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语论文之浩然之气-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一、现代汉语部分1.普通话儿化词的读音与意义2.普通话轻声词的运用问题3.普通话中“啊"的变读与运用4.词的结构方式与词义理据5.简论复合词的语义构成6.词语意义的创新与演变7.论词义误用的原因8.缩略词语与新词语9.缩略方式与缩略词的形成10.汉语缩略词语的方法、特点和发展11.成语意义的常规与变异(如“道貌岸然")12.成语变用与广告策划(成语变用的正负效应)13.报刊标题中成语的运用14.歇后语与言语幽默15.汉语中新词新语面面观16.汉语中的外来词研究17.青少年口头语的语用分析18.手机短信的言语风格初探19.试论汉语广告用语中的同音呼应现象20.试论网络语言对汉语的影响21.词语运用中的肯定否定不对称现象22.现代汉语中亲属称谓的传承与变迁23.怎样对待古语词、方言词和外来词24.汉语声调的辨义作用25.《围城》中比喻的运用26.《骆驼祥子》的语言艺术27.语法化现象举隅28.普通名词作状语现象的语用考察29.量词的运用30.“副+名"结构研究(例如“很男人”、“很中国”等)31.现代汉语句式考察(例如:把字句、被字句、把被共现句、存现句、比较句、连动句、兼语句、由字句等)32.特殊结构和句式考察(例如“将……进行到底”句式考察、“动宾+宾”结构考察、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结构考察、“A不A,B不B”句式等)33.联合短语的语义分析34.复句关联词语的功能浅析(如:标示复句关系,兼作句子成分,单句中突出某种意义等)35.歧义现象和语境研究36.语序在汉语语法中的作用37.现代汉语词汇的双音节化38.方言词所反映的文化心理(以本人所用方言为例)39.××市(或县、乡镇)地名研究40.××方言的特殊词汇(如亲属称谓等)调查研究41.××方言中量词研究42.××方言的代词研究43.××方言与普通话的语序比较44.网络词语的文化内涵45.时髦用语与校园文化46。
论辛弃疾的“以气为词”

摘要辛弃疾以豪放作为创作的基调,创作了大量词作,使豪放蔚然成风,巩固发展了豪放风格,并最终确立了豪放一派。
而“以气为词”的词体风格则是支撑辛弃疾取得这一成就的基础,其彰显了辛弃疾独特的美学思想与追求,也是其“以文为词”等创作手法的理论内涵与核心。
本文主要探讨辛弃疾“以气为词”这一词体风格的形成、表现和意义。
从古代“气”论的滥觞与“气”与文学的逐步结合开始探讨,结合时代背景与辛弃疾自身性格特点,分析辛弃疾倡导“以气为词”、“引气入词”的必然性和目的,认为辛弃疾词中之“气”的核心,正是当时中原和南方人民赖以救亡图存的丈夫之气,是危亡之际所展现的民族气节和英雄品格,是中华民族因之绵延不绝和繁荣昌盛的一种精神素质。
它贯穿辛弃疾创作的始终,是辛词创作的核心,决定了辛词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构筑起辛弃疾战斗的、功利性的文学创作观念。
无论是“豪迈之气”、“悲凉之气”亦或是“婉约之气”,都是这种核心追求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之下的表现。
辛弃疾在创作中能做到“运气入词,以词寓气”,与时代的背景和稼轩独特的人格魅力和人生追求是分不开的,而这种词体观念也促使辛弃疾在题材内容、艺术手法、作品风格等多方面的创新,使稼轩其人焕发出独特的人格精神,其词也呈现出独特的美学风貌,无论从人格力量还是在文学创作上都对后世影响深远。
关键词:辛弃疾、气、稼轩词、以气为词、词体风格AbstractXin Qiji bold as creative tone, created a large number of words, make bold become a common practice, consolidate and develop the bold style, and eventually established the bold faction. "To gas as the style of CI " is the foundation of Xin Qiji this achievement, which shows Xin Qiji's unique aesthetics and pursuit, but also the connotation of "writing words" creation and core.This article mainly discusses Xin Qiji "form, with gas as the words" the style of CI expression and significance. Beginning from the ancient "Qi" theory and the "gas" and literature gradually with began to explore, with the background of the times and Xin Qiji's own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of Xin Qiji's advocacy of "gas", "bleed into the word" necessity and objective, think Xin Qiji words of "gas" core, is central plains and the southern people which was from the husband of the gas, is the peril of the national integrity and heroic character, is the Chinese nation for a kind of spiritual quality of rolling and thriving and prosperous. It runs through the creation of Xin Qiji's beginning, is the core of Xin CI creation, decided the Xin CI style and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to build the Xin Qiji battle, utilitarian ideas of literary creation. Whether it is "heroic", "dismal gas" or "graceful of gas", is the core pursuit under different historical environment performance.Xin Qiji can do it "luck into words in the creation, in terms of Qi", and the era background and his unique personality charm and pursuit of life are inseparable, and the CI concept also prompted Xin Qiji to innovation in the theme content, artistic style of works, and so on, so that its glow Jiaxuan’s the unique spirit of personality, the word also presents the aesthetic style unique, regardless of the strength of character or in literary works have far-reaching impact on future generations.Key words:Xin Qiji;gas;Jia Xuan’s Ci;Style of Ci目录序言................................................ - 1 - 一.“以气为词”的滥觞和发展.......................... - 2 -1.何为“气” .......................................... - 2 -2.孟子“浩然之气”..................................... - 2 -3.曹丕“文以气为主”.................................... - 3 -4.韩昌黎“气盛言宜”.................................... - 3 - 二.“气”在辛弃疾词中的体现.......................... - 4 -1.豪迈之气............................................ - 4 -2.悲凉之气............................................ - 6 -3.婉约之气............................................ - 7 - 三.辛词“以气为词”风格的形成原因及意义............. - 8 -1.词如其人............................................ - 8 -2.融气入词............................................ - 8 -3.引典为词........................................... - 10 -4.意义与影响 ......................................... - 10 - 参考文献............................................ - 11 - 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语文人教版高中选修系列 先秦诸子选读人教课标版 选修 先秦诸子选读《孟子》选读六《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说:“心志专一就能调动意气,意气专一也能触动心志。譬如跌倒和奔跑,这是意气专注的结果,反过来也使他的心志受到触动。”
公孙丑问:“请问老师您擅长于哪方面?”
孟子说:“我善于透彻地分析别人的言语,也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高二集体备课材料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关于作者的基本文学常识。掌握古文中部分词语及的用法。词语如“也”、“是”等;句式如判断句、疑问句等。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疏通文意,并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哲学思想。引导学生掌握本文艺术特色,进而了解孟子散文的风格和特点。
3、情感目标:体会孟子的思想活动与政治主张。
(4)道德天:
孟子认为现实世界是道德的世界,而道德根源背后的标准,便是“天”,“天”表现于人,便是“性”。人若能有足够修养,便能知天,达到“天人合一”。
二、创作背景
1.写作背景
如前所述,战国中期,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合纵联横,互相攻伐。而孟子学成之后,游说诸侯,所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即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被认为脱离了客观实际。因此其主张不曾被诸侯采纳。于是退居讲学。《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说他:“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2)义利之辨——道德价值的论证:
孟子认为“四端”是内在于自觉心的,属于人的“本质”,即所谓人的“性”。人之性,必有异于禽兽之处,这种“异于禽兽”的性,便是“善端”。他指出,人之所以不善,是由于受私欲蒙蔽。因此,人应放弃私利,以达到社会的公义。目的是建立良好的个人道德观。
(3)养气与成德:
孟子的典故四字成语

孟子的典故四字成语1、引领而望《孟子·梁惠王上》:“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伸长脖子远望。
形容殷切盼望。
2、寡不敌众《孟子·梁惠王上》:“寡固不可以敌众。
”又见《韩非子·难三》:“夫物众而智穷,寡不胜众。
”人少的抵挡不住人多的。
3、与民同乐《孟子·梁惠王下》:“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原指君王施行仁政,与百姓休戚与共,同享欢乐。
后泛指领导与群众一起游乐,共享幸福。
4、引而不发《孟子·尽心上》:“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比喻善于启发引导。
也比喻做好准备暂不行动,以待时机。
5、水深火热《孟子·梁惠王下》:“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老百姓所受的灾难,像水那样越来越深,像火那样越来越热。
比喻人民生活极端痛苦。
6、箪食壶浆《孟子·梁惠王上》:“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百姓用箪盛饭,用壶盛汤来欢迎他们爱戴的军队。
形容军队受到群众热烈拥护和欢迎的情况。
7、解民倒悬《孟子·公孙丑上》:“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
”比喻把受苦难的人民解救出来。
8、具体而微《孟子·公孙丑上》:“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
”指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大体都有了,不过形状和规模比较小些。
9、夜以继日《孟子·离娄下》:“仰而思之,夜以继日。
”晚上连着白天。
形容加紧工作或学习。
75、深耕易耨《孟子·梁惠王上》:“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深耕细做,及时除草。
比喻精心耕种。
10、舍我其谁《孟子·公孙丑下》:“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形容人敢于担当,遇有该做的事,决不退让。
11、不为已甚《孟子·离娄下》:“仲尼不为已甚者。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材料作文专练二元思辨类(含解析)

材料作文专练-------二元思辨类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老子说“知(智)者不言,言者不知(智)”,而荀子却说“与人善言,暖于布帛”;孔子说“(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而鲁迅身处风雨如磐的年代,却慷慨激昂地说“青年人先可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前行,忘掉一切利害,推开古人,将自己的真心话发表出来”。
关于“说与不说”,古圣先贤们各持己见,身处新时代的青年,在“说与不说”之间,当作何权衡和选择呢?请以“说与不说”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俗话说:“成大事者,不拘小节。
”意思是说能成就大事业的,不拘泥于生活上的细枝末节。
而《尚书》中则说:“不矜细行,终累大德。
”意为不注意小节方面的修养,到头来会伤及大的道德节操。
上述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以“小节和大德”为主题,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胡适在《中学生的修养与中学生的择业》演讲中,将“勤谨和竣”四个字看作做人、治学的秘诀。
其中“和”,就是不要发脾气,不要武断,而要虚心,要和和平平。
“缓”,意思是不要忙,不轻易下一个结论。
如果没有“缓”的习惯,“和”字就不容易做到。
“和”“缓”这两个字在做人、治学方面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国古代留下了无数的名句,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古人经验的结晶。
然而有些名句彼此之间仿佛有矛盾:比如《礼记·儒行》认为“儒有博学而不穷”,《荀子·劝学》主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而《荀子·劝学》却又言:“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
浅论“文以气为主”

浅论“文以气为主”13中文基地易浩诚20古代文论中,最早提到气韵是魏的曹丕。
他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这里的气指的是文章中呈现出的属于作者的一种独特的面貌,相当于常说的人的“气质”.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气质的存在,但气质又是虚渺的,它像山中的云一样缭绕在文字。
用通俗的话来讲,“文以气为主”是指文章要表现出作家与众不同的精神气质、个性才能,每篇文学作品都要有属于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品位,以自己的文气贯穿整个作品,这种“文气”是作者内蕴之气在文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美的境界,它是充分的感情酝酿和事理条化的结果,其核心是一个“情”字。
第一次把文论与气结合的是孟子。
“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养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孟子·公孙丑上》)即“知言养气”,但是孟子的气还没有直接与文关联起来,主要针对的是个人的品性问题,由内而外,由人及文。
气与文之间,隔着一层行文者。
曹丕的“文以气为主”就直接把文与气联系了起来。
而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也提及了这一观念,进一步将“文气说”发展成为了“养气说”:故魏文称:“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故其论孔融,则云:“体气高妙。
”论徐幹,则云:“时有齐气。
”论刘桢,则云:“有逸气。
”公幹亦云:“孔氏卓卓,信含异气;笔墨之性,殆不可胜。
”并重气之旨也。
而后刘勰更是补充道:“赞曰:情与气偕,辞共体并。
文明以健,珪璋乃骋。
蔚彼风力,严此骨鲠;才锋峻立,符采克炳。
”意思是说:总之,作家的思想感情和气质是相配合的,文辞和风格也是统一的。
文章必须写得明畅而有力,才能像珍贵的玉器那样为人所重视。
既要求起更大的教化作用,还要能增强文辞的骨力;这样才能体现作家的高才,使作品的风教和骨力密切结合而发出光彩。
专升本大学语文阅读题 (1)

1、阅读下列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於柙,龟玉毁於椟中,是谁之过与?”问:(1)孔子这段议论时针对什么问题而发的?(2)引用周任“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的话,表达了孔子什么观点?周任的话属于哪一种类型的论据?(3)“虎兕出於柙,龟玉毁於椟中”的双重寓意是什么?从这里可以引申出一个怎样的成语?(4)这段文字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答:(1)针对冉有推卸责任的观点。
(2)孔子认为,作为家臣,冉有、季路理应尽职尽责,否则,就应该主动引退。
这是理论论据。
(3)一是表明季氏的胡作非为,必将造成严重的后果,二是批评冉有季路的失职。
从中可以引申出“开柙出虎”。
(4)引用、呼告、比喻、反诘。
2、阅读下面一段话,然后回答下列问题: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问:(1)《季氏将伐须臾》是一篇立论文章还是一篇驳论文章?(2)这段文字是立论还是驳论?(3)这段文字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1)驳论。
(2)立论。
(3)驳中立,驳立结合。
3、阅读下列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问:(1)这段话说明了什么道理?(2)作者是怎样在大比喻中套用小比喻的?(3)这段话采用了这样的论证方法?答:(1)分析了“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王与邻国国君在治国方法上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2)作者以“战”比喻治国;以“弃甲曳兵而走”喻治国失败;以“或、百步而后止”喻邻国之君;以“五十步而后止”喻梁惠王;以“五十步笑百步”喻梁惠王笑邻国之君。
(3)类比法。
4、阅读下列文字,然后回答问题:“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唐代以“气”论文的渊源、演变与影响

47美学史研究“气”在古代文论中是十分重要的理论范畴,“气”作为哲学概念而出现,特指构成万物的原始物质,被认为是艺术和美的根源。
魏晋时期“气”的概念被引入文艺创作和文学批评之中,用以“说明艺术生命的活动或艺术家的审美气质,或概括艺术家审美风格和审美创造力”[1],“文气”成为检验文艺作品成功与否的尺度之一。
本文以唐代“文气”论为中心探讨以“气”论文的渊源、特征与影响。
一、唐前以“气”论文的形成目前学术界对于“文气”论的渊源问题主要有两种认识:一是认为“文气”论是建立在哲学“气”论的基础上,哲学中的“气”论被援引到文学之中便形成了“文气”;二是认为“文气”来源于“原始人的宗教观和生命主义思想”,具有连续性。
先秦时期“气”的旨归多表现为先民对宇宙的朴素感知,体现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如《左传·昭公元年》记载:“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微为五声,淫生六疾。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记载:“民有好、恶、喜、怒、哀、乐,生于六气。
”从气与自然宇宙、个体生命、社会方面三个角度对“气”做出了最初的理论阐释。
“气”己是一个涵盖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具有普适性的审美理念,并开始成为哲学范畴。
看似朴素的概念实则是先秦原始思维的重要来源,亦为后来“文气”论出现奠定了哲学基础。
先秦诸子对“气”的内涵进行了拓展。
《管子》认为“气”是宇宙万物根源和本体,认为物质和精神现象都是由“气”构成的,万物都是“气”变化的结果,所谓“专气如神,万物备存”,明确地提出了以“气”为化生世界万物的元素和本原的思想。
孟子则提出著名的“养气说”,“夫志,气之神也;气,体之充也。
夫志至焉,气次焉”“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公孙丑上》)这里的“气”已由原先的物质存在上升为主观精神力量,用来指称人的精神风貌和道德情操,对后世文论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先秦道家代表人物庄子则认为“气”是宇宙间的生息变化,庄子在《知北游》篇中将气上升到与“道”类似的本体论意义层面,“人之生,气之聚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曰:“吾善养浩然之气”。
所谓浩然之气,是一种正气,一种精神。
此正气有四:“临渊不惊,临危不惧;宁死不屈,宁折不弯;可抛头颅,不失节操;国难当头能奋然而起,危机时刻敢舍身成仁。
此为壮气。
”
“把酒临风,横槊赋诗;壮心不已,志在千里;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此乃豪气。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不恋进退,思不虑得失,举杯邀月,游目聘怀;不求与日月相始终,只见今世之乐无穷。
此乃逸气。
“与天地相应和,与自然相吐纳,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见花落水流,能知其旨趣,听禽鸣天籁,可悟其天真。
此为清气。
此四气合在一起,就是“做人”最高境界的“浩然正气”,有此浩气,自可傲立于天地间,必然是“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的大丈夫。
古往今来,有太多太多人善养浩然之气。
古有苏武以他的民族气节与坚强毅力凛然不降,持节傲立;有项羽无颜面对江东父老,自刎乌江,舍生取义;有屈原为了民族的衰亡而跳江自尽,杀身成仁。
今有鲁迅弃医从文,用文字拯救人的灵魂,焕起人们心中的光明。
这些志士仁人在生命的存亡关头也毫不犹豫地舍生取义,可见有了浩然之气就有了一股生命蒸腾的英雄气,有了一脉亢奋激扬的刚烈之气。
所以养气能萌发心情的正义,唤起灵魂的激昂。
人只有在行善的时候是“理直气壮”的,人在作恶的时候是鬼鬼祟祟,战战兢兢地。
《易经》说“视索索,履索索”,抖抖索索的样子。
这样就不能养浩然之气。
一切得不到正当的理由的东西,就是这样。
诡辩,强词夺理,聪明反被聪明误。
什么是“浩然之气”。
浩然之气是大自然的存在的最刚健的物质支持,也是最合理的精神支持。
浩然之气是宇宙永恒的必然性和合理性的结合。
丧失这种必然性和合理性,宇宙就会毁灭。
具体的事物丧失必然性和合理性,在某种偶然性中的成功都会被必然性代替。
所以,浩然之气就是必然性和合理性的结合。
一方面合理性是存在的原因,必然性是存在的内在价值。
没有这样的两种保障,一切存在都是短暂的,飘忽不定的。
孟子把“善”和宇宙的必然性和合理性结合,看到善是与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接近的最佳的内在状态。
善是宇宙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在内心的投影,这样善就把自我和宇宙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统一起来。
善才能养浩然之气。
在孟子看来,善不是软弱的,善是一种宇宙中必然性和合理性的结合体,这种结合体是“无坚不摧”的永恒的。
这样才是浩然之气。
这种浩然之气,使自我作为最大的合理性而存在,也作为最大的必然性而存在。
所以,《易经》说的,“在上不骄,在下不卑”,因为社会的地
位是变化的,而附着在宇宙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中的存在是永恒的。
有了这样的永恒的合理性和必然性的支持,才能不畏惧社会地位的变化。
这样,得失都不计较,成败都是一时的。
最终决定存在的是----宇宙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什么是“善”,“善”就是符合必然性的---合理性。
善不是出于一时的利益,而是永久的利益,为万世开太平的目的。
为生民立命的目的。
就像历史上的李冰父子修的水利工程至今很好。
其出发点就是“必然性和合理性”。
一切不符合必然性和合理性的都是短暂的。
存在的本身对偶然性的进行否定。
对不合理,非必然的一切进行扬弃。
这样宇宙始终是新的。
生命始终是新的生命。
古有训言“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可见“仁”“义”是儒家思想的精髓所在,仁义道德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素质,“成仁”“取义”才能在心中萌发光明正义之气。
如何养这浩然之气呢?孟子说要“直养而无害”,“配义与道”,切勿“拔苗助长”。
其实佛语说得好,“无欲则刚”。
当一个人无所求的时候,其浩然之气就有可栖之所了。
或许无欲的境界是很难达到的,我们只要能做到不贪也就可以了。
譬如我们从现在开始,每天认真的做点好事,不要求立刻就有效果,也不要希望立刻就变成不一样的人。
任何一个人德行修养就是长期慢慢造成的结果。
天下没有一簇可就的事情,所有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尤其在个性的修养上。
所以我们讲到说你勇敢面对这样的挑战,你将来修养成功的话,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那么孟子在将来还会告诉我们,可以带来真正的快乐。
中国人重视人格修养,形成了向内探求的主体性道德精神,集中体现为以律己修身为特征的美德修养学说。
这种修养学说强调自主自律、自我超越,以维护人伦关系和整体秩序,建立道德自我。
《礼记·大学》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就是说:从天子到普通民众,一心所要行的,都是把修身看作根本。
修身的目的在于自我完善,成为道德上的圣人,为治国平天下打下基础。
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形成了一整套富有特色的修养方法,如慎独、内省、自讼、主敬、集义、养气等等,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曾子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
中国传统道德历来有“慎独”的告诫。
慎独,出自《礼记》:“君子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意思是说,在个人独处而无他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
这种修己内省的修养传统培养了中华民族践履道德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造就了许多具有高尚品质和坚定节操的君子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