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基础+抗水板设计计算指导书
(独基+抗水板)抗浮设计独基部分(根据朱总著作编制)

a/l
0.2
k
0.11
配筋面积建议用其他软件计算
a=(B2*L2 )^0.5
0.25
0.3
0.075 0.059
l=(B1*L1
)^0.5
表1防水板的平均固端弯矩系数()
0.35
0.4 0.45
0.5 0.55
0.048 0.039 0.031 0.025 0.019
0.6 0.015
0.65 0.011
0.7 0.008
0.75 0.005
0.8 0.003
基本前提:
矩形柱网任意尺寸 均可适用
基础只适用 于矩形基 础,且只轴 向受力,无 偏心
防水板及其以上土重标准值qs1 防水板的水浮力标准值qsw
在地下水浮力控制的内力组合时,防水板的荷载设计值qwj
独立基础周边的线荷载qe 独立基础周边的线弯矩me
防水板的平均固端弯矩系 数
k
(查表1 0.22 内插法输
每延米配筋AS/B
5607.12 1942
柱间距B1(x向) 柱间距L1(y向)
方形基础宽度B2 柱宽 基础高度
7.8
3.4 0.6
700
基础长度L2
8
3.4
qe=qwj(B1*L1-B2*L2)/B1/L1 me=k*qwj*B1*L1
8.1 40
47.9
210.6605536 657.5712
入)
基本组合N 基底平均反力F
6578 569.0311419
水浮力影响下的基底反力
321.1951964
沿B2方向弯矩
一
防水板抵抗水浮力引起的弯矩M11 3238.486
二
独基+防水板基础设计建议

独基+防水板基础设计建议根据广西基础勘察工程有限责任公司4月1日提供的《南宁骋望地产有限公司骋望剑桥郡居住小区工程岩土工程详细勘察报告》,本工程抗浮设计水位较高,需进行防水及抗浮设计。
最后的抗浮设计水位取值确定为绝对高程75m,我们对基础形式的选择做了较细致的论证工作。
在比较了桩承台+防水板(梁板式)、独立基础+防水板、筏板+柱帽等多种基础型式后,我们觉得无论是经济型还是施工的方便性上,独立基础+防水板都是本工程较好的基础形式。
结合北京市设计院成功的经验及工程案例,对本工程的独立基础+防水板的设计作了进一步的分析。
一、分析模型:1、按北京市院方法①采用SAP2000建立5x5跨的无梁楼盖模型,跨度8m;单元板格按1mx1m;设计时取中间跨的效应组合;②混凝土标号C35,钢筋采用HRB400钢筋;③荷载分项系数:水浮力的荷载分项系数取1.35,有利恒荷载的荷载分项系数取1.0。
④防水板计算时,对基础范围内的节点均采用固端约束;⑤基础按照《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8.2.11-1式计算底板弯矩,并与防水板传来的弯矩组合;⑥防水板传给基础的荷载分为两部分:一是扣除底板及面层有利恒荷载的水浮力传至基础边均匀布置的线荷载,二是传至板边的弯矩(按防水板支座弯矩的平均值);⑦独立基础采用等厚平板,按基础设计后叠加防水板传过来的荷载产生的内力。
2、采用SAP2000按实际约束情况整体计算①模型、材料、荷载分项系数同上;②仅在柱位置采用固端约束;③防水板上水浮力按抗浮设防水位;④独立基础下基底反力按“柱轴力+底板及面层荷载-底板水浮力”考虑;二、独基+防水板设计:(一)防水板应力(弯矩)分布如下图:防水板应力(弯矩)分布有如下特点:1、在独立基础角点有应力集中;2、跨中板带的跨中弯矩分布较均匀;3、跨中板带的支座弯矩除应力集中部位外,均很小;4、支座板带的跨中弯矩分布较均匀,且比跨中板带的跨中弯矩略小;5、支座板带的支座弯矩除应力集中部位分布较均匀,且比跨中弯矩小;6、板弯矩均很小,即使在极高的78m水位下,除应力集中部位外,采用12@200的钢筋均能满足受力要求;7、由于设置外防水,裂缝宽度按0.3mm控制,很容易满足;8、板变形极小,很容易满足变形控制条件。
独立基础+防水板计算方法

独立基础+防水板计算方法在独立基础加防水板设计中,有些设计者将独立基础和防水板作为两个不相干的构件分别计算,忽略了水浮力作用下防水板对独立基础内力的影响。
也有些设计者将其按一个完全的整体按变厚度筏板设计,造成板配筋复杂不经济造价高。
而比较经济合理的独立基础加防水板设计,应结合合理的构造作法,考虑独立基础和防水板的协调工作,采取符合力学模型的设计方法。
2构造要求及受力特点2.1构造要求(1)假设独立基础基底反力为直线分布,独基台阶的高宽比小于或等于2.5。
(2)防水板下需设置软垫层(图1),以使防水板只抵抗水浮力不能承受地基反力。
软垫层一般采用厚度不小于20mm的聚苯板。
2.2受力特点(1)独立基础承受全部结构荷载,并考虑水浮力作用下防水板的影响。
(2)防水板只承受防水板自重及上覆土重qa和地下水浮力qw,不考虑地基反力作用。
(3)随地下水浮力大小的变化,防水板受到的荷载也在变化,对独立基础产生的影响也在变化。
当qw≤qa时,防水板上的荷载直接传到地基上,可认为防水板对独立基础的计算没影响,当qw>qa时,防水板在水浮力作用下对独立基础产生附加弯矩和剪力。
3内力及配筋计算在独立基础加防水板的计算中,独立基础和防水板采取两者独立的计算方法,但要考虑防水板对独立基础的影响。
3.1防水板的设计(1)水浮力的分项系数。
根据实际情况取值,当地下水位变化不大时,可按永久荷载考虑,取1.35。
当地下水位变化较大时,按可变荷载,取1.4。
(2)永久荷载分项系数。
根据永久荷载效应对防水板是否有利合理选用,当防水板由水浮力效应控制时,永久荷载的效应对防水板有利,分项系数取1.0。
(3)防水板计算模型。
防水板实际上是四角支承于独立基础上的双向板,防水板的计算采取无梁楼盖的计算模型,按纵横两个方向划分为柱上板带和跨中板带,板带的宽度取垂直于计算方向柱距的一半,如图2,内力分析采用经验系数法。
只要算出垂直荷载作用下两个方向板的总弯矩Mox,Moy,乘以相应的经验系数,即可求出各板带各截面的弯矩设计值。
独基加防水板计算书

太原万达地下车库抗浮计算1.整体抗浮计算:抗浮设计水位785.500,基础底标高779.850,水头差h=785.500-779.850=5.65m,根据地基基础设计规范5.4.3条进行抗浮稳定性验算:Gk/Nw,k≥Kw=1.05Gk=1.7x18+0.2x25+1.45x20=64.6 ; Nwk=5.65x10=56.5Gk/Nw,k=64.6/56.5=1.14>1.05 满足要求2.独基加防水板配筋计算:(防水板下设置软垫层,防水板只抵抗水浮力,独基承担全部结构荷重并考虑水浮力影响)a.防水板计算:按无梁楼盖设计。
qwj=1.4x56.5-1.0x29=50.1 kN/m2。
lx=8.4 , ly=8.1 , bcex=4.2, bcey=4.05。
X方向板的总弯矩:Mx=qly(lx-2 bcex/3)2=50.1x8.1x(8.4-2x4.2/3)2= 1590.78Y方向板的总弯矩:My=qlx(ly-2 bcey/3)2=50.1x8.4x(8.1-2x4.05/3)2= 1533.96X方向柱上板带:跨中弯矩0.22x1590.78=349.98 As=3087 mm2支座弯矩0.50x1590.78=795.39 As=7014 mm2X方向跨中板带:跨中弯矩0.18x1590.78=286.34 As=2525 mm2支座弯矩0.17x1590.78=270.43 As=2385 mm2 b.独基配筋计算:柱子700x700,独基尺寸5500x5500,N=4826kN(设计值),C30,fy=360N/mm2.防水板及以上土重1.45x20=29 kN/m2; 水浮力标注值5.65x10=56.5kN/m2,防水板的设计值为:qwj=1.4x56.5-1.0x29=50.1 kN/m2。
防水板传给独基的等效荷载计算:线荷载qe=50.1x(8.4x8.1-5.6x5.6)/2x(5.6+5.6)=82.04 kN/m线弯矩me=k.qwj.lx.ly=0.011x50.1x8.4x8.1=37.50 kN.m/m上部结构传给基础的平均净反力:pj=4826/5.6x5.6=153.9 kN/m2考虑水浮力时的独基净反力:pj1=153.9-4x5.6x82.04/5.6x5.6=95.3独基弯矩计算:考虑水浮力时弯矩分为两部分,一是由防水板抵抗水浮力引起的弯矩M11,二是由pj1引起的弯矩M12,即M=M11+M12。
独基+防水板设计流程

独基+防水板设计流程一、整体抗浮地下室的整体抗浮计算,可用PKPM软件完成,需要达到的目的为竖向恒荷载大于整体水浮力。
则在计算竖向恒荷载时要注意:1、底部下部的土是否可以承担底板上的荷载,如果不行,则需要再建立一个底板层,将荷载导入到柱子上;2、底板上竖向荷载分布是否均匀,计算结果文件中的恒荷载仅表示总体情况。
计算底板水浮力:采用倒楼盖法计算,荷载为水头荷载减去底板自重(若水头高度大于地下室顶板,则注意整体抗浮计算值按照阿基米德原理取值);将竖向荷载与底板上浮力进行对比,如对每一个柱下轴力,竖向荷载大于上浮力,则整体抗浮计算通过,如局部抗浮不足,则考虑采用加大自重的方法,或考虑用梁约束柱向上的位移;如大面积抗浮不足,则考虑采取锚杆(浅基础)或抗拔桩(深基础)的措施。
二、整体刚度比计算剪切刚度比计算,地下室楼层大于其上楼层2倍时,可作为嵌固端,建模时,侧壁当做剪力墙建模,尽量使顶板作为嵌固端;三、基础浅基础时为独立基础或复合地基处理后的浅基础,深基础为桩基础。
浅基础和底板的关系分为两种:1、基础顶和底板顶平,此为常用方式,浅基础用元宝形基础,施工较为方便,基础计算按照阶梯型基础确定总高度为元宝形基础的高度;2、基础底与底板底平,若考虑增大抗浮自重时可考虑此种形式,则需另做回填和建筑面层,完成面和独立基础顶平。
基础配筋及确定桩数时,要考虑底板下土的性质,确定底板荷载是否导入到基础上。
四、底板分正向和竖向两次计算,取包络值。
1、正向计算:若底板下土层较好,则底板竖向荷载直接由土层承载,并不会分配到板块四周的梁或柱上;若底板下土层为淤泥等,则需要建模计算得到梁板配筋数据;2、反向计算:此时采用倒楼盖法建模计算,注意此时水浮力为局部抗浮,则水浮力仅仅与底板底到水头的高度有关,计算得到反向梁板配筋数据;3、配筋时候,按照上述两种配筋取包络值;4、底板梁水浮力计算时,应考虑承台的截面尺寸对减小梁跨度有效作用的影响,则建模时,可按照承台尺寸输入柱截面,桩基承台的拉梁可用暗梁,以方便底板施工。
浅谈柱下独立基础加防水板的计算

一
26 9—
P= 3 ̄ 7 . 43 . 2 5KNm 。 j3 86 . 3 /7 3 = 6 /z 8 7 . 7
(. 1 5 1 5— . ) 8 0
f . +. 3 8 = 4.l< (3 2 2 7 31 3 2 5
6 . KNm 41 43
5. .8独立基础的配筋设汁 5 a 边缘截 面 : 柱 A Ml . oy 1 1 0 9 7 0 30 = s /9 f ( h )= 4 0 16 0 0 0 D.
基的沉降值。 截 面位置 5 程实 例 工 现结合鸡西某地下车库的计 端 曲支 座截面 负弯矩 算进一步说 明柱 下独立基础加防 跨 跨中 正弯矩 第一 内支座截 面负 弯矩 水板的计算。 内 支座 截面负 弯矩 跨 跨中 正弯矩 5 . 1采用独立基础加 防水板 。 基础底标高 14 0 抗浮设防水位 17 0 8 . m, 7 8. m 0 5 . 2防水板及独立基础的混凝土强度 等
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及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 发展, 更多的基础形式在工程实践中得到广泛的应 用 。柱下独 立基 础加 防水板 就 是其 中一项 , 展 了 拓 钢筋混凝土扩展基础广阔的应用空间。 工程实践表 明, 独立基础加防水板具有传力简单 、 , 明确 经济适 用等优 , 因此在工程中应用相当普遍。 1 应用条件 有地下室且有防水要求时, 如地基较好, 可选 用柱下独立基础加防水板的做法。 此种做法可应用 于地下车库, 也适用于高层建筑的裙房。 2 力分析 受 2 在独基加防水板中, . 1 防水板 一般只用来抵 抗水浮力 , 不考虑其他地基承载力, 上部结构载重 全部由基础承担。 2 作用在防水板上的荷载有 :地下水浮力 、 . 2 防水板 自重及其 』建筑做法重量 , = 均为荷载效应基 本组合时的设计值, 即水浮力起控制作用时的荷载 设 汁 而不是荷载标准值。当地下水浮力小于防 值, 水板 自重及其上的建筑『 故法重量时, 建筑物重量全 部 由独立基础传给地基; 反之 , 防水板对独 立基础 底面的地基反力起一定的 分担作用, 使独立基础底 面的部 反力转移至防水板 , 以水浮力 的形 并 式直接作用在防水板底面, 这种地基反力的转移随 水浮力的加大而增加 。 2 在建筑使用过程中由于地下水位变化 , . 3 作 用在防水板底面的地下水浮力也在不断改变 , 因此 防水板 是 一种 随荷 载 情况 变 化而 变换 支 撑情 况 的 复 杂板类 构件 。 3 算方法 计 独立基础及防水板一股单独计算 。 31 .防水板的计算。防水板的计算模型可简化 为以独立基础为支座的复杂受力双向板。 防水板上 的恒荷载~般 由板 自重 、 一 板上填土荷载 、 建筑地面 做法等组成 ,活荷载~般由地下室地面活荷载、 地 下室地面非固定设备重量等组成, 水浮力按抗浮设 计水位确定, 当地下水位变化剧烈时, 水浮力荷载 分项系数按可变荷载分项系数确定 , 1 。 取 . 防水板 4 的计算应采用相关 汁算程序按复杂楼板 计算 , 也可 按无梁楼盖双向板计算。 3 2独立基础的汁算。当地下水浮力小于防水 板自 重及其上的建筑做法重量时, 直接按独立基础 的计算方法确定。 当地下水浮力大于防水板 自重及 其上的建筑敞法重量时 ,根据矢量叠加 的原理 , 在 正常H赁 立基础的同时, 虫 叠加由水浮力引起的防 水板对独立基础的附加内力。 比较两种情况的计算 结果, 取大值进行包络设汁。 4构 造措施 在防 水板 下应 设置软垫层 , 确保防水板不承担或者承担最小的地 基反力 。 对软垫曾—般有如下要求: 具有一定的承 载能力, 至少能承担防水板混凝土浇洼时的重量及 其施工荷载 ; 具有一定 的变形能力, 避免防水板承 担过大的 地基反力, 要求软垫层的厚度至少大于地
独立基础加抗水板基础设计及构造要求

Planning and design 规 划 设 计 1 07..
冯洁还得 出当防水板离得基础底 面越远,独立基础承担 的荷 载越大,设计 时可 以适 当提 高防水板的位置 ,高于基础 顶面1m 比较合适 ,但此 种做法在工程应用 中 较少。李纯 ,朱浮声等采用GYH一2型单膜式 压力盒对 辽宁文化艺术中心 、省博物 馆新馆 的独立基础加构造 防水板 的地基反力进行测试,也得 到了较为类 似的结果。
(1)防水板设计荷 载分 向下的重力荷载设计值和 向上水浮力 。向下 重力荷载 设计值包 括防水板 自重 、防水板上部建筑地 面做法及活荷载 ;抗 浮设计 时 ,防水 板所受 到的向上的力为按抗 浮设 计水位确定 的水 浮力设计值减去 防水板 自重及其 上部建筑做法标 准值 。
(2)当防水板底 土层 同独立基础时 ,底板为 自承重底板 ,向下作用下为构造 配筋 ;反 之防水板在重 力荷载作 用下 ,可按无梁楼盖双向板经验系数法计算。
在 地下水位较高 时,由于水头压力较大 ,此 时防水底板不仅要考虑 整体抗浮 的问题 ,还要考虑 防水板 自身的强度能否抵抗水 压力的作用 。以往 的设 计对于水 压力 的考虑 ,通常只是计 算防水底板的承载力 ,没有考虑此时水压力对 独立基础 的影 响。而实际情况是独立基 础与防水底板是共 同作用 ,在这种情况下 ,较 大的 水压力 会对防水底板产 生较 大的弯矩 ,而防水底 板的计算模型是 以独立 基础为支 座 的复 杂双向板 ,这就使 得防水底板的弯矩会在 独立基 础处进行传递 ,这就会加 大独立基 础的受力 ,若不考虑 这部分弯矩 ,对 于独 立基 础的设计是不安全 的。根 据相关分 析 ,在有水头压力 的作 用下 ,当防水板较 薄时 ,会使得独基边 防水 板配 筋加大 ,若 只是按构造配筋显然 不够安全 ,同样 防水板也 并不是越厚越好 ,达到 一 定程度后独立基础 和防水板都只是构造配筋。
独立基础加防水板计算书

*--------------------------------------------------------------------------------** yjk-F 独立基础信息**--------------------------------------------------------------------------------*计算时间:2017年10月17日当前版本:1.8.2.3一、基本信息1. 编号DJ-172. 节点号Node=173. 构件材料信息混凝土4. 做法阶形现浇5. 底面积(m2) 29.26. 底标高(m) -5.5007. 覆土重(kN/m2) 0.0(自基础顶计算)8. 自重(kN) 477.09. 各阶尺寸(mm) S2=3000 B2=3000 H2=500S1=5400 B1=5400 H1=50010. 保护层厚度(mm) Cov=4011. 混凝土强度等级RC=2512. 主筋强度(N/mm2) fy=30013. 结构重要性系数 1.014. 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γRE 受弯0.75受剪0.85冲切0.85局部受压 1.015. 人防材料强度调整γd 钢筋1.35混凝土 1.50(受弯、冲切、局部受压) 1.20(受剪)二、荷载信息*--------------------------------------------------------------------------------** 以下按独立基础局部坐标系输出独立基础各工况的荷载(形心处的合力) ** N: 竖向力(kN) * * Mx: 绕X轴弯矩(kN-m) * * My: 绕Y轴弯矩(kN-m) * * Qx: X向剪力(kN) * * Qy: Y向剪力(kN) * * 恒载和平面恒载下的竖向力N包括覆土重和自重* * 活载和平面活载下的轴力、弯矩、剪力都是折减后的结果* * 弯矩已包括水平力引起的弯矩增量(ΔMx=-Qy*d,ΔMy=Qx*d,d=柱底标高-基底标高) * * 对于“独立基础+防水板”,独立基础范围内的水浮力不重复计算**--------------------------------------------------------------------------------*工况N Mx My QxQy恒载3943.1 -5.4 -5.4 -0.8 0.8活载1307.2 -2.1 -2.1 -0.3 0.3X风-0.0 -0.0 0.9 0.1 0.0Y风0.0 -0.9 0.0 0.0 0.1X地震-0.7 -0.1 18.0 2.2 0.0Y地震0.7 -18.0 0.1 0.0 2.2竖向地震0.0 0.0 0.0 0.0 0.0人防荷载0.0 0.0 0.0 0.0 0.0平面恒载4036.5 0.0 0.0 0.0 0.0平面活载1344.0 0.0 0.0 0.0 0.0水浮力(最低水位)0.0 0.0 0.0 0.0 0.0水浮力(最高水位)0.0 0.0 0.0 0.0 0.0恒载(不计自重和覆土重)3466.1 -5.4 -5.4 -0.8 0.8平面恒载(不计自重和覆土重)3559.5 0.0 0.0 0.0 0.0*--------------------------------------------------------------------------------** 以下输出从防水板传递到独立基础的荷载* *--------------------------------------------------------------------------------*工况N Mx My恒载1387.8 0.0 0.0活载0.0 0.0 0.0水浮力(最低水位) -4786.0 0.0 0.0水浮力(最高水位) -4786.0 0.0 0.0人防荷载0.0 0.0 0.0三、正截面受弯计算*--------------------------------------------------------------------------------** 依据规范: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第8.2.7条,第8.2.12条* *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第6.2.10条* * 依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11.1.6条规定,地震组合下正截面受弯承载力除以0.75 * * 依据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4.2.3条规定,人防组合下混凝土强度设计值予以调整* *--------------------------------------------------------------------------------** 以下输出独立基础底板正截面配筋设计信息* * STEP: 正截面包含的台阶数目,柱墙边缘断面对应总台阶数* * Direct: 正截面的法线方向* * b0: 计算宽度(mm) * * h0: 有效高度(mm) * * M: 弯矩设计值(kN-m) * * Comb: 设计弯矩对应的组合号* * As': 计算配筋面积(mm*mm),按As=M/(0.9*fy*h0)确定* *--------------------------------------------------------------------------------*截面号STEP Direct b0 h0 M Comb As'No.1 2 x+ 4137 950 2276.7 (29) 8876.1No.2 2 x- 4137 950 2282.8 (30) 8899.9No.3 1 x+ 5400 450 687.1 (29) 5655.5No.4 1 x- 5400 450 689.2 (30) 5672.6No.5 2 y+ 4137 950 2282.8 (31) 8899.9No.6 2 y- 4137 950 2276.7 (32) 8876.1No.7 1 y+ 5400 450 689.2 (31) 5672.6No.8 1 y- 5400 450 687.1 (32) 5655.5*--------------------------------------------------------------------------------** 以下输出按计算、构造取大的配筋量** As: x向或y向每延米的底筋面积(mm*mm/m),As = max(As'/b , Rs,min*Area/b) ** b: x向或y向断面的计算宽度(m) ** Area: x向或y向断面的折算截面面积(mm*mm),按b0*h计算* * Rs: x向或y向的配筋率,按As*b/Area计算* * Rs,max: 最大配筋率(取4%) ** Rs,min: 最小配筋率**--------------------------------------------------------------------------------*配筋方向As b Area RsRs>Rs,maxx 1648.1 5.400 4136842 0.21 NOy 1648.1 5.400 4136842 0.21 NO*--------------------------------------------------------------------------------** 以下按局部坐标系输出独立基础底板各基本组合下的弯矩(只输出正弯矩) ** Mx(+): 底板绕y轴的弯矩,用于计算x向底筋面积* * My(+): 底板绕x轴的弯矩,用于计算y向底筋面积* *--------------------------------------------------------------------------------*组合号Mx(+) My(+)(23) 2282.6 2282.6(24) 2271.5 2271.5(25) 1584.7 1585.1(26) 1585.1 1585.5(27) 1585.5 1585.1(28) 1585.1 1584.7(29) 2282.3 2282.6(30) 2282.8 2282.6(31) 2282.6 2282.8(32) 2282.6 2282.3(33) 2072.9 2073.3(34) 2073.8 2073.4(35) 2073.4 2073.8(36) 2073.3 2072.9(37) 1886.3 1883.7(38) 1891.9 1884.3(39) 1884.3 1891.9(40) 1883.7 1886.3(41) 1886.3 1883.7(42) 1884.3 1892.0(43) 1892.0 1884.3(44) 1883.7 1886.3(45) 1891.8 1884.3(46) 1883.7 1886.2(47) 1886.2 1883.7(48) 1884.3 1891.8四、冲切验算*--------------------------------------------------------------------------------** 以下输出柱下独立基础冲切锥体各侧面的验算结果** 依据规范: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第8.2.8条** 验算公式: Fl<= 0.7 * βhp * ft * am * h0 ** am = (at + ab) / 2 ** Fl = pj * Al ** STEP: 锥侧面包含的台阶数目,柱墙边缘截面对应总台阶数** Direct: 冲切锥最不利一侧的法线方向(X+,X-,Y+,Y-) ** Comb: 最不利冲切力对应的组合号** Fl: 相应于作用的基本组合时作用在Al上的地基土净反力设计值(kPa) ** βhp: 受冲切承载力截面高度影响系数** ft: 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MPa) ** am: 冲切破坏锥体一侧(+X -X +Y -Y)的计算长度(mm) ** h0: 冲切验算截面的有效高度(mm) ** at: 冲切破坏锥体一侧斜截面的上边长(mm) ** ab: 冲切破坏锥体一侧斜截面在基础底面积范围内的下边长(mm) ** 当45度冲切锥的底面落到独基底面之外时,不验算冲切** 依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11.1.6条规定,地震组合下受冲切承载力除以0.85 ** 多柱独基,按柱对筏板的冲切验算,依据地基规范GB50007-2011第8.4.7条执行**--------------------------------------------------------------------------------*锥侧编号STEP Di rect Comb Fl βhpft am h0 at ab R/S 验算结果No.1 2 x+ (29) 1175.0 0.99 1.27 1550 950 600 2500 1.10 满足No.2 2 x- (30) 1178.1 0.99 1.27 1550 950 600 2500 1.10 满足No.3 2 y+ (31) 1178.1 0.99 1.27 1550 950 600 2500 1.10 满足No.4 2 y- (32) 1175.0 0.99 1.27 1550 950 600 2500 1.10 满足No.5 1 x+ (29) 715.3 1.00 1.27 3450 450 3000 3900 1.93 满足No.6 1 x- (30) 717.5 1.00 1.27 3450 450 3000 3900 1.93 满足No.7 1 y+ (31) 717.5 1.00 1.27 3450 450 3000 3900 1.93 满足No.8 1 y- (32) 715.3 1.00 1.27 3450 450 3000 3900 1.93 满足五、受剪验算*--------------------------------------------------------------------------------** 以下输出柱与基础交界处4个方向截面上的受剪验算结果** 依据规范: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第8.2.9条** 验算公式: Vs<= 0.7 * βhs * ft * A0 ** βhs = (800/h0)^0.25 ** STEP: 剪切面包含的台阶数目,柱墙边缘截面对应总台阶数** Direct: 受剪截面的法线方向(X+,X-,Y+,Y-) ** Comb: 最大剪力对应的组合号** Vs: 相应于作用的基本组合时,柱与基础交接处的剪力设计值(kN) ** βhs: 受剪切承载力截面高度影响系数** A0: 验算截面处基础的有效截面面积(mm*mm) ** h0: 截面有效高度(mm) ** ft: 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MPa) ** 当基础底面短边尺寸大于柱宽加两倍基础有效高度时,不验算受剪承载力** 依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11.1.6条规定,地震组合下斜截面受剪承载力除以0.85 **--------------------------------------------------------------------------------*验算条件判断: 当底面短边尺寸大于柱宽加两倍基础有效高度(b>bc+2*h0)时,不进行受剪验算方向 b bc h0 验算结果x 5400 600 950 b>bc+2*h0y 5400 600 950 b>bc+2*h0六、局部受压验算*--------------------------------------------------------------------------------** 以下输出独立基础局部受压验算结果** 依据规范: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010-2010第6.6.1条** 验算公式: Fl<= 1.35 * βc * βl * fc * Aln ** R/S<1.0时需修改模型,例如提高混凝土强度等级,增加局部承压面积等** 1.0<R/S<1.6时需配间接钢筋** R/S>1.6表示按素混凝土验算就可以满足规范要求** βl = sqrt(Ab/Al) ** Comb: 最大压力对应的组合号** Fl: 压力设计值(kN) ** βc: 混凝土强度影响系数** βl: 混凝土局部受压时的强度提高系数** fc: 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MPa) ** Aln: 局部受压净面积(mm*mm) ** Ab: 局部受压计算底面积(mm*mm) ** Al: 局部受压面积(mm*mm) ** 当独立基础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大于柱的混凝土强度等级,无需验算,R/S取50.0 **--------------------------------------------------------------------------------*Comb Fl βc βl fc AlnAb Al R/S 验算结果(30) 5989.4 1.00 3.00 11.9 360000 3240000 360000 2.91 不配筋满足七、地基承载力验算*--------------------------------------------------------------------------------** 依据规范: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第5.2.1条**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4.2.3条** 验算公式: 非地震组合,pk,avg<= fa,pk,max<= 1.2*fa ** 地震组合,pk,avg<= fa*ξa,pk,max<= 1.2*fa*ξa **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依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第5.2.4条确定** 计算公式: fa = fa = fak + ηb*γ*(b-3) + ηd*γm*(d-0.5) **--------------------------------------------------------------------------------** 以下输出独立基础的平均、最大、最小基底压力(kPa),及零压力区面积的比例** pk,avg: 基底压力平均值(kPa) ** pk,max: 基底压力最大值(kPa) ** pk,min: 基底压力最小值(kPa) ** fa: 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kPa) ** faE: 调整后的地基抗震承载力(kPa) ** A VG: 按平均基底压力验算是否满足** MAX: 按最大基底压力验算是否满足** A0/A: 按零压力区百分比验算是否满足** E: 地震组合标记**--------------------------------------------------------------------------------*组合号Pk,avgPk,maxPk,minfa(fa*ξa) A VG MAX A0/A(%)( 2) 180.1 180.6 179.5 180.0 不满足满足0.0( 3) 135.2 135.6 134.8 180.0 满足满足0.0( 4) 135.2 135.7 134.8 180.0 满足满足0.0( 5) 135.2 135.7 134.8 180.0 满足满足0.0( 6) 135.2 135.6 134.8 180.0 满足满足0.0( 7) 180.1 180.6 179.5 180.0 不满足满足0.0( 8) 180.1 180.6 179.5 180.0 不满足满足0.0( 9) 180.1 180.6 179.5 180.0 不满足满足0.0( 10) 180.1 180.6 179.5 180.0 不满足满足0.0( 11) 166.6 167.1 166.1 180.0 满足满足0.0( 12) 166.6 167.2 166.1 180.0 满足满足0.0( 13) 166.6 167.2 166.1 180.0 满足满足0.0( 14) 166.6 167.1 166.1 180.0 满足满足0.0E( 15) 157.6 158.3 156.9 234.0 满足满足0.0E( 16) 157.7 158.8 156.5 234.0 满足满足0.0E( 17) 157.7 158.8 156.5 234.0 满足满足0.0E( 18) 157.6 158.3 156.9 234.0 满足满足0.0E( 19) 157.6 158.3 156.9 234.0 满足满足0.0E( 20) 157.7 158.8 156.5 234.0 满足满足0.0E( 21) 157.7 158.8 156.5 234.0 满足满足0.0E( 22) 157.6 158.3 156.9 234.0 满足满足0.0八、沉降计算*--------------------------------------------------------------------------------** 以下输出独立基础中心处的沉降,按修正的分层总和法计算(s = ψ * ∑s) ** 依据规范: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第5.3.5条* * ψ: 沉降经验系数(取参数对话框中输入的值,输入1.0时按地基规范第5.3.5条计算) * * ΔZ: 计算土层的厚度(m) * * P0: 基底附加压力(kPa) * * E': 压缩模量当量(MPa) * * Zn: 压缩深度(m) * * ∑s: 分层压缩量之和(mm) * * s: 地基最终变形量(mm) * *--------------------------------------------------------------------------------*未输入地质资料,不计算沉降!附: 荷载组合表编号类型组合项*------------------------------------------------------------------------------*(1 ) 准永久组合 1.0恒+0.5活(2 ) 标准组合 1.0恒+1.0活(3 ) 标准组合 1.0恒+1.0风x(4 ) 标准组合 1.0恒+1.0风y(5 ) 标准组合 1.0恒-1.0风x(6 ) 标准组合 1.0恒-1.0风y(7 ) 标准组合 1.0恒+1.0活+0.6风x(8 ) 标准组合 1.0恒+1.0活-0.6风x(9 ) 标准组合 1.0恒+1.0活+0.6风y(10) 标准组合 1.0恒+1.0活-0.6风y(11) 标准组合 1.0恒+0.7活+1.0风x(12) 标准组合 1.0恒+0.7活-1.0风x(13) 标准组合 1.0恒+0.7活+1.0风y(14) 标准组合 1.0恒+0.7活-1.0风y(15) 标准组合 1.0恒+0.5活+1.0震x+0.38竖震(16) 标准组合 1.0恒+0.5活-1.0震x+0.38竖震(17) 标准组合 1.0恒+0.5活+1.0震y+0.38竖震(18) 标准组合 1.0恒+0.5活-1.0震y+0.38竖震(19) 标准组合 1.0恒+0.5活+0.2风x+1.0震x+0.38竖震(20) 标准组合 1.0恒+0.5活+0.2风y+1.0震y+0.38竖震(21) 标准组合 1.0恒+0.5活-0.2风x-1.0震x+0.38竖震(22) 标准组合 1.0恒+0.5活-0.2风y-1.0震y+0.38竖震(23) 基本组合 1.2恒+1.4活(24) 基本组合 1.35恒+0.98活(25) 基本组合 1.2恒+1.4风x(26) 基本组合 1.2恒+1.4风y(27) 基本组合 1.2恒-1.4风x(28) 基本组合 1.2恒-1.4风y(29) 基本组合 1.2恒+1.4活+0.84风x(30) 基本组合 1.2恒+1.4活-0.84风x(31) 基本组合 1.2恒+1.4活+0.84风y(32) 基本组合 1.2恒+1.4活-0.84风y(33) 基本组合 1.2恒+0.98活+1.4风x(34) 基本组合 1.2恒+0.98活-1.4风x(35) 基本组合 1.2恒+0.98活+1.4风y(36) 基本组合 1.2恒+0.98活-1.4风y(37) 基本组合 1.2恒+0.6活+1.3震x+0.5竖震(38) 基本组合 1.2恒+0.6活-1.3震x+0.5竖震(39) 基本组合 1.2恒+0.6活+1.3震y+0.5竖震(40) 基本组合 1.2恒+0.6活-1.3震y+0.5竖震(41) 基本组合 1.2恒+0.6活+0.28风x+1.3震x+0.5竖震(42) 基本组合 1.2恒+0.6活+0.28风y+1.3震y+0.5竖震(43) 基本组合 1.2恒+0.6活-0.28风x-1.3震x+0.5竖震(44) 基本组合 1.2恒+0.6活-0.28风y-1.3震y+0.5竖震(45) 基本组合 1.2恒+0.6活+0.28风x-1.3震x+0.5竖震(46) 基本组合 1.2恒+0.6活+0.28风y-1.3震y+0.5竖震(47) 基本组合 1.2恒+0.6活-0.28风x+1.3震x+0.5竖震(48) 基本组合 1.2恒+0.6活-0.28风y+1.3震y+0.5竖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