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消息二则》阅读训练与答案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一课一练 1.消息二则(含解析)

1消息二则基础闯关全练1.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4)题。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玩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 jiān)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给语段中加粗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击溃( ) 要塞( ) jiān( )灭(2)语段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_____”,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______”.(3)文中“封锁”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要塞”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4)画线句子运用的表达方式是____。
2.新闻包括五个部分:____、____、____、____和____。
______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____ ,它扼要地揭示____;_______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______,是对______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______和______有时可以暗含在____中。
3.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国民党的____(A.广大B.大量C.多数D.部分)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____(A.反对B.抗拒C.拒绝D.抵触)和平,都很泄气。
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____(A.作战B.指挥C.鼓动D.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____(A.牢靠B.坚固C.巩固D.顽固)的,____(A.弱点B.松懈C.劣势D.困难)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4.下列对文中词语或语句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中的“不到”“即已”突出时间短,充分说明了人民解放军的锐不可当。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分层作业解析版)

第1课《消息二则》分层作业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溃.退(kuì)荻.港(dí)横.渡(hèng)摧.枯拉朽(cuī)B.泄.气(xiè)督.战(dū)前锋.(fēng)风平浪静.(jìng)C.芜.湖(wú)签.订(qiān)协.定(xié)锐不可当.(dǎng)D.业.已(yè)要塞.(sài)歼.灭(qiān)英勇善.战(shàn)【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字音。
A.横渡(héng);C.锐不可当(dāng);D.歼灭(jiān)。
故选C。
2.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下列各题。
苏州地处江苏南部,东(lián)上海,南(jiē)浙江,西(bāo)太湖,北(yī)长江。
大革命时期。
我党革命活动家萧楚女等就在苏州留下了足迹。
抗战时期,新四军、“江抗”部队和阳澄湖、太湖地区的游击队同敌伪展开了【甲】的斗争。
抗战胜利后,苏州地区的党组织,团结群众及其他各界力量,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
1949年初,国民党政权在长江以北的力量全线崩溃,江南解放指日可待。
这年春天,人民解放军陈兵江北、饮马长江,渡江战役【乙】。
1949年4月20日,国共和谈破裂。
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百万雄师强渡长江。
4月22日,沙洲解放。
此后,解放军以【丙】之势迅速推进,27日下午,常熟解放。
就在27日拂晓,主攻苏州的部队发起总攻,并于当日早晨6时40分,宣告苏州解放。
29日上午,解放军挺进吴江,由北门进入县城松陵,吴江解放。
5月12日晚,解放军向上海外围的昆山、太仓等3座县城发起进攻。
深夜11时,太仓解放。
13日拂晓,解放昆山的战斗胜利结束。
至此,苏州全境解放,这座千年古城开始了新的生命历程!(1)根据汉语拼音,给第一段画横线的四处填入恰当的动词。
①(lián)②(jiē)③(bāo)④(yī)(2)文中【甲】【乙【丙】三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艰苦卓绝一触即发摧枯拉朽 B.含辛茹苦千钧一发摧枯拉朽C.含辛茹苦一触即发排山倒海 D.艰苦卓绝千钧一发排山倒海3.这篇短文的题目由正、副标题组成,请根据要求,把正标题补写完整。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1《消息二则》测试题-部编版(含答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1《消息二则》测试题-部编版(含答案)巧用反衬态度鲜明——《消息二则》中作者观点的表达技巧一般来说,报道新闻要客观,但这并不等于作者就没有自己的观点和态度,而是要把观点态度用比较含蓄的方法间接地表达出来。
《消息二则》就运用了反衬的方法,色彩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
例1: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例2: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上述两例,表面上是写国民党反动派的不堪一击,实际上是用国民党反动派的仓皇溃败,反衬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饱含着作者对我人民解放军的肯定和称赞。
例3: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这段话从战犯汤恩伯到芜湖督战的行动,及其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的判断失算,反衬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同时也把作者对敌人无能和愚蠢的讽刺表达得淋漓尽致。
例4: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这段话阐述了国民党军队溃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实际也是用国民党广大官兵对反动政权的失望和泄气,反衬人民解放战争的正义性和国民党发动内战的不得人心。
《消息二则》正是通过反衬的手法,把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色彩鲜明地表达出来了,同时也体现了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写作风格。
因此,这二则消息能够成为消息作品中的瑰宝,也就不足为奇了。
同步训练基础锤炼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溃.退()荻.港()芜.湖()歼.灭()阻遏.()锐不可当.()泄.气()督.战()要塞.()殷.切()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缠斗至中午,汉军固然是刀折矢尽,羌军更是吃不住劲,全线溃退..。
B.女足业已..晋级奥运会,苏州奥体中心内,上万球迷激动并幸福着。
部编语文八(上)第1课《消息二则》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部编语文八(上)第1课《消息二则》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度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kuì退。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芜.湖( ) kuì( )退荻.港( )(2)选段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
(3)“摧枯拉朽”在文中的意思是:。
(4)文中画线句主要运用了的修辞手法。
2.文学常识填空。
(1)新闻这一文体从狭义来讲又称,它最基本的特征是。
结构上一般包括、、、、结语五部分。
其中,前三部分是主要部分。
(2)阅读新闻,要注意它的六要素,即“”“”“”“”“”“”。
(3)第一则新闻的导语是从、、三个方面来概括全文的。
3.2018年是渡江战役胜利69周年,八年级(1)班开展了“纪念渡江战役,向老英雄致敬”的主题班会活动。
请根据下面的活动场景,完成相应的练习。
(1)下面是一位学生对战斗英雄的采访,请你根据所学知识补全相应内容。
学生:请问东路军当时渡江的过程是否十分顺利?战斗英雄:学生:您能描述一下当时渡江的情景吗?战斗英雄:学生:作为一名战斗英雄,每当回想起渡江的情况,您一定有许许多多的话要说。
现在,您心里最想说的话是什么呢?战斗英雄:(2)班委会拟组织全班同学到安徽名人馆参观学习。
请你根据下面地图中加粗的路线图(起点—终点)写一段话,告诉同学们怎样从学校前往目的地。
答:(3)战斗英雄的叙述,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答:(4)活动中,小明同学为班级黑板报写了一段文字,请你帮他修改。
消息二则练习题及答案

消息二则练习题及答案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芜湖( )jiān( )灭溃退( )要塞( )管xiá( )阻è( )督战( )荻港( )锐不可当( )摧枯拉朽( )2.填空。
(1)新闻包括五个部分,即( ) ( ) ( ) ( ) ( )。
其中( )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 )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2)新闻具有( )性、( )性、( )性等特点。
3.名著阅读。
(1)《红星照耀中国》又名《》。
书名中“红星”象征着(2)《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是( )(国别)著名记者( )(人名),他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
课内阅读4.阅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联系上下文,品味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5.伟大领袖毛泽东,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而且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他的诗歌笔力雄健,风格豪放,颇受人们的喜爱。
2019年是毛泽东126周年诞辰,班上准备举办一次纪念活动,请你积极参与。
(1)假如你是这次活动的策划者之一,请你简要设计一份活动计划。
活动主题:活动项目: ①②(2)下面是某同学搜集到的毛泽东的一首诗,请你为其写两句推荐语,把它推荐给你的同学。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参考答案消息二则1.wú歼 kuì sài辖遏 dū dí dāng xiù2.(1)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导语主体导语(2)真实时效简明3.(1)西行漫记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2)美国埃德加·斯诺4.“至发电时止”强调时间仅限制在发电文的时间之前,体现了新闻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1 消息二则 同步练习(含解析)

第一单元1 消息二则基础过关全练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准确无误的一项是()A.繁.昌(fán)荻.港(dí)芜.湖(wú)锐不可当.(dàng)B.溃.退(kuì)殷.红(yīn)歼.灭(jiān)摧.枯拉朽(cuī)C.泄.气(xiè)要塞.(sè)业.已(yè)和平协.定(xié)D.督.战(dū)激.战(jī)逃窜.(cuàn)横渡.长江(dù)2.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那一把曾刺破“三八线”的“尖刀”,今时今日,仍然锐不可当....。
B.听说慰问团要来,灾区人民日夜翘首以待....。
C.面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形势,国民党反动派从容不迫....,纷纷溃退。
D.解放军战士以摧枯拉朽....之势,迅速攻占多地,解救了无数穷苦人民。
3.下列对《消息二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文的标题都简明、醒目,是消息内容的高度概括,给读者留下了第一印象。
B.两文都有电头,是消息的外在标志,其主要作用是表明新闻来源,以利于读者判断。
C.两文的导语均点明了时间,交代了背景,渲染了渡江作战的壮烈气氛。
D.消息报道,要求的是客观、冷静的报道,用事实说话。
两文都注重对事实客观的报道。
4.从下列句中任选一句,品味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1)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2)我已歼灭..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及击溃大地区。
答:能力提升全练5.【学科素养·语言运用】(2023山东文登期中联考,6,★★☆)请为下面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
(不超过20字)(2分)“洪湖水呀浪呀嘛浪打浪啊,洪湖岸边是呀嘛是家乡啊……”5月18日晚,伴随着悠扬而熟悉的旋律,省委党校党史学习教育特色党课——经典红色歌剧《洪湖赤卫队》专场在该校1号报告厅上演,近千名师生现场观看。
《消息二则》(解析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

第1课《消息二则》一、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书香过大年,____________徐忠彪①大众网日照2月8日讯(记者张丽)鸡年春节不少日照市民选择了到图书馆读书作为度过春节的新方式。
据统计,8日当天,日照图书馆累计入馆人次千余人。
②春节假期,除了购物与旅游外,静下心来阅读书籍正成为不少人的休闲选择,而日照图书馆随着开馆后迎来的首个春节假期,更是点燃了日照市民们的阅读热情。
8日下午,记者在市图书馆看到,一楼大厅悬挂着一串串红红的灯笼为图书馆增添了浓浓的节日气氛。
无论是在图书馆一楼还是三楼,各个阅读区的读者都不少。
尤其是在三楼的成人阅读区,大片的阅读休息区域被市民“占领”。
③“孙女的爸妈上班,我带着孙女来看书。
”在儿童阅读区,65岁的宋进尚正在陪着4岁的小孙女读书。
宋进尚告诉记者,假期还是要把时间充分利用起来,他希望带着孙女从小多培养爱阅读的好习惯,来图书馆看看书多学知识。
④“今年老师给我们布置了读书任务,列下很多名单,正好可以来图书馆借书了。
”今年正在日照开发区兰州路小学读三年级的陈祥鹏还是第一次到图书馆,找到要借的图书,陈祥鹏迫不及待地在少年阅读区外的休息椅上津津有味地读起来:《神秘岛》《吹牛大王历险记》《永远讲不完的故事》……陈祥鹏的父亲告诉记者,从明天开始就要带儿子四处走亲戚串门,这样儿子就可以在走亲戚之余,灵活利用时间多读课外书。
⑤春节假期,市民的读书热情高涨。
据了解,为了满足市民阅读需求,鸡年春节日照图书馆春节假期持续开馆,同时还特意新上架了金庸、古龙等武侠全套图书。
在图书馆三楼阅读区工作的人员张金花,一边整理着新上架的图书,一边忙着在入口处随时做引导。
张金花告诉记者,因为春节从腊月二十九到正月初二,连续三天加班,这也是她第一次大年初一没有给亲戚朋友拜年。
得知是记者正在采访,张金花特意跟记者嘱咐道,“很多人会在书上乱写乱画”,她希望能够有更多的市民文明读书、文明借书,尤其是一些图书馆的条例规定,建议市民在借阅之前仔细了解。
初中语文上册八年级《消息二则》课时练习题 附加答案

消息二则课时训练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豪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泻气。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溃()退签()定(2)上面文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改为改为2.填空。
(1)新闻的结构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2)新闻的最主要特点是。
3.根据下面新闻内容,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不超过15个字)重庆商报讯在山水环抱的重庆,每个人都摆脱不了江河印记。
5月20日,“寻美重庆江河”摄影大赛在武隆正式启动。
作为来访首站的武隆迎来了国内近百名知名专家和摄影爱好者。
据悉,该系列活动还将走访重庆各个区县,用镜头寻美重庆江河。
只要是以重庆江河为拍摄对象,具备自然美,人文类的作品到组委会,评选结果将于今年9月15日在媒体上公布,主办方强调,这项活动能唤起人们对江河的记忆和感情,激发人们保护生态的热情。
4.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一则新闻的主要内容。
(不超过20字)本报综合消息,近期《汉字英雄》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这两档汉字听写节目火了,它们不仅将汉字“听写课”开到了电视上,还让告别校园多年的成年人也甘当“陪考”,老老实实地学起了写字。
有关数据显示,节目播出6小时内在微博话题电视节目中排名第一位,甚至超越了《中国好声音》等多档节目。
两档汉字听写类节目的走红,让不少国人惊呼自己已经“不会写字”,也再次引起人们对汉字文化传承的忧虑。
阅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完成5、6题。
5.下列各项对本文导语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导语和标题扣合得很紧密,是标题的扩展和具体化。
B.导语从兵力、战线和战绩等方面概述了渡江战役的情况。
C.导语点明了时间,交代了背景,渲染了渡江作战的热烈气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消息二则阅读训练
一、阅读下面消息,按要求回答问题。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①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②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
③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毫无斗志,纷纷溃退。
④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在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⑤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1.这则消息是毛泽东同志写的,比《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早播发20个小时。
这则消息的导语是____ ____。
这则消息的导语包括了四个要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定国内和平协定。
本消息点明渡江战斗在“二十日午夜”开始,其意义在于___ _____。
3.文中哪些词语描述国民党反动派防线崩溃?哪些词语描述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
____ ____
_______ _
4.给选文划分段落层次并概括大意。
____ ____
_____ ___ ____ ____ _______ 5.这则消息中,作者对我人民解放军的看法是什么?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 ____
二、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②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③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飞渡过30万人。
④21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⑤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
⑥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
⑦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⑧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⑨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⑩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11)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1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13)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14)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15)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
(16)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
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17)我军前锋,业已②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这则消息的“电头”是________,“导语”部分是第________句(只填序号)。
主体部分是第________句。
导语中揭示我军所向披靡、战绩辉煌的词语是________。
主体部分中记录我军节节胜利的史实的一个四字成语是:________。
2.第⑤句能否改为:“现在,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多一半,剩下的23日可渡完。
”为什么?第(16)句中“歼灭”与“击溃”,“占领”与“控制”这两组词在句中能换吗?为什么?
__ 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 __ 3.第(11)句中,战犯汤恩伯对长江防线作了两点判断,实际情况又如何呢?请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加以剖析。
4.“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其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语言概述。
(30字以内)
__ ______
5.这篇消息中属于议论的句子是哪几句?这些议论的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1.第①句。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人:人民解放军;时间:21日;人数:大约二十万人;事件:渡过长江。
2.(有道理即可)。
3.摧枯拉朽、毫无斗志、纷纷溃退万船齐发、直取(对岸)、突破(敌阵)、占领、进击、英雄式的战斗。
4.导语:第①句话。
概述我中路军“胜利南渡长江”这一主题。
主体部分为②③④⑤句。
每句为一层。
第②句:概述我军对敌发动进攻的时间,突破敌人防线的地点。
第③句:概述敌军防线不堪一击,士气低沉以及败逃情况。
第④句:正面描写我中路军渡江作战的情况,概述战斗所花的全部时间,战斗的结果以及发展趋势。
第⑤句:综述人民解放军坚决执行命令,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强意志和英雄气概。
5.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高度赞扬人民解放军“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二、1.(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①②、③—(17)冲破敌阵、横渡长江锐不可当2.⑤句不能这样更改。
“现在”与“至发电时止”比,不如后者概念确切;“多一半”与“2/3”比,表达含混,模糊不清;“剩下的”所指不明(是人?是物?),“余部”是军事术语,贴切,得体。
(16)句中的词语都不能互换。
“歼灭”指“全部消灭”,“击溃”指“被打击而逃散”,“占领”指“彻底得到”,“控制”指“拥有主动权。
”这两组词的后一个在程度上都不如前者深,当然不能互换。
3.“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课文中相应的句子是“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但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说明敌军外强中干,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汤恩伯认为“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课文中相应的句子是“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便说明敌军不堪一击,反衬我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决
胜千里。
用事实说明我军的胜利已成定局。
国民党大势已去,即使是非常坚固的防线也无济于事,任何人也无法改变当时的局势。
4.我军锐不可当(或英勇善战)国民党拒签和平协定,敌军厌战。
(此题意思对即可。
)5.⑧⑨句揭示事物本质,长我军士气,灭敌人威风,增强文章的思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