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

合集下载

保护建设悖阿拉善沙漠地质公园环境问题论文

保护建设悖阿拉善沙漠地质公园环境问题论文

保护与建设的悖论关于阿拉善沙漠地质公园的环境问题中图分类号:x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1)10-0202-01摘要:沙漠及其相关的地质遗迹都是宝贵的、不可再生的自然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进行有效保护,势在必行。

但是沙漠及其相关的地质地貌本身会产生诸多的环境问题,治理沙漠甚至消除沙漠一直以来都是人类解决沙漠带来的环境问题时所追求的目标之一,而这和建设沙漠地质公园的主旨是相违背、相矛盾的。

本文亦在如何对于二者之间的矛盾找到合理、切实可行的保护办法,在理论上找到保护沙漠及其相关地质地貌与治理其产生的环境问题二者之间的平衡点方面力图有所贡献。

关键词:阿拉善沙漠地质公园环境问题一、阿拉善沙漠地质公园地貌概况阿拉善盟位于内蒙古高原西段,地势总体南高北低。

由于长期的干旱和强烈的物理、化学风化作用,盟内形成了大面积的沙漠、戈壁、剥蚀平原、低山残丘、中山为主的高平原地貌特色。

正是这样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阿拉善沙漠地质公园内丰富的极具特色的地理地貌构成。

公园形成了以沙漠地貌为主,其他多种地貌环境并存的地貌结构。

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沙漠——公园内的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和乌兰布和沙漠统称为阿拉善沙漠,总面积约为816.4平方千米,居全国第二位、世界第四位。

戈壁——园内戈壁面积浩瀚以“黑戈壁”为主,主要分布于额济纳旗的中部及马鬃山一带。

马鬃山一带的“黑戈壁”号称“戈壁的戈壁”,是研究戈壁形成、发展和演化的最佳场所。

山地——园内主要包括三条山脉。

东部的贺兰山、南部的龙首山和北东向西南延伸的雅布赖山。

风蚀地貌——位于阿拉善右旗西北部,面积约数十平方公里,规模大,形态完美,地貌类型经典。

二、开发保护阿拉善沙漠地质公园的意义亿万年的地质变迁和气候演化,造就了阿拉善盟独特而脆弱的生态环境。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和人为的破坏,阿拉善盟的生态环境也不断恶化,尤其是处于北京乃至华北生态屏障的重要地理位置,更显示出保护好阿拉善生态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积极开展生态环境监测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服务

积极开展生态环境监测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服务
殊 的意 义 。
收藕 日期 :( 1 1 6 21 一I —1 0 作者简介 : 杨悔(9 8 . , 1 6 一)男 内蒙 占阿拉 善左 旗人 ,9 9 8H从 事于 L8 年 环崦监测种管理 I . 一 现任阿拉 善盟环境监铡站站 l I 帅 作 乏
积极 开展 生态 环 境 监 测 , 强 自身 能 力建设 , 加 提高 监测 技术 的现 代化水 平 , 特别 是应用 “ s 体 化等 高新 3” 技术 手段 , 有利 于从宏 上把 握环 境污染 和生 态 破坏 的状
n r ; e n lU l n a d edo id p t cin o a c O S r ci n c gc r e t o o o

K y Wo d : o gy; el[ nl l. ntr e r s  ̄'k r r le 1l g O lla mo i o
略的实施 , 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作为国家重要的基础 草原相接, 各种生态因子 分脆弱。阿拉 善地J所处f , t 设施建设工程 , 这对全盟更大力度地整治生态环境带来 特殊地理位置 , 使它对西北 、 华北, 特别是京津地 区的生 了难得的历史机遇。盟委 、 行署《 关于加强全盟 生态环 态环境产生直接影响。该区处于“ 三北” 风沙 区, 新疆荒 境保 扩 和建设 的意见 》 中明确 指 出;要健全 全盟 生态 环 漠生态监测站禾 口内蒙古草原生态监测站的监测覆盖 “ 境监 测 网络 , 定期 对全 盟生 态环 境演 变趋势 和治 理 成效 范 围未涉及 到 广 阔独 特 的生 态 区域 。开 展生 态 环境 监 测对 完 善全 国生 态环 境监 测 网络 , 填补 阿 拉善地 区 三 } 态 进行评估, 为生态治理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 ” 环境 监测 的空 白 , 衔接 草 原 和荒漠 牛态 环 境监测 具有特

阿拉善盟生态环境现状及建设措施

阿拉善盟生态环境现状及建设措施

阿拉善地区位于中国西北荒漠区东部,自然条件极为严酷,生态环境脆弱、敏感程度高,存在气候干旱、沙尘暴频繁、地下水位下降、水质变差、水资源短缺、植被严重衰退、草地面积缩小、绿洲萎缩、沙漠化土地扩大、生态难民增多等问题。

近年来,国家和各级政府高度重视阿拉善盟的生态环境问题,并给予了充分的资金与技术支持,用于进行生态环境建设、治理与恢复。

生态环境关系社会与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因此,及时掌握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对阿拉善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及促进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自然环境概况1.1地理位置阿拉善盟处于内蒙古自治区最西部(北纬37°24′~42°47′,东经97°10′~106°52′),是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盟。

境内东西长800km 、南北宽400km ,总面积约27万km 2,平均海拔为1000~1400m 。

阿拉善盟东北与巴彦淖尔盟、乌海市相接壤,东南与宁夏回族自治区隔贺兰山相望,西南毗邻甘肃省,北与蒙古人民共和国交界,国境线长达734.71km 。

1.2地貌条件阿拉善盟地域十分辽阔,地势呈现出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走势,由南向北逐渐平缓。

全境由巴丹吉林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和腾格里沙漠三大沙漠贯穿,形成了总面积约为8万km 2的阿拉善沙漠。

北部为蒙古高原,东、南、西三面由贺兰山、合黎山、首乌山及马鬓山封闭环绕形成了阿拉善内陆高原盆地。

自南向北由狼山余脉、罕乌拉山和雅布赖山斜插,将高原分割为沙漠、戈壁、山地、湖盆、平滩等不同地貌类型。

1.3气候条件阿拉善高原地处亚洲内陆腹地,远离海洋。

海洋湿润气流被周围的群山阻隔,无法进入,进而形成了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区。

该气候区的特点为降雨稀少、日照强烈、昼夜温差大、风沙肆虐、异常干旱。

全盟年平均气温为6.0~8.5℃;年平均降雨量为40~200mm ,由于受到东南季风的影响,降雨多集中于7—9月,且从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平均蒸发量为2866.9mm ,由东南向西北递增;日照时数高达3300~4700h/a ,年太阳总辐射量为615.32~690.67kJ/cm 3;境内风大沙多,风向多为西北且集中在冬、春季,风期长达5~6个月,平均风速为2.9~5.0m/s ,沙尘暴日数为9~12d 。

“寂寞”阿拉善的狂欢

“寂寞”阿拉善的狂欢

“寂寞”阿拉善的狂欢今年,阿拉善盟开展了构建“大生态”“大园区”“大旅游”“大城乡”“大开放”“大网络”“大民生”“大安全”的“八大格局”工程。

这一系列举措和行动持续不断地推动着阿拉善盟的变化,让这座“秘境”越来越迷人。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千古名句给世人展现了一幅北疆戈壁荒漠的壮丽图景。

不过很多人并不知道,这句诗的诞生地就在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

阿拉善,在蒙古语中意为五彩斑斓的地方。

这座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最西部、面积最大、人口最少的城市过去被称为“秘境”,不仅因为过去前往阿拉善盟路途艰险,更因其集中了戈壁、沙漠、草原、森林、湖泊、山峦等地质奇观的秀美风光。

近年来,随着城市发展,特别是今年京新高速阿拉善盟段正式建成通车,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了这座“秘境”,同时阿拉善自身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煤老板甘当“沙漠郎”阿拉善盟有着丰富的沙漠资源,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贯穿全境,如何在治理沙漠化的同时利用好这份资源是阿拉善盟一直思考的问题。

站在由宏魁苁蓉集团公司(以下简称“宏魁集团”)投资兴建的阿拉善沙生植物园入口处的高台上向西远眺,被茫茫沙漠包围的种苗基地和梭梭肉苁蓉科研示范区绿意盎然。

“这里一共有15万亩梭梭林。

”宏魁集团党委副书记任存福介绍道,“梭梭是一种防尘固沙的优秀植物,它的根部还能嫁接肉苁蓉,它的药用价值、经济价值都很高。

”如今沙生植物园颇具规模,但在建设开发中可吃了不少苦头。

梭梭的生长周期缓慢,至少三年成型,梭梭成型后才能嫁接肉苁蓉,又至少三年才能上市。

因此,前几年发展的投入要远远大于产出,民间甚至用“向沙子里倒酥油”的说法来形容其艰辛程度。

出乎意料的是,将这项工程坚持下来的宏魁集团董事长祁成宏曾经是一位煤老板。

“我过去是做煤炭的,也是一个牧民的儿子,心里一直想为阿拉善做点事情。

”祁成宏说道。

20__年,看准沙产业商机的他,毅然从煤炭行业转型到了沙产业。

祁成宏借助了科技的力量,克服了种种困难。

阿拉善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阿拉善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阿拉善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阿拉善盟是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个地级行政单位,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文化底蕴。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大力支持,阿拉善盟也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方向。

本文将探讨阿拉善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阿拉善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状1. 能源产业阿拉善盟地区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和光伏能源资源,尤其是光伏能源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

目前,阿拉善盟已经建设了多个光伏发电厂,为当地电力供应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煤炭产业也在阿拉善盟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存在环境污染问题。

2. 旅游产业阿拉善盟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族文化,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目前,阿拉善盟已经建立了一批旅游景区和度假村,如腾格里沙漠、中蒙边境等。

旅游业的发展为当地经济增长带来了良好的机遇,但也需要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和保护生态环境。

3. 农业产业农业是阿拉善盟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由于地处内蒙古草原地区,阿拉善盟适宜发展畜牧业和农作物种植业。

目前,阿拉善盟农业以牧业为主,牛羊养殖规模庞大,但存在着资源利用不合理、畜禽养殖污染等问题。

二、阿拉善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对策1. 能源发展:加大对光伏能源的投资,建设更多的光伏发电厂。

同时,加强煤炭产业的环保治理,引入先进的煤炭清洁利用技术,减少环境污染。

2. 旅游促进: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建设更多的旅游设施和配套设施。

加强旅游景区的保护工作,维护好自然生态环境,打造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业。

3. 农业转型: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高效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

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加强农业环境保护,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产生。

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阿拉善盟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动阿拉善盟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有助于提高经济结构的质量和效益。

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还可以促进就业增长,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阿拉善治沙的生态原理

阿拉善治沙的生态原理

阿拉善治沙的生态原理阿拉善治沙是指在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地区进行的一系列治沙工作,目的是恢复和保护阿拉善沙地的生态环境,防止沙漠扩张。

阿拉善盟位于中国北方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地势高原,气候干燥,年降水量少,加上过度的人类开发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导致土地沙化严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阿拉善盟开展了一系列治沙工作。

下面将介绍阿拉善治沙的生态原理。

1. 构建植被系统:植被是防止沙漠扩张、固沙保土的关键。

阿拉善盟在沙地上大面积种植抗沙植物,如柠条、沙棘、野黄骨柳等,建立起了良好的植被系统。

这些抗沙植物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够在干旱、贫瘠的环境中生存,不断生长、繁殖,并且能够固定沙土,阻止沙漠向外扩展。

2. 进行人工植树造林:除了引入天然的抗沙植物外,阿拉善盟还进行了大规模的人工植树造林。

在沙漠地区,选用适应性强、耐旱能力强的树种,如沙柳、碱蓬、榆树等进行造林。

这些树种的根系发达,能够深入地下吸收土壤中的水分,起到固土保水的作用。

通过人工植树造林,逐步建立了一片绿意盎然的森林,有效减缓了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的进程。

3. 引导畜牧业合理发展:阿拉善盟将畜牧业与沙漠治理相结合,通过合理的畜牧管理方式,减少过度放牧对草原的破坏,提高黄土高原牲畜的草食量。

合理的放牧管理不仅能保护草原植被,还能促进草地的恢复和生长,从而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

4. 加强水资源管理:水是维持生态平衡的基础,阿拉善盟加强了对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

建设水库、塘坝,改善灌溉系统,提高土地的水分利用效率。

通过合理的水资源配置,充分利用雨水和融雪水,为植被的生长提供充足的水源。

5. 推广科学技术:阿拉善盟积极引进和推广沙漠治理的科学技术。

如引入人工降雨技术,通过云seeding 人工增加降雨量,更好地满足植被对水分的需求。

此外,还进行了沙坑试验、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等科学研究,不断完善和优化治沙措施。

总之,阿拉善治沙的生态原理是通过构建植被系统、植树造林、合理发展畜牧业、加强水资源管理以及推广科学技术等方式来恢复和保护沙地的生态环境。

阿拉善生态环境变化研究与保护措施

阿拉善生态环境变化研究与保护措施
4 2 2 均以 1 80 0 hm 的速度减少, 是阿盟 3 个旗中减少速度 最快的旗 �额济纳旗退化森林类型主要有梭梭林 , 柽
柳和胡杨林� 2 1 世纪初, 由于黑河分水, 柽柳 林和胡 � 杨林呈恢复趋势 1.2 草地变化
了 6.1 10 hm , 其他林也在增加 � � 根据遥感调查数据表明, 2 0 世纪 7 0 年代 2 0 世 20 世纪 7 0 年代 2 0 世纪 90 年代, 0 世纪 7 0 年代相 阿拉善左旗疏 纪末, 阿拉善草地退化较严重� 与 2 4 2 2 0 世纪 90 年代, 林地面积减少了 1.81 10 hm , 年均下降速度为 90 0 比, 全盟高盖, 中盖 , 低盖度草地面积 ������������������������������������������������
在减少 ; 截止 2 0 0 8 年, 林地面积稍有增加, � 基本恢复到 额济纳旗疏林地 面积 20 世纪 7 0 年代 末 2 008 4 2 2 0 世纪 80 年代的水平, � 30 年间面积减少 了 5.4 10 hm , 这表明有恢复的迹象 � 阿拉 年一直在下降 , 年 30 年间 有林地 善全盟森林 30 年来总体呈下降趋势, 4 2 面积减少了 0 .4 10 hm , 灌木林面积减少了 0 .3 10 4 hm 2, 疏林面积减少了 5.3 10 4 hm 2� 2 0 世纪 90 2 0 0 8 , 年代到 年以来有上 升趋势 有林地面积增加 了 0 .2 5 10 4 hm 2, 灌木林面积变化不大, 疏林面 积增加
2 2 2 2
环境, 减少入黄沙量�不仅为分洪区下游黄河 安全度凌 汛提供 有力保障, 而且使分洪区周边乔木, 灌 木, 草 木等植被覆 盖率明 显增加, 水生植物, 候鸟栖息动物也明 显增多, 严重的荒 漠化得 到局部控制, 水土资源将逐渐恢复, 生 态环境日趋 好转, 沙尘及 沙尘暴明显减少�形成 的湿 地和 水域面 积对 改变乌 兰布 和沙 漠生态环境, 开发乌兰布 和分 洪区周 边的 沙产业, 旅 游业 创造 了良好的条件�

阿拉善盟行政公署办公厅关于阿拉善盟风光资源开发建设的指导意见-阿署办发〔2016〕111号

阿拉善盟行政公署办公厅关于阿拉善盟风光资源开发建设的指导意见-阿署办发〔2016〕111号

阿拉善盟行政公署办公厅关于阿拉善盟风光资源开发建设的指导意见正文:----------------------------------------------------------------------------------------------------------------------------------------------------阿拉善盟行政公署办公厅关于阿拉善盟风光资源开发建设的指导意见阿署办发〔2016〕111号各旗人民政府,开发区、示范区管委会,行署有关委、办、局:为规范我盟风光资源开发建设管理,促进风光产业健康发展,实现风、光资源统筹规划,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根据国家、自治区关于风电和光电产业发展的有关政策规定,结合我盟实际,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风电和光电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要求,社会经济发展要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推动低碳循环发展,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能源技术创新,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

因此,在我国能源压力日趋严峻的形势下,加快发展风电和光电产业等新能源产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维护国家能源安全的必然选择。

一方面,我盟风能和光能资源丰富,拥有发展风电、光电、光热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加快培植壮大风电和光电产业,是开拓新的经济增长领域,拉动新材料装备制造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渠道,解决民生问题的有效途径;对加快我盟能源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新的产业优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另一方面,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能够提供更加充足、安全、清洁的能源保障,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实现低碳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进一步明确风电和光电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原则、目标任务(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八大精神和自治区“8337”发展战略为指导,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建设全国风光能源输出基地为中心任务,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和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历史机遇,围绕坚强的电网结构建设、便利的电力输出通道建设、集约的新能源基地建设,着力转变能源消费方式、优化能源布局结构,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能源保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拉善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十一五”规划(初稿)阿拉善盟是全区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是全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的基础和保障。

“十五”期间,在国家、自治区的大力支持下,在全盟各级部门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不懈努力下,阿拉善盟的生态保护和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十一五”期间是我盟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阿拉善的重要时期,为了推动我盟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做好生态建设与保护工作意义重大。

为此,在《阿拉善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和《内蒙古自治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十一五”规划》的基础上,制定本规划。

一、“十五”期间生态保护与建设回顾(一)生态保护和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我盟深居内陆,长期以来,由于干旱少雨、超载过牧、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等人为因素的影响,造成生态环境呈逐年恶化趋势,全盟荒漠化土地占到全盟总土地面积的80%以上。

1998年以来,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后,我盟把生态建设作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根本和切入点,提出了实施转移发展战略的宏伟目标。

在国家、自治区的大力支持下,相继实施了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易地扶贫搬迁、重点防护林、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重点旗、退耕环林、水土保持、天然草场恢复和建设、黑河下游额济纳绿洲抢救与生态保护、澳援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工程范围覆盖全盟所有期限的森林、草原、荒漠、湿地及城镇等所有生态区,五年间,国家、自治区共投入资金10元(其中建设资金近7亿元,各类补贴3亿元以上)。

这些项目有力地支持了我盟的生态保护与建设,使我盟的生态保护与建设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到2005年,我盟已在孪井滩、腰坝滩、查哈尔滩、巴音毛道、陈家井、额济纳沿河地区形成人工生态绿洲,植被覆盖度已由过去的1-8%提高到目前10-30%,天然草场严重超载严重退化的势头得到遏制;黄河、黑河流域的生态条件得到改善,腾格里沙漠东南缘、乌兰布和沙漠西南缘以飞播林草为主的防沙、阻沙防护林体系初步形成,三大生态屏障重点生态功能区基本得到重建:贺兰山保护区荒山荒坡及丘陵植被覆盖度增加到42%,野生动物数量增加、植被生长繁茂,水源涵养功能逐步增强;横贯中部的800公里天然灌草绿色植被带开始恢复建设;额济纳胡杨林面积达到42万亩;横贯中部的800公里天然灌草绿色植被开始恢复。

一是生态建设各项指标顺利完成——“十五”期间,我盟累计完成人工造林15.68万亩、飞播造林65.5万亩、封山(沙)育林57.96万亩,森林及灌木林面积达到1653万亩,比2000年增加109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08%。

——“十五”期间,我盟草原建设总规模达到了5540.25万亩,其中人工种植面积累计达到157.18万亩(其中人工种草52.18万亩、种植饲料60.2万亩、种植饲用灌木44.8万亩);草地围栏建设面积累计达到5007.48万亩;飞播牧草面积累计达到41.3万亩;草地改良面积累计达到288万亩。

——“十五”期间,我盟水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

至2005年新增饲草料灌溉面积15.31万亩,新增节水灌溉12.29万亩,新增灌溉草库伦2.39万亩;黑河下游额额济纳河及东居延海得到恢复,恢复流域面积35.5平方公里,2005年东居延海蓄水量3590万立方米,额济纳绿洲的水资源利用率达62%;黄河沿岸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9.8平方公里。

——“十五”期间,我盟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10个,总面积321.57万公顷,占我盟国土面积的9%。

——“十五”期间,我盟用过移民搬迁,天然草场载畜量明显降低。

到2005年底农区舍饲养殖牲畜70万头(只),草场放养牲畜降至140万头(只)。

二是各项生态项目成效显著——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共完成公益林建设80.34万亩。

森林管护面积达到60万亩。

共安臵和分流企业富余职工355人。

工程区全面停止了天然林商品性采伐。

完成种苗工程8项,建成育苗基地0.05万亩,采种基地1.6万亩。

“十五”期间,项目完成投资5138.5万元,其中国家投资4108万元,地方配套1030.5万元。

——退耕还林工程,全面启动并取得重大进展,共完成退耕还林任务15.8万亩。

其中:退耕地造林2.3万亩,荒山荒地造林13.5万亩(包括以封代造5.5万亩)。

“十五”期间,项目完成投资3714万元,其中国家项目建设投资765万元,退耕户补助2944万元。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共完成造林任务12.8万亩,其中:人工造林2.6万亩,封山育林10.2万亩。

“十五”期间,项目完成投资905万元,其中国家投资700万元,地方配套205万元。

——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

完成退牧还草920万亩,其中禁牧870万亩,划区轮牧50万亩。

“十五”期间,项目完成投资50822万元,其中国家建设投资10319万元,地方配套4356万元,退牧户补助21532.5万元。

——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

转移安臵农牧民3701户15386人。

“十五”期间,项目完成投资13360.16万元,其中国家投资7360万元,地方配套6000.16万元。

——中澳技术合作内蒙古阿拉善环境整与管理项目。

项目2001年5月正式实施,至2005年末,中澳双方共同完成资金投入7297万元人民币,其中澳方投入约4789万元人民币,中方投入2213万元人民币。

“十五”期间,该项目规划实施了20个社区子项目;实施了新能源建设;实施了中小学环境教育和环境教育赠款;协调组织国家、自治区、盟旗95个相关机构的领导和专业人员开展国际、国内各类考察培训;开展了“阿左旗敖伦布拉格镇灌区节水农业示范项目”和“贺兰山植被恢复示范项目”两个机构子项目;开展GIS(地理信息系统)和地下水模型建立。

初步建立起全盟植被、景观、土壤、气候及社区、机构子项目区的空间与属性数据库,完成敖伦布拉格和温都尔图西滩地下水模型;加强和规范了项目管理程序。

——水土保持工程。

完成水土保持项目5项,投入建设资金637万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9.8平方公里。

——生态环境建设综合治理(重点旗)。

该项目自1998年实施,2001年结束。

4年共投入资金5086万元,其中国家投资3766万元,地方配套1320万元。

完成防护林2985.2公顷、围封草场16815公顷、围封天然林5948公顷、飞播林草6700公顷、人工造林634公顷、人工种草1509.7公顷、草籽基地188.3公顷、育苗基地571公顷、棉籽基地33.3公顷、改良草场1390公顷、基本农田100公顷、节水灌溉750公顷、灌溉饲草料基地70公顷、草库伦300处、配套道路、水利设施设备等。

其中,“十五”期间完成投资556万元,其中国家投资520万元,地方配套36万元。

——公益林效益补偿项目。

项目自2005年起实施,我盟1768.2万亩国家重点公益林纳入国家第一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范围立项补偿,每年享受补助资金7956.9万元。

(二)生态建设正处于治理与破坏相持的关键阶段,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任重道远1.局部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控制我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虽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与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

我盟目前的生态状况仍很脆弱,全盟沙化土地面积仍以每年150km2的速度扩展,治理速度远远赶不上沙化速度,我盟还处在“整体恶化,局部好转”、破坏大于治理的阶段。

一是我盟属干旱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其生态系统的脆弱性,极易受气候波动的影响。

二是森林覆盖率低,天然残次林退化严重,三大沙漠已呈“联手汇合”之势,风沙危害仍很严重,通过卫星遥感和实地调查,已发现“握手沙”5处。

三是近年来国家自治区虽然加大了对生态建设的投入,但重点工程任务与需治理面积差距仍然很大,生态投入还远远不足。

四是保护生态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在一些地区还未得到根本解决,对森林、草原保护和开发仍缺乏有效的管理,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仍然存在。

2.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总体质量亟待提高我盟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还存在不少具体问题。

一是森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质量不高,生态系统脆弱敏感,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持和保障力度不够。

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对生态环境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

二是我盟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差,且受岛国家重点工程布局和计划任务的影响,“十五”期间的各项生态项目及措施不能满足我盟生态保护和建设的要求,局部生态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控制。

三是已探明可利用的水资源不足且分布不均匀,为我盟的生态保护和建设带来很大困难。

3.基础设施建设依然薄弱多年来,虽然国家对我盟生态建设基础设施给予了一定的投入,但仍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生态建设发展的需要。

水利、交通设施还很不健全,生态建设和管理难度大、费用高。

科技、信息等服务手段仍很薄弱,对森林、草原、荒漠、湿地的气象及生物变化的监测难以满足需要,对森林草原病虫害和气象灾害的预警防范体系不健全,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仍非常严重。

二、“十一五”规划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一)指导思想紧紧围绕盟委行署“转移发展战略”,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生态立盟意识,坚持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重的方针,以改善生存和发展环境为目标,以重点生态工程为依托,以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为保障,以三大生态屏障保护和恢复为重点,以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科学管理为手段,全力搞好各项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努力做到当前与长远、整体与局部、发展与保护的有机统一,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逐步提高生态修复能力,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全面构筑阿拉善国家特殊生态功能区,把我盟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推向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新阶段。

(二)基本原则——坚持保护和建设并重、以保护优先的原则;——坚持全面保护、区域治理、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和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先易后难,分类施策,分区治理的原则。

——坚持遵循自然发展规律,注重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和人工促进改善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实行政府主导,调动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多方筹资的原则;——坚持把提高建设质量放到首位、突出机制创新,应用新技术、新机制实现生态环境整体优化的原则;——坚持以生态效益为主,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有机结合的原则,协调生态建设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坚持依法管理,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落实保护和治理责任,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的原则。

(三)建设目标1.总体目标到2010年,新增森林面积40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以上;退牧还草4100万亩;水土治理面积247平方公里,生态修复面积1850平方公里;自然保护区覆盖度达11% 。

重点生态工程区、重点城镇、工矿、工业园区、绿洲地区的生态状况明显好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