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遭遇》教案教学提纲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学目标】1、能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对战争毁灭人类的罪恶有具体的认识。
2、借助形象的学习材料,正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反思战争的危害,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最迫切的任务,进而珍视和平环境。
【学法建议】1、认真阅读“前文梗概”,精读文本。
2、研习文本要注意找出情节在人物形象塑造中起的作用。
3、找出索科洛夫在讲述自己不幸遭遇时的语言,分析语言的特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同学们好,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二专题第一板块“遭遇战争”。
这个专题所写的两篇文章都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所创作的著名的小说。
今天我们首先来学习的是著名作家肖洛霍夫的长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节选)》(首先向同学们介绍一下著名作家肖洛霍夫。
)二、文本研习:1、解题:(在预习的基础上加以探讨,有助于对本文主题的把握)(首先来看题目)一个人的遭遇(在这里)“一个人”到底是指谁呢?这样的一个人是不是单纯的一个人呢?他的典型意义又表现在哪里呢?(他代表了哪些人?在课文中能找出那些人吗?)(下面我们将来探讨这样一个问题)明确:(首先这里)一个人指索科洛夫,但并非指单纯的一个人,他是一位在战争中挺过来的一个人,但身心受到极大摧残的一个人,(像肖洛霍夫)这样的人几乎在苏联的每个家庭中都存在着。
(反法西斯侵略的卫国战争是苏联历史的重要篇章,苏联人以每个家庭牺牲一个成员的惨重代价,打赢了这场战争)在课文中还有和他有着相似经历的那位复员的残疾的老战友,还有在战争中丧失双亲的小孩子凡尼亚。
尤其是索科洛夫与凡尼亚两人的命运,基本相像,两个合二为一的共有的命运,体现了当时战争中“人的命运”,和俄罗斯民族的命运。
一个人的遭遇教案

一个人的遭遇教案教案标题:一个人的遭遇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理解和确定故事"一个人的遭遇"的主题和核心概念;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包括理解细节、推理推断和理解上下文;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分析故事中的角色和情节,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意见;4. 促进学生的写作技能,通过撰写故事的结局或变化版本,展示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和解释故事的主题和核心概念;2. 细节理解和推理能力的培养;3. 批判性思维和分析故事中的角色和情节;4. 独立创作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教学步骤:引入:1. 利用图片或引人入胜的故事片段开启学生对"一个人的遭遇"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理解故事:2. 学生阅读"一个人的遭遇",并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故事的初步理解和主题的猜测。
3. 教师带领全班进行活动,回答一些关于故事细节和情节推理的问题,深化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和推断能力。
批判性思维:4. 学生研究故事中的主要角色和他们的决策,分析这些决策对故事发展和结局的影响。
5. 小组讨论或全班辩论,学生提出自己对故事中角色的看法,并支持他们的观点。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道德和伦理问题,促进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6. 学生撰写一篇短文,就故事中某个角色或情节叙述他们的观点和理由。
创意续写:7. 学生利用他们的想象力,以"一个人的遭遇"为基础,创作一个结局或变化版本的故事。
他们可以选择一个角色或情节,展示自己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
8. 互相分享和评价彼此的作品,鼓励学生提供建设性的反馈和意见。
9. 学生将自己的创作进行修改和改进,并最终提交给教师。
评估:10. 教师根据学生的参与度、理解和解释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写作表现给予评估和反馈。
11. 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展示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小组或个人陈述的方式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一个人的遭遇》教学设计

《一个人的遭遇》优秀教学设计《一个人的遭遇》优秀教学设计(通用6篇)在教学工开展教学活动前,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一个人的遭遇》优秀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个人的遭遇》优秀教学设计 1一、教材分析《一个人的遭遇》编排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专题第一板块“遭遇战争”中,居专题、板块之首。
这个专题还有以反映战争灾难的《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安妮日记》和《图片两组》。
本专题主要教学目标是:学生能通过阅读作品,了解人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对战争毁灭人类的罪恶有具体的认识;学生能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对战争与人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能说出战争对人的精神摧残和对人类文化的毁灭作用。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积累优美文段,了解写作背景。
(二)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与文本展开对话;2、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通过阅读作品,了解人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对战争毁灭人类的罪恶有具体的认识,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小说中关于索科洛夫的心理描写很是细腻,集中表现了战争给人带来的精神上的创伤。
2、难点:对本文的主旨的理解。
四、学情分析在当今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
正如埃德加富尔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叶老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
”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五、教学方法1、学案导学:见预习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学案,熟读课文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学案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分小组,合作讨论和探究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设计预习检查,总结疑惑,见导学案对于肖洛霍夫,你了解多少?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见教材P41 解释①,补充——《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和《一个人的遭遇》都是长篇小说。
一个人的遭遇(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个人的遭遇(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主题思想。
(2)掌握小说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
(2)学会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主题思想的方法。
(3)运用批判性思维,对作品进行评价和解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品所传达的人文精神,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2)学会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培养同理心。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道德修养。
二、教学重点1.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主题思想。
2. 掌握小说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
三、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小说所传达的人文精神。
2. 运用批判性思维,对作品进行评价和解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及作者。
1.2 提问:同学们对“一个人的遭遇”有什么理解和感悟?2. 自主学习2.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2 学生勾画出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做好笔记。
3. 合作探讨3.1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主题思想。
3.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补充。
4. 教师讲解与分析4.1 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讲解和分析。
4.2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小说所传达的人文精神。
5. 课堂小结5.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学习,整理笔记,加深对小说内容的理解。
3. 推荐一本与课文主题相关的文学作品,并简要介绍其内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教师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分析能力和合作精神。
3.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以及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设定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
《一个人的遭遇》教案

《一个人的遭遇》教案12一、教学目的: 1、通过阅读本文,了解主人公的战争遭遇,从而理解当时的战争环境。
2、体会文章设置悬念来推动情节发展的写作手法。
3、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破坏,体会本文的主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 2、理解本文的问题与主旨的关系。
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战争是什么?是一颗子弹贯穿身体时在地面上翻滚时,那种彻底的疼痛和将死的恐惧吗?是一枚炮弹在眼前炸开时意识的丧失和肉体的摧残吗?世界上的枪炮声并没有平息,生命依然在流血……然而,那些战争的追随者们可曾明白:他们为什么要举起手中拿罪恶的武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来感受一位17岁少年的生命悲歌!(二)、作者简介:伯尔,1917年出生于德国科隆市一个普通的木匠家庭,是家中的第八个孩子,自幼家境贫寒,渡过了艰难的童年和青年时期。
二战期间,他应征入伍,在俘虏营中渡过了六年,后被保释。
197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品有《火车正点》、《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波罗姆》。
有人说伯尔是德国的“良心”他的作品始终在讨伐战争,1985年他去世以后,连联邦总统都亲自为他抬棺材送行。
(三)文本研习:小说给我们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盟军已经攻入德国,一个夜晚;地点:战地医院;场景:火光冲天、炮声不绝;情节:“我”一个原中学八年级的学生,现在成了德国伤兵思考: 1、课文中的“我”的叙述给人造成了怎样的悬念?“我”始终在思考哪两个问题?明确:是不是自己的母校;到底受了什么伤 2、“我”最终证实了这就是自己的母校,同学们能从课文中找出证据吗?(小组讨论)明确:美术教室的布置;门上的十字架;香蕉上写下的多戈万岁;“我”的手迹对于“我”整个漫长的人生来说可能是一瞬间,然而这三个月可以发生沧桑巨变。
课文在描写这个变化的过程中,始终抓住学校的环境。
思考: 3、课文始终在描写学校的环境,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明确:战争对文明的摧残,学校和伤兵医院本来是两个毫不相干的地方,可传播人类文明的地方成了充满血腥的伤兵医院,美术教室成了“停尸间”,战争给人带来的是无尽的痛苦和哀伤。
13、一个人的遭遇教案(大全五篇)

13、一个人的遭遇教案(大全五篇)第一篇:13、一个人的遭遇教案《一个人的遭遇》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作品,了解人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认识战争对人的摧残。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与文本展开对话,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
3、结合主人公悲惨的遭遇,感受肖洛霍夫运用细腻入微的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很好的把握他的内心变化并以此挖掘隐含于此的主题,教学难点索科洛夫那种战后的复杂细腻的情感体现,教学方法首先就以“索科洛夫和凡尼亚为什么能走在一起”为切入口,然后让我们看到那么弱小纯真的凡尼亚却又那么悲惨的遭遇,直接揭示主题:可恶的战争。
然后再引领学生一起走近索科洛夫的心灵,让学生深刻感受他的悲惨遭遇,而在这样的悲惨遭遇时,他却还能去关心凡尼亚,从而深入地了解主人公人性的坚韧和伟大,课堂中则是用文中主人公心的变化为重点,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最终让学生自己从人物形象中推出主题。
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导入课文全面了解课文内容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引:两次世界大战给各国人民造成了难以想象的痛苦。
时至今日,世界上的枪炮声仍然没有平息,仍然有人在流血……战争每天都在毁灭生命,毁灭财富。
让我们苏联作家肖洛霍夫去感受二战的残酷,去感受一个人的悲惨遭遇……,去感受那血雨腥风的时代。
二、作者与背景1、作者简介肖洛霍夫(1905-1984),苏联当代著名小说家,生于顿河地区的一个磨坊主家庭,代表作:《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一个人的遭遇》。
1965年,肖洛霍夫“用于他在描绘顿河的史诗式的作品中,以艺术家的力量和正直,表现了俄国人民生活中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面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2、请同学们谈谈对二战的认识,可以在台上展示相关资料。
(此环节可布置学生课前收集相关的资料家园的毁坏,亲人的离开,都是战争给人带来的祸害。
这几幅图片一定把你们又带入了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回首上个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给世界人们带来了太多痛苦的记忆,时至今日,这伤口依然在隐隐作痛,今天让我们追随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脚步,再一次去面对战争的痛苦,去感受一个俄罗斯人在战争中的命运变化……三、课文探讨解题:《一个人的遭遇》1、一个人指的是谁?是怎样的一个人?索科洛夫(凡尼亚)参加二战的军人2、他们分别有怎样的遭遇?索科洛夫①上了前线-------战争刚爆发,木工索科洛夫就上了前线②被俘受尽折磨------在战争中,他走过了一条苦难的艰巨道路:他被俘过;在集中营里做过受尽折磨的苦工;③逃出集中营——“激动极了”。
一个人的遭遇(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个人的遭遇(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小说《一个人的遭遇》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能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3)能够鉴赏小说中的优美语句,领会其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2)通过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象,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通过模仿创作,锻炼学生的写作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怀。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小说《一个人的遭遇》情节的把握。
(2)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3)小说主题思想的领悟。
2. 教学难点:(1)象征手法的运用与分析。
(2)小说深刻主题的挖掘。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小说中的典型实例,进行深入剖析,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小说《一个人的遭遇》的作者及作品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小说,理解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3. 分析讨论: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4. 鉴赏欣赏:引导学生欣赏小说中的优美语句,领会其表达技巧。
5. 主题探讨:深入剖析小说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的人性关怀。
五、课后作业1. 复述小说《一个人的遭遇》的基本情节,概括人物形象。
2. 分析小说中的一个象征意象,阐述其作用和意义。
3.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小说主题的认识和感悟。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阅读理解: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小说情节、人物形象的理解程度。
3. 分析能力:评估学生在象征手法分析、主题探讨等方面的思维深度。
一个人的遭遇教学设计苏教版

-人物如何应对挫折和困难,如积极寻求解决方案、保持积极心态等。
-乐观、勇敢面对困难的精神对现实生活的启示,如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增强应对挫折的能力等。
-乐观、勇敢面对困难的精神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6.课文内容分析与讨论
-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课文中的伏笔与照应
-课文主题的深度探讨
7.阅读理解与批判性思维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解读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结合个人经历思考课文主题
8.写作技巧与表达
-课文中的写作手法
-人物描写与情感表达的结合
-学生写作实践
9.道德教育与人生价值观
2.当堂检测:
(1)选择题:
1. B.主人公在面对困境时,逐渐展现出乐观、勇敢的精神。
2. B.主人公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乐观面对困境。
(2)简答题:
主人公在面对困境时的心理变化过程如下:
-遭遇困境:主人公在生活中遇到了一系列挫折和困难,感到迷茫和无助。
-初步挣扎:主人公试图解决问题,但效果不佳,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
教学反思与总结
今天的课,我教的是苏教版教材中的《一个人的遭遇》。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让学生通过课文学习,理解主人公在面对困境时的乐观态度和勇敢精神,以及如何将这种精神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教学反思方面,我认为自己在课堂导入部分做得较好,通过提问和展示相关图片,成功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但在讲解课文时,我发现自己对一些细节的处理不够细腻,可能导致学生对人物内心感受的理解不够深入。此外,在组织学生讨论时,我应该更加注重引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2.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思考并讨论如何将课文中的乐观、勇敢面对困难的精神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为什么?
[明确]凡尼亚是索科洛夫遭遇中的遭遇。
1)这部分是索科洛夫情感变化的重要转折,是索科洛夫从战争创伤中走出来的重要契机。凡尼亚是索科洛夫余生的精神慰藉,成了他生存的全部意义。
2)丰满了索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
所以写得那么详细。
我在远离故乡的德国土地上,埋葬了自己最后的欢乐和希望。儿子的炮兵连鸣着礼炮,给自己的指挥员送丧。我的心里仿佛有样东西断裂了……”
[提示]与得知妻女炸死的悲痛比较:
眼前一片黑,心缩成一团。(与前文的第一段“我的头好一阵习惯成自然地缩在肩膀里”)
躺了一会儿,才把信念完了。
那个词更悲?我们看到索科洛夫的遭遇一次比一次悲惨,为什么?
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划的曲线图。
其他同学考虑三个问题:(一)随着索科洛夫遭遇的变化,他的心起了怎样的变化(二)哪一部分写得最打动人心(三)哪一部分写得最详细,怎样写得,为什么?
划曲线图:
受伤被俘——成功逃亡——妻女被炸死,家园被毁——找到儿子——儿子牺牲——领养孤儿——出车祸离开……
(一)随着索科洛夫遭遇的变化,他的心起了怎样的变化?
他有着那么悲惨的遭遇,这是什么造成的?
2、阅读6、7两段,为什么要写这两段呢?
他为儿子骄傲的同时,重新编制起对未来美好的梦,表现了他对和平安宁的战后生活的憧憬。
[明确]反衬了下文痛失唯一亲人的悲,体现了他的坚强,同时体现了本文情节波澜起伏,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特点。
[总结]:索科洛夫曾经希望妻子女儿支撑自己挺过集中营中的苦难,(读相关的句子,感受妻女的重要),但当他逃出来时却发现自己的妻女已经被德军炸死了;也曾经盼望儿子能拥有灿烂的未来,自己有一个美好的“老头梦”,但盼望到的不是凯旋归来的儿子,而是在“胜利的那一天”牺牲的儿子的尸体。在生命中索科洛夫也有过欢乐和期待,但是每次的欢乐总是被战争夺走,这一切的一切留给他的是无尽的伤悲,但他还是坚强地活着。
[明确]一连串的动词,一连串的叹号,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孩子在听到“我是你的爸爸”后渴望亲情的狂喜,表现了战争给人造成的伤害,震撼人心。
同时写出了索科洛夫善意谎言后的作用,写出了索科洛夫的什么特点?------善良
2)我领养凡尼亚后的表现
18段:我的心里快乐极了,简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我努力不翻身,免得把他开醒,但还是忍不住,悄悄地坐起来,划亮一根火柴,瞧瞧他的模样儿……”
教学方法
诵读、师生合作探究
主备人
授课人
共2学时
授课时间
教 学 过 程
师 生 活 动
调整(教师因材施教)
课堂导入:
《一个人的遭遇》这里的一个人指的是谁?全文的主体部分主要写了什么人?索科洛夫,还有谁?凡尼亚。他们是什么关系?父子关系。但是他们原来素不相识,那么是什么使他们走在一起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肖洛霍夫的作品。
《一个人的遭遇》教案
教学课题
一个人的遭遇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作品,了解人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认识战争对人的摧残。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与文本展开对话,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
3、结合主人公悲惨的遭遇,感受肖洛霍夫运用细腻入微的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把握主人公的内心变化并以此挖掘隐含于此的主题。
[明确]比较前面的“缩”,前面是法西斯对人的肉体和精神的摧残,但如今亲人的离去,更让我心痛,形象的说法,两个“一会儿”让我们感受到索科洛夫无法言语的悲痛。
经历了这么多的痛,儿子是索科洛夫最后的希望,然而就在战争胜利的那一天,敌人的枪弹再次夺去了年轻的生命,打碎了索科洛夫最后的期待。失去了儿子后,“我没有哭,眼泪在心里干枯了”,我觉得这里描绘的那种父亲的悲哀,是一种所有希望都彻底破灭后的真正哀伤。“哀莫大于心死”,这里,作为父亲的我,“心”死了。
成功逃亡(激动极了)——妻女被炸死,家园被毁(心缩成一团,穿心的痛)——找到儿子(喜气洋洋)——儿子牺牲(心里仿佛有样东西断裂了)——领养孤儿(心轻松光明)——出车祸离开(悲愁的心,心震荡得厉害,收缩和绞痛得那么厉害)
(二)哪一部分写得最打动人心
1、儿子死后:(指名朗读9、10两段)
“我走到棺材旁边……擦着眼泪,但是我没有哭,我的眼泪在心里干枯了。也许正因为如此,所以我的心才痛得那么厉害吧。
一、为什么索科洛夫和凡尼亚走在一起呢?
1、凡尼亚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1)用来形容凡尼亚的时候,最多的是什么字?
[明确]小。小家伙,脏小鬼,小脚,小眼睛,小雏儿,孩子的弱小
2)他那对眼睛呀,却亮得像雨后黑夜的星星(形象)孩子的纯真
3)为什么索科洛夫收养凡尼亚?促使索科洛夫打定主意收养凡尼亚的根本原因是:
19段,“夜里,他睡熟了,我一会儿摸摸他的身体,一会儿闻闻他的头发,我的心就轻松了,变软了,要不它简直给忧伤压得像石头一样了……”
[明确]这里写了索科洛夫对小小凡尼亚进行了无微不至的慈母一般的照顾,曾经的打击使“我”心如坚石,再也没有眼泪,而这个小精灵终于又让那颗如死灰一般的心重新燃起了希望,“我的心快乐极了,简直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明确]孩子的悲惨遭遇——近似于我的遭遇(41页,两个失去亲人的人,两颗被强烈的战争风暴抛到异乡的沙子……)
同是战争受害人,相逢何忍再分开?所以他们虽素不相识,却走在一起了。
孩子那么弱小,那么纯真,但是失去了父母,失去了家园,有着那么悲惨的遭遇,这是什么造成的?
二、索科洛夫领养凡尼亚是怎样的状态,他有过怎样的遭遇呢?
三、这里索科洛夫的遭遇之中哪部分写得特别详细?是怎样来写的?
为什么?
[明确]索科写的?
1)索科洛夫说了善意的谎言,我们来看凡尼亚被领养后的表现
16段:天哪,这一说可说出什么事来啦!他扑在我的脖子上,吻着我的腮帮,嘴唇,前额,同时又像一只太平鸟一样,响亮而尖利地叫了起来,叫得连车厢都震动天了:‘爸爸!我的亲爸爸!我知道的!我知道你会找到我的!一定会找到的!我等了那么久,等你来找我!’他贴住我的身体,全身哆嗦,好像风下的一根小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