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蔡姓
福建汉族民系研究——闽南人

福建汉族民系研究——闽南人.txt22真诚是美酒,年份越久越醇香浓型;真诚是焰火,在高处绽放才愈是美丽;真诚是鲜花,送之于人手有余香。
一颗孤独的心需要爱的滋润;一颗冰冷的心需要友谊的温暖;一颗绝望的心需要力量的托慰;一颗苍白的心需要真诚的帮助;一颗充满戒备关闭的门是多么需要真诚这一把钥匙打开呀!福建汉族民系研究——闽南人作者:陈支平来源:福建社会科学院网闽南人主要分布在现在的泉州市、漳州市、厦门市以及龙岩、漳平、大田县一带。
这个区域面临大海,九龙江和晋江贯穿其中,形成泉州和漳州两个自然平原,有着比较良好的农业生产环境,因此自汉晋以来中原汉民入迁福建以来,这里同样也是他们最先聚居的地域之一。
中原汉民批量地迁入泉州平原与漳州平原,大致也是始于晋室南渡之后,唐欧阳詹为晋江县郑氏季实撰写墓志铭时云:“公讳晚,字季实,其先宅荥阳。
永嘉之迁,远祖自江上更徙于闽,今为清源晋江人”。
○1泉州《杨氏族谱》称“其先弘农人,永嘉过江,迁于闽越。
祖某漳州长史,父某泉州南安县丞”。
○2《梁氏族谱》称其祖先于“晋室乱离,梁芳以族随晋渡江,大衍于钱塘、合浦间,孙遐仕安帝,恒玄篡,逃闽。
……因家南安”。
○3晋江下流的南安县,是福建最早设立县治的地方之一(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置东安县,隋开皇九年(589年)改名南安县),近年来的考古发掘,屡屡发现南安及晋江流域的东晋墓葬,可以想象魏晋南北朝之时,晋江流域的汉人聚居点已初具规模。
隋唐时期,中原汉民迁入闽南地区的数量不断增多。
唐代前期,中央政府为了加强对南方“蛮獠”民族的控制,曾派陈政、陈元光父子率领数千府兵进驻漳江与九龙江流域,漳州各地的大规模开发得以开始,这在前文已有叙述,不更赘。
而其他一些闽南著名的姓氏,也大多是在唐代入迁这里的。
如现在闽南的陈姓,主要源于两大支派:一为陈元光;一为陈邕,称为太傅派,据载其祖籍“原居京兆府万年县,始祖陈忠在唐为高官,赠鄂国公,子陈邕,为中宗进士,任官太子太傅,与李林甫不合,被贬到闽地。
中华蔡氏始祖蔡叔度

中華蔡氏始祖蔡叔度——蔡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員,遍佈全國,播及環孙。
自始祖蔡叔度封國立姓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悠久歷史。
正當我們昂首高唱‚叔度始祖,蔡國為姓,天下一蔡,同祖同根‛的蔡氏族歌,隆重紀念中華蔡氏立姓三千零五十年慶典之際,卻傳來了異常不諧之音。
有人提出要去父立子,改尊蔡叔度之子蔡仲為蔡氏始祖,不能不仙人感到十分困惑和震驚。
三千多年後,蔡氏竟然要更換始祖,在世人面前怎能不感到汗顏。
始祖易位論者說:‚蔡叔度自始至終猶為‘姬’姓,冠之以‘蔡’,是因其曾經被封為蔡侯,不能因此遽作為蔡姓之始祖的論據。
而蔡仲複封于蔡國之後,子孫以國為姓,所以蔡仲(胡)兯才是蔡姓的始祖,是無可厚非的。
‛看了這段自相矛盾的文字,仙人感到十分費解。
首先:諸多的史籍上記載的都稱蔡叔度,說姬叔度時都說明了他原來是姬姓。
怎能無視史籍所載,說‚蔡叔度自始至終為‘姬’姓。
‛在這裏,始祖易位論者不僅要把蔡叔度從蔡氏始祖位置上拉下馬,還要把他永遠逐出蔡門,讓他始終姓姬,未免有悖於仁孝傳家的祖德宗風。
其次,周武王統一天下,建立西周王朝,五弟叔度封蔡國,稱蔡侯,賜蔡姓,為什麼‚不能因此遽作為蔡姓之始祖的論據。
‛難道這不是歷史事實嗎?歷史上多少分封侯國雖然都先後消亡了,但它在歷史上存在的事實卻永遠無法抹掉。
其三,說蔡仲複封于蔡國才是無可厚非的蔡氏始祖,而首封蔡國的其父親蔡叔度反而不能因此作為蔡氏始祖。
有始才有複,有父才有子,豈能去父立子,本末倒置,無視常理和邏輯。
退一步說,即使蔡仲是首封蔡國,其父蔡叔度也應尊為蔡氏始祖。
武王姬發成了周朝第一付君主,不也是封其父姬昌為周文王嗎?在家譜中尌發現有的始遷者,尊其父或祖父為當地始遷祖來作家譜,以示崇祖敬宗,毋忘祖恩祖德。
其四,太史兯《史記•管蔡世家》記:‚蔡叔度既遷而死,其子曰胡。
胡乃改行,率德馴善‛,‚於是周兯言于成王,複封胡于蔡,以奉蔡叔之祀,是為蔡仲。
‛這段文字非常明確的指出:周成王授封叔度子胡于蔡,一是為了祭祀其父蔡叔度,二是曰蔡仲,即稱胡為蔡氏的第二世。
泉港姓氏与堂号

泉港姓⽒与堂号泉港区⼀带的宗族堂号与堂联,颇有艺术欣赏价值,细细品味和研究,情趣盎然。
尤其是宗族堂联,不仅对仗⼯整、蕴含族史掌故,同时也具有弘扬祖德、启迪后辈等积极意义。
现摘录部分析之。
⼀、前黄黄⽒堂号与堂联前黄黄⽒堂号为“江夏”,源⾃春秋末年的春申侯黄歇。
据《东周列国志》载:黄歇,字肃夫,⽣于周赧王元年丁未(公元前314年),因随楚国太⼦熊完到秦国为⼈质,并设计冒险保太⼦回国,被封为丞相,后为春申侯。
春申侯黄歇继承先祖遣⼦散居各地之遗风,也把13个⼉⼦分别遣送到两湖、河南、江西、江苏各地发展繁衍,其后裔还逐渐向闽台延伸。
黄歇⽣卒均在古时湖北江夏郡,其墓在今湖北江夏黄鹤乡仁义村。
闽台黄⽒郡望在湖北江夏,奉黄歇为江夏黄⽒⼀世祖,闽台黄⽒绝⼤部分为江夏衍派,所以前黄黄⽒堂号为“江夏”,匾额常有“江夏望族”、“江夏世家”、“江夏传芳”之题刻。
前黄黄⽒堂联:“⽂武元魁七进⼠,御前侍卫五代同。
”上联取之宋朝年间,⾃黄理从莆⽥涵江黄巷徙居惠北前黄之后,⽗(黄升)⼦(黄理)及后裔先后⾼中⽂武进⼠7⼈,其中会魁、解元、御前侍卫各1⼈,素有“翰墨诗书门第,奕世累官世家”之盛誉。
下联取之清朝光绪三年(1877年),黄正元上京赴考,⾼中武进⼠⼆甲第三名,后来⼜表演“三绝”武功,被光绪皇帝钦点为御前侍卫,⼜兼其家族⼈丁兴旺,寿星也多,故有“五代同堂”之美称。
另有⼀说:“五代同堂”可追溯到清朝道光⼗六年(1836年),时黄有⽂(国⼦监太学⽣)家庭有多位寿星,五代同堂,实乃罕见,时任兵部侍郎魏为上表奏请道光皇帝为其⽴匾,道光皇帝准奏,故旧时前黄祠堂内挂着这⽅匾额。
⼆、三朱朱⽒堂号与堂联三朱朱⽒堂号为“紫阳”,源⾃宋朝⼤理学家朱熹。
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江西婺源⼈,因家乡有座紫阳⼭,⼜兼13岁的朱熹随母迁居福建崇安,时刻不忘故⾥,遂把书房命名为“紫阳书斋”,后来⼜在崇安潭溪筑室,室内匾额也题字为“紫阳书堂”。
南安蔡氏古民居

南安蔡氏古民居篇一:蔡氏故居闽南一带的民居称作厝,其中有一种是模仿皇宫式的建筑风格建造的。
它位于南安市官桥镇著名的清代建筑群——蔡氏古厝它是位于福建省南安市官桥镇漳里村,始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红砖墙、白条石、燕尾脊,一字排开的红砖建筑有23座,规模宏大,布局严谨,雕饰精美,内涵丰富,被誉为“闽南建筑的大观园”。
明朝时,闽南海贸发达,多到菲律宾和台湾。
当时,西班牙在菲律宾建立殖民政府,并于漳泉私商贸易。
而西班牙在殖民地留下过很多红砖建筑,有的至今犹存(如台北的红毛城),给闽南商人留下深刻印象。
闽商在菲发财后荣归故里,逾越礼制。
在家乡大量学习西班牙的红砖建筑,中西合璧,建造了大量红砖建筑,富丼堂皇。
雕梁画栋皇宫起,这里,被当地人称为“大厝”的每一座房子都像一座皇宫和小庙。
与其他地方的青砖灰瓦白墙不同,闽南民居都使用红砖红瓦,屋脊都呈弧线,不少为两段斜入高天的长燕尾形,风格艳丼而张扬,别致典雅,蔚为壮观,有着别具一格的建筑艺术。
闽南民居主要形式是四合院,延承中国传统的对称建筑构造,气势宏伟庄严。
基本形式为“几间张几落大厝”空间结构丰富,实用性高前后座之间铺宽10多米的石埕山墙之间有2米宽的防火通道蔡氏古民居的建筑装饰,是能工巧匠们按照实用的要求创造出的物质实体,同时又是在加工过程中运用美的规律创造出的独特艺术形式,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在其审美形式中,隐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民风民俗、宗教意识,蕴含着人们祈求生活美满幸福、吉祥如意的夙愿。
篇二:泉州古民居和宗祠泉州古民居和宗祠古民居泉州的古民居泉州传统民居以它独特的结构体系,优美的艺术造型,丰富的雕绘装饰而闻名。
近年来许多国内外的专家学者相继来泉考察,研究泉州古民居,对它们蕴含的丰富文化特质,以及较高的学术价值表示了极大的兴趣。
泉州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在此劳动生息,简单原始的竹木结构的高台巢居,是先民们的居住形式。
西周时代(始元前770年以前)泉州属七闽地,先秦以来,汉族人民逐步南移,到此定居垦荒,在漫长的岁月中泉州得到不断的开发,特别是西晋永嘉五年(311年),中原动荡,大批晋人纷纷南迁避乱,部份入闽,他们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和风俗文化,也带来了中原的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和营造技术,对泉州的土著民居建筑形式产生重要的影响。
蔡姓的来源,姓蔡的名人_百家姓

蔡姓的来源,姓蔡的名人蔡一、来源有二1、出自姞姓,为黄帝支裔。
据《国语。
晋语四》所载,"黄帝二十五宗,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是也。
"又据《潜夫论。
志氏姓》所载,"姞氏封于燕┄┄姞氏之别有阚、严、蔡、光、鲁、雍、断、须密氏。
"古时燕地大致在今河北北部。
2、出自姬姓,为周文王得后裔。
周灭商后,封文王第5子叔度于蔡,让他与管叔、霍叔一起监管殷得遗民,称为"三监"。
武王死后,周成王年纪太小,周公旦(武王的弟弟,又称周公)因此临朝摄政。
管叔、蔡叔、霍叔等都很嫉妒周公摄政,便联合武庚反叛,周公讨伐武庚,事后处死管叔,并将蔡叔放逐。
后成王改封蔡叔度的儿子胡于蔡,称蔡仲。
春秋时,因受楚的逼迫,多次迁移。
蔡平侯时迁新蔡(今属河南),称上蔡;昭侯迁州来(今安徽凤),称为下蔡。
蔡国传23代,历24君,立国600多年,公元前447年被楚国攻灭,子孙散居楚(今属湖北)、秦(今属陕西)、晋(今属山西)、齐(今属山东)等各国,以国为姓氏,称蔡氏。
二、迁徙分布先秦时期,蔡氏主要是在今河南、安徽境内发展繁衍,也有到外地做官留居当地者。
战国时,燕有蔡泽、齐有大夫蔡1/ 3朝、楚有大夫蔡鸠、晋有太史蔡墨。
这说明今北京、陕西、山东、湖南、湖北、山西境内在战国时已有蔡氏居民。
汉代,已有蔡姓人居于今江苏、浙江,如西汉蔡千秋为沛人(今江苏沛县),东汉有陈留(今属河南)蔡邕和上虞(今属浙江)蔡邕。
汉末,蔡丕任五原(今属内蒙)太守,在当地安家,其子孙居住在朔方一带(今内蒙古杭锦旗西北)。
两晋之际,蔡氏有族人随中原士族南渡,居于江、浙一带。
在南北朝时期已有蔡氏人徙居于今宁夏、甘肃境。
如北魏蔡袭为高平人(今宁夏固原),北齐蔡俊为石门人(今甘肃渭源县西南)。
唐初,有蔡氏族人随陈元光入闽,居于漳州、浦州,又迁念都鸿儒屿,其后子孙繁衍,分别迁往龙溪、赤岭及广东广州等地。
《福安姓氏》之【蔡氏】(原版)[附供稿原件]
![《福安姓氏》之【蔡氏】(原版)[附供稿原件]](https://img.taocdn.com/s3/m/fd5ac3da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b3.png)
《福安姓氏》之【蔡氏】(原版)[附供稿原件](十八)蔡氏1、渊源据福安《蔡氏族谱》,蔡姓出自黄帝之后,周文王之胄,以蔡叔度为得姓始祖。
《史记·管蔡世家》载:“武王同母兄弟十人。
母曰太姒,文王正妃也。
其长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发、次曰管叔鲜、次曰周公旦、次曰蔡叔度、次曰曹叔振铎、次曰成叔武、次曰霍叔处、次曰康叔封、次曰冉季载。
……武王既克殷纣,平天下,封功臣昆弟。
于是封叔鲜于管,封叔度于蔡。
”《通志》卷二十六《氏族略》第二《以国为氏》也有详细记载:“蔡氏:文王第五子蔡叔度之国也,或言第十四子。
同母兄弟十人,唯发、旦贤,故文王舍伯邑考而立武王,周公辅之。
武王平天下,封功臣兄弟,乃封叔鲜于管,叔度于蔡,二人相纣子武庚禄父,治商余民。
武王崩,成王少,管、蔡疑周公不利于成王,乃挟武庚以作乱。
周公以王命伐之,杀管叔而放蔡叔,与车十乘,徒七十人从,而分商余民为二,其一封微子启于宋,以续商记,其二封康叔为卫君。
蔡君叔度既迁而死,其子曰胡,改德率行,周公闻之,举以为鲁卿士,鲁国治。
于是言于成王,复封于蔡,以奉蔡叔之祝,是为蔡仲。
其地今蔡州上蔡县西南十里故蔡城是也。
至平侯徙居新蔡,今蔡州新蔡是也。
至昭侯衰微,服役于楚,遂徙于州来,谓之九江下蔡是也。
下蔡今为县,隶寿州。
宣侯二十年,鲁隐公之元年也。
昭侯子成侯,十年获麟之岁也。
自昭侯以下春秋后。
相承二十六世,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又后周改赐姓为大利稽,隋复旧。
晋有蔡墨,秦相蔡泽,或以邑,或以地,末知其得氏之由。
汉功臣表,肥如侯蔡演,演元不丞相义,义元孙勋,为长安邸长,累召不至。
勋曾孙携。
”关于蔡叔度是因疑周公旦而作乱,还是因不满周公旦而被陷害,不再本卷考证范畴。
据蔡氏提交资料则述说:蔡叔度,姬姓,名度,排行叔,周文王姬昌元妃的第五子,武王胞弟。
叔度佐武王伐殷有功,封“祭”(祭,古同“蔡”)掌管朝廷祭祀大事,驻军殷墟,监管殷的遗民,称为“三监”。
武王死后,周成王年纪太小,因此周公旦临朝摄政,将殷和周源分封于自己子女。
蔡姓的起源,蔡姓的来源

蔡姓的起源,蔡姓的来源蔡姓的起源,蔡姓的来源姓氏:【蔡】拼音:Tzai郡望:济阳郡名人:蔡伦,蔡琰,蔡元培,蔡文姬胜迹:缺文献:丹徒蔡氏支谱历史:蔡姓在当今中国姓氏中排名第四十四,在台湾排名第九。
蔡姓出自姬姓,是黄帝的后代。
黄帝的裔孙周武王姬发,在灭商立周以后,封父亲文王姬昌的第五个儿子,也就是自己的弟弟叔度在蔡,建立了蔡国,叔度被称为蔡叔。
后来,蔡叔参与了反对周公的叛乱,兵败后遭到放逐,异死他乡。
蔡叔的儿子胡,因为为人正直,并且没有参与叛乱,后来被周成王重新封到蔡,被称为蔡仲。
春秋时期,蔡国被楚国所灭,子孙就用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从此姓蔡、姓曾。
春秋时期,蔡姓主要是在他的发源地周围,即河南,安徽一带发展,到战国时期,已经发展到了陕西,山西,山东,湖南,湖北等地。
汉代,蔡姓开始在江苏,浙江发展,但仍然以河南为发展中心,至汉末,已经向北发展到了内蒙古,宁夏,甘肃等地。
唐初,蔡姓开始移居福建,后来又有人迁入广东。
明末,郑成功收复台湾,随行的将领中有姓蔡的,成为最早踏上台湾的蔡姓人。
蔡姓的主要聚居地有:杞县,济阳,江东,上虞,温县,五原,陈留,高平,石门,龙溪,赤岭,广州,宁化,梅州等。
出自姞姓,为黄帝支裔。
据《国语。
晋语四》所载,"黄帝二十五宗,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是也。
"又据《潜夫论。
志氏姓》所载,"姞氏封于燕┄姞氏之别有阚、严、蔡、光、鲁、雍、断、须密氏。
"古时燕地大致在今河北北部。
出自姬姓,为周文王得后裔。
周灭商后,封文王第5子叔度于蔡,让他与管叔、霍叔一起监管殷得遗民,称为"三监"。
武王死后,周成王年纪太小,周公旦(武王的弟弟,又称周公)因此临朝摄政。
管叔、蔡叔、霍叔等都很嫉妒周公摄政,便联合武庚反叛,周公讨伐武庚,事后处死管叔,并将蔡叔放逐。
后成王改封蔡叔度的儿子胡于蔡,称蔡仲。
春秋时,因受楚的逼迫,多次迁移。
百家姓蔡姓排名_百家姓蔡姓历史名人

百家姓蔡姓排名_百家姓蔡姓历史名人蔡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姞姓及少数民族改姓。
西周时期的蔡仲为蔡姓始祖。
那么蔡姓在百家姓中排第几名呢?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百家姓蔡姓排名,希望大家喜欢!百家姓蔡姓排名蔡姓,百家姓中排名第155位,当代蔡姓总人口达到552万,约占全国总人口的0.46%,人口总数在中国姓氏中位列第44位。
蔡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广东、浙江、江苏三省,全国形成了东南沿海地区高比率的蔡姓区域。
蔡姓是以国为姓的。
据《史记·管蔡世家》记载,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姬发灭商后,将弟弟叔度封于蔡(今河南上蔡西南),建立蔡国,与兄管叔鲜、弟霍叔处共同监督被封在商朝旧都的殷纣王之子武庚禄父,管理殷商遗民,史称”三监”。
武王死后,子成王姬诵继位,由武王之弟周公姬旦摄政。
管叔、蔡叔对此不满,联合武庚及东方夷族进行反叛。
后被镇压,武庚、管叔被杀,蔡叔遭放逐,不久,死于迁所。
其子胡,能够与父亲的反叛行为决裂,遵守文王的德训,与人为善。
周公旦听说后,就派他到鲁国辅佐自己的儿子伯禽。
由于胡在鲁政绩卓著,周公奏请成王,复封胡于蔡,以奉蔡叔之祖,是为蔡仲。
其子孙就以国为姓。
蔡姓姓氏源流蔡(Cài)姓源出有三:1、出自姞姓,为黄帝支裔。
据《国语·晋语四》所载,“黄帝二十五宗,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是也。
”又据《潜夫论·志氏姓》所载,“姞氏封于燕……姞氏之别有阚、严、蔡、光、鲁、雍、断、须密氏。
”古时燕地大致在今河北北部。
2、出自姬姓,为周文王得后裔。
据《姓氏考略》、《华亭蔡氏新谱序》、《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等有关资料所载,出自姬姓,为周文王的后裔,以国为氏。
周灭商后,封文王第5子叔度于蔡,让他与管叔、霍叔一起监管殷得遗民,称为“三监”。
武王死后,周成王年纪太小,周公旦(武王的弟弟,又称周公)因此临朝摄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溪蔡姓
第一节源流
一、溯源
蔡姓相传出自黄帝,远祖与黄帝裔孙周文王有关。
据蔡姓民间谱牒记载,周文王第五子叔度在西周武帝时被封于蔡(今河南上蔡),建蔡国,称蔡叔。
蔡叔的子孙世代统治蔡国,前后600年。
公元前447年,蔡国被楚国灭掉,蔡国遗民便改姓蔡。
宋人都樵《通志。
氏族略》在转引《史记》关于蔡国的记载后亦称:“相承二十六世,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姓”,这是蔡国的来历。
蔡姓人在失国之后,开始迁居中原各地。
至西汉末年,又有蔡勋避王莽之乱,迁居陈留圉县(今河南杞县南)。
后来。
陈留分置济阳郡,其后裔又称济阳人。
汉魏时期,蔡姓是当地大族。
至西晋末年,一些蔡姓人又迁居江东,仕于东晋南朝。
隋朝以后,蔡姓在南北各地都有发展。
在东南沿海一带至今仍有“陈林王郑蔡,天下占一半”的俗语。
蔡姓人得姓于蔡国,发展于济阳,因此大多以“济阳”为郡望。
在当今人口多少的中华姓氏中居第44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46%。
二、入闽
福建蔡氏来自河南。
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蔡叔度之裔、银青光禄大夫蔡忠(讳允恭),以参军兼文学馆学士。
谠论忤旨,谪镇南闽,后复入相。
长子、次子守故土河南光州府固始县上蔡(今河南上蔡县),三子、四子随同赴任,建家于闽。
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年),其儿房九世孙、唐司空蔡用元,与其弟蔡用明随王审知入闽,后居莆阳。
蔡用明后山莆阳迁居晋江青阳石鼓山,为青阳蔡氏始祖,其后裔蔡应祖分居南安第一都族岩浦村。
南宋,蔡景寿从河南入闽居同安。
明朝,蔡廷山从河南开封府入闽,居漳州四都五都,带军开垦种植。
明洪武五年(1372),蔡信夫从河南上蔡迁入漳州田埔。
金谷河美黄柏洋蔡氏先辈山河南省济阳县迁入安溪。
三、肇安
元朝,县城上西街蔡姓先祖同安迁入上西街。
明朝蔡氏多支入安溪。
一是,明洪武五年(1372年),蔡信夫自漳州田浦崇信里岭东德崇(今蓬莱镇岭东村)。
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蔡毅轩自晋江深沪徒迁安溪崇善里谷口(今金谷镇金谷、金山村)肇基。
二是明朝成化年间(1465~1487年),青阳蔡氏十五世蔡应祖(字原懋,号南圃),因避兵祸之难,引其子怨治从南安一都岩浦村迁入安溪崇善里荖藤乡(今魁斗镇鲁藤村)。
三是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蔡胤自同安汀溪园迁徒安溪依仁里乡溪瑶(今龙门镇溪内、溪坂、溪瑶村)。
四是大约于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蔡氏先辈山河南济阳县迁入安溪,进住安溪苏坑(今安溪金谷镇溪榜村)。
清朝,蔡廷后裔从漳州四都五都移居安溪长泰里芹山。
后裔分居参内祜水村马坑及员潭下堡。
此外,城厢南英南山头蔡氏先祖蔡西山,原由安溪迁居南安仑苍大宇,后裔从大宇分居南山头。
四、蕃衍
1、金谷镇金谷蔡氏
一世祖蔡毅轩入安溪肇基金谷,至今已有500年,传20余世,分裔居金谷村及金山村。
清末,裔孙蔡进养(字子增,号维体)徒迁白濑乡上格村佛子格自然村蕃衍。
2、魁斗鲁藤蔡氏
一世祖蔡应祖(字原懋,号南圃)。
出生在南邑第一都族岩浦村(今鲤城区浮桥镇
金浦村),因避难徒迁入安邑崇善里荖藤(今安溪县魁斗镇鲁藤村)蕃衍。
3、参内员谭蔡氏
由漳州迁入裔孙分居员谭下堡及参内乡马坑自然村繁衍。
4、龙门溪瑶蔡氏
一世祖蔡胤肇基同安汀溪西园,后徒迁安溪依仁里溪瑶,后裔分居龙门镇溪瑶、溪内、溪坂三村及虎邱镇仙景村孔林自然村。
5、凤城上西蔡世
先祖由同安迁入安溪县城上西,裔孙繁衍于上西居委会、参内乡参山村蔡厝。
6、蓬莱岭东蔡氏
一世祖蔡信夫,裔孙在蓬莱镇岭东村蕃衍,后裔迁居金谷东溪苏坑、河美黄柏洋。
7、城厢南英蔡氏
一世祖蔡西山,裔孙在城厢镇南英村南山头自然村蕃衍。
第二节分布
据安溪县公安部门2002年6月人口统计资料表明,安溪蔡氏有人口10048人,其中以龙门、魁斗、蓬莱、金谷4镇为多,在当今按人口多少排序,在全县各姓氏中居第22位。
2002年安溪蔡氏人口分布表
第三节族谱与昭穆
1、《金谷蔡氏族谱》
为金谷镇金谷村、金山村蔡氏的总族谱,谱牒始修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由五世蔡明谷主修。
清光绪元年(1875年)第六次修纂。
现存族谱为民国2年(1913年)第七次修纂本。
昭穆:
讳行:周日兴宗,幽岐肇端,丰镐紹弘,绵远垂馨,显承谟烈,佑启后人。
字行:长毓伯于,勖乃孙子,其怀明德,永世克新,文章华国,诗礼传家。
另据《金谷蔡氏族谱》载:清嘉庆十四年(18019),五邑蔡氏合建泉城大宗,编定昭穆字行:
朝庭尊爵禄,宗族贵伦常,继志亲贤俊,诒谋爰炽昌。
2、城厢南英蔡氏族谱
城厢南英村南山头现有蔡氏族谱是《大宇蔡氏族谱》,1997年修纂。
字行:
伯仲照烈,孝友忠贞,敦仁为美,明德惟馨,
骏业鸿基建,诗书礼义兴,贤才应盛远,龙凤绍英声。
3、白濑上格《蔡氏族谱》
为白濑上格佛子格蔡氏族谱。
始修于清道光五年(1825年),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宣统元年(1909年)、1996年三次续修,昭穆:
进发光明,文章华国,诗礼传家,忠孝名世,
克绍其祖,大启斯宗,贤良万正,万年昌隆。
4、参内祜水马坑蔡氏族谱
参内祜水村马坑自然村蔡氏原族谱保存在台湾,至今未进行续修。
昭穆:
明朝:源深泽必长,钟绪缨书番,远华封祝,万年喜克昌。
清朝::世泽绵远,箕裘克绍,溯其本源,文章华国,漳澄衍派。
5、魁斗鲁藤蔡氏族谱
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五世蔡时会始修,后三次续修,新旧族谱两套,至“十年动乱”期间被毁,至今未修。
清咸丰年间(1851~1861)修谱拟定名行及字行名5字,后各续编5字,具体如下:
名行:仕元亨利贞。
祖德垂芳远,宗功衍庆长,传家惟诗礼,华国有文章。
字行:公侯伯字男。
乡土尊彝宪,克庸世泽绵,孝忠懋攸绩,继述重英贤。
6、《安溪蓬莱德崇东溪苏坑蔡氏族谱》
为蓬莱镇岭东村、金谷镇溪榜村蔡氏族谱。
自明朝以来共修纂九次,最后一次为1992年续修。
昭穆:
名行:学特进士登,谟烈丕显承,子孙崇忠孝,奕世溥芳升。
7、《蓬莱济阳蔡氏族谱》
为蓬莱镇岭东村蔡氏族谱。
始修不详,1993年续修。
昭穆:
字行:向志光景新,诗书礼乐陈,天赐康宁福,人亨富贵春。
8、湖头美溪下溪《翁氏族谱》
始修不详,1992年重修。
昭穆:
进法光明,文章华国,诗礼传家,克绍其祖。
9、《金谷河美蔡氏族谱》
金谷镇河美村黄柏洋蔡氏族谱,始修于明朝崇祯十一年(1638年),1993年最后一次续修。
昭穆名行同蓬莱岭东蔡氏。
第四节宗祠
一、宗祠
1鲁藤蔡氏宗祠
位于魁斗镇鲁藤村,明朝正德年间(1506~1521)由蔡应祖七世孙蔡惠、蔡圣居兄弟倡建,后有多次修缮。
1997年由旅居新加坡裔孙和鲁藤宗亲等捐资重修,建筑面积400多平方米。
宗祠楹联有:“圣恩天广大,文治目精华”,“骏奔承俎豆,瞻拜肃冠裳”,“青阳衍派源流远,岩浦分支德泽长”,“青阳衍派文章彪炳传后世,岩浦分支德泽孔长焕千秋”,“东土肇封惟忠惟孝,俊后赞绪惟俭惟勤”,“雁塔北崎英姿威镇魁斗,岱屏南环奇
伟辉煌鲁庭”。
2、岭东蔡氏宗祠
蓬莱镇岭东村蔡氏德重祖宇,建于明末,1988年重修,建筑面积300平方米。
蔡氏凤楼祖宇始建于清末,1936年重修,建筑面积800平方米。
3、金谷蔡氏宗祠
济阳金谷蔡氏宗祠始建于明朝,系始祖蔡毅轩启建。
宗室大宗丁山癸向兼未丑,历经多次兴修。
1993年按原坐向及原式样翻建,改土木结构为石木砖建筑,为汉式大厝,二进五开间,抬粱屋架,悬山式,1995年冬落成,古朴大方。
楹联:“济阳矣流芳四海,深沪哉传法千秋”,“济绵世泽因涧水溪流远,阳耀宗祠以沪峰笔架高”。
4、仙景蔡氏宗祠
虎邱镇仙景村孔林蔡氏祖祠名“三门楼”,由本姓始祖兴建,“十年动乱”期间被毁,后只简单建一个厅堂供祭祀用。
楹联:“三阳照出平安宅,门福来临积善家”。
二、墓葬
1、蔡学简墓
位于魁斗镇鲁藤村祖厝门口土地宫边。
蔡学简(1711~1786年),字敬侯,号罗圃。
安溪县崇善里荖藤(魁斗镇鲁藤村)人,清乾隆二十一年考中(1756)举人,鲁藤村蔡氏十世祖,后任福州侯官县教谕,卒于官署,今祖厝门口尚存石质旗杆夹。
2、蔡进养墓
位于来里苏佛子格(今白濑乡上格村佛子格自然村)大坋隔坵圳上,葬于清康熙十四年(1662)。
蔡进养,字子增,号维体,白濑乡上格村佛子格蔡氏始祖。
3、蔡光业墓
位于苏佛子格(今白濑乡上格村佛子格自然村)陷洲空,葬于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
蔡光业,字德统,号垂振,白濑乡上格村佛子格蔡氏三世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