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中物理 第七章 分子动理论 课时6 章末总结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3-3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选修3-3高中物理第七章 分子动理论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3-3高中物理第七章 分子动理论教案

第七章分子动理论抛砖引玉本单元内容是研究微观的现象,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其研究方法与研究机械运动是全然不同的。

它的研究对象就不能像机械运动只研究某个物体或是由少数物体组成的物体系统,而是研究数目庞大的分子;研究的内容也不能像机械运动那样简单,只研究物体受力后其运动的规律,而是研究分子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分子运动与热现象的关系、物体三种状态的性质及物体三态变化的规律等;研究方法也不同,因为是研究大量分子运动的表征,所以研究方法采用统计学的方法,以物体中分子集体运动的统计规律去描述物体分子运动的规律。

这些可以在本单元开始研究前就做好铺垫,本单元研究完后,再做一个对比性的分析,使学生初步了解统计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因为我们研究的都是一些微观的现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所以在讲解的过程中,最好多通过一些实验和生活中的实例去引导学生理解,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开发一些计算机软件辅助教学。

在介绍油膜去测阿伏加德罗常数时,可做一个演示实验,使学生知道实验的方法,最后引导学生课下去做。

这里关键是使学生明白油滴靠重力的作用,它在水平面上缓慢摊开,为了减小摊开的面积,用油的体积要尽量的小,为达此目的,可将一滴油溶入一较大体积的溶剂中,然后以这样的溶液一滴滴滴在水面上,可得一较小面积的油面,即可测量其面积。

实验可按以下方法做:〔1〕用有刻度的移液管吸取1ml油酸,令其一滴滴地滴出,看共有多少滴。

假设为a滴。

〔2〕将一滴油酸溶入酒精,制成20ml的油酸酒精溶液。

再用移液管吸取1ml该溶液、看能滴几滴。

假设为b滴。

〔3〕取1滴该溶液滴在水面上,静置一天后测出油面的面积。

一滴该溶液含油酸的体积:320/1cmbav⨯=最后要向学生交待,这个实验测出的结果只是表示了分子的一个粗略的数量观念,反映了分子所占有的空间。

在做酒精和水混合的实验时,先把加点红色的水灌下去,而后将酒精沿管壁缓慢注入,混合前酒精与水的体积比为52:48,实验效果较好。

新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3第七章 分子动理论

新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3第七章 分子动理论

第七章 分子动理论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例题的讲解,使学生对本章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有进一步地理解,并能熟练应用本章知识分析解决物理问题。

2.能力目标在熟练掌握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基础上,能够分析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物理方法教育目标通过复习,培养学生归纳知识和进一步运用知识的能力,学习一定的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复习重点:对物理概念的深刻含义、对物理概念的综合性运用教学方法:复习提问,讲练结合,学案导学教具投影片,学案教学过程一、本章知识点概括(一)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学生活动]讨论总结分子动理论中学过的知识点。

[教师]用多媒体逐条画出显示学生总结的内容: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1)分子体积很小,它的直径的数量级是10-10 m. 油膜法测分子直径:SV d ,V 是油酸体积,S 是水面上形成的单分子油膜的面积。

(2)分子质量很小:一般分子质量的数量级为10-26 kg(3)伏加德罗常数:1 mol 的任何物质含有的微粒数相同,这个数的测量值N=6.02×1023 mol-1。

2.分子的热运动(1)扩散现象:相互接触的物体的分子互相进入对方的现象,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2)布朗运动: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悬浮在液体中的花粉颗粒的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

颗粒越小,运动越明显,温度越高,运动越激烈。

3.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1)分子间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通常所说的分子力为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的合力。

(2)特点: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则减小,随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增大,但斥力比引力变化得快。

r=r时,F引=F斥,F=0r<r时,F引<F斥,分子力F为斥力r>r时,F引>F斥,分子力F为引力r>10r时,F引=F斥=0,F=0[投影]例 1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既有斥力f斥,又有引力f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分子间的距离越小,f引越小,f斥越大B.分子间的距离越小,f引越大,f斥越大C.当分子间距离由r0逐渐增大的过程中,分子力先增大后减小D.当分子间距离由r0逐渐减小的过程中,分子力逐渐增大[学生活动]解答本例题[教师分析]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与分子之间的距离关系如下图所示:由图可知分子间距离的变化与分子力的变化的关系为:分子间的f引和f斥均随分子间的距离减小而增大。

高中物理选修3-3优质学案:第七章 分子动理论 章末总结

高中物理选修3-3优质学案:第七章 分子动理论 章末总结

章末总结一、阿伏加德罗常数的相关计算阿伏加德罗常数N A是联系宏观物理量和微观物理量的桥梁。

若物质的摩尔质量记为M,摩尔体积记为V,则有(1)一个分子的质量m0=MN A。

(2)固体、液体中每个分子的体积:V0=VN A=MρN A。

气体中只能求每个分子所占的空间:V0=MρN A。

(3)质量为m的物体所含分子数:N=mM N A。

体积为V′的物体所含分子数:N=V′V N A。

[例1]很多轿车中设有安全气囊以保障驾乘人员的安全,轿车在发生一定强度的碰撞时,利用三氮化钠(NaN3)爆炸产生气体(假设都是N2)充入气囊。

若氮气充入后安全气囊的容积V=56 L,囊中氮气密度ρ=2.5 kg/m3,已知氮气摩尔质量M=0.028 kg/mol,阿伏加德罗常数N A=6×1023 mol-1。

试估算:(1)囊中氮气分子的总个数N;(2)囊中氮气分子间的平均距离。

(结果保留一位有效数字)[解析](1)设N2的物质的量为n,则n=ρV M氮气的分子总数N=ρVM N A 代入数据得N=3×1024。

(2)每个分子所占的空间为V0=VN设分子间平均距离为a,则有V0=a3,即a=3V0=3VN代入数据得a≈3×10-9 m。

[答案](1)3×1024(2)3×10-9 m二、实验: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例2]在做“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的实验中:(1)关于油膜面积的测量方法,下列做法正确的是()A.油酸酒精溶液滴入水中后,应让油膜尽可能地散开,再用刻度尺去量油膜的面积B.油酸酒精溶液滴入水中后,应让油膜尽可能地散开,再用刻度尺去量没有油膜的面积C.油酸酒精溶液滴入水中后,应立即将油膜的轮廓画在玻璃板上,再利用坐标纸去计算油膜的面积D.油酸酒精溶液滴入水中后,应让油膜尽可能地散开,再把油膜的轮廓画在玻璃板上,然后用坐标纸去计算油膜的面积(2)实验中,将1 cm3的油酸溶于酒精,制成200 cm3的油酸酒精溶液,又测得1 cm3的油酸酒精溶液有50滴,现将1滴溶液滴到水面上,在水面上形成面积为0.2 m2的单分子薄层,由此可估算油酸分子的直径d=________ m。

新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3第七章《分子动理论》复习教案

新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3第七章《分子动理论》复习教案

点评: 本题要求考生掌握阿伏加德罗常数与物质内部微观物理量之
间的关系。
例 3 两分子间距离为 R0 时,分子力为零 , 下例关于分子力说法中正
确的是(

A.当分子间的距离为 R0 时,分子力为零,也就是说分子间既无
引力又无斥力
B.分子间距离大于 R0 时,分子距离变小时,分子力一定增大

C.分子间距离小于 R0 时,分子距离变小时,分子间斥力变大,
例 2 若以 μ 表示水的摩尔质量, v 表示在标准状态下水蒸气的摩尔
体积, ρ 为在标准状态下水蒸气的密度, 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 M、
v 0 表示每个水分子的质量和体积,下面是四个关系式:
(1) N A= v ρ

/m (2) ρ =μ /( NA v 0) (3)m= μ / NA (4) v 0=v/ NA其中 (
1.0 ×10-10 m

3.布朗运动本身不是 分子 运动, 却反映了液体 内分子运
动的
无规则性。
4 .分子之间既有 引力
F
又 有 斥力
。当

分子间的距离等于平衡距
离时,引力 等于

r
力 ;当分子间距离小于 平衡距离时,斥力起主要
O
r0
作用;当分子间距离 大于
平衡距离时,引力起主要

作用。引力和斥力都随距
B .不是布朗运动
C.自由落体运动
D .是由气体对流和重力引起的运动
2.下面关于分子数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1 g 的氢气和1 g 的氦气含有相同的分子数
B.体积相等的固体和液体相比较,固体中的分子数多
学习札记:

最新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3第七章《分子动理论》本综述

最新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3第七章《分子动理论》本综述

第七章分子动理论
本章综述
通过学习初中物理,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知道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间隙,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有相互作用力.在本章的学习中,我们将进一步探讨分子世界的奥秘.本章学习的重点是分子动理论、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内能;难点是对分子理想化模型的建立、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特点、物体内能的概念.学习中容易产生的疑惑:关于布朗运动的实际意义、本质,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引力和斥力的关系,平均动能和平均速率,温度的几种不同的表述,决定内能大小的因素等.
本章知识紧密结合力学知识,直接运用运动学、动力学和机械能的知识,同时为后面将要学习的气体和分子运动打下基础,由物体运动到分子运动,由物体间的作用力到分子间的作用力,由物体的动能、势能、机械能到分子动能、势能及物体的内能.本章知识和生活中很多现象联系密切,如:扩散现象、物体很难被压缩(拉伸)、温度计等.
本章从微观角度研究分子动理论,为后面学习气体的性质、固体液体的性质、热力学定律等打下铺垫,尤其是认识到宏观现象可以用微观实质进行解释.通过本章的学习有助于提高模型建立的能力、从现象推到微观实质的推理能力,初步确立统计的思想.
学习本章前可以适当回顾初中所学的关于热学的相关知识.在学习本章的过程中要把握该章主要研究思路:分析现象——辨析比较——逻辑推理——归纳总结.学习本章要注意从实验和模型来建立物理图景,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要注意利用科学的假设和模型来研究问题,把不能直接观测的对象转化为能够直接观测的对象.本章的学习采用像交流讨论、动手实验、归纳总结的方式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学案-选修3-3第七章分子动理论知识点全面

学案-选修3-3第七章分子动理论知识点全面

第七章 分子动理论第一节 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一、物体是由大量的分子组成的(1)一般分子直径的数量级是10-10m.若把两万个分子一个挨一个地紧密排列起来,约有头发丝直径那么长一点,若把一个分子放大到像芝麻那么大,则芝麻被成比例地放大将到地球那么大.(2)人们不可能用肉眼直接观察到分子,也无法借助光学显微镜观察到,通过离子显微镜可观察到分子的位置,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放大数亿倍)可直接观察到单个分子或原子.二、实验: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1)实验目的①估测油酸分子的大小.②学习用宏观量间接测量微观量的原理和方法.(2)实验原理: d =V /S(3)实验器材注射器或滴管、量筒、痱子粉(或石膏粉)、浅盘、水、酒精、油酸、玻璃板、彩笔、坐标纸.(4)实验步骤①取1毫升(1cm 3)的油酸溶于酒精中,制成500毫升的油酸酒精溶液.②往边长约为30cm ~40cm 的浅盘中倒入约2cm 深的水,然后将痱子粉或石膏粉均匀地撒在水面上.③用滴管(或注射器)向量筒中滴入n 滴配制好的油酸酒精溶液,使这些溶液的体积恰好为1mL ,算出每滴油酸酒精溶液的体积V 0=1nmL. ④用滴管(或注射器)向水面上滴入一滴配制好的油酸酒精溶液,油酸就在水面上慢慢散开,形成单分子油膜. ⑤待油酸薄膜形状稳定后,将一块较大的玻璃板盖在浅盘上,用彩笔将油酸薄膜的形状画在玻璃板上. ⑥将画有油酸薄膜轮廓的玻璃板放在坐标纸上,算出油酸薄膜的面积.⑦据油酸酒精溶液的浓度,算出一滴溶液中纯油酸的体积V ,据一滴油酸的体积V 和薄膜的面积S ,算出油酸薄膜的厚度d =V S,即为油酸分子的直径.比较算出的分子直径,看其数量级(单位为m)是否为10-10,若不是10-10须重做实验.思考1:油酸分子的形状真的是球形吗?排列时会一个紧挨一个吗?答案:实际分子的结构很复杂,分子间有空隙,认为分子是球形,且一个紧挨一个排列,是一种近似模型,是对问题的简化处理.估算在物理学和研究中都是很有用的思考2:是不是所有的分子都看做球形?固体、液体分子可视为球形,且分子间紧密排列没有间隙;气体分子在一个正立方体的空间范围内活动,可以近似认为气体分子均匀分布,即认为每个气体分子占据一个正方体,其边长即为气体分子间的距离.(5)本实验的注意事项①酒精油酸溶液配制好后,不要长时间放置,以免浓度改变,影响实验.(油酸难溶于水,酒精稀释油酸是为了进一步减小油酸的面密度,使油酸分子尽可能的少在竖直方向上重叠,更能保证其形成单层分子膜)②酒精油酸溶液的浓度应小于1100为宜. ③痱子粉的用量不要太大,否则不易成功.(作用:因为油和水颜色相近,不易分辨。

高中物理 第七章 分子动理论章末总结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33

高中物理 第七章 分子动理论章末总结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33

第七章 分子动理论章末总结一、阿伏加德罗常数的相关计算阿伏加德罗常数N A 是联系宏观物理量和微观物理量的桥梁.若物质的摩尔质量记为M ,摩尔体积记为V ,则有: (1)分子的质量m 0=M N A.(2)固体、液体中分子的体积:V 0=V N A =MρN A.气体中分子所占的空间:V 0=M ρN A. (3)质量为m 的物体所含分子数:N =m MN A .体积为V ′的物体所含分子数:N =V ′VN A . 例1 一个房间的地面面积是15 m 2,房间高3 m .已知标准状况下,空气的平均摩尔质量是2.9×10-2kg/mol.通常用空气湿度表示空气中含有的水蒸气的情况,若房间内所有水蒸气凝结成水后的体积为103cm 3,已知水的密度为ρ=1.0×103kg/m 3,水的摩尔质量M mol =1.8×10-2kg/mol ,阿伏加德罗常数N A =6.02×1023mol -1,求:(结果均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1)房间内空气的质量为________kg ; (2)房间中有________个水分子; (3)估算一个水分子的直径为________m. 答案 (1)58 (2)3.3×1025(3)3.9×10-10解析 (1)将房间内状态看成标准状况,此时每摩尔空气占有体积22.4 L ,由已知条件可知房间内空气的物质的量为:n 1=V V 0=15×322.4×10-3 mol≈2×103 mol所以房间内空气的质量为:m =n 1M =2×103×2.9×10-2kg =58 kg 即房间内空气质量为58 kg. (2)水的摩尔体积为:V mol =M molρ所以房间内水分子个数为N =V 水V mol N A =103×10-6×1.0×103×6.02×10231.8×10-2个≈3.3×1025个 即房间内水分子的个数为3.3×1025个. (3)建立水分子的球形模型可知 16πd 3=V mol N A所以d =36V mol πN A≈3.9×10-10m 即一个水分子的直径约为3.9×10-10m.二、实验: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的实验原理是:把一滴酒精稀释过的油酸溶液滴在水面上,酒精溶于水或挥发,在水面上形成一层油酸薄膜,薄膜可认为是单分子层膜,如图1所示.将水面上形成的油膜形状画到坐标纸上,计算出油膜的面积,根据纯油酸的体积V 和油膜的面积S ,计算出油膜的厚度d =VS,即油酸分子的直径.图1例2 在“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实验中,有下列实验步骤:①往边长约为40 cm 的浅盘里倒入约2 cm 深的水,待水面稳定后将适量的痱子粉均匀地撒在水面上.②用注射器将事先配好的油酸酒精溶液滴一滴在水面上,待薄膜形状稳定.③将画有油膜形状的玻璃板平放在坐标纸上,计算出油膜的面积,根据油酸的体积和面积计算出油酸分子直径的大小.④用注射器将事先配好的油酸酒精溶液一滴一滴地滴入量筒中,记下量筒内每增加一定体积时的滴数,由此计算出一滴油酸酒精溶液的体积.⑤将玻璃板放在浅盘上,然后将油膜的形状用彩笔描绘在玻璃板上. 完成下列填空:(1)上述步骤中,正确的顺序是____________.(填写步骤前面的序号)(2)将1 cm 3的油酸溶于酒精,制成300 cm 3的油酸酒精溶液,测得1 cm 3的油酸酒精溶液有50滴.现取一滴该油酸酒精溶液滴在水面上,测得所形成的油膜的面积是0.13 m 2.由此估算出油酸分子的直径为____________m .(结果保留1位有效数字) 答案 (1)④①②⑤③ (2)5×10-10解析 (2)每滴油酸酒精溶液中所含纯油酸的体积为:V =1300×150 cm 3=115 000cm 3=115 000×10-6 m 3油酸分子的直径:d =V S =115 000×10-60.13 m≈5×10-10m.三、分子力曲线和分子势能曲线的比较和应用分子力随分子间距离的变化图象与分子势能随分子间距离的变化图象非常相似,但却有着本质的区别. 1.分子力曲线分子间作用力与分子间距离的关系曲线如图2甲所示,纵轴表示分子力F ;斥力为正,引力为负,正负表示力的方向;横轴表示分子间距离r ,其中r 0为分子间的平衡距离,此时引力与斥力大小相等.图22.分子势能曲线分子势能随分子间距离变化的关系曲线如图乙所示,纵轴表示分子势能E p;分子势能有正负,但正负反映其大小,正值一定大于负值;横轴表示分子间距离r,其中r0为分子间的平衡距离,此时分子势能最小.3.曲线的比较图甲中分子间距离r=r0处,对应的是分子力为零,而在图乙中分子间距离r=r0处,对应的是分子势能最小,但不为零.若取r≥10r0处,分子力为零,则该处分子势能为零.例3如图3所示为两分子系统的分子势能E p与两分子间距离r的关系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3A.当r大于r1时,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引力B.当r小于r1时,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斥力C.当r等于r2时,分子间的作用力为零D.当r由r1变到r2的过程中,分子间的作用力做负功答案BC解析由题图可知:分子间距离为r2时分子势能最小,此时分子间的距离为平衡距离,分子间的作用力为零,故C正确;当0<r<r2时,分子力表现为斥力,当r>r2时分子力表现为引力,故A错误,B正确;在r由r1变到r2的过程中,分子力为斥力,分子间距离增大,分子间的作用力做正功,故D错误.四、分子热运动和物体的内能1.分子热运动:分子热运动是永不停息且无规则的,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激烈.大量分子的运动符合统计规律.扩散现象能直接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热运动,而布朗运动能间接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热运动.2.物体的内能是指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的热运动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1)由于温度越高,分子平均动能越大,所以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2)由于分子势能与分子间距离有关,而分子间距离与物体体积有关,因此物体的内能与物体的体积有关.(3)由于物体所含物质的量不同,分子数目不同,分子势能与分子动能的总和不同,所以物体的内能与物质的量也有关系.总之,物体的内能与物体的温度、体积和物质的量都有关系.例4下列关于分子热运动和热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气体如果失去了容器的约束就会散开,这是因为气体分子之间存在势能的缘故B.一定量100 ℃的水变成100 ℃的水蒸气,其分子平均动能增加C.一定量气体的内能等于其所有分子的热运动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D.如果气体温度升高,那么每一个分子热运动的速率都增加答案 C解析气体分子间的距离比较大,甚至可以忽略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势能也就不存在了,所以气体在没有容器的约束下散开是分子无规则热运动的结果,选项A错.100 ℃的水变成同温度的水蒸气,分子的平均动能不变,所以选项B错误.根据内能的定义可知选项C正确.如果气体的温度升高,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大,热运动的平均速率也增大,这是统计规律,但就每一个分子来讲,速率不一定都增加,故选项D错误.1.(物体的内能)1 g 100 ℃的水和1 g 100 ℃的水蒸气相比较,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分子的平均动能与分子的总动能都相同B.分子的平均动能相同,分子的总动能不同C.内能相同D.1 g 100 ℃的水的内能小于1 g 100 ℃的水蒸气的内能答案AD解析在相同的温度下,分子的平均动能相同,又1 g水与1 g水蒸气的分子数相同,因而分子总动能相同,A正确,B错误.当从100 ℃的水变成100 ℃的水蒸气的过程中,分子间距离变大,要克服分子引力做功,因而分子势能增加,所以1 g 100 ℃的水的内能小于1 g 100 ℃的水蒸气的内能,C错误,D正确.2.(分子力与分子势能)如图4所示,甲分子固定于坐标原点O,乙分子位于x轴上,甲、乙两分子间的作用力与两分子间距离的关系如图中曲线所示,F>0为斥力,F<0为引力.a、b、c、d为x轴上四个特定的位置,现将乙分子从a移动到d的过程中,两分子间的分子力和分子势能同时都增大的阶段是( )图4A .从a 到bB .从b 到cC .从b 到dD .从c 到d答案 D解析 乙分子由a 到b 一直受引力,分子力增大,分子力做正功,分子势能减小,故A 错误;从b 到c 分子力逐渐变小但仍为引力,分子力做正功,分子势能减小,故B 错误;从b 到d 分子力先减小后增大,分子力先是引力后是斥力,分子势能先减少后增大,故C 错误;从c 到d 分子力是斥力,一直增大,分子力做负功,分子势能增大,故D 正确.3.(阿伏加德罗常数的相关计算)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其指标直接反映空气质量的好坏,若某城市PM2.5指标数为160 μg/m 3,则已达到重度污染的程度,若该种微粒的平均摩尔质量为40 g/mol ,试求该地区1 m 3空气含有该种微粒的数目(结果保留2位有效数字). 答案 2.4×1018个解析 1 m 3空气中该种微粒的质量为:m =160 μg =160×10-6 g1 m 3空气中该种微粒的物质的量为:n =m M =160×10-640mol =4×10-6 mol 所以1 m 3空气中该种微粒的数目:N =n ·N A =4×10-6×6.02×1023个≈2.4×1018个.。

高中物理 第七章 分子动理论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3

高中物理 第七章 分子动理论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3

物理学案课题:§7分子动理论全章知识整合学习目标:1、掌握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知道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意义2、能通过实验测分子的大小3、理解内能的概念学习过程:【主要内容回顾】1、分子动理论的主要内容是:;;。

2、热学研究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关于热现象的宏观理论,它研究热现象的一般规律;另一方面是关于热现象的微观理论,从分子运动的角度研究宏观热现象的规律。

是研究热现象微观理论的基础。

3、知识网络构建①物体是由大量分子构成的(分子的大小,阿伏加德罗常数)②分子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实验依据是、)③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简单描述其作用规律,并画出图像)①温度和温标a、平衡态和状态参量b、热平衡定律c、热力学温度和摄氏温度的关系②内能a、分子动能(分子平均动能):b、分子势能与决定因素c、内能(定义、决定因素及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导思与要求】请同学们能独立的把本章的知识结构图画出来,并能说出其中的主要内容【典例分析1】求质量为2g的氢气在标准状态下氢气分子间的平均距离(只取一位有效数字)【解析】【点拨】解此类问题需先建立一个分子模型:我们把每个分子所占据的空间看成一个小立方体,每个分子占有的立方体的边长和分子间的距离相等,据此即可求解。

3×10-9m【典例分析2】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由引力F引和斥力F斥两部分组成,则()A、F引和F斥同时存在的.B、F引总是大于F斥,其合力总表现为引力C、分子之间的距离越小,F引越小,F斥越大,故表现为斥力D、分子间距离越大,F引越大,F斥越小,故表现为引力【解析】请同学们把力与距离间的关系图画在右面方框中【导练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布朗运动是悬浮在液体中固体颗粒的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反映B.没有摩擦的理想热机可以把吸收的热量全部转化为机械能C.知道某物质的摩尔质量和密度可求出阿佛加德罗常数D.内能不同的物体,它们分子动的平均动能可能相同.【导练2】有甲乙两个分子,甲分子固定不动,乙分子由无穷远处逐渐向甲靠近,直到不再靠近为止,在这整个过程中,分子势能的变化情况是()A、不断增大B、不断减小C、先增大后减小D、先减小后增大.【导练3】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温度都相同,在不计分子势能的情况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氧气的内能较大 B、氢气的内能较大. C、两者的内能相等D、氢气分子的平均速率较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案6 章末总结一、阿伏加德罗常数的相关计算阿伏加德罗常数N A 是联系宏观物理量和微观物理量的桥梁.若物质的摩尔质量记为M ,摩尔体积记为V ,则有: (1)分子的质量m 0=M N A.(2)固体、液体中分子的体积:V 0=V N A =MρN A.气体中分子所占的空间:V 0=M ρN A. (3)质量为m 的物体所含分子数:N =m MN A . 体积为V ′的物体所含分子数:N =V ′VN A .例1 已知金刚石的密度为ρ=3.5×103 kg/m 3,现有体积为4.0×10-8 m 3的一小块金刚石,它有多少个碳原子?假如金刚石中的碳原子是紧密地挨在一起的,试估算碳原子的直径.(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解析 先求金刚石的质量:m =ρV =3.5×103×4.0×10-8 kg =1.4×10-4 kg这块金刚石的摩尔数:n =m M = 1.4×10-4kg 12×10-3kg/mol≈1.17×10-2 mol 这块金刚石所含的碳原子数:N =nN A =1.17×10-2×6.02×1023≈7.0×1021(个)碳原子的体积:V 0=V N =4.0×10-87.0×1021 m 3≈5.7×10-30 m 3把金刚石中的碳原子看成球体,则由公式V 0=π6d 3可得碳原子直径:d = 36V 0π= 36×5.7×10-303.14 m≈2.2×10-10m答案 7.0×1021个 2.2×10-10m二、对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的理解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的实验原理是:把一滴酒精稀释过的油酸溶液滴在水面上,酒精溶于水或挥发,在水面上形成一层油酸薄膜,薄膜可认为是单分子层膜,如图1所示.将水面上形成的油膜形状画到坐标纸上,计算出油膜的面积,根据纯油酸的体积V 和油膜的面积S ,计算出油膜的厚度d =VS,即油酸分子的直径.图1例2 在“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实验中,有下列实验步骤:①往边长约为40 cm 的浅盘里倒入约2 cm 深的水,待水面稳定后将适量的痱子粉均匀地撒在水面上. ②用注射器将事先配好的油酸酒精溶液滴一滴在水面上,待薄膜形状稳定.③将画有油膜形状的玻璃板平放在坐标纸上,计算出油膜的面积,根据油酸的体积和面积计算出油酸分子直径的大小.④用注射器将事先配好的油酸酒精溶液一滴一滴地滴入量筒中,记下量筒内每增加一定体积时的滴数,由此计算出一滴油酸酒精溶液的体积.⑤将玻璃板放在浅盘上,然后将油膜的形状用彩笔描绘在玻璃板上. 完成下列填空:(1)上述步骤中,正确的顺序是 .(填写步骤前面的序号)(2)将1 cm 3的油酸溶于酒精,制成300 cm 3的油酸酒精溶液,测得1 cm 3的油酸酒精溶液有50滴.现取一滴该油酸酒精溶液滴在水面上,测得所形成的油膜的面积是0.13 m 2.由此估算出油酸分子的直径为 m.(结果保留1位有效数字)解析 (2)每滴油酸酒精溶液中所含纯油酸的体积为:V =1300×150 cm 3=115 000cm 3=115 000×10-6 m 3油酸分子的直径:d =V S =115 000×10-60.13 m≈5×10-10m.答案 (1)④①②⑤③ (2)5×10-10三、分子力曲线和分子势能曲线的比较和应用分子力随分子间距离的变化图象与分子势能随分子间距离的变化图象非常相似,但却有着本质的区别. 1.分子力曲线分子间作用力与分子间距离的关系曲线如图2甲所示,纵轴表示分子力F ;斥力为正,引力为负,正负表示力的方向;横轴表示分子间距离r ,其中r 0为分子间的平衡距离,此时引力与斥力大小相等.图22.分子势能曲线分子势能随分子间距离变化的关系曲线如图乙所示,纵轴表示分子势能E p ;分子势能有正负,但正负反映其大小,正值一定大于负值;横轴表示分子间距离r ,其中r 0为分子间的平衡距离,此时分子势能最小. 3.曲线的比较图甲中分子间距离r =r 0处,对应的是分子力为零,而在图乙中分子间距离r =r 0处,对应的是分子势能最小,但不为零.若取r ≥10r 0处,分子力为零,则该处分子势能为零.例3 图3甲、乙两图分别表示两个分子之间分子力和分子势能随分子间距离变化的图象.由图象判断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图3A.当分子间距离为r 0时,分子力和分子势能均最小且为零B.当分子间距离r >r 0时,分子力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增大C.当分子间距离r>r0时,分子势能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增大D.当分子间距离r<r0时,随着分子间距离逐渐减小,分子力和分子势能都逐渐增大解析由题图可知,当分子间距离为r0时,分子力和分子势能均达到最小,但此时分子力为零,而分子势能不为零,是一负值;当分子间距离r>r0时,分子力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此时分子力做负功,分子势能增大;当分子间距离r<r0时,随着分子间距离逐渐减小,分子力逐渐增大,而此过程中分子力做负功,分子势能增大,由此知选项C、D正确.答案CD四、分子热运动和物体的内能1.分子热运动:分子热运动是永不停息且无规则的,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激烈.大量分子的运动符合统计规律.扩散现象能直接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热运动,而布朗运动能间接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热运动.2.物体的内能是指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的热运动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1)由于温度越高,分子平均动能越大,所以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2)由于分子势能与分子间距离有关,而分子间距离与物体体积有关,因此物体的内能与物体的体积有关.(3)由于物体所含物质的量不同,分子数目不同,分子势能与分子动能的总和不同,所以物体的内能与物质的量也有关系.总之,物体的内能与物体的温度、体积和物质的量都有关系.例4下列关于分子热运动和热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气体如果失去了容器的约束就会散开,这是因为气体分子之间存在势能的缘故B.一定量100 ℃的水变成100 ℃的水蒸气,其分子平均动能增加C.一定量气体的内能等于其所有分子的热运动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D.如果气体温度升高,那么每一个分子热运动的速率都增加解析气体分子间的距离比较大,甚至可以忽略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势能也就不存在了,所以气体在没有容器的约束下散开是分子无规则热运动的结果,选项A错.100 ℃的水变成同温度的水蒸气,分子的平均动能不变,所以选项B错误.根据内能的定义可知选项C正确.如果气体的温度升高,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大,热运动的平均速率也增大,这是统计规律,但就每一个分子来讲,速率不一定都增加,故选项D错误.答案 C1.(物体的内能)1 g 100 ℃的水和1 g 100 ℃的水蒸气相比较,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是( )A.分子的平均动能与分子的总动能都相同B.分子的平均动能相同,分子的总动能不同C.内能相同D.1 g 100 ℃的水的内能小于1 g 100 ℃的水蒸气的内能答案AD解析 在相同的温度下,分子的平均动能相同,又1 g 水与1 g 水蒸气的分子数相同,因而分子总动能相同,A 正确,B 错误.当从100 ℃的水变成100 ℃的水蒸气的过程中,分子间距离变大,要克服分子引力做功,因而分子势能增加,所以1 g 100 ℃的水的内能小于1 g 100 ℃水蒸气的内能,C 错误,D 正确.2.(分子势能曲线的应用)如图4所示为两分子间距离与分子势能之间的关系图象,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图4A.当两分子间距离r =r 1时,分子势能为零,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也均为零B.当两分子间距离r =r 2时,分子势能最小,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也最小C.当两分子间距离r <r 1时,随着r 的减小,分子势能增大,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也增大D.当两分子间距离r >r 2时,随着r 的增大,分子势能增大,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也增大 答案 C解析 当两分子间距离r =r 1时,分子势能为零,但r <r 0,分子力表现为斥力,选项A 错误;由于r 2=r 0,分子势能最小,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相等但不是最小,选项B 错误;当r >r 2时,由图象可以看出分子势能随着r 的增大而增大,而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逐渐减小,选项D 错误. 3.(阿伏加德罗常数的相关计算)已知氧气分子的质量m =5.3×10-26kg ,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ρ=1.43 kg/m 3,阿伏加德罗常数N A =6.02×1023mol -1,求: (1)氧气的摩尔质量;(2)标准状况下氧气分子间的平均距离;(3)标准状况下1 cm 3的氧气中含有的氧气分子的个数.(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答案 (1)3.2×10-2kg/mol (2)3.3×10-9m (3)2.7×1019个解析 (1)氧气的摩尔质量为M =N A m =6.02×1023×5.3×10-26kg/mol ≈3.2×10-2kg/mol.(2)标准状况下氧气的摩尔体积V =M ρ,所以每个氧气分子所占空间V 0=V N A =MρN A.而每个氧气分子占有的体积可以看成是棱长为a 的立方体,即V 0=a 3,则a 3=M ρN A ,a = 3M ρN A = 3 3.2×10-21.43×6.02×1023 m≈3.3×10-9m.(3)1 cm 3氧气的质量为m ′=ρV ′=1.43×1×10-6 kg =1.43×10-6 kg则1 cm 3氧气中含有的氧气分子的个数N =m ′m =1.43×10-65.3×10-26个≈2.7×1019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