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科夫斯基艺术歌曲的贡献

合集下载

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生平

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生平

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生平柴可夫斯基是19世纪俄罗斯最具影响力的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以浪漫主义音乐风格著称于世。

他的生平充满了创作的辛酸与成就,对音乐的贡献不可忽视。

以下将为您介绍柴可夫斯基的生平事迹。

柴可夫斯基于1840年5月7日出生在俄罗斯一个中产阶级家庭。

他从小就表现出对音乐的天赋和热爱,父母在他八岁时便给他请了一位私人音乐教师。

柴可夫斯基展现出了卓越的音乐才能,在15岁时他便开始创作自己的音乐作品。

柴可夫斯基在音乐领域的学习和职业生涯都非常成功。

他在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接受过系统的音乐教育,师从知名作曲家尼古拉·鲍林和安东·鲍林。

在学院期间,他努力学习音乐理论和技巧,同时还担任了教职,教授音乐理论和作曲课程。

柴可夫斯基的创作以交响乐和室内乐为主。

他创作了六部交响乐,例如著名的《第五交响曲》和《第六交响曲》。

这些作品展现了他对音乐情感和人类命运的深刻理解。

另外,他还创作了一系列受欢迎的钢琴曲、歌曲和芭蕾舞剧配乐,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芭蕾舞剧《天鹅湖》和《胡桃夹子》。

尽管柴可夫斯基在音乐创作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他的个人生活却充满了困扰和痛苦。

他是同性恋者,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一点对他的心理和情感造成了很大的折磨。

他曾与安托宁·阿方索维奇结婚,但这段婚姻并没有给他带来真正的幸福。

柴可夫斯基的内心痛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创作。

柴可夫斯基的生命在1893年突然终结,他去世时享年53岁。

关于他的死因有很多争议,一些说法认为他是因为霍乱而去世,而另一些说法则认为他自杀身亡。

无论真相如何,柴可夫斯基的离世给音乐界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他的作品影响了许多后来的作曲家,成为浪漫主义音乐的重要代表。

总结起来,柴可夫斯基是一位杰出的俄罗斯作曲家,他的音乐作品充满了情感和激情。

他的生平虽然充满了困扰和痛苦,但他依然通过音乐表达了自己独特的才华和创造力。

柴可夫斯基的作曲风格深受后人喜爱和尊重,他的音乐将继续影响着世界。

柴可夫斯基歌剧选段《连斯基的咏叹调》的艺术特色与音乐分析

柴可夫斯基歌剧选段《连斯基的咏叹调》的艺术特色与音乐分析

柴可夫斯基歌剧选段《连斯基的咏叹调》的艺术特色与音乐分析摘要:俄罗斯浪漫乐派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很多作品都能够反映出社会矛盾冲突下人们内心的苦闷抑郁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勇敢的奉献精神。

听柴可夫斯基的音乐时,内心会觉得非常安心与舒适以及感动。

《叶甫盖尼·奥涅金》是柴可夫斯基的重要歌剧代表作,该剧俄语脚本是由康斯坦丁·西罗夫斯基改编普希金的长篇小说而成。

该剧中《连斯基的咏叹调》是柴可夫斯基创作的歌剧中最具艺术价值的咏叹调之一,它的旋律优美,歌词真挚感人。

本文将对作曲家进行介绍,对连斯基的咏叹调《青春,青春,你在哪里》进行音乐分析,将俄语歌词译成中文,分析咏叹调《青春,青春,你在哪里》的曲式结构四个方面进行写作,旨在为研究与演唱此曲的学者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柴可夫斯基;《叶甫盖尼·奥涅金》;《连斯基的咏叹调》;《青春,青春,你在哪里》;音乐分析。

一、作曲家的简介柴可夫斯基是音乐史上最伟大的古典音乐作曲家之一,它的创作涉及非常多的领域,包括歌剧、芭蕾舞剧、室内乐重奏以及钢琴协奏曲等等,虽然他的创作领域很广,但是在各个领域创作的作品都非常经典,极为出色,在当今世界各地都经常上演。

他的创作时期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分别为早期(19世纪60年代—70年代中期)、中期(19世纪70年代—80年代后期)以及晚期(19世纪80年代—90年代)。

柴可夫斯基创作的代表歌剧有《叶甫盖尼·奥涅金》、《黑桃皇后》以及《约兰塔》,代表舞剧有《天鹅湖》、《睡美人》以及《胡桃夹子》,这些舞剧都成为了世界舞剧艺术中影响巨大的作品,在世界各国的芭蕾舞台上广为流传。

不仅如此,柴可夫斯基还对芭蕾舞音乐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克服了过去舞剧音乐的公式化弊端,赋予舞剧音乐以交响性的发展,这极大地提高了舞剧音乐的表现力与感染力。

二、咏叹调《青春,青春,你在哪里》的歌词译文因为该咏叹调是用俄语来进行演唱,因此我认为将歌词译成中文更有助于歌者理解该歌曲的内涵,在演唱时也更有益于表达出该歌曲的情感,完成歌曲的二度创作。

音乐欣赏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

音乐欣赏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

音乐欣赏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在浪漫主义时期,音乐作曲家们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情感表达方式成为了世人瞩目的焦点。

他们的作品中充满了浓厚的情感,舒缓的旋律和精湛的技巧,场景与人物的描述都是他们的创作灵感来源之一。

本文将为您介绍浪漫主义时期几位重要的作曲家及其代表作品,带您领略音乐欣赏的浪漫之美。

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贝多芬是浪漫主义时期最为著名的作曲家之一,他的音乐作品表现了浓烈的情感与无尽的想象力。

他的《命运交响曲》被公认为浪漫主义时期的经典之作,它通过激情四溢的音乐来诠释命运的力量和人的奋斗意志。

这部交响曲从一开始就以强烈的力量和紧张的氛围引出了听众,随后又穿插着宁静和舒缓的乐章,展示了贝多芬非凡的创作才华和情感表达力。

肖邦(Frédéric Chopin)肖邦是浪漫主义时期最杰出的钢琴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充满了浓郁的个人情感和个性化的创作风格。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是《军队圆舞曲》,这首曲子舞曲流畅、轻快,充满了明亮欢快的旋律,曲调起伏有致,给人以欢乐的感受。

这首作品展示了肖邦丰富的创作才华和对音乐节奏的独到把握。

舒伯特(Franz Schubert)舒伯特是浪漫主义时期最为著名的艺术歌曲家,他的音乐作品通常简洁明了,旋律优美。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幻想曲》。

这首曲子以旋律华丽、变幻多样的特点而闻名。

它以独特的音画感受和富有魅力的旋律描绘了舒伯特对自然景观和人生命运的思考与感悟。

柴可夫斯基(Pyotr Ilyich Tchaikovsky)柴可夫斯基是浪漫主义时期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音乐作品富有创造力和激情,旋律优美且情感深厚。

他的《天鹅湖》是最著名的芭蕾乐曲之一,这部作品用婉转动人的音乐语言描绘了爱情的美妙和人性的悲剧。

柴可夫斯基通过优雅的旋律和情感饱满的音乐表达,让听众感受到了一种浪漫主义的氛围与悲凄的情感。

本文向您介绍了浪漫主义时期几位重要的作曲家及其代表作品,在音乐欣赏中感受到了浪漫主义的魅力与情感表达的深度。

柴可夫斯基《四季》的艺术特色及音乐价值

柴可夫斯基《四季》的艺术特色及音乐价值

55SONG OF YELLOW RIVER 2021/ 01柴可夫斯基《四季》的艺术特色及音乐价值刘伟琪 / 李晓燕摘 要:柴可夫斯基是欧洲乃至世界音乐史上一位划时代的音乐家,他一生作品无数,且涉猎多种音乐体裁。

本文将以柴可夫斯基的钢琴套曲《四季》为着眼点,通过对作品的旋律、和声、曲式的分析,总结《四季》的艺术特点和音乐价值;并为阅读此文的音乐爱好者及演奏者提供对柴可夫斯基《四季》整部套曲较为深刻的理解,以及提供对于演奏该作品的更多的理论支持和情感理解。

关键词:柴可夫斯基;《四季》;艺术特点;音乐价值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李晓燕(1975-),女,硕士研究生,太原师范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刘伟琪(1996-),女,在读硕士,太原师范学院助教。

一、柴可夫斯基《四季》的创作背景柴可夫斯基传奇的一生始于故乡俄罗斯,他的童年生活比较富裕,因其母亲会弹钢琴,柴可夫斯基耳濡目染,自小就表现出对于音乐的热爱与追求。

但19世纪的俄罗斯正处于新旧制度交替的历史转折期,前所未有的动荡使得一批具有民族意识的音乐创作家开始觉醒,热爱音乐的柴可夫斯基便成为了其中之一。

柴可夫斯基的作品涉及交响乐、歌剧、协奏曲、钢琴独奏等众多领域,被称为与强力集团其他四人所秉持的民族意识相悖的音乐家,因为柴可夫斯基是受过专业音乐教育的,所以他的曲风比较“学院派”,他的民族性是不经意流露出来的,更像是根植于心底的一种情怀,而非一种歇斯底里的宣泄,与其他四人相比较,柴可夫斯基的作品更具有“贵族气息”。

例如本文所分析的钢琴套曲《四季》,有很多元素和材料是取自于民间的,但其作曲技法和渲染的手法又与“强力集团”的激进不甚相同,前者是在民歌基础上形成的富有俄罗斯民族风格和自己性格特点的音乐语言,后者则是用正规的“钢琴语言”去描绘的俄罗斯风格。

但柴可夫斯基的作品从和弦到调式的运用都是性格鲜明的,此不赘言。

柴可夫斯基的《四季》是根据十二个月份的性格特点用音乐为当时杂志的一档专栏谱写的,其独特的风格和通俗易懂的旋律都为当时的群众喜闻乐见,也成为了后人学习和研究的范本。

柴可夫斯基的创作特色及影响

柴可夫斯基的创作特色及影响

柴可夫斯基的创作特色及影响一、创作特色:音乐基调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基调建立在民歌和民间舞蹈的基础上,所以乐曲中呈现出浓烈的生活气息和民间特色。

他主张音乐的美,是建立在真实的生活和深刻的思想基础上的,因此他的作品一向以旋律优美,通俗易懂而著称,又不乏深刻性。

他不仅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典范,而且是一位擅长以音乐描绘心理活动的大师。

风格柴可夫斯基在一些作品中采用俄罗斯民歌素材,注意汲取俄国城市浪漫曲的音调和借鉴西方艺术音乐的成果,因此他的音乐既保持了俄罗斯的气质,又能适应更加宽泛的艺术趣味。

标志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引人入胜的重要标志是它由衷的抒情性。

他说音乐创作纯粹是一种抒情过程,是灵魂在音乐上的自由。

这些情感在音乐中最鲜明和最集中地体现在旋律上。

他每一部作品的旋律都十分鲜明突出。

音调清新悦耳,线条委婉悠长,音域跨度宽广,音流起伏跌宕,这些是柴可夫斯基旋律固有的特色。

戏剧性柴可夫斯基的音乐震撼人心的力量在于它强烈的戏剧性。

他善于把自己对于时代、社会和个人的种种矛盾冲突的深刻体验,通过艺术化的提炼和加工,分别概括为生与死,善与恶,爱与恨,理想与现实,光明与黑暗,幸福与恶运,欢乐与痛苦等对应形象的冲突,并寻找到生动和恰当的音乐语言和表现手段来加以展示。

主题柴可夫斯基常常用一个冷酷无情的简短的音乐主题来代表人生道路上的障碍或敌对势力,它同以巨大篇幅描述的正面形象和美好事物形成鲜明的对照。

正是这种现实的不可调和的对立冲突,构成了柴可夫斯基代表性音乐作品的悲剧性内容。

这种来自生活的艺术概括,充分显示了柴可夫斯基所具有的现实主义的艺术魅力。

二、创作影响:柴科夫斯基的创作深刻地反映了19世纪下半叶处在腐朽的沙皇专制制度下,俄国知识分子对光明的向往,对黑暗现实的苦闷压抑的感受。

他善于在矛盾冲突中捕捉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入揭示人物的内心体验。

他继承了格林卡以来俄国音乐发展的成就;又注意吸取西欧音乐文化发展的经验,重视向民间音乐学习,他把高度的专业创作技巧和俄罗斯民族音乐传统很好地结合起来,他把清晰而感人的旋律,强烈的戏剧性冲突和浓郁的民族风格富于独创性地有机地融合在他的作品中,为俄国音乐文化和世界音乐文化作出了宝贵的贡献。

柴科夫斯基在舞剧音乐创作上取得了具有世界意义的成就

柴科夫斯基在舞剧音乐创作上取得了具有世界意义的成就

天鹅湖之美每每提到柴科夫斯基,我总会想到那些色彩鲜明的旋律:充满幻想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色彩斑斓的意大利随想、气势磅礴的第一钢协。

还有那些栩栩如生的场景:纯情妩媚的睡美人、童稚诙谐的胡桃夹子、壮怀凄美的天鹅湖。

柴科夫斯基的三大芭蕾舞剧在音乐以及芭蕾舞发展史上的地位是十分突出的,好像三朵常开不败的奇葩,在历史的浩瀚长河中熠熠生辉。

这三部举世公认的佳作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天鹅湖》。

舞剧描绘的是一个神话故事:住在悬崖上的恶魔罗特巴尔特把美丽的公主奥杰塔变成了栖息在湖面上的一只白天鹅,只有到晚上才能恢复人形。

勇敢、多情的王子奇格弗力特打猎来到湖边,深深爱上了奥杰塔。

恶魔使用诡计破坏王子和奥杰塔真挚、纯洁的爱情,恶魔的女儿奥季丽雅装扮成奥杰塔的模样,欺骗了王子。

当王子齐格弗力特发现了这一阴谋后,立即奔向他倾心的奥杰塔,他用坚定、忠贞的爱情表白取得了奥杰塔的谅解,在正义和爱情力量面前,恶魔的魔法不起作用了,奥杰他终于恢复了人形。

起初只是接触到《天鹅湖》的一些片段,前些日子在网上看了全集,也真正体会了为什么《天鹅湖》音乐被评论家们称之为“第一次使舞蹈作品具有了音乐的灵魂”。

柴科夫斯基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内在充沛的感情,使《天鹅湖》音乐具有鲜明的性格和强力的感染力。

从舞剧的序幕到终曲,那泉涌般抒情的旋律不断流淌出来,使人始终沉浸如诗如画的音乐之中。

舞蹈方面:《天鹅湖》的舞蹈是“修长舒展的动作线条”。

芭蕾舞者修长而舒展的肢体动作充分地展示线条的流动,充分地占有舞台空间,完美地体现出贵族的气派。

“诗情画意的舞蹈段落”让芭蕾的本质是诗,是画,长于传达某种朦胧的诗情,某种淡雅的画意。

“洁白神圣的天鹅短裙”。

代表着天鹅形象的纯洁无瑕,而其超短的尺寸则对舞者腿部线条超凡脱俗地修长提出了必不可少的苛求,民间俗称的“大腿满台跑”,便来自这条天鹅短裙。

如此鲜明的视觉节奏,不仅给了舞者以足够的喘息之机,而且也让观众能够尽享好戏的乐趣。

也许正因为他是一个要经常忍受感情的强烈痛苦的作曲家,而这沧桑的经历也赋予他音乐的灵感,音乐因此也成了他宣泄情感的唯一方式。

柴可夫斯基艺术成就

柴可夫斯基艺术成就

柴可夫斯基艺术成就
柴可夫斯基是俄国著名的作曲家,他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对于世界音乐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他的旋律优美动人,情感丰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够引起听众的共鸣。

他的作品涵盖了多种音乐形式,包括歌剧、交响乐、协奏曲、室内乐、合唱等。

其中,他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就是《1812序曲》,这首作品将交响乐和民间音乐相结合,以宏大的规模和鲜明的民族风格,展现了俄罗斯民族的精神风貌。

除了音乐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柴可夫斯基还对俄罗斯民族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吸收了俄罗斯民间音乐的元素,将其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之中,创作出了一系列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作品,对于俄罗斯民族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柴可夫斯基还对于音乐教育和音乐评论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曾在圣彼得
堡音乐学院担任教授,为俄国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音乐家。

他还是一位著名的音乐评论家,对于当时的音乐作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评论,对于音乐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柴可夫斯基是一位具有极高艺术成就的作曲家,他的音乐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对于俄罗斯民族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音乐作品已经成为世界音乐艺术的瑰宝,值得我们不断地去品味和欣赏。

为人类创造美——俄罗斯音乐巨人柴可夫斯基早期作品

为人类创造美——俄罗斯音乐巨人柴可夫斯基早期作品

为人类创造美——俄罗斯音乐巨人柴可夫斯基早期作品1869年夏,柴可夫斯基(1840—1893)在妹妹的庄园度假。

一天他正在作曲,窗外忽然飘来歌声。

这是位工匠在唱一支古老的民歌,曲调委婉动人,他听得入了迷。

那悠长缓慢、感情深挚的旋律,一整天都回荡在耳际。

转天一早柴可夫斯基便去找工匠,请他唱那支歌,作曲家将曲调记录了下来。

工匠说,这支歌叫《孤寂的万尼亚》。

后来柴可夫斯基以它为主题,写成《第一弦乐四重奏》(1871)的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

富有俄罗斯民歌韵味的主题,经过变奏手法处理在乐曲中一再出现,感情极其沉郁、哀伤。

《如歌的行板》自诞生起就成了音乐会的保留曲目。

柴可夫斯基夜以继日埋头工作,他认为创作不能靠天才,也不能等待灵感,最重要的是勤奋,他说:“灵感不会拜访懒汉。

”《罗密欧与朱丽叶》序曲(1869)取材于莎士比亚名剧。

此前柴可夫斯基曾与一位女演员热恋,因而在描写剧中主人公的爱情时,他情不自禁把对心上人那刻骨铭心的爱注入乐曲中,写得十分感人。

整部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鲜明的音乐形象,完美地揭示了莎士比亚原著的本质。

他在乐曲中塑造了爱情和死神两个音乐形象,而爱情的形象表现得极其鲜明。

渴望爱情、追求幸福,是它的基调。

这部作品使他一举成名,进入俄国一流作曲家的行列。

柴可夫斯基在乡间仅用十天写成以莎士比亚名剧为题材的同名交响幻想曲《暴风雨》(1873),优美的乐曲一泻千里。

当时他心境愉快而宁静,白天在树林漫步,夜晚坐在窗前静思,似乎有一股神奇的力量吸引着他,使他一气呵成。

《第一钢琴协奏曲》(1874)是柴可夫斯基早期大型作品中最明朗乐观的一部,充满青春活力和欢快情绪。

第一乐章开始,犹如和煦的春风迎面扑来,又像阳光洒满大地,令人精神为之一振。

作曲家以乌克兰民歌为基础,经过加工,作为这一乐章的主旋律,富有强烈的民族色彩。

第二乐章优美、抒情,牧歌音调的主题沁人心脾。

第三乐章是欢乐的颂歌。

全曲结尾,高潮迭起,其磅礴的气势、亢奋的情绪、辉煌的效果都是前所未有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柴科夫斯基艺术歌曲的贡献
作者:郝颖
来源:《当代音乐(上旬刊)》2016年第11期
[摘要]柴科夫斯基是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重要人物之一,俄罗斯音乐史上最伟大的音乐人之一。

他创作了大量优秀的音乐作品,倾注了他全部的才智和情感。

他的艺术歌曲在声乐史上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地位,推动了俄罗斯艺术歌曲的发展,其作品风格多样,教学内容广泛,情感真挚。

本文就柴科夫斯基艺术歌曲推动了俄罗斯艺术歌曲发展及在教学中的意义进行了一定的阐述,希望对声乐学习者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
俄罗斯艺术歌曲;柴科夫斯基艺术歌曲;教学意义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6)11-0091-02
柴科夫斯基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他可称“俄罗斯音乐之魂”,人们对他的音乐探究也是数不胜数的。

他广泛为人们所知道的交响乐、歌剧和芭蕾舞音乐尤为著名,但是人们对他的艺术歌曲的创作却熟知度不够,虽传唱但了解不深。

其实柴科夫斯基的艺术歌曲同他的交响乐、歌剧和芭蕾舞音乐一样有较高的地位。

柴科夫斯基艺术歌曲旋律充满了时代感,反映了人们的生活,也有对社会的不满与愤懑、无奈等。

他的艺术歌曲犹如一幅画卷沁入人心。

柴科夫斯基的艺术歌曲能体现他抒情诗人的一面和他戏剧的创作特点。

他的艺术歌曲如:《忘记的如此之快》《摇篮曲》《我难道不曾是生长在田野中的小草》《在喧闹的舞会上》《那是在早春》《我的天才、我的天使、我的朋友》《睡吧,忧伤的朋友》《若是知道我》等作品,都能体现他的内在情感,具有较强的音乐感染力和研究价值。

演唱柴科夫斯基的艺术歌曲无疑是对俄罗斯音乐的了解和热爱。

一、促进俄罗斯歌曲的发展
(一)时代的产物
柴科夫斯基的艺术歌曲反映了当时俄罗斯社会的现状,带有批判现实主义特色。

柴科夫斯基无疑是忧郁的,而这种忧郁是在看到社会的现状与他的梦想幸福之间的落差后,他能用的唯一的办法,就是用音乐创作,来诉说他的内心状态。

同时他对俄罗斯对祖国的深沉的爱,使他在音乐作品反映了俄罗斯人民的疾苦。

正因为如此,他的音乐作品才受到了俄罗斯人民的喜爱。

他的艺术歌曲中有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的,也有对当时社会背景下的对统治者的反抗的,还有的歌曲使人们充满信心去迎接美好未来。

在歌曲中,我们还可以了解俄罗斯人民的风俗习惯,感受到他们内心的体验。

(二)民族的声音
俄罗斯城市民歌的音调是他创作的原材料。

他的旋律质朴生动,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关于这一点作曲家自己说道:“关于我的音乐之所以有俄罗斯味道,关于民歌在旋律与和声中的关系等等,是因为我出生在一个平静的地方,从儿童时代就装满了一肚子的俄国民歌,我深知她的美,因此我极端爱好俄国灵魂的每一种表现。

总之,我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俄罗斯人。

”这种深层的民族倾向是他作品中体现最多的,因为他能深刻地体会到。

在演唱其艺术歌曲时,融入更多的民族情感所爆发出的戏剧性是他最大的特点之一。

同时,在音乐中,他往往选择普希金、托尔斯泰的作品来谱曲,因为通过他们的作品使他更深地体会到人民疾苦,能反映社会心声,能使自己的内心更敏感地创作和体验。

(三)音乐的传承
柴科夫斯基的艺术歌曲作品对后世俄罗斯作曲家影响很大,其中继承发展其传统的就是拉赫玛尼诺夫。

作品旋律性突出,和声与复调织体饱满,表现手法基本上用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语言。

他的艺术歌曲受柴科夫斯基影响很深,创作风格极为细腻,歌曲充满激情,振奋人心。

他继承了俄罗斯优良的音乐特质,保持了19世纪浪漫主义的艺术观。

主要作品有《春潮》(丢切夫诗)、《这儿好》(加里诺依诗)。

柴科夫斯基声乐作品被称为“声乐交响诗”。

力量是一点一点逐渐地发展起来,旋律的不断递进使音乐更为紧凑,而钢琴伴奏又补充或发展了声乐部分。

钢琴尾声壮丽恢宏,即便演唱者歌声已经结束,而钢琴继续“演唱”,这样的手法又成为拉赫玛尼诺夫《春潮》的榜样。

二、柴科夫斯基艺术歌曲的教学意义
(一)学习俄罗斯艺术歌曲
对于俄罗斯艺术歌曲的演唱学习等,往往在大学本科阶段很少,这里有许多原因,有对语言的认知度不够,有教师对这方面的知识储备不够,也有对俄罗斯艺术歌曲的陌生等等。

当然学生在学习艺术歌曲的道路上,对意大利艺术歌曲、德国艺术歌曲还有中国艺术歌曲演唱得较多,普及得较广,所以忽略了对俄罗斯歌曲的研究,这是非常遗憾的。

希望声乐爱好者和演唱者重视对俄罗斯艺术歌曲的研究,演唱柴科夫斯基的艺术歌曲作品有更深的启示。

(二)把握风格迥异的作品
不同国家的、不同作曲家的作品风格是不同的。

演唱意大利古典歌曲时,不能随着性子任由发挥。

而德国艺术歌曲的演唱,要内敛严谨,要语言的丰富。

我们演唱更多的舒伯特的艺术歌曲,更强调诗歌与音乐的完美融合,他使德国艺术歌曲创作推向高潮。

而其他俄罗斯作曲家,如格林卡,是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奠基人。

他的艺术歌曲感悟人们内心,音乐朴素。

他把俄罗斯音乐艺术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创立了俄罗斯民族古典乐派。

主要代表作品有《北方的星》(罗斯托普齐娜词)、《云雀》(库科尔尼亚词)。

拉赫玛尼诺夫受柴科夫斯基影响较深,旋律优美。

和声未超出大小调半音体系,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三)教学实践
一般来说,选择俄罗斯艺术歌曲,尤其柴科夫斯基的艺术歌曲,对演唱者的要求是十分严谨的,需要歌唱能力强,且对语言的把握要到位的。

这样的要求使得一些初学者或能力不够的学生对这种歌曲是不能触碰的。

这些艺术歌曲时而爆发力强,不能强行盲目地演唱;时而弱的部分的控制能力难以把握;又或对气息持久支撑能力不强。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对歌曲有充分的研究,选择高年级部分学生演唱,训练气息、语言、歌唱的能力以及音色等是非常有必要的。

柴科夫斯基的歌曲中多次出现大跳音程,如歌曲《睡吧,忧伤的朋友》,这可以进一步训练喉头稳定的能力。

而歌曲《若是知道我》不仅要保持稳定还要有灵活性来完成八部音程的跳跃演唱;同时乐句中也多次出现相同音高的音符连接以及延长音为乐句结尾,如歌曲《我难道不曾是生长在田野中的小草》,旋律舒展性强,在体会主人公的无助无奈的情感下,唱出内在的张力。

总之在演唱时要用饱满的情绪,表达出较强的音乐的完整与连贯的能力,在结尾处推向高潮,这是对演唱者能力的考验。

小结
柴科夫斯基的艺术歌曲反映时代,体会民情,演唱他的作品与演唱俄罗斯艺术歌曲一样需要有较强的爆发力,同时气息一定要非常饱满,有逐层递进的音乐表现力和较为厚重的音色。

而演唱俄罗斯艺术歌曲往往需要与演唱歌剧一般的耐力与乐感。

柴科夫斯基的艺术歌曲正是反映当时社会情态的、人们内心的诉说,体现深厚的思想感情。

演唱者要有一定的歌唱能力和音乐表现力。

我们要研究他的艺术歌曲及其贡献是很有价值的。

[参考文献]
徐宜.柴可夫斯基艺术歌曲精选[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 汤爱民.渴望、痛苦、忧郁的心曲——柴可夫斯基和他的艺术歌曲[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1999(02).
[3] 赵云红.浅谈柴可夫斯基抒情浪漫曲的风格及特点[J].中国音乐,2003(04)
[4]余笃刚.声乐语言艺术[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
[5]李维渤.西洋声乐发展概略[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
[6]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7]毛宇宽.俄罗斯音乐之魂——柴可夫斯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8]逸文. 柴可夫斯基论音乐创作[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