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语文试题

合集下载

2018届黑龙江省哈三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8届黑龙江省哈三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哈三中2018学年度高三第一次测试语文试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神话‚是人类心理在最基层水平上的象征和形象的表现‛,西方神话学理论认为,神话中最早出现的是创世神话,这是神话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这个时期人尚未完全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自我意识刚刚萌芽,与客观世界混沌为一的动物意识还占着上风,主宰着人类。

英雄神话的产生是神话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在英雄神话中,世界作为宇宙的中心,而人则处于世界的中心‛。

可以看出,有些西方神话学理论对于神话的分类,主要不是根据神话的内容,而是根据神话所体现的人类意识和精神的成长历程,也就是根据神话所蕴含的哲学观念。

这种植根于以希腊神话为代表的西方神话和历史文化土壤中的西方神话理论,未必适用于中国神话。

产生于自然崇拜观念基础上的希腊神话,其新神、旧神之间不但界限清楚,而且由于自然崇拜观念的统一性,具有一个内在统一的普遍的神系以及处于神系统治地位的主神。

具有内在统一性和系统性的神话便于容纳和展示系统的东西,所以,人类意识和精神的发展能够在其中比较清晰地反映出来。

正因为如此,希腊神话在被哲学家、思想家批判、扬弃之后,才能被希腊哲学吸收,成为希腊精神的原型。

与希腊神话不同,主要是产生于祖先崇拜观念基础上的中国神话,不但新神、旧神之间的界限不清楚,而且由于祖先崇拜所崇拜的对象不同,所以始终没有形成一个内在统一的普遍的神系以及处于核心地位上的主神。

2018年黑龙江齐黑大升学模拟大考卷(六)语文试卷word版

2018年黑龙江齐黑大升学模拟大考卷(六)语文试卷word版

二0一八年升学模拟大考卷(六)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考试时间120分钟2.全卷共四道大题,总分120分建议考试时间:6月13-14日一、知识积累及运用(第1-8题,共30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A.绮.丽(yǐ)濡.湿(rú) 凶恶.(è) 踱.来踱去(duó)B.观瞻.(zhān)叱.咄(chì)焦灼.(zhuó)风雪载.途(zǎi)C.毋.宁(wú)荒谬.(miù)瓦砾.(Iì)博闻强识.(zhì)D.脊.梁((jǐ)酝酿.(liàng) 鄙.夷(bǐ)梦寐.以求(mèi)2.下列字词书写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蓬篙告罄开源节流如坐针毡B.泯灭磐石弹精竭虑痛心疾首C.霎时孪生按步就班丰功伟绩D.吊唁繁衍高屋建领不容质疑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B.开始,斑羚们发现自己陷人了进退维谷....的绝境,一片惊慌,胡乱蹿跳。

C. 日落确实很美,色彩绚丽,变化多端....。

D.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得益彰....。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我们在生活中,要有改正错误、认识错误的勇气。

B.我国首款大型灭火/水上救援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 ,2017年12月24日在广东珠海成功首飞。

C.从上学期开始,英语对他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D.同学们在考场上能否保持一颗平常心,是正常发挥水平的关键。

5.下面的四个句子,结尾处应使用句号的一项是((1分)()A.“喂,快来看呀!这个洞究竟是怎么回事呀B.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C.“历尽千辛万苦,无尽的痛苦烦恼,风餐露宿―这一切究竟为了什么D.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6.请把下面的应用文补写完整。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语文试题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语文试题

【题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孔子)②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

(孟子)③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④与人为善就是善于宽谅(【美】弗罗斯特《新罕布什尔》)⑤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

(詹天佑)⑥对人来说,最大的欢乐,最大的幸福是把自己的精神力量奉献给他人。

(苏姆林斯基)富有哲理的句子总是会点燃内心的某些火花。

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学会奉献大树不应只看得自己的高大,而忘记落红无私的哺育。

花儿不应只看到自己的明艳,而忘记清晨雨露的滋养。

大海不应该只看到自己的深邃,而忘记无数小溪的汇合。

正发大树,花儿和大海一样,我们只有走出自我的精彩,才会有更灿烂的未来。

走出自我,给他人多一份关爱。

正如冰心所说:“墙角的花儿,你孤芳自赏时,这世界就小了。

”我们不要做墙角的花,我们要走出自我,用自己的关爱去开拓内心世界。

陶渊明的世界是小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便成了他一生的梦想。

欧阳修的世界是大的,他走出自我,尽管仕途多难,但他无论到哪一地,总一心想给当的民众带去一份安宁,带去一份雨露。

欧阳修在走出自我之后,为人们服务,而这样的人又怎么少,现在的沈诺,郑培民他们都是不顾个人的利益得失,走出自我,给他人一份关爱。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他们最惯称,最懂得要走出自我,为他人带去关爱。

走出自我,为社会奉献价值。

在中国有这样一群人:端茶送水有他们忙碌的背景,接待外客有他们灿烂的面容,碎砖瓦砾上,更有他们为抢救生命而被鲜血染红的双手,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笑容,他们叫志愿者。

我们可以称他们什么?小草?无私地为大地装点着绿色:大树?为人们带去阴凉的树冠:小流?一点一点的爱,汇成大海,让这个社会和谐!我们怎么称赞他们都不为过。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八校2018届高三联合考试语文试卷[答案]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八校2018届高三联合考试语文试卷[答案]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八校 2018 届高三联合考试语文试卷[答案]黑龙江齐齐哈尔八校 2018 届高三联合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以“君子”为中国理想道德人格的典型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今天人们仍将“君子”作为人格 美的典范。

在孔子之先,君子主要指统治者,自孔子后才成为主要以道德为标志的理想人格。

很多论著中都有这样的解释:儒家所推崇的君子,是指拥有高尚道德和理想人格的人。

《论语》中,君子是有着几乎完美人格的人,他们有着极高的内心修养,极好的行为准则。

君 子内心的人格修养来自不断地学习和思考。

学习和思考是君子实现其人格理想、成为人格典范 的前提和基础。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有通过学习和思考,才能拥有自立于世 的能力,拥有洞穿宇宙人生的犀利眼光与广阔视野。

孔子重视学习儒家典籍,强调在政治实践 中贯彻礼乐教化的原则,以实现儒家的社会理想。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 这表明,《诗》在孔子时期是君子修身的重要项目。

正是通过学《诗》,君子才更具有人生美 学意义上的价值——仁义,知礼。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是精神化的人,他追求的不是物质和名利,而是一种崇高 的道德感,其核心就是仁义。

仁者,爱人;义者,宜也。

但很多时候,人总要面临仁义与利益 的选择。

《里仁》篇对此表达了明确的看法:“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处 也。

” 君子知礼,以礼来处理人与自身、他人、社会的关系。

《论语》中以君子衣食住用等方面的礼 节来表明君子好礼的品质。

日常生活中,对祭祀礼仪的推崇与尊重最能表现君子好礼的品质。

在周礼几近消亡时,孔子的弟子问他是否可以结束一些祭祀仪式了,孔子表现得十分不舍。

他 难以割舍的不是礼的具体形式,而是礼所包含的精神导向作用。

这不仅是对长幼有序、尊卑有 法的留恋,更是对礼制下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的不舍。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3月)试题(含解析)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3月)试题(含解析)

齐齐哈尔市2019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題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3.本卷命题范国:高考范围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化中介组织作为文化市场体系的重要主体,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中发挥着独特作用。

当前,应着力培育文化中介组织,发挥其在开拓文化市场、配置文化资源、畅通文化要素流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促进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文化中介组织是指从事文化的策划、居间、代理、咨询、出租等活动,在市场中为供需双方提供交換信息、促成交易等服务的文化市场经营主体。

在文化市场中,文化企业不必也不可能承担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流通、消费等全部环节的活动,而是需要专业化水平较高的各类文化咨询服务机构提供选题、策划、组织、联络等各种中介服务。

要实现文化创作与文化产品生产的有效沟通和对接,也需要专业化水平较高的中介组织及经纪人、代理人提供设计、包装、推广等服务。

文化中介组织有助于提升文化市场效率。

合理配置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发晨的重要基础。

文化中介组织的经营与服务为文化资源的高效合理配置提供了有效途径。

例如,一些文化中介组织在文化产品的交換活动中,通过经纪人的创造性智力劳动与服务,为文化交易双方提供沟通、合作、成交的机会,拓宽文化信息传播渠道,大大降低了文化市场交易成本。

在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也为文化中介组织成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文化中介组织既要承接政府转出的一些文化服务职能,又要适应文化企业和文化市场的需要来提供相应服务,正在成为政府、文化企事业单位、消费者和市场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在国内一些大城市,各种类型的文化中介组织不但从事文化产品经纪活动,而且开始致力于开辟新的文化市场领域。

齐齐哈尔市高三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卷

齐齐哈尔市高三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卷

齐齐哈尔市高三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18高二上·东辽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相比晋人之“韵”,宋人的“意”又如何呢?苏轼一生屡遭磨难而不改旷达之性,一直以佛老思想为其儒家思想之外的另一精神支柱。

对于书法,苏轼主张“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的天然自工。

以其作品《黄州寒食帖》来说,写得________,一气呵成。

其中对字体大小的安排、力度轻重的控制与节奏缓急的把握等,都显得________,毫无做作之态。

然而即使是这样________的作品,其韵味也与《兰亭集序》不大一样。

首先是强烈的个性。

全篇几乎都用外露的侧锋笔法,而字的大小、力度和行笔节奏的起伏也比较剧烈;《兰亭集序》则多以中锋行笔,优雅从容,在笔法与结构等要素的和谐中透出淡淡的韵味。

其次是浓烈的情感抒发。

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通过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而《兰亭集序》则不仅全篇内容显得________,只在篇末有一点淡淡的忧伤,而且在书写的过程中,也以轻松的方式保持着字形和章法等各方面的流畅,不令其产生突兀的阻滞。

因此,前者表现出较为浓郁的“意”,后者则显得“无为而治”。

又如《前赤壁赋》,虽是楷书,但其字形多欹侧,笔法既继承王羲之等前人笔意,又自由不拘,(),尽显其书法个性,即“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

概括来说,晋人的“韵”主要关注的是书法的客体汉字,而宋人的“意”,更多关注的是书法主体的审美情操与艺术功力。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 行云流水游刃有余浑然天成悠然自得B . 行云流水驾轻就熟天衣无缝悠然自得C . 龙飞凤舞游刃有余天衣无缝泰然自若D . 龙飞凤舞驾轻就熟浑然天成泰然自若(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 这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通过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B . 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通过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也每每可见C . 这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D . 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 进而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B . 进而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C . 因而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D . 因而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2. (6分) (2018高一上·会泽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统考试卷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统考试卷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统考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19高三上·汉中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18年12月13日,由四川省歌舞剧院创作、讲述“悬崖村”脱贫故事的民族舞剧《大凉山的回响》正式首演。

该剧作为国家艺术基金201日年度资助项目,通过“悬崖村天梯”意象的巧妙利用,以舞蹈表演故事的刑式,人们看到当地百姓追求幸福生活的艰难历程。

随着剧情的推进,观众们感受到“悬崖村”近年来发生的的变化。

在脱贫攻坚战打响时,()。

舞台背景上,山民世代攀爬的藤栉被安全、耐用的钢梯代替,这象征着“悬崖村”在脱贫攻坚的路上迈出了一大步。

舞剧中,新生代的表演热情奔放,老一辈的表演,塑造出一个个饱满鮮活的形象,如柔美温婉的阿果、隐忍顽强的阿达、庄重贤惠的阿嫫……他们用富有表现力的肢体语言地表现了大凉山的人们走出贫穷、奔向未来的心路历程。

全场雷呜般的掌声证明,《大凉山的回响》贏得了人们普遍的“心灵回响”。

舞剧《大凉山的回响》,以写意的手法,充分运用舞台的空间延伸力、民族音乐的穿透力,让脱贫攻坚的故事展现在舞台之上,带着观众走进那遥远却又温暖的大山深处,走进那遥远又温情的故乡深处。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 巧妙利用了“悬崖村天梯”的意象,以舞蹈的形式串联故事,让人们看到当地百姓追求幸福生活的艰难历程B . 通过“悬崖村天梯”意象的巧妙利用,以舞蹈表演故事的形式,让人们看到当地百姓追求幸福生活的艰难历程C . 巧妙利用了“悬崖村天梯”的意象,以舞蹈的形式表演故事,人们看到当地百姓追求幸福生活的艰难历程D . 通过“悬量村天梯”意象的巧妙利用,以舞蹈串联故事的形式,人们看到当地百姓追求幸福生活的艰难历程(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 翻天覆地丝丝入扣酣畅淋漓别具一格B . 前所未有有条不紊淋漓尽致独辟蹊径C . 翻天覆地丝丝入扣淋漓尽致独辟蹊径D . 前所末有有条不紊酣畅淋漓别具一格(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 阿嫫守护着彝族传统根脉,带领大家发展起村寨旅游,外出打工的青年回到了家乡。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齐齐哈尔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意,是所有优秀艺术的共同特征。

凡是好的文学作品,无论小说、散文、戏剧等,其本质都是诗,或者说,都是充满诗意的。

读完莫美的小小说集——《印象》,我的这种感觉就更加鲜明。

我相信,莫美在创作每一篇小小说的时候,一定是作为一首首诗在写的;否则,是难以如此诗意盎然的。

这种诗意,最直接的感觉是来自他的语言。

莫美小小说的语言,以质朴简洁、真实生动、自然流畅见长,不雕饰、不做作、不隐晦,娓娓道来,在舒缓散淡的叙述中,使作品体现出一种诗化的特色,呈现出一种特别的意境,展現出一种自然天成之美。

如《牛不知道自己的力气有多大》中的‚夕阳西沉,红霞满天‛‚山脚下,小河旁,水田里,一头牛,一个人,似乎未动,其实在动‛‚压耙带泥‛‚抽了老黄牛一鞭‛等语句反复出现,如同《诗经》的‚一叹三唱‛,韵味十足。

有的本身就是一首诗,如《温海垂钓》中对温海迷人景色的描写:‚湖周青山环绕,森林茂密,空气清新,一尘不染。

湖水自然澄澈,颜色多变,春湛蓝,夏碧绿,秋斑驳,冬苍翠……‛就是一首山水诗。

这种诗意,骨子里来自于作者对历史、社会、生活的深刻思考。

中国作协原副主席谭谈说:‚莫美先生不以人云亦云、芸芸众生眼中的‘美’为审美标准,这种‘莫美’的文学价值追求,值得称道。

‛像经典名篇《牛不知道自己的力气有多大》就饱含着作者对‚三农‛问题、人的自我认识和觉醒等主题的现实追问和哲学思量,不但深刻,而且显示出‚多义多解的长篇气象‛。

像《温海垂钓》《赵老请客》等,在看似散淡的叙述中,寄寓对政治、社会、人生等的深度思考和表达。

这比那种注重情节起伏曲折的写法更见功力。

莫美还善于在小小说中巧妙运用象征这种极易产生诗意的手法,如《路》《汉子》等,完全可以当做充满象征意味和哲理思考的散文诗来读。

这种诗意,得益于对人物的生动塑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齐齐哈尔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2018.3 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3.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意,是所有优秀艺术的共同特征。

凡是好的文学作品,无论小说、散文、戏剧等,其本质都是诗,或者说,都是充满诗意的。

读完莫美的小小说集——《印象》,我的这种感觉就更加鲜明。

我相信,莫美在创作每一篇小小说的时候,一定是作为一首首诗在写的;否则,是难以如此诗意盎然的。

这种诗意,最直接的感觉是来自他的语言。

莫美小小说的语言,以质朴简洁、真实生动、自然流畅见长,不雕饰、不做作、不隐晦,娓娓道来,在舒缓散淡的叙述中,使作品体现出一种诗化的特色,呈现出一种特别的意境,展現出一种自然天成之美。

如《牛不知道自己的力气有多大》中的‚夕阳西沉,红霞满天‛‚山脚下,小河旁,水田里,一头牛,一个人,似乎未动,其实在动‛‚压耙带泥‛‚抽了老黄牛一鞭‛等语句反复出现,如同《诗经》的‚一叹三唱‛,韵味十足。

有的本身就是一首诗,如《温海垂钓》中对温海迷人景色的描写:‚湖周青山环绕,森林茂密,空气清新,一尘不染。

湖水自然澄澈,颜色多变,春湛蓝,夏碧绿,秋斑驳,冬苍翠……‛就是一首山水诗。

这种诗意,骨子里来自于作者对历史、社会、生活的深刻思考。

中国作协原副主席谭谈说:‚莫美先生不以人云亦云、芸芸众生眼中的‘美’为审美标准,这种‘莫美’的文学价值追求,值得称道。

‛像经典名篇《牛不知道自己的力气有多大》就饱含着作者对‚三农‛问题、人的自我认识和觉醒等主题的现实追问和哲学思量,不但深刻,而且显示出‚多义多解的长篇气象‛。

像《温海垂钓》《赵老请客》等,在看似散淡的叙述中,寄寓对政治、社会、人生等的深度思考和表达。

这比那种注重情节起伏曲折的写法更见功力。

莫美还善于在小小说中巧妙运用象征这种极易产生诗意的手法,如《路》《汉子》等,完全可以当做充满象征意味和哲理思考的散文诗来读。

这种诗意,得益于对人物的生动塑造。

一些小小说作者,受小小说文体限制,往往注重故事的出奇出新,叙述的千回百转,而忽略对人物的塑造。

莫美的一些小小说,如《提案》《肝炎专用杯》等,也极尽‚曲径通幽,移步换景‛之法,讲究‚方寸之内,气象万千‛之局,追求‚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之效,情节紧凑多变,引人入胜。

但他又以高超的速写技法塑造人物,寥寥几笔,即勾勒出性格鲜明的形象,展示人物命运,表达重大命题。

《爷爷的芭蕉蔸》的结尾写‚我‛为解决工作问题,要去找一生都靠弄虚作假而平步青云的邻居——四喜时,‚爷爷听见了……铁青着脸,用拐杖敲着我坐的凳脚说:‘谁要去找四喜,就敲断谁的脚杆子!’‛一个表情、一个动作、一句话语,就让一个本真为人、疾恶如仇、痛恨弄虚作假的老人形象跃然纸上。

这种诗意,还和独特的地城文化特色融合在一起。

莫美所在的湖南省涟源市一带,是湖湘文化和梅山文化的交融之地,保留了大量奇异习俗,形成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这些自然就会成为作品的典型环境之一,也是作品中最富诗意的内容之一。

最典型的一处就是《外婆家的杨梅树》中给杨梅树过年的习俗……仿佛是一首对话体民歌,诗趣横生,让人忍俊不禁。

莫美以其诗意书写,创作出一大批充满诗意的、艺术术精度和思想深度并具的作品,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节选自梅婷《小小说里的大诗意》)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莫美的小小说,大都借鉴《诗经》“一唱三叹”的写法,反复吟咏某些富有诗意的句子,使作品具有诗化的特色。

B.莫美的小小说集《印象》于散淡的叙述中寄寓着现实迫问和哲学思考,这比他以往注重情节曲折的写法更见功力。

C.莫美的小小说往往淡化引人入胜的情节,不在故事的出奇出新、叙述的千回百转上下功夫,而是着意塑造人物。

D.莫美依托家乡的湖湘文化和梅山文化,汲取其中的奇异习俗,使其成为小小说的典型环境以及最富诗意的内容之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头暗用“三段论”的演绎推理法,指出本文评论对象----小小说集《印象》是部充满诗意的好的文学作品。

B.文章在认真梳理莫美小小说的类型基础上,采用例论法,令人信服地论述本文的中心观点,带给读者真切的感受。

C.文章中间运用对照式结构,分别从作品语言、人生思考、人物塑造和地域特色四个方面分析莫美小说的盎然诗意。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进行阐述,高度评价了作家莫美的小小说集《印象》,称其充满诗意兼有艺术精度和思想深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果是优秀的文学作品或艺术作品,那么,即便它是小说,或者散文,抑或戏剧等,其本质也都是一首诗。

B.如果莫美在创作每一篇小小说时,不是作为一首首诗来写的话,那他不可能创作出一大批富有诗意的作品。

C.莫美的小小说,故事真实动人,语言质朴天然,叙述舒缓散淡,娓娓道来之中,营造了浓郁的诗的意境。

D.莫美小小说创作的成功案例表明,只有被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滋养,才能从生活中获得诗意的源泉。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孙少安好不容易把家里和队里的事安排停当,才抽开身到城里来了。

这是他头一次到城里单位来找她。

尽管是老熟人,总还觉得有些拘束。

润叶已经给他打好一盆洗脸水,水盆里泡了一条雪白的毛巾。

他犹豫地笑笑,说:‚我不洗了……‛‚快洗!坐了半天车,洗洗脸清朗!‛润叶命令他说。

‚这么白的毛巾,我一次就给你洗黑了。

‛他只好走到脸盆前。

‚你看你!这个有什么哩!黑了我再洗嘛!干脆,让我再提些水,你把头也洗一下!‛‚不了,不了。

‛少安一边洗脸,赶忙拒绝让他洗头。

他的头在这脸盆里能洗干净吗?安洗完脸后,润叶立即说:‚走,咱们到街上食堂吃饭去!‛‚我已经吃过了。

‛‚你大概早上吃过了!‛少安不好意思地笑了。

她太熟悉他了,什么事也别想瞒她。

他们一块相跟着往街上走。

少安现在才发现润叶身上有些变化,似乎一下子老成多了。

他半天才留意到润叶已经不梳辫子,变成了剪发头。

这倒使他感到对她有点陌生。

是的,随着光阴荏苒,每个人都在变化。

这又一次使他强烈地感到,他们的童年早已经流逝,两个人都成大人了。

不知为什么,他猛然间又记起了那时候她给他补破裤子的情形,便忍不住‚嘿嘿‛地笑出了声。

‚少安哥,你笑什么哩?‛走在旁边的润叶问他。

她白净的脸蛋上泛出兴奋的红晕,腼腆地微笑着。

‚没什么……‛他的脸也热烘烘的。

少安和润叶走在一起,就像他有时引着兰香在山里劳动一样,心中充满了亲切的兄妹感情。

真的,他看待润叶就像看待自己的亲妹妹一样。

人活着,这种亲人之间的感情多么重要,即使人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艰辛,只要有这种感情存在,也会感到一种温暖的慰藉。

假如没有这种感情,我们活在这个世上会有多么悲哀啊……他跟着润叶进了县城最大的国营食堂。

午饭时间已经过了,食堂现在没有什么人。

少安赶忙扑到售票处去买饭,结果被润叶一把扯住了。

她把他硬拉在一张饭桌前,让他坐下,说:‚你到我这里来就是客人!怎么能让你买饭呢!‛少安有点窘。

在这样的场合,他不买饭觉得有损自己男子汉的自尊。

他现在身上带着钱,除过家里的拾元外,他还借了队里的二十元公款。

他走时并没有准备在润叶这里吃饭。

他对要去买饭的润叶说:‚我听少平说,外国人男女一块上街吃饭,都是男人掏钱买……‛润叶笑了,一边转身去买饭,一边又扭头对他说:‚咱们中国男女平等!‛她买回来一堆饭菜,摆了一大桌子。

少安说:‚买得太多了,别说咱们两个人,就是四五个也吃不完。

‛‚我已经吃过了,这都是你一个人的!‚润叶坐他旁边说。

‚啊?‛少安惊讶地看着她,说,‚这……‛‚不要紧,吃不完剩下算了。

你快吃!现在已过了中午,你肯定饿了。

‛他刚开始吃饭,润叶又站起来,说:‚噢,我忘了给你买点酒!‛他赶忙说,‚我不会喝酒,你快坐下,也吃一点。

‛润叶坐在他旁边,没有动筷子,只是亲切地看着他吃。

他低头吃着饭,但感觉润叶一直在盯着看他,使他有点不好意思。

他抬起头来,看见润叶把自己的头扭过去一点,脸红得像充了血似的。

她似乎意识到了自己的脸色,赶忙给他解释说:‚今天我二妈她爸过生日,我喝了几杯葡萄酒,上脸了……‛少安相信她的话,没在意地又低头吃他的饭。

尽管他吃了不少,但最后桌子上还是剩了一堆。

如果是他一个人,他就会把这剩下的所有东西,都装进他那个毛巾布袋,或者带到中学送给少平,或者带回家让家里其他人吃---这都是些好东西啊!但今天不能。

这是润叶买的饭。

就是他自己掏钱买的,只要润叶在,他也会像大方的城里人一样丢下不要了。

他总算还念过几天书,不会俗气到可笑的程度。

(选自《平凡的世界》,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润叶请少安吃饭,少安说“吃过了”,这是因为少安不想给润叶添麻烦,不想让润叶为自己破费而编的谎言,但这个谎言被了解少安的润叶识破了。

B.第4段写少安和润叶一起在街上走时,少安对润叶的感觉就像是兄妹感情而并没有爱情的情愫,作者就运用抒情的手法对亲情进行了高度地赞美。

C.少安和润叶在街上走时,看到润叶身上发生了一些变化,甚至有点陌生感,这使他真正地认识到过去的爱情憧憬在事实面前终还是变成了爱情幻想。

D.吃完后还剩很多,少安想打包表明他是个节约的人,但想到润叶在,“也会像大方的城里人一样丢下不要”,这又表明了他打肿脸充胖子的可悲心理。

5.文中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来刻画孙少安这一形象?试概括他的性格特点。

(5分)6.请结合选文的内容,试探究润叶对少安的爱情心理。

(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朱光潜先生张金言朱光潜先生学贯中西,写作认真严谨。

他非常重视文字的洗练,认为行文中一字之差,往往产生不同的效果。

他在《咬文嚼字》中说:‚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

‛又说:‚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

‛朱先生这种在写作上不放过一个字的认真态度,也反映在他的教学上。

他开翻译课之前,每一篇指定学生翻译的英文散文,都自己先译出来。

他常对学生讲,在将原文译成中文后,首先要问自己:‚中国人有没有这样说的?‛朱先生是位严师,上课时不苟言笑,有些严肃,但更是一位敦厚长者,对青年学生饱含热情。

他总是抱着诲人不倦、循循善诱的态度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有一位同学对翻译课不够重视,作业做得不好,因而受到批评。

事后这位同学到朱先生家当面请教。

朱先生对他非常客气,主动将自己的多篇译文交给他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