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训练1答案

合集下载

(完整版)简单文言文阅读习题18篇(附答案与译文)

(完整版)简单文言文阅读习题18篇(附答案与译文)

简单文言文阅读1习题8篇(附答案与译文)烛邹亡鸟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

公怒,召吏欲杀之,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

'公曰:'可。

'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

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

'王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晏子春秋》)1.解释下面加点词:①使烛邹主鸟而亡之()②召吏欲杀之()③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2.翻译下面句子。

①使烛邹主鸟而亡之②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3.从某一角度,概括这一篇寓言的寓意。

答案1.①它,代鸟。

②他,代烛邹。

③的,助词。

2.①委派烛邹掌管鸟却把鸟弄丢了。

②从而认为我们的君主是看重鸟却轻视人士的君主,这是第三条罪。

3.①要仁政,不要暴政。

②理,要讲到点子上。

③以退为进也是一种很好的策略。

翻译:景公喜好射鸟,委派烛邹掌管鸟却把鸟弄丢了。

景公老火,叫来手下准备杀烛邹,晏子说:'烛邹有三条罪,请让我对他数说了他的罪以后再杀他。

'景公说:'可以。

'于是把烛邹叫来在景公面前列数他的罪行,说道:'烛邹,你给我们的君主掌管鸟却把鸟弄丢了,这是第一条罪;使我们的君主因为鸟而杀人,这是第二条罪;使别的国的诸候听说了这件事后,从而认为我们的君主看重鸟却轻视人士,这是第三条罪。

烛邹的罪已数说完了,请杀了他吧。

'景公说:'别杀了,寡人听你的就是了。

'东野稷败马东野稷以御见庄公,进退中绳,左右旋中规。

庄公以为文弗过也,使之钩百而反。

颜阖遇之,入见曰:'稷之马将败。

'公密而不应。

少焉,果败而反。

公曰:'子何以知之?'曰:'其马力竭矣,而犹求焉,故曰败。

'(《庄子·外篇·达生》)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含答案

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含答案

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含答案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含答案1黔之驴柳宗元黔①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所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②,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③,以为且噬④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⑤,荡倚冲冒⑥,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⑦大?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①黔(qián):地名。

②慭慭(yìnyìn)然:小心谨慎的样子。

③遁(dùn):逃走。

④噬(shì):咬。

⑤狎(xiá):亲近而不庄重。

⑥荡倚冲冒:形容虎对驴轻侮戏弄的样子。

⑦跳踉(liàng):跳跃。

⑧?(hǎn):虎怒吼。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1)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异:__________________(2)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去:__________________2.下列句子中加粗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虎见之,庞然大物也B.驴不胜怒,蹄之C.览物之情,得无异乎D.蔽林间窥之3.翻译下列句子。

技止此耳!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请用一个成语概括这篇寓言的内容,并谈谈你从这篇寓言中得到的启示。

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1)异,特殊、特别。

只要是特殊的近义词即可。

(2)去,离开。

2.C3.本领不过这样罢了。

意思接近即可。

4.成语:黔驴技穷或黔驴之技。

启示:示例①: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

示例②:没有真才实学,就难以在社会上立足。

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含答案2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

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

八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一、阅读《与顾章书》,回答下列问题。

与顾章书吴均仆①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②。

梅溪③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④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⑤相杂绵绵⑥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⑦宇其上。

幸富菊花,偏饶竹实⑧。

山谷所资,于斯已办⑨。

仁智之乐,岂徒语哉!【注释】①仆:自己的简称。

②薜萝:即薜荔和女萝,植物名。

屈原《楚辞·九歌·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披薜荔兮带女萝。

”后以此代指隐士的服饰。

还觅薜萝,意思是正准备隐居。

③梅溪:山名,在今浙江安吉境内。

④幽岫:幽深的山穴。

⑤英英:同“嘤嘤”,象声词,形容虫鸟动物的鸣叫,也形容声音和谐动听。

⑥绵绵:连绵不绝的样子,形容声调悠长。

韵:和声。

⑦葺,修建。

⑧偏:特别。

饶:丰富。

竹实:又名竹米,状如小麦。

这里指山中的物产。

⑨办,具备。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仆去月谢.病谢________②仁智之乐,岂徒.语哉徒________2.请用标点符号给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断句。

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

3.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书信从表达方式上看,先______,再写景,在写景中又穿插________,最后________ ,表达了作者_________的思想情感。

5.请从遣词造句或者修辞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

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①告②仅仅,只。

2.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

3.蝉鸣鹤叫,水声清越,猿猴啼叫,和谐动听的声音相互混杂,声调悠长有音韵之美。

4.叙述叙述抒情不慕荣利、热爱山水、归隐自然、崇尚淡泊宁静生活5.“争”“限”“含”“蓄”字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峭壁努力向上、孤峰阻挡的威力、幽深山谷掩藏白云、深谷小溪集聚翠绿的秀美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热爱和归隐山水之后的惬意自得之情。

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一、农夫殴宦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太监)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指“门户”税),仍邀(强要)以驴送至内。

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之;不肯受,曰:“须汝驴送柴至内。

”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

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

(选自韩愈《顺宗实录·宫市》)【阅读训练】1.解释文中加点词:(1)才与绢数尺(2)农夫涕泣(3)不取直而归(4)遂殴宦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仍邀以驴送至内”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以刀劈狼首B.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D.有好事者船载以入3.把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

4. 文中卖柴农夫与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的遭遇,揭露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卖柴农夫与卖炭翁这两个人物形象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二、教学相长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选自《礼记·学记》)【阅读训练】1.解释句中加点词语(1)不知其旨也(2)虽有至道(3)知困(4)教学相长也2.翻译(1)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故曰:教学相长也。

3.《教学相长》集中论证了____和___的关系,说明了___ 的道理。

三、樊重树木樊重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

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

向之笑者,咸来求假焉。

此种植之不可已也。

谚曰:“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

”此之谓也。

(《齐民要术》序)【注释】樊重:人名。

梓漆:梓树和漆树。

【阅读训练】1. 解释句中加点词语(1)然积以岁月(2)向之笑者(3)咸来求假焉2.翻译(1) 时人嗤之。

(2)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

3.“此之谓也”说的是什么道理?对你有何启示?四、王充博览王充少孤,乡里称孝。

部编人教版中考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含解析(1)

部编人教版中考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含解析(1)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含解析(1)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按要求答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答(与)谢中书书》)【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节选自《小石潭记》)(1)下列划线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 晓雾将歇(hé)B. 沉鳞竞跃(yào)C. 参差(cī)披拂D. 佁(tái)然不动(2)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五色交辉________②四时俱备________③青树翠蔓________④俶尔远逝________(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实是欲界之仙都。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

(4)【甲】【乙】两文都描写了水,请说说作者笔下的水有何共同特点。

【答案】(1)C(2)交相辉映;四季;翠绿的藤蔓(翠绿的茎蔓);忽然(3)①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

(这里确实是人间的仙境)②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

(石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4)清澈、透明、纯净。

【解析】【分析】⑴C项正确,错误改正为:A 晓雾将歇xiē ;B沉鳞竞跃 yuè ;D 佁yǐ 然不动。

⑵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① 交辉:动词,交相辉映;② 四时:名词,四季;③ 翠蔓:翠绿的藤蔓(翠绿的茎蔓);④ 俶尔:忽然。

⑶① 实:确实,的确。

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

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

文言文阅读训练(一)(附答案)

文言文阅读训练(一)(附答案)

文言文阅读训练(一)(一)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映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日:‚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日:‚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日:‚吾孰与徐公美?‛妾日:‚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日:‚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日:‚臣诚知不如徐公关。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渐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1)形貌昳.丽()(2)窥.镜而自视()(3)王之蔽.甚矣()(4)期.年之后()2.词语解释。

(1)邹忌修.八尺有余()(2)形貌..昳丽()(3)朝服.衣冠()(4)吾孰与..徐公美()(5)徐公不若.君之美也()(6)忌不自信..()(7)复.问其妾()(8)孰.视之()(9)吾妻之美.我者()(10)皆以美.于徐公()(11)臣之妻私.臣( ) (12)今齐地方.千里( )(13)王之敝.甚矣()(14)能面刺.寡人之过者()(15)能谤.讥于市朝()(16)时时而间.进()(17)虽.欲言,无可进者()3.朗读下面的文言句子,语气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B.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C.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D.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4.与“齐国之美丽者也”中的“之”用法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完整)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一)

(完整)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一)

1.赵襄主学御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

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

”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

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⑥后也。

”导读:王子期教赵襄主学御,特别指出:“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皆如此,要全神贯注,目标明确.注释:①赵襄主:赵襄子。

御:驾车。

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

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

③易:更换。

后:方位名词做动词,落后。

④调:谐调.⑤诱:引导。

⑥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

精练一。

解释加点的词1.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 2。

术未尽也()3.先则恐逮于臣() 4.夫诱道争远( )二.翻译1。

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2。

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__________________3.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__________________三。

你认为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你赞成王子期的看法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老马识途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①,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②.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

"乃掘③地,遂得水。

导读:自然万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人能善于向大自然学习,则万物可为我所用,为人类造福。

注释:①管仲、隰(x )朋:皆齐桓公时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

孤竹:古国名.②迷惑失道:迷路而找不到归途。

③掘:挖。

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

春往而冬反( )2。

迷惑失道() 3.遂得水()二、翻译1.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___________________2.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

人教部编版小升初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小升初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小升初专题训练:文言文阅读(一)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

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

匡说《诗》,解人颐。

”鼎,衡小名也。

邑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

(1)文中一个家喻户晓的典故是: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邻舍有烛而不逮:不给他B.衡乃与其佣作:雇佣劳作C.而不求偿:报偿D.邑人畏服之如是:同乡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①契②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③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④?【注】①遽(jù):急忙、立刻。

②契(qì):用刀子雕刻。

③契者:雕刻的地方,④惑:迷惑、糊涂。

④“不……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方式。

(1)试将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写出来。

(2)这是我们熟悉的一个寓言故事,可概括成一个成语:________。

(3)你还积累过许多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请写出两个: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①难之②。

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

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③。

既已纳其自托④,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注】①辄:就。

②难之:对这件事感到为难。

③耳:罢了。

④既已纳其自托:既然已经接纳了他来船上托身。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

①俱乘船避难________③后贼追至________④携拯如初________(2)用现代汉语写出“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一句的意思。

(3)从文段内容看,你认为华歆和王朗谁优谁劣?写写你的理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阅读1答案
一、10.(3分)B(原文为:元徽中,为太中大夫。

颇解星文,好
术数。

太祖辅政,沈攸之起兵,灵产密白太祖曰:“攸之兵众虽强,以天时冥数而观,无能为也。

”)
11.(3分)B(江左,古指江东。

古人习惯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12.(3分)C(“这些建议都得以施行”错误。

原文为“诏报从纳,事竟不施行”。


13.(10分)
(1)孔稚硅因为外族(北魏)连年来不断向南入侵,征战不止,百姓死伤很多,于是上表。

(译出大意给2分;“以、息、乃”三处,译对一处给1分。

)(2)他不喜欢世间俗务,在宅院里建造了很多假山池塘,常常独自一人倚靠在小桌旁饮酒,而不管身边的杂事。

(译出大意给2分;“乐、盛、傍”三处,译对一处给1分。


参考译文:
孔稚珪,字德璋,是会稽山阴人。

祖父名叫道隆,位居侍中。

父亲名叫灵产,泰始年间被罢去晋安太守一职。

(灵产)有隐逸遁世
的情怀,在禹井山设立了馆舍,精心诚笃地信奉道教。

元徽年间,
担任太中大夫。

比较能知晓星象,喜好阴阳方术。

太祖辅佐朝政,
沈攸之起兵,灵产秘密地禀告太祖说:“沈攸之的军队虽然强大,
但按照天道气数来看,不能有什么作为。

”太祖最终验证了他的话,提拔他为光禄大夫。

孔稚珪年少时就广学博览,有美好的名声。


守王僧虔见过他后十分器重,招揽他担任主簿。

州里察举他为秀才。

初任安成王车骑法曹行参军,转任尚书殿中郎。

齐太祖萧道成任骠
骑将军时,认为孔稚珪有文采,让他担任记室参军,与江淹共同掌
管各种公文的草拟。

升任正员郎,中书郎,尚书左丞。

因为要为去
世的父亲守丧而辞去官职,与兄长仲智返回居住在其父的山居中。

仲智的小妾李氏性格骄横嫉妒,不讲礼节,孔稚珪禀告太守王敬则
杀了她。

守丧期满,担任司徒从事中郎,州治中,别驾,从事史,
本郡中正。

永明七年,改任骁骑将军,又兼任左丞。

后升任黄门郎,仍旧
兼任左丞。

不久改任太子中庶子,廷尉。

江南一带一直承用晋朝张
1
斐、杜预所注的律法二十卷,齐世祖很留心于律法条令,好几次亲
自审讯囚犯,诏命狱官对旧注详加考订,于是让八座公卿共同评议,考证旧注。

对于同一罪名处罚有轻重不同的地方,竞陵王萧子良主张,大多数取用从轻发落的条款。

其中如果有朝议不能决断的地方,则请皇上下旨决定。

到永明九年,孔稚珪上表说,大学要依照《五经》博士的惯例,设置教授律学的助教,太学生想要就读者,策试
达到最高等第,立即提拔任用,使他们身居执法者的职位,以此来
鼓励读书人攻读律学。

诏书答复说听从孔稚珪的建议,但最终却没
有施行。

转任为御史中丞,迁骠骑长史,辅国将军。

建武初年,又调任冠军将军、平西长史、南郡太守。

孔稚珪因
为外族(北魏)连年来不断向南入侵,征战不止,百姓死伤很多,
于是上表。

但是齐明帝没有采纳孔稚珪的意见。

征聘他为侍中,不
去就职,仍留任原职。

孔稚珪风度气韵清静疏阔,爱好文学歌咏,
能饮七八斗酒。

与表兄张融情趣相投,又与琅邪人王思远、庐江人
何点、何点弟何胤都交情深厚。

他不喜欢世间俗务,在宅院里建造
了很多假山池塘,常常独自一人倚靠在小桌旁饮酒,而不管身边的
杂事。

庭院中野草丛生也不修剪,经常有青蛙的叫声,有人问他说:“你想做陈蕃吗?”孔稚珪笑着说:“我把这些青蛙的鸣叫当作是
两部鼓吹乐,何必期望去仿效陈仲攀。

”(东昏侯)永元元年,为
都官尚书,转迁为太子詹事,加散骑常侍。

永元三年,孔稚珪得了
重病,东昏侯要斥退他,于是便用卧车载着让他走,因此加剧了病情,于是去世。

享年五十五岁。

追赠为金紫光禄大夫。

二、10.C【解析】原文标点为:契丹兵围敬达者,自晋安寨南,长百余里,阔五十里,敬达军中望之,但见穹庐连属如冈阜,四面亘以
毛索,挂铃为警,纵犬往来。

11.B【解析】多指兼任相对低的官职,“领钦州刺史”和“顷之,
又领益州牧”两个例子都可推测出是兼任低一点的官职。

12.A【解析】“被提拔担任刺史、节度使等职务”并不是“庄宗”时,原文是在“明宗”时,与原文不一致。

2
13.(1)张敬达在西山摆开战阵,契丹凭着羸弱的骑兵三千人,皮革
做的马鞭,木头做的脚蹬子,人马都不披上铠甲,来向唐军进攻。

(“阵于西山”句式、“羸”“甲胄”“趋”各1分,句意1分)(2)张敬达军中有晚上出去的人,就被契丹军抓获,因此封闭军营不敢再出来。

(“辄”“得”“由是”“壁”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张敬达,字志通,是代州人,小字生铁。

年轻时因擅长骑射效
力于唐庄宗,任厅直军使。

明宗时,担任河东马步军都指挥使,兼
任钦州刺史,连续升任彰国、大同军节度使,调任武信、晋昌节度使。

清泰二年,契丹多次侵犯边境,唐废帝让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兼
任大同、彰国、振武、威塞等军蕃汉马步军都总管,屯驻在忻州,
屯驻的士兵聚众鼓噪围住敬瑭高呼“万岁”,敬瑭斩杀三十多人才
制止他们。

唐废帝怀疑敬瑭有二心,就派敬达担任北面副总管,用
这种办法分散石敬瑭的兵权。

第二年夏天,调石敬瑭为天平节度使,任用敬达为大同、彰国、振武、威塞等军蕃汉马步军都部署,敬瑭
因此造反。

废帝任命张敬达为太原四面招讨使。

六月,率军包围太原,张敬达修筑长城连栅,用云梯飞炮进攻,城栅将要造成,狂风
暴雨突然到来,毁坏了城栅。

石敬瑭向契丹求救。

九月,契丹耶律
德光率军从雁门入关,旌旗前后相连五十多里。

耶律德光先派人派
人告诉石敬瑭说:“我想在今天破敌行不行?”石敬瑭派人回报说:“大军远道而来,而贼军气势正盛,关键是要成功,不必速战。


使者还没有回报,两军已经交战。

张敬达在西山摆开战阵,契丹凭
着羸弱的骑兵三千人,皮革做的马鞭,木头做的脚蹬子,人马都不
披上铠甲,来向唐军进攻。

唐军争相追逐他们,契丹军队逃跑,追到汾曲,契丹伏兵出击,把唐军截成两部分,在北面的唐军都被杀死,死了一万多人。

张敬
达集合军队在晋安扎寨,契丹军队包围他们。

唐废帝派起延寿、范
延光等人救援。

起延寿屯驻在团柏谷,范延光屯驻辽州,距离张敬
达都有一百多里。

契丹兵包围张敬达的军队,从晋安寨往南,长一
百多里,宽五十里,张敬达从军中望去,只见帐篷相连,如同冈峦
起伏,四面用毛绳贯穿,挂上铃铛做警报,放出狗来回巡逻。

张敬
3
达军中有晚上出去的人,就被契丹军抓获,因此封闭军营不敢再出来。

赵延寿等人都有二心,没有援救张敬达的意思。

张敬达还有士兵五万人、战马一万匹,时间久了,粮食吃完,只能削树木筛粪来喂马,军士吃死马,不久马吃完了。

副招讨使杨光远劝张敬达向晋投降,张敬达自以为不忍心背叛唐,而且救兵快到了,杨光远不断催促他,张敬达说:“各位为什么逼我呢?为什么不杀了我然后向晋投降?”杨光远就杀死张敬达投降晋。

契丹主耶律德光听说张敬达死了,哀怜他的忠诚,派人收葬了他的尸体。

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