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记金华的双龙洞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教案(精选11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教案(精选11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教案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教案(精选11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教案篇1教材分析本文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

作者按游览的先后顺序,先写了去双龙洞途中的风光,接着写双龙洞洞口和来到外洞;再写怎样通过孔隙来到内洞;最后写出洞。

文章开门见山,直接点明游览的时间和地点。

又以简洁的语言写了途中所见的景物,用“眼前一片明艳”概括了山区生机盎然的春色。

再以具体、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双龙洞的特点。

在记叙中,作者的语言朴素,真实可感。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正确读写“浙江、油桐、拥挤、孔隙、仰卧、臀部、稍微、额角、擦伤、蜿蜒、依据、石钟乳、突兀森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过程与方法:通过感悟按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式;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和朴实。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学情分析:本课时一篇游记,学生对这样的文章比较熟悉,游览的顺序明线清楚,暗线溪水,需要指导学生慢慢体会。

指导学生学习作者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的方法很有必要。

教法与学法:读画结合,读思结合,读写结合的方法学习本文。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时间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中间有谁去过溶洞,那里的景象是怎样的?给同学们介绍一下……师总结: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不仅在地面上有高山,大海,平原等自然的风光,而且在地下也有着很多奇妙的景观。

其中溶洞就像童话世界中的迷宫……课件出示“溶洞、石钟乳、石笋”等词语及图片,学生认读理解词语。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知的事物入手,易于激发学习的兴趣。

及时认读词语欣赏画面,易于强化认知。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精选14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精选14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精选14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精选14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课文记叙的金华双龙洞的奇异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的山河的思想感情。

2、能给课文分段,写出课文的提纲,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了解过渡句在课文中的作用,了解课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1、认识过渡句在文中的作用,了解段之间的关系,知道课文是怎样连段的成篇的。

2、能给课文分段,写出课文的提纲,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1、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按照游览顺序生动具体地描述景物的写作方法。

2、结合课文特点,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教学过程:1、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教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解题:“记”是什么意思?较“记”的是什么?(记是“记载”的意思,本文记的浏览胜地,固而是一篇游记。

并告诉学生,这篇游记是顺圣陶先生1957年游览金华双龙后写的。

)教师:去双龙洞洞途和洞内的景致非常美的奇特,吸引中外游客,同学们也想双龙洞吗?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游览好吗?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胳。

读后提问:按游览顺序,全文可分几段?每段写了什么?讨论后确定:全文按游览的顺序可分为六段。

第一段(1)交代了游览的时间及地点。

第二段(2、3)介绍沿途所见景物。

第三段(4)介绍外洞洞口及外洞。

第四段(5)介绍孔隙。

第五段(6、7)介绍由洞。

第六段(8)游览完毕出洞。

3、结合分好的段落,要求学生按顺序说说作者浏览了几个景点。

学生边回答老师边板书。

4、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问:这段向我们交代了什么?(浏览时间人物、景点。

)(2)用编句法概括段意。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精选9篇)作为一名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精选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篇1教案示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19课《记金华的双龙洞》。

(板书课题)2.让学生解释“记”是什么意思。

(记载)3.本文是一篇游记。

这篇游记是叶圣陶先生于1957年游览金华双龙洞后写下的。

4.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金华的双龙洞景致美丽奇特,吸引了许多中外游客,同学们是不是也想去双龙洞看一看,那就让我们和文中的我一起去游览,好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教师出示电脑软件,点击课文朗读,学生边听课文朗读录音边看课文,进入情境,感知课文内容。

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的景点,想想是按什么顺序游览的。

3.检查自读情况。

(l)用生字词卡片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可采取指读、齐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

(2)抽生轮读课文,生生互相纠正,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评价,对于读得不好的同学要多鼓励。

(3)根据作者的游览路线,画一张游览示意图,说说课文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点。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4)教师:作者是按照“路上→外洞→孔隙→内洞→出洞”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三、细读课文,探究解疑1.齐读第1自然段,思考:这段交待了什么?(游览的时间和目的地。

)2.探究2、3自然段。

(l)教师:作者在从金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欣赏,去感受那里的美景。

(2)学生默读、思考、勾画。

(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

①交流第2自然段中沿途看到的美景。

a. 教师引导学生先找出沿途看到的景物,再说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最后说说作者看到这些景物后有什么感受。

学生边答教师边板书:理解“或浓或淡的新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颜色?“明艳”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感到眼前一片明艳?(“明艳”,指色彩明亮鲜艳。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案(通用5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案(通用5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案《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案篇1简析:本文是一篇游记,文章条理清晰,语言浅显易懂,描写的又是我国的名胜。

所以讲这一课时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为了让学生能深刻地领会双龙洞的特点,在学生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播放有关双龙洞画面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11个生字,学会其中9个。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写作方法。

4、阅读与想像相结合,了解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5、能根据自己所了解的双龙洞的特点,向别人介绍某一景点。

6、能概括地总结双龙洞的特色。

教学重点:1、了解外洞、空隙和内洞的特点。

2、分清文章的主次内容并领会作者这样写的原因,从而学习其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1、由进内洞时作者的感觉体会空隙的特点。

2、在领会作者写作目的的基础上,学习其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浙江金华双龙洞的资料,教师可准备有关双龙洞风景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气氛,导入新课谈话导入。

(教师可从衣着上影响学生的感觉)我今天特高兴,因为叶圣陶爷爷要带我去浙江金华的双龙洞游览去呢!(等孩子露出羡慕的神态时接着说)你们想去吗?那好,现在我们就跟着叶爷爷到那里去看看吧!(出示课题)二、自读课文,理清路线1、引导学生在读课文时找出作者所游览的景点,并排列顺序。

2、找出表示作者游览景点产生变换的语句,并体会其作用。

3、用做小导游的方法(准备好导游的工具)激励学生细读课文,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并请学生按顺序写出几个景点。

板书;(路上、洞口、外洞、空隙、内洞)三、探讨主次,学习写法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再读课文。

《记金华的双龙洞》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1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1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1篇)《记金华的双龙洞》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1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记金华的双龙洞》优秀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记金华的双龙洞》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要求:1、通过语言文字的感知了解孔隙、内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课前准备:收集材料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昨天我们跟随叶圣陶爷爷游览了浙江金华的双龙洞,从金华出发经过罗甸渐渐入山,一路上迷人的风景伴着我们。

不知不觉,我们来到双龙洞的外洞,外洞可真大啊!二、学习“孔隙”部分过渡:令人惊叹的是从外洞到内洞必须经过孔隙,这是一条约10米长的水道,相信水上之旅一定会为这次游览增添许多情趣。

让我们到孔隙去看看吧!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5小节,找出一个表示作者心情的词语。

(好奇)(1)作者因为什么好奇?(船小、船进出孔隙的方法与众不同)(2)出示文字,练习朗读。

请大家看这句话,练一练试着把好奇的语气读出来。

指名读,生齐读。

(3)船这样小,进出的方法又是这样特别,跟孔隙有关吗,说明什么?(生答师书:孔隙:窄小)2、过渡:穿过这样窄小的孔隙有怎样的感受呢?(1)出示文字,体会感受请同学们用心读这段文字,体会作者的心情是否发生了变化?(害怕、紧张、危险)(2)你能把这种紧张、危险的感受读出来吗?先自己练一练。

(3)出示画面、文字:同学们练的好认真,我也想读一读。

(4)谁也想读,指名读。

(5)出示画面、文字:我们一起读,老师也为大家配上画面、音乐。

3、小结:出示画面:这正是古诗所说“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正是一种奇妙的游览方式,有“水石奇观”之誉。

4、让我们再一次领略孔隙的奇妙。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10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10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10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篇1教学目的知:了解双龙洞的游览顺序,景象的奇异。

渗透游记类课文的学法。

能:思考、表达和搜集材料的能力。

运用有关课外材料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思:培养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搜集材料、丰富课外知识的习惯。

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对喀斯特地貌的兴趣。

板书设计23。

记金华的双龙洞景象奇异金华→罗甸→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宽高大窄小黑大重点体会金华洞景象的奇异。

难点“孔隙”的写法。

教具 CAI课件录像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3课《记金华的双龙洞》。

齐读课题。

过渡:我们一同随着叶圣陶老先生从金华出发,经过罗甸就渐渐入山。

一路上大家有说有笑,眼前一片明艳,耳边溪流潺潺,迎着溪水抬头望去,看!双龙洞到了!二、学习课文。

过渡:请大家打开书,朗读课文的三、四、五大段,看看我们都随叶老游览了哪些地方,你最喜欢哪个地方,为什么?(洞口、外洞、孔隙、内洞)过渡:这高大的溶洞,景象奇特,我们一起来到洞口,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请你用笔划下来,再读一读。

1.洞口宽像桥洞(1)指读,读出宽大的感受。

(2)明确学法:洞口这部分我们是先找出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再把体会读出来。

过渡: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继续学习。

经过宽大的洞口,就来到了外洞。

这里又是怎样的景观呢?2.自学外洞,把自己的收获汇报给大家。

高、大仿佛到了个大会堂聚集一千人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谁能把这种奇特的感受读出来?过渡:这又高又大的外洞已经让我们感到很奇特,更令人惊叹的是,那正流出溪水的孔隙。

快来看看吧!3.出示资料:内外洞有巨大的屏石相隔,仅通水道,长10 余米,宽3米多。

内外洞的相隔与相通,形成了双龙洞最鲜明的特色。

古诗云“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如欲观赏,唯有平卧小舟,仰面擦崖逆水而入,不得稍有抬头,有惊而无险,妙趣横生,堪称游览方式之一绝,有“水石奇观”之誉。

(1)看录像后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孔隙给你什么感受?(窄小、低矮)(2)自读第四大段,说说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通用5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通用5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通用5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通用5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通用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2、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双龙洞内孔隙的特点。

4、领悟移步换景的游记特点,体会并运用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达方式。

重点难点1、学习按游览顺序记叙的方式和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

2、指导学生运用常见的事物,结合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特点写具体,使人身临其境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教师搜集有关表现祖国大好山河的风景图、金华双龙洞的文字、图像等资料,做成ppt课件。

要求学生提前预习,读课文、认生字、标自然段,制作作者游览过程示意图,现场用展示台予以展示呈现。

一、导入新课1师:同学们,本学期我们要养成的第一个良好行为习惯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是呀,多出去走走,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见识,可以感受大自然的奇丽壮观。

今天,我们就跟随叶圣陶先生继续到浙江金华的双龙洞游玩,好不好?2、板书课题,齐读。

那我们这节课将带着怎样的问题去游玩呢?请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出示目标)二、复习旧知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弄清了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了作者所看到的路上的美丽景色。

那么谁来说说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路上的景色怎样?。

(生说,师板书)(一)扣词句,抓特点——学习“洞口、外洞”。

过渡:路上景色如画,但我们目的地不在这里,我们目的地在双龙洞。

1、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

(出示课件)说说洞口和外洞分别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画出相关的句子。

用一个词总结其特点、板书:(大)(二)入情境,悟特点——学习“孔隙”。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15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15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15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1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认识本课11个生字,学写其中的9个。

正确读写“浙江、森郁、聚集、合适、昏暗、稍微、额头”等词语;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游览顺序。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课文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前准备〗金华双龙洞的图片资料、及从空隙进入内洞的实景影片片断。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出示课题:导入二、检查预习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解字义⑴ 学生自己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⑵ 课堂反馈自学情况:2、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带着问题读课文:默读课文,标序号,再想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

)3、了解写作顺序:过渡:作者游览了双龙洞,他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向我们介绍了什么?自读思考,用笔画下来。

⑴ 自读思考。

⑵ 小组交流。

⑶ 班级交流。

全文是按游览顺序写的,依次写了游览金华双龙洞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内洞、游内洞、出洞。

板书: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三、总结四、布置作业1、抄写生字、新词。

2、画一张游览路线图,再说一说作者游览了哪些景点。

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2、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方法;3、阅读与想象相结合,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4、朗读课文,能按顺序运用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句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由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作者是怎样写清楚和具体的。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叶圣陶先生向我们清晰地讲述了他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使我们仿佛也置身于神奇秀丽的大自然中。

拿出你们自己绘制的游览路线图,让我们现在就启程吧!二、学习新知1、整体感知:⑴自学要求:默读全文,思考:根据示意图,说说你主要游览了哪些景点?⑵班级交流汇报(引导学生把握全文,理清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条理,分清文章的主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优秀教学设计内容: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二)能力训练点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2.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三)德育渗透点通过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难点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2.理清课文条理,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二)解决办法1.使学生通过理解语言文字,知道作者在外洞和内洞分别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细致观察,写出景物的特点和自己的真实感受的。

2.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游览顺序的基础上,根据游览的先后顺序,练习给课文列提纲,把理解课文和领会训练项目结合起来,把指导阅读和指导作文联系起来。

三、课时安排三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一)自学课文,扫清理解课文的障碍,理清课文的条理。

(二)自读课文,找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并讨论、交流。

(三)具体地学习、讨论课文内容,看看学懂了什么?(四)试给课文列提纲。

五、教具准备录像机、录像带、电视机、投影仪。

六、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引入新课1.置身于大自然,一定会对大自然的神奇秀丽发出赞叹,一定想把你的见闻和感受告诉给别人。

《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是著名作家叶圣陶游览了金华的双龙洞后写下的文章,我们可以沿着他的足迹观赏这一神奇的溶洞。

板书课题:8记金华的双龙洞2.放录像,把学生带入情境。

(二)自学课文(目的是扫清理解课文的障碍,理清课文的条理)1.通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找出生字,把句子读通顺,不明白的词语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2.指几名学生连读课文(教师随时纠正错音,帮助理解“石钟乳”、“石笋”、“十来进房子”)。

3.自读课文(目的是理清课文条理)。

(1)想想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2)按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主要内容。

(3)师生共同讨论。

在讨论的基础上板书:路上→外洞→孔隙→内洞→出洞(三)再读课文(目的是初步理解课文,为第二课时打基础)1.自读,看看你读懂了什么?什么地方不懂用“——”划出来。

2.小组讨论、交流,试把不懂的问题弄懂。

(教师巡回参与讨论,了解学生的读、思、议过程,并及时给予点拨、诱导。

)3.全班交流、讨论。

你读懂了什么?提出小组讨论后仍未解决的问题。

(有些对理解课文内容不太重要的问题可随时解决;一些需在深入理解课文后才能理解的问题留待下节课解决。

)(四)布置作业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学生回答后板书:路上→外洞→孔隙→内洞→出洞(二)学习课文第一、二段1.指读第一段,思考:本段交待了什么?(时间、地点)2.自学第二段,思考:作者在从金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1)自学、小组讨论。

(教师参与讨论)(2)师生交流、讨论。

重点提示:①看到了花(映山红),映山红很多,到处都是,而且长得壮、长得旺,显得有精神。

从“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显得有精神。

”看出来。

②看到了树,“洞桐也正开花……很不少。

”③看到了山,“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

”④山、花、树给作者一个怎样的感受?理解“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这句话。

(提示:引导学生着重理解“或浓或淡的新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颜色,“明艳”是什么意思?想象那美丽的景色。

)⑤看到了溪流,听到了溪声。

板书:溪流投影句子:“一路上迎着溪流。

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讨论:溪流为什么会有宽、窄、缓、急的变化?溪声为什么会变换调子?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想象是怎样的画面说一说。

(溪流的样子和声音时时在变化,都是“随着山势”的变化而产生的。

溪流是从洞里出来的,要游双龙洞就必须“迎着溪流”上山。

)(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听,有时发出哗哗的声音,有时发出淙淙的声音,有时发出潺潺的声音,此时的景色真是有声有色,祖国的山河真美呀!)板书:美指导读这句话,体会美感。

作者把一路上的见闻,写得有声有色,使我们也仿佛亲眼目睹了沿途那迷人的景色,指名感情朗读2、3自然段,其它同学闭眼倾听,让这位同学把每位同学都带入那美好的意境。

(三)学习课文第三、五段1.自学、小组讨论。

(教师巡视指导)自学第三、五两个段落,投影出示思考题:(1)内洞和外洞各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2)你还学到了什么?2.全班交流。

重点提示:(1)外洞大(板书:大)体现在“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2)洞口外很有气势,体现在“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

”怎样理解“突兀森郁”?(3)内洞奇(板书:奇)(因为内洞黑,有许多的石钟乳和石笋,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变化多端,颜色各异。

)结合句子理解“变化多端”、“颜色各异”。

(4)双龙洞由内洞洞顶的双龙而得名,这两条龙实际上是什么?(实际上是两个石钟乳,这两个石钟乳蜿蜒在洞顶。

)你理解“蜿蜒”的意思了吗?(原指蛇爬行的样子,课文中用来形容洞顶的两个石钟乳弯弯曲曲的形状。

)(5)还有哪些句子介绍内洞的?怎样理解“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这句话?(这句话说明内洞的石钟乳和石笋本身就多姿多彩,奇特好看,想象成各种神仙、宫室、器用等后,就更加趣味无穷了。

)(6)有关写溪流的句子。

“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

”(板书:深黑的石洞)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写泉水?讨论泉水的路线。

(并把泉水的路线板书出来。

)3.指导学生读三、五段。

(让学生体会、想象外洞高大宽敞的美,内洞梦幻般神奇的美。

)(四)学习第四段1.自学本段,看看你学懂了什么?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回指导,倾听学生的意见,掌握同学们的理解程度、存在问题)。

3.发言汇报。

重点提示:(1)进入内洞的唯一通道就是这个孔隙。

(2)怎样在孔隙里进出?说明了什么?(说明孔隙小)板书:小。

(3)作者是怎样仰卧在小船里进洞的?有什么感受?投影句子:“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再读理解这些句子:①“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

”说明了什么?(作者的姿态低得没法再低。

)②“挤压”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因为孔隙很窄小,小船的左右和上方都紧挨着山石。

)③指读投影的句子(意在体会作者的紧张新奇的感受。

)4.再读这段,看看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意在指导学生背诵。

)(五)指名读最后一段(六)总结全文双龙洞一游,路上景色美丽迷人,外洞高大宽敞、内洞梦幻般的神奇,再加上过孔隙时那新奇的快感,使作者有种种美的感受,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把游洞的过程和泉水流经的路线结合起来写,使我们读了也仿佛身临其境。

(七)看全文录像(体会双龙洞一游的种种美的感受)(八)布置作业背诵第五自然段。

第三课时(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1.指名背诵第五自然段。

2.指名读课文。

3.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二)概括主要内容,总结本文的中心思想(本文记叙了作者游览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色的热爱。

)(三)试给课文列提纲1.介绍提纲包括三部分,即:一、课文题目二、文章中心三、材料安排2.作者为了表达中心是怎样进行材料安排的?(1)交代游览的时间、地点。

(2)讲路上的见闻。

(3)介绍游览外洞的情景。

(4)介绍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情形。

(5)介绍游览内洞的情景。

(6)讲乘船出洞。

3.学习编写课文提纲的格式。

4.学生试给课文列提纲。

5.交流、订正。

七、布置作业1.在正确的读音后面打“√”。

浙江(zh8 zh6)逐一(zh* zhu$)蜿蜒(w3n w1n)即使(j@ j0)2.组词:浙()稍()蜿()逝()稍()碗()蜒y2n()曲q&()系x@()蜒y2n()曲q(()系j@()3.课后作业第5题。

4.预习第9课《养花》。

要求:(1)熟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字词,不懂的联系上下文或利用工具书理解。

(2)结合导读与课后思考题找出不懂的问题并做上记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