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辐射

合集下载

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1.定义及分类:太阳辐射是指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传递能量,具体可分为:紫外线,可见辐射光,近红外线辐射光。

紫外线又分为近紫外线(UVA)远紫外线(UVB,)超短紫外线(UVC)三种紫外辐射对人体皮肤的作用不但取决于紫外线的种类而且与肤色有关;UVC基本上可以被外表皮和真皮组织完全吸收,UVB透射能力比UVA差,只有UVA可以透射到真皮组织下面,加速皮肤的老化。

2. 介绍防护措施1) 防晒系数(Sun Protection Factor),英文缩写为SPF,是指在涂有防晒剂防护的皮肤上产生最小红斑所需能量,与未加任何防护的皮肤上产生相同程度红斑所需能量之比值,简单说来,它就是皮肤抵挡紫外线的时间倍数。

防晒系数SPF是测量防晒品对阳光中紫外线UVB的防御能力的检测指数。

防晒指数=最低红斑剂量(用防晒用品后)/最低红斑剂量(用防晒用品前)正确的防晒观念由于隔离成分必须渗透至角质表层后,才能发挥长时间的吸收隔离效果,因此必须提前在出门前30分钟就先擦拭完毕,出门前再补充一次,使用的剂量上,每次至少须有1~2ml的量,方可达到最佳的隔离成效,并且尽量避免在日照最强烈的时段出门(上午十点到下午两点),同时善用各种辅助用品,如阳伞、帽子、长袖衣服、太阳眼镜等,共同抵抗紫外线的入侵。

a) 一般类型皮肤的人,防晒指数值以8~12为宜;b) 对光敏感的人,防晒指数值以12-20为宜;c) 敏感性皮肤应挑选植物配方的防晒品或是含有二氧化钛的物理性防晒霜。

d) 只在上下班的路上接触阳光的上班族,防晒指数值在15以下即可,以脸部防晒为主;e) 在野外游玩、海滨游泳时,防晒品的防晒指数值要在30以上。

游泳时最好选用防水的防晒护肤品。

f) 防晒产品主要有化学和物理两类。

物理防晒品的防晒原理是像镜子一样把紫外线反射出去,更适合敏感肌肤,如儿童大多使用物理防晒霜。

化学防晒品则是吸收紫外线后将紫外线的能量以热的形式散发出去。

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1.定义及分类:太阳辐射是指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传递能量,具体可分为:紫外线,可见辐射光,近红外线辐射光。

紫外线又分为近紫外线(UVA)远紫外线(UVB,)超短紫外线(UVC)三种紫外辐射对人体皮肤的作用不但取决于紫外线的种类而且与肤色有关;UVC基本上可以被外表皮和真皮组织完全吸收,UVB透射能力比UVA差,只有UVA可以透射到真皮组织下面,加速皮肤的老化。

2. 介绍防护措施1) 防晒系数(Sun Protection Factor),英文缩写为SPF,是指在涂有防晒剂防护的皮肤上产生最小红斑所需能量,与未加任何防护的皮肤上产生相同程度红斑所需能量之比值,简单说来,它就是皮肤抵挡紫外线的时间倍数。

防晒系数SPF是测量防晒品对阳光中紫外线UVB的防御能力的检测指数。

防晒指数=最低红斑剂量(用防晒用品后)/最低红斑剂量(用防晒用品前)正确的防晒观念由于隔离成分必须渗透至角质表层后,才能发挥长时间的吸收隔离效果,因此必须提前在出门前30分钟就先擦拭完毕,出门前再补充一次,使用的剂量上,每次至少须有1~2ml的量,方可达到最佳的隔离成效,并且尽量避免在日照最强烈的时段出门(上午十点到下午两点),同时善用各种辅助用品,如阳伞、帽子、长袖衣服、太阳眼镜等,共同抵抗紫外线的入侵。

a) 一般类型皮肤的人,防晒指数值以8~12为宜;b) 对光敏感的人,防晒指数值以12-20为宜;c) 敏感性皮肤应挑选植物配方的防晒品或是含有二氧化钛的物理性防晒霜。

d) 只在上下班的路上接触阳光的上班族,防晒指数值在15以下即可,以脸部防晒为主;e) 在野外游玩、海滨游泳时,防晒品的防晒指数值要在30以上。

游泳时最好选用防水的防晒护肤品。

f) 防晒产品主要有化学和物理两类。

物理防晒品的防晒原理是像镜子一样把紫外线反射出去,更适合敏感肌肤,如儿童大多使用物理防晒霜。

化学防晒品则是吸收紫外线后将紫外线的能量以热的形式散发出去。

太阳辐射简述

太阳辐射简述

1.太阳辐射简述本章主要介绍太阳辐射的基本知识,并说明太阳辐射的计算方法。

为了利用太阳能,有必要了解和掌握有关太阳辐射的基本知识,以便更好地进行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设计和应用。

1.1.太阳简介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也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它的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5%。

太阳也是太阳系里唯一自己发光的天体,它给地球带来光和热。

如果没有太阳光的照射,地面的温度将会很快地降低到接近绝对零度。

由于太阳光的照射,地面平均温度才会保持在14摄氏度左右,形成了人类和绝大部分生物生存的条件。

除了原子能、地热和火山爆发的能量外,地面上大部分能源几乎全部直接或间接同太阳有关。

太阳是一个主要由氢和氦组成的炽热的气体火球,半径为6.96×105千米(是地球半径的109倍),质量约为1.99×1027吨(是地球质量的33万倍),平均密度约为地球的四分之一。

太阳表面的有效温度为5762K,而内部中心区域的温度则高达几千万度。

太阳的能量主要来源于氢聚变成氦的聚变反应,每秒有657x109公斤的氢聚合生成653x109公斤的氦,连续产生390x1021千瓦能量。

这些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以3×105千米/秒的速度穿越太空射向四面八方。

地球只接受到太阳总辐射的二十二亿分之一,即有177×1012千瓦达到地球大气层上边缘(“上界”),由于穿越大气层时的衰减,最后约85×1012千瓦到达地球表面,这个数量相当于全世界发电量的几十万倍。

根据目前太阳产生的核能速率估算,氢的储量足够维持600亿年,而地球内部组织因热核反应聚合成氦,它的寿命约为50亿年,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可以说太阳的能量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太阳的结构和能量传递方式如图1-1所示,简要说明如下:太阳的质量很大,在太阳自身的重力作用下,太阳物质向核心聚集,核心中心的密度和温度很高,使得能够发生原子核反应。

这些核反应是太阳的能源,所产生的能量连续不断地向空间辐射,并且控制着太阳的活动。

(完整版)太阳辐射专题

(完整版)太阳辐射专题

三、太阳辐射(光照)1、概念: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称为太阳辐射——自然界的物体,都以电磁波的形式时刻不停地向外传递能量。

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r射线都是电磁波。

它们的波长不同,特性和作用也有很大差异。

(图:各种辐射的波长范围——三大波段)〖跨越误区〗太阳辐射出的电磁波只包括可见光、红外光和紫外光三个波段这种认识是片面的。

除了以上提到的电磁波,还包括电波、χ射线、γ射线等,它们一起构成了太阳辐射光谱。

2、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在太阳内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发生核聚变反应(又能称热核反应),即4个氢原子核聚变为1个氦原子核,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能量,为太阳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量。

在核聚变过程中,原子核质量出现了亏损,其亏损的质量转化成了能量。

3、太阳辐射的分布及影响因素(1)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规律:从赤道向两极递减(2)全球太阳辐射的分布典型例题:13.读“一年内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示意”图,回答:( 1 ) 1 月份,太阳辐射量最大的纬度是________;90°N 上,太阳辐射量最大的月份是_________。

( 2 )全球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规律是从________向_________递减。

( 3 )赤道上太阳辐射的时间分布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 4 )南北半球相应纬度上太阳辐射随月份变化的规律大致________(相同、相反)。

( 5 )热带雨林地区的生物量是2千克/米²·年,亚寒带针叶林带是0.84千克/米²·年,结合上图分析原因。

答案:(1)90°S 南极点1月份均为白昼,日照时数多;6月(或7月)(2)低纬(或赤道)高纬(或两极)(3)从3月和9月向其它月份递减。

(4)相反(1分)(5)热带雨林,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因雨量多所以生长的植物品种也多,亚寒带针叶林是位于亚寒带,气候较寒冷与干燥,雨量也少,所以能生长的多以针叶植物为主(3)世界分布:例题.(2010年岳阳模拟)上图是世界太阳总辐射量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太阳辐射的定义

太阳辐射的定义

太阳辐射的定义太阳辐射定义是指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传递能量,太阳向宇宙空间发射的电磁波和粒子流。

太阳辐射所传递的能量,称太阳辐射能。

地球所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虽然仅为太阳向宇宙空间放射的总辐射能量的二十二亿分之一,但却是地球大气运动的主要能量源泉,也是地球光热能的主要来源。

2017年10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致癌物清单初步整理参考,太阳辐射在一类致癌物清单中。

简介到达地球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能量称为天文太阳辐射量。

在地球位于日地平均距离处时,地球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单位面积在单位时间内所受到的太阳辐射的全谱总能量,称为太阳常数。

太阳常数的常用单位是瓦/米²。

因观测方法和技术不同,得到的太阳常数值不同。

太阳常数值是1368瓦/米2 。

太阳辐射是一种短波辐射。

到达地表的全球年辐射总量的分布基本上成带状,只有在低纬度地区受到破坏。

在赤道地区,由于多云,年辐射总量并不最高。

在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压带,特别是在大陆荒漠地区,年辐射总量较大,最大值在非洲东北部。

太阳辐射在大气上界的分布是由地球的天文位置决定的,称为天文辐射。

由天文辐射决定的气候称为天文气候。

天文气候反映了全球气候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的基本轮廓。

详细介绍每日天文世界气象组织(WMO)1981年公布的太阳常数值是1368瓦/米2。

地球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光谱的99%以上在波长 0.15~4.0微米之间。

大约50%的太阳辐射能量在可见光谱区(波长0.4~0.76微米),7%在紫外光谱区(波长<0.4微米),43%在红外光谱区(波长>0.76微米),最大能量在波长0.475微米处。

由于太阳辐射波长较地面和大气辐射波长(约3~120微米)小得多,所以通常又称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称地面和大气辐射为长波辐射。

太阳活动和日地距离的变化等会引起地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能量的变化。

强烈的太阳辐射风暴太阳辐射通过大气,一部分到达地面,称为直接太阳辐射;另一部分为大气的分子、大气中的微尘、水汽等吸收、散射和反射。

太阳辐射变化的原因

太阳辐射变化的原因

太阳辐射变化的原因
太阳辐射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太阳高度角或纬度:太阳高度角越大,穿越大气的路径就越短,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越小,则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强。

例如,中午的太阳辐射强度比早晚的强。

2. 海拔高度: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越小,则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强。

例如,青藏高原是我国太阳辐射最强的地区。

3. 天气状况:晴天云少,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

例如四川盆地多云雾阴雨天气,太阳辐射消弱强,太阳辐射成为我国最低值区。

4. 大气透明度:大气透明度高则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

5. 白昼时间的长短。

6. 大气污染的程度:污染重,则对太阳辐射消弱强,到达地面太阳辐射少。

综上所述,太阳辐射变化的原因包括太阳高度角或纬度、海拔高度、天气状况、大气透明度、白昼时间的长短以及大气污染的程度等。

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了太阳辐射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变化。

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

5 仰角与方位角
仰角指的是天空中太阳相对于地平面的高度角。日出的时 候高度角为0°,太阳处在头顶时高度角为90°(如在赤 道地区,春分和秋分时会出现这种情况)。天顶角与高度 角相似,但是相对于地平面的垂直线来说的,因此可以计 算天顶角=90°-高度角。
太阳高度角在一天中不 断变化。其大小还决定于观 测位置的纬度和所在一年中 的天数。
2 大气质量
• 大气质量被定义为光穿过大气的路径长度,长度最短时的 路径(即当太阳处在头顶正上方时)规定为“一个标准大 气质量”。“大气质量”量化了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时被 空气和尘埃吸收后的衰减程度。大气质量由下式给出:
1 AM cos
式中θ表示太阳光线与垂直线的夹角,当太阳处在头顶时, 大气质量为1。 “大气质量”描绘了 太阳光到达地面前所 需走过的路程与太阳 处在头顶处时的路程 的比例,也等于Y/X.
夏至日,在北回归线处,太阳在头顶正上方,其 高度角为90°。夏天,在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观 测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是大于90°的。这意味着阳 光是来自北方而不是南方的天空。相似的,在一 年中的某个时期,在赤道和南回归线之间,太阳 光是来自南方而不是北方。 最大太阳高度角被应用到非常简单的光伏系统 设计中,然而更精确的光伏系统仿真则需要知道 高度角在一天中是如何变化的。
阳辐射强度。 变化范围: 1325 W· m-2 ~1457 W· m-2
我国采用的太阳常数值为1382 W· m-2 。 太阳光量常数及范围
定义:大气上界,太阳辐射产生的平均光照强度。
范围:1.35×105~1.4×105lx
二 地面太阳辐射
当入射到地球大气层的太阳辐射相对稳 定时,影响地球表面辐射的主要因素是: • 大气效应,包括吸收和散射 • 当地大气质量的不同,如水蒸气、云层 和污染 • 纬度位置不同 • 一年中季节的不同和一天里时间的不同

地理 必修一 太阳辐射

地理 必修一 太阳辐射

1、★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地球大气的受热过程分为三个过程:①“太阳暖地面”:太阳辐射在传播过程中,少部分被大气吸收和反射,因此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能较少,而大部分到达地面,使得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

②“地面暖大气”:地面被加热后,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近地面大气传递热量,因此,★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③“大气还地面”:大气在增温的同时,向外辐射热量,其中向下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它将热量还给地面,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2、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是引起大气运动的的根本原因。

3、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4、★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地面冷热不均→大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注意结合书本P30的图2.3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大气的水平运动。

来理解、应用)5、热力环流的应用,★如海陆风(白天海风、夜晚陆风),山谷风(白天谷风、夜晚山风),城市热岛效应等等。

6、由于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了风,因而,★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

★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7、地转偏向力的方向:垂直于风向,南左北右。

改变风的方向,不改变风的速度。

摩擦力既改变风的方向,又改变风的大小8、①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一致,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P31图2.5)②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P31图2.6)③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注意理解P32图2.7)9、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称大气环流,★形成原因是由于不同纬度地区所获得的太阳辐射是不同的。

10、三圈环流形成条件:假设地表均匀,高低纬受热不均,地球自转产生地转偏向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0微米~15微米 15微米~1000微米 1~10毫米 1~10厘米 10厘米~1米
绿
黄 橙 红
0.50~0.56微米
0.56~0.59微米 0.59~0.62微米 0.62~0.76微米
微 波
厘米波 分米波
粒子性
EL hf
hV

………… (3-2)
其中h=6.626×10-34J·s,称为普朗克常数。 辐射的度量和单位 辐射通量、辐射通量密度 辐射通量及单位:
式中A值:
…………(3-12)
正南:A=0 正南以西:A>0 正南以东:A<0
特殊时刻A的计算公式 日出日没时(h=0)
sin cos A cos
北半球A的季节变化
………… (3-13)
除北极外,一年中只有春分日和秋分日,日出正东日没 正西。 夏半年内,日出东偏北方向,日没西偏北方 向;且愈近 夏至日,日出日没方位愈偏北。
曙暮光 在日出前和日落后,太阳光线在地平线以下
0°~ 6°时,光通过大气散射到地表产生一定的光
照强度,这种光称为曙光和暮光。 一般曙暮光随纬度升高而加长;夏季尤为显著。
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
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减弱
减弱方式 吸收作用 主要的吸收成分 氧、臭氧、水汽和CO2 各成分的吸收波段
气体成分 氧 臭氧 强吸收波段 <200nm的紫外光 200~320nm的紫外光 930~1500nm的红外光 (三个强吸收带) 弱吸收波段 690~760nm的可见光 600nm的可见光 600~700nm的可见光 (三个弱吸收带)
太阳辐射是短波
辐射,人、地 面和大气辐射
是长波辐射。
不同温度下黑体辐射强度与温度的关系
第二节
太阳辐射
一、太阳辐射强度和太阳常数
太阳辐射强度 (太阳辐射通量密度)
太阳辐射强度及单位
定义:单位时间内投射到单位面积上的太阳辐射能量。 单位:W· -2 m 太阳常数 (S0) 太阳常数及变化范围 定义:当地球位于日地平均距离时(约为1.496×108km), 在地球大气上界投射到垂直于太阳光线平面上的太 阳辐射强度。
计算公式
1 D = S0 (1-P m) sinh 2
………… (3-21)
计算公式的假定条件 假设散射辐射的一半回到宇宙空间, 另一半被大 气和地表吸收。 影响因子 主要受太阳高度角(h)、大气透明度(P )和大气 量(m)影响,此外,纬度、海拔、云量有直接和间接的 影响。
太阳总辐射强度及其影响因素 太阳总辐射强度 到达地面的太阳总辐射强度是太阳直接辐射强度和天 空辐射强度的总和。 Q = S′+ 影响因子 太阳高度角(h) 太阳总辐射与太阳高度呈正相关关系。 大气透明度(P) 大气透明度差,到达地面的太阳直接 辐射减少,故太阳总辐射减少。 大气质量(m) 大气质量m愈大,到达地面的太阳总 D …………(3-22)
定义:单位时间通过任意面积上的辐射能量。
单位:J·s-1或W
辐射通量密度(E)及单位 定义: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
单位: J·s-1·-2或W·-2 m m
E=dF/(ds.dt)
dF ds
dF

ds
辐射通量密度又被称为辐射强度、辐射能力或放射能力。
光通量、光通量密度、照度 光通量及单位
定义:表征辐射通量而产生光感觉的量。
阔叶林
15~20
深色土壤小于浅色土壤。 潮湿土壤小于干燥土壤。
新雪表面大于陈雪表面。
五、太阳辐射光谱
定义 太阳辐射能随波长的分布曲线。
图中: 实线是大气上界 的太阳辐射光谱; 虚线是温度在 6,000K时的黑体 辐射光谱。
云层愈厚,反射愈强。云层平均反射率为50%~55%。
减弱因素 大气质量(m)
定义 太阳光通过大气路径的长度与大气铅直厚度之比。
m随h的变化
在各太阳高度时的大气质量
h(度) m 90 1 60 1.15 30 2.0 10 5.6 5 10.4 3 15.4 1 27.0 0 35.4
大气质量m随太阳高度的增高而减小,当太阳高
影响因子 海拔、水汽、微尘、云雾
…………(3-18)
布格尔—兰勃特(Bouguer-Lambert)定律 Sm=Sm-1P=S0Pm …………(3-19)
表明:地表垂直于太阳光线平面上的太阳辐射强度随大 气透明系数增大而增大,随大气光学质量增加而减小。
四、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度
到达地面的太阳总辐射由太阳直接辐射强度和天空
D 4 S
意义
…………(3-16)
入射光波长愈短,散射能力愈强。
漫射 当大气混浊,质点半径>10,000nm时,入射光 的各种波长具有同等散射能力,散射系数不再随波 长改变,称之为漫射。
反射作用 参与反射作用的物质
大气中较大的尘粒和云滴、云层。
云的反射作用
其反射能力随云状、云量和云厚而不同。云量愈多,
辐射愈少。
纬度 海拔
纬度愈高,太阳总辐射愈少。 海拔愈高,地面接受的太阳总辐射愈强。 北半球北回归线(23.5°N)以北地区,纬度愈 高,愈是表现出南坡向阳、北坡背阴,冬季
坡度坡向

比夏季显著。 一般云愈厚、愈多,太阳直接辐射愈弱,散射辐射的 比例增大。
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 地面反射率 地面反射的太阳总辐射R与投射到地面的太阳总辐射Q的 百分比。
单位:小时、分 计算公式:
2 可照时数 = 0 15
…………(3-14)
ω是时角
此时: cosω =-tgφ tgδ 实照时数 地面上用日照计实际测量的日照时数。 日照百分率 实照时数 日照百分率= ————— 可照时数 光照时间 ×100% ………… (3-15)
光照时间=可照时数+曙暮光时间
变化范围: 1325 W· -2 ~1457 W· -2 m m 我国采用的太阳常数值为1382 W· -2 。 m 太阳光量常数及范围 定义:大气上界,太阳辐射产生的平均光照强度。
范围:1.35×105~1.4×105lx
二、太阳高度角、太阳方位角和昼长
太阳高度角 (h) 定义 太阳光线与地表水平面之间的夹角。(0°≤h≤90°)
水平面上太阳辐射的计算
ABCD Sm′=Sm· =Sm· sinh ABC D
………… (3-8)
Sm和Sm′与h的关系图
水平面上得到的太阳辐射能随着h的增加而增加。 h的计算公式
sin h=sinφsinδ+cosφcosδcosω
…………(3-9)
式中:φ 为观测点纬度,δ 为赤纬,ω是时角。
斯蒂芬—波尔兹曼(Stefan-Boltzmann)定律 定律 黑体的总放射能力(ET)与它本身绝对温度(T)的 四次方成正比。即: ET =σT
4
…………(3-5)
式中σ=5.67×10-8W.m-2.K-4为斯蒂芬—波尔兹曼常数。 意义 物体温度愈高,其放射能力愈强。
维恩(Wien)位移定律 定律
δ的计算
δ的含义:太阳直射点纬度(即太阳直射光线与赤道平面
之间的夹角)。 计算公式: δ =23.5sinN° …………(3-10)
说明:式中N°以度为单位,是距春分日或秋分日最近的总 天数。春分日至秋分日取正值,否则,取负值。 特殊日期δ的值: 春分日(21/3)或秋分日(23/9):δ=0° 夏至日(22/6):δ=23.5° 冬至日(22/12):δ=-23.5°(23.5°S)
不同性质下垫面的反射率
种类 干的新雪 一般雪面 污秽雪面 干黑土 湿黑土 新耕地 反射率(%) 80~95 60~70 40~50 14 8 17 种类 棉花 甜菜 马铃薯 水稻田 牧草田 针叶林 反射率(%) 20~22 18~25 19~27 17~22 15~25 10~15
冬小麦
16~23
辐射强度(散射辐射强度)组成。
太阳直接辐射强度 定义
单位时间内以平行光形式投射到地表单位水平面积上
的太阳辐射能。
计算公式
ds S′=Sm′=S0 Pmsinh ………… (3-20)
影响因子 大气透明系数(P )、大气量( m )和太阳高度角(h)
影响,此外,纬度、海拔、坡度坡向和云量有间接或直
接的影响。 天空散射辐射强度(D) 定义 阳光被大气散射后, 单位时间内以散射光形式 到达地表单位水平面积上 的太阳辐射能。 ds
绝对黑体的放射能力最大值对应的波长(λm) 与其本身的
绝对温度(T)成反比。即: λm=C/T 或 λm T=C …………(3-6) 如果波长以nm为单位,则常数C=2,897×103nm· K,于是 (3-6)式为: λmT=2897×103nm· K
意义 物体的温度愈高, 放射能量最大值 的波长愈短,随 着物体温度不断 增高,最大辐射 波长由长向短位 移。
入 射
d=Qd/Q
反 射
吸收 透 射
a、r、d的变化 黑体:对于投射到该物体上所有波长的辐射都能全部吸
收的物体称为绝对黑体。故有:
a=1,r=d=0。
灰体:透射率d=0,吸收率a=(1-r),且a不随波
长而变化的物体。
二、辐射的基本定律
基尔荷夫(kirchoff)定律(选择吸收定律) 定律 在一定温度下,任何物体对于某一波长的放射能力 (eλ,T) 与物体对该波长的吸收率(aλ,T)的比值,只是温度 和波长的函数,而与物体的其它性质无关。即:
单位:流明(lm)
光通量密度及单位
定义:单位面积上的光通量。 单位:流明/米2(lm·-2) m 照度及单位 定义:单位面积上接受的光通量。
单位: lx,音译为勒克斯,1 lx=1 lm·-2 m
物体对辐射的吸收、反射和透射 概念
吸收率(a)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