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楼的供电系统设计说明
教育建筑学校建筑电气方案设计说明

教育建筑学校电气方案设计说明电气一、设计依据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14)2.《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3.《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4.《中小学校设计规范》(GB50099-2011)5.《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13)6.《2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053-2013)7.《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2009)8.《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2012)9.《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2014)10.《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2013)11.《教育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310-2013)12.《建筑机电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981-2014)13.《民用建筑电动汽车充电设施配置与设计规范》(DB33/1121-2016)14.《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电气》15.各有关专业所提供的资料及上级批文16. 《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用电分项计量系统设计标准》DB33/1090-2013 17.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文件编制要点及示例(电气) 11CD008-4 18.《绿色建筑设计标准》(DB33/1092-2016)绿色节能相关规范见第十二章绿色节能设计专篇中五、建筑电气节能技术措施设计依据。
二、设计范围1)供配电系统设计2)电力、照明设计3)建筑物的防雷及安全保护设计4)消防电气设计(见消防专篇)5)弱电系统设计三、供配电设计1.负荷等级及负荷计算本项目为中学,由教学楼、专业教学楼、行政楼、体育生活楼及图书馆组成,地上单体为多层建筑,地下室总建筑面积11136平方米,设置停车数为224个,属于I类停车库。
根据设计规范,消防水泵、防排烟设备、电动防火卷帘、消防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标志等消防用电为一级负荷;教学楼、专业教学楼、行政楼、体育生活楼及图书馆主要通道照明,备餐间照明,厨房主要设备用电等级为二级,其余用电负荷等级为三级。
学校电气设计要点

1总则学校建筑包括中小学校建筑和高等学校建筑。
1.中小学校建筑的规模及布点。
一般小学为六年学制,正常情况下分为12班、18班、24班等。
中学分为18班、24班、30班等。
学校的布点应根据各区、居民点及小区规划人口数量,均匀合理布点。
小学服务半径不宜大于500米,中学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000米。
选择学校校址应考虑周围环境安静、卫生、阳光充足、空气新鲜、有良好的社会安全环境。
中小学校建筑总平面布局:学校用地由校舍建筑用地、体育活动用地、实验及绿化用地等三部分组成。
各部分内容布置应满足使用要求,功能分区明确,既要联系方便,又要避免相互干扰和影响。
校舍由教学用房、办公用房及生活服务用房组成。
教学用房由普通教室、专用教室、公用教室、实验室、图书阅览室、科技活动室及体育活动室几部分组成。
普通教室是教学用房最重要的部分,因此对教室的设计不仅要有足够的面积,而且座位布置排列应合理。
教室应有良好的采光和日照,但要避免阳光直射。
教室应有良好的声环境,避免外界噪声的影响。
教室还应有良好的室内温度要求,夏天有良好的通风,冬季有采暖和换气设施。
中小学建筑的实验室和各种专业教室设计应根据使用要求,充分满足不同功能使用的各种需要来布置平面及各种设备。
2.高等学校建筑。
高等学校有大学、学院和专科学校等三类。
高等学校的总平面布置主要应考虑功能分区合理,联系方便,环境优美,且要考虑发展用地。
高等学校分为教学中心区、科学研究区、体育活动区、实习工厂区、后勤服务区、学生生活区六大部分。
教学中心区是高等学校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位于校区核心。
校区主体建筑可以是教学主楼,也可以是图书馆、科研中心等部分。
高等学校教学建筑主要包括一般性教学建筑,主要指普通教室及公共教室。
专业性教学建筑,主要指各种实验室和专用教室、科研性建筑、实习工厂等四部分。
图书馆建筑是高等学校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设计要突出使用功能,宜采取开放型布局,以开架阅览为主,同时应考虑图书馆工作自动化、图书借阅、阅览现代化设备的发展趋势,为教师、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校电气方案设计说明

学校电气方案设计说明
一、项目概述
本工程为XXX中学校电气工程,总建筑面积为8000m2,由教学楼、体育馆、宿舍和后勤楼四部分组成。
二、系统分析
1.供电系统
本工程采用三相四线制,电压为220V,变压器容量为160KVA,额定电流为400A。
对电源线采用720mm2平衡线,采用灰色管道,对中低压回路采用四芯控制电缆,对高压照明采用石棉电缆,所有配电箱采用空气开关,具有过载、短路和漏电保护功能,安装方便,使用安全可靠。
2.照明系统
本工程采用LED灯照明系统,控制系统采用智能控制方式,根据环境光照强度自动调整光强,节能效果显著,预计照明用电降低约30%;智能控制系统可以设置多种控制方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灯光调节。
3.电力配电系统
本工程采用空开柜配电系统,所有电缆均采用符合国家标准的高品质电缆,接线端子采用低温型接线端子,有效保证电缆的质量安全,电缆接头采用拧紧接头的方式,有效防止漏电,所有空开柜以及终端电器均采用世界著名品牌,绝缘等级高、耐压强、安全可靠。
4.动力系统
本工程采用电机控制的动力系统,电动机采用变频技术,采用智能控制技术。
初步设计说明-节能

第六部分节能设计一、设计依据1、《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
2、《建筑外窗空气渗透性能分析及其检测方法》(GB/T 7170)。
3、《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
4、《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34-2001)二、建筑节能设计为改善建筑物内热环境,提高采暖和空调的能源利用,本设计在建筑热工和采暖空调设计上采取节能措施,将能耗控制在规范规定的范围之内。
(一)建筑信息教学楼北栋:建筑窗墙比东向:0.08, 西向:0.13, 南向:0.20, 北向:0.29 教学楼南栋:0层建筑高度14.85建筑面积地上2531.62㎡,地下0.00㎡北向角度90度综合楼部分:食堂部分:宿舍部分:精选范本,供参考!(二)建筑热工设计规定指标1、屋面传热系数(W/(m2.K))(≤0.70):教学楼(北栋):0.65(满足);教学楼(南栋):0.65(满足);综合楼:0.54(满足);食堂:0.68(满足). 2、外墙(包括非透明幕墙)平均传热系数(≤1.0):教学楼(北栋):1.0(W/m2.K) (满足);教学楼(北栋):0.94(W/m2.K) (满足);综合楼:0.95 (W/m2.K) (满足);食堂:0.94(W/m2.K) (满足);3、底面接触室外空气的架空或外挑楼板传热系数(≤1.0无4、外窗(包括透明幕墙),其传热系数和遮阳系数限值满足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要求:设计外窗(包括透明幕墙)见下表:教学楼(北栋)教学楼(南栋)综合楼食堂部分宿舍部分5、屋顶透明部分的传热系数(≤0.30)、遮阳系数SC(≤0.40)和面积百分比(≤0.20):无天窗6、地下室外墙(与土壤接触的墙)热阻限值(R≥1.2(m2.K)/W):无7、地面热阻限值(R≥1.2(m2.K)/W):R :0.30(不满足)8、当建筑热工设计不能满足上述规定指标要求时,应对围护结构热工性能进行权衡判断,并提供有关计算资料。
某地区教学楼电气设计方案图(带设计说明)

某中学教学楼设计说明

某中学教学楼设计说明___教学楼方案设计说明第一章总平面设计说明一、工程概况1.区位条件:___位于XX市XX区XX路,学校较为宽敞,教学楼位于学校中心线上。
2.现状条件:基地现状较为平整,可利用空间较大。
3.规划条件:XX一中地块内建设教学楼,学校总用地面积为.0平方米,新建教学楼总建筑面积为.0平方米,设计总投资额为35万元,总投资额为2000万元。
二、设计依据1.甲方提供的设计任务书;2.《总平面规划布置图》;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4.《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23/106-2007);5.国家现行有关法律、法规、规范规定。
三、规划原则1.绿色生态及人文性原则:生态规划和园林生态学在本项目中得以体现,好的教学环境源于对自然的尊重。
2.合理原则:该教学楼建筑规划设计,主要建立功能合理原则上,形成单体建筑功能分区明确,流线组织合理。
3.以人为本原则:合理的组织整个教学楼的人流关系,教师和学生入口的相对独立,体现人性化。
四、规划指导思想1.本教学楼的规划布局,综合考虑周边建筑、路网结构及绿地系统。
遵循因地制宜、合理布置的设计原则,以人为本,注重教学楼的人性化设计,突出建筑与景观相结合的自然人文环境,强调教学环境的人情味与亲切感。
2.规划与建筑设计相结合,创造一个设施完善、环境优美,具有时代精神的有特色的教学楼。
注重项目运作可行性,从规划布局到建筑单体的设计与排布注重当地气候、教学需求。
五、规划结构及组织1.规划结构:根据中学的总体布局形态,结合中学内部规划,形成教学楼前的广场与内庭院行成“两中心一轴线”的规划结构特点,使教学楼处在学校的最中心位置。
2.线形布局、点状布局:教学楼的布局均为南北向,为学生教师提供良好的研究环境,使每栋楼拥有更多采光面和景观视野,丰富了学生的活动空间和交流空间。
六、总平规划布局教学楼位置处于学校中心线上,所以在总平面设计上把教学楼与前面广场充分结合,形成一中清新淡雅的感觉。
某地区多层教学楼电气设计方案图(带设计说明)

大学教学楼供配电设计规范

大学教学楼供配电设计规范一、引言大学教学楼作为教育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满足正常的用电需求,并保障安全和可靠的供电。
供配电系统的设计规范对于确保教学楼的正常运行,提高用电效率以及减少故障和事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大学教学楼供配电设计规范,以指导相关工程师和设计人员进行供配电系统的规划和设计。
二、电力供应1. 电力供应来源大学教学楼的电力供应可以分为两种方式:主电和备用电。
主电是指由电力供应公司提供的供电方式,而备用电则是为了应对主电线路故障或紧急情况而设计的备用电力系统。
为确保供电的连续性和可靠性,主电源线路和备用电源线路应分开布置,并具备相应的切换装置和保护措施。
2. 电力供应容量根据大学教学楼的规模和用电负荷情况,需确定供电容量。
设计人员应根据教学楼的平均用电负荷、峰值用电负荷等数据进行合理估算,并考虑未来的扩充和增长空间。
供电容量的选择应满足教学楼正常用电需求,同时也要兼顾安全和经济性。
三、配电系统设计1. 配电线路规划根据大学教学楼的布局和用电需求,设计人员应规划合理的配电线路。
主要配电线路应由总配电室开始,经过变压器室和配电室,最终连接到各个用电点。
在设计线路时,应考虑线路的长度、负荷分布和用电功率因数等因素,合理选择线缆的规格和容量。
2. 电缆敷设规范为了确保电缆敷设的质量和安全,在教学楼的供配电系统设计中,应遵循以下规范:- 电缆敷设应避免与其他管线交叉,并留有足够的安全间隔;- 电缆敷设应避免在消防通道和紧急通道内;- 电缆敷设时应考虑材料的耐热、耐寒、耐腐蚀等特性;- 电缆敷设时应按照标准的弯曲半径和最大拉力进行施工;- 电缆敷设应使用电缆槽、槽道或者电缆桥架等设施进行保护和固定。
3. 配电设备选择在大学教学楼供配电系统设计中,选用合适的配电设备对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具有重要影响。
设计人员应选择具备以下特点的设备:- 设备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 设备具备可靠的保护功能,包括过载保护、短路保护和漏电保护等;- 设备具备良好的传热性能和耐高温性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上篇 (1)1. 绪论 (1)1.1 工程概述 (1)1.2 高层民用建筑的特点 (1)1.3 建筑电气设计的组成 (1)2. 供配电系统设计 (2)2.1 负荷分级及供电措施 (2)2.1.1 负荷等级 (2)2.1.2 各级负荷的供电措施 (2)2.1.3 配电系统的原则 (2)2.1.4 本高层教学楼的负荷分级与供电措施 (3)2.2 本工程的负荷计算 (3)2.2.1 负荷计算的方法 (3)2.2.2 本高层教学楼的负荷计算 (6)2.3 电气设备的选择 (8)2.3.1低压断路器的选择 (8)2.3.2 低压开关柜的选择 (11)2.3.2 导线型号及截面的选择 (12)3. 照明系统设计 (14)3.1 一般规定 (14)3.1.1 照明光源选择的一般原则 (14)3.1.2 照明灯具选择的一般原则 (14)3.1.3 本设计的光源与灯具的选择 (14)3.2 照度计算 (15)3.3 照明设计要求 (17)3.3.1 一般照明设计 (17)3.3.2 应急照明设计 (18)4. 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控制系统 (19)4.1 总则 (19)4.2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 (19)4.2.1 火灾探测器的选择 (19)4.2.2 火灾探测器的设置 (20)4.2.3 火灾手动报警按钮的设置 (21)4.2.4 火灾事故广播及消防的设置 (22)4.3 消防控制室与消防联动控制 (22)4.3.1 一般要求 (22)4.3.2 消防控制室 (22)4.3.3 导线选择与线路敷设 (23)5. 防雷与接地系统设计 (24)5.1 建筑物的防雷措施 (24)5.2 基础接地安全设计 (24)5.3 本高层教学楼的防雷接地保护措施 (25)6. 弱电系统设计 (26)6.1 有线电视系统 (26)6.2 广播扩声系统 (26)6.3 综合布线系统 (27)6.4 弱电部分线缆敷设 (27)下篇 (28)7. 广播音响系统概述 (28)7.1 广播音响系统的类型与特点 (28)7.2 广播音响系统的组成 (29)8. 厅堂扩声系统中扬声器系统的设计 (30)9. 多功能厅扩声系统设计 (35)9.1 设计特点 (35)9.2 设计理念 (36)9.3 设计方案容 (36)结论 (40)致 (41)参考文献 (42)上篇1. 绪论1.1 工程概述本次设计的对象——高层教学楼,是个集教学与办公为一体的教学楼,建筑面积约为21000平方米,地下一层,地上七层。
其中,地下室包括地下车库、水泵房、蓄水池、空调机房、变配电室、电梯等。
地上一层面积约为3000平方米,由14个教室、6个教师办公室、1个消防控制室、1个值班室、2个阶梯教室、2个小演讲厅、1个大演讲厅及观景平台组成。
二层与一层基本类似,在去掉两个教室的基础上增加了两个教师休息室。
三层则为教室和办公室、2个绘图教室、1个多功能厅。
四到六层为标准层,由教室、办公室、绘图教室组成。
一到六层每层面积约为3000平方米。
七层为顶层,面积较小,约1800平方米,只有教师办公室、展厅以及教师活动大会议室。
1.2 高层民用建筑的特点1、高层民用建筑采用10KV甚至35KV高压供电,而一般高层教学楼则可采用城市公用变压器低压供电;2、高层民用建筑的用电量大,对电气设备的要求较高;3、高层民用建筑对消防系统的安全、可靠性要求较高;4、高层民用建筑对防雷、接地等安全要求较高;5、高层民用建筑功能较全,对弱电部分依赖较多,智能化水平较高。
1.3 建筑电气设计的组成建筑电气设计是现代高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讲,建筑电气设计大致分为强电部分和弱电部分。
强电设计包括低压配电系统,动力照明干线系统,配电箱系统和导线电缆的敷设。
强电部分是建筑电气设计的基础和主干部分,建筑电气的重要性和可靠性都取决于强电部分设计的好坏。
而弱电部分包括有线电视及卫星电视系统,通信系统,广播扩部分的声系统,火灾自动报警与消防联动系统还有综合布线系统,目前设计中比较深化的是火灾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与综合布线系统两部分。
随着建筑智能化水平的提高,弱电部分的系统增加很多,弱电系统占基建投资的比率也越来越高,因此设计好弱电的各个子系统,对节约投资、提高智能化水平是有重要意义的。
. .2. 供配电系统设计2.1 负荷分级及供电措施2.1.1 负荷等级民用建筑电气负荷,根据建筑物在政治、经济上的重要性或用电设备对供电可靠性的要求,分为三级。
即一级负荷、二级负荷、三级负荷。
在本设计高层教学楼中,根据负荷等级的分类,消防中心、消防栓泵、喷淋泵、消防电梯、防烟排烟风机、应急照明等消防设备为一级负荷;普通电梯、生活水泵和弱电机房为二级负荷;而普通照明为三级负荷。
2.1.2 各级负荷的供电措施各级负荷用户和设备的供电措施,均与外部电源条件有关,而外部电源条件取决于工程筹建单位提供的由当地供电部门出据的“供电方案”。
根据“供电方案”设计本工程的电源及供配电系统。
1、一级负荷用户和设备的供电措施一级负荷用户应由两个电源供电,当一个电源发生故障时,另一个电源应不致同时受到破坏。
而且当一个电源中断供电时,另一个电源应能承担本用户的全部一级负荷设备的供电。
一级负荷用户的变配电室的高低压配电系统,均应采用单母线分段系统。
分列运行互为备用。
一级负荷设备应采用双电源供电,并在最末一级配电装置处自动切换。
2、二级负荷用户和设备的供电措施二级负荷的供电系统应做到当电力变压器或线路发生常见故障时,不致中断供电或中断供电能及时恢复。
应急照明等分散的小容量负荷,可采用一路市电加EPS或采用一路电源与设备自带的蓄电池(组)在设备处自动切换。
3、三级负荷用户和设备的供电措施三级负荷对供电无特殊要求,采用单回路供电,但应使配电系统简洁可靠,尽量减少配电级数,低压配电级数一般不宜超过四级。
且应在技术经济合理的条件下,尽量减少电压偏差和电压波动。
2.1.3 配电系统的原则配电系统设计应满足供电可靠性和电压质量的要求。
配电系统以三级保护为宜。
系统结构不宜复杂,在操作安全、检修方便的前提下,应有一定的灵活性。
配电线路或配电室及配电箱应设置在负荷中心,以最大限度地减小导线截面,降低电能损耗。
同一用电设备性质相同或接近,应有同一线路供电;不同性质的用电设备应有不同支路的线路. .供电。
在供电线路中,如果安装有冲击负荷大的用电设备,应有单独支路供电。
对于容量较大的用电设备(10千瓦以上),应有单独支路供电。
在三相供电线路中,单相用电设备应均匀地分配到三相线路,应尽可能做到三相平衡。
由单相负荷分配不均匀所引起的中性线电流,不得超过额定电流的25﹪;每一相的电流在满载时不得超过额定电流值。
在配电系统中的配电屏、箱应留有适当的备用回路。
选择导线截面也应适当留有余量。
2.1.4 本高层教学楼的负荷分级与供电措施本工程为一高层教学楼,消防中心、消防栓泵、喷淋泵、消防电梯、防烟排烟风机、应急照明等消防设备为一级负荷,普通电梯、生活水泵和弱电机房为二级负荷,设为一用一备,互为备用,采用双电源供电,从附近两变电站引入两回路,采用单母线分段制,中间设联络柜,并在最末一级配电箱处设置自动切换装置。
其它照明用电为三级负荷。
2.2 本工程的负荷计算2.2.1 负荷计算的方法1、需要系数法。
用设备功率乘以需要系数和同时系数,直接求出计算负荷。
这种方法比较简单,应用广泛,尤其适用于配、变电所的负荷计算。
2、利用系数法。
采用利用系数求出最大负荷班的平均负荷,再考虑设备台数和功率差异的影响,乘以与有效台数有关的最大系数得出计算负荷。
这种方法的理论依据是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因而计算结果比较接近实际,但因利用系数实测与统计较难,在民用建筑电气中一般不用。
3、单位面积功率法、单位指标法。
一般情况下,在方案设计阶段可采用单位指标法;在初步设计及施工图设计阶段,宜采用需要系数法;对于住宅,在设计的各个阶段均可采用单位指标法。
因此在本工程的负荷计算中,先用根据单位面积功率法大致估算本工程的计算负荷,然后再用需要系数法进行进一步计算。
⑴设备容量的计算在计算用户的设备容量时,应先对单台用电设备或用电设备组进行下列处理再相加:①单台设备的设备容量一般取其名牌上的额定容量或额定功率。
②连续工作的电动机的设备容量即名牌上的额定功率,是轴输出有功功率,未计入电动机本身的损耗。
③短时工作电机,需考虑使用系数。
④照明设备的设备容量采用光源的额定功率加上附属设备的功率。
如荧光灯、金属卤化物灯、高压钠灯、高压汞灯,均为灯泡的额定功率加上镇流器的损耗。
低压卤钨灯、低压钠灯为灯泡额定功率加上变压器的功耗。
⑤成组用电设备的设备容量不包括备用设备。
⑥消防设备与火灾时必然切除的设备取其大者计入总设备容量。
⑵计算容量的计算①方案设计阶段确定计算容量时,采用单位指标法计算、并根据计算结果确定电力变压器的容量和台数,各类建筑物的用电指标如下表。
表2.1 各类建筑物的用电指标②施工图阶段采用需要系数法。
计算容量(计算负荷、有功功率):e x js P K P ⨯= (式2.1)式中 js P ——计算容量(kW ); x K ——需要系数; e P ——设备容量; 视在容量(视在功率):)kV A (cos /P S js js ϕ= (式2.2)无功负荷(无功功率):P S js js js Q 22-=(式2.3)或 ϕ⨯=tg P Q js js (式2.4)单相负荷均衡的分配到三相上。
当无法使三相完全平衡,且最大一相与最小一相负荷之差大于三相总负荷10%时,应取最大一相负荷的三倍作为等效三相负荷计算,否则按三相对称负荷计算。
同类设备的计算容量,可以将设备容量的算数和乘以需要系数。
不同类型的设备的视在功率,应将其有功负荷和无功负荷分别相加后求其均方根。
)kVA (S Q P 2js2js js +=(式2.5)表2.2 需要系数及功率因数表注:1、一般动力设备为3台及以下时,需要系数取为K x =1。
2、大面积集中控制的灯比相同建筑面积的多个小房间分散控制的灯的需要系数大。
插座容量的比例大时,需要系数的选择可以偏小些。
⑶计算电流的计算380/220V 三相平衡负荷的计算电流:)A (cos /P 52.1cos 658.0/P cos U 3/P I js js e js js ϕ≈ϕ≈ϕ= (式2.6)式中 e U ——三相设备的额定电压, e U =0.38kV 。
②220V 单相负荷的计算电流:)A (cos /P 55.4cos 22.0/P cos U /P I js js ed js jsd ϕ≈ϕ=ϕ= (式2.7)③电力变压器低压侧的额定电流:et et et et js S S U S I 443.1693.0/3/≈≈= (式2.8)式中 et S ——变压器的额定容量)(kVA ;et U ——变压器低压侧的额定电压,et U =0.4 k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