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郁达夫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
关键词语:
清、静、悲凉
文眼
关于“悲凉”:
郁达夫将个人的不幸遭际、 动荡的现实及腐败的当局都融入 到故都的秋姿、秋色、秋味中去
了。在作者的心中,“悲凉” 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 整个的人生的感受。
思考题:
真正写故都秋的在第几段?
3到11段
3——11段描写了几幅秋景图,用简 洁的语言概括每幅图的内容?
B.颓(tuí)废
混沌(dùn) 厦(xià)门
忧心忡忡(chōng)
C.一椽(chuán) 潭柘(zhí) 隽(juàn)永
流水淙淙(còng)
D.似(shì)的
针砭(biān) 平仄(Zè)
咄咄(duò)逼人
❖ 返回
2.下列词语中,划横线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C)
A.隽(juàn)永
浑浑沌沌(tún)
驯(xùn)鸽
徇(xùn)情枉法
B.落寞(mò)
漠(mò)不关心
蓦(mù)然
慕(mù)名而来
C.一椽(chuán)破屋 潭柘(zhè)寺
譬(pì)如
廿(niàn)四
D.平仄(zhè)
折(zhé)本
思忖( cǔn )
蹊跷(qiào )
C 4、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A.清静 清净 静土 耳根清静 B.缓慢 慢待 曼妙 轻歌慢舞 C.领略 策略 掠夺 攻城略地 D.浪废 悠闲 幽远 枉费心机
“一切景语皆情语。” 文中 的景物表面看都是秋的真实色彩, 实际是北国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 是自然界的客观色彩与作者内心的 主观色彩的自然融合。五幅画面都 染了冷色调,表现作者心中的悲凉, 也体现了作者对整个人生和时代的 感悟。
故都的秋是怎样的? 请找出总体概括故都秋天 的特点的词语。1到2段写的是什么?用什么手

部编版-语文-高一-《故都的秋》素材 郁达夫简介

部编版-语文-高一-《故都的秋》素材 郁达夫简介

高中-语文-精心校对-打印版
郁达夫简介
郁达夫(1896-1945) ,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

1921年6月,郁达夫和郭沫若、成仿吾等人组织成立创造社,编辑《创造季刊》;1926年3月,郁达夫、成仿吾、冯乃起等一群年轻孤傲的创造社作家发起创刊了自己的刊物《创造》,用以发表他们自己的文学主张;1928年加入太阳社,并在鲁迅的支持下,主编《大众文艺》;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1938年,赴武汉参加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的抗日宣传工作;1938年12月至新加坡,主编《星洲日报》等报刊副刊,写了大量政论、短评和诗词;1942年,日军进逼新加坡,与胡愈之、王任叔等人撤退至苏门答腊,化名赵廉;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他“为民族解放殉难的烈士”。

打印版。

故都的秋赏析

故都的秋赏析

赏秋景听秋声感秋意品秋味——郁达夫《故都的秋》赏析简析:郁达夫,名文,字达夫,1896年12月7日出生于富阳满洲弄(今达夫弄)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幼年贫困的生活促使发愤读书,成绩斐然。

1913年9月随长兄赴日本留学,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

郁达夫是著名的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他的第一本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本小说集《沉沦》,被公认是惊世骇俗的作品,他的散文、旧体诗词、文艺评论和杂文政论也都自成一家,不同凡响。

郁达夫在文学创作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

1938年底,郁达夫应邀赴新加坡办报并从事宣传抗日救亡,星洲沦陷后流亡至苏门答腊,因精通日语被迫做过日军翻译,其间利用职务之便暗暗救助、保护了大量文化界流亡难友、爱国侨领和当地居民。

1945年8月29日,被日本宪兵残酷杀害,终年四十九岁。

1952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追认为革命烈士《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在对故都北平的秋景细腻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眷恋和落寞之情的作品。

文章开头和结尾都以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作对比,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中间主体部分,按照“清”“静”“悲凉”的三个层次,逐一描绘故都的清秋景色。

共有五种景况,即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都市闲人,清秋佳果;最后以议论收尾,进一步赞颂北国之秋。

首尾照应,回环往复;中部充分展开,酣畅淋漓。

1933年4月,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上海移居到杭州,撤退到隐逸恬适的山水之间,思想苦闷,创作枯淡,而这篇散文写于1934年,作者正处于苦闷时期。

郁达夫用他的情感绘出了一幅细腻深沉的主观意境图,它构成了文章的骨架。

读者通过对秋色、秋味、秋的意境和秋的姿态的体味,能感受到作品美的力量。

这篇散文“物”“我”之间完美地交融和统一。

它既是对北平秋的客观描绘,又是作者当时心情的折射,在郁达夫大量的写景抒情散文中,是很有特色的一篇。

2024版《故都的秋》郁达夫ppt课件

2024版《故都的秋》郁达夫ppt课件

《故都的秋》郁达夫ppt 课件目录•作品背景与作者简介•文本解读与赏析•艺术手法与风格特点探讨•主题思想阐释及价值意义挖掘•知识拓展:其他类似作品欣赏与比较•课堂互动环节01作品背景与作者简介郁达夫生平及文学成就生平简介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

文学成就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他的文学作品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著称,被誉为“自传体小说”的奠基人。

《故都的秋》创作背景创作时间《故都的秋》写于1934年8月,是郁达夫应上海《人间世》杂志之邀而作的一篇散文。

创作地点当时郁达夫正在北平(今北京)生活,对北平的秋天有着深刻的感受,因此写下了这篇散文。

社会文化背景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社会文化也处于变革之中,新文化运动正在兴起,各种新思想、新观念不断涌现。

同时,传统文化也受到了冲击和挑战。

政治背景20世纪30年代,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时期,国内政治局势动荡不安,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的侵略。

文学背景在文学领域,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作家和作品,他们关注社会现实,反映人民心声,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时代背景: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状况02文本解读与赏析开篇对故都秋天的总体印象。

主体详细描绘秋天的各种景象。

•结尾:对秋天的深情告别,抒发乡愁。

01020304写作特点情感深沉,语言优美。

运用大量的意象和比喻。

结合个人经历,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秋天景象落叶纷纷,秋风萧瑟。

寒蝉凄切,秋雨绵绵。

果实成熟,秋收时节。

象征意义秋天的萧瑟象征着岁月的无情和生命的短暂。

01秋天的成熟象征着人生的经历和成长。

02秋天的收获象征着劳动的果实和生活的希望。

乡愁情感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思念。

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追忆。

对家乡风土人情的热爱和留恋。

怀旧情感表达通过描绘故乡的秋天景象,唤起读者的怀旧情感。

运用感人的语言和细腻的笔触,表达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高中语文郁达夫《故都的秋》赏析

高中语文郁达夫《故都的秋》赏析

⾼中语⽂郁达夫《故都的秋》赏析 要想学好⾼中语⽂,课本上的课⽂⼀定要吃透,理解好,因为试卷上的很多题⽬都脱离不了课本。

以下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关于⾼中语⽂郁达夫《故都的秋》赏析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中语⽂郁达夫《故都的秋》赏析 1、正确认识⽂章主线对⽂章的统率作⽤: ⽂章的主线统率全⽂的各个部分。

本⽂贯穿全⽂的情感主线,就是“清、静、悲凉”。

这⾥的“清”是与“浊”相对⽴的,是⼀种清爽、清楚,⽽不是混混沌沌。

正如⽂中所写,南⽅的秋,只能感到⼀点点清凉,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

它像半开半闭的花,微醺的酒,处于模糊与朦胧之中。

⽽北国的秋却是味道⼗⾜的,清清爽爽的。

“静”是宁静、安静,“悲凉”是⼈⼼情在客体上的反射。

⽂章中各个部分均体现着“清”、“静”、“悲凉”的特点。

如写⼩院秋景,那⼩屋是“⼀椽破屋”,墙是“破壁”,⼤环境就是冷落的。

再看天⾊是“很⾼很⾼的碧绿”的天⾊,⽽⼈的活动是“细数⼀丝⼀丝漏下来的⽇光”,“静对”破壁腰中牵⽜花的蓝朵,还有看那⼏缕萧疏的秋草。

不久秋味⼗⾜,⽽且于清闲中流露着⼀缕缕落寞与孤独的伤感。

作者也写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这种以声写静的⽅法更突出了⼩院的寂寞。

这些景物,从声⾳到⾊彩到外形,都在显⽰着全⽂感情的主旋律──清、静、悲凉。

其它⼏幅图画也是如此。

但应注意,“清、静、悲凉”虽然是统率全⽂的,各幅风景图均统⼀在这感情基调中。

但却不可机械地去分析,五幅图景中哪⼀景物是在显⽰清,哪⼀景物是在显⽰静,哪⼀景物是在显⽰悲凉。

这样去分析课⽂,往往会⾛到牵强附会的死胡同之中。

例如分析秋果中的枣树,作者之所以选它,只是因为它在京城⼈家院落中极为普通,⼏乎处处都有,⽽它青中带黄的⾊彩⼜与全⽂情感基调⼀致,⾜以代表作者⼼中的故都秋⾊。

如果⾮要找它哪⾥是清,哪⾥是静,哪⾥是悲凉,就太琐细了,也太主观猜测了。

所以,作者笔下的北京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是体现在五幅秋景图形成的总体氛围中的,这三者间⼜互相包容,互相映衬,清中有静,静中有清,清静中有悲凉,悲凉的外在表现即为清静。

《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

枫 浔 叶 阳 荻 江 花 头 秋 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 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景”与“情”和谐统 一,以情驭景的写作特点。联系写 作背景,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 的感情。 2、联系文中所写的五幅秋景图,进 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 系。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 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 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 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 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 寞,
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 下知秋的遥想,大约都在这些 深沉的地方. “细腻” 这些指什么? “清闲” “落寞”
秋天残鸣图
蝉的意象
秋蝉图:恨别鸟惊心—蝉是如何加“浓” 秋味
学习重点
1、领悟作家内心的独特感受,欣赏大自然的 优美景致. 2、 品味诗一般的语言、意境、品鉴情景交 融的表现手法。
课文朗读

秋天,无论什么地方的秋 天,总上好的;可是啊,北国 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得静, 来得悲凉。我不远千里,要从 杭州赶到青岛,又从青岛赶上 北平的理由,只不过是想饱尝 一尝这秋,故都的秋味。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碧云天,黄叶地,
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
《登高》
百万 年里 多悲 病秋 独常 登作 台客 。,
——杜甫《登高》
白 居 易 琵 琶 行
代表作品 `` 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
《薄奠》、《迟桂花》,
中篇小说:《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 《出奔》

文:《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

故都的秋-郁达夫

故都的秋-郁达夫

To enjoy its atmosphere to the full in the onetime capital, I have, therefore, made light of travelling a long distance from Hangzhou to Qingdao, and thence to Peiping.
'总是好的'不宜照字面直译,应译为always has
something to recommend itself, 其中to have...to recommend...作“有...可取之处”解。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 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 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译为have made
light of travelling a long distance from Hangzhou to Qingdao ... , 其中 to make light of 是成语,作“对...不在乎”解。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 草木凋的慢,空气来得润, 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 常多雨而少风;
郁达夫于1922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 经济部。回国后参加编辑《创造》季刊、 《创造周报》等刊物。1923年起在北京 大学、武昌师范大学等校任教。1928年 与鲁迅合编《奔流》月刊,并主编《大 众文艺》。随着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他积极投入抗战的时代洪流,奔赴前线 慰劳抗日将士,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 协会理事。1938年底赴新加坡,从事报 刊编辑和抗日救亡工作,后流亡苏门答 腊,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日本宪兵秘密 杀害。郁达夫一生著述宏富,主要作品有 《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 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社会罪恶,表 露内心苦闷,意义积极,或有颓丧情绪。 其作品情景交触,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郁达夫《故都的秋》赏析

郁达夫《故都的秋》赏析

郁达夫《故都的秋》赏析郁达夫《故都的秋》赏析《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革命烈士郁达夫于1934年8月创作的散文。

以下是小编带来的郁达夫《故都的秋》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作者在对北平秋的“色”“味”“意境”和“姿态”的描绘中,寄寓了眷恋故都自然风物的情愫和对美的执著追求,流露出一种沉静、寡淡的心境。

语言清新淡远,蕴含着色彩感和韵律美,体现了郁达夫散文的独特个性和美学价值。

由主观感受和客观描绘的统一而形成的和谐的色彩感和画面美,是《故都的秋》的第一个特色。

色彩,作为美学上的概念,具有两个方面的内容: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无不带有自身的某种色彩,我们不妨称它为客观色彩;客观存在反映到人的意念上来,它的色彩便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我们称它为主观色彩。

这两种色彩在郁达夫的笔下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这“清”“静”“悲凉”,便是故都北平的秋在作家意念之上的总投影,它构成了文章的基调和底色。

读者也许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就全文看,作者意在颂秋,为什么一开始就在读者感情上涂上一层悲凉的色彩呢?是不是违反了生活的逻辑?不,这种清、静、悲凉正是故都秋的特色,是作者着力表现的东西,因为这色彩本身就是一种美的表现。

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是说人的情感随外物变化而变化,春景使人畅怀,暮秋令人感伤。

具有这种感情色彩的语句,《故都的秋》中,还有很多: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如果说用“细腻”来形容“灰土上留下来的”“扫帚的丝纹”还勉强有点客观性的话,那“清闲”“落寞”则完全是主观的、意念上的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喜爱故都的秋的什么特点? 来的清, 来得静, 来得悲凉。
赏秋景
请概括出五幅故都秋景图。
秋晨图
秋槐图
秋雨图
秋蝉图
秋果图
你最喜欢哪幅图?为什么?
听秋声
虫唱 鸽声 蝉Biblioteka 人声钟声 帚声 雨声静
赏秋景
芦花 柳影 天色 牵牛花
落蕊 天底 单衣 秋果
悟 秋情
悲凉
1.家:居无定所 孩子病逝
2.国: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故都 的 秋
郁达夫
学习目标: 理解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 学会通过赏析景物特点理解作者情感的方法。
赏秋景 听秋声 悟秋情 写秋味
创作背景
郁达夫,三岁丧父,性格抑郁善
感,作品富于浪漫主义的感伤气
息,代表作有《沉沦》、《春风
沉醉的晚上》。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 命政变,郁达夫为躲避国民党白 色恐怖威胁,颠沛流离,辗转北 平时写下本文。
3.心:抑郁善感
理解散文情感的方法:
1.抓住景物特点理解作者情感————一切景语 皆情语
2.结合时代和作者经历————“故都的秋” 更是“郁达夫的秋”
写秋味
请以《秋味》为题将郁达夫笔下 故都的秋“清静悲凉” 的画面用 诗句表现出来。
秋 味
秋 味
秋 味
秋 味
秋 味
秋味 破屋浓茶落皇城, 驯鸽孤蝉伴钟声。 骤雨方歇叹凉意, 国乱家衰尽伤情。
滋长在北平的破屋小院里, 点缀在淡蓝的牵牛花上, 沉淀在雨后斜桥的感叹声中。 在秋蝉的残声中嘶鸣, 在秋雨的凉意中淅沥, 在秋果的颜色中闪耀。 故都的秋是一首诗,深沉而苍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