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模块三古代诗歌鉴赏与名篇名句 (2)

合集下载

高三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语言文字运用+古代诗歌鉴赏+名篇名句默写》试题汇编(附答案解析)

高三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语言文字运用+古代诗歌鉴赏+名篇名句默写》试题汇编(附答案解析)

高三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语言文字运用+古代诗歌鉴赏+名篇名句默写》试题汇编(附答案解析)成语:①司马青衫:比喻因遭遇相似而表示的同情。

②数典忘祖:比喻对于本国历史的无知。

③大动干戈: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

④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

⑤不绝如缕:形容形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名句: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④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语言文字运用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在夏季减肥食谱中,有四种食物位于爱美女士们的黑名单,被排除在减肥食物之外,千万碰不得,否则会让你的努力____________!②可下半场的最后5分钟内,我们差点将全场的努力____________,所以说我们要拿下一场比赛还是要在5分钟之后才能确保,在最后5分钟内,对手有3次很好的机会,如果我们想要成为“英东杯”冠军,就要避免这些状况。

③这90户业主不肯退铺,让大华公司以回购商铺的方式解决大润发购物中心困境的努力____________。

A.毁于一旦功亏一篑前功尽弃B.前功尽弃功亏一篑毁于一旦C.功亏一篑前功尽弃毁于一旦D.前功尽弃毁于一旦功亏一篑解析:毁于一旦:于,在;一旦,一天。

在一天的工夫全被毁掉。

多指长期劳动的成果一下子被毁掉。

适合②空;功亏一篑:亏:欠缺;篑:盛土的筐子。

堆九仞高的山,只缺一筐土而不能完成。

比喻做事情只差最后一点没能完成。

适合③空;前功尽弃:功,功劳;尽,完全;弃,丢失。

以前的功劳全部丢失。

也指以前的努力全部白费。

适合①空。

答案:D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共建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这一APEC北京会议鲜明的主题,体现出中国对亚太持久发展繁荣所作的深入思考和安排。

2020届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专题13古代诗歌鉴赏(二)

2020届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专题13古代诗歌鉴赏(二)

专题十三:古代诗歌鉴赏(二)清单二诗歌的语言风格诗歌的语言风格体现在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方面。

1.平实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语言力求平淡,不追求辞藻的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平淡中蕴含着深意。

如贾岛《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全篇4句20字,毫无难解之处。

又如陶渊明《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2.含蓄隽永诗歌最富有灵气,诗的灵气在于隽永,在于“字短情长”,字里行间总是留着启人联想、开人悟性的“空白”,含有深意,藏而不露。

这种风格往往不把意思直接说出来,而是藏在形象中,让读者自己展开想象,思而得之。

如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夫妻间天各一方的挂念问候,其时其境其情,归家团聚作长夜之谈的憧憬,统统显于言外,隐于空白。

3.清新明丽这种风格往往用清丽的语言来营造优美的意境,表达怡然喜悦的感情。

其艺术境界多如大雨过后的青青柳色、荷叶上颤动着的晶莹水珠。

如杨万里《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用语新颖别致,不落俗套,给人一种清新美好的愉悦感。

4.形象生动诗歌的语言往往因其生动形象而感人至深。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既是诗又是画,有形有声有色地展现了赤壁的壮丽景色,气势雄伟,境界开阔。

5.绚丽飘逸如:“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李白的诗大都写得色彩缤纷、景象绮丽、变幻莫测,这是绚丽飘逸之美。

6.婉约细腻这种风格往往体现出“曲、细、柔”的特点,即曲径通幽,情调缠绵,表达感情细如抽丝。

如:“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和名篇名句默写(含答案)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和名篇名句默写(含答案)

古代诗歌阅读和名篇名句默写一、(2022·保定市高三摸底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秋思陆游人生四十叹头颅,久矣心知负壮图。

未死皆为闲日月,无求尽有醉工夫。

风凋木叶流年晚,秋入窗扉病骨苏。

信步出门湖万顷,季鹰不用忆莼鲈[注]。

【注】季鹰,张翰,字季鹰,西晋文学家。

张翰躲避乱世,因想念家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而辞官还乡。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诗人感叹自己年龄已到四十岁,内心也早知道辜负了一生的抱负。

B.颔联中的“闲日月”“醉工夫”,蕴含着诗人此时此刻闲适自在的心情。

C.颈联写落叶和透过门窗的寒气,点明了深秋的时节和诗人的身体状况。

D.闲居的诗人面对着秋色秋景,思绪万千,全诗表达了诗人秋日所感。

2.请简要分析诗歌尾联的含意及其蕴含的思想情感。

(6分)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3~4题。

题胡逸老致虚庵黄庭坚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籯①常作灾。

能与贫人共年谷,必有明月生蚌胎②。

山随宴坐图画出,水作夜窗风雨来。

观水观山皆得妙,更将何物污灵台。

【注】①籯:筐笼一类的盛物竹器。

②《三国志》孔融赞韦端的两个儿子“不意双珠,近出老蚌,甚珍贵之”,比喻子孙有才德。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两句劈空而来,用鲜明的对比手法先发议论,夺人眼球,发人深思。

B.颔联承上,诗人既赞颂了胡逸老的高贵品格,又借典故表达了美好祝愿。

C.颈联一个“出”字,化动为静,手法巧妙,与“两山排闼送青来”异曲同工。

D.尾联总收全诗,闲逸中观山水,山水之气涤荡心灵,使人灵魂澄清无滓。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5~6题。

宿芥塘佛祠①贺铸青青麰麦欲抽芒,浩荡东风晚更狂。

微径断桥寻古寺,短篱高树隔横塘。

开门未扫杨花雨,待晚先烧柏子香。

底许暂忘行役倦,故人题字满长廊。

【注】①诗人当时正以阅田为务,每天忙于巡查农事,并非随兴所至的游览观光。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全诗从麦苗抽芒写起,首联既点明了春末物候,又暗中交待了诗人在外求宿的原因。

高考语文复习练习-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

高考语文复习练习-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

任务突破练18名篇名句默写1.(2021·山东济宁高三5月模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两句,通过描述采集佳木香草的行为,喻示诗人不断追求美好事物的嘉德懿行。

(2)杜甫《登高》中“,”两句,与王维《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一样,景象旷远,境界雄阔,给人视通万里、山河尽览的感受。

(3)古诗词中经常出现“鹧鸪”这一意象,或表现爱恨情怨,或寄托漂泊相思,或抒发兴亡之叹,“,”就是这样的经典名句。

2.(2021·江苏如皋新高考第二次适应性考试)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逸评价《离骚》“依《诗》取兴,引类譬喻……灵修、美人,以譬于君”。

在苏轼《赤壁赋》中“,”两句也是借这种手法来表达对君王的思念。

(2)《念奴娇·过洞庭》中的“,”,写出月色清冷,衣物单薄、人情冷暖,尽管如此,诗人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泛舟在无边的洞庭湖上。

(3)在唐诗中雁的文化内涵丰富,它可以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也可以代指书信,传达情意;还可以喻人生的凄凉悲苦,如“,”。

3.(2021·山东泰安模拟)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短歌行》中,化用《史记》中的典故表现作者求贤若渴心情的诗句是“,”。

(2)作为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杜甫的诗句中常写流泪,如《登岳阳楼》中的“”一句,《蜀相》中的“”一句。

(3)中国古代诗文与酒有密切关系。

苏轼《赤壁赋》中,“”一句写曹操斟酒祭江;陶潜《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一句写作者自斟自酌。

4.(2021·山东临沂高三二模)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东皋本是东方的高地,后多指归隐后的耕地,这与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并序)的“,”两句有关。

(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借助叠词和文言助词“兮”,使诗歌充满独特韵味和音乐美感。

(3)《庄子·渔父》有“真悲无声而哀”之说,宋人就善于在词作中描摹男女泪眼相对的细节,如“,”,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3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课件

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3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课件

(2)有些含意相同或相近的句子,在不同文章中有着不同的说法或 细微变化。如《论语·述而》中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而在 《师说》中是“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出处不同,说法不同。还 有一些名句在演变流传过程中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有了新的说法。 如“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李世民《赠萧瑀》),不能在“疾 风知劲草”后接“烈火识真金”,虽然这种说法已成俗语。答题时, 还要看清句子后面的出处。
4.(2020·新高考全国Ⅰ卷)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论语·先进》中写到孔子的四个弟子侍坐时各言其志,子路 的志向是,用三年时间治理一个饱经忧患的千乘之国,“_可__使__有__勇_, _且__知__方__也_”。 (2)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中“_才__下__眉__头_,却__上__心__头__” 两句,形象地写出了主人公无法排遣 的离情。 (3)辛弃疾《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中写道,江中不仅能看到江 水 , 还 能 看 到 “中__间__多__少__行__人__泪__” ; 而 北 望 故 都 , 又 “可__怜__无__数__山__”,视线常被遮断。
3.强化“倒背”意识,改变“记忆惯性” 要想改变“记忆惯性”,平时就要试着改变背诵习惯,加强训练。 如培养“倒背”的意识,让同桌出下句,自己对上句等。经过一段 时间的训练后,应该就会有逆向思维的意识了。
4.关注重点,力求准确 (1)要突破生僻难写字。对于文质兼美的名篇名句,多数同学能熟 读成诵,但在考试中对生僻字、难写字书写有误,导致丢分。如 “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苏轼《赤壁赋》) 中的“舳舻”“酾”“槊”就极易误写,复习中要反复书写,强化 记忆。
(3)联想记忆法。可借助某个字、某种艺术手法、某种形象特点等, 由此及彼,丰富记忆的内容,增强记忆的准确性。如“举匏樽以相 属”(苏轼《赤壁赋》)中“樽”指酒杯,可联想到“樽酒家贫只旧 醅”(杜甫《客至》),还可联想到“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将进 酒》),以及“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4)辨析记忆法。如《六国论》中的“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 不尽,火不灭”中的“事”不要写成“侍”。

2015届江苏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件第3章古诗词鉴赏及名句名篇默写2

2015届江苏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件第3章古诗词鉴赏及名句名篇默写2

一、答题方法
1.鉴赏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两个字?为什 么? // 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 请 结合诗句评析某字的艺术效果。……
答题步骤与要点: ①首先表明自己的看法; ②用一两句话准确表明该字在诗句中的准确含义; ③结合诗歌的有关内容具体分析该字所描述的景象;
答案要有以下几部分:形式上要点明或修辞、或活用、 或手法等;内容上要分析所表达的主题思想;效果上 可从诗中形象(诗人自己或诗中他人 )角度分析效果表 达得怎样,从读者的角度来看,效果表达得怎样两个 方面介入。题 (2) 考查“炼句”的知识。分析句子要 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如本句中的“骤晴”“绿”,深 挖其内涵和效果。
【答题过程】第一步,表明自己的看法。用精炼的语 言明确指出诗中最精彩的用字。本诗是“明”“出” 二字。 第二步,用一两句话准确表明二字在诗句中的准确含 义。“明”字是明亮,“出”是突兀而出。 第三步,结合诗歌的有关内容具体分析这两个字所描 述的景象。“明”字写出了诗人极目远望所见田野中 上涨河水在阳光照射下波光更加明亮夺目的景色, “出”字写出雨水冲洗的群山在阳光照耀下“碧峰” 秀出更加富有层次的特点。
江苏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古诗词鉴赏的第二 点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 D( 鉴 赏评价)。 语言是思想感情的载体。要读懂诗歌,离不开对诗 歌语言的鉴赏。诗歌的语言,讲究字句的锤炼,讲 究炼字,讲究押韵、平仄和节奏,讲究抑扬顿挫, 回环蕴藉。形象性、抒情性、含蓄性、精确性、凝 练又有乐感,是诗歌语言的突出特点。
鉴赏作品的语言包括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 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还包括赏 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 效果。
鉴赏古代诗歌作品的语言既是古代诗歌鉴赏的 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一个主要的鉴赏方法。说它是 一个重要内容,是因为高考就这方面本身会设置题 目;说它是一个重要方法,是因为通过鉴赏语言能 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诗歌形象和意境。高 考要求的鉴赏作品的语言,与一般的文学鉴赏既有 联系,又有区别。高考要求的语言鉴赏主要着眼于 一个“懂”字,即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表 达作用,并能体会语言美,作一定程度的评述。

高三语文三轮汇编之古诗鉴赏以及默写

高三语文三轮汇编之古诗鉴赏以及默写

2009届高三语文三轮汇编之古诗鉴赏以及默写一三.古诗鉴赏10.阅读下面的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水口行舟宋·朱熹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⑴这首诗中诗人的情感变化富有层次,请结合具体词语简析之。

(5分)答:⑵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1分)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含着人生哲理,请细加品味,说一说你的看法。

(2分)答: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不亦君子乎?(《论语》)(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周敦颐《爱莲说》)(3),靡有朝矣。

(《诗经·氓》)(4)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愁空山。

(李白《蜀道难》)(5)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苏轼《赤壁赋》)(6)想当年:金戈铁马,。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7)天行健,。

(《易经·乾卦》)(8)非淡泊无以明志,。

(诸葛亮《诫子书》)二三.古诗鉴赏10.阅读下面的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城东早春杨巨源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1)诗人以“诗家”的眼光赏景,“诗家”欣赏的是怎样的景色?(2分)答:。

(2)诗中“看花人”与“诗家”的欣赏趣味有什么不同?诗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答:。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⑴西当太白有鸟道,。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李白《蜀道难》》⑵,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⑶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苏轼《赤壁赋》)⑷呜呼!,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⑸穷则独善其身,。

(《孟子》)⑹,暗香浮动月黄昏。

(林逋《山园小梅》)三三.古诗鉴赏10.阅读下面的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秋夜怀吴中(宋)(1)前人在评价这首诗时说,这首诗尾联的思路独辟蹊径,由自己在蜀川怀吴中联想到吴中无人怀念自己,相比之下,更加显示出千里客居者的孤独与苦闷。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部分 古代诗歌鉴赏 第三单元 默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部分 古代诗歌鉴赏 第三单元 默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时间:90分钟分值:300分)1.(2016·郑州质检)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生活中,表示要善于向有长处的人学习或随时以周围的人为鉴的意思,我们常常引用《〈论语〉十则》中孔子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切勿患得患失,而应乐观旷达,就像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说的那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商隐的《无题》中,用两个比喻句表达对亲人的无限思念,这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也常用来歌颂人民教师的奉献精神)答案(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2.(2016·石家庄质检)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出师表》中诸葛亮叙述自己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分析亡国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国恒亡。

(3)《曹刿论战》中说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取信于民”用原文中的话来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必以情。

答案(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3.(2016·辽宁五校联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荀子·劝学》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2)中秋佳节,小方想给远方的朋友寄张明信片表达自己的思念和祝愿,请你从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选出合适的两句推荐给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模块三古代诗歌鉴赏与名篇名句训练9写景·抒情·比较(时间:80分钟分值:80分)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的问题。

(11分)咏檐前竹沈约萌开箨①已垂,结叶始成枝。

繁荫上蓊茸,促节下离离②。

风动露滴沥,月照影参差。

得生君户牖,不愿夹华池。

【注】①箨:笋壳。

②离离:竹节历历分明之貌。

(1)这首诗前四句描写了“檐前竹”怎样的生长过程?请结合诗句作具体说明。

(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表现了“檐前竹”怎样的品格?请作简要分析。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诗歌一、二句写“檐前竹”拔节抽枝,当竹茎拔节而出时,笋壳就垂脱了;随着细长竹叶的抽生,慢慢就长出了嫩枝;三、四句接着写竹子挺拔直上,转眼间,已变得枝叶繁茂、亭亭如盖了,而且低处竹节间距离较近,呈现出历历分明之貌。

总之,前四句诗描写了“檐前竹”无声无息地拔节而出,由矮而高,终于挺拔地站立“檐前”的生长过程。

(2)第一问:通过想象将“檐前竹”拟人化,让“檐前竹”自己倾诉心声:“我所仰慕的是君子的风仪,而不是花前月下的池畔风光;能够生长在您的门窗前,正是我的心愿啊!”这其实也是诗人对“檐前竹”的赞美。

第二问:表现了“檐前竹”不慕风华、清心自守的品格。

【诗歌鉴赏】诗中只把竹子作为客观审美对象来观照,形象地勾勒出它的清姿,反衬出它的品格,别无政治上的寓意或个人身世的感慨。

前四句描绘“檐前竹”的生长态势,带有强烈的动感。

“风动”两句,不直接写竹,只从露珠滴阶、竹影参差中烘托出它的风韵。

结尾两句,采用“檐前竹”自己倾诉的方式,既情意动人,又含蕴不露,较之于直赞之语,似乎有更多的情韵。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的问题。

(8分)燕子矶[注]施闰章绝壁寒云外,孤亭落照间。

六朝流水急,终古白鸥闲。

树暗江城雨,天青吴楚山。

矶头谁把钓,向夕未知还。

【注】燕子矶:在南京市北郊观音门外观音山上,濒临长江,三面凌空,形似燕子展翅欲飞。

(1)这首诗的颔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具体说明。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钓者的形象及其寄寓的思想感情。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①比喻(或象征),以流水喻时代更替,以白鸥喻心志之悠闲,使单纯的画面有了深邃的意蕴。

②对比,如“流水急”与“白鸥闲”形成鲜明对比,为暗喻世事、抒发感慨奠定了基础。

③对偶,如“六朝”对“终古”,“流水”对“白鸥”,“急”对“闲”,使语句整齐,节奏鲜明,表意更为凝练生动。

(2)诗人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悠闲垂钓的隐士形象:他孤身独坐燕子矶头,仿佛已经许久了;夕阳落山,暮霭渐渐笼罩大地,他却浑然不知。

诗人借钓者的形象,抒发了对朝代更替、世事浮沉的沧桑之感,表达了对恬淡、宁静、高洁生活的向往之情。

【诗歌鉴赏】这是一首“咏古诗”。

首联将陡峭的岩壁、缥缈的阴云、孤亭一一呈现,衬托出燕子矶的奇绝,但因有阳光的照射便在凛冽中给人带来一丝暖意。

颔联和颈联分别采用了对比和衬托的手法描写景物,尾联是“点睛”之笔,也是本诗诗眼所在,“矶头谁把钓,向夕未知还”,悠闲的垂钓老者的形象一出,整首诗变得灵动、鲜活起来,生机盎然,老者为何垂钓也留给人们无尽的想象空间。

3.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7分)绝句陈师道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注]期不来。

世事相违每如此,好怀百岁几回开?【注】可人:知己。

(1)请用自己的话回答本诗中的“此”是指哪两件事,并分析诗人选取这两件事来写的原因。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宋诗重理趣,请说说本诗蕴含了一个什么道理。

(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此”指:读起来饶有兴味的书容易读完,谈起来十分投机的好友却偏偏不来。

原因:读书交友历来是文人日常生活中最平常而最有意义的事情。

(2)人生中美好的事物总是短暂的。

【诗歌鉴赏】本诗通篇以议论为主,抒写诗人生活中的具体感触。

首句“书当快意读易尽”,人逢喜事精神爽,快意时,阅读效率倍增,往往很快就把书读完了,因而不免觉得未尽兴。

第二句“客有可人期不来”,“可人”,即可心合意之人,亦即良友,“期不来”,欲晤良友而不得。

诗人一口气将一本好书读完之后,希望能同朋友一起交流读书所得、讨论作诗的甘苦。

他思友心切,若有所失,因此发出了“客有可人期不来”的慨叹。

第三句,诗人以好书易尽、可人不来这两件事,推出“世事相违每如此”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用以说明世事多舛,人生难得事事如愿。

这一句貌似达观,其实诗人内心充满了忧愤。

第四句紧接以“好怀百岁几回开”,言人生百年,真正高兴之时能有几次?带有洞穿世事人生的禅理,可视为对人的劝导,也可视为诗人对自己的安慰。

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出栈张问陶马嘶人语乱斜阳,漠漠连阡水稻香。

送险亭①边一回首,万峰飞舞下陈仓②。

【注】①送险亭:在栈道终点处。

②陈仓:地名,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

(1)“万峰飞舞下陈仓”一句采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本诗在布局上有何特点?你从诗中可以感悟到一种怎样的人生道理?(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夸张,拟人,走出险境后,回首走过的险峰,它们好像在飞舞,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走过险途之后的轻松、欣慰和愉悦的心情。

(2)打破历险在前、喜悦在后的常规,先写喜悦,后写历险。

在人生征途上,如果处于逆境,一定要保持乐观进取的心态,这样才能享受到胜利的喜悦。

【诗歌鉴赏】这首诗的布局别具匠心。

按常理,应是历险在前,喜悦在后,而诗人却做了相反的安排。

人们在大难面前,考虑的往往是如何战胜它,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

只有在享受了胜利的喜悦之后,抚摸伤口之时,才感到先前的经历竟是如此艰险。

诗人这样写,给人以新奇,给人以欣慰,确实高明。

另外,修辞手法用得也极为巧妙。

“马嘶人语乱斜阳”——“斜阳”怎么会“乱”呢?那是诗人在欣喜若狂中的错觉,突出了他出栈后的欣喜之情。

“万峰飞舞下陈仓”——“万峰”怎么会“飞舞”呢?这是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突出山势的险峻。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8分)灞上秋居马戴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1)诗歌颔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解答第一问,首先要找出颔联中描写的意象“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等;其次要分析这些意象的共同特征,从而概括出画面“凄凉冷清”的特点。

解答第二问,关键是要认真分析颔联中的关键词语,如“落叶”、“他乡”、“寒”、“独”等,从而概括出作者羁留异地的酸楚的思乡之情和孤独寂寞之感。

【答案示例】描写了一幅凄凉冷清的画面:秋雨之后,黄叶片片飘落;寒意阵阵,寄居孤寺的旅人独对孤灯。

表达了作者羁留异地的酸楚的思乡之情和孤独寂寞之感。

(2)本诗的五、六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具体分析。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答此题,一要准确判定此诗五、六句运用的表达技巧是衬托;二要认真分析诗句是怎样运用衬托手法的,即第五句以动衬静,第六句以有衬无;三要分析诗句运用衬托的作用,即第五句反衬环境的寂静,表现作者的思潮起伏、长夜无眠,第六句衬托诗人处境的孤单和心境的孤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