、单脚独立、原地起跳)、行、跑;再 如物理疗法,包括神经电刺激疗法、温热 疗法、水疗法;还有作业疗法即能力训练,
• (8)情绪、行为障碍
大多数脑瘫患儿有情绪或行为异常,此 与大脑功能受损有关。大量临床资料表明, 大脑的边缘系统(特别是海马回)受损时, 可引起患儿情绪异常。患儿表现为好哭、 任性、固执、孤僻、脾气古怪、情感脆弱、 易于激动,有的有明朗感、快活感、情绪 不稳定等。这些症状以手足徐动型患儿较 为常见。此外,多数脑瘫患儿表现有活动 过多,注意力分散,行为散乱等。
脑性瘫痪

(五)辅助检查
头颅MRI、CT检查可以了解脑瘫患儿颅内有无结构异常。脑电图对确定患儿是否有 合并癫痫及合并癫痫的风险具有意义;脑诱发电位可发现幼儿的视听功能异常。这些检 查有助于明确病因,提供确诊依据,判断预后和指导治疗。
(六)诊断及鉴别诊断
目前尚缺乏特异性的诊断指标,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体征 有以下情况应高度警惕脑性瘫痪发生的可能
3. 手术治疗 (1)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2) 蛛网膜下腔持续注入巴氯芬 (3) 矫形外科手术
Thanks
(七)治疗
尚无特别有效的疗法。可采取物理疗法、康复训练、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等降低痉 挛肌肉的肌张力、改善运动功能。智力正常的患儿通常预后较好。癫痫频繁发作可致脑缺 氧而使智力障碍加重,预后较差。
(七)治疗
1. 物理疗法和康复训练 (1) 一般治疗:加强护理,注意营养及卫生。根据患儿现有能力制定康复方案积极康复训练,达 到最大限度的功能改善。言语障碍及智能不全者加强语言和文体音乐训练,以提高智能;运动障碍进 行理疗、体疗、按摩,以改善患肢的运动功能 (2) 康复治疗:方法主要有下列5种
1) 家庭康复 2) 特殊教育 3) 引导式教育 4) 感觉整合训练 5) 音乐治疗
(七)治疗
2. 药物治疗 疗效有限。主要是对症治疗,如癫痫发作者可根据不同类型给予相应恰 当的抗癫痫药物;下肢痉挛影响活动者可试用苯海索、巴氯芬等肌肉松弛药物降低肌张力。 近年来,肉毒素注射治疗痉挛性脑瘫,能很快缓解肌肉痉挛,降低肌张力。同时,还可应 用促进脑代谢的脑神经细胞营养药物,以利于患儿神经功能的恢复
1. 出生前病因 2. 围生期病因 3. 出生后病因 4. 遗传性因素
(二)病理
病理改变可分为两类 1. 出血性损害 如室管膜下出血或脑室内出血,多见于妊娠不足32周的未成熟胎儿,可
脑瘫

脑性瘫痪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指从出生前到生后之脑发育早期阶段,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及发育缺陷。
主要表现为永久性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可伴有智力低下、癫痫、精神行为异常、语言听力障碍及关节脱位等。
其发病率国外报道为 1.2‰~2.5‰活婴,我国1995~1997年江浙部分地区7岁以下小儿脑瘫患病率为1.5‰~1.8‰。
脑瘫患儿中,男孩多于女孩,男:女在1.13:1至1.57:1之间。
随着围产期保健的广泛开展、急救医学的迅速发展,危重新生儿抢救成功率的不断提高,小儿脑瘫的发病率正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目前已成为儿童主要的致残原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一般将其归类于中医学五迟、五软、五硬,中医学中没有小儿脑瘫这一病名。
但《诸病源候论》中有“齿不生候”、“数岁不能行候”及“四五岁不能语候”等有关小儿生长发育迟缓的记载;《医宗金鉴》将各类迟证归纳为“五迟”之名;五软之名首见于《活幼心书》,指出:“头、颈、手、足、身软,是名五软。
”《幼幼集成》说:“五硬者,手硬、脚硬、腰硬、肉硬、颈硬也。
”而早在《婴童百问》就提出五迟、五软运用钱氏地黄丸补肾以及补肾荣养之品治疗;《保婴撮要》主张使用补中益气汤,以滋化源。
中医疗法从古至今一直广泛应用于瘫痪性疾病,其优势在于体现出中医的脏腑辨证与经络辨证相结合的辨证论治与整体康复理念。
传统中医疗法针灸、推拿、中药内外治等可以纠正异常姿势,改善运动障碍,而且中医疗法还能够有效地改善患儿的体质,增强免疫力,为患儿的康复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
【病因病机】一、中医小儿脑瘫的病因主要为先天禀赋不足和后天失养。
因人赖父母精血的成形,与父母体质、父母年龄、多孕多产、双胎有密切关系,因为其父母精血不充,成胎之时浇灌不足,受胎之后,气血难以长成,出生后身体怯弱,肝血肾精不充,筋骨失养而痿弱,以至瘫痪。
产时及产后由于初生不啼、小产、感邪等因素造成瘀血、痰浊阻于脑络,以致脑髓失其所用,发而为病。
脑瘫

1.什么是小儿脑瘫?脑瘫是指由于出生前、出生时、婴儿早期的某些原因造成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综合症,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可伴有智能落后及惊厥发作、行为异常、感觉障碍及其他异常。
尽管临床症状可随年龄的增长和脑的发育成熟而变化,但是其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却固定不变。
2.导致小儿脑瘫的原因有哪些?(l)低体重儿(小于2500g):包括早产未成熟儿,足月小样儿。
(2)先天性异常:包括各种原因引起的脑发育异常,在四肢性瘫痪的脑瘫病人中53%与先天性异常有关;在非四肢性瘫的脑瘫病人中,35%是先天性发育不良所致。
(3)脑缺血缺氧:在脑瘫患者中,20%是由窒息及产伤所引起,导致缺血缺氧的因素有:①母亲因素:如患妊娠高血压综合症、心力衰竭、大出血、贫血、休克或吸毒、药物过量等;②胎盘因素:如胎盘早剥、前置胎盘、胎盘坏死或胎盘功能不良等;③脐带血流阻断:如脐带脱垂、压迫、打结或绕劲等;④分娩过程异常:如臀位产、滞产、手术产(产钳)或应用麻醉药等;⑤新生儿因素:除窒息外,还有许多心肺功能异常疾病。
如:先天性心脏病、呼吸窘迫综合症、周身循环衰竭、红细胞增多症。
(4)核黄疸:为脑瘫重要原因,随着国产医学的进步,核黄疸引起脑瘫的比例下降。
3.小儿脑瘫早期的异常表现有哪些?(1)过度激惹:持续哭叫,入睡困难,大约有30%脑性瘫痪小儿在生后前3个月有类似严重“肠绞痛”的表现。
(2)喂养困难,吸吮及吞咽不协调,护理困难,频繁吐沫,以及持续体重不增。
(3)非常“敏感”或激动,但如果患儿(特别是低出生体重儿)仅在饥饿时有如此表现则意义不大。
(4)对噪音或体位改变“敏感”时难将大腿外展,洗澡时不易将拳头掰开,家长常反映“孩子不喜欢洗澡”,当脚用触及浴盆边缘,背部即僵硬竖弓形。
以上某一种情况也可能在正常小儿出现,不能根据具有其中某一两项就诊断为脑性瘫痪,若存在多种情况,而且是发生在有高危因素的患儿,就要考虑有脑性瘫痪的可能。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 CP)简介

脑瘫的临床表现 不随意运动型
• 原始反射持续存在并通常反应强烈,尤其ATNR姿势为最 显著特征,呈现非对称性、头及躯干背曲姿势。 • 由于上肢的动摇不定,可使躯干和下肢失去平衡,容易跌 倒。 • 由于病变早期部分婴儿表现为松软,多数患儿症状不明显, 因此早期确定病型较难 • 此型患儿一般智商较痉挛型患儿高,有较好的理解能力。 多开朗、热情,但高度紧张、怕刺激。 • 此型又可根据肌张力的变化程度,分为紧张性和非紧张性 两种类型。 • 本型可表现为手足徐动、舞蹈样动作、扭转痉挛等,也可 同时具有上述几种表现,约占脑瘫的20%。
• 主要损伤部位在小脑,表现为平衡障碍,肌张力低下,无 不自主运动。本体感觉及平衡感觉丧失,不能保持稳定的 姿势。主要表现如下: • 步态不稳,不能调节步伐,醉酒步态,容易跌倒,步幅小, 中心在足跟部,基底宽,身体僵硬,方向不准确,过度动 作或多余动作较多,动作呆板而机械。 • 手和头部可看到轻微震颤,眼球震颤也极为常见。 • 指鼻试验,对指试验、跟膝胫试验都难以完成。 • 语言缺少抑扬顿挫声调,而且徐缓。 • 本型不多见,多于其他类型混合,约占脑瘫的5%
• • • • • • • • • • • • • • 2004年《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神经学组分型标 准: 按临床表现分型: 痉挛型 不随意运动型 共济失调型 肌张力低下型 混合型 按瘫痪部位(痉挛型)分类: 单瘫 双瘫 三肢瘫 偏瘫 四肢瘫
脑性瘫痪的分型
• • • • • • • • • • • • • • • • 2006年中国康复医学会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小儿脑瘫康复专业 委员会: 按临床表现分型: 痉挛型 不随意运动型 强直型 共济失调型 肌张力低下型 混合型 按瘫痪部位分型: 单瘫 双瘫 三肢瘫 偏瘫 四肢瘫
小儿脑性瘫痪概述(刘京华主任)

四、临床表现及分型
㈠主要症状
1、中枢性运动障碍,表现为运动发育落后,如 抬头、翻身、坐和四肢运动发育落后或脱漏,自主 运动困难,动作僵硬,不协调、不对称,出现异常 的运动模式和不自主动作等。
2、肌张力和姿势异常,表现为肌张力↑或↓,或 者高低变化不定,常有异常姿势反射,这是由于原 始反射和异常肌张力影响所致。
小儿脑性瘫痪概述
刘京华
湖北省妇幼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健院小儿神经康复科
一、定义
是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脑发育时期 各种原因引起脑损伤或者脑发育缺陷所致的 中枢性运动障碍。诊断应符合以下几点:
1. 其病理损伤是非进行性的。
2. 为中枢性运动障碍。
3. 症状在婴儿期出现。
4.有时可伴有智力障碍、癫痫、感知觉障碍、 语言及精神行为异常。
● ●
北爱尔兰 2001年 2.24‰
日本 2.0‰ (1.5‰?)
●
●
美国 每年有2万人患脑瘫
中国 1983年前 1.8-4.2‰ 1997-1998年,
6省区普查(1-6周岁)为1.92‰ WHO康复部1993年推荐1000个出生婴儿有 3人患脑瘫
●
三、病因
㈠、出生前因素(52%)
1、孕母感染病毒,如风疹、流感、弓形体病、 巨细胞包涵体、梅毒。 2、理化因素:放射线、过量吸烟、酗酒、有机 汞、CO。
㈡合并症状 1、精神发育迟滞,约有1/2~2/3患儿有智 力落后,其中约50%有轻-中度智能落后, 约25%为重度,25%为正常,痉挛型CP侵害 在大脑皮质,其智能障碍率比强直型、失调 型、混合型CP为低,CP患儿的智能低下除因 大脑受损之外,还常与合并视、听觉、认知 功能和语言障碍有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性瘫痪治疗历史
年代
治疗法
处理
1843-1920 1920-1960
Little 诊断医学
矫形手术 收容到养育院
1960-1990 康复
早期发现 早期治疗
1990-
全方位正常化 无障碍
终生康复和疗育
目标
改善功能 自己生活不治疗
收容、隔离 机能恢复 回归社会 母子入院 自立 残疾作为个性
概念
• Denhoff(1964):是脑功能障碍综合症,除用动障碍 外还应包括精神发育迟滞、癫痫、认知障碍及行为异 常等。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 SPR)
γ环路
• 肌张力增高和痉挛是牵张反射过强的表现,其感受器是肌梭的传入 神经,有两类:一类为快传神经Ia大直径(10~20 μm)纤维,其进入脊 髓后直接与支配该肌的前角α运动神经元发生兴奋性突触联系,当 骨骼肌被牵张时,肌梭的Ia类传入纤维兴奋,触发α运动神经元而产 生牵张反射;另一类为II类小直径(4~12μm)的慢传纤维。Ia类和II 类传入纤维对被动牵拉特别敏感,其传入冲动进入脊髓后除产生牵 张反射外,还通过侧支和中间神经元接替上传到小脑和大脑皮层感 觉区。支配梭外肌纤维的传出神经来源于脊髓前角的α运动神经元; 支配肌梭的运动纤维较细,分布于肌梭的两端,它来源于脊髓前角的 一种小型γ运动神经元。γ神经元的兴奋可调节梭内肌纤维的长度, 使梭内感受器处于敏感状态,能使肌梭连续放电,反射性加强肌收缩。 这种由γ运动神经元引起的活动通过肌梭传入联系,引起支配同一 肌肉的α运动神经元的兴奋和肌肉收缩的反射过程称为γ环路。
出生时脑细胞数已固定:140亿-功能的基础,不再生。
生后轴数突及髓鞘发育迅速:联络-功能完善,增重快。
2、在异常道路上走的不远,容易拉回到正常或接近正常发 育轨道。特别是避免姿势的固定、挛缩及畸形的发生。
3、早期诊断:脑瘫定型大约在2岁,1岁以前的诊断称早期 诊断,4-6个月以前诊断为超早期诊断。如能新生儿期发现 问题,进行干预和治疗,其后果是可观的。
手术方式
• 长节段(L2 ~L5 )保留两侧小关节的限制性切除椎板。该术式视野 开阔,各节段神经根出孔显露较清楚,易定位神经根,前后根易鉴别, 操作简便,易于普及推广;
• 分段跳跃式椎板切除术,即切除L2~3及L5 ~S1 的椎板而保留L4 椎板,其优点为不选择性切断L4 神经后根,维持股四头肌张力,利于 术后康复训练,同时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脊柱完整性;
• 严尚诚 , Fasano等提出圆锥部短节段限制性椎板切除术,即通过影 象学定位圆锥后,在圆锥部切除一两个节段的椎板,此处神经根相对 集中,前后根易鉴别; Peacock等考虑到此术式直接在马尾神经起始 处操作,容易造成圆锥损伤,且神经走行密集,神经根定位不确切,其 将SPR的手术平面由胸腰段(T12 ~L1~2 )下降到至腰骶段。
二、医学的进步:
第一医学:诊断医学
第二医学:治疗医学
第三医学:保健及预防医学
第五医学:身心障碍者的医学-全方位正常化、无障碍 (normalization and barrierfree)(不改变社会组合,将残疾 作为一种个性,积极地发挥出来。残疾者确实存在着自己地 能力,有时会优秀地发挥自己的能力-画家、舞蹈家等的超 能力发挥)
• 一般认为窒息、未成熟儿、重症黄疸为导致CP 的三大因素。
分型 (临床表现)
• 痉挛型:占2/ 3 ,此型最适合手术治疗。 • 手足搐动型 • 强制型 • 共济失调型 • 震颤型 • 肌张力低下型 • 混合型
临床表现
• 1、运动发育迟滞 • 2、活动过少,或过多:快而圆滑样,慢而蠕虫样扭曲。 • 3、原始反射的残存或早期消失-异常姿势。 • 4、应出现的姿势不出现-异常姿势。 • 5、异常运动模式:只有少数模式运动;屈曲或伸展:不随意或不
病生
• 牵张反射在整体内受高能神经中枢的调控, 在正常情况 下存在抑制机制以保证反射适度。当脑瘫等中枢神经 系统疾患累及锥体束时, 不同类型的抑制(如Ⅰα、Ⅱ类 传入抑制、突触前抑制、腱器官抑制、α运动神经元抑 制等) 丧失导致牵张反射过度, 协同肌和撷抗肌的运动 失衡, 使姿势系统趋向于过度收缩, 最终导致痉挛状态 〔5〕。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痉挛状态其机制在于选择性 切断来自肌梭的Ⅰα类纤维, 破坏肌梭的传入联系,阻断γ 环路, 降低肌张力和解除痉挛, 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感 觉功能, 术后辅助各种康复训练, 将会明显改善下肢运 动功能。
特色,比如外科手术治疗、康复治疗、中医中药、按摩治疗等等, 但基本上各种治疗方法是分离的,不能形成系统化。 • 由于脑瘫症状的复杂性,单一的治疗方法就显示出了局限性。系 统化治疗是脑瘫的全局化治疗,是指集儿科、神经外科、神经内 科、骨科、康复科、心理科专家为一体的脑瘫专科治疗组,根据 具体病情,对脑瘫患儿作出全面的、正确的治疗前评估,设定治 疗目标,制订治疗计划。按治疗计划分步骤、分阶段地进行治疗, 最终达到治疗目标。
手术原理
•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即通过电刺激 鉴别、切断电刺激阈值低、肌肉收缩强 烈而弥散的Ia类纤维,阻断脊髓牵张反射 的γ环路,选择性保留肢体的感觉纤维。
手术适应症
• (1) 单纯痉挛、肌张力Ⅲ级以上、行康复治疗无明显改 善者。
• (2) 受累肌肉肌力3 级以上, 同时具有躯干和运动控制能 力。
• (2) 受累肌肉肌力弱, 肌张力低下。 • (3) 缺乏术后康复训练条件者或智力低下难以配合康复
训练者。 • (4) 患者和家属缺乏治疗的积极性。 • (5) 肢体严重固定挛缩畸形以强直为主要表现。 • (6) 脊柱严重畸形和脊柱不稳者, 以及支气管痉挛和严
重癫痫者。若手术技术和条件具备的情况下, 对于脊柱 畸形和不稳者并不是绝对禁忌。
对称;挤眉弄嘴面;熊掌手;扇形指,趾呈Babinski状等。 • 6、肌张力异常:增加(痉挛,反射强,低抗,踝阵挛);低下
(弛缓形,失调型);动摇(舞蹈手足徐动). • 7、伴有精神发育迟滞(MR)、癫痫、认知障碍、行为异常及小
头畸形等。 • 8、型别不同症状各异。
影像学诊断
• CT及MRI的出现对脑瘫的诊断及脑病变的判定 起到重要的作用,是个重要的手段,但脑瘫是 姿势及运动的异常,所以不能单凭CT及MRI来 诊断或否定脑瘫,诊断主要靠临床检查,并参 照病史。
• 福山幸夫(1961):从受孕开始至新生儿期(生后1个 月内))所发生的脑非进行性病变为基础的、永久性, 但可以变化的运动及姿势异常。其症状仔2岁前发现。 除外进行性疾病,一过性疾病,以及将来可以正常化 的运动发育迟滞。
• 全国第一界脑瘫座谈会(1988):出生前至出生后1个 月内发育的时期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综合症,主要 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
• 围产期因素(preinatal):由70-80%降至20-30% 宫内及生后窒息最重要(包括剖宫产),未成熟儿(感染),病 理性黄疸(有的国家立法积极治疗),妊娠中毒症,颅内出血及 低血糖(哺乳无力)受到重视。哺乳不足已上升到首位。
• 出生后因素(postnatal):仍为15-20% 头部外伤及颅内感染(脑炎、脑膜炎)。
• (3) 软组织无畸形或仅有轻度挛缩畸形、骨关节畸形较 轻者。
• (4) 不伴有强直、张力失常、手足徐动和共济失调。 • (5) 智力能配合康复训练者, 年龄以4~10 岁为最佳。 • (6) 少数以痉挛为主的混合型脑瘫以及严重痉挛与僵直,
影响日常生活、护理和康复训练者。
禁忌症
• (1) 手足徐动、震颤、共济失调与扭转痉挛等椎体外系 病变者。
机制
• 目前认为肌张力增高和痉挛是牵张反射过强的一种表 现, 其感受器是肌棱; 肌棱的传入系统有两类:
• (1) 快传系统, 直径较粗, 属于Ⅰ类纤维, Ⅰα类纤维出脊 髓后直接与支配本肌肉或协同肌的α神经元发生兴奋性 突触联系。
• (2) 慢传导纤维、直径较细属于Ⅱ类纤维, 一般认为与 本体系有关, 脊髓前角的γ- 运动神经元发出的纤维支配 梭内肌纤维调节核内肌的长度, 使感受器经常高于敏感 状态, 这种γ神经元的活动通过肌棱传入联系, 引起神经 活动和肌肉收缩的反射过程, 称为γ- 环路, 牵
康复(疗育)治疗
• 康复(Rehabilitationa),Habilis(拉丁语):相 称、适当的意思,使人恢复到最佳的、相称的、 有尊严的状态。
• 高木宪次称:疗育是“全面地动用科学手段, 尽可能地克服肢体运动障碍(不自由),并通 过这样做尽可能地复活有幸恢复的能力,残存 的能力,以及代偿能力等三种能力(统称为复 活能力),以形成和建立自己生活的途径。”
医学发展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第一医学:诊断医学 • 第二医学:治疗医学 • 第三医学:保健及预防医学 • 第五医学:身心障碍者的医学-全方位正常化、
无障碍(normalization and barrierfree)(不改 变社会组合,将残疾作为一种个性,积极地发 挥出来。残疾者确实存在着自己地能力,有时 会优秀地发挥自己的能力-画家、舞蹈家等的 超能力发挥)
小儿脑性瘫痪 Cerebral palsy
CP
北京世纪坛医院 神经外科
概述
• 小儿脑瘫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我国现有脑瘫患儿约 400 万。 • 脑瘫在基本生活需要支持方面列残障的第三位,在致残原因方面
列第五位,所以,脑瘫的治疗是一个非常重大的课题。 • 在我国,针对脑瘫的治疗机构有很多,每个治疗机构都有自己的
外科治疗
• 外科矫形手术种类主要有肌切断、肌腱拉长、神经肌 支切断、骨矫形术等。其手术简单,可重复,对痉挛型脑 瘫有一定疗效,有其实用性。
• 近年来开展的2种新术式为: ( 1)颈总动脉周围交感神经网部分剥脱切除术,可增加脑 部血流量,从而改善痉挛状态。可在1~5岁间手术,适用 于痉挛型和以痉挛型为主的混合型脑瘫。 (2)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SPR) ,可较彻底解除痉挛, 降低肌张力,无复发。但手术有严格的适用指征,术前须 经过严格评估,在术后需配合康复训练才有好的远期效 果。虽然手术可取得良好的近期疗效,但其长期的影响 还需总结,不宜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