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收入、收入满意度与主观幸福感
收入对幸福感影响的研究综述

收入对幸福感影响的研究综述1.绝对收入与幸福感关系的理论传统经济学认为收入的提升会带来生产可能性和预算线的增加,使个体达到更高效用无差异曲线,进而导致个体满足感的提升。
持类似理论的学者还认为,更高收入水平个体的基本需要更容易被满足,获得更高幸福感的可能性增加,因此,会感觉到更幸福。
与传统经济学类似,现代经济学也认为,幸福即效用。
由此可以看出,经济学研究者倾向于简化问题,将经济收入作为影响效用的唯一因素。
他们认为个体的效用取决于个体的消费,因此,收入的提升帶来了消费的提升,从而使个体收获更高的效用,最终导致个体幸福感的提升。
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逐渐抛弃了经济学派关于收入提升直接导致幸福感提升的简单化认识。
于是,收入和幸福感之间的非线性关系问题进入学界的视野。
例如,奚恺元认为,经济的发展确实有利于幸福感的提升,但是,许多非物质因素对幸福感也有很大的影响,显然,经济因素不是唯一影响幸福感的因素。
从某种程度上讲,经济水平的提升,导致收入因素对幸福感影响的减弱,从而导致非物质因素对幸福感影响的突出。
在经济水平较低的条件下,基本需要很难被满足,经济水平的提升对幸福感有较强的正向影响,然而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经济水平的进一步发展对幸福感的影响开始减弱。
其他一些学者认为,虽然收入提升了,但其它影响个体幸福感的因素处于变动中,也就是说,他们认为收入与幸福感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即“幸福悖论”是由于遗漏变量所致。
利用来自北上广家庭调查的数据,通过序数probit方法分析后得出结论:绝对收入对幸福感不存在显著影响。
也有一些学者认为,绝对收入对个体的幸福感有较为明显的影响。
如罗楚亮利用我国住户调查的数据分析认为,绝对收入对幸福感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即使加入了相对收入因素的影响,绝对收入的影响依然显著。
关于绝对收入与幸福感的关系,本文比较认同田国强的观点,田国强利用世界价值普查数据和经济研究服务国际宏观数据分析发现,存在一个临界值,当个体的绝对收入没有超过这个临界值时,绝对收入的增加能带来幸福感的提升。
收入水平、收入差距与主观幸福感研究——基于六省份CGSS 2017调查数据的分析

收入水平、收入差距与主观幸福感研究———基于六省份CGSS2017调查数据的分析张体委(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100872)摘要:基于2017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中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湖北和江西六省份数据,对居民收入水平和收入差距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和作用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居民收入水平和地区富裕程度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正向影响,收入水平越高居民主观幸福感越强,收入水平较高的江浙沪地区居民幸福感水平高于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的鄂皖赣地区;收入差距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并不显著。
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建立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体系是提升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关键所在。
关 键 词:主观幸福感;收入水平;收入差距;相对剥夺感中图分类号:D66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2363(2021)03?0031?06doi:10.3969/j.issn.10032363.2021.03.006收稿日期:2019-08-17;修回日期:2021-04-19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6JJD720015)作者简介:张体委(1991-),男,江苏徐州市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网络社会理论及其治理实践、政策网络理论研究,(E mail)zhangtiwei@ruc.edu.cn。
0 引言 随着国家财富积累和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人们在物质生活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也愈加重视精神生活提升和主观体验改善[1],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随之成为人们新的关注焦点。
主观幸福感一般指个体依据自设标准对自身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的整体性评价,主要包括积极情感体验、消极情感体验和生活满意程度3个不同维度[2]。
传统理论一般将主观幸福感等同于收入水平的提高[3],认为收入增加自然会引起消费水平提高和物质生活满足,进而提升效用水平和幸福感知[4]。
但随着社会发展,人们愈加发现居民收入增加并不必然提升其主观幸福感。
收入、收入满意度对居民主观幸福感影响实证研究——来自江苏的证据

等人 的研 究结 果表 明 , 当收入达 到某 个临界 值之前 ,
增加 收入能提 高幸福 水平 , 而超过 这个临 界值 , 增 加 收入反 而会 降低幸福水 平 。 [ 5 因此 , 随着 收入水 平 的 提高 , 政 府应 当提高 非物质 需要方 面的公共 支 出, 要 重视社会 公平 、 缩小 贫富差 , 否则人们 会 由于 自己收
对 于 收入 与 主 观 幸 福 感 ( S u b j e c t i v e We l l — B e —
步, 人 们 的主观 幸福 水平 并 未显 著 增加 。D i e n e r等
i n g , S WB ) 之 间 的关 系 , 国外 学 者 利用 横 截 面数 据 研 究发 现 , 绝 对 收入水 平 与 主观 幸 福感 问存 在 着某 种 程 度 的 正 向关 系 。F r e y和 S t u t z e r 指 出, 不 同 收 入 群体 的 主观幸福 感 存在 差 异 , 收 入高 的群 体 能体
为贫 穷 的国家 , 这种 关 系 的相 关 性更 强 。但 值 得注
意 的是 , 尽 管 收入对 主观幸福感 存在 正 向影 响 , 收入 却 只能解 释 主观 幸福 感 差异 的较 少部 分 。 [ 2 ] Ha r i n g 等人 研究 发现 , 在一 国 内部 , 绝 对收入 水平 与主 观幸 福感 的平 均相关 度仅 为 0 . 1 7 , 而 在美 国两 者 的相 关 度则 为 0 . 1 2 。总 的 来看 , 在发达国家, 绝 对 收 入水 平 与主观 幸福感 的相 关 度 非 常低 , 绝 对 收入 水 平 只 能解 释个 体 主观幸福感 差异 的 2 o [ 3 3 另一 方面 , 从时 间序列数 据来看 , 绝对 收入水 平
主观幸福感的测量与影响因素

主观幸福感的测量与影响因素幸福感是指个体对自身生活感受的主观评价,是人们追求的最高目标之一。
在现代社会,如何测量和理解主观幸福感成为了学术界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探讨主观幸福感的测量方法以及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
一、主观幸福感的测量方法1. 生活满意度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是最常用的测量主观幸福感的方法之一,通常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询问个体对于生活各个方面的满意程度,并将各项指标加权得到总体的满意度得分。
2. 主观幸福感问卷主观幸福感问卷是一种综合性的调查工具,包括在不同领域对个体的主观幸福感进行评价。
这种方法常用于研究不同人群间主观幸福感的差异,帮助研究者了解不同人群的幸福感状况。
3. 主观幸福感量表主观幸福感量表通过评估个体对于自身幸福感的主观评价程度,包括对生活满意度、自我感知幸福程度等指标的评估。
这种测量方法常用于长期跟踪研究,帮助研究者了解个体幸福感的变化趋势。
二、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1. 心理因素个体的心理状态、认知和情绪对主观幸福感有着重要影响。
积极的心态、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以及对自身能力和自尊心的满足都与主观幸福感密切相关。
2. 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个体获得情感和实质性支持的重要来源,对提高主观幸福感具有积极作用。
家庭、朋友和社交网络的支持能够帮助个体应对困难和压力,增强幸福感。
3. 经济状况经济状况是影响个体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对稳定的经济收入和良好的物质条件能够提高个体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4. 社会地位和教育程度个体的社会地位和教育程度也与主观幸福感密切相关。
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良好的教育背景往往与较高的主观幸福感相关联。
5. 社会参与和自我实现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和实现个人价值对提高主观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社会交往和自我实现,个体能够获得认同感和成就感,从而提高幸福感。
三、结论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和影响因素是一个复杂而有意义的研究领域。
在测量方法上,生活满意度量表、主观幸福感问卷和主观幸福感量表是常用的工具。
我国居民收入与幸福感关系的研究

我国居民收入与幸福感关系的研究引言幸福感是人们对自身生活满意程度的主观感受,而收入作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认为是影响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研究我国居民收入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对于了解人们生活满意度的形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居民收入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中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
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与幸福感关系1.1 收入水平对幸福感的影响在我国,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居民收入水平逐渐提高。
研究表明,相对较高的收入水平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满意度。
较高收入使得人们能够享受更好的物质条件和社会资源,并提供更多选择自主权。
这些因素有助于增强个体对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
1.2 收入增长速度对幸福感影响除了绝对水平外,相对于个体以往收入水平的增长速度也对幸福感产生影响。
研究发现,收入增长速度较快的个体往往对生活更加满意,感受到更多的幸福感。
这是因为快速增长的收入能够满足个体对于改善生活状况和实现个人目标的需求,从而提升幸福感。
二、影响我国居民收入与幸福感关系的因素2.1 社会经济背景因素我国居民收入与幸福感关系受到社会经济背景因素的影响。
社会经济背景包括教育水平、职业类型、地区差异等。
研究发现,受过较高教育和从事高薪职业的人群往往拥有更高的收入水平和更强烈的幸福感。
此外,地区差异也是影响居民收入与幸福感关系的重要因素。
2.2 社会心理因素社会心理因素也对我国居民收入与幸福感关系产生重要影响。
其中包括相对贫富差距、社会比较心理和社会认同等。
研究表明,相对贫富差距越大,居民的幸福感越低。
此外,社会比较心理和社会认同也会影响居民对于自身收入与幸福感的评价。
三、建议3.1 促进收入分配公平为了提高我国居民的幸福感,相关部门应加大力度促进收入分配公平。
这可以通过加强税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推进教育公平等途径实现。
同时,应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防止贫富差距过大导致社会不稳定。
3.2 提高教育水平提高教育水平是提升我国居民收入与幸福感关系的重要途径之一。
绝对收入、相对收入与居民主观幸福感--基CFPS甘肃省数据的分析

绝对收入、相对收入与居民主观幸福感--基CFPS甘肃省数
据的分析
本文通过基于CFPS(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甘肃省数据的分析,研究绝对收入、相对收入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使用线性回归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控制个体基本情况、居住地区等因素后,发现绝对收入对居民主观幸福感有明显正向影响。
在控制了绝对收入的情况下,相对收入也对幸福感产生了显著影响。
居民相对于他人更高的收入水平可以提高其主观幸福感。
但相对收入的影响程度不如绝对收入明显。
此外,分析结果显示,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等个体因素也对幸福感产生明显影响。
综上,绝对收入是影响居民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相对收入也对幸福感产生一定影响。
同时,个体基本情况也是幸福感的重要决定因素。
收入_收入满意度对居民主观幸福感影响实证研究_来自江苏的证据_周春平

收入、收入满意度对居民主观幸福感影响实证研究——来自江苏的证据周春平(扬州大学商学院,江苏扬州225000) 摘 要:通过对来自江苏的1532个样本逻辑回归发现,绝对收入水平对居民主观幸福感影响不显著,相对收入水平、收入满意度对主观幸福感影响显著;收入满意度则受绝对收入水平以及社会收入分配状况的影响。
因此,在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政府一方面仍要继续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不断提高居民的绝对收入水平,同时更应通过收入分配政策,促进收入公平分配,提高居民的收入满意度与主观幸福感。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收入满意度;二元逻辑回归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129(2013)01-0040-05 基金项目:扬州大学参照“211工程”建设项目(SQ B0813A 6)。
收稿日期:2012-12-19 作者简介:周春平(1971-),男,江苏东台人,扬州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理论经济学、幸福经济学。
对于收入与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 ell -Be-ing ,SWB)之间的关系,国外学者利用横截面数据研究发现,绝对收入水平与主观幸福感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正向关系。
Fr ey 和Stutzer 指出,不同收入群体的主观幸福感存在差异,收入高的群体能体验到更多幸福。
[1]Graham 和Pettinato 对发展中国家与转型国家的实证研究结果也表明,绝对收入水平与主观幸福感之间有显著的正向关系,并且在较为贫穷的国家,这种关系的相关性更强。
但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收入对主观幸福感存在正向影响,收入却只能解释主观幸福感差异的较少部分。
[2]Haring 等人研究发现,在一国内部,绝对收入水平与主观幸福感的平均相关度仅为0.17,而在美国两者的相关度则为0.12。
总的来看,在发达国家,绝对收入水平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度非常低,绝对收入水平只能解释个体主观幸福感差异的2%。
[3]另一方面,从时间序列数据来看,绝对收入水平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则表现得相对稳定,这被称为“幸福——收入之谜”,由于Easter lin 最早研究这一现象,所以也称为Easterlin 悖论。
绝对收入_相对收入与主观幸福感__省略_自中国城乡住户调查数据的经验分析_罗楚亮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幸福感 间的 关系无 显著调 节作用 , 但居 民越倾 向 于收入存在 差距 , 主观 幸福 感越 高; 指 出政 府应从 提升 居 民 收入水平 、 改善收入差距和营造和谐 的社会 氛围等方面入 手以提升居 民的主观 幸福 感。 [ 关键词 ] 相对收入 ; 主观幸福感 ; 收入 满意度 ; 收入分 配倾 向 [ 中图分类 号] D 6 3— 3 1 ; I ) 6 6 8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 0 0 8 - 2 4 5 X( 2 0 1 5 ) 0 3 - 0 0 0 0 - 0 0
民。 中共 十八 大报 告 明确 提 出 了 居 民 收入 倍 增 目标 :
2 0 0 8 年前 , 学界关于中国人 口的幸福研究主要集
中于不同人群的一般幸福调 查、 主观幸福感和健康心 理的关系, 以及人格 特质等领域 J 。2 0 0 8年后 , 中国 “ 伊斯特林悖论 ” 的讨论逐渐增 多, 这一悖论也通过某
些学 者 的 实 证 研 究 得 到 验 证 J 。布罗克曼 ( B r o c k — m a n ) 等人在 解 释 中 国 2 O世 纪 9 0年代 幸 福 感 下 降 的 研究 中发现 , 收入 差 距造 成 的 收入 满 意 度 下 降是 造 成
这一 现 象 的主 要 原 因 J 。但 戴 维 ( D a v e y , 2 0 1 2 ) 等 人
向幸福 的第 一步 ” 。
那么 , 居 民收入 增 长 是否 一 定 会 促 进 居 民 的主 观 幸 福感 呢 ?世 界价值 观 调查 … 的数 据显 示 : 从 1 9 9 0年
到2 0 0 1年 , 尽管 中国 的经 济发 展迅 速 , 居 民收入 提 升 ,
认为, 未来的研究还需要对 中国的幸福悖 论进行更多
D O I : 1 0 . 1 5 8 9 6 / j . x j t u s k x b . 2 0 1 5 0 3 0 1 3
Ma y 2 01 5
V o 1 . 3 5 ( S u m N o . 1 3 1 )
相对收入 、 收 入 满 意 度 与 主 观 幸 福 感
胡春萍 , 吴建南 , 王颖迪
研究。
主观幸 福感 却 在 持续 下 降 ; 2 0 0 1年 到 2 0 0 7年 两 次 调 查 的数 据 也显示 , 虽 然 我 国居 民的 主 观幸 福 感 有 所 提
升, 但仍 未 达 到 1 9 9 0年 的幸 福 感 水平 。伊 斯 特 林
[ 收稿 日期 ] 2 0 1 3—1 2—2 6
讨 论 J 。 因此 , 本 文 基 于 wV S对 中 国 的 最 近 三 次 调 查 数据 , 通 过关 注 中 国居 民相 对 收人 、 收人满 意 度对其 主观幸 福感 的影 响 以及探 讨 个人 收入 分配倾 向的调节 作用 , 对 中 国 的 幸 福 悖 论 进 行 进 一 步 的解 释 和 实 证
到2 0 2 0年 , 实 现城 乡居 民人 均 收入 比 2 0 1 0年 翻一 番 。 同时 , 报 告提 出要 调整 国民收入 分 配格局 , 着 力解 决 收 入分 配差 距较 大 问 题 。 中 国科 学 院 院 士程 国栋 认 为 , 中共 十八 大 报告 提 出 的居 民收 入倍 增 目标 是 “ 民众走
据国家统计局 2 0 1 2年 8月 1 5日 发 布的《 新世纪 实现新跨越新征程谱写新篇章》 报告 , 2 0 0 3年至 2 0 1 1
年, 中国经 济年 均 增 长 1 0 . 7 %, 经 济 总 量 从 世 界第 六
位 上 升到 第二 位 , 人均 G D P由 1 1 3 5美元 提 高到 5 4 3 2
着 幸福 提 升 J 。
美元 , 年均增 长 1 0 . 1 %, 迈 人“ 中 等 收 入 ”国家 行 列 。
伴随着经济的增长 , 中国居 民的收入也大幅提升。 目
前, 中 国政 府 在 致 力 于 将 “ 蛋糕 ” 做大后 , 越 来 越 关 注 如何 分好 “ 蛋 糕” , 将 发 展 成 果 更 公 平 地 惠 及 全 体 人
( E a s t e r l i n ) 是最早关注这一现象的经济学家之一。他
提 出 的“ 伊 斯 特林 悖 论 ” ( E a s t e r l i n P a r a d o x ) 包 含 了两 方 面 内涵 : 一是 从横 截 面 数 据 看 , 幸 福 与 收 入 正相 关 ; 二 是从 时 间序列 数 据看 , 收 入 的增 长 并 不 系 统 地伴 随
2 0 1 5 年 5月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第3 5 卷第 3 期( 总1 3 1 期) J o u na r l o f X i a n J i a o t o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
( 西 安交 通大 学 公共 政策 与管 理学 院 , 陕西 西 安 7 1 0 0 4 9 )
[ 摘 要] 采用世 界价值观调查 关于中 国的最近三次调 查数据 , 探 讨相 对收入 、 收入 满意度 与主观 幸福感
之 间的关 系, 并分析居 民收入分配倾 向的调 节作 用; 研 究发 现 : 相 对收 入与 收入 满 意度均 对主观 幸福感 有显
[ 基金项 目] 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项 目( 7 1 1 7 3 1 6 7 , 7 1 4 0 3 2 0 3 ) ; 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 目( 1 1 Q O 6 2 )
[ 作者 简介] 胡春萍 ( 1 9 7 7一 ) , 女, 西安 交通大学公共政 策与管 理学 院讲师 ; 吴建 南 ( 1 9 7 o一 ) , 男, 西安交 通大 学 中国地 方政府创新研究 中心 主任 , 教授 , 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