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传教士在华编纂第一部英文期刊索引之特点及学术价值
外国传教士在华报刊活动的历史分期

Historical Division of Foreign Mission Press in China 作者: 王海[1]
作者机构: [1]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广东广州510420
出版物刊名: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118-126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1期
主题词: 外国传教士;报刊活动;基督教报刊;天主教报刊;历史分期
摘要:外国传教士在华报刊活动伴随着中国近代报刊的发展历程,推动了中国近代本土新型报刊的兴起并进而影响中国社会进程。
作为在华传教士报刊活动的两支主流,在华基督教报刊
和在华天主教报刊呈现阶段性发展态势和特征,前者经历了起步期、停滞期、初步发展期、转
型期、快速发展期、持续发展期,后者经历了发端阶段、初步发展、勃兴时期、快速发展、深
入发展阶段。
外国传教士在华报刊活动的历史分期是正确认识其发展轨迹和规律的基础。
其历
史分期反映了外国传教士在华报刊活动的发展态势及其在传教事业和西学东渐过程中对中国社
会和本土新型报刊兴起所产生的影响。
中国的第一份英文刊物

中国的第一份英文刊物《中国丛报》(TheChineeRepoitory)是由美国传教士裨治文(EhiallC.Bridgman,1801-1861)在广州创办、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的第一份英文月刊。
它创办于1832年5月,停办于1851年12月,共20卷,232期。
《中国丛报》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详细记录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和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这份刊物的原本现在已经很难一见,稍微常见的是日本一家出版社(MaruzenCo.,Ltd)于1941年出版的影印本。
2022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再次推出了影印本,极大便利了读者的阅读和学者的研究。
裨治文的想法得到了伦敦传道会(LondonMiionarySociety)传教士马礼逊(RobertMorrion,1782-1834)的支持。
马礼逊是近代最早来华的传教士(1807年),早在1817年5月,他就曾支持另外一位伦敦会传教士米怜(WilliamMilne,1785-1822)在马六甲创办了英文季刊《印支搜闻》(TheIndo-CMneeGleaner,1817-1822)。
《印支搜闻》的内容包括“来自中国和其邻近国家的各种消息;与印度、中国等国家相关的历史、哲学、文学等方面的杂文逸事;译自汉语、马来语等语言的翻译作品;关于宗教的文章;关于印度基督教传道差会的工作进展;基督教世界的普遍状况”。
(米怜《新教来华最初十年》)这份坚持了五年的刊物对于英国人和其他欧洲人了解中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1822年米怜去世后停刊。
1827年马礼逊方案在马六甲再次创办一份名为《印支丛报》(Indo-ChineeRepoitory)的季刊,刊载有关印度、中国等国家的语言、哲学、习俗、文化的论文以及各地最新的信息。
之所以选择马六甲,首先是因为它是英国的势力范围,伦敦会传教士在那里已经打下了一些工作的根底,此外马六甲当地有不少华侨,与广州的往来也十分便捷,有利于收集和传递有关中国的信息。
试论19世纪在华传教士的报刊活动

试论19世纪在华传教士的报刊活动
沈继成
【期刊名称】《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2(041)006
【摘要】中国近代报刊业,肇始于外国人在华创办的报刊.最先来华办报办刊的外国人是一批基督教传教士.鸦片战争之前,少数传教士在南洋及广州等地办了几份中文刊物,这是中国近代报刊的萌芽;从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大批传教士涉足报刊业,所办刊物的数量也急剧增加.在华传教士的报刊活动,直接将近代新闻纸这个舶来品移植到中国,对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兴起和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总页数】9页(P78-86)
【作者】沈继成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湖北,武汉,43007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10.9
【相关文献】
1.马礼逊的《英华字典》编纂与19世纪初在华新教传教士的文化活动 [J], 付晓;刘建辉
2.19世纪传教士在华的翻译出版活动及其影响 [J], 张啸
3.19世纪西方在华传教士眼中的新旧印刷方式—以传教士英文著述为中心 [J], 郭毅
4.19世纪西方在华传教士眼中的新旧印刷方式——以传教士英文著述为中心 [J],
郭毅
5.外国传教士在华报刊活动的历史分期 [J], 王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早期来华基督教传教士与近代中外文期刊

早期来华基督教传教士与近代中外文期刊谭树林早期来华基督新教传教士在传教方式上有别于耶稣会士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在中国境内外创办一些中外文报纸期刊,作为其传教的手段。
最早的中国近代报刊几乎全由外国传教士创办。
这些中外文期刊,不仅促进了基督教在华人中的传播,推动了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进程,而且开我国近代报业之先河,为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印刷技术和编辑排版方式,在中国新闻史、报刊史及出版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作者谭树林,1967年生,副教授,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后。
基督新教对xx的关注由来已久。
早在16、17世纪天主教传人中国之始,新教传教士就曾注意到中国,并且有过种种把新教传人中国的计划。
一,据福克斯日记记载:“在1661年,施丹白(Johnstubbs)、考司路普(Rieh耐eostr叩pe)和福尔(Hen 卿F·凡川三位教友,他们很勇敢地开始到中国传教。
”之乡但他们后来是否到达中国,福克斯没有提及,在中国文献中也未见相关记载。
一般认为,1807年英国新教传教士马礼逊(RobertMorrison1782一1834)受伦敦会派遣来华,被视为新教传华的开始。
尽)早期新教指1807年马礼逊来华到1842年鸦片战争前这一时期。
该时期来华的新教传教士共有61人。
”他们在传教方式上有别于耶稣会士的一个重要方面,即在中国境内外创办一些中外文报纸期刊,作为其传教的手段。
最早的中国近代报刊,几乎全由外国传教士创办。
据统计,从18巧年马礼逊和米怜(WiiliamMll加)在马六甲创办第一份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开始,到19世纪末,外国人在中国共创办近200种中外文报刊,占当时我国报刊总数的8()%以上其中绝大多数为传教士倡办一、早期来华新教传教士面临的传教形势以马礼逊为代表的早期来华新教传教士之所以在中国首创报纸期刊作为辅助传教的手段,当与清政府严厉的禁教政策有关。
16至18世纪,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快了海外扩张的步伐葡、西、荷、英等国,先后来叩天朝国门,不断在中国东南沿海搔扰,加深了清政府对“洋夷”的恐惧。
十九世纪外国传教士在华办报三阶段

On the Three Phases of Newspaper Published by Foreign Missionaries in China in Nineteenth
Century
作者: 余亚莉
作者机构: 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外事学院,天津300270
出版物刊名: 陇东学院学报
页码: 43-48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6期
主题词: 十九世纪;传教士;办报;阶段
摘要:中国近代报业由西方传教士打开局面,他们带着宗教目的由华南沿海进入中国内陆,所创办的报刊最初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在转入内陆的过程中逐渐淡化,世俗性内容更为突出。
研究者据此认为,这一过程是宗教性报刊向世俗性报刊转变的过程,反映了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其实这是误解。
这一变化和进步关系不大,而是传教士们为了更好地进行传教进行的有意识的内容调整。
在传教士看来,刊登什么是次要的,能否有益于中国人放弃对基督教的对立情绪从而皈依基督教,始终是其最重要的目的。
欧美汉学界在中国古籍索引编制领域的成就

欧美汉学界在中国古籍索引编制领域的成就中国古籍索引既是从事中国古籍整理研究的必备工具书,编制工作本身又是中国古籍整理研究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为促进东西方汉学研究的交流,本文拟对欧美有关国家的中国古籍索引编制情况作一概述。
首先应该说明的是,由于种种原因,欧美汉学界对中国古籍索引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如日本。
据不完全统计,日本学者编制的中国古籍索引约占世界各地学者所编制的全部中国古籍索引的80%,仅唐代文学古籍索引就达38种,其对中国古籍索引的重视程度是显而易见的。
而欧美学者编制的中国古籍索引在世界各地学者所编制的全部中国古籍索引中所占的比重很少,大约只有2%。
但数量少并不等于没有价值,由于东西方学者在文化背景、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导致其编制的中国古籍索引也各具特色,欧美学者在编制中国古籍索引方面有不少先进经验和技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况且,由于语言障碍和地域遥远等原因,中国内地学者对欧美所编的中国古籍索引的了解,较之对台港地区和日本所编的中国古籍索引的了解还要少。
这就更有必要作些介绍。
在欧美有关国家中,以美国学者编制的中国古籍索引为最多。
早在1930年9月,美国哈佛大学和中国燕京大学合作建立的哈佛燕京学社引得编纂处成立于北平(今北京)。
从1931年2月到1950年3月,引得编纂处编制了《说苑引得》等41种(50册)引得正刊,《毛诗引得》等23 种(31册)引得特刊(特刊一般附有原文),共计64种81册,总称《汉学引得丛刊》(Sinological Index Series),其中的《四库全书总目及未收书目引得》即为美国学者魏鲁男所编制。
再有,佛若泽()和洛克赫特()编制的《左传索引》由英国牛津大学印书馆于1930年出版,巴克斯特(G .)编制的《钦定词谱索引》由哈佛大学出版社于1956年出版。
此外,和编制的《战国策索引》、汤姆斯编制的《韦应物诗注引得》、编制的《法苑珠林志怪小说引得》、纳什()编制的《翟理思华英字典、康熙字典及佩文韵府三字典引得》、麦克奈()编制的《丛书索引中文子目》、罗()编制的《四部丛刊索引》、麦克马伦编制的《中国典籍索引》、拉克维尔茨()编制的《蒙古秘史索引》和《金元文学作品传记资料索引》、米克尔()编制的《甲骨重见片与缀合片索引之一:前编和后编中重见片与缀合片索引》、《甲骨重见片与缀合片索引之二:续编中重见片与缀合片索引》、《甲骨重见片与缀合片索引之三:六种早期甲骨材料中重见片与缀合片索引》、《甲骨重见片与缀合片索引之四:1925年到1933年出版的七种甲骨集中重见片与缀合片索引》、《甲骨重见片与缀合片索引之五:1935年到1939年出版的七种甲骨集中重见片与缀合片索引》、《甲骨重见片与缀合片索引之六:1938年到1945年出版的六种甲骨集中重见片与缀合片索引》、《甲骨重见片与缀合片索引之七:1946年到1951年出版的六种甲骨集中重见片与缀合片索引》、《甲骨重见片与缀合片索引之八:殷墟文字甲编中重见片与缀合片索引》、《甲骨重见片与缀合片索引之九:殷墟文字乙编中重见片与成套卜辞索引》、《甲骨重见片与缀合片索引之十:1953年到1955年出版的五种甲骨集中重见片与缀合片索引》等,均系用处较大、在欧美汉学界较有影响的中国古籍索引。
外国传教士和中国近代报刊

1999年3月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Mar.1999第20卷第1期(总第79期)Jo urnal of Dalia n U niver sity o f T echnolog y(Social Sciences)Vol.20,No.1(Serial No.79)外国传教士和中国近代报刊贾红棉(辽宁师范大学辽宁大连116029) 摘 要 中国近代报刊是由外国传教士首先创办起来的。
他们来华的实质是他们武力入侵的前奏。
随着西方殖民主义势力对华入侵的加强,外报在中国出版逐渐增多,而且由沿海扩展到内地。
他们曾一度几乎垄断了中国新闻出版业。
受西学影响的中国知识分子此时也纷纷办刊,宣传改革主张、寻求救中国的道路。
但是,在当时西方列强武力入侵中国,中国封建势力仍然强大的情况下,中国近代报刊虽然出现了,但它必定要走一条曲折而艰辛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 中国 近代 报刊 西方 传教士一、历史背景18世纪,西方资本主义有了迅速的发展,促使他们急于开拓海外市场。
资本主义发展较早的国家,如西班牙、葡萄牙和荷兰等掀起了争夺殖民地的热潮。
他们以武力在全球争夺土地、争夺市场。
而刚刚经历了工业革命的英国更是野心勃勃,在这场争夺战中很快压倒了一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不断把势力伸向全球,并着重对准亚洲。
到了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它先后侵占了印度、缅甸及马来西亚地区,而地大物博的中国更让它垂涎三尺。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仍然停留在封建社会阶段,经济发展比较落后,主要以个体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
清政府对内实行严厉的封建专制主义统治,奉行“庶人不议”、“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政策。
中国百姓按着古老的方式生活着,信息闭塞,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滞缓;清政府只知有大清帝国,一味地夜郎自大,对外实行闭关自守政策。
因此,英国及其它资本主义国家在向外扩张的道路上,在中国遇到了巨大的障碍,被清政府毫不留情地拒之门外。
英国曾多次向清政府提出扩大中英贸易,均遭拒绝。
19世纪传教士在中国办报活动述论

19世纪传教士在中国办报活动述论[摘要]我国近代报刊是西方传教士首创的。
19世纪西方传教士在我国的办报活动分为两个阶段。
传教士报刊开启了民智,推动了思想启蒙的发生,对我国国人自办报刊起到了示范作用。
传教士在中国文化近代化中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关键词]传教士报刊近代化中国报纸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但具有近代意义的报刊在我国出现是与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同时开始的。
最先出版的中文近代化报刊,最先在我国境内出版的近代化报刊,都是西方传教士创办的。
一、西方传教士的办报活动西方传教士的办报活动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鸦片战争前,从1815年到1842年是西方传教士创办报刊的初始阶段。
这一阶段,我国仍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传教士只能在靠近中国的南洋地区和最早开放的广州徘徊。
1815年8月5日,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和米怜在马六甲创办《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是第一份中文近代化报刊,“以阐发基督教教义为根本要务”[1],大部分篇幅直接宣传基督教教义,也刊登一些介绍西方科学知识和世界各国情况的文章。
其他还有1823年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在巴达维亚创办了《特选撮要每月统计传》,1828年美国传教士吉德在马六甲创办了《天下新闻》。
1827年创刊的《广州纪录报》等等。
2.鸦片战争后,1842年到19世纪末是传教士在华办报的高潮阶段。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大门,攫取了许多特权,办报刊的权利就是其中之一。
西方传教士大批涌入中国,从沿海到内地,他们的办报活动更加活跃高涨起来。
这一阶段传教士创办的报刊的数量大大增加。
据方汉奇的《中国近代报刊史》统计,从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的近半个世纪内,传教士先后创办了近170种中外文报刊,约占同时期我国报刊总数的95%。
[2] 其中主要的中文报刊有:《遐迩贯珍》、《六合丛谈》、《中国教会新报》(后改名为《万国公报》)等等。
在这众多的传教士报刊中,最重要的是《万国公报》。
这是传教士在中国所办的中文报刊中历史最长,发行最广,影响最大的一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传教士在华编纂第一部英文期刊索引之特点及学术价值平保兴(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210097)摘要1832年5月至1851年12月出版的《中国丛报》是西方传教士在华创办的报道和研究中国的第一份英文刊物。
该刊所附的《二十卷中国丛报主题总索引》为西方人在华编纂的第一份期刊索引,是我们研究世界视野中的中国索引事业发展史不能不提的期刊索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史学意义。
关键词《中国丛报》《二十卷中国丛报主题总索引》编纂特点学术价值1 引言2008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全文影印《中国丛报》。
这是该社出版的“中国研究外文报刊汇刊”丛书之一。
该刊是西方传教士在华创办的第一份英文刊物,也是研究19世纪上半叶中国史和中外关系史的重要刊物。
由于罕见而珍贵的史料,它在业界被誉为“有关中国知识的矿藏”,“美国出版的有关1844年至1853年的外交、领事资料很少,《中国丛报》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同时它也是1832-1851年间其他出版物之外的一份非常有价值的资料。
”此外,“20卷的《中国丛报》不仅有价值极高的史料,而且还有在今天看来仍有参考价值的关于中国的研究论文。
”[1]笔者认为,该刊附录的《二十卷中国丛报主题总索引》是西方人在华编纂和出版的最早的英文期刊索引。
研究《中国丛报》及其索引之内容及其编纂特点,对于我们了解西方索引早期在华传播和研究世界视野中的中国索引事业发展史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史学意义。
2 《中国丛报》及其索引之特点17-18世纪西方传教士在华进行传教活动,同时又输入西方文化,索引就是其中一例。
1636年,葡萄牙天主教传教士阳玛诺(1574-1659)在华出版了14卷的著作《圣经直解》中的《圣经直解杂事之目录》。
该索引是目前我们所知的西方人在华编制的第一个书后索引[2]。
与此同时,来华的西方传教士是近代中文报刊的首创者,也是在华英文报刊最早的创办者。
19世纪以来,西方传教士在华创办了三份最早的外文报纸,一份是由澳门葡萄牙多明我会教士编辑的葡萄牙文周报《蜜蜂华报》(A Abelha da China,1822-1823),这是学界一致公认的中国第一份由外国人创办的报纸和澳门第一份报纸。
第二份是是《广东记录》(Canton Register,1827-1843)。
第三份是《华差报与东钞报》(Chinese Courier and Canton Gazette,1831-1833)。
而在他们创办的刊物中,《中国丛报》是那时西方传教士在华采编创办和出版的最早的一份英文期刊。
“The Chinese Repository”,一译《中国丛报》,又译《华事文库》、《中华丛刊》和《中国文库》,1832年5月创办于广州。
创办者是美国第一位来华的传教士裨治文(Elijah Coleman Bridgeman,1801-1861)。
他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一个牧师家庭,1829年9月从神学院毕业后,遂被美部会派往中国。
1830年2月15日,他来到广州。
在马礼逊、卫三畏和郭实腊等传教士的影响和大力支持下,他创办了这一刊物。
裨治文也是学术上颇有成就者,他的著作《美理哥国志略》备受中国知识界推崇,成为当时中国人了解美国地理、政治制度、风土人情等的一部必读书。
《中国丛报》的撰稿者和读者对象是在华的西方传教士、外交官、商人、军事将领和一些懂英文的中国人。
该刊所载文章内容,涉及中国语言、文化、历史、经济、艺术、典制、风俗、传教、迷信、教育、人物、医疗、农业、手工业、生物、环境、政府、战争、中外关系、贸易、游记、讣告、谕旨、时事报道、科学、气象、名录、年历、书评等。
栏目有“书评”(Review)、“杂记”(Miscellanies)、“文艺通告”(literary notices)和“时事报道”(Journal of occurrences)等。
发行量从最多时期的1000册减少到300册,使得裨治文无法维持下去,1851年12月该刊被迫停刊。
该刊所附的《二十卷中国丛报主题综合索引》(General Index of subjects contained in the twenty volumes of the Chinese Repository; with an arranged list of the articles)是检索《中国丛报》的信息工具,由《文章分类目录》和《综合索引》两部分组成。
《文章分类目录》,全名是《按主题编排的中国丛报文章目录》(List of the articles in the volumes of the Chinese repository, arranged according to their subjects)。
它是一种分类目录,是按照文章主题进行分类编排的。
笔者统计该目,并作如下表格:从上表可知,该目录分为30个主题,是以阿拉伯数字1,2,3,……为序来编排主题目录的。
它收录了1257篇文章,其中涉及数量最多的前5个主题分类目录是传教团、语言文学、中国政府和政治、中英战争、地理学。
这与传教士裨治文的身份和活动宗旨以及鸦片战争前中国与世界政治是吻合的。
“传教团”中有研究基督教早期在中国传播的文章,如《基督教在华早期传播》(Early Introduction of Christianity into China);有反映在中国传播基督教福音无进展、传教困难和阻碍的《在中国传教》((Propagation of the Gospel in China)、《在华传播基督教福音》(Promulgation of the Gospel in China)等。
也有反映基督教在海外活动情况,如《缅甸基督教》(Christianity in Burmah)、《朝鲜的天主教的传播》(Catholic Missions in Corea),泰国和东京迫害天主教徒的《迫害天主教徒》(Persecutions of Catholics)、《东京的天主教传播》(Catholic Missions in Tongking)等。
该刊登载的语言类文章,主要论述中国语言文字的起源、汉字读音、汉字注音法、现代汉语教学法、学习中文的工具书、中译问题等,如有描述中国文字起源和六书、汉字读音和用英语字母记录汉语语音表的《中国的书面语》(The Chinese Written Language);有评论普遍采用《马礼逊词典》注音但有待于实践检验和不断改进的《汉字注音法》(Orthography of Chinese Words);有提出推进汉字改革的《现代汉语教学法》(Mode of Teaching the Chinese Language);有介绍《汉语百科辞典》、《拾级大成》、《英语、马来语、汉语词汇表》、《潮州方言初阶》评论性文章,诸如《学习中文的新工具》(New Works on the Chinese Language)和《“Deity”一词的中译问题》(Chinese Terms to Denote Deity)等。
在编排上,《文章分类目录》中的文章具有三个特点:(一)文章的作者用英文大写的省略首字母来标识,如 E.C. B.即 E.C. Bridgman;R.M.是Robert Morrison;J.R.M.代表J.R.Morrison,以此类推,这种标识大大节省了目录的篇幅。
(二)每个主题,以卷期为序,将出版年代早的卷期置于最前,如vol.I.vol.2等。
(三)每篇文章目录包括篇名、作者、卷期和页码,如Topography of the province, and list of the islangd along the coast of Kwangtung, E.C.B. V ol.XII.pp.88,309,477。
《综合索引》(General Index)是一种按照英文字顺编排的索引。
从笔者统计编排的如下表2可见,该索引共收录1912个索引词,其中索引词最多的字母是S(213)、C(190)、T(165)、M(134)、P(131)、B(127)和H(108)。
索引词最少的字母是X(2)和Z(8)。
该索引包括人名、地名以及其他术语名。
如在以“S”开头的词中,有Shántung(山东), Shánxi(山西),Shángh ái(上海) 地名词,有Society for Diffusion of Useful Knowledge, Soldiers,Snow,Soap,Soul,Sung dynasty等专用名和普通词。
《综合索引》的编排法,是以英文字母为序。
著录是由人名(或地名等)、简写的篇名、卷次和页码构成。
兹以Agriculture 为例,以示说明:Agriculture,how esteemed –i 304Ranks among occupations xvii 582Government should promote xii 278Antiquity of - - iii 121Herdboy’s praise of - - ix 510Carefulness of people in ix 400Procession in honor of - xiii 138Annual ploughing to - ii 576Described, implements of - v 485Practice of irrigation in xvi 409At Singapore,society for vi 159在此,Agriculture是索引词,how esteemed –是篇名,“–”表示篇名的省略,i表示第一卷,304是Agriculture所在的页码地址。
由此可见,它是通过索引词、相关的篇名、卷次和地址标识为读者提供检索路径的。
从篇幅来看,《按主题编排的中国丛报文章目录》有46页,《综合索引》为114页。
它们都是1/16开本,目录在前,索引在后。
但从所占的篇幅来看,很显然,索引为主,目录为辅。
然而金无足赤。
本索引存在着印刷错误和篇目遗漏的问题。
正如编者在该索引前《关于错误的按语》所言,“有些卷中语词错误很多,由于论文页大体已经提及其原因,但没有制定错误表。
一些错误说明实际已经修正或在之后的页码上作过解释。
”[3]编者还指出了第19卷第412,418,596页的错误,如“418页上数第14行possessing a being改为possessing,or bejing。
第596页上数第20行the god (shin)whom their anoestors worshiped改为the ancestral god(shin)whom they (each country)worshiped.”[4]此外,原编文章分类目录存在着不少遗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