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中考)2012年中考数学新题分类汇编(中考真题+模拟新题):开放型问题

合集下载

2012年全国中考数学试题分类汇编专题☆开探究型问题(二次函数)

2012年全国中考数学试题分类汇编专题☆开探究型问题(二次函数)

1. (2012浙江衢州12分)如图,把两个全等的Rt △AOB 和Rt △COD 分别置于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使直角边OB 、OD 在x 轴上.已知点A (1,2),过A 、C 两点的直线分别交x 轴、y 轴于点E 、F .抛物线y =ax 2+bx +c 经过O 、A 、C 三点. (1)求该抛物线的函数解析式;(2)点P 为线段OC 上一个动点,过点P 作y 轴的平行线交抛物线于点M ,交x 轴于点N ,问是否存在这样的点P ,使得四边形ABPM 为等腰梯形?若存在,求出此时点P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若△AOB 沿AC 方向平移(点A 始终在线段AC 上,且不与点C 重合),△AOB 在平移过程中与△COD 重叠部分面积记为S .试探究S 是否存在最大值?若存在,求出这个最大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2. (2012浙江义乌12分)如图1,已知直线y =kx 与抛物线2422y=x +x 273交于点A (3,6). (1)求直线y =kx 的解析式和线段OA 的长度; (2)点P 为抛物线第一象限内的动点,过点P 作直线PM ,交x 轴于点M (点M 、O 不重合),交直线OA 于点Q ,再过点Q 作直线PM 的垂线,交y 轴于点N .试探究:线段QM 与线段QN 的长度之比是否为定值?如果是,求出这个定值;如果不是,说明理由;(3)如图2,若点B 为抛物线上对称轴右侧的点,点E 在线段OA 上(与点O 、A 不重合),点D (m ,0)是x 轴正半轴上的动点,且满足∠BAE =∠BED =∠AOD .继续探究:m 在什么范围时,符合条件的E 点的个数分别是1个、2个?3.(2012江苏苏州10分)如图,已知抛物线()211by=x b+1x+444-(b 是实数且b >2)与x 轴的正半轴分别交于点A 、B (点A 位于点B 的左侧),与y 轴的正半轴交于点C .⑴点B 的坐标为 ▲ ,点C 的坐标为 ▲ (用含b 的代数式表示);⑵请你探索在第一象限内是否存在点P ,使得四边形PCOB 的面积等于2b ,且△PBC 是以点P 为直角顶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如果存在,求出点P 的坐标;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⑶请你进一步探索在第一象限内是否存在点Q ,使得△QCO 、△QOA 和△QAB 中的任意两个三角形均相似(全等可看作相似的特殊情况)?如果存在,求出点Q 的坐标;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4.(2012福建龙岩)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 一块含60°角的三角板作如图摆放,斜边 AB 在x 轴上,直角顶点C 在y 轴正半轴上,已知点A (-1,0).(1)请直接写出点B 、C 的坐标:B ( , )、C ( , );并求经过A 、B 、C 三点的抛物线解析式; (2)现有与上述三角板完全一样的三角板DEF (其中∠EDF =90°,∠DEF =60°),把顶点E 放在线段AB 上(点E 是不与A 、B 两点重合的动点),并使ED 所在直线经过点C . 此时,EF 所在直线与(1)中的抛物线交于第一象限的点M .①设AE =x ,当x 为何值时,△OCE ∽△OBC ; ②在①的条件下探究:抛物线的对称轴上是否存在点P 使△PEM 是等腰三角形,若存在,请求点P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xyPOC BA5. (2012湖北荆门)如图甲,四边形OABC的边OA、OC分别在x轴、y轴的正半轴上,顶点在B点的抛物线交x轴于点A、D,交y轴于点E,连接AB、AE、BE.已知tan∠CBE=13,A(3,0),D(﹣1,0),E(0,3).(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及顶点B的坐标;(2)求证:CB是△ABE外接圆的切线;(3)试探究坐标轴上是否存在一点P,使以D、E、P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BE相似,若存在,直接写出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4)设△AOE沿x轴正方向平移t个单位长度(0<t≤3)时,△AOE与△ABE重叠部分的面积为s,求s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指出t的取值范围.6.(2012湖南永州)如图所示,已知二次函数y=ax2+bx﹣1(a≠0)的图象过点A(2,0)和B(4,3),l为过点(0,﹣2)且与x轴平行的直线,P(m,n)是该二次函数图象上的任意一点,过P作PH⊥l,H为垂足.(1)求二次函数y=ax2+bx﹣1(a≠0)的解析式;(2)请直接写出使y<0的对应的x的取值范围;(3)对应当m=0,m=2和m=4时,分别计算|PO|2和|PH|2的值.由此观察其规律,并猜想一个结论,证明对于任意实数m,此结论成立;(4)试问是否存在实数m可使△POH为正三角形?若存在,求出m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7. (2012四川广安)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AB ⊥x 轴于点B ,AB =3,tan ∠AOB =34,将△OAB 绕着原点O 逆时针旋转90°,得到△OA 1B 1;再将△OA 1B 1绕着线段OB 1的中点旋转180°,得到△OA 2B 1,抛物线y =ax 2+bx +c (a ≠0)经过点B 、B 1、A 2.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2)在第三象限内,抛物线上的点P 在什么位置时,△PBB 1的面积最大?求出这时点P 的坐标.(3)在第三象限内,抛物线上是否存在点Q ,使点Q 到线段BB 1的距离为22?若存在,求出点Q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8. (2012四川德阳)在平面直角坐标xOy 中,(如图)正方形OABC 的边长为4,边OA 在x 轴的正半轴上,边OC 在y 轴的正半轴上,点D 是OC 的中点,BE ⊥DB 交x 轴于点E .⑴求经过点D 、B 、E 的抛物线的解析式;⑵将∠DBE 绕点B 旋转一定的角度后,边BE 交线段OA 于点F ,边BD 交y 轴于点G ,交⑴中的抛物线于M (不与点B 重合),如果点M 的横坐标为512,那么结论OF =21DG 能成立吗?请说明理由. ⑶过⑵中的点F 的直线交射线CB 于点P ,交⑴中的抛物线在第一象限的部分于点Q ,且使△PFE 为等腰三角形,求Q 点的坐标.9. (2012青海西宁)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矩形OABC 的边OA 在y 轴的正半轴上,O 在x 轴的正半轴上,已知A (0,4)、C (5,0).作∠AOC 的平分线交AB 于点D ,连接CD ,过点D 作DE ⊥CD 交OA 于点E . (1)求点D 的坐标; (2)求证:△ADE ≌△BCD ;(3)抛物线y = 4 5x 2- 245x +4经过点A 、C ,连接AC .探索:若点P 是x 轴下方抛物线上一动点,过点P 作平行于y 轴的直线交AC 于点M .是否存在点P ,使线段MP 的长度有最大值?若存在,求出点P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10. (2012四川绵阳)如图1,在直角坐标系中,O 是坐标原点,点A 在y 轴正半轴上,二次函数y =ax 2+16x +c 的图象F 交x 轴于B 、C 两点,交y 轴于M 点,其中B (-3,0),M (0,-1)。

【黄冈中考】备战2012年中考数学——开放型问题的押轴题解析汇编二

【黄冈中考】备战2012年中考数学——开放型问题的押轴题解析汇编二

【黄冈中考】备战2012年中考数学——开放型问题的押轴题解析汇编二开放型问题1. (2011湖北荆州,19,7分)(本题满分7分)如图,P 是矩形ABCD 下方一点,将PCD∆绕P 点顺时针旋转060后恰好D 点与A 点重合,得到PEA ∆,连接EB ,问AB E ∆是什么特殊三角形?请说明理由.BPA【解题思路】根据旋转及矩形的性质可知AE =CD =AB ,可得等腰ABE ∆,进一步由旋转角是060,猜想此三角形可能是等边三角形.【答案】解:△ABE 是等边三角形.理由如下:……………………1分 由旋转得△PAE ≌△PDC∴CD=AE ,PD=PA,∠1=∠2………………………………3分∵∠DPA=60°∴△PDA 是等边三角形………………………………4分 ∴∠3=∠PAD =60°.由矩形ABCD 知,CD =AB ,∠CDA =∠DAB =90°.∴∠1=∠4=∠2=30°………………………………6分 ∴AE =CD =AB ,∠EAB =∠2+∠4=60°,∴△ABE 为等边三角形 ………………………………7分【点评】此类试题是猜想与证明两部分组成,解答时,首先是猜想结论,即同学们根据自己学过的知识经过严格合理地推理,得出一个正确的判断;然后证明,就是根据题目的要求,把从题设到推出某个结论的过程完整地叙述出来.2. (2011湖北襄阳,25,10分)如图9,点P 是正方形ABCD 边AB 上一点(不与点A ,B重合),连接PO 并将线段PD 绕点P 顺时针方向旋转90°得到线段PE ,PE 交边BC 于点F ,连接BE ,DF .(1)求证:∠ADP=∠EPB; (2)求∠CBE的度数;(3)当APAB的值等于多少时,△PFD~△BFP?并说明理由.【解题思路】解决(1)(2)两问,由旋转发现∠DPE=90°,DP=PE,进而构造全等三角形是关键;(3)可由△PFD~△BFP产生比例线段,再结合△ADP~△BPF思考.【答案】(1)证明:∵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A=∠PBC=90°,AB=AD,∴∠ADP+∠APD=90°.∵∠DPE=90°,∴∠APD+∠EPB=90°,∴∠ADP=∠EPB.(2)如下图,过E点作EG⊥AB的延长线于点G,则∠EG P=∠A=90°.又∵∠ADP=∠EPB,PD=PE,∴△PAD≌△EGP.∴EG=AP,AD=AB=PG.∴AP=EG=BG.∴∠CBE=∠EBG=45°.(3)法1:当APAB=12时,△PFD~△BFP.∵∠ADP=∠FPB,∠A=∠PBF,∴△ADP~△BPF.设AD=AB=a,则AP=PB=12a,∴BF=BP×APAD=14a.a,PF.∴PBPD=BFPF.又∵∠DPF=∠PBF=90°,∴△PFD~△BFP.法2:假设△PFD~△BFP,则PDPF=PBBF.∵∠ADP=∠FPB,∠A=∠PBF,∴△ADP~△BPF.∴PDPF=APBF.∴PBBF=APBF.∴PB=AP.∴APAB=12时,△PFD~△BFP.【点评】本题属于直线形几何综合问题,主要考查了正方形,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勾股定理等知识.(1)问简单基础,学生普遍会做;(2)问由E点作AB的垂线是较为简捷的思路;(3)是条件开放探究性问题,解决时需要“执果索因”,从后向前思考.难度较大.25.(2011四川乐山,25,12分)如图(14.1),在直角△ABC中, ∠ACB=90 ,CD⊥AB,垂足为D,点E在AC上,BE交CD于点G,EF⊥BE交AB于点F,若AC=mBC,CE=nEA(m,n为实数). 试探究线段EF与EG的数量关系.(1) 如图(14.2),当m=1,n=1时,EF 与EG 的数量关系是 证明:(2) 如图(14.3),当m=1,n 为任意实数时,EF 与EG 的数量关系是 证明如图(14.1),当m,n 均为任意实数时,EF 与EG 的数量关系是 (写出关系式,不必证明)【解题思路】:添加辅助线,构建新的直角三角形,推理证明三角形相似,利用相似关系,列比例式推出EF 与EG 的数量关系。

2012年中考数学总复习:解题方法五:解答开放题

2012年中考数学总复习:解题方法五:解答开放题

EDCB A解答开放题我们知道中考数学试卷中会有一些开放性试题,这些试题考查的知识点较多,综合性强,还考查对数学的理解和对数学知识的运用,灵活多变,有一定的难度。

开放性试题,可以分为三类,即条件开放性试题、过程开放性试题、结论开放性试题,这些试题没有固定的解题步骤和解答的程序,且答案不唯一。

下面我们就看几个例题,希望能帮助你掌握解答这类试题的基本方法。

例1 如图,在下面四个等式:①AB DC =,②BE CE =,③B C ∠=∠,④BAE CDE ∠=∠中选出两个作为条件,推出AED △是等腰三角形.写出所有的方法,并完成其中一种的证明.分析:这是一个条件开放的题目。

首先,我们将条件进行组合。

根据下表可以得到12种组合,由于其中(1,2)与(2,1)表示同一种意思,所以去掉重合后共有6种组合。

即: (1)①AB DC =,②BE CE = (2)①AB DC =,③B C ∠=∠ (3)①AB DC =,④BAE CDE ∠=∠ (4)②BE CE =,③B C ∠=∠ (5)②BE CE =,④BAE CDE ∠=∠ (6)③B C ∠=∠,④BAE CDE ∠=∠然后,我们从结论出发去思考。

(1)若AED △是等腰三角形,则必须AE = DE ,需要△ABE ≌△DCE (2)若AED △是等腰三角形,则必须∠EAD =∠EDA ,需要△ABD ≌△DCA显然,每个组合中的两个条件是不够的,题目中还有哪些隐含的条件呢?我们发现,图中的∠AEB =∠DEC (对顶角相等)。

这样,我们发现:组合(1):①AB DC =,②BE CE =再加上图中的∠AEB =∠DEC (对顶角相等)不能证明△ABE ≌△DCE 或△ABD ≌△DCA 全等。

组合(2):①AB DC =,③B C ∠=∠再加上图中的∠AEB =∠DEC (对顶角相等)→△ABE ≌△DCE (SAS )1 2 3 4 1(1,2)(1,3) (1,4) 2 (2,1) (2,3)(1,4) 3 (3,1) (3,2) (3,4)4 (4,1)(4,2)(4,3)EDCB A组合(3):①AB DC =,④BAE CDE ∠=∠再加上图中的∠AEB =∠DEC (对顶角相等)→△AB E ≌△DCE (SAS )组合(4)②BE CE =,③B C ∠=∠再加上图中的∠AEB =∠DEC (对顶角相等)→△ABE ≌△DCE (ASA )组合(5)②BE CE =,④BAE CDE ∠=∠再加上图中的∠AEB =∠DEC (对顶角相等)→△ABE ≌△DCE (SAS )组合(6):③B C ∠=∠,④BAE CDE ∠=∠再加上图中的∠AEB =∠DEC (对顶角相等)也不能证明△ABE ≌△DCE 或△ABD ≌△DCA 全等。

2012年全国各地中考数学解析汇编四十五章 开放探索型问题-推荐下载

2012年全国各地中考数学解析汇编四十五章 开放探索型问题-推荐下载
若∠BCP=15°,得∠PCO=30°,故 OP=OCtan30°= 3
此时 t 4 3 ………………………………4 分
当点 P 在点 B 左侧时,如图 3,由. ∠BCP=15°得∠PCO=60°
故 PO=OCtan60°=3 3 , 此时 t=4+3 3
∴t 的值为 4+ 3 或 4+3 3 ………………………………6 分
2S△ABD
x

2S△CBD
x
x

1 2 mx , S△CBD
x
168
= ……………………5 分
x
由于 AC 边上的高为 2S△ABC 2 84 56 ∴x 的取值范围为 56 x 14
∵(m+n)随 x 的增大而减小, 15;……………………7 分
15
15 5
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电试力卷保相护互装作置用调与试相技互术通关,1系电过,力管根保线据护敷生高设产中技工资术艺料0不高试仅中卷可资配以料置解试技决卷术吊要是顶求指层,机配对组置电在不气进规设行范备继高进电中行保资空护料载高试与中卷带资问负料题荷试2下卷2,高总而中体且资配可料置保试时障卷,各调需类控要管试在路验最习;大题对限到设度位备内。进来在行确管调保路整机敷使组设其高过在中程正资1常料中工试,况卷要下安加与全强过,看度并22工且22作尽22下可22都能22可地护以缩1关正小于常故管工障路作高高;中中对资资于料料继试试电卷卷保破连护坏接进范管行围口整,处核或理对者高定对中值某资,些料审异试核常卷与高弯校中扁对资度图料固纸试定,卷盒编工位写况置复进.杂行保设自护备动层与处防装理腐置,跨高尤接中其地资要线料避弯试免曲卷错半调误径试高标方中高案资等,料,编试要5写、卷求重电保技要气护术设设装交备备置底4高调、动。中试电作管资高气,线料中课并敷3试资件且、设卷料中拒管技试试调绝路术验卷试动敷中方技作设包案术,技含以来术线及避槽系免、统不管启必架动要等方高多案中项;资方对料式整试,套卷为启突解动然决过停高程机中中。语高因文中此电资,气料电课试力件卷高中电中管气资壁设料薄备试、进卷接行保口调护不试装严工置等作调问并试题且技,进术合行,理过要利关求用运电管行力线高保敷中护设资装技料置术试做。卷到线技准缆术确敷指灵设导活原。。则对对:于于在调差分试动线过保盒程护处中装,高置当中高不资中同料资电试料压卷试回技卷路术调交问试叉题技时,术,作是应为指采调发用试电金人机属员一隔,变板需压进要器行在组隔事在开前发处掌生理握内;图部同纸故一资障线料时槽、,内设需,备要强制进电造行回厂外路家部须出电同具源时高高切中中断资资习料料题试试电卷卷源试切,验除线报从缆告而敷与采设相用完关高毕技中,术资要资料进料试行,卷检并主查且要和了保检解护测现装处场置理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2012中考冲刺班辅导资料专题三----探索、开放、创新型试题题

2012中考冲刺班辅导资料专题三----探索、开放、创新型试题题

2012中考冲刺班辅导资料专题三----探索、开放、创新型试题1、【专题精讲】近年来全国各地中考试题中频频出现探索型问题,这类问题由于没有明确的结论,要求考生通过自己的观察、联想、分析、比较、归纳、概括来发现解题条件或结论或结论成立的条件,因而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

开放型试题重在开发思维,促进创新,提高数学素养,所以是近几年中考试题的热点考题。

观察、实验、猜想、论证是科学思维方法,是新课标思维能力重要的内容,学习中应重视并应用.探索型问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因而解决此类问题用到了所学过的整个初中数学知识.经常用到的知识是:一元一次方程、平面直角坐标系、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解析式的求法(图象及其性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四边形(特殊)的性质、相似三角形、解直角三角形等.其中用几何图形的某些特殊性质:勾股定理、相似三角形对应线段成比例等来构造方程是解决问题的主要手段和途径.因此复习中既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又要加强变式训练和数学思想方法的研究,切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 常见的问题的类型:1. 条件探索型——结论明确,而需探索发现使结论成立的条件的题目。

2. 结论探索型——给定条件,但无明确结论或结论不惟一。

3. 存在探索型——在一定条件下,需探索发现某种数学关系是否存在。

4. 规律探索型——发现数学对象所具有的规律性与不变性的题目。

二. 常用的解题切入点:由于题型新颖、综合性强、结构独特等,此类问题的一般解题思路并无固定模式或套路,但是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1.利用特殊值(特殊点、特殊数量、特殊线段、特殊位置等)进行归纳、概括,从特殊到一般,从而得出规律.2.反演推理法(反证法),即假设结论成立,根据假设进行推理,看是推导出矛盾还是能与已知条件一致.3.分类讨论法.当命题的题设和结论不惟一确定,难以统一解答时,则需要按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分门别类加以讨论求解,将不同结论综合归纳得出正确结果.4.类比猜想法.即由一个问题的结论或解决方法类比猜想出另一个类似问题的结论或解决方法,并加以严密的论证.以上所述并不能全面概括此类命题的解题策略,因而具体操作时,应更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综合运用.2、【典例精析】中考探索性试题的几种类型探索性问题的试题是指给出一列数、一列等式、一列图形的前几项,然后让我们通过归纳加工、猜想,推出一般的结论,或者是给出一个图形,要求我们探索图形成立的条件、变化图形的不变的规律性。

备战中考2012年中考数学新题分类汇编中考真题模拟新题分式与分式方程

备战中考2012年中考数学新题分类汇编中考真题模拟新题分式与分式方程

第7章 分式与分式方程一、选择题1.(2010湖北孝感,6,3分)化简x y x yy x x⎛⎫--÷⎪⎝⎭的结果是( ) A.1yB. x y y +C. x y y -D. y【答案】B2. (2011山东威海,8,3分)计算:211(1)1mm m+÷⋅--的结果是( ) A .221m m --- B .221m m -+- C .221m m --D .21m -【答案】B3. (2011四川南充市,8,3分) 当8、分式21+-x x 的值为0时,x 的值是( ) (A )0 (B )1 (C )-1 (D )-2 【答案】B4. (2011浙江丽水,7,3分)计算1a -1 – aa -1的结果为( ) A. 1+aa -1B. -a a -1C. -1D.1-a【答案】C5. (2011江苏苏州,7,3分)已知2111=-b a ,则ba ab-的值是 A.21 B.-21C.2D.-2 【答案】D6. ( 2011重庆江津, 2,4分)下列式子是分式的是( ) A.2x B.1+x x C. y x +2 D. 3x 【答案】B.7. (2011江苏南通,10,3分)设m >n >0,m 2+n 2=4mn ,则22m n mn-的值等于A. 336D. 3【答案】A8. (2011山东临沂,5,3分)化简(x -x 1-x 2)÷(1-x 1)的结果是( ) A .x1B .x -1C .x 1-xD .1-x x【答案】B9. (2011广东湛江11,3分)化简22a b a b a b---的结果是 A a b + B a b - C 22a b - D 1【答案】A10.(2011浙江金华,7,3分)计算1a -1 – aa -1的结果为( ) A.1+a a -1 B. -aa -1C. -1D.1-a 【答案】C 二、填空题1. (2011浙江省舟山,11,4分)当x 时,分式x-31有意义. 【答案】3x ≠2. (2011福建福州,14,4分)化简1(1)(1)1m m -++的结果是 【答案】m3. (2011山东泰安,22 ,3分)化简:(2x x+2-x x-2)÷x x 2-4的结果为 。

2012年全国中考数学试题分类解析汇编开放探究型问题讲解

2012年全国中考数学试题分类解析汇编开放探究型问题讲解

2012年全国中考数学试题分类解析汇编专题58:开放探究型问题一、选择题二、填空题1. (2012陕西省3分)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若一个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一次函数y=2x+6-的图象无公共点,则这个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是▲ (只写出符合条件的一个即可).【答案】5yx=(答案不唯一)。

【考点】开放型问题,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交点问题,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分析】设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kyx=,联立y=2x+6-和kyx=,得k2x+6x-=,即22x6x+k0-=∵一次函数y=2x+6-与反比例函数kyx=图象无公共点,∴△<0,即268k0< --(),解得k>9 2。

∴只要选择一个大于92的k值即可。

如k=5,这个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是5yx=(答案不唯一)。

2. (2012广东湛江4分)请写出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 ,使它的解是x=2y=1⎧⎨-⎩.【答案】x+y=1x+2y=0⎧⎨⎩(答案不唯一)。

【考点】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分析】根据二元一次方程解的定义,围绕x=2y=1⎧⎨-⎩列一组等式,例如:由x+y=2+(-1)=1得方程x+y=1;由x-y=2-(-1)=3得方程x-y=3;由x+2y=2+2(-1)=0得方程x+2y=0;由2x+y=4+(-1)=3得方程2x+y=3;等等,任取两个组成方程组即可,如x+y=1x+2y=0⎧⎨⎩(答案不唯一)。

3. (2012广东梅州3分)春蕾数学兴趣小组用一块正方形木板在阳光做投影实验,这块正方形木板在地面上形成的投影是可能是▲ (写出符合题意的两个图形即可)【答案】正方形、菱形(答案不唯一)。

【考点】平行投影。

【分析】根据平行投影的特点:在同一时刻,平行物体的投影仍旧平行。

所以,在同一时刻,这块正方形木板在地面上形成的投影是平行四边形或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例如,正方形、菱形(答案不唯一)。

4. (2012浙江衢州4分)试写出图象位于第二、四象限的一个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答案】1y=x-(答案不唯一)。

(备战中考)2012年中考数学新题分类汇编(中考真题+模拟新题):开放型问题

(备战中考)2012年中考数学新题分类汇编(中考真题+模拟新题):开放型问题

开放型问题1. (2011四川宜宾,22,7分)如图,飞机沿水平方向(A ,B 两点所在直线)飞行,前方有一座高山,为了避免飞机飞行过低,就必须测量山顶M 到飞行路线AB 的距离MN .飞机能够测量的数据有俯角和飞行距离(因安全因素,飞机不能飞到山顶的正上方N 处才测飞行距离),请设计一个求距离MN 的方案,要求:(1)指出需要测量的数据(用字母表示,并在图中标出);[来源:Z+xx+k.] (2)用测出的数据写出求距离MN 的步骤.[来源:学|科|网]【答案】解:此题为开放题,答案不惟一,只要方案设计合理,可参照给分⑴如图,测出飞机在A 处对山顶的俯角为α,测出飞机在B 处对山顶的俯角为β,测出AB 的距离为d ,连接AM ,BM .⑵第一步,在AMN Rt ∆中,AN MN =αtan ∴αtan MNAN = 第二步,在BMN Rt ∆中,BNMN=βtan ∴βtan MN BN =其中BN d AN +=,解得αββαtan tan tan tan -⋅⋅=d MN .2. (2011山东济宁,22,8分)数学课上,李老师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如图1,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12,P 为边BC 延长线上的一点,E 为DP 的中点,DP 的垂直平分线交边DC 于M ,交边AB 的延长线于N .当6CP =时,EM 与EN 的比值是多少?经过思考,小明展示了一种正确的解题思路:过E 作直线平行于BC 交DC ,AB 分别于F ,G ,如图2,则可得:DF DEFC EP=,因为DE EP =,所以DF FC =.可求出EF 和EG 的值,进而可求得EM 与EN 的比值. (1) 请按照小明的思路写出求解过程.(2) 小东又对此题作了进一步探究,得出了DP MN =的结论.你认为小东的这个结论正确吗?如果正确,请给予证明;如果不正确,请说明理由.(22题图)(第25题解答图)(1)解:过E 作直线平行于BC 交DC ,AB 分别于点F ,G ,则DF DE FC EP =,EM EFEN EG=,12GF BC ==. ∵DE EP =,∴DF FC =. ··················· 2分∴116322EF CP ==⨯=,12315EG GF EF =+=+=.∴31155EM EF EN EG ===. ····················· 4分 (2)证明:作M H ∥BC 交AB 于点H , ················· 5分则MH CB CD ==,90MHN ∠=︒.∵1809090DCP ∠=︒-︒=︒, ∴DCP MHN ∠=∠.∵90MNH CMN DME CDP ∠=∠=∠=︒-∠,90DPC CDP ∠=︒-∠, ∴DPC MNH ∠=∠.∴DPC MNH ∆≅∆. ············ 7分 ∴DP MN =. ························ 8分3. (2011山东威海,24,11分)如图,ABCD 是一张矩形纸片,AD =BC =1,AB =CD =5.在矩形ABCD 的边AB 上取一点M ,在CD 上取一点N ,将纸片沿MN 折叠,使MB 与D N 交于点K ,得到△MNK .(第22题)(第22题)H BCDEMNA P(1)若∠1=70°,求∠MNK 的度数.[来源:Z§xx§k.] (2)△MNK 的面积能否小于12?若能,求出此时∠1的度数;若不能,试说明理由.[来源:Z§xx§k.](3)如何折叠能够使△MNK 的面积最大?请你利用备用图探究可能出现的情况,求出最大值.(备用图)【答案】 解:∵ABCD 是矩形, ∴AM ∥DN ,∴∠KNM =∠1. ∵∠KMN =∠1, ∴∠KNM =∠KMN . ∵∠1=70°,∴∠KNM =∠KMN =70°. ∴∠MNK =40°. (2)不能.过M 点作ME ⊥DN ,垂足为点E ,则ME =AD =1, 由(1)知∠KNM =∠KMN . ∴MK =NK . 又MK ≥ME , ∴NK ≥1.∴1122MNK S NK ME ∆=⋅≥. ∴△MNK 的面积最小值为12,不可能小于12.(3)分两种情况:情况一:将矩形纸片对折,使点B 与点D 重合,此时点K 也与点D 重合. 设MK =MD =x ,则AM =5-x ,由勾股定理,得2221(5)x x +-=,解得, 2.6x =. 即 2.6MD ND ==. ∴11 2.6 1.32MNK ACK S S ∆∆==⨯⨯=. (情况一) 情况二:将矩形纸片沿对角线AC 对折,此时折痕为AC . 设MK =AK = CK =x ,则DK =5-x ,同理可得 即 2.6MK NK ==. ∴11 2.6 1.32MNK ACK S S ∆∆==⨯⨯=. ∴△MNK 的面积最大值为1.3. (情况二)4. (2011山东烟台,24,10分)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BC =90°,CD ⊥AD ,AD 2+CD 2=2AB 2.(1)求证:AB =BC ;(2)当BE ⊥AD 于E 时,试证明:BE =AE +CD .【答案】(1)证明:连接AC , ∵∠ABC =90°, ∴AB 2+BC 2=AC 2.∵CD ⊥AD ,∴AD 2+CD 2=AC 2.∵AD 2+CD 2=2AB 2,∴AB 2+BC 2=2AB 2, ∴AB =BC .(2)证明:过C 作CF ⊥BE 于F . ∵BE ⊥AD ,∴四边形CDEF 是矩形. ∴CD =EF.ABCDE∵∠ABE +∠BAE =90°,∠ABE +∠CBF =90°, ∴∠BAE =∠CBF ,∴△BAE ≌△CBF . ∴AE =BF .∴BE =BF +EF =AE +CD .4. (2011湖北襄阳,21,6分)如图6,点D ,E 在△ABC 的边BC 上,连接AD ,AE . ①AB =AC ;②AD =AE ;③BD =CE .以此三个等式中的两个作为命题的题设,另一个作为命题的结论,构成三个命题:①②⇒③;①③⇒②;②③⇒①.(1)以上三个命题是真命题的为(直接作答) ; (2)请选择一个真命题进行证明(先写出所选命题,然后证明).【答案】(1)①②⇒③;①③⇒②;②③⇒①. ········· 3分 (2)(略) 6分开放探究型问题[来源:Z*xx*k.]一、填空题1、(2011年北京四中模拟28)两个..不相等...的无理数,它们的乘积为有理数,这两个数可以是 . 答案:略二、解答题1.在等边ABC ∆的两边AB 、AC 所在直线上分别有两点M 、N ,D 为ABC 外一点,且︒=∠60MDN ,︒=∠120BDC ,BD=DC. 探究:当M 、N 分别在直线AB 、AC 上移动时,BM 、NC 、MN 之间的数量关系及AMN ∆的周长Q 与等边ABC ∆的周长L 的关系.E DCB A图6图1 图2 图3(I )如图1,当点M 、N 边AB 、AC 上,且DM=DN 时,BM 、NC 、MN 之间的数量关系是 ; 此时=LQ; (II )如图2,点M 、N 边AB 、AC 上,且当DM ≠DN 时,猜想(I )问的两个结论还成立吗?写出你的猜想并加以证明;(III ) 如图3,当M 、N 分别在边AB 、CA 的延长线上时, 若AN=x ,则Q= (用x 、L 表示).PT 与MN 交于点3Q ,3Q 点的坐标是( a , 3122+a ). 解:(I )如图1, BM 、NC 、MN 之间的数量关系 BM+NC=MN .此时32=L Q . (II )猜想:结论仍然成立.证明:如图,延长AC 至E ,使CE=BM ,连接DE .CD BD =,且 120=∠BDC .∴ 30=∠=∠DCB DBC .又ABC ∆是等边三角形,∴90MBD NCD ∠=∠=.在MBD ∆与ECD ∆中:⎪⎩⎪⎨⎧=∠=∠=DC BD ECD MBD CE BM ∴≅∆MBD ECD ∆(SAS) . ∴DM=DE, CDE BDM ∠=∠ ∴ 60=∠-∠=∠MDN BDC EDN在MDN ∆与EDN ∆中:yO Mxnl12 3 …1B2B 3B n B 1A 2A 3A 4A nA 1n A +⎪⎩⎪⎨⎧=∠=∠=DN DN EDN MDN DE DM ∴≅∆MDN EDN ∆(SAS) ∴MN=NE=NC+BMAMN ∆的周长Q=AM+AN+MN=AM+AN+(NC+BM)=(AM+BM)+(AN+NC) =AB+AC =2AB而等边ABC ∆的周长L=3AB∴3232==AB AB L Q . (III )如图3,当M 、N 分别在AB 、CA 的延长线上时,若AN=x ,则Q= 2x +L 32(用x 、L 表示).B组解答题1.(2011 天一实验学校 二模)已知:如图,直线l :13y x b =+,经过点M(0,41),一组抛物线的顶点112233(1)(2)(3)()n n B y B y B y B n y ,,,,,,,,(n 为正整数)依次是直线l 上的点,这组抛物线与x 轴正半轴的交点依次是:A 1(x 1,0), A 2(x 2,0), A 3(x 3,0),……A n+1(x n+1,0)(n 为正整数),设101x d d =<<(). (1)求b 的值;(2)求经过点112A B A 、、的抛物线的解析式(用含d 的代数式表示)(3)定义:若抛物线的顶点与x 轴的两个交点构成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则这种抛物线就称为:“美丽抛物线”.探究:当01d d <<()的大小变化时,这组抛物线中是否存在美丽抛物线?若存在,请你求出相应的d 的值.答案:⑴∵M(0,)41在直线y=31x+b 上, ∴b=41⑵由⑴得y=31x+41,∵B 1(1,y 1)在直线l 上,∴当x=1时,y 1=31×1+41=127∴B 1(1,127)又∵A 1(d,0) A 2(2-d,0) 设y=a(x-d)(x-2+d),把B 1(1,127)代入得:a=-2)1(127-d [来源:]∴过A 1、B 1、A 2三点的抛物线解析式为y=-2)1(127-d (x-d)(x-2+d) (或写出顶点式为y=-2)1(127-d (x-1) 2+127)⑶存在美丽抛物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放型问题
1. (2011四川宜宾,22,7分)如图,飞机沿水平方向(A ,B 两点所在直线)飞行,前方有一座高山,为了避免飞机飞行过低,就必须测量山顶M 到飞行路线AB 的距离MN .飞机能够测量的数据有俯角和飞行距离(因安全因素,飞机不能飞到山顶的正上方N 处才测飞行距离),请设计一个求距离MN 的方案,要求:
(1)指出需要测量的数据(用字母表示,并在图中标出);
(2)用测出的数据写出求距离MN 的步骤.
【答案】解:此题为开放题,答案不惟一,只要方案设计合理,可参照给分
⑴如图,测出飞机在A 处对山顶的俯角为α,测出飞机在B 处对山顶的俯角为β,测出AB 的距离为d ,连接AM ,BM .
⑵第一步,在AMN Rt ∆中,AN MN =
αtan ∴α
tan MN AN = 第二步,在BMN Rt ∆中,BN MN =βtan ∴βtan MN BN = 其中BN d AN +=,解得α
ββαtan tan tan tan -⋅⋅=d MN .
2. (2011山东济宁,22,8分)数学课上,李老师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如图1,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12,P 为边BC 延长线上的一点,E 为DP 的中点,DP 的垂直平分线交边DC 于M ,交边AB 的延长线于N .当6CP =时,EM 与EN 的比值是多少?
经过思考,小明展示了一种正确的解题思路:过E 作直线平行于BC 交DC ,AB 分别
于F ,G ,如图2,则可得:
DF DE FC EP
=,因为DE EP =,所以DF FC =.可求出EF 和EG 的值,进而可求得EM 与EN 的比值. (1) 请按照小明的思路写出求解过程.
(2) 小东又对此题作了进一步探究,得出了DP MN =的结论.你认为小东的这个结论正确吗?如果正确,请给予证明;如果不正确,请说明理由
.
(22题图) (第
25题解答图)
(1)解:过E 作直线平行于BC 交DC ,AB 分别于点F ,G , 则
DF DE FC EP =,EM EF EN EG
=,12GF BC ==. ∵DE EP =,∴DF FC =. ··················· 2分 ∴116322
EF CP ==⨯=,12315EG GF EF =+=+=. ∴31155
EM EF EN EG ===. ····················· 4分 (2)证明:作MH ∥BC 交AB 于点H , ················· 5分
则MH CB CD ==,90MHN ∠=︒.
∵1809090DCP ∠=︒-︒=︒,
∴DCP MHN ∠=∠.
∵90MNH CMN DME CDP ∠=∠=∠=︒-∠,90DPC CDP ∠=︒-∠,
∴DPC MNH ∠=∠.∴DPC MNH ∆≅∆. ············ 7分
∴DP MN =. ························ 8分
3. (2011山东威海,24,11分)如图,ABCD 是一张矩形纸片,AD =BC =1,AB =CD =5.在矩形ABCD 的边AB 上取一点M ,在CD 上取一点N ,将纸片沿MN 折叠,使MB 与D N 交于点K
,得到
(第22题)
(第22题) H
B
C D
E
M N
A P
△MNK .
(1)若∠1=70°,求∠MNK 的度数.
(2)△MNK 的面积能否小于12
?若能,求出此时∠1的度数;若不能,试说明理由. (3)如何折叠能够使△MNK 的面积最大?请你利用备用图探究可能出现的情况,求出最大值.
(备用图)
【答案】 解:∵ABCD 是矩形,
∴AM ∥DN ,
∴∠KNM =∠1.
∵∠KMN =∠1,
∴∠KNM =∠KMN .
∵∠1=70°,
∴∠KNM =∠KMN =70°.
∴∠MNK =40°.
(2)不能.
过M 点作ME ⊥DN ,垂足为点E ,则ME =AD =1,
由(1)知∠KNM =∠KMN .
∴MK =NK .
又MK ≥ME ,
∴NK ≥1. ∴1122
MNK S NK ME ∆=
⋅≥. ∴△MNK 的面积最小值为12,不可能小于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