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虎亲兄弟的由来_中国民间故事
打虎亲兄弟 上阵父子兵

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最近我迷上了一本书,它就是元末明初著名作家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
这本书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吴、署、魏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
这本书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这五个部分。
在广阔的背景下,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
作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入于字里行间里,让我知道了三国时期的真正世界。
这本书最让我忘不了的是刘备、关羽和张飞之间的兄弟情谊。
关羽被迫投于曹操麾下时,曹操前方百计拉拢关羽,但是当关羽知晓刘备的下落后,闯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投奔刘备;当孙权把关羽父子斩首之后,张飞急于为他报仇,过于急躁,反被部下范疆、张达所害;刘备不听劝进,执意率兵为关羽报仇,被陆逊火烧七百里连营大败而归,逃回白帝城。
他们这种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情谊,让我想起了我和弟弟之间的关系。
以前,我们俩之间只要意见不合就吵架,吵完架,谁也不愿搭理谁,我俩赌气最长时间可达七天左右。
看了这本书以后,我深有感触,我也和弟弟分享这个故事。
从那以后,当我们意见不合时,就分别心平气和地指出不足的地方。
因此,我们俩的兄弟情越来越深厚了。
这本书不但情节非常吸引人,还可以从中明白很多道理,大家快去翻一翻,看一看吧!。
打虎亲兄弟

打虎亲兄弟最初,这个谚语是这样说的:打虎还得亲兄弟,上阵须教父子兵。
意思是关系生死存亡的大事,只有亲如兄弟父子的人共同去干才行。
逐渐被简化成: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耳熟能详,尽人皆知。
独生子女政策,曾经让很多中国家庭的孩子拥有兄弟姐妹成为奢望。
至今清晰记得,儿子小时候,有一次走在北京动物园大门前的地下通道,上楼梯,前面一位爸爸一左一右领着两个小男孩儿,一样的高矮胖瘦,不用问就知道那是一对儿双胞胎。
满心羡慕,表情肯定流露出来,那个爸爸看着我说:谁累谁知道!是的,从嗷嗷待哺到上山打虎,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多子女父母的养育历程更是充满艰辛。
如今的这份辛苦更多地无关乎温饱,也不只是时间、金钱和精力的付出,而是怎样用心让孩子们全然地长成TA自己本来的样子。
一个双胞胎妈妈的亲身经历是,当得知怀上一对双胞胎的时候,被惊吓出了一身冷汗。
我至今想不明白,三颗心脏怎样在一个身体内跳动而不互相干扰?是不是跳着跳着就同频了?养一对双胞胎的工作量是一个孩子的2.25倍,这是一个经验值。
小时候买奶粉尿片,是单个宝宝双倍的量,但只需要去一次超市,这无疑提高了效率。
渐渐长大以后,两个娃娃会联合起来互相壮胆儿跟爸爸妈妈作对,父母不但要培养每个孩子,还要处理纠纷,解决冲突。
这种时候,工作量便远大于养育一个宝宝的2倍。
毫无疑问,能拥有兄弟姐妹是幸运的。
这份血浓于水的亲情,意味着童年的互相陪伴,长大以后的互相支持,更重要的是,人到中年,能有一个人跟你一起回忆咱爸咱妈年轻时的往事,谈起童年咱爸咱妈给买回的好吃的,还有咱家简陋的小厨房,那些藏在心底的幸福,有人分享,有人共鸣,便是兄弟姐妹存在的意义。
听到过这样的说法,兄弟姐妹是爸爸妈妈留给我们最宝贵的遗产。
深以为然。
多子女的养育,极不赞成把竞争机制引入自家孩子的培养之中。
双胞胎宝宝小的时候,爷爷奶奶为了鼓励孩子好好吃饭,会说,你们俩比赛看谁吃得快。
俩宝回答:妈妈说了我们不比赛。
兄弟姐妹共同成长,竞争与生俱来。
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图一:远征军老兵韩宝轩先生及夫人马志清全家福(天津雅致杂志社2009年拍摄)照片正是以生动的“像语”,(新华社记者,摄影大师唐师曾叫:语像。
)惟妙惟肖地诠释了中国远征军老兵韩宝轩一家子的幸福时光。
照片前排,坐着的是马占山的孙女,原天津大学图书馆常务馆长马志清。
(左)身后站立者为韩宝轩先生。
韩宝轩身旁是他的孙女儿。
右二位,为韩宝轩夫妇之子韩明夫妇。
如果说抗日战争是一本浩瀚的苍天巨著的话,亲历抗日战争的老兵就是最后的篇章。
亲历抗日战争的老兵随着自然界的规律都走进历史博物馆的大门了,这本苍天的巨著才合上最后一页,放进历史图书馆的书架中;几千年来,我们人类社会正是伴随着战争的风云走到今天的。
我一直研究老兵。
从1991年开始,到1997年之间,我在日本国采访22位原侵华日军老兵。
中国人俗称“日本老鬼子”。
2004年,我在昆明采访、记录、录像十位原美国援华空军飞虎队的老兵。
从1998年开始,我在国内采访数百亲历抗日战争的老八路、老新四军,国军抗战老兵。
还接待、采访来华谢罪的侵华日军老兵12人。
研究老兵,实际上是留给后人揣摩的故事。
战后67年,中国人关于“下山摘桃·游而不击”的争论还在继续。
并且,针尖对麦芒。
现在,大陆一方已发展壮大为“中流砥柱”的坚实理论;而海峡对面还是坚持老观点。
直接受伤的就是国军抗战老将士。
我把国军抗战老兵们叫“苦神”,他们的苦难伴随一生。
我是一直主张“官兵分开”、“责任各负”的。
比方,海军副司令王守业。
他贪污受贿多达1.2亿人民币,包养多名情妇,其中一个是南京军区文工团演员,大约是美女吧,因为搞出私生子,王不能负责,又颇为吝啬不肯给足分手费抚养费,于是女人就翻脸大闹,闹到军委,闹到海军司令部大院,天天守在海军大院门口散发传单,终于把军队的面子剥的精光,军委主席只好处理这个海军中将副司令了。
但是,他的警卫部队和相关纪律检查机构天天恪尽职守。
如果处理这些官兵的话;他们的下场和国军抗战将士是一样就不公平了。
打虎者(民间故事)

打虎者(民间故事)明朝湘桂边界越城岭有名的猫儿山出了一头凶残无比的瘸虎。
两年下来,周围村落山庄已不知被它伤害了多少人和牲口。
几个村一商量,觉得此虎不除,村里人就没法儿活,于是悬赏100两银子,招募猎人去除掉这虎。
直到了第二个月上,消息传来,一个外出的年轻人从四川路远迢迢请来了两位杀虎高手。
众人一听大喜过望,纷纷外出迎接,但一见之下却是大失所望。
原来来的只是一老一少两个:老者满脸皱纹,白发萧索,容貌清癯,穿一身旧的纺绸衣衫,显得甚是斯文:小的那个才十来岁,生得粉妆玉琢,清秀可爱,只甚是腼腆,见了人就要躲到老者的身后去。
问了去请的年轻人才知道,这老人姓商,西蜀人氏,世代杀虎为生。
那个孩子是他的孙儿。
众人说他们一老一少两个,手无缚鸡之力,拿什么去杀虎,上山去被虎吃了岂不是又是一件罪孽?几个乡里的老人表面上说是来陪客,暗地里却百般套问。
谁料到那老人只是慢悠悠地啜茶,淡淡一笑道:“各位父老尽管放心,待小老明天上山去踏看了再说。
”众人见探不出他的口风来,只好作罢。
第二天,祖孙两个迟迟起了床,吃罢早饭,然后空着一双手上山去了。
老村长问要不要人陪,老的笑着一摇头,自顾自拉着孙儿的手走了。
村里人全伸长着脖子等着,想到老虎多半大白天不会出来,这才稍稍放下一点心。
还不到吃中饭,眼尖的后生看见这一老一少谈笑着缓步下山来了。
老的还是空着一双手,小的则手里捏着一对精光溜滑的鹅卵石。
他见众人直勾勾地盯着他瞧,害起羞来,又躲到爷爷的背后去了。
老村长迎上前去,问道:“两位英雄可曾遇险?见着这个孽畜没有?”老人将手一拱,道:“多谢村长关心,这半天里我们已找到了这孽畜的脚印和粪便。
这畜生果然有些与众不同:它身长7尺,高2尺2寸,体重有210斤上下,步履轻捷,行动隐蔽,只是左前爪似乎受过什么伤。
它是昨天才饮的水,老虎这天气一般是三天一饮水,我还得等上两天才能动手。
”众人听了他这一番话,见他虽未见过老虎,却能凭借粪便和脚印就能说得这般准确,想来确是有些门道,这才暗暗点头,于是搬出好酒好肉来款待爷孙两个。
闽南故事

闽南民谚的哲理故事回[学闽南话]目录发表时间:2006-10-6 22:17:46闽南语作为中国古代中原母语的活化石,已经经过不少资深语言学家的论证。
其生动的语汇无不蕴含丰富的哲理,因此,其流传地区的广泛更令人惊讶。
现在,我就平日搜集过的一些闽南民间谚语故事一段段细细讲来,相信大家听了一定会喜欢的。
首先咱要讲到的一则谚语叫歹马也有一步踢。
这句谚语出自古代一次战乱之后。
据传有一次兵荒马乱过后,漳州府在清理战场时,把一批受伤的战马拉到南门外圩市上拍卖。
许多人看到伤马价钱低贱,纷纷购买回去杀了吃马肉。
有一天,一位城郊农夫到圩市卖菜,听说伤马很便宜,也去买了一匹,拉回家去。
由于回家时天色已暗,他便把马绑在猪圈里,准备明天一早就把它杀掉。
这天半夜,有一个毛贼到村里偷东西,听见农夫家的猪圈里有大猪嚎叫的声音,走近一看,是一只大肥猪。
他高兴地把猪圈门撬开。
当他刚钻进猪圈时,摸到那只伤马的尾巴。
马最怕有人揪尾巴,一觉得尾巴被抓住了,急急伸腿一踢,正好踢中毛贼的下身。
小毛贼痛得哇哇叫。
农夫一家人听到了,马上冲到猪圈,毛贼一看到有人来,便哀求:放我走吧,我以后不敢来偷东西了!”第二天,这事传开了,村里的人说:“莫看这歹马也有一步踢”。
农夫也舍不得把马杀掉、精心喂养,结果这只伤马成了一匹壮马。
这则故事说明,每个人的能力有大小,只要有一点优势,就不要小看或郫视他。
这以上说到的是歹马也有一步踢这则民间谚语故事。
接下来要和大家共同分享的另外一则闽南俗语叫“罩鸡不成孵”,也叫“押鸡不成孵”。
听众朋友,“罩鸡不成孵”,说的是,母鸡不在蹲窝的时候,硬把它罩起来强迫它孵蛋是不可能的,如同普通话中“捆绑不成夫妻”“按下牛头喝水”的意思一样。
它告诫人们,凡事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不能勉强。
听众朋友,母鸡蹲窝孵蛋是它的本能。
当母鸡产完一窝蛋以后,它就开始孵蛋。
这时,窝里即使没蛋,它也要蹲在窝里,这就是“蹲窝”,有的又叫“赖窝”。
蹲窝的母鸡既清醒又迷糊。
惠安讲古丨“打虎抓贼亲兄弟”的传说

惠安讲古⼁“打虎抓贼亲兄弟”的传说打虎抓贼亲兄弟惠安民间久已流传:“打虎抓贼亲兄弟”之谚语,有些地⽅还加上“上阵须教⽗⼦兵”之句,都是说明⼈们⾎缘关系的重要,⾎缘关系越近,亲情关系越浓,在关键的危险时刻更能拼死相帮。
⼀个民族,⼀个宗族,⼀个家庭都⼀样。
平时的⾃家摩擦都是⼩事,受到外来势⼒的侵袭,⼀致对外才是⼤事。
兄弟们平时⽣活中虽有⽭盾,甚则吵架,但当某个兄弟遇到险情的,兄弟们还会冒着性命危险去救助的。
在闽浙地区,民间曾流传着亲兄弟齐⼼协⼒打虎的故事。
说的是从前闽地某⼭区住有⼀户⼈家,历来靠狩猎、砍柴和耕作⼭地度⽣活。
养育三个⼉⼦,家境贫寒。
三⼦长⼤后⽗母相继过世。
三兄弟仍操世代旧业度⽣活,夜间还练武强⾝,以利猎狩猛兽和必要时⾃卫。
穷则思变,为求发展,⽼⼤就跟⼈去南洋闯荡拼搏。
⽼⼆和⽼三由于勤俭持家,经多年奋⽃,家庭经济有所好转,两兄弟相继娶了妻⼦,分家⾃⽴门户。
其时⼭中常有猛虎出没,伤害村中⼈畜,⼭民们住居不得安宁。
⼀般的猎户都不敢惹虎,避之唯恐不及。
⽼⼆和⽼三兄弟正当年轻⼒壮,更加经多年不断的练武增强了体质,艺⾼⼈胆⼤,两兄弟便决定要为⼈们除去这⼀⼤害。
于是他们去了铁匠铺,⽼三打了⼀柄钢叉,使的⼗分顺⼿;⽼⼆打了⼀对铁尺,以打拳的步数挥起来虎虎⽣风。
准备好了武器,兄弟两个即上⼭守候,准备打虎。
时⾄黄昏,⼀阵冷风过处,密林中闯出⼀只猛虎来,⽼三年轻⽓盛,举着钢叉迎着猛虎冲了上去。
⽼虎展威,⼤吼朝着⽼三⾼⾼跃起,猛扑下来。
⽼三眼明⼿快,不待⽼虎到⾝前,即举钢叉对准虎颈叉了上去,⽼虎被钢叉叉在半空使劲乱蹦,吼声如雷。
⽼三使尽浑⾝⼒⽓,撑着钢叉不放,将虎堵死死。
⽼⼆见状急忙挥动那⼀对铁尺冲到虎前,⽤铁尺前铁球猛砸在⽼虎⿐孔上端。
据⽼⼈经验介绍,打虎要打⿐,⿐的上端可能是脑的所在。
被砸了⼏铁尺,⽼虎渐渐失去了反抗的⼒量,不多时便被⽼⼆砸死了,该虎体重有两百余⽄,抬下⼭后卖了好价钱,兄弟发了⼀笔⼩财。
此后即以打虎为赚钱门路,兄弟⼆⼈配合默契,每次打虎都有收获,⽽⾃⾝⼜毫发⽆伤。
武松的典型故事

武松的典型故事
武松的典型故事“打虎”是中国古代著名民间故事,反映了中国
民族友好精神、勇于抗争的精神。
这个故事发生在清朝乾隆年间,主人公是一个叫武松的乡下大汉,他因为恃强凌弱抢夺老百姓,惹怒了当地的百姓,众人决定联合起来
去追捕武松。
他们聚集到一起,决定在当地举行“打虎”大比赛,让武松和其
他几位汉子来参赛,胜者即可得到官方认可,并可获得丰厚的奖励。
武松受到了委托,去了当地的一座古城,在那里他遇到一只非常
可怕的老虎,老虎焦躁而又凶猛,令人生畏,武松却勇敢地出击,拿
起那把铁棍,对它发起猛烈的攻击。
历经了一番激烈的战斗,武松终于把老虎击倒,众人惊叹不已。
获胜的武松获得官方认可,并获得了丰厚的奖励。
打虎的故事告诉我们,勇于直面困难,不计前嫌,可以实现自己
的理想。
武松是一个勇敢、正义和坚强的典范,流传至今,一直为人
们所崇敬。
3兄弟齐心其利断金

三、兄弟齐心常言道:“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常言又道:“憨老大,精老二,调皮捣蛋是老三……”在我国民间,流传着不少兄弟之间的故事,有的情深义重,有的发人深省。
“打虎亲兄弟”的由来从前,山里有兄弟二人,各有一身好拳脚。
有一段时间,村里常发现有老虎出没,村民惶惶不安,于是兄弟俩商议上山打虎,为民除害。
这天,两人拿着钢叉和铁棍上山埋伏。
时近黄昏,一阵冷风吹过,一只老虎从密林中闯了出来。
老二年轻气盛,拿起钢叉,冲着老虎迎了上去,顿时惹得老虎抖起虎威,“嗷”的一声,跃起前腿,居高临下扑下来。
老二不失时机,把钢叉对准老虎的脖子叉上去。
老虎被叉在半空,前腿乱踢。
这时,老大急忙用铁棍打折老虎的前腿,老虎便不能再抖威了,兄弟俩趁机双双举起铁棍和钢叉往老虎身上猛打乱刺。
不一会儿,老虎就断了气。
从此以后,兄弟俩就以打虎为生,日子过得颇为顺心。
一晚,老二向妻子讲起了打虎时和哥哥如何默契配合。
妻子听后很不以为然,觉得丈夫出力多,和大哥平分得利实在不合理。
弟弟经不起妻子的怂恿,也认为自己吃亏了。
就这样,夫妻俩打起了小算盘。
隔天,老二夫妻俩没叫大哥,悄悄拿了家伙上了山。
埋伏了一阵儿,终于等来了一只老虎。
老二拿起钢叉熟练地与老虎周旋几下,就把老虎叉了起来。
可老二妻子见到老虎胆战心惊,站都站不稳,差点没昏过去。
老二看到妻子没法帮他,心里也发慌了,就大声呼喊救命。
他心里明白:如果不能把老虎前腿打断,就难得虎口余生。
正当危急之际,只见他的大哥拿着铁棍赶来了。
原来,老大一早找不到老二夫妇,钢叉铁棍也不在,预感大事不妙,急忙抄小路赶上山,当看到人虎相持的架势时,老大赶紧挥动铁棍,把老虎的两条前腿打折。
老虎趴下死了,老二也无力地躺在地上喘大气。
经此教训,老二的妻子再也不敢搬弄是非了,“打虎亲兄弟”这句话就流传开了。
四字歌兄弟齐心,其利断金。
子顶父职,排忧解愁。
呵护关怀,互相抬爱。
长兄为父,共同进步。
当好榜样,积极向上。
弟敬兄长,不能撒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民间故事-打虎亲兄弟的由来
中国有句俗语叫做“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打虎亲兄弟”说的是:从前,闽南某山区有一个小村庄,村子周围常有野兽出没。
村里有户人家,父母早逝,兄弟三人,白天结伴上山砍柴,运往县城换口粮,晚上则练武防身。
由于家境贫寒谋生艰难,老大跟乡亲们一道飘洋过海往南洋打工。
几年后,老二和老三都先后成家,组建了自己的家庭。
有一段时间,村子里常发现有老虎出没,让村民惶惶不安。
兄弟俩见此情况,商议上山打虎为民除害。
就找铁匠打造一双钢叉子和一对铁短棍为打虎武器。
于是兄弟俩就拿着钢叉和铁棍上山埋伏。
一天黄昏,一阵冷风过后,一老虎从密林中闯出来,老三年轻气盛,拿起钢叉就冲着老虎迎上去。
老虎见有人拦路就站着盯住来人。
老三把钢叉虚晃几下,惹得老虎抖起虎威,“吼”的一声,跃起前腿,居高临下扑下来。
老三看准时机,把钢叉对准老虎的脖子叉上去。
老虎被钢叉叉在半空中,前腿乱踢。
这时,老二急忙用铁棍打折老虎的两条前腿,老虎断了前腿,不能再抖威了。
兄弟俩就举起铁叉和铁棍往老虎身上猛打乱刺。
一会功夫,就把老虎打死了,两人扛着死虎回村。
从此以后,兄弟俩就以打虎为营生,日子却也过得颇顺心。
一晚,老三向妻子讲起了打虎时兄弟两人如何配合默契。
妻子听后很不以为然,觉得丈夫每次都是出大力气叉老虎的脖子,而二哥省力得多,竟然也平分得利,实在不合理。
丈夫经不起她的怂恿,也认为自己吃亏。
这样,夫妻打起了小算盘,决定以后上山打虎两人同去,不邀二哥了。
隔天,老二有事出门。
老三夫妻俩拿了钢叉和铁棍独个儿上山,埋伏了一阵儿,有一只老虎从树林深处慢悠悠的踱出来。
一见老虎来了,丈夫拿起钢叉熟练地与老虎周旋几下,就把老虎叉起来。
这时,妻子见到老虎,胆战心惊,站都站不稳,差点昏厥过去。
丈夫看到妻子没法帮他,心里也发慌了,就大声呼喊救命。
他心里明白:如果没能把老虎前腿打断,就难得虎口余生。
正当危急之际,只见他的大哥拿着大斧,二哥拿着铁棍双双赶来了。
原来,老大多年在外谋生,思乡心切,便和几位乡亲相邀返回故里。
老大
刚跨进家门,老二也跟着进来。
兄弟俩相见却找不到老三夫妇,询问老二的妻子,才知道他们上山打虎去了。
兄弟俩听说后,预感大事不妙,大哥急忙抄起当年砍柴的大斧,二哥拿起打虎的铁棍,抄小路赶上山,当看到人虎相持的架势时,老大和老三分别挥动大斧和铁棍,一左一右把老虎的两条前腿打折。
老虎趴下死了,老三也无力地躺在地上喘大气。
经此教训,老三的妻子再也不敢搬弄是非了。
兄弟间、妯娌间关系更加密切。
“打虎亲兄弟”这句话就流传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