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中医培训测试 (2)
中医知识培训试题及答案

中医知识培训试题及答案
一、中医知识培训试题
1. 中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哪个时期?
2. 中医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3. 中医的病因学包括哪些方面?
4. 中医的诊断方法主要有哪些?
5. 中医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哪些?
6. 中医与西医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7.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8. 中医药的分类主要有哪些?
9. 中医经络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哪些?
10. 中医针灸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二、中医知识培训答案
1. 中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约公元前14世纪左右。
2. 中医的理论基础是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
3. 中医的病因学包括外感、内伤、饮食、情志、过劳五个方面。
4. 中医的诊断方法主要有望闻问切四诊法。
5. 中医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推拿、中药煎煮、中药外敷等。
6. 中医与西医的主要区别在于诊断方法、治疗理念和药物选择上的差异。
7.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是“防患于未然,调养有常”。
8. 中医药的分类主要有中草药、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等。
9. 中医经络学的研究内容包括经络的走向、分布规律以及经络的生理功能等。
10. 中医针灸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整和平衡人体的阴阳和气血。
三、总结
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通过中医知识的培训,可以增进对中医的了解和认识,提高对身体健康的保护意识。
希望通过以上试题及答案的学习,能够对中医知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有效运用中医养生知识,提升自身的健康水平。
中医培训理论试题及答案

中医培训理论试题及答案1. 以下哪项不是中医培训的核心内容?A. 中医理论B. 中药学C. 中医诊断D. 草药制备技术答案:D. 草药制备技术2. 中医的基本理论包括以下哪些方面?A. 五行学说B. 阴阳学说C. 经络学说D. 手法学说答案:A. 五行学说、B. 阴阳学说、C. 经络学说3. 中医诊断方法中,以下哪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脉诊?A. 面诊B. 舌诊C. 问诊D. 切诊答案:D. 切诊4. 中药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哪些方面?A. 中药的采集收藏B. 中药的鉴定与质量控制C. 中药的制法和炮制技术D. 中药配伍禁忌答案:A. 中药的采集收藏、B. 中药的鉴定与质量控制、C. 中药的制法和炮制技术5. 中药配伍禁忌主要是指以下哪种情况?A. 孕妇禁用中药B. 经典配方的组合规则C. 禁止药物的相互作用D. 草药的化学成分相互影响答案:B. 经典配方的组合规则6. 中医治疗中,以下哪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针灸治疗?A. 草药煎煮B. 针刺C. 推拿按摩D. 饮食疗法答案:B. 针刺7. 中医辨证施治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哪些?A. 辨证求因B. 辨证求源C. 辨证归类D. 辨证论治答案:A. 辨证求因、D. 辨证论治8. 中医治疗注重的整体观念体现在以下哪些方面?A. 针对症状进行治疗B. 强调个体差异性C. 以西药为主要治疗手段D. 以病因分析为基础答案:B. 强调个体差异性、D. 以病因分析为基础9. 中医与西医的不同之处在于:A. 治疗方法和理论体系不同B. 疾病的辨证施治方式不同C. 诊断手段和仪器设备不同D. 没有明显的区别,只是名称不同答案:A. 治疗方法和理论体系不同10. 中医在国内外受到广泛关注的原因之一是:A. 针灸具有显著的镇痛效果B. 中医药在传统医疗体系中占重要地位C. 中医学术研究蓬勃发展D. 中药可替代西药并具有较低的副作用答案:D. 中药可替代西药并具有较低的副作用以上是中医培训理论试题及答案,希望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中医培训考试题及答案

中医培训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的基本生理活动主要依赖于以下哪两个脏器的相互作用?A. 心与肝B. 肝与肾C. 脾与肾D. 肺与肾答案:C2. “治未病”是中医的一个重要原则,其主要含义是什么?A. 治疗已经发生的疾病B. 治疗疾病的病因C. 预防疾病的发生D. 治疗疾病的症状答案:C3. 在中医的五行学说中,木对应的脏腑是什么?A. 心B. 肝C. 脾D. 肺答案:B4. 中医认为,以下哪个因素不是导致疾病的主要原因?A. 外邪B. 情志内伤C. 饮食不节D. 遗传因素答案:D5. “八纲辨证”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其中“表里”是指什么?A. 疾病的轻重B. 疾病的位置C. 疾病的性质D. 疾病的传变答案:B6. 中医中的“四气”指的是什么?A. 春、夏、秋、冬B. 风、寒、暑、湿C. 酸、苦、甘、辛D. 寒、热、温、凉答案:D7. “肾为先天之本”在中医理论中的含义是什么?A. 肾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B. 肾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C. 肾是人体最大的排泄器官D. 肾是人体的能量仓库答案:B8. 中医治疗疾病时,常用的“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中,“和法”主要用于治疗什么类型的疾病?A. 表证B. 里证C. 半表半里证D. 虚实夹杂证答案:D9. 在中医的经络学说中,手三阴经包括肺经、心经和以下哪一条经络?A. 肝经B. 脾经C. 心包经D. 肾经答案:C10. 中医理论中的“五味”是指?A. 酸、甜、苦、辣、咸B. 酸、苦、甘、辛、咸C. 酸、苦、甘、辛、淡D. 酸、苦、甘、辛、涩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1. 中医认为,以下哪些因素可以影响人体的气血运行?A. 情绪波动B. 气候变化C. 饮食不当D. 过度劳累答案:A, B, C, D12. 中医中的“望闻问切”四诊法中,“望”主要观察哪些方面?A. 面色B. 舌象C. 精神状态D. 脉象答案:A, B, C13. 在中医的“五行”理论中,火对应的脏腑是以下哪几个?A. 肝B. 心C. 脾D. 肺答案:B, C14. 中医治疗疾病时,以下哪些方法属于外治法?A. 针灸B. 拔罐C. 刮痧D. 草药答案:A, B, C15. 中医理论中,以下哪些属于“七情”?A. 喜B. 怒C. 忧D. 思答案:A, B, C, D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5分)16. 中医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是人体气血生化的源泉。
医疗卫生招聘-中医学专业知识2014年真题-(2)

中医学专业知识2014年真题-(2)(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30,分数:30.00)1.中医理论体系形成于______。
∙ A.隋唐时期∙ B.金元时期∙ C.明清时期∙ D.战国至秦汉时期(分数:1.00)A.B.C.D. √解析:2.便血、肌衄或月经过多、崩漏以及其他出血,同时兼食少、腹满、便溏或脘腹冷痛、喜温喜按、四肢不温、舌淡脉细弱,为______。
∙ A.脾血虚∙ B.脾不统血∙ C.脾气虚∙ D.心气虚(分数:1.00)A.B.C. √D.解析:3.“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理论基础是______。
∙ A.阴阳交感∙ B.对立制约∙ C.互根互用∙ D.相互转化(分数:1.00)A.B.C. √D.解析:[解析] “吐下之余,定无完气”讲的是气与津液的关系,气属阳,津液属阴,所以理论基础是阴阳互根互用。
4.平素胃热喜凉,好动易燥,易感暑热邪气的体质类型属于______。
∙ A.偏阴质∙ B.偏阳质∙ C.痰湿质∙ D.阴阳平和质(分数:1.00)A.B. √C.D.解析:5.“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是根据阴阳之间何种关系提出的疗法?______∙ A.阴阳交感∙ B.对立制约∙ C.互根互用∙ D.相互转化(分数:1.00)A.B. √C.D.解析:[解析]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是指通过补阳的方法来消除阳虚造成的阴盛。
体现了阴阳之间对立制约的关系。
6.十二经脉之中,循行于腹面的经脉,自内(腹中线)向外的顺序是下列中的哪一项?______∙ A.足少阴、足阳阴、足太阴、足厥阴∙ B.足阳阴、足太阴、足厥阴、足太阴∙ C.足太阴、足阳阴、足太阳、足厥阴∙ D.足少阴、足阳阴、足厥阴、足太阳(分数:1.00)A. √B.C.D.解析:[解析] 循行于腹面的经脉,自内(腹中线)向外的顺序是:足少阴、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
7.临床出现自汗、多尿、出血、遗精等症,是气的哪一种功能减退的表现?______∙ A.推动作用∙ B.温熙作用∙ C.固摄作用∙ D.防御作用(分数:1.00)A.B.C. √D.解析:8.下列“诸海”中错误的是______。
中医培训考核试卷含答案

中医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考试姓名得分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90分)1、亡阴时,可见到的症状是()。
A.大汗淋漓B.精神萎靡C.脉数疾D.口渴喜冷饮E.面色苍白2、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是( )。
A.损其有余B.补其不足C.热者寒之,寒者热之D.阴中求阳,阳中求阴E.益火之源,壮水之主3、属于间接灸的方法是()。
A.瘢痕灸B.隔姜灸C.雷火针灸D.雀啄灸E.天灸4、牙龈红肿而痛,多属( )。
A.胃阴虚火旺B.肝火上炎C.肾阴虚火旺D.胃火上攻E.脾经有热5、在28脉中,具备沉、实、大、弦、长形象特点的脉是( ).A.革脉B.紧脉C.芤脉D.伏脉E.牢脉6、以下哪一项不是肝气郁结的表现()。
A.胸胁胀闷窜痛B.胸闷喜太息C.月经不调D.脉弦E.舌红少津7、古名“噫”释为().A.呃逆B.嗳气C.干呕D.恶心E.以上都不是8、以下哪一症状不是胃寒证所见()。
A.胃脘冷痛B.遇寒加剧C.食后作吐D.大便溏泄E.口淡不渴9、既能清热利水,又能祛风止痒的药是( ).A.木通B.地肤子C.蛇床子D.白花蛇E.赤小豆10、与中药毒性反应的产生有关的是()。
A.药物贮存、配伍B.加工炮制,剂型、病人年龄C.给药途径、用量、证候性质D.使用时间的长短、病人体质E.以上皆是11、起于中焦的经脉是().A.足厥阴肝经B.足阳明胃经C.足太阳膀胱经D.手太阴肺经E.足少阳胆经12、细辛( )。
A.善治太阳头痛B.善治厥阴头痛C.善治少阳头痛D.善治阳明头痛E.善治少阴头痛13、天麻、钩藤主治()。
A.热极生风证B.热病伤阴、虚风内动证C.血虚生风证D.肝阳化风证E.诸内风证14、积聚病理变化主要为()。
A.肝脾B.气滞、血瘀、痰凝C.肝脾肾D.痞证鼓胀E.痞证胁痛15、腹痛寒邪内阻治宜()。
A.大承气汤B.痛泻要方C.木香顺气丸D.小建中汤E.以上皆不合适二、问答题(每小题5分,可将答案写在背面)1、如何处理晕针?2、何谓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答案1—5 CBBDE 6—10 EBDBE 11-15 DEDBE何谓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病证,由于病因、病机以及病情发展阶段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而言。
2014年中医培训试题

2014年中医培训试题
科室______ 科室_____
一、单选
1、发明麻沸散,创立五禽戏,施行剖腹术、刮骨术的汉代医家是:()
A.葛洪B.巢元方C.危亦林D.华佗 E李时珍
2、旋覆花配伍代赭石同用,可增强()
A.消痰行水之功 B.凉血止血之功 C.平肝潜阳之功
D.重镇安神之功 E.降逆下气之功
3.地龙可用于()
A.冒寒呕吐 B.心悸失眠 C.肝郁胁痛 D.痰鸣喘息 E.肾虚尿频
4、多唾或久唾,则易耗伤 ( )
A.肺中津气
B.肾中精气
C.肝的阴血
D.脾的阴液
E.胆中胆汁
5、《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丈夫五八”,则 ( )
A.阳气衰竭于上,面焦
B.肾气衰,发堕齿槁
C.肝气衰,筋不能动
D.肾衰,形体皆极
E.脾虚
二、名词解释
荣、已
三、简答
余某,女, 3 9岁。
腹泻已 3 年,常因受冷、饮食不慎而反复发作,曾多次就诊,服用中药、西药抗生素治疗,虽有好转,但停药后很快复发,难以治愈。
诊见:面色萎黄,倦怠乏力,口渴,纳差,大便稀溏,日5~ 6次,小便清长。
舌淡,苔薄腻,脉细缓。
要求回答:辩证、治法、主方、用药。
2014年中医学专业知识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二)

中医学专业知识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二)一、单选题(本大题50小题.每题1.0分,共50.0分。
请从以下每一道考题下面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
)第1题甘草与芫花配伍,属于( )A 相须B 相使C 相畏D 相杀E 相反【正确答案】:E【本题分数】:1.0分【答案解析】[解析] 相反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甘草、芫花配伍属于十八反。
第2题下列组成药物中含有官桂的方剂是( )A 乌梅丸B 桂枝汤C 猪苓汤D 麻黄汤E 芍药汤【正确答案】:E【本题分数】:1.0分【答案解析】[解析] 芍药汤功用是清热燥湿,调气和血,主治湿热痢疾。
肉桂辛热,配在苦寒药中是反佐,防止苦寒伤中。
第3题患者,男,31岁,胃脘疼痛2天。
因暴食饮酒后胃脘胀痛,嗳腐吞酸,恶心呕吐,吐后痛缓但时而复作,大便不爽。
舌苔厚腻,脉弦滑。
急做胃镜示胃大部分见点线状的糜烂面,亦可见点状出血。
治疗应首选( )A 良附丸B 保和丸C 化肝煎D 失笑散E 养胃汤【正确答案】:B【本题分数】:1.0分【答案解析】[解析] 患者由于饮食不节而致饮食积滞,胃气不通而胃痛,选用保和丸以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第4题下列配伍中属于“十九畏”的药物是( )A 大戟与甘草B 贝母与乌头C 乌头与瓜蒌D 官桂与赤石脂E 芍药与藜芦【正确答案】:D【本题分数】:1.0分【答案解析】[解析] 其十八反为“本草名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芫遂俱战草,诸参辛芍及藜芦。
”十九畏为“硫黄原是火中精,一见朴硝便相争。
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于牵牛不顺情。
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荆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
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因此,官桂与赤石脂配伍属于十九畏。
第5题患者身、目黄色,鲜明如橘皮,发热口渴,心中懊恼,恶心欲吐,小便短少,色黄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弦数。
中医培训试题

中医培训试题一、选择题1. 中医学以下哪个为基础理论?A. 阴阳学说B. 病因学说C. 经络学说D. 方剂学说2. 中医诊断方法中,下列哪项属于望诊?A. 问诊B. 闻诊C. 切诊D. 摸诊3. 中医药的基本理论中,下列哪项不属于中药的基本性味?A. 苦B. 辛C. 甘D. 平4. 中医内科最基本的治疗方法是?A. 针灸B. 推拿C. 中药D. 拔罐5. 下列哪个病症属于中医辨证体系中的外感病证?A. 内伤B. 气滞C. 灼热D. 风寒感冒二、判断题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写“√”,错误的写“×”):1. 中医讲究从整体上看待人体的健康问题。
√2. 中药是将中草药煎煮浓缩制成的药剂。
×3. 中医学强调预防疾病,注重个体和环境的平衡。
√4. 针灸是中医学中用针刺激人体穴位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5. 中医药的使用只适用于轻微疾病,对重大疾病无效。
×三、简答题1.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是什么?答:中医学的基本理论是以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脏腑学说、病因学说等为基础,研究和阐述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的知识体系。
2. 中医的四诊法有哪些?答:中医的四诊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来判断病情;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呼吸等来判断病情;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等来判断病情;切诊是通过按摩患者的腧穴、检查患者的脉象等来判断病情。
3. 中医的治疗方法有哪些?答:中医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拔罐治疗等。
中药治疗是通过以中草药为主要药剂,通过内服或外用来调理人体机能;针灸治疗是通过刺激人体的穴位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推拿治疗是通过按摩、揉捏等手法来调节人体的脏腑功能;拔罐治疗是通过在患者的皮肤上施加负压,从而调理人体的经络气血。
四、综合题请根据以下病症,选择最合适的中医治疗方法:1. 患者出现头痛、肢体乏力、舌苔厚腻等症状,中医诊断为“湿邪入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 X X卫生院中医药健康服务知识培训测试姓名:单位分数
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100分)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内容的是:()
A.中医体质信息采集
B. 中医体质辨识
C.中医药治疗指南
D. 中医药保健指导
2.《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记录表》中问题设立的数目是:()
A.33
B.43
C.53
D.63
3.询问受试居民体验、感觉的规定时间是:()
A.1个月
B.3个月
C.6个月
D.1年
4.下列各项中,描述不确切的是:()
A.体质是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形成的
B.体质表现为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心理状态等方面的综合特征
C.体质是一种绝对稳定的固有特质体质
D.体质不可调理,难以改变
5.中医体质学对过敏性疾病的防治理念是:()
A.检查过敏原
B.避免过敏原
C.调理过敏人
D.治疗过敏病
6.通过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证实,在下列体质类型中,与代谢综合征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A.湿热体质
B.痰湿体质
C.阳虚体质
D.血瘀体质
7.某人各体质类型得分如下:平和质16分、气虚质10分、阳虚质8分、阴虚质2分、痰湿质15分、湿热质5分、血瘀质7分、气郁质0分、特禀质3分,应判定的体质类型是:()A.平和质,不兼偏颇体质 B.痰湿质,不兼其他体质
C.痰湿质,兼气虚质倾向
D.基本是平和质,兼痰湿质
8.下列各项中,对平和体质描述不确切的是:()
A.体形匀称无驼背
B.精力充沛不疲劳
C.平素患病较少
D.不需要养生保健
9.血瘀体质的心理特征是:()
A.性格偏浮躁,易健忘
B.性格不稳定,敏感多虑
C.性格随和开朗无忧虑
D.性格温和、稳重,善于忍耐
10.阴虚体质的心理特征是:()
A.性格偏内向,喜安静
B.性格内向,多沉静
C.性格外向,易急躁
D.性格多变,易烦恼
11.摩腹的功效是:()
A.改善脾胃,促进消化
B.疏风解表。
止咳化痰
C.补心益气,镇静安神
D.温补肾阳,强筋壮骨
E.活血理气,温中散寒
12.下列哪项不是小儿生理特点:()
A.脏腑娇嫩
B.形气未充
C.生机蓬勃
D.发育迅速
E.易于传变
13.下列哪项不是小儿病理特点:()
A.易虚
B. 易实
C.易积
D.易寒
E.易热
14.小儿患病后易趋康复是由于:()
A.脏气清灵
B.脏腑娇嫩
C.肌体柔嫩
D.肾气未充
E.形气未充
15. 1岁~3岁是指
A.新生儿期
B.幼儿期
C.婴儿期
D.学龄前期
E.学龄期
16.小儿智慧发育的关键时刻是在:()
A.新生儿时期
B.2岁以内
C.2岁~3岁
D.3岁~4岁
E.4岁~5岁
17.下面哪项添加辅食措施是错误的()
A.由少到多
B.由干到稀
C.由稀到稠
D.由细到粗
E. 由一种到多种
18.迎香穴位置在()
A.在两眉梢
B.在目下1寸
C.在两眉正中
D. 在鼻翼外缘中点旁
E.在两口角外侧
19. 迎香穴功效是()
A.开胃进食
B.健脾和胃
C.宣通肺窍
D.清肺化痰
E.止咳平喘
20. 足三里穴位置在()
A. 在小腿前外侧,外膝眼下1寸
B.在腘窝正中
C.在髌骨两侧
D. 在外踝上3寸
1.C;
2.A;
3. D;
4.D;
5.B;
6.B;
7.C;
8.D;
9.A; 10.C; 11.A; 12.E; 13.C; 14.A; 15.B; 16.C;
17.B; 18.D; 19.C; 20.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