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自由》有感
《爱和自由》阅读心得(优秀6篇)

《爱和自由》阅读心得(优秀6篇)《爱和自由》阅读心得篇1世界上除了生命,什么最重要?金钱?权力?地位?都不是,它是自由。
没有了自由,就像一只被束缚在铁笼子里的小鸟,惶惶不可终日,只能徒劳地等死,任人摆布。
周末,我和同窗袁嘉宁去同学马阳家玩,做了一些作业后,我们就迫不及待地在马阳家“闹腾”开了。
我们先玩起了“跳格子”,马阳在地上画了十个格子我们开心地跳来跳去。
后来,我们又想出了新招,找来马阳的跳球(把脚踩在两端,可以蹦来蹦去),看谁能跳到最后。
我们玩得很尽兴,这时,马阳的妈妈突然喊了一声:“快来看,有一只松鼠!”天哪,有一只松鼠!从来没有见过松鼠的我立刻扔下跳球去看松鼠。
“哎呀,跑了!”顺着马阳妈妈手指着的方向,只见一只老鼠般大小、小而矫健的身影一闪而过。
“真的是松鼠吗?不会是老鼠吧?”我半信半疑地问马阳的妈妈。
她说“是松鼠”,又叫马阳把门关了,这样松鼠就跑不出去了。
“抓松鼠!抓松鼠!”我们大声喊叫着。
马阳的舅舅闻声赶来,“在哪儿呢?”他问。
马阳的弟弟指给他看。
他知道后,马上挽起手腕,扑了过去,小松鼠似乎是受不了这么多人的惊吓,蜷缩在角落里,一眨眼的工夫,一只毛茸茸的小东西就到了他手上,并把它关进了笼子。
我们围起来一看,兴奋了,真的是松鼠!只见这只可爱的小东西浑身棕灰色,有两条显而易见的黑色条纹,小小的耳朵几乎看不见,小爪子牢牢抓着笼子,正害怕地浑身发抖,盯着我们看呢!马阳扔进去一些牛肉干。
小东西先愣愣地看着我们,并不吃,后来因为实在是饿了,用前爪捧着牛肉干,大口大口吃了起来,全身蠕动了起来,从后面看,就仿佛是一团肉球在滚动,真可爱。
就这样单纯地望着小松鼠,竟也会感到无上的快乐。
我们逗它玩,不停地给它吃东西,可是小松鼠并不快乐。
它不停碰撞着笼子,挣扎着,一分一秒都不歇息地跑来跑去,妄想跑出这个笼子。
后来,它累了,总算安静了下来。
它望着我的时候,眼神很迷惘。
我惶恐地望着它,它过于安静的眼里写的是要挣脱吗?很扭曲,很矛盾。
爱和自由的读后感精选10篇

爱和自由的读后感精选10篇爱和自由读后感篇一在《爱和自由》这本书中,蒙台梭利幼儿园园长孙瑞雪通过实际例子叙述了自己的观点:只要给孩子充分的爱、给孩子充分的自由,才能使孩子按照自己的内心发展成为一个专注、坚强、完整的人。
孙瑞雪园长的这一观点,我是很赞同的。
本来嘛,小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一样来到世界上,对什么都好奇是肯定的,既然好奇,那么肯定要去探索,口、手、脚等身体部位都是孩子探索世界的好武器!在孩子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因为经验的不足,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大人看起来顽皮的行为。
如果是真的爱孩子,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自由,让他按照自己的想法发展、完善,岂不是更能塑造孩子!我们成人总是干涉的太多,总感觉孩子就是孩子,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们总是让孩子什么事情都听从成人的安排,可不知道这样恰恰违背了孩子发展的过程和心理,因此我很欣赏书名中的自由两个字,以前我也只是认为自由就是让孩子随心所欲,任其发展,它怎么可能会和纪律以及自律相提并论呢,能让孩子更好的学会控制自己呢?但通过和孩子们生活在一起我身受感触。
首先,我觉得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一定要改变自己想要左右孩子的想法,同时要把孩子们的行为认为是有原因的行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在爱和自由的环境里健康成长的孩子。
第二,要做一个有心的人,去仔细观察孩子们的一言一行,倾听和交流是最好的桥梁,也是拉近我们和孩子距离的最好方法。
第三,成人就是孩子的榜样,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孩子就是镜子映照着成人的言行举止,所以,我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很重大。
其实,不只是儿童在充满指责、冷漠、抱怨的环境里不快乐,任何人都不会感到快乐,也不能好好工作。
相反,如果周围的环境充满了爱、自由和温暖,人与人之间要是能够相互理解、相互宽容,是不是都会得到好的结果。
爱与自由同样重要,我们要把爱带给每个孩子,同时,也要适当放手给孩子们自由,只要多加引导和宽容,学会理解孩子、懂孩子,我相信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肯定也会快乐、坚强、充满创造力和勇气。
《爱和自由》读后感(精选15篇)

《爱和自由》读后感(精选15篇)《爱和自由》读后感1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蒙氏理论的书,记得当时在网上订购时还是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拿到书后才一翻,就马上被吸引住了,一边看一边打心眼里认同,合上书本,内心充满了接触到真理的激动。
都说只有切身感受的事物才会特别认同,现在却已经想不起来到底是书里哪些案例和说法触动了自己,只知道一边翻阅一边忍不住幻想:如果自己从小能在“爱和自由”的教育理念下成长是多么的幸福,甚至有一种冲动,恨不得把书上的文字腾印到父母的脑子里,告诉他们当年那种传统的教育方法是怎样伤害和扼杀了孩子的`自尊和自信。
总之,由此“爱和自由”的理念已经深深扎根在心里,看着孩子们无邪的笑脸,作为老师的神圣使命感再次升华,看着孩子的脸,在心里对她们说我也要“让我的爱象阳光一样包围着你们,而又给你们光辉灿烂的自由”!“在爱孩子的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以现有的经验对待孩子,因为现有的经验早已过时。
”曾经,我也认同一个家庭里的孩子至少要怕一个人,要有个人“镇”得住他;认同孩子小的时候讲不通道理的时候,至于道理,长大了就会懂了;认同一个凌厉的眼色使过去,孩子就噤若寒蝉的“威严”……因为,我们就是在这样的教育中成长的,我们从小按着“乖孩子”的模式去听话、不惹事、好好学习、不贪玩,按着父母安排的路去读文科或理科、考甲校或乙校、进A单位或B单位,到我们成为父母,再理所当然地按这个模式去教孩子。
我们从来没有或者有过却没有答案去问自己:我想要一个什么样的人生?眼前这些就是我想要的吗?我们的身体已经成熟,我们的心智却停滞不前,面对纷扰的社会,我们内心的惶恐不安远远大于自尊自信,这就是传统教育带来的后果。
为什么一代一代的父母都对自己的处境不满意,拼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要孩子“按我说的去做,但不要学我”?为什么父母以自身的经历和教训教导孩子却不能使孩子走上一条属于自己的自强自立的人生道路?现在,我不再站在“上帝”的角度去指使她们的方向,而且从了解自己开始,了解生命的意义,了解成长的规律,认识到并尊重每一个新的独立的个体,蹲下来,时刻关注自己和她的成长,用真正的、无限的、无条件的爱滋润彼此的心灵,让“内心的小孩”和现实的孩子一起快乐、自由地成长!《爱和自由》读后感2放假有几天了,我读了一本叫做《爱与自由》的书,它是著名的蒙特梭利教育专家孙瑞雪《爱和自由——新儿童教育法》的最新版本,《爱与自由》读后感。
《爱和自由》读后感9篇

《爱和自由》读后感9篇《爱和自由》读后感1在这本书中,蒙氏幼儿园的园长孙瑞雪用各种事例诠释了“爱和自由”对培养人格健全的孩子的重要性。
强调给孩子的爱要有科学的方式,即在对儿童成长规律的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利用蒙氏的各种训练方法,给孩子充分的自由的选择,促成儿童按照自己的内心发展成专注、宽容、坚强的、完整的人。
怎样才能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得到爱呢?给予孩子成长的机会,并让孩子感知到你的爱,为孩子的发展和每一个生活细节提供条件和帮助。
这些须建立在你对儿童生命发展了解的基础上,这就是爱。
尽量给孩子爱,让他充分享受到爱,这对他的一生都有很大的影响。
对这一点人们是普遍认同的。
但说起来容易,真正做到就不容易了。
理解孩子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必须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尤其要了解孩子的发展状态。
我们常会看到这种现象,孩子一旦开始独立,父母就会说“这孩子太犟了!”“这孩子怎么会这么不听话。
”实际是孩子要成长!要照他自己的意志去成长,孩子的意志同父母的意志开始产生矛盾了。
我们要学会理解孩子成长需求。
当成人不能理解孩子的某些做法,而孩子在哭闹着坚持时,我们难道不能问个为什么吗?难道是孩子太贪心?不!不能用成人已经被世俗蒙蔽的思路去理解孩子。
当你不知如何办时,给孩子自由难道不是个好办法吗?尤其在儿童小的时候,正是他的审美观形成和建构的时候,老师和家长一定要在这个时候给孩子提供形成审美观的条件和机会。
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充分发展潜力的自由,充分认知的自由。
有这种自由,他才能够最大限度的摸清事物的规律,才能够去认识、认知。
有了自由,孩子就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因为有兴趣,他就会反复做,就变得专注;在长久的专注中,他逐渐感知并把握了事物的规律;把握了事物的规律,他就愿意遵守它,就有了自我控制力。
《爱和自由》读后感2在《爱和自由》这本书中,作者孙瑞雪通过实际例子叙述了观点:只要给孩子充分的爱、给孩子充分的自由,才能使孩子按照自己的内心发展成为一个专注、坚强、完整的人。
《爱与自由》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精选7篇)

《爱与自由》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精选7篇)《爱与自由》读书范文篇1《爱和自由》最近开始看第四遍了。
这个时候再读这首泰戈尔的诗又有了新的感触。
相见恨晚。
记得刚遇见《爱和自由》的时候,一度有强烈的想法--要买上几十本,送给认识的和不认识的新爸新妈。
也许,我们都会“从中学会真正的爱,真正的教育”,“千万个孩子因此书健康、愉悦地成长”。
很仔细地读。
每读一遍,总是“心灵受到震撼,感动而愧疚”。
想想自己初为人母时的种种所作所为,就有想坐时光机回去揍自己一顿的冲动。
没文化,真可怕;懵懵懂懂就做父母,更是可怕。
什么是真正的爱?母鸡也会爱小鸡。
什么是自由?很多时候,我们自已的成长还停留在七八岁而浑不自知。
以前也买过很多育儿书,感觉大都注重的是教育细节的操作性;而《爱和自由》直指教育的本质,深入浅出,让人看清什么是真正的爱。
书中,字里行间都是作者对孩子满满的爱,读着读着,内心便柔软起来;读着读着,眼前便清晰起来。
希望本文《爱和自由》能帮到你。
《爱与自由》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篇2《爱和自由》最近开始看第四遍了。
这个时候再读这首泰戈尔的诗又有了新的感触。
相见恨晚。
记得刚遇见《爱和自由》的时候,一度有强烈的想法--要买上几十本,送给认识的和不认识的新爸新妈。
也许,我们都会“从中学会真正的爱,真正的教育”,“千万个孩子因此书健康、愉悦地成长”。
很仔细地读。
每读一遍,总是“心灵受到震撼,感动而愧疚”。
想想自己初为人母时的种种所作所为,就有想坐时光机回去揍自己一顿的冲动。
没文化,真可怕;懵懵懂懂就做父母,更是可怕。
什么是真正的爱?母鸡也会爱小鸡。
什么是自由?很多时候,我们自已的成长还停留在七八岁而浑不自知。
以前也买过很多育儿书,感觉大都注重的是教育细节的操作性;而《爱和自由》直指教育的本质,深入浅出,让人看清什么是真正的爱。
书中,字里行间都是作者对孩子满满的爱,读着读着,内心便柔软起来;读着读着,眼前便清晰起来。
希望本文《爱和自由》读书笔记能帮到你。
《爱和自由》读后感(集合10篇)

《爱和自由》读后感(集合10篇)《爱和自由》读后感1四年前就看过孙老师的这本《爱和自由》,当时看的时候就觉得这种教育方式很好,可是书看完了就完了,没有很深化的去执行,概念式的东西在头脑中停留不了多久就消逝了。
曾经工作的早教机构虽然也主见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但就像孙老师在书里所说的传统的观念是那么根深蒂固,那条路越走越偏。
随着孩子一每天的长大,总觉得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困扰着我。
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很剧烈的无力感,自己和孩子都很苦痛。
始终想不明白:作为妈妈自己似乎已经尽全力了,但是为什么教育的路还是那么苦痛呢!直到我听到了孙老师的讲座,走入爱如是,参与读书会,再从新拿起《爱和自由》。
《爱和自由》的第一章中孙老师首先就提出了精神胚胎,其中有一段话特殊的触动我:人们从不会为一个孩子长不大而担忧,但却从不认为精神的种子曾在儿童内心存在过,从不认为儿童内在也有一个自然、有序的成长过程,它只需要我们供应一个适合进展的环境。
在儿童的精神上,我们始终在充当一个角色“造物主”。
在传统教育中我们从不怀疑孩子是教出来的,在孩子面前成人都以权威自居,我说的都是对的,都是为你好,你那么小你什么都做不了,你这样做是没有意义的!成人固守着自己的信念,没方法站在公平的角度去观看孩子,更没方法观看到孩子的内在需求,也就不行能给孩子供应成长所需要的环境!然后成人就开头埋怨这孩子真不乖,带孩子真是熬煎人啊。
这或许就是我前面说到的所谓的“问题”。
假如不能了解儿童时期不需要成人的那种“灌输”,而是需要条件的预备,儿童会自己汲取这一规律,那么这些问题就会始终困扰着我们。
我走进爱如是后,我认真观看身边的孩子,他们大部分都很自由,沉醉在自己喜爱的工作中,老师不会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以公平的身份跟孩子沟通,孩子表现出的那种工作时的安静,嬉戏时的喜悦,发生冲突时心情的流淌一次次的震撼着我。
我从心底觉得在这种环境里的孩子是美好的“人类的进展中有一个法则,就是爱。
孙瑞雪《爱和自由》的读后感

孙瑞雪《爱和自由》的读后感孙瑞雪《爱和自由》的读后感(通用17篇)孙瑞雪《爱和自由》的读后感1读完《爱和自由》这本书,内心都激荡着震撼和深深的思考,并伴随着些许悲哀和无奈。
悲哀在于,还有许许多多的家长没有意识到儿童拥有一种积极的精神生活。
我们不能再无视儿童的心理和发展,而且必须从一开始就去帮助儿童,这种帮助并不在于塑造儿童,因为这一任务属于自然之神,而是在于观察儿童心理发展的外在表现,在于能为儿童成长提供必要的手段,因为这种手段单靠儿童自己是办不到的。
爱是土壤、是根基。
《爱和自由》中,爱的定义为“给与孩子成长的机会,并让孩子感知到你的爱,为孩子的发展和每一个生活细节提供条件和帮助”。
可是这种爱又何尝不是相互的呢,儿童身上也具有爱的能量,儿童在敏感期中那种对周围事物不可抑制的冲动,实际上就是他对所处环境的爱,这种爱不仅仅是情感上的爱,也是智力发展的需求。
同时成年人也是儿童爱的对象,他从成年人身上得到自我发展所需要的东西,对儿童来说,成人是令人尊敬的。
园长一再叮嘱我们,不停的对孩子表达我爱你,仿佛也唤醒了我自身部分的麻木,儿童也在用他们的爱唤醒着我们,唤醒着快消失的生机和活力,是的,更好的生活,感受爱的气息!《爱和自由》也强调说纪律必须建立在自由上,这个自由的含义很深很广,我对自由的理解为,要相信孩子的自我教育,其实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存在着一种这种能力不是一从与父母的指导,而是自动自发的,尤其是在感觉的练习中,这种自我教育更加重要,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这种练习能够重复多次,这种自我教育就会使孩子的心理感觉更加完善,进而帮助他从对事物的感觉转移到对物体的观念。
而他只有在这种观念的驱使下,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身为一名幼儿园老师,务必要以“爱和自由”这个精神向导来要求自己,使之与自己的灵魂相融。
孙瑞雪《爱和自由》的读后感2今年是我走进“爱和自由”教育的第三年。
三年后重读《爱和自由》这本书,可以说是完全不一样的感受。
《爱和自由》读后感范文6篇

《爱和自由》范文6篇《爱和自由》范文6篇《爱和自由》范文1读完孙瑞雪老师的《爱和自由》,感受颇多。
这本书带给我的不只是心灵上的震撼,更是思想上的吸引,我认为这是一本可以改变老师、改变家长,最重要的是可以改变孩子一生的书。
当今的社会,我们关注教育、重视教育,但教育最需要的是什么?是爱。
要真正懂得爱孩子,并非以爱的名义伤害孩子;真正关注孩子生命内在的开展,而不仅是技能的驯化;真正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而不仅是物质的替代;真正尊重孩子作为个体的独特性,而非流水线上的作品;真正让孩子创造自我并创造世界……这才是教育!爱到底是什么呢?“爱是忍受,爱是慈祥,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无礼的事,不求己益,不动怒,不图谋恶事,不以不义为乐,只喜欢真理。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受,爱是永不止息的等待。
”这是看《爱和自由》最初打动我的地方,短短的几句话却让人别有一番感悟和滋味在心头。
作为老师,从事幼儿教育六年来,自认为是位充满活力,爱心丰盈的老师,但是看完这本《爱和自由》,我突然领悟到我们的爱或许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是一种“虐”。
我们成人有太多的不可以,总感觉孩子就是孩子,他们的潜力达不到我们所需要的成果,为了防止不必要的费事,我们总是让孩子事事听从我们的安排,孩子总是问为什么非要听大人的话,而我们的理由往往就是:“因为我爱你们。
”但是这样恰恰违犯了孩子开展的成长规律。
幼儿老师最担忧的就是孩子在幼儿园发惹事故,哪怕是小擦伤也好,也会让我们觉得无法向家长交代。
因此我们处处留意,时时留意,这个不许,那个不让,始终让孩子在我们的掌控之中,限制了孩子的自由。
我们整天对宝贝们说:“孩子们不能这个样子,不能碰那个东西,它会划伤你的手,你们就听老师的吧,老师是为你们好,老师爱你们。
”我相信,这是大多数老师都在做的事情。
看完《爱和自由》,作为80后老师必需要改变自己想要驾驭孩子的想法,要把孩子的一言一行认为是有原因的行为,要做一个有心人,去仔细观察孩子的所需所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在爱和自由里安康成长的孩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爱与自由》有感
让我的爱,像阳光一样包围着你,而又给你光辉灿烂的自由.
——泰戈尔
《爱与自由》的作者孙瑞雪老师很欣赏的一段诗,同时也她也将诗句中的“爱”和“自由”作为她这本幼儿教育演讲录的书名。
作为一名即将走入幼教领域的工作者,我非常庆幸在这时读了这本书,它让我得到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告诉我不仅仅要爱孩子,更要学会如何爱孩子。
书中有太多太多让我感动的语句,也有很多让我受益匪浅的道理,让我明白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更重要的职责是让孩子在爱的环境中建立起稳定的安全感和自信,让孩子形成完整的人格远远重要于知识的传授。
在《爱与自由》这本书中我深刻的体会到了什么叫真正的“爱”!真正爱孩子的父母,他们的孩子在各方面发展都会比较出彩,比如孩子对父母的依恋程度小、独立性强、思想开阔、自信、记忆力好、解决问题能力强,同时孩子快乐无比!许多家长会有错觉:父母越爱孩子,孩子就越依恋她(他),但在作者看来是,父母越爱孩子,孩子也就越不过分依恋父母。
因为很多经验告诉孩子,父母只是短暂离开,那种持久的爱的行为使孩子自己知道父母不管在哪里,爱是稳定不变的!
所以父母对于孩子的态度不能起伏太频繁——爱他们的时候会表现出特别爱,情绪低落时候又会对孩子冷漠态度,这样在孩子心理上会造成一定的压力,他们会怀疑父母是否是一直关爱自己的,这样会不利于孩子安全感的建立,对他的成长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下面与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几点感受
第一个触动我内心的是“儿童的优秀品质如何形成”这一章。
有一段话是:“蒙特梭利描述过一幅图,图中央是个红色圆心,表示完善中心。
环绕着这个圆心的是一个蓝色区,代表那些品格完好、比较坚强、平衡、有魅力、正常的人。
白色的区域(蓝环之外的大部分区域)表示各种不同程度的尚未达到正常的大多数人,边缘一层是区域较小的深红色圆环,表示正常范围之外的那一类人,比如说精神病患者,违法者。
”“把一种感觉抽引出来并概念化,和把这种感觉表达出来是两件事”。
这好比我们教孩子认知理解某个事物,孩子记住了,并非当时就能表达出来。
举个例子,孩子认识西瓜,也认识绿色,但孩子在涂色时不一定把西瓜涂成绿色。
这还需要一段时间,孩子还没有成为生活的观察者。
原来自己就是那没有发展好的白色区域中的人!自己经常感到苦恼、分心、沮丧,内心充满了矛盾和自我挣扎,让琐碎把我束缚在了小事上,没有自己的人生目标,更谈不上完善自我追求理想了。
蓝圈里的人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到了完善自我上,而白圈里的人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到了自我挣扎上。
所以,从今天起,我要改变自己的心态,努力完善自己的人格,使自己成为一个坚强、平衡、有魅力、正常的人。
第二点感触是“心智”,不是我们所说的“智力”,但比“智力”更重要。
(以下参考《儿童认识世界的第一步》这一章)孩子会写很多字,认识很多事物,掌握了很多知识,并不代表孩子有很高的心智。
如果他看上去不自信、不坚强、不果断、不会洞察、不会深入思考,他不能综合地将所学的东西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加以应用,一开口就是知识,但他的知识同生活无关,(这使我想起绿色基地的包建春)那么他的心智是很弱的。
这里所说的是针对正常儿童,孤独症儿童除外。
但对于我们的特殊儿童,我们也必须一条原则来教孩子,即“学以致用。
”
第三点,智力最初源自于感觉,而词语命名了感觉,智力从感觉发展为概念。
在适当的时候,把词语给孩子,孩子才真正掌握这个概念。
这里说到“语词表达
的学习和正确概念的建立”,我想到了我们的认知表达训练,很多老师都会这样教孩子:拿一个喝水用的→指向杯子→杯子能干什么→喝水(孩子表达)……,拿一个睡觉用的→床(卡片)→在哪里睡觉→床上睡觉(孩子回答)→用床干什么→睡觉……。
当你在生活中让孩子给你表达物品名称时,孩子会指杯子说“喝水”,指着床说“睡觉”,指着钥匙说“开门”……,孩子已经把物品的名称和其功能用途的概念混淆了。
所以在做此类训练时,一定要给孩子建立一个清晰准确的概念,切勿胡子眉毛一把抓,让孩子机械的记住了一大推问题答案,而不能真正的使用这个概念。
蒙特梭利说:在孩子操作某种教具或进行某种感觉训练到概念的过程中,要把刺激物隔离开。
也就是说我们教孩子认识什么就只用单独的隔离出来的内容教。
如教数字,1就是1,而不是铅笔,2就是2,而不是鸭子,有时可能导致孩子分辨不清大脑混乱。
尤其在教颜色时,最好用色卡,而不是红色的积木、凳子、衣服,这会使孩子不理解你到底教的是什么。
由于时间关系,我对《爱与自由》的认识和感悟还不够深,这次就与大家分享到这里,以后我会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新的教学知识和理论,来填充自己的大脑,拓展自己的思维,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完善自我人格。
孙瑞雪老师是一位蒙特梭利教育(蒙氏教育)的倡导者,所以书中处处都体现了蒙氏教育理念。
许多幼儿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都会在不经意间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幼儿,我们会不经意见扮演了“上帝”,孩子的“上帝”。
其实看似弱小的幼儿,他们内在蕴藏着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潜能,他的发展不需要成人给他们增加什么新内容,只需要给他们提供发展的环境和条件,蒙特梭利说过:“我们要做孩子精神上的仆人而不是主人。
”如果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都应该了解儿童成长的科学规律,在实际的生活和活动过程中让他们的“精神胚胎”(敏感期)的内在规律自然发展,他们一定会成为人才的。
的确,零到6岁甚至到12岁,儿童都处在很弱小的状态,必须有成人来帮助他成长,但并不是成人自以为是的“灌输”,而是需要条件准备,儿童自己会吸收。
儿童内在有一个自然、有序的发展过程,它只需要我们提供一个适合他们发展的环境。
书中还举了许多生动的例子,让我们成人会“爱”孩子而不是“教”孩子。
在整本书中没有看到具体的教法和技巧,更多的是用饱含激情的话语让我们体会到蒙氏教育的核心——对孩子的爱和尊重。
书中提到在《早期教育与天才》的书中提到一个观念: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入迷。
这里提到的兴趣是孩子天生就有的,而且孩子的个别差异决定了他们每个人会对不同的事物感兴趣,但是我们现在的一些教育却与之相违背:画画全班都画,数数字集体来数......人们有很多东西必须是共有的,比如知识、道德,这是有理由的。
但共同的东西不能共同的时间来教,即使孩子开始能用,那也是小学以后的事了。
幼儿园(3-6岁)的儿童还不能很快的将感觉点转向成人招引过去的注意点,这个能力是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强的,我们的《幼儿园教育实施纲要(试行)》上也提出要保护孩子的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每个幼儿生来就是独特的,有个性的人对周围世界的感知是独一无二的,思维状态也是很独特的,如果每一个儿童能带着自己独特的思维看待周围的世界将来也一定会是富有创造性的人才,这样我们的教育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发展每个人自身的潜力。
现在的社会出现了这样一个现象——幼儿、幼儿家长、幼儿教师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这样的“三独”现状也带来了许多转变,作为教育者,我们的传统儿童观也要向心生代儿童观转变,现在的儿童交友面广,接受新事物的的能力方面
都比较强,所以我们这一代的老师应该更加注重孩子的个性培养,不要过多抑制他们的欲望而是要发展它们。
这需要我们老师平时的观察,在细节上鼓励孩子发展他们的兴趣。
《爱与自由》整本书直观、感性的体现着蒙特梭利教育观和理念,但不是人人都赞同这样一种教育观念,不过在《爱与自由》这本书中让我了解到了为么现在社会上会存在一些奇怪的现象,我仿佛能从这本书中找到一些根源。
许多人的行为都是在年幼的时候形成的,然后逐渐影响到整个成长过程。
零到六岁的儿童对新事物新知识的吸收性是成人无法想象的,他们在这几年里学到的东西可能是将来一生都没办法赶上的,而我们成人能做的不是一味的灌输,而是在了解这个规律后,为他们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条件让他们成长,发挥出他们的潜能!好书总是要不停地、反复地研读,这本书我肯定会再次翻开,或许在我工作实践后会有另一番新的体悟!
东丽区第一幼儿园
李元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